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学习材料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游戏 材料投放 重要作用

学习性区域游戏是老师根据每个主题的开展,幼儿的爱好、能力等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让自己处于比较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内容。在一次次尝试和探究中,孩子们体验着成功和快乐;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发展……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性区域游戏中的材料特别重要,不同材料包含不同教育意义,提高幼儿不同能力。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呢?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与改进,下面是我的一点小意见,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材料投放请家长共同收集

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主题内容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投放的材料有一定的针对性,会根据幼儿能力强弱投放。每次投放材料前我都会思考:我该投放什么材料呢?这些材料能提高幼儿哪些能力呢?我将划好的各个区域写出来,如益智区、美工区、生活区、科学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再一一调整。材料投放一定要有目的,不能想什么放什么,所以每次收集材料我都会考虑很久。如开展小班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根据主题在益智区中放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片,请幼儿根据他们的性别排序,这个游戏针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了解男生和女生。我在这个区中还投放了各种全家福,请幼儿根据全家福中的总人数进行配对,锻炼孩子们点数配对能力。这些材料都是需要家长配合帮忙收集的。

二、材料投放注意安全性与环保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我选择材料就从幼儿身边找起,要是幼儿熟悉的,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兴趣,如一些废旧材料的利用。因为幼儿玩游戏比较随意,玩具抓起来就抱、就玩,所以对于材料的安全与环保,我是特别在意的。每次投放材料之前,我都会仔细检查,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投放的材料不能有很小的珠子、很尖的玩具等。因为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小的珠子孩子们可能觉得好玩而塞进鼻子、耳朵或吞到肚子里;尖的玩具容易戳伤幼儿等,非常危险。当然,合适的材料也不是随意投放的,投放前都会请阿姨擦干净,可以洗的还要清洗消毒,保证材料干净,保证幼儿身体健康。

三、材料投放有趣味性

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提供的材料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如果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操作性强,那么就可以看到幼儿在区域中生动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实际工作中,结合主题投放的且注重孩子学习性的操作材料往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很多孩子在老师刚投放时兴趣比较浓厚,可玩过一两次后逐渐失去兴趣。如小班生活区中我投放了海绵纸制作的各种纽扣的练习板,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孩子们感觉比较新鲜,可是玩过一段时间后就丢在一边。于是我就进行了改进,利用不织布制作各种颜色鲜艳的小鱼,请孩子们为小鱼插上鱼鳞;投放各种不织布制作的水果,请孩子们练习扣扣子。我将不织布制作成各种幼儿喜欢的动植物,不仅满足小班幼儿对颜色的视觉欣赏,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能锻炼孩子们的操作、动手能力。

四、材料投放有层次性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幼儿的能力都不同,老师要考虑周到,为每个幼儿着想,既考虑能力强的幼儿,又考虑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层次性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在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材料既要简单又要复杂。如在小班益智区中,我投放了图形卡车和各种各样的图形,请幼儿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排序,利用一种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利用两种图形进行一隔一、一隔二排序;也可以利用三种图形进行一一排序等,从简单到复杂,各层次幼儿都能参加。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材料投放有选择性

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整个游戏的关键,老师除了给每个游戏提供必需玩具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由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使幼儿生成自己做游戏的需要,但也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有时候投放的材料过多,反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是有计划、有针对、有选择性的。如小班有一个活动主题是《六个好宝贝》,其中有一周的内容全是围绕小主题“眼睛”,那么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放大镜、各种豆子等,请孩子们利用眼睛探索这些事物的奥秘,让孩子知道眼睛的重要性,与眼睛无关的材料则全部收起来下次再摆放,这样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选择玩具,还与主题相结合,复习巩固活动中的内容,让孩子了解更多与主题有关的知识。

六、材料投放有操作性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2

由于传统行业的不景气和校际竞争的加剧,调整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地方院校努力的方向[1]。近年来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为迫切的要求。把握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良好契机,结合北部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的途径,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材料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材料化学是由材料科学和化学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涉及材料制备、加工、性能等诸多方面,既有传统学科的基础性,也有新兴学科的工程实践性,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领域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3]。

玉林师范学院是北部湾地区较早升级的一所地方性高校,自2006年起就将创办非师范专业作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近十年不断的摸索,我院材料化学专业建设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入手,引入了“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学生能力培养现状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现有的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研究探索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体系的新途径、新思路,不仅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材料化学教学体系,还将为我校其他非师范专业的培育和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2 现有材料化学实践教学体系中有待改进之处

从我院材料化学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实践性课程教学安排相对偏少;(2)部分课程实验内容变相重叠,题材陈旧,与生产过程脱钩;(3)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改进;(4)实践基地布局不合理;(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不利于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通过多次的教学研讨,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先后付诸实施。

3 材料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对策略与实践

3.1 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实验系列教材建设

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除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外,还先后开设了《材料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加工实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等课程。虽然从开课的数量上讲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从实验内容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材料化学实验》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单纯的《分析化学实验》已无法满足材料分析的要求,如何促进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延续性和融合性,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调研与研讨,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1)精选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明确实验课程的侧重点。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与《材料化学实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三门实验课程在内容上避免重复,无机化学实验强化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与现象,材料化学实验则以无机材料制备与加工、改性方法为主,功能材料化学实验则突出材料结构对功能的影响,体现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层次性;(2)调整课时比重,适当减少基础实验课时,增加专业实验课时;(3)以立项的方式开展教材建设,通过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举办教研活动等方式,鼓励教师以自编讲义为基础,建设规范化的、有地方特色的实验教材。近两年来,材料化学教学团队先后组织人员编写了《硅酸盐工业分析》、《高分子化学合成实验》等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专业教材,所选题材大部分是以本地产业为背景。

3.2 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挖掘外部实践基地条件,充实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借鉴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完备的实验制度和教学体系,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的需要,先后购置了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粉末衍射仪、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材料显微镜、气体吸附仪、热分析仪等科研设备,具备了基本的材料制备、结构分析、性能研究所需的设备。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有机材料方面实验相对薄弱的环节,购置了密炼机、流化床、螺杆挤出机等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开辟了中试规模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基地,弥补有机材料加工方面的不足,从建设经费、科研立项方面对高分子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方向倾斜,促进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方向的协调发展,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已有实验设备功能,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环节中掌握相关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生产过程。

除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外,我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在海螺水泥、三环陶瓷、银亿矿冶等相关企业开辟实训基地,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关系。通过利用这些校外单位的工作平台,借助其行业资源,开展工业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见习、生产实习等方式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结合学生就业,积极推动学生的驻厂实践,协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

3.3 完善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如何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学生能力,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建一个多样化的、重视课程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竞争型考核方式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参照师范生技能考核体系的相关指标,在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阶段,设置了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考核体系,从内容上融入了课题选题、综合设计、实践操作、实训报告、口头表达等几大模块,结合二级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开展进行考核评价,给出相应的评定结果,并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从近两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于科研体系的价值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参与各项竞赛、自主创业的热情都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另外,我们将校外实习单位的考核纳入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针对校外实习单位缺乏约束,不容易考核的特点,增加了实习生自评和小组考评。当然考核并非我们教学的目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建立考核体系的目的主要还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后期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指标[4]。

3.4 刚柔相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来,结合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我院结合专业发展定位,在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努力做到刚柔相济:(1)加强“内培外引”,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一方面积极动员青年教师攻读材料科学方向的学位;另一方面加大力度从校外引进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有机材料、复合材料方面的博士(后)。(2)尽可能挖掘实训基地人力资源。从企业“柔性”引进工程师加入我们的实践教学团队。我院先后从广西三环陶瓷、玉林市陶瓷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程师兼职参与我校的实践教学。(3)注重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积极推进部分教师以“科技特派员”等身份分别进入本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产业研的直接对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教师联合企业申报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这些做法对于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拓展校外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的有效融合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3

铁碳合金相图的识读和应用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讨论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一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见解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力学性能 内部组织 同素异构转变 铁碳合金相图 化学成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技校理论教学课程中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学习各专业工艺学与生产实习课的基础。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钢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热处理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材料、制订和掌握热处理工艺规范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包括:①金属的性能;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③钢的热处理;④常用金属材料等内容。其中第二部分金属学的基础知识是整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它3介绍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及其结晶过程;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识读和应用。如果这部分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那么学生对前面所讲的金属性能的知识只会一知半解,而后部分钢的热处理和常用的金属材料的知识就会没办法理解和掌握。所以第二部分知识是这门课程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它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由于这部分知识的内容较为抽象(如合金的晶体结构,结晶的过程: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过程)没有具体实验和教具可以演示,加上技校学生没有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缺少对这部分知识的感知认识,致使在教学中学生学和老师教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下面我就这一重难点的突破,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深入分析,找出突破口

金属学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有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第四章“铁碳合金的组织”,“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识读、应用”等几个知识点较难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也常常出现很难讲明讲透的现象。其实在这个难点的处理上,我们只要深入分析,找出知识贯穿点,就很容易找到突破口。我们可以给学生列一关系式进行分析如图:

组成

温度

决定

材料的内部组织

铁 ————

———— 材料的力学性能

各种微量元素

材料的化学成分 材料的选用 

这个关系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材料的选用是根据钢材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来确定的,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由材料的内部组织来确定的,而内部组织的转变则是由温度变化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而引起的,并且材料的化学成分是由碳、铁和一些微量元素组成,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碳的含量,决定了材料的内部组织的变化。通过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含碳量越多钢材的强度越高,而塑性、韧性则降低?因为含碳量的大小改变了材料的内部组织,组织变化必然引起力学性能变化:为什么相同成分的钢材加温到相同高的温度,由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最终得到力学性能也不同?因为温度变化改变钢材内部组织而引起力学性能变化。很清楚,问题的关键就是钢材内部组织,则钢材内部组织就是难点的切入点。只要了解了铁碳合金内部组织的定义、性能、变化原因,那么识读铁碳合金相图就会迎刃而解。

二、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铁碳合金的组织在教科书中介绍较为抽象。例如:固溶体的概念,书上的定义是“一种组元的原子溶入到另一组元的晶格中所形成的均匀固相。”这样的解释很难让学生。例如:固溶体的概念,书上的定义是“一种组元的原子溶入到另一组元的晶格中所形成的均匀固相。”这样的解释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当纯铁加热到熔化后,碳元素可以溶解到铁水中去,铁水凝固成固态时,碳元素仍被留在铁中,这种在固态下溶解有其他元素的组织叫做“固溶体”,又因为纯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即有α-Fe和γ-Fe两种晶格,其对碳元素的溶解能力不同,所以就形成了两种固溶体,分别叫做“铁素体”和“奥氏体”,它是铁碳合金基本组织中的两个组织。这样解释,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将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分析铁碳合金相图时,我们也可以先将图中标注的铁碳合金组织化繁为简,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来讲解铁碳合金组织的定义。并将其归纳如下表:转贴于 铁碳合金组织

组织名称

符号

组织类型

含碳量

晶格类型

力学性能

铁素体

F

固溶体

0~0.0218%

α-Fe体心立方晶格

近似于铁,温度、硬度不高,塑性、韧性良好

奥氏体

A

固溶体

0.77%~2.11%

γ-Fe面心立方晶格

强度、硬度不高,塑性好(易锻造)

渗碳体

Fe3C

金属化合物

0.69%

斜方晶体

硬而脆,塑性、韧性很差

珠光体

P

机械混合物

0.77%

α-Fe体心立方晶格

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

高温莱氏体

Ld

机械混合物

4.3%

γ-Fe面心立方晶格

介于奥氏体和渗碳体

低温莱氏体

L’d

机械混合物

4.3%

α-Fe体心立方晶格

介于奥氏体和渗碳体

通过对合金组织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铁碳合金组织的概念、性质,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铁碳合金组织是如何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转变的,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方法上,教师可以以“金属同素异构转变”这个知识点作为切入口。我们知道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以纯铁为例,液态纯铁在1538℃进行结晶,得到具有体心立方晶格δ-Fe,继续冷却到1394℃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δ-Fe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γ-Fe,再冷却到912℃时又发生同素异构转变,γ-Fe转变为室温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由于金属晶格存在着随温度改变而发生晶格变化的特性,导致金属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以铁碳合金组织为例,铁碳合金组织是由基体纯铁和碳组成,温度变化使基体纯铁晶格发生转变,不同晶格的基体和不同含量的碳组合,就会出现不同的铁碳合金组织,这就是铁碳合金组织会随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清楚这点后,我们再对照看铁碳合金相图就一目了然。温度、含碳量、材料组织、力学性能等,在图中就能分析得很清楚。例如:温度为600℃,含碳量为4.6%的钢材的组织是Ld+Fe3C-莱氏体+渗碳体,力学性能是脆而硬的组织。而含碳量为0.45%的钢材室温组织为F+P-铁素体+珠光体,这种组织的力学性能是有一定强度、硬度、并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

三、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

前面我们将重点、难点的知识内容作了具体分析讲解,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可以将金属的基础知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归纳小结为:

1、金属的晶体结构是由原子有规则的排列所形成,原子排列的具体方式不同,便组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晶格(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2、纯铁组织中不同类型晶格对碳元素的溶解能力不相同,形成不同类型的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3、纯铁在固态下,随温度转变会出现不同的晶格类型。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4、铁碳合金的5种基本组织(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由于各自基体中的含碳量不同,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就不一样,组织之间会随温度改变而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变。如:含碳量为0.77%的钢,在8000℃时的组织是奥氏体,而在室温下组织转变为珠光体。转变的原因是由于铁碳合金的基体铁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BIM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 教学体系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用数字表达建设项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贯穿建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项目的可研、立项、决策、建设准备、实施和运营等全过程所有阶段,要求在不同阶段由建设项目参与者提供相关数据,建立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设工程信息库数字模型[1]。由于BIM在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BIM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领域已如火如荼[2]。

将BIM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属于全新领域,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BIM技术植入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中,创新了试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1.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现状与评价

1.1试验现状

吉首大学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均为实体试验,类型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砂浆试验、砌墙砖试验、钢筋试验、石油沥青试验等(见下表)。

1.2试验现状评价

如上表显示,吉首大学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实体试验具备如下特点:

沿袭了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方法,即按教学顺序与教学内容安排试验教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需要具备较多的试验设备与较大的试验场地,试验前期投资较大,设备运行费用较高。

试验消耗资源较多,若重复试验需要的资源更多,试验效率不高。

试验多为验证性类型,设计性与综合性试验类型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教育。

2.基于MIB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体系构建

2.1指导思想

依据“理论够用,应用优先”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植入式的方式构建土木工程材料BIM实验教学体系。以直观、生动、形象、可视、交互的教学形式取代传统的实训、实验,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的结构、性能、应用及仪器设备的构造、操作流程等知识难点,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实践教学目标。

2.2总体框架

采用传统试验与BIM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内容分为实体试验与BIM试验两部分。实体试验以验证性试验为主,BIM试验以设计性试验、综合性试验与创新性试验为主。实体试验与BIM试验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时,根据教学进度可平行或交叉进行(见下图)。

2.3改革措施

2.3.1建设MIB教学队伍

开展MIB试验需要一批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因此加强BIM教学师资建设是首要任务。通过自身培训与引进具有BIM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是构建BIM技术教师团队的有效方法。

2.3.2构建BIM试验平台

BIM试验平台是使BIM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因此学校应尽快下定决心构建。鉴于吉首大学BIM基础较弱,为尽快形成BIM实践教学能力,可先建设BIM模拟试验室,以满足相关急需课程如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的需求。

2.3.3创新BIM试验教学方法

BIM试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作用毋庸置疑,但要处理好实体试验与BIM试验的正确关系。对于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来说,一定的实体试验是必需的,因此BIM试验只能是植入式的,不能用BIM试验取代所有的试验。

2.3.4制订BIM激励机制

BIM技术用于教学属于新兴领域,需要制订相关激励机制来推动BIM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立BIM技术应用工作室、开设BIM技术教学应用课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问题与讨论

3.1吉首大学目前还没有BIM基础,如没有BIM技术平台、没有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等,因此项目实施的前期任务艰巨。

3.2 BIM技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至关重要,因而开设BIM课程,将BIM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BIM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3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需要给学生强化的是BIM理念,即用工程化的数字信息描述现实世界的实体建筑,建立数字化的工程信息模型供工程全生命期使用。BIM理念与BIM软件不是一回事,不能将BIM的作用与价值等同或归功于BIM软件。

3.4虽然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但假以时日,BIM之花一定会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苑中全面绽放。

参考文献: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学 操作材料 教育活动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方式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学中,要根据教育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体育活动《小猴打妖怪》中,其中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那我们就要在活动中准备平衡木,金箍棒,泥巴等,这些材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的。

        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操作材料才使得幼儿建构知识有了依托,所以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是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可以表述的对象。在《苹果树》这一语言活动中,如果只是给幼儿讲故事,幼儿不能很顺利的表述出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无法学习苹果树的热情好客,不能很好的懂得“关心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道理。在这一活动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苹果树的四季变化图片,小鸟图片,及一些相关的头饰等表演道具。这些操作材料的投放,使得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操作材料的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在美术活动《沙子作画》中,幼儿利用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作画,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无忧无虑地玩耍。孩子们体验到完沙子的乐趣,也达到的一定的教育效果。

        3)操作材料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跳动的柳条》这一教育活动中,虽然只给幼儿提供了柳条一种操作材料,但是幼儿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小伙伴互助合作,编出了小扇子,小孔雀等漂亮的柳条作品。

        4) 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石头坊》中,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石头和橡皮泥,看着各种形状的石头,孩子们非常高兴,笔者问他们:“小朋友们喜欢这些石头吗?”“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好,我们看看他们都像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这个像乌龟的盖子,有的说这个像金鱼的身子⋯⋯“那今天老师就把这些石头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根据他们的样子,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作品,好吗?”“好!”笔者把石头发了下去,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开始做了起来。有些孩子想都没想就直接做了起来,用绿色的捏四条小腿,捏一条小尾巴,再用彩笔在石头上画上小方格,一个小乌龟就做成了。还有的孩子捏出了小金鱼,小花朵。孩子们都捏出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趴着的,没有立体感。我很疑惑啊,为什么这样啊?原来是橡皮泥的用量很小,所以石头的样子改变不大。

但是,笔者突然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头站立的小毛驴,很是可爱,问了一下,原来是艺中的作品。艺中是个大方的孩子,用了自己一半的橡皮泥来做这头小毛驴。笔者拿着小毛驴对大家说:“为什么艺中的小毛驴这么好看呢?你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呢?”大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一会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大鹅,小羊,还有一只翘着尾巴的大恐龙⋯⋯艺中的桌子上又出现了一件作品,粗壮的大腿,大大的脑袋,可看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是什么,只好请教一下作者了,人家就给笔者俩字儿:“闷儿牛。”笔者一听乐了,可不是嘛,两只犄角长在头顶,正回头遥望的一头老牛啊!

        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它们摆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可高兴了。看着乌龟,鄂鱼,闷儿牛等可爱的角色,不禁让我佩服宝宝们想象力。最近,我们又作了贝壳画,各种贝壳在孩子们手里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想象力,在一次次操作中大大丰富了起来。

        5) 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很多幼儿在家里是不允许玩剪刀的,因为家长怕危险。所以他们从未体会过用剪刀剪出作品的快乐。中班在剪窗花时,虽然样子剪的不是很漂亮,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体验成功的幸福。大班幼儿在剪“溜溜球”的过程中,刚开始孩子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孩子反映说不会剪,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到他们学会了,把“溜溜球”跳起来时,看到他们小脸上的喜悦表情,就能够明白他们成功时有多激动多快乐。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印刷学习材料;网页学习材料;学习效果;眼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66-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日益丰富多样,新型教学媒体的出现给教育带来惊人的变化。印刷媒体的出现,不仅能有效地记录人类文明,而且使得自主学习等形式成为现实;电子媒体的出现,不仅以多样化的符号形式记录人类的文明,而且能扩大教育规模。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课程的应用又能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什么变化呢?止于目前,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以网络课程为信息载体的网络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与质量;也有人认为网络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与革新教学形式方面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而且有人还以网络课程及其精品课程中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来说明这个问题。网络课程在人们的学习中是否发挥的作用如何,需要深入的研究。研究中将构成网络课程的网页材料(一个网页)和构成教科书的印刷材料(书中某页)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比较,并使用眼动记录技术来检测学生的眼动数据,进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

相τ谟∷⒉牧希网页材料上总会使用粗体、下划线、不同颜色等方式来标识出其内容的重难点,那么网页的这种微观标识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

金嘉毓和陈冬梅在《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行为分析》一文中对阅读的行为做了研究,从而分析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的差异。杨丽玲、屈宝强和董小燕在《传统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比较研究》一文中,比较了不同类型及形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文献。网页材料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尚未发现。

二、实验研究设计

1.实验目的。本实验试图通过眼动记录技术记录分析大学生阅读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眼动特征,探讨不同学习材料的阅读方式是否有差异。从而发现不同学习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实验被试。被试是来自GZ大学在校本科生,年龄均在20―23岁,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无色盲、色弱,颜色区分力好的45名非心理专业、学习成绩中等的在校大学男女生各一半作为被试,剔除了因操作错误、数据导出错误和问卷回答不完整等情况,而导致的数据无效记录或不准确的被试数据,有效被试38名,男19名,女19名。

3.实验材料。根据大学生的知识面广度、学习水平高低和前期的调查,实验材料选择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梅锦荣编著《神经心理学》中的35页“脑的组成部分”作为实验材料。同时,把这一页的教学内容加工成教学网页,以网页方式呈现。有研究指出,三字型的网页结构更能维持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记忆,因此本研究的实验网页宽度设计为900像素,其中内容呈现区为900像素,字体为宋体15像素,其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材料学完以后,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理解测试性的问卷填答。

4.实验设计。①本研究采用2×2(即学习材料类型×性别)的双因素混合设计,学习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②被试根据学习材料类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9人,分别阅读不同的学习材料。③利用眼动仪记录眼动指标,制作测验题记录阅读理解成绩,最后使用SPSS统计数据。

三、实验结果

1.眼动数据统计结果。眼动实验开始后,EyeLink Ⅱ眼动仪将自动记录实验数据,同时形成非常直观的对比结果图。如下图,记录了所有被试对实验用材料注视时间的平均分配情况,我们发现被试对做了标记的网页材料的注视时间是有差异的(越接近红色表示注视时间越长),比如从总体看被试看印刷材料的注视时间明显多于网页材料,对于印刷材料来说,被试的注视时间分布的比较平均,没有太大的重点区分;对网页材料来说,被试有重点的观看有标记的内容等。这些结论都可以比较直观的得出。但这只是通过对比图进行的简单比较,若要得出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必须依靠统计的定量分析。

实验将材料图片分为四个兴趣区,分别是上部文字块兴趣区、图片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并运用眼动数据分析软件EyeLink Data Viewer搜集数据,并记录每个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将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而后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①注视次数,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统计发现上部文字块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1。

从表3-1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1.845,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158,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再从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来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4.917,P0.05;这说明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2.035,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从统计中发现,图片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2。

从表3-2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2.552,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72,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2.088,P>0.05;这表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材料类型之间没有差异。性别的主效应F=2.054,P>0.05;这说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01,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表格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如表3-3。

从表3-3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0.388,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762,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3.968,P=0.054(边缘显著);这表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材料类型之间有差异。性别的主效应F=0.131,P>0.05;这说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34,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用上述同样的统计方法发现,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4。

从表3-4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0.704,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556,则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对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发现,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4.380,P0.05;这说明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34,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瞳孔大小。上部文字块兴趣区瞳孔大小,对上部文字块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瞳孔大小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5。

从表3-5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4.574,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09,即P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①问卷成绩百分率。谋3-6可以得出以下观点:从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总计答对题的数目可以看出,网页材料答对题目的数量是多于印刷材料答对题目的数量。从答对题目数量占总题目数的百分比看,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被试的答对率明显过低,可假设是因为所选实验材料内容对被试来说太深奥和过于陌生,也可能是因为问卷的问题的难度过大,题数过多,又或者是由于阅读学习的时间过短等导致的。而印刷材料的答对率低于半数,这说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影响不大,明显小于网页材料的有利影响。因此,从这几个数据可以得出,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要大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在印刷材料的数据中,男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少于女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但是两者答对题目的百分率相差比较大,女性被试的答对率要比男性被试的高出近10%。且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答对题数的百分率都在半数左右,可以说明印刷材料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这些数据可说明若使用印刷材料进行学习,女生可能会比男生更有优势;在网页材料的数据中,与印刷材料的数据相反,男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要高于女性被试,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从他们的答对率上看,男性被试的答对率要比女性被试的高出差不多6%。且在数据表中,不管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的答对率都高于半数,这说明网页材料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但并不是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些数据可说明若使用网页材料进行学习,男生可能会比女生有优势,但优势不大;对比男性被试学习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数据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被试学习网页材料的成绩明显高于他们学习印刷材料的学习成绩,其答对率提高了15%,这说明网页材料中的微观标识对于男性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者是男性相对来说更习惯于有标记的阅读方式,即在学习材料中加标记的方法会有利于男性学习者的学习;对比女性被试学习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数据发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这说明对于女性学习者,不管是印刷材料还是网页材料对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女性学习者具有较为稳定的阅读,不会因为材料的改变等外界干扰而出现明显的变化。②问卷成绩平均数。从表3-7可以得出以下观点:从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总答对题目的平均数来看,数据上没有太大区别。不管是阅读印刷材料的被试成绩还是阅读网页材料的被试成绩都是4题,因此,从平均数上看,是没差别的;从印刷材料中男女答对题目的平均数上看,女性被试要比男性被试多答对一题,且相对于总题数(共9题)来说,都显得太少。可以看出女性在学习印刷材料的能力上要比男性好一点,但也不能证明女性在学习印刷材料上有优势;从网页材料中男女答对题目的平均数上看,男性被试要比女性被试多答对一题,且对比总题数,成绩处于中段,可以说被试阅读网页材料的效果一般,但也可以说明男性在学习网页材料的能力上要比女性的强一点;对于男性被试来说,不同阅读材料会对其学习效果有大的影响,网页阅读成绩明显要高于印刷阅读成绩;而对于女性被试来说,不同的阅读材料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大。

四、论

1.不同学习材料的眼动指标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对于阅读的眼动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生阅读不同学习材料时,被试注视上部文字块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的次数有显著差异,而图片兴趣区的注视次数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注视次数是通过分析注视点的数目就可以了解被试对于不同注视区域内投入注意力的多少。学生阅读网页材料中各个兴趣区的注视次数比阅读印刷材料中各个兴趣区要多,证明学生向网页材料投入的多,网页材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注视时间的差异分布上,刚好与注视次数相反。只有图片兴趣区表现出边缘显著,而上部文字块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的注视时间则不表现出差异。注视时间是对某个区域给予的总注视时间,为该区域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的总和,是信息加工深度的指标。图片兴趣区中学生对网页材料的注视时间要少于印刷材料的注视时间,这说明印刷材料中的图片需要学生更深的加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网页的设计中,对文字和表格的内容都有进行改变,例如对文字加粗、加红色等标记重点,对表格的颜色进行改变,文字进行加粗,从而吸引了学生对内容的多次注视。而图片则没有经过大的处理,只是将印刷材料中的图片放大了尺寸。因而学生对不同材料中的图片的注视次数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由于放大了图片,使得学生能够把图片看得更清楚(印刷材料中图片太小,可能影响被试的观看),从而所需要的注视时间会比印刷材料少。

2.不同学习材料的问卷成绩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同学习材料的阅读成绩差异较为显著,不同材料类型的总答对率之间的百分比相差了5%。可以认为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要大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

3.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眼动指标和问卷成绩的比较,网页材料加注重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有差异影响。在网页中加注微观标记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好于印刷材料的学习效果。问卷中从性别上体现出的差异,有可能是由于男性大学生专注于头脑信息加工和纵深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采取先整体理解,再剖析重点的模式进行,所以网页的微观标记学习比较符合男性大学生的需要。

而女性大学生有较为固定的理解记忆的阅读习惯,或是实验材料和问卷问题偏于理工科,女性大学生对理工科知识较难理解。

五、结论

1.不同类型的材料对学习效果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网页材料的效果优于印刷材料的学习效果。

2.网页材料的注视次数比印刷材料的注视次数多,这主要是标识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卫.基于视线规律的教育网页结构设计研究[D].宁波大学,2012.

[2]曹卫真,殷婷如,邢强,祁禄.常见教学网页图文搭配方式对记忆效果影响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