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1
2020年以来,X区发展和改革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宏观统筹。一是谋划推动“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推动建立X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出台、统筹实施X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X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示范办),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在X区落地。
二是协调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起草形成《X市X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2020-X年)》,并编制相应2020年工作要点,持续深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于X月X日全市首个与X交易集团签订交接协议。目前,X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是稳步推进各项综合经济工作。
统筹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密切关注全区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判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开展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区2020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分解方案,压实各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
牵头成立X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助力辖区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共渡难关;起草印发《X区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工作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和启动建设。抽调党员干部驰通卡口和挂点社区一线防控,统筹协调辖区地铁工地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强化救灾物资保障,牵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助力平稳疫情期间物价。
(三)攻坚提速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力促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高效执行政府投资计划。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班长制和每周调度机制,科学分解年度任务,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X-X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速X%,计划完成率X%,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名全市第三。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行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全方位协调存在问题,加快建设进度,X-X月,X个在建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X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X%,预计年底能X%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牵头梳理全区年度重点推进项目X个,并制定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统筹推进东进攻坚、新基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
三是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营。
牵头编制《X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水平和效率。探索采用市场化经营权配置、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四)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统筹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全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改革;建成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超过X万条,涵盖辖区内登记的商事主体约X万个,累计访问量达X万次;研究制定《X区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全面铺开企业信用画像;优化“信易贷”服务、推动“信用+审计”联动、扩大“信用+执法”范围,全方位探索“信用+”应用模式。推出“信易贷”线上申报平台。推动成立X区信用促进会。
(五)推进节能减排引领绿色发展。
一是大运AI小镇成功获批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二是通过线上宣传模式创新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实现节能知识无接触式传播。三是大力推进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监管工作。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落实市区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体制机制,围绕“十四五”时期X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各领域中心工作,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顺畅开展奠定基础。三是科学制定2021年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科学监测和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特征,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四是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统筹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编制2021年工作要点,积极争取双区建设在X落地结果。
(二)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一是科学编制2021年政府投资计划。按照“保民生、保基础、保重点”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决剔除不必要和无效投资,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坚持固投任务双重分解,执行按月通报和“末位督办”,全力以赴保持投资强度;充分发挥稳投资工作专班和审批服务专班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应统尽统。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改革,提高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推进文体项目标准提升研究和应用工作,适时开展其它建设标准提升研究。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2021年市、区两级重大项目计划的组织申报和编制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实现滚动式发展,提升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为X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打好铺垫。二是加强谋划梳理,认真做好“十四五”重大项目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十四五”项目库。三是严格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和“承诺制”,提供高水准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四是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年计划,加紧推进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示范线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动各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能源“双控”工作经验,研究完善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措施。支持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国家净零碳项目,探索全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净零能耗技术路线,研究推进净零能耗项目的推广。继续统筹做好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2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模式;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数字化
1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资质改革也将会对建筑行业进行重塑,传统的建筑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1]。特别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敢于走出舒适区,以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结合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的长期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而付诸实施的计划,其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向作用,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制订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卫星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这种改革中受到极大影响。公路施工企业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优势,制订两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上“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都对交通建设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经营方向时,要认真解读前述政策文件,在公路绿色建造技术、城市通路网、城郊交通路网、农村路网等业务面重点部署。另外,在区域上也要重点谋划,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等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机遇空前。战略规划要分级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执行等,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经营模式创新
3.1市场开发模式
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仍然以传统公路施工项目为主,通过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模式开展经营,并未能跟上国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EPCM、D+B)项目等新开发模式的步伐,未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逐渐被行业所淘汰。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研读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市场开发模式,融合投融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源,开展EPC、PPP、TOT等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3.2市场结构布局
市场开发是根本,是持续经营的基础,没有市场,企业生存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市场开发。为规避区域性政策风险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影响,可优化市场结构布局,设置区域划分明确的市场开发机构,多区域、强协同、共享资源地进行市场开发。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城市群、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同时要培养市场开发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合法经营能力,规避开发风险。
3.3经营业务多元化
公路施工企业应逐步从单一公路施工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内部可细化为路基、路面、桥梁等专业公司,形成专业化公司,打造专业化班组,提高施工效率。外部可尝试由只提供公路施工产品向提供融资投资、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综合型服务发展,同时延伸公路行业向市政、建筑、水利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适当分散投资风险。
4管理机制创新
4.1公司制管理
集团化公司要推行集团—分(子)公司—施工项目部三级管理、两级考核,强化一线目标责任成本管控措施,要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超额利润分配办法,通过超额利润分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投身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公路建设投资体量大,全面预算可显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流动资金闲置,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4]。
4.2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等导致公路施工企业负债较重。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降低融资成本都是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融资模式较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选择适宜的产品,国内常用的融资模式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公司债、承兑汇票、民间融资、融资租赁、股权众筹、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同时财务管理也要由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行业财一体化,提高财务统筹管理和动态管理水平。
4.3工程管理
公路施工企业要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监测各施工项目经营情况,加强过程控制,提出亏损临界预警,动态纠正数据偏差。通过推行数字化,对工程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和使用,利用信息化工具考核施工项目部管理水平,并为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充分体现工、料、机价格和供应情况,对单价过大的子项目进行报警,对闲置设备或冗余材料进行提示,以便于项目间、公司间的横向调配,减少资源浪费。
4.4人事管理
人才战略是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如何打造积极活泼、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用人环境至关重要。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动态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层层推荐选拔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要有序推进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企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特殊工种、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培训机会和广阔舞台,真正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各尽所能的用人环境[5]。
5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
5.1资金扶持
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大量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25%降为15%,实施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家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只有充分保证创新经费的投入,支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通过创新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和利润增长点。
5.2产研融合
公路施工企业相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施工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院校理论丰富、人才济济,但实践较弱,因此,施工企业要学会向高校智库借力和借智,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科研和应用链条,使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使科学研究具有更加旺盛的实践土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3精准科研
公路施工企业要面向行业重点支持的绿色建造方向开展科研攻关。路基路面方面要在长寿命路面、道路养护改造技术、自融雪路面、自修复路面、冷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开展攻关;桥梁方面要在装配式桥梁、钢混组合桥梁、超高性能混凝土、深海基础施工、数字化梁场、智能建造等开展攻关;隧道方面要在超前预报、智能化隧道掘进施工一体机、智能监测等开展攻关;交通设施要向智慧交通设施等方面开展攻关。
5.4创新人才
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宽松的研究环境,重点打造企业创新领头人,以创新领头人带动创新学科的发展,提升企业创新影响力。
5.5成果转化
企业要积极融入全国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在行业中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创新成果,同时要充分依托自身承揽项目优势,开展成果转化,用科技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发展。
6结语
公路施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大潮中自立,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跟行业政策,在改革中找准定位、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为契机,通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管理脉络和经营结构,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走远。
【参考文献】
【1】苏立超,孟晓迪,穆洁.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启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255-256.
【2】李金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现实格局与未来发展路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6):47-56.
【3】余强.中交二公局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4】井斌.国内大型公路施工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3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4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交通运输是我国石油的主要消费行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消耗石油将达到2.56亿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67%。而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5%。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让汽车装上“电”跑起来,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它为人们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然而,电动汽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燃油车,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进入家庭生活,它又能够走多远?
50辆“迷迪”:无尾气排放的出租车
今年3月1日起,延庆县城里多了一道绿白相间的流动风景线――50辆“迷迪”纯电动出租车。延庆,因此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使用纯电动出租车的地区。
这种车型略显小巧的出租车,乍看与城内燃油的出租车无啥区别。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居然没有尾气排放管。这是辨识电动车与燃油车的依据之一。
“俺们这电动车,纯用电作动力,根本就不排放尾气。”延庆县的电动出租车师傅在谈起自己的爱车时,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豪。
记者想试乘一下电动出租车,在路边等候,好不容易等来的“迷迪”都载有客人。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延庆跟城里不一样,很难在路边拦到车,因为没生意时,“迷迪”通常是在人多的地方趴活儿。
“电池不耐用,没有活儿就把火熄了。”在恒生市场门口,记者坐进车里,司机巩利军微笑着点点头,算打过招呼,然后用钥匙启动车。与燃油车“突”的一声立马启动相比,电动车要缓慢得多,大约过了八九秒钟,巩师傅转动了一下方向盘说“成了。”出租车悄无声息地动起来。
“迷迪”跑得很稳,看得出巩师傅心情不错。“大家都愿开电动出租车,公司给补贴,还给上保险,挣的钱归自个儿,这谁不愿意啊!”巩师傅说。
电动出租车是新事物,在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延庆县很受“宠”。北京妫川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单位,给电动车司机每个月补贴1160元和上五险一金,试运营期间司机免交“份子钱”。
目前,在延庆跑着50辆“迷迪”纯电动出租车,可是分散开来,居民想打到它并不是很容易。
起步价5元,超过3公里每公里1.5元,电动出租车在延庆很有竞争力,受到居民的欢迎。家住县城的徐先生说,像这种环保低碳的电动车,应该多发展一些。
巩师傅有自己的担心。充满电的电动车最多跑个一百二三十公里,他每天必须到位于县城南部的充电站去充电。“在路上最害怕跑没电了,老得看公里数。这和从前开燃油出租车感觉绝对是两样。”
据了解,纯电动出租车在延庆试运营后,当地交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车日均运营里程80至90公里,其中,单次充电运营里程最远是130公里。与燃油出租车相比,每辆纯电动出租车每月可节省1500多元钱。
84路:不喝汽油的公交车
从朝阳区的北土城到北京南站,84路公交车纵贯京城南北。然而,许多乘客不知道,这是京城第一个也是唯一由纯电动车组成的公交车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首批50辆电动公交车正式投入使用。它们作为专用摆渡车,搭载着运动员穿行在媒体村、奥运村之间。
奥运会过后,这些纯电动车成为普通市民外出乘坐的84路公交车。
84路车队配有35辆奥运环保电动车和约80名司机,运行路线为地铁北土城站到北京南站,沿途共经过21个车站,线路长度约25公里。市公交集团84路车队技术队长姜峰介绍说。
电动公交车采用的是换电模式。在充满电的状态下,电动公交车理论上最大的续航里程为160公里,时速可达到80至90公里。为了保障正常运营,84路公交车每跑完一圈都要回到北土城换电站,换重新充满电的电池。
“一般换电池时间,用不到十分钟,司机们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一下。”换电司机孟召斌说。
在北土城换电站,84路线上的司机把待充电的车辆停放在换电站南口,由专门的司机开进换电区域,待换上新电池后,换电司机再将车开出交给线路司机。
不允许线路司机随便进入换电站内,是为了保障换电过程的安全。“每箱电池都有三四百斤沉,得控制人数避免防止事故发生。”姜峰说。
84路电动公交车上一共载有10块电池,大的重达270公斤,小的也有150公斤。充好电的电池摞在两旁的铁架上,公交车要准确地停在中间指定位置,然后两侧各有一个“机器人”,将车上用过的电池取出来,再装上充满电的电池。
姜峰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个换电站,光是研究电池和换电人员就有60多人。”北京公交集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电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等单位,都有人在这里参与技术协作和攻关。
乘电动公交车有什么样的感受?记者采访了几位乘客。“电动车,没汽油味是肯定的,觉得它好像开得特别稳。”家住牡丹园的王阿姨去西直门时,把乘84路车作为首选。记者也看到,在84路的乘客中老年人相对多一些,“平稳”是他们乘坐电动车后最多的评价。
“您想啊,车体挂着10箱电池,空车也有十四五吨重。电动车起步只能慢慢悠起来。”孟师傅有多年公交车的驾驶经验,他这样解释电动车为什么“稳”。
采访中,许多市民建议能多开几路纯电动公交车,不仅可以避免马路上轰鸣的汽车噪音,也会减少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
目前,北土城换电站在进行扩建,今后会有两条生产线,可为更多的电动公交车提供换电服务。“公交集团还准备再投入50辆电动公交车,那时这里会更热闹了。”姜峰指着正在“升级”的换电站说。
成本:算小账也要算大账
纯电动车能走多远?有一本账必须算清楚。就是它的经济账,它与燃油车运行成本的对比。
延庆电动出租车,按照非工业用电计费标准收取电费,每度电是0.781元。电动出租车司机要自己支付充电费,他们也会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现在充满一次电最多能跑120公里,电费大约在20多元。如果用汽油的话,要10多个油,要80多元。”开电动车快两个月了,巩师傅算了笔账,仅“燃料费”一项,平均每公里能省下近5毛钱。“一个月下来,能节约油钱小2000元呢。”
另外,延庆的电动出租车现在处于试点推广中,运营单位还给电动出租车司机每月补贴1160元和上五险一金,也不收司机的份子钱。在巩师傅看来,“现在这活干得真值”。
电动公交车的账算下来,也是电费支出要比油费便宜。
“我们做过实验,如不开空调,充电一次最远可以跑160公里,平均每公里耗电1度左右;开空调的话,充电一次能跑70至80公里,平均每公里耗电1.4度。”公交集团的姜峰队长说。
姜峰估算,电动公交车平均每公里的“燃料费”是人民币1元钱左右。如果是柴油车,平均每公里耗油0.31升,大约是2元钱左右。单从“燃料费”上看,哪怕是大型的电动公交车,用电也比用油要合算的多。
但是,再往深里算会发现,现阶段电动车的运营成本远没这么低。因为,处于试行阶段的电动车,所要支付的真实成本远不止电费这一项。
首先,电动车运行成本应该包含充电站的投入。拿北土城电动汽车换电站来说,现今只有一条生产线,但是前期建设投入已达3000万元。延庆充电站以充电为主,配置25个充电桩等设施,总体投入也达到1200万元。
其次,在电动车试点阶段,许多人力成本都是隐性的。在北土城电动汽车换电站,有来自电池厂商、换电设备生产厂商、公交集团等单位的60多人一起维护运营,而这部分人力支出,多由各企业内部消化,并没有纳入电动车的运营成本中。
“这些都应该纳入电动车运营成本,只是纳入后,现在的运营成本确实太高了。”姜峰直言。
对于电动车而言,电池价格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约占整部电动车价的1/3。一辆售价200万元的电动公交车,其中10箱电池的价格就超过60万元;一辆电动出租车定价为36万元,所配电池定价就在10万元左右。
电动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在3至5年。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对使用电动车感兴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心,购买、更换、维修电池,将会是一大笔开支。
“我们现在的电池是租来的。”姜峰补充说,加上电池的租用费、维修保养费用,电动公交车每跑1公里的真实成本接近5元钱,远比柴油公交车贵得多。
探索:充电或换电谁更方便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纯电动车充一次电,最多能跑150公里,使用起来很受限制。司机担心车开出去了回不来,补充电力不方便,这是当前推广、使用电动车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
退一步讲,在充电站里,现在电动车充一次电要用8至10个小时,天天如此,到底会有多少人有此耐心呢?
作为纯电动车的推动者之一――国家电网公司力推换电模式,即车辆在换电站取下旧电池,换装上新电池,可以大大节约电池更换时间。
换电站虽能节省充电时间,也有明显的“短板”。换电站建设资金投入大,要求网点要密集。
像北土城换电站有一条生产线,建设投入为3000万元,拥有三条生产线的航天桥换电站的投入成本更高达6000万元。充电站与换电站相比投入要少,可供50辆电动车充电的延庆充电站,建设投入是1200万元。
“建换电站成本明显高于充电站,还没算上占地费用呢。”市电力公司有人分析说,换电站会要求更大的占地面积,城区里寸土寸金,几乎没有现成的地方可以建站,这也会阻碍换电站的建设和布局。
航天桥换电站,目前是建在西三环路桥区下面,一方面对西三环路的安全形成一个隐患,另一方面桥区下频繁地进出车辆也对辅路行车造成了影响。
到底是选择停车充电还是换电池?目前各方面的探索仍在继续。
今年3月,丰台区左安门公寓完成了智能电网的改造。在这个智能小区内配有2个充电桩,可供4辆电动车充电。
位于西三环的航天桥换电站会在今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可同时为3辆电动环卫车提供换电池服务,预计最大日更换电池能力可达216次。
“我们也在想象,未来电动车进入家庭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市电力公司的员工笑着说。社区内配有充电桩,每天下班后可停车充电;道路沿线有换电站,可为爱车快速更换电池。“甚至,可以通过导航定位系统,对车的剩余电量实时监控与提醒。”这一切都有可能。
有电力专家认为,以目前电网的配置来看,采用换电模式更有利于电网的发展。充电模式虽简单易行,但是下班后给车充电,会与家庭用电高峰期重叠,对当地电网的稳定运行产生明显的冲击。
看来,充电、换电孰优孰劣,既需要技术上有新突破,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前景:推动社会向低碳转型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在能源结构既定的前提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与同类的燃油汽车相比,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燃油汽车低出11%至15%。
“电动车有利于城市的环境改善。”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动车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能源安全,电动车提供了改善能源结构,用更清洁的能源来代替石油这样一个低碳转型的机会。
在我国,发展和推广使用电动车,已经被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
国家把电动车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北京市最近公布的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涉及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目标、发展规模、零部件发展等诸多方面。根据规划,2015年,北京的纯电动车将达到10万辆的用车规模,并将以乘用车为主。
有关电动车的一个美好蓝图已绘就,但是,路还要从脚下开始。
电动车的推广路径,有人主张先从电动公交等公益类行业起步,也有人主张先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车作试点,在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与此同时,政府应采用优惠电价、降低停车费等方法,鼓励、引导家庭使用电动车。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购买、使用电动车补贴政策,除每辆支付最高12万元的优惠补贴外,还将给予“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国家代付)”的特殊优惠。这给了发展电动车一个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