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1
同学们应该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记忆,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早上6:00—7:00头脑清醒,记忆效果比较好,上午、下午都有课程安排学习比较紧张,中午休息30—5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以便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每天如果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尊重自己生物钟
由于生理条件和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律和最佳感觉也往往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学习最佳时间在上午,有的人在下午,还有的同学感觉晚上学习效率最高。在了解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时段之后,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感觉时间去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有时间限制
为了提高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适当给自己“压力”,对每一科目的预习和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这种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每学习完一部分时,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会更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对照计划反省
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动地完成,如有完不成的,也应立即在次日加倍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完成的好时可奖励自己一次;如果完成的不好时可惩罚自己一次。这样做,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操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计划做出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2
所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就是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这种积极性十分的可贵,同时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如饥似渴、都十分积极,实际情况是受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生不仅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积极性,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倦、逃避心理。因此,研究能够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焕发活力,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点的方法就十分重要。
1.学习目标的引导
在采取多种措施激起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的过程中,本人首先?o出的建议就是学生要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去努力,这样更加有方向性与动力。我们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大,化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不仅要学化学,而且要学好化学,这样才能为高考做好准备。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难度较之于初中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困难十分频繁,如果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不要说能够积极地进行化学学习了,甚至会出现失去化学学习信心的情况。而如果有了一定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就如在黑夜中看到了启明星,在大海上看到的灯塔,即使有很多的失败与挫折,学生也不至于迷失方向,依然能够积极主动的为目标而奋战。
就高中学生制定化学学习目标,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否则不仅难以激发动力,反而会使学生走向错误的道路。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通过个人的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既跳一跳摘桃子,这种目标往往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
2.提升知识点展示的趣味性
教师通过平实的语言能够达到展示知识点的目的,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也能够达到展示知识点的目的。总之,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展示知识点的方式。然而,选择的方式不同却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视角来看,要求教师能够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将知识点展示出来。
生动且有趣的语言,一方面,能够使原本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更形象化,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能够及时领会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自然十分喜悦。另一方面,生动且有趣的语言,能够使枯燥、沉默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焕发了课堂的活力,也焕发了学生的活力,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随着课堂活跃的节奏不断提升。
当然,提升知识点展示的活跃性,并不能停留在思想上,应该付诸实践,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积极的去思考与反思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的细节,反思如何将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有趣的语言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通过知识点呈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虽然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不在少数,但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也不在少数,而教师在采用不同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时,要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能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积极性的方法。现代教学对兴趣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而究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该如何灵活的驾驭,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使学生对获取化学知识产生一种渴望与向往,学习化学知识点会给学生带来难以言传的幸福感,学生乐不知疲,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调动方面,发挥着如此强大的动力作用,那么,接下来教师应该思考的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既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倾向,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引,学生很难顿悟。尤其在面对化学这门要求较高的自然学科时,其难度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以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最根本的出发点,结合新时期出现的很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与策略,达到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良好的感受的目的,进而通过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4.注重表扬
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因此,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产生。本人十分提倡的一种方法就是表扬法,在实际教学中也验证了表扬发的良好效果。
很实际的一个生活与教学体验就是,不管年龄较小的人群还是年龄较大的人群,都渴望受表扬,在受表扬时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开心与无言的快乐。在受表扬之后,也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那么,这就为教师利用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是,越是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越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是消极。因此,即使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并不是那么优秀,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对学生的长处提出大力表扬,使学生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受到表扬,此种方法十分奏效,受表扬的同学整节化学课都会处于一种高效学习的状态,并且可能因为教师的一次表扬,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轨迹,很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化学成绩逐步攀升。
当然,我们谈及化学教师以表扬的方式,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具动力,这并不表明教师就拒绝批评,实际教学告知我们,巧妙的采用批评的方法,也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教师切记要正确运用批评的方法,要将教师的真情实感渗透到对学生的批评之中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教师的苦心,还会励志努力学习,积极性倍增。
5.教师转变教法
我们谈及激发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活力,不能将视角一味的集中于学生本身,毕竟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不是完全受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影响与支配的,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情况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本人建议教师要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
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确实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无益,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讨论学习法,针对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疑惑的情况,组织学生之间就存在的疑惑进行沟通。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思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够更好的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在通过一些新出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只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教师在实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时,一定要科学的对教学方法加以选择,挖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的潜力,这样才可达预期教学目的。
6.树立远大的理想
没有理想者碌碌无为,有理想者每天都会为理想奋力奔跑。高中生正处于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时期,同时也正是为远大理想奋斗的大好年华,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意义,及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生产生活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要引导学生彻底转变学习化学是为了应对考试的低级学习理念,要鼓励学生立大志,学好化学是更好的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有在远大理想的激励下,学生才能激情万丈、才能积极主动、才能千方百计的客服困难。
7.把握化学学习规律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3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的飞跃,这些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教与学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的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新教材在学习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学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两极分化;学习兴趣;知识链;思维方式;教学对策
江苏高考这几年采用的是语数外加学业水平的测试这种形式来选拔学生,自然而然,数学学科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为师生和家长都明白:得数学者得高考!但是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初中阶段更严重的趋势,特别是高一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数学是从一年级,有些地方甚至是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深化,尤其是从数字迁移到概念,从形象上升到抽象,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开始下降,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暴露出畏难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刚上高一时,由于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知识的逐渐深化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逐渐地掉队,慢慢地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出现所谓的“两极分化”现象.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也是大学学习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作怪:目标模糊,学习不得法,思维方式呆板单调,理解能力差,进而知识链断裂,形成两极分化. 当然,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看法.
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 学习意志薄弱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 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节课或一两次作业中发现自己的学习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极对待,这实际上表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脆弱和学习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退缩躲避,缺乏上进的意志,没有刻苦的精神. 特别是高一的开始阶段,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 数学的知识链断裂,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结构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系统性更强. 数学特别强调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小学、初中的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握基础,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链条断裂,整个数学知识的结构不能很好的构建,从而使得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生成绩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是中学数学学习分化最为突出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断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 针对高一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这个特点,数学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较大,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把握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是那种“等、靠、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旧在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学生不清楚高中数学知识结构、难度等,不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做学法指导. 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会”,更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艰苦的探索中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生活数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高一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抓起,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习,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构建知识的系统.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订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曾有一项调查: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师”.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心理充满矛盾、充满危险的转折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还处在“相对依赖”的阶段,他们渴望教师亲切的关怀诱导,渴望在班集体中得到表现与理解,得到教师的信任,甚至友谊. 如果教师仅仅将学生当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甚至凭自己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其必然的结果是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与学生真诚相见,互相尊重,多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要了解学生,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后进生要有更多的关爱,应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热爱数学. 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富有吸引力.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5
一、 质量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即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例1有一批氢氧化钠样品,经测定含水质量分数为3%,并且还含有7%的碳酸钠.取其中5 g样品加入到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中,最后加入浓度为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至中性.问一共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完成后将溶液蒸干,能够得到多少克固体?
1.按照通常的解题思维模式,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5 g给定氢氧化钠样品中各个组分以及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m(NaOH)=5 g×(1-0.03-0.07)=4.5 g;n(NaOH)=4.5 g/(40 g/mol)=112.5 mmol
m(Na2CO3)=5 g×0.07=0.35 g;n(Na2CO3)=0.35 g/(84 g/mol)=4.2 mmol
n(HCl)=100 mL×2 mol/L=0.2 mol=200 mmol
2.然后我们需要列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NaOH+HClNaCl+H2O;
反应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三:NaOH+HClNaCl+H2O
3.最后在根据各个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即26.4 mL的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中的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即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12.5+4.2×2+79.1=200 mmol,质量为11.7 g.
以上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并且在计算过程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利用质质量守恒法则是整个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
1.我们首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物质只有氯化钠,由于反应过程中Cl-守恒,而Cl-又完全来自于盐酸溶液中.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HCl的物质的量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后所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00 mmol,进一步直接计算出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然后利用整个反应过程中Na+的守恒,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所需补加的多少物质的量的Na+即可.用总的物质的量200 mmol减去给定样品中Na+的物质的量(112.5+4.2×2) mmol,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补加Na+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进而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为26.4 mL.
二、 化合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物中正负化合价的总数相同.
例2有40 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水溶液,将其加入到6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接着加入5 mL浓度为2 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经pH试纸检测溶液为碱性.然后用1 mol/L的硫酸进行中和,当硫酸的用量为2 mL时,恰好可使溶液呈中性.求该碳酸钠水溶液的浓度.
1.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我们依然需要列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KOH+HClKCl+H2O;
H2SO4+2KOHK2SO4+H2O;
2.然后根据所给定硫酸的量进行倒推,最后求出碳酸钠的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如果能够将化合价守恒法运用于这道题目,那么解题的过程则会简化很多,也不易出错:
1.题目中给出最后溶液为中性,也就是说所涉及到的CO2-3, OH-, H+的化合价是守恒的,即:
2(化合价)×0.02(体积)×c(Na2CO3)(浓度)+1(化合价)×0.004(体积)×2(浓度)=1(化合价)×0.08(体积)×1(浓度)+2(化合价)×0.001(体积)×1(浓度)
通过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三、 电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氧化剂得到电荷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荷总数相等,一般会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例3有3 mol/L的硝酸溶液30 mL,与某金属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为2.5 mol/L.一直硝酸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唯一,求还原产物是什么?
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乍看下去根本无处着手.但该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便可以想到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
1.首先我们可以得知有0.09 mol硝酸参加反应,未被还原部分为0.075 mol,即只有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
2.然后我们可推断出溶液中有5/6×0.09=0.075 mol 的金属离子,也就是说1/6×0.09=0.015 mol的硝酸根得到了0.075 mol的电子被还原,即每个N+5得到5个电子,被还原成N0,即还原产物为氮气.
四、 原子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即在化学变化发生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例3同样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解答:
设金属为M,被氧化后呈+1价.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M+6HNO3Mn(NO3)5+X+Y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字:高级思维过程;高一化学;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0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于2006年9月在高一全面铺开。之前,我校并不是二期课改的试点校。今年,对于每一位教高一的化学老师来讲,都面临着熟悉教材结构、教学内容,落实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新备课的重任。
1 研究的背景
在第一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课时增加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要引入物质的量(在教材中以资料库的形式出现,其实每个班上只有4、5位同学在初中接触过物质的量),并要求学生会熟练地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来理解宏观世界的质量和微观世界中微粒数的关系,会用物质的量来进行计算,包括过量计算。进一步整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变化。且第一章中无实验,一上来就是长达10页的原子结构探究史。
“三年前,在全区对试点教材使用一个月后的情况调查中,学生把化学列为最不受欢迎的课”。教研员如实说。
进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份量并没有减少,且全为新课。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看,涉及到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书写。从元素化合物来看,涉及到氯、溴、碘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及用途,漂粉精和水的消毒,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氟的单质和氟化氢的性质(补充),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从实验探究来看,涉及到学生实验: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课内探究实验:氯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气体实验室制法规律,比较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从计算来看,涉及到气体摩尔体积。
而原本在一期教材中,要在高一第四章才学习卤素。其间,不涉及到电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和正规书写(尽管在课本中也出现离子反应方程式),氢氧化钠的性质,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电解饱和食盐水,气体摩尔体积。但是多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比较而言,知识量还是较原先多,且分散,涉及到高中阶段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卤族元素牵涉到很多的方程式,实验份量的加大,溶解、过滤、萃取、升华、蒸馏、蒸发、结晶、洗气、干燥等实验操作及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完整流程与比较。
2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浓厚的,因为初三有许多的化学实验,且研究的物质形象、具体,理论内容较少,学习时间较充裕。
进入高中,总的课业负担加重,科目多。就化学而言,难度提高,知识容量大,探究内容多。对于一所首批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高一新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找到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学习中的对策;他们中的少部分人会思考如何能进一步利用课内外时间,去整理自己对于化学每一章的学习,做到章章清;他们中的更少一部分人能较清醒地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跟上且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希望能尽快体验化学学习的成功感,体验自己付出背后的喜悦。
如何帮助他们去实现?
如果光靠老师讲;光靠面上的课内提问方式、提问内容的改进;靠一些实验和技术手段的支持;靠老师的归纳,学生课外没有思考、总结,没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没有充分发挥班级主体能动性的话,似乎很难达到我校希望看到的“以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目标。
于是,我想到了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思维三元理论,其思维三种方式背后的高级思维过程,我可以试着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高一化学的学习。
3 研究的理论体系――高级思维过程
考察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批判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它们分别表现为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和实用―情境性思维。而在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思维技巧只有一套,这就是高级思维过程。高级思维过程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争论了几十年,基本达成了共识,它包括以下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程序的选择、信息的表征、策略的形成、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的监控、问题解决的评价[2]。
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你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
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既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的(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
资源的分配: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
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有做。
问题解决的评价:这项技能包括:能够察觉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
4 研究的两个层次
从2006年9月接手新高一开始,我在自己教的三个平行班中进行了第一层次的研究。随后,有意识地选取其中一个班级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
4.1(2006.9―2007.1):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4.1.1 改变提问方式,突出思维过程,从局部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保证在每节课上有2―3个这种充分展示学生思维容量、思维复杂过程的“对话式”提问。例如: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想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之前的一些经验。在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思维的碰撞、潜意识的交流后,例如:你觉得他的看法如何?―对其他同学的点评,你的看法如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你觉得他的看法和你有什么不同?―思维的碰撞,提示自我反思,我们以后能否仿照他的思考方法?―意识到思维的复制,他的思考方法好在哪里?―抓住思维的关键点,提高元认知监控。
4.1.2 选取部分章节,从整体上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整整十页的内容列举了从古代原子论到近代原子论的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其中又以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卢瑟福的行星结构模型为重点。
可以试想,如果让一位高一新生通过课内阅读,或课外查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所有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那会是枯燥乏味的,且人单力薄。如果通过老师一人上课津津乐道地讲,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即便讲得很好,学生的能力如何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如何提高呢?
为此,我把全班40人分成四组,每人“认领”一位科学家(其中,汤姆孙和卢瑟福两位科学家一组各有两人负责),按照老师的要求(见下表:“探究原子”教师评分)进行自主研究。这样,每位科学家就至少有四位同学在研究。这为课堂交流创造了条件,也便于老师去指导同学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并评价他们运用的情况。
以下是我提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的评分表,并要求他们当场贴在本子上,回去自行完成2、3两部分及自我评分栏,并自取题目,在全部课内的交流结束后交上来。
你对本次研究的看法:
围绕整个评分内容的设计,我首先告诉学生你需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体会这七大技能。包括:
问题的确定:你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很多,什么是我们需要的?
程序的选择:你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中的成就?
信息的表征:在你的头脑中,他的成果是什么?在你的书面表达中,以何种形式去说明,包括题目的选定。
策略的形成:在一周的时间内,从一无所知到最终落笔,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到最好。
资源的分配:如何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问题解决的监控:你都做了些什么?什么还没有做,或做得不够好。
问题解决的评价:在听完了同伴的交流后,你可以自行修改。同时给自己打分。
在之后的两周内,我时常去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指导他们完善思考过程。
4.2(2006.11―2007.1):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中考试过后,我选取了成绩相对不理想的一个班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即按照老师的要求,进一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自主进行章节反思的研究。
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我制订了以下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均提前两周发)
4.2.1 书写要求(贴在本子上,以作业形式上交)
4.2.1.1写出本章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对每一内容形成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至少四点)
4.2.1.2 在每一点重要的内容后面,自选题目, 并自行解答(至少八题)
4.2.1.3写出本章我认为最难学习的地方,并提出解决办法
4.2.2 评分标准(针对上述五项评分内容,面向全班公布):
4.2.2.1 能写出重点:
完全符合A
基本符合B
不符合C
4.2.2.2 能形成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思路,可供大家学习A
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有一定的推广价值B
基本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但无推广价值C
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照抄笔记或参考书D
4.2.2.3 题目与内容匹配:
题目与内容十分相关,有代表性,综合性,有推广价值A
大部分题目与内容相关,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B
题目与内容基本不相关,无一定的代表性C
4.2.2.4能写出自己的困惑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2.5能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3评分结果
总评在五位同学代表及老师的评分基础上,取平均得出。
最后,我把学生提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和排序,并告诉学生。针对共同的难点,进行了全班交流。同时,我把学生整理得好的知识体系汇编,进行课堂交流,印发给每一个人。并把有代表性的题目按知识点,有层次地进行汇编,印发给每一个人。
5研究的结果
在一学期的研究中,我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化学的喜爱,对老师的尊重。
5.1 学生喜欢化学
在化学的课堂中,学生觉得充满了趣味与挑战。例如,在做完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后,我针对能看到溶液呈蓝色和有紫红色现象的组较少的情况,设计了以下提问: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现象?你通过怎样的操作看到了现象?你们的启示是什么?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其他组听后的想法是什么?同学们的反应异常踊跃,他们普遍提到了提取液中碘离子浓度小,淀粉和氯水加入的次序以及氯水的加入量等本质性问题。这当中,成功的组很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表示他们的喜悦;不成功的组也很注重倾听,并不断地提出反驳,表明自己同样的操作,为何没有看到现象等。在同伴间、师生间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在程序选择、信息表征、策略形成、资源分配、问题监控和问题评价中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更细节化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呈现。
在做完1.1节的研究后,学生在对本次研究的看法中写道:
“我在一节课内知道了六位科学家的贡献,感受到了他们伟大的创举和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通过电脑显示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实验,这主意不错。”
“我了解了原子结构的新发现,增长了见识。”
5.2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刚接班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3分,与理科班相差12分。(见表一)
在期中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7分,与理科班相差10分。(见表二)
在第二层次的研究中,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五班在做完第二章的章节反思后,在月考二(全部为第二章内容)中,成绩一跃而上,反超四班5分,与三班并列。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与平行班拉大到8分,与理科班缩小到7分。(见表三)
三班同学有了赶超二班的决心。四班尽管暂时落后,但非常渴望老师采用五班的方法,通过自主章节反思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终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12分,与理科班相差 8分。其中,三班已超过了二班。(见表四)
5.3 学生能较自觉地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课堂中,更多的学生会冒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想到的?”“你的思考过程是什么?”“我这样做不好在哪里?”
在课堂中,学生更关注老师的上课,他们渴望抓住每章的重点,渴望知道老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思考问题的。
在课外,学生更加相信同伴的力量,求教于广泛的教学资料。他们渴望看到自己汇编的题目,渴望看到自己整理的知识体系被大家采用。
6研究后的阶段反思
6.1 要激起全体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高级思维过程的运用直接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点。当然间接地,也有对成绩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更关注前者。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一段海水资源的影音资料、一则发明伏打电池的故事、一个碳的同素异形体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实、一幕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场景、一段新制氯水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兰又褪色的演示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6.2 教师的付出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果
教师要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甚至是言传身教向学生描述、展示高级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关注、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不光在课内,更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悉心辅导;教师要做有心人,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并鼓励,表扬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总结、推广同学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策略。这一切,需要我们付出很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