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2
1.1在教学的观念上,学校要安排教师切实做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即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授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各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能力的各个条件,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及习惯的充分指导,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的自学能力和对专业的实践操控能力。
1.2在专业进行授课的课堂中,教师要将“重教轻学”的思想进行转换,“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接受知识讲座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热情。
1.3直接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要综合间接的远程教学模式。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具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整体授课结合小组授课、个别教学穿插整体教学,结合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传授与远程距离教学结合。
1.4实践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合作研究开发创新的教学方向。各种各样的现代教学方法改革,高职学校逐渐以高水平的专业为主,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几种不同水平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发展的方向。
1.5从学校领导层到具体每个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因为总的来说,整合教学的在校生多种形式致力于学习的积极和有效的方法。很明显,每个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目标是研究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的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关键的质量在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体教学策略上的改革
2.1学校结合教学对象,根据他们的能力来教。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质量相对有点低,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特殊需要。
2.2具体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是真正具有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明白他们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来消除学生的厌学畏学难学心理。从理论上联系实际操作过程所需要的,真正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这样学生自发的,大大提高听课的注意,最终实现同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3.3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教学示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教学应注意示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具体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2.4及时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结归纳,进行列表来比较分析,加强学生课程记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相关难点重点问题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渐进教学手段。在每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知识串联,这样使学生加深印象,对各类重点难点知识也能分析的清,牢牢掌握。
2.5合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各种现代化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课件要真正以教材为依据,既直接再现课本内容,又增加出有利于讲解的理论知识手段。以计算机为课件的实际载体,在课堂教学或网上远程应用,在闲时可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后复习。图解法的控制理论分析方法有很多,如频域分析和根轨迹法、状态空间法等。仿真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和丰富的颜色,可以很容易地准确制定清楚、美丽的照片。动画技术后,可用图形上下文动态演示。计算机图形演示结合老师的教学,具体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3
我校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一直使用的是用世行贷款购买的THM-6型模拟电路实验平台。该产品比较适合非电类学生使用,对于电类的学生,其测试验证性实验模块就稍显简单。并且,随着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原厂所提供的实验教学模块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实验教学需求。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实验内容都需要学生在面包板上搭接实验电路。在实验平台上,用到的只有电源、直流信号源和手调电位器。并且,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实验平台已经老化,电源部分损坏率较高,手调电位器接触不良的问题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做实验的情绪和进度,现急需更换一种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面包板,认识和熟悉使用面包板的过程会相对较慢,头几次实验,学生在面包板上搭错实验电路的问题普遍存在。再加上配套的实验仪器也都是刚刚接触,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让学生自己用实验仪器在面包板上纠错非常困难。很多学生因找不到出错原因,就重新搭接实验电路,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就是不停地搭电路、拆电路、再搭电路,再拆电路……这部分学生做完实验,除了知道自己实验电路搭错了,其他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实验效率极低。这种完全靠学生自己在面包板上搭接实验电路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尤其是头几次实验,应该用一些相对简便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熟悉使用实验仪器和面包板,教会学生基本的电路纠错方法,激发出学生喜欢做实验的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步过渡到自己在面包板上实现相对复杂的实验电路。
2市场上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的现状
由于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生产厂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需求等并不十分了解,在生产制造实验用教学平台时,只注重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近几年的教改内容并不十分熟悉。目前市场上各仪器设备厂家所提供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现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的使用率会逐年降低,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现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势必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市场上现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测试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项目比较固定,大多是传统的实验项目。实验用器件比较单一,出厂前都已经设定好,不允许学生自己做元器件的增减或替换,一块实验模板对应一个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方式的灵活性不够,直接导致某些能引起学生实验兴趣的实验项目无法开设。并且市场上所能买到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实验器件大多封装在实验箱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看不到真正实现实验功能的器件实物,造成实验过程与实践训练脱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能看到的大多是电路符号和电路图形,做实验的感觉就好像在图纸上测试实验数据,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用真实的电子元器件设计、安装实验电路的兴奋和刺激。并且,为了能让学生对实验器件有感性认识,学校还必须另外安排时间给学生做电子元器件的辨识培训,这既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同时又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在实验过程中见过并使用过这些电子元器件,器件辨识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很快就会忘掉培训内容。
3开发思路和设计准则
在实验平台开始设计之初,课题组成员专门到兄弟院校做了实地考察,将各种实验平台进行了比较,对在不同实验平台上的实验过程进行了观摩,同时和一线实验教师进行了现场交流,重点讨论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讨了对未来实验平台的设想,整理出第一手实验教学资料。课题组成员将带回来的产品图片和产品资料进行了汇总,对实验平台样品进行了剖析,对比分析了各知名厂家生产的实验平台,重点讨论现有实验平台在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从可靠性、耐用性、可扩展性、产品成本和使用效率等多个角度出发,经多次集体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平台的研发方案。实验平台的设计,必须将安全性和可靠性放在首位。为了增强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感性认识,课题组决定,在此次设计的实验平台上,所有电子元器件都安装在外面,保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直观地看到自己是用哪些电子元器件完成设计任务的。这种产品设计方案对电路设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电路时,必须将安全问题渗透到每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细节。设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设想这些失误会造成哪些过流或过压的安全隐患,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电路保护器件,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浪费的无效实验时间,同时安全可靠性的提高,也简化了实验教师对实验平台的维修维护工作。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实验平台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灵活性表现在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和实验器件的可替换性。此次实验平台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保证每一个实验项目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实验电路供学生选择,方便学生在相同的实验时间里完成不同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平台的利用率,同时也减轻了实验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也符合层次化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效率。创新应从细微处开始,在实验内容设置上,保留了经典的实验项目,扩展了设计性实验内容,注重单元电路与系统的融合,重视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匹配。把实验过程中一些小的细节渗透到每个实验电路中。在经典实验项目基础上,增设了设计提高性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中,强化电路的原理,让学生根据实验电路原理设计扩展功能和细化功能,设定除主要元器件之外其他各元件的电路参数,制定符合电路要求的实验方法并测试。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供了更加灵活方便的实验条件,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电路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法、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测试、对比和分析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实验平台的研究成果
4.1电源部分
出于安全考虑,市场上所能购买到的模拟电路实验平台的电源电路:变压、整流、滤波、保护、去耦等都封装在机箱里面,学生所能看到的只有交流220V输入电源线、直流输出电源接口、电源指示灯和电源开关。学生对电源电路的设计没有感性认识,甚至很多学生认为电源电路很简单,用电阻分压就可以实现。本次教改设计实验平台时,将整个电源电路全都暴露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用的电源是怎么实现的,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使用电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在设计电源电路时保护电路的重要性,同时也教会学生在使用电源的过程中,通过指示灯和表头发现并判断问题所在,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维护实验设备的基本常识,从细微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为了能做到电源变压器外置,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整个电源电路的设计,前提是必须保证学生在用电方面的安全。在设计电源电路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市场上调研,最后确定选用北京新创四方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兵字牌全封闭环氧灌封板载电源变压器,该系列电源变压器采用绝缘灌封的方式,采用双层绝缘,PPT外壳的绝缘电压符合外置变压器的用电安全要求,同时解决了电源变压器外置和保证学生用电安全的问题。
4.2基础实验部分
在市场上所能购买到的实验平台上,基础实验部分大多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即一个实验模块对应一个实验项目,模块上的实验器件不可以更换,除了可以用电位器调节静态工作点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的实验器件几乎没有,这势必会造成在同一次实验课上,所有学生使用的是一种实验模块,做的是相同的实验内容,测试出来的实验数据也基本一样。对学生来说,这种实验方式,缺乏新鲜感,更没有挑战性,很难激发出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更难以实现层次化培养的教学目标。新设计的实验平台,在实验内容的一致性方面做了重大调整。在实验平台上,只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实验器件,学生需要自己补充选择一部分实验器件才能完成实验。比如单管放大实验,实验台上只给学生提供一个晶体管和四个固定电阻,学生需要另外选择一个电位器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基极分压式单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实验,同时还需要学生另外选择交流器件,设计不同的交流放大通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共基极放大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最后完成全部实验内容。这样设计实验的好处是:在一个实验环节里,给学生设置了多个不同的实验内容,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也保证了实验技能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剩余的实验时间,完成扩展的实验内容,以实现层次化培养的教学目标。
4.3设计提高实验
本次设计的实验平台,注重采用传统实验平台上很难见到、并且学生平时也很少有机会使用的贴片封装器件,如贴片封装的电阻、二极管、MOS管,让学生有机会认识这些器件。各单元模块都采用开放式设计结构,增加接口电路,注重各模块之间的级联和匹配,提高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重。让学生进到实验室,一下子见到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实验器件,首先会异常兴奋,充满好奇心,带着新鲜感去完成实验。为了能更好地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本次设计的实验平台上,还增设了多个传感器接口电路,如称重传感器小信号的检测与放大,室内光强变化的检测与控制,环境温度变化的检测与控制,障碍物的检测与判断等多种模拟传感器检测电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就能直观地体验到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系统设计的观念。
5结语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4).
\[2\]段宇辉.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美术教育,2000,(4).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兴业县教育局颁发的《兴业县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常规管理部分(试行)》,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教学常规评估年”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各教研片教研,促进全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校本教研文章,重在教研组建设
1、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片、镇优秀课展示。
2、上好常态课、研究课、示范课,促进教研活动百科齐放、百师争鸣,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
3、继续开展作文和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应用题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指导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5、举办1次上档次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二)做好各项评比参赛,提高师生素养
1、继续组织教师参与玉林市2009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提倡诚信教研,严防并杜绝论文抄袭现象,不断增强实效意识和精品意识。 (市教育学会截稿时间为:2009年9月15日)
2、认真做好参加中心校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举办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选拔参加中心校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学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三)做好新课程实施,注重“三课”建设
1、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小学作文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围绕“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加强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活跃课外生活,加强教材研读和学生研究,强化课型创新,力求体现“扎实、有效、简洁、灵动”的特色。
3、针对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加强、深化学校教研工作计划。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做好“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文章,重在教学常规管理
1、9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评测、参加规范活动等方面达到评估标准,学会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叙事和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根据《兴业县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部分(试行)》,并予以具体化、数字化。
3、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研修管理等方面要规范,开足开齐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要编拟试卷一份,做好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5、加强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6、加强德育工作计划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书香工程”,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做好师资提升文章,重在“素质年”培训
1、读书活动。全校教师进行阅读教育名著活动,每位教师每年阅读不少于3本教育名著,每本理论书籍名著要有1000字以上的读书评论或读后感。
2、博客开设。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网页,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手记、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读书心得等写进教育博客。
3、校本培训。组织校本培训,每位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20学时。
4、校本教研。学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人员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组长要及时记录教研活动情况。
5、骨干示范。鼓励中青年教师努力上好示范课,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每学期至少要上两节示范课。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开学教学工作检查。
2、9月15日前把教研计划上交中心校。
3、做好2009年春季期期末学科综合素质检测质量分析工作。
4、收集市教育学会论文、教案设计、课件、课题等,截止时间:9月15日。
十月份:
1、参加县小学学科综合素质调研检测评价总结交流会。
2、深入课堂听课、指导、调研。
3、开展小学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比赛。
十一月份:
1、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学,了解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教学常规督查。
2、组织参加县小学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比赛。
3、组织期中学科检测。做好期中学科检测质量分析。
十二月份:
1、迎接县教研室深入学校进行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指导。
2、参加镇小学生3-6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综合知识竞赛。
3、毕业班数学复习课研讨。
二0一0年一月份:
1、组织二、五年级参加市综合素质调研检测及做好质量分析。
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