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As we know, teachers pass on their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and carry on the education mainly in class. Therefore,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the focu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t present. A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unavoidably involve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he change of teaching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I talk in this essay briefly about this subject from such points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intentions of study, so as to create their inner motives, to adopt the enlightening method, so as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育人的主要渠道,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当前教学整体改革的一个着眼点。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多向量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涉及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变化,教法的革新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就以下评点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直接关系,学生是否愿意学,能不能坚持学的关键在于有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和学习者内在动因相结合而构成的心理因素。笔者曾无意中听到一位学生直言不讳,“考试结束后,我要烧去所用过的全部英语资料,以解心头之恨!”悲哀!这位学生会不会“恨屋及乌”?令人担心!虽说这只是个别极端的现象,但有谁知道有多少学生在旧的教学模式的“压迫”下感到学英语的厌烦和无奈?
究竟为什么学英语?这问题好像很原始但又很现实。因此,课堂上笔者经常不失时机地宣传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促使学生内部动力的产生。如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专家、知名人士运用外语,为祖国贡献卓越的典型事迹。进而谈到未来十几年、二十年,现代高新科技将更加迅猛发展,国际间各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不论是经济的竞争、市场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到底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较量。国家需要一大批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直接与国际资本打交道能力的外向型人才。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外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贯彻启发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其思想核心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
如在讲授“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Go for it,八下,U5)这课时,我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并谈谈话题。当学生看到标题即会想到自己或家人的特殊经历,不论学生的语言、时态正确与否,最终都会有助于够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急于听力的欲望。听力结束后,利用所学句式,以句子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句式,学生的创造性接龙进一步夯实了语言的运用。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的一个指导思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学习
由于受“升学”的压力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部分学生身上,对不少学生不甚关心,对“差生”冷眼相待。其结果: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生”,心理受挫,使得有的学生或厌学,或考试作弊。显然,这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悖的。如果说“好学生”是花朵的话,那“坏学生”则是受病虫害的花朵,更需要呵护。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得到发展,这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为完成这一任务,笔者努力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在思想意识上树立“教好每一位学生和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树立没有学不会的学生”的学生观。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对“后进生”更是加倍关心和爱护,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
就以课堂提问为例吧。一、机会均等,民主气氛浓,从不因为怕“后进生”回答问题错误多,浪费时间,就不让他们发言,或提供的机会很少。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二、精心设计,提问“后进生”的问题尽可能安排难度系数小的,给予信心和勇气。“成功是成功之母”,如果老是让学生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三、课堂用语较讲究,常用“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Just have a try, please.”“Quite good !”“It doesn?蒺t matter.”“Never mind, try next time.”等,使被提问对象感到“对固欣然,错亦可喜”。四、不随意中断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开头几句不切题,或没有抓住要点,一般以“I?蒺m sorry, but…”“Take it easy.”“Don?蒺t get nervous.”等言语加以鼓励,或以“Yes…”“then…”“next…”等词语进行耐心引导启发。
另一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上进行潜心研究,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强化反馈和矫正环节。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当堂达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作业练习和课后辅导等方面,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使上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基础差生“吃得了”,使所有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智能的发展上获得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此外,在教学中,笔者一贯注重情感的投入,对学生奉献无私的爱,与学生保持良好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学英语“乐在其中”,这也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业门路的拓宽,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都对基础教育提出了
要求,也提供了机遇,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结构最佳要素的优化结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而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版
[2]谭兆鹏,林天庆.《全国部分省市教育发展战略概况》,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
[3]谭兆鹏,林天庆.《当代福建教育的环视与前瞻》,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2
一、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书中的插图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是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张驰有效、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使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有序、优化状态的有效途径。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教法调控:首先,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控,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刻板的倾向,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方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广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精华,不断用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课堂教学要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就要注意在一定的教育学习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及自我实现的前提下组织学习。兴趣调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语言调控:首先,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情绪调控: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
四、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迁移规律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目前教学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等,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所以,近些年来,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优化课堂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一直在探索教学改革,进行着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尝试。本文依据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结合以前笔者的教改经验,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观点。[1]
一、利用学习迁移规律,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凡是学习都必然存在着迁移的现象。所谓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效果不同,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对某一种知识经验的学习能够促进另一种知识经验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经验起积极作用,则称这种作用为正迁移;反之,如果对某一种知识经验的学习能够干扰或阻碍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经验的学习起消极作用,则称这种作用为负迁移。例如,学生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之后,就为小数的四则运算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小数的四则运算,则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就是对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的正迁移;而一个人孩提时代对母语(方言)的学习一定也会干扰日后普通话的学习,这就是学习中的负迁移。实际上,这两种迁移常常相伴而生,同时存在,只是两者的作用程度一般不同。如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就是对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即是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求是末位数字对齐,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则要求小数点对齐。而在学说普通话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人要远比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要容易得多。关于知识经验的迁移现象,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都存在,这就为我们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进而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而且也提供了一种实际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其规律,进行有效地教改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过分数应用题后,就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或自学后面的百分数应用题,而教师只需向学生说明分数与百分数的差别就在于百分数仅可以表示“率”而分数不仅可以表示“率”而且还可以表示“值”,而当它们在应用题中表示“率”时则意义相同,仅此而已。再如,在大学阶段,计算机语言课是当今学生的必修课,但当学生学习过Basic或C语言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学C++语言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运用知识经验的学习迁移规律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讲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哪些方面属于正迁移,哪些属于负迁移,这样便于学生顺利而又正确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二、深入钻研教材,掌握编者的编写意图,弄清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作用,从而正确把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要能给出其具体的例子(正例或反例),以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只有正确地领会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准确地掌握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准确地把握该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大学阶段,由于一些概念特别的抽象,学生初学时就会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给出一个恰当的例子,学生就会对该概念理解得既直观又深刻。例如,在大学《格论》中“完备格”,一般教材中都有下面的结论:“所有的有限格都是完备格”,编者为何要有这样的结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无限格都是完备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反例一般是不容易得出的。这时教师如果能给出一个反例,就会使学生清楚完备格与无限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完备格的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反例,那么尽管师生在课堂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但结果必定是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仍是模糊乃至似是而非的。
三、精炼课堂语言,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即是人类借助于语言思维的。没有语言,便没有人类的思维。同样,学生也是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的,而这种语言主要来自于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教师语言之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决定了学生能否正确地对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精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来将决定了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优劣。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钻研,而且要对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进行反复推敲,既要避免语言冗余,又要避免会出现歧义的语言,以防止学生出现惰性思维。笔者曾听过一节小学数学《年、月、日》的课,作课老师在成功讲授完该课主要内容之后,给学生口头出了一道思考题,“小明12岁了,却过了4个生日,请问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由于刚学过闰年这个概念,学生就立即回答到“2月29日”。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不严密的思考题,教材上有这个思考题,不过是这样表述的,“小明12岁的时候,却过了4个生日,请问小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而“小明12岁的时候”与“小明12岁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作课教师作课的那一年恰又不是闰年。所以,教师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语言,误将“小明12岁的时候”表述为“小明12岁了”,造成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如果教师此时能发现这种现象,提醒学生“错了,请想一想错在哪里了?”,就会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严密审题的学习习惯。[2]
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是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改善这种状况的几种方法。小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教育尽管各有各的特点,但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应该是有共同点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课堂教学 内容深化 方法改进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新意,不限于照本宣科,就要不断汲取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作延伸和深化讲解,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产生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什么是语言――语言的本质”的时候,综览了关于语言本质的各种著作,尽可能使自己关于语言本质的讲解显得全面、深刻、科学。
先说“全面性”。某些语言学教材往往因为编者的水平有限、阅读面较窄而对语言的本质作出狭隘、片面的解释,这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者教材已经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教师因研究范围较窄而在课堂教学中犯断章取义之错。比如,教师如果只关注索绪尔倡导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一面;教师如果只关注功能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全民际工具”的一面;如果教师只关注认知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一面;如果只关注文化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一面;如果只关注社会语言学,就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的一面。殊不知,语言的本质是多维度的,从自身结构的角度、外在功能的角度、历史来源的角度、反映内容的角度等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偏执于一端。否则,学生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就会有盲人摸象之感。
再说“深刻性”。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其理论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事实和个案对有关论断作深刻的剖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比,如坠云雾。比如,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呢?笔者在讲授过程中从符号的定义讲到美国19世纪哲学家Peierce对符号的三分(指示符、相似符、象征符),再讲到1930-1940年代美国符号学家Morris对符号学的三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日常生活的现象为切入点,比如讲“指示符”,从云对雨、烟对火、病兆对疾病、脚印对行动的指示讲到方音对说话人家乡信息的无意流露,让学生逐渐理解指示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自然联系,两者之间有相关性(特别是事理上的因果、引发关系或时空上的相邻性)。讲“相似符”,从日常生活中的照片与实物、图像与实物、地图与实物之间的示例讲起,讲到拟声词的意义和语音之间的相似性,让学生理解“相似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相似性,相似性有程度高低之别”。最后,讲到语言使用中也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语音结构和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简要介绍“顺序相似动因”、“数量相似动因”、“距离相似动因”等认知因素在语言的语音和句法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讲“象征符”时,从手势、身姿、旗语等示例讲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象征符的特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最后,指出语言符号绝大多数是象征符。
最后谈“科学性”。很多语言学概论教材都恪守语言学观点,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很多教师往往不假思索地就传授给学生。其实,随着阅读面扩大,知识储备增多,我们就知道“语言并不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工具,有些思维活动是可以离开语言进行的”。要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就要从思维的类别(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顿悟等)讲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领悟初级阶段的形象思维(主要见于婴孩和灵长目动物)是无需语言作工具的。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言学概论课程因为是对现代汉语等具体语言学课程的深化和延伸,所以乍一看在整体框架上跟现代汉语等课程很相似,部分内容也有重复。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因重复而产生枯燥之感。再加上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结合有趣的语言现象或生活现象、采用先进的教授方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会变得异常枯燥乏味。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深化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求知欲的诱发。要做到这两点,首先,要找准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其次,要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看内容而选方法。
找准切入点。诚然,课堂教学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法未尝不可,但是语言学概论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一开始就从相对深奥的语言理论讲起可能会让学生有畏难和厌学情绪。笔者在讲解较为深奥枯燥的知识要点之前,通常会从跟它密切相关的有趣的生活现象谈起。比如,笔者在讲授语言的本质时,不是一开始就逐条列举书本所说的“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是从《圣经》记载的《通天塔》故事中对语言产生的神秘记述讲起,讲到中国古代用在桃木制成的小人上面刻仇家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并施以针刺的方法诅咒仇家,讲到《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对孙悟空的控制作用,《阿里巴巴》这个民间故事中“芝麻开门”这个暗语具有开启强盗聚宝山洞之石门的神奇魅力。这样,笔者就能在课堂教学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让他们自己从对这些事例的思考中归纳出“历史上的语言神秘主义”。然后笔者话锋一转,从语言的神秘主义认识谈到对近现代关于语言本质的科学主义认识,在讲解关于语言本质的科学主义认识的时候,不时把它和语言的神秘主义认识作比较。
在语言教学中还要善于使用譬喻。譬喻能使人们用认识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而获得的体验去认识一般的、抽象的东西。比如,笔者在讲授“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区分时,以堤坝对水流的不同阻碍方式来比喻成阻部位对气流的阻碍,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在成阻和除阻方式上的差异。在讲解元音和辅音的区分时,不是机械地传授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譬喻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如何才能让学生记住“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呢”?首先,让学生明白“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鼻腔、咽腔中受阻碍,而发元音在这些部位不受阻碍”;然后,通过“水流若是遇到堤坝挡道,要冲破堤坝前行,水压就必须足够大”的道理来说明“气流在受阻时要除阻就必须足够强”。所以,发辅音时气流因受到阻碍而显得特别强,而发元音时气流畅通无阻,因而不必很强。
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让知识在师生的讨论中逐渐明朗清晰和系统化。比如,讲解“语言的本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合上书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给语言作出一些界定。这时,学生的回答通常是片面的,有说“语言是交际工具”的,有说“语言是符号系统”的……教师面对学生这些各执一词的界定,可以通过“X的书”的文本识读来启发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全面。“X的书”脱离语境只有“X拥有的书”这一种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X的书”的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在具体语境中“X的书”还可以理解为“X写的书”(比如:鲁迅的书最畅销)、“X读的书”(比如:我的书还没读完,你就把我从图书馆拉出来了)、“写X的书”(比如: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琳琅满目,仅刘邦的书就摆了一架)。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规则:当X是作家、作者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X写的书”;当X是读者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X读的书”;当X是书中人物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写X的书”。那么,我们是如何归纳出这样的规则的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书这个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包括它的来源(作者写作而成)、功能(供阅读)、内在结构(以成本的纸张形式负载一定的内容)等等。同样,对关于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也是要从历史来源(语言起源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外在功能(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内在结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等不同角度展开。这样,认识才能更全面。
参考文献:
[1]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2]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2006,(2).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5
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领导的支持、成功课改经验的借鉴及专家的引领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与进程的快慢。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强后盾,课堂教学改革校长的观念必须先转变。校长应具备较高的改革意识与创新意识。校长的思想观念、办学理念必须先转变,然后才能去引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终生成长铺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正是源于改革创新的思想理念提出来的。我校是一所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目的。然而,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不图改革,不思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循环着“满堂灌”,唯恐学生学不会,加班加点却收效甚微。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教了几十年书,越来越不会教了”,这种感慨随处可以听见。究其原因,是现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及当前的学生。学校如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教师将会慢慢地被学生所淘汰。这对教师的终生成长非常不利。要使教师们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校长,必须具有为学生、为教师成长着想的一种责任意识,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是教学?著名课程改革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先生的解释耐人寻味。他说,教师在课堂上讲7+8=15,这不是教学,在课堂上问7+8=?这才有点像教学,在课堂上说7+8=16这才叫教学。因为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运算,求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才叫教学。拿这个教学故事来反观现在的教学,就会发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必须进行更新。国内不少的薄弱学校正因进行了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学校的落后状况,才成为社会名校。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等,他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的薄弱学校成为了当今知名的名校。他们成功的教改经验告诉人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薄弱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充分说明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二、稳步推进,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让教师具有危机感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促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一年多来,我校语、数、英三大科组的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年轻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教育教学等方面能力及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学习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及课改成功的经验,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坚定教师进行课改的信心与决心;通过组织教师研讨学习,总结经验,分享课改过程中的成功喜悦;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寻找解决方案,不断加深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认识。
2.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
只有按实施方案规定的步骤稳步实施,边实施边检测,边检测边分析,边分析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循序渐进,努力追求实际效果,才能逐步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问题上升为课题。
3.改变备课模式
组织实施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集思广益,认真讨论,充分发挥同科同级科任教师的集体智慧,依据教材教纲考纲,结合学生实际,精选内容,精选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老带新,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坚持听课评课。作为校长
,要深入课堂,掌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第一手材料。没有调查研究,不深入课堂,就没有发言权。在听课评课时,要注重挖掘教师教学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寻找适合于本班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途径,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打造激情课堂。
5.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改革范文6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G633.2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精神,注重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探索,现归纳总结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能力,提高效益,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说是比较重要,还有最重要的改革是老师的思想观念问题,也就是说老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过去的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配合老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地位,W生只是充当配角。学生对老师教学行为是否认同,对老师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对教学内容是否赞同,这些问题学生是无法提出要求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积极地配合,努力地做好老师所说的、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看上去很“热闹”、很“成功”,事实上,教学效果并不成功,存在着许多问题,极其影响学生的学习。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个性张扬,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更好的展示。所以说,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第一步是要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觉悟、行为、思想的培养,不能只是习惯纯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习惯知识本身而忽视对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培养,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以老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真正确定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老师应该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重视“学”、“教”方式的转变。过去的书本知识教学多数是一种论证式的教学,老师把书本中的内容教给学生,然后再去教导学生去如何应用,如何论证。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在诱导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思路上靠,往书本上的结论靠,学生的思维始终受到一种无形的限制。这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能够培养出国家栋梁之材。老师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学”和“教”的方式。老师应该通过比较好的途径,来教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说出质疑,教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经验,认真探讨与判断,再进行细致分析、综合,最终自己得出或者认同书本中的观点,只有学生自己去研究了,去分析了,才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出更加好的结果。这种学和教的过程,对老师来说,是用教科书教,老师关心的不再是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是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老师要切实关注学生,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从以往的教学来看,思想政治课堂大多数是“满堂灌”、“一言堂”,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老师讲的内容要占到半节课,学生反而问的问题很少,有的学生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课难学难教的问题。
要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老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内容,采取多种扎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性和趣味性、生动性,更好地促使学生发现和思考,告诉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老师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应该改革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唯有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创新,使学生尽快学到知识。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政治成绩的评价分为创新能力测试和考试水平测试两大部分。前面包括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包括社会调查和研究性学习、回答问题的次数、小论文、演讲等等,大概是30%,后面以期末、期中的笔试为主,大概是70%。这样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中学政治课评价方式,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涨,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