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公司治理决策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国企高管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激励与约束是企业所有者为取得收益最大化将企业委托给经营管理者后,为使经营者趋向符合所有者目标而采取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措施。对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就是激励约束主体根据国有企业的目标、国企高管需要及其变化趋势,采取措施,满足其合理合法的需要,并予以强化,限制其非正当性需要,以引导国有企业高管朝着所有者期望的目标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激励或约束之间做好平衡。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国企高管的积极性,并与所有者利益一致,实现企业有效经营和监管。

二、我国国企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缺陷

第一,国企高管由政府选拔和组织任命的弊端。国企经营者由政府官员选择和组织任命,决定了经营者的选择可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政府官员有选择经营者的控制权,但没有相应的收益权,有权选择高管人员却不需为此承担风险和责任,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现和任命有能力的人当国企高管。同时,依据个人偏好和个人关系选拔经营者,导致一大批具有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的潜在优秀企业高级管理者将被拒之门外。

第二,在职消费不规范,隐性收入不明确。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股东大会、监事会对董事长、总经理制衡机制不健全。而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激励机制不够,约束机制更差。职务消费与自我消费界限不明,而隐性收入也因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量存在,如自利交易、提拔职员所得好处等。由于经济收入属于个人隐私,监督亦有困难,有时很难确定国企高管们到底拿了多少酬薪。

第三,国企高管薪酬的制定存在弊端。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绝大多数是企业自己定,主管机构审批,其中的决定性意见出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现在,一般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的设定和执行往往是在国企高管的参与下进行的,缺乏制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而且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参与决策的其他人员,也都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参与制定薪酬制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第四,国企高管薪酬考核绩效体系不健全,约束不力。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已经多年,真正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较少。绩效管理重要目标在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然而很多国企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为薄弱,往往将考核置于表层,没有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人员的职位变动紧密结合,而且与薪酬升降的关联度较小。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价值也被贬低,薪酬激励效果无法实现。

三、完善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思考

第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功能,落实监事会职能。国企高管薪酬畸高,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因此,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按照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应当在董事会下设薪酬与考核专门委员会,对薪酬制度设计与考核负责。对国企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人员结构界定,可以包括企业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企业的员工代表、独立董事、外部咨询顾问等,但是不应包括管理层人员,独立董事必须保持较大的比例。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发挥竞争机制在国企高管选聘中的作用,实现市场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国企高管市场化的薪酬要与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相配套,市场竞争的历练是优秀经营者产生和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国有经济系统中发现和选拔合格经营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聘原则,通过职工民主选举和国资委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充分挖掘利用国有人才资源。推行社会招聘的选任方式,实现经营者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适合于企业家成长、发展的环境。

第三,建立多元化薪酬制度设计和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基本工资、年度奖金、持有股权和股票期权等多种薪酬方式,有步骤地推进薪酬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科学业绩考核体系,要明确界定高管经营业绩考核内容,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增加对国企高管工作业绩方面的评价力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提高可信度,加强对国企高管的经常性考核监督,把政府监督考核与企业内部业绩考核联系起来。

第四,健全薪酬监管法规政策体系,要严格执行现行薪酬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规定,进一步做好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工作。建立国企高管职业风险制度,强化国企高管责任意识,要让高管真正走入市场,去承担市场风险,并逐步形成国企高管是的市场声誉。建立高管职业风险制度,让国企高管真正承担经营的责任、风险和损失,同时享受经营的收益。使国企高管更多的从国企的利益出发,认真经营企业。

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制衡机理来看,要想使企业高管人员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除了采取正向的激励措施也要采取反向约束机制,这些都最终有待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完善,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市场化,才能使高管薪酬日趋合理。当然这也需要国家干预措施及法律规制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张玉清,李春玲.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刘银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一个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而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构建合理的薪酬管理模式。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制定了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其经验值得借鉴。企业应运用科学发展观,科学管理企业薪酬,从而推进企业自身发展。

在企业改革不断深人的今天,我们仍可发现许多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不彻底,其中人事劳动薪酬改革相对滞后是影响企业成功进行改革的瓶颈口而随着环境、科技与知识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人作为知识、信息和智慧的载体,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在于人,而满足员工需求、留住人才、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生命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则是薪酬管理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中“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解决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可靠依据和落脚点。企业可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本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切实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途径。

一、当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

1.工资体系不规范、不全面

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也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手段。同时,它又是每个组织各种关系中最敏感、最细致的因素,维系着每个职工和家庭。因此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是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工作。当前我国企业的工资体系不规范、不全面,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是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而且模糊不清;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办法;工资体系透明性差,企业薪酬制度及其管理过程没有对内部员工公开。企业内部员工对制度公平性一般都高度敏感,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与员工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员工最能感受到公平与否的便是薪酬制度。公司应该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这些人员特点的薪酬管理模式。并且要建立对职能部门定量化的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培育和提升企业相关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2.奖金分配制度不合理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采用的是低固定(工资)、高浮动(奖金)的薪酬模式,奖金是个人收人的主要来源,而奖金的发放依据则是个人完成的绩效。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激发部分人员积极性的效果。但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许多员工的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有些骨干人员的工作岗位绩效低,工作量却很高,这样就造成一些员工的奖金分配与绩效倒挂现象,从而造成员工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会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

3.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大

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企业内部的待遇差距拉得过大之后,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强烈不满,引发新的矛盾。造成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待遇差距过大的原因有:(1)近几年来,公司对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而对其他普通员工实行绩效考核。企业为了激励高管人员或留住高级管理人才,用年薪制这种高薪的形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偏离实际。(2)在制定有关考核办法时一般都是高管人员参与,有的甚至直接负责,免不了为自身利益考虑偏多,其中又缺乏监督机制,从而造成高管人员薪酬待遇过高。

二、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企业自身科学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企业薪酬管理水平要得到相应提升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得到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是否得到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志去衡量:(”企业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与其整个市场背景和发展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前提下,明显地拉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行业的贡献、对用户的服务,得到明显的增强。在实现了这两个标志的前提卜,企业的发展成果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惠及本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薪酬才能相应地得到增加。

2.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可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去制定相关的制度。

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人民群众。在企业,就是指以普通员工为主体,包括最广大的基层劳动者以及技术人员。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普通员工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建立薪酬管理制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员工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不断使员工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员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科学设计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1)岗位分类管理。结合企业特点,并参考行业实务,根据岗位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薪酬激励机制的设置。(2)薪酬水平外部竞争性。在企业整体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行业竞争力。(3)职务级别向岗位级别的转换。通过价值评估构建岗位级别体系,突出不同岗位之间责任与贡献的差别,实现以岗定薪,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实现真正的内部公平。(4)薪酬动态变化。根据员工技能和业绩表现进行薪酬动态管理,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现收人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5)薪酬成本与企业效益同步变化。考虑到工资刚性,在薪酬设计上应将留有弹性空间,以行业水平为参考确定工资与奖金总额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薪酬成本控制的依据,保证员工收人与企业业绩变化的一致性。

三、薪酬管理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为例

(一)新薪酬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效果

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是一家储蓄余额达20亿的省级支行,共有100多名员工。在2007年底,支行行长换届,新行长上任后制定了明确的任务指标:储蓄余额在2008年底达25亿,不良贷款率由当时的54%下降到40,新增信用片2 000个。

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薪酬管理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行年薪制,平时每月只发基本工资和午餐费共1 800元,剩下的奖金在2008年底一次性考核,并制定了相应考核标准;(2)针对不同岗位划分岗位津贴,相应地提高了科技岗及稀缺性岗位的津贴;(3)增加了业务技能等级制度,平时组织各种技能考试和测试,并聘请专家打分评级,各个级别拿的奖金也不一样;(4)增加了一些额外奖励,如先进 工作者、零投诉、全勤等奖项;(5)根据综合打分给予排名靠前者相应的升职和晋升工资,排名靠后者降职和下调工资图。

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后,新行长对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分工和部署,个人揽储、公司业务、信用卡等,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进展着,由于新行长身先 士卒,全行员工也都各尽所能。到2008年底,支行各项业务都上了新的台阶,储蓄余额达26亿,不良贷款率由54%降到32,信用卡新增2 300个,均超出预期指标。由于薪酬考核细则是新行长和人事科长少数人制定的,事先员工并不知情,所以等全行员工的各项得分明细和奖金数额公布时,引起了很多员工的不满。

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奖金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门考核所占比例高,个人考核所占比例低。如果B分理处完成了相应的指标,即使B分理处的C某完成的任务偏低,但C某拿的奖金并不低;但B分理处没有完成相应的指标,即使B分理处的c某完成的任务很高,但c某拿的奖金却很少;(2)储蓄超额完成部分提成低,收回不良贷款提成高。如储蓄超额完成1万元提成to元,而收回不良贷款每1万元提成l00元,这使得全行的揽储冠军D某超额完成1 000万仅得到1万元奖金,而公司业务科的E某因收回不良贷款1 000万得到了10万元的巨奖;(3)考评储蓄任务时只记储户新增余额,储户原有余额不计人考核基数。如员工H某的叔叔2007年存人100万到支行,2008年又存了20万,考核任务只记完成了20万,最终H某只得到200元奖金。(4)信用卡任务考核时只考核新增数量,而忽视信用卡消费积分,使得开办了1个优质的信用卡刷卡大户的员工得到的奖金不如开办了2个基本不刷卡的信用卡客户的员工多。

(二)可取与不足分析

1.可取之处

(1)坚持大力发展。新行长深知企业要发展前提就是自身的经济要发展,员工的薪酬待遇要提高,就必须全面提高银行的各项业务指标。事实证明,经过一年的业务发展,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凝聚 力,服务水平、业务水平、社会评价和薪酬待遇都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2)坚持以人为本。新行长的治行之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念,对员工采用口头激励和薪酬奖励的形式,特别是对科技岗位加薪的政策更是人性化薪酬管理的一种体现。当这些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就能大大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带动银行自身发展.

(3)结合银行本身的一些特性制定出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样从根本上打破了原先大家工资待遇比较平均的状况。在旧的体系下,支行的发展是靠天吃饭,业务多少靠外界因素支撑,而新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挖掘人的内在因素,员工的各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收人也随之得到提高。

2.不足之处

(1)缺乏公平性。新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尽量想做到公平,但由于一些事先未知的因素造成一些员工对奖金分配制度不满。第一,揽储与回收不良贷款之间的提成比例悬殊较大。因为公司业务科员工本身的工作就是放贷和收贷,在业务竞赛中具有巨大优势,从而在年终提成中高出其他员工,这样的制度缺乏公平;第二,在考核集体和个人完成任务时所定的奖励制度缺乏公平,容易造成支行内部的恶性竞争。员工把自己的优质客户从不好的分理处向好的分理处转移,从而导致支行内部混乱。第三,考评储蓄任务时不计2008年之前的储蓄余额的做法欠妥当。这样容易造成员工自己的客户将所有钱都取出,再存人支行其他分理处,造成储蓄余额虚增的状况。第四,考评信用卡任务时,不能图方便统计只简单看数量而不重质量,应该两者兼顾,分别乘以一个系数,这样的做法更能推动支行业务的发展。

(2)缺乏公开性。由于新的薪酬管理制度是新行长和少数人事主管制定的,事先未征集全体员工的建议,没有充分发挥民主,这样容易造成制度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容易出现偏差和不公。集思广益,相互融通才能使薪酬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接受。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薪酬管理;改革

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先进的高等教育水平可以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留住高校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在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校角度来讲,则可以留住教师,有利于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高校教师角度来讲,合理的薪酬能够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要,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增强教师工作自信心,同时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本文分析高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薪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薪酬管理改革创新途径。

1.薪酬理论

1.1需要层次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行为需要。马斯洛此项研究是在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对员工行为的分析是从社会人的角度进行的。马斯洛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工作需求也不相同,并且员工的需求呈现出阶梯状发展。如果员工的最低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员工的需求能够持续得到满足,员工就会非常满意。1.2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对个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对员工工作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证明。赫兹伯格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员工工作满意度,但是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作本身。双因素理论分别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员工工作满意度。从激励因素来看,它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如果没有执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会满意,反之则会满意,常见的激励因素有对其工作的认可、工作成就感以及晋升机会等;从保健因素来看,它是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恰当处理员工面临的问题,其就会满意,反之,则不满意,常见的保健因素有同事关系、工资水平以及保障措施等。1.3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Vroom(1964)认为员工对工作是否满意取决于员工对工作的期望和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差距过大,员工就不会满意,差距小或者是基本吻合,员工就会满意。对此,企业应该通过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情况,对于一些对工作期望较高的员工,要根据其实际的工作情况,最大限度予以满足。本文对高校薪酬管理的分析也利用此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薪酬管理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薪酬激励方法,以便能够最大限度满足高校教师对薪酬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2.高校薪酬管理发展现状的评价

2.1薪酬管理理念不科学。研究得知,部分高校实施薪酬制度的过程中,行政命令色彩比较严重,没有将学校目标、教师绩效和收入报酬之间建立关联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反而强调教师要加强对三者之间关联信息的理解,致使教师只知道自己的总工资,不知道自己的工资组成部分和计算方法。很多高校不公开自己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是一直以来高校存在的弊病,对于高校来讲,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形象的树立提供保障。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会列出一大堆要求,比如:学历、教学经验、等,但是对福利待遇方面避重就轻,不会作为重点问题考虑,应聘者则需要多方了解才能获取相关信息,严重违反了应聘者的知情权,近些年来,在高校招聘和薪酬管理制度中,该弊端越发明显。2.2教师福利计划效果不明显。相比国外成熟高校,我国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福利项目,虽然能够满足教师基本生活需求,但是现有福利项目还不能够有效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是长期、隐蔽的。高校虽然为教师提供了福利待遇,但是并没有向教师宣传福利的成本以及价值,以至于教师在享受福利的过程中不明白自己所得的重要性,学校提供这些福利所付出的努力。教师薪酬中重要的保障因素就是福利,如果福利不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则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福利过量却并不能激发教师工作潜力。2.3教师考核质量不高。高校考核教师的过程中兼顾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策略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然而最终的绩效、津贴和职称评定,却要以最终发表的论文作为基础,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专著数量越多、主持的科研项目越多,越有利于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指标虽然能够确保教师的绩效公平公正,但是在考核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方面则不适用,尤其是在一些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则更不合适,如果硬是量化考核指标,那么将会使科学研究失去原本应有的意义。2.4人才引进与薪酬制度脱节。现在很多高校普遍引进人才,甚至于不惜高价聘请院士,提供高薪,并且为其申请项目基金和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比如安排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分配房子。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待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差异如此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教师。此外,高校实行的少数人才高酬更是引起了高校现有教师的不满,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

3.薪酬管理改革的创新途径

3.1合理调整薪酬结构。高校的薪酬制度应该发挥多种功能,比如:保障、激励和调节等功能。现阶段的高校教师迫切需求一些保障,因此,高校在满足教师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给予教师更多的优厚待遇,才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技能提高方面,从而帮助高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们通常听说高校教师工资很高,其实并非基本工资高,而是绩效工资高,如果能够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工资,获得的激励效果可能会更好。相比我国,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工资结构一目了然,占比例最高的是基本工资和福利,高校教师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虽然绩效工资很少,但是激励效果却非常明显。有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调整薪酬结构,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和福利所占比例,消除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绩效的思维,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育人工作上。3.2完善福利计划。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高校教师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不断完善福利制度。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但是存在很大的校际差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千差万别。高校应该认真实施福利计划,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对福利待遇的重视。由于教师需求多样化,高校可以为高校教师制定可以自主选择的福利机制,确保福利待遇不与教师的实际需求错位,发挥福利待遇的留人作用。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选择学校制定的福利套餐,使福利套餐能够惠及每一位教师。3.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教师的工资增长水平,因此,高校建立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比如设计的评价体系应该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消除重量轻质的弊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同时,还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高校教师要多元化评价主体,综合考虑,对教师的评价要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努力和贡献上,最终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成果。3.4完善薪酬制度建设。高校完善薪酬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薪酬制度的完善,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薪酬管理工作当中,让教师感觉到参与学校薪酬管理工作就是在为自己解决薪酬问题,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吸取他人意见;第二,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薪酬服务,比如:学校制定的薪酬制度要适当向教师公开,供教师参考,方便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三,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促使教师为高校树立薪酬制度文化形象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薪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帮助高校对外树立良好形象。虽然,现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在薪酬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比如提高了教师待遇和基本工资,但是在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薪酬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公开,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薪酬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应该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薪酬管理方法,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薪酬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健康稳定发展,有效激发高校教师工作潜力,促使教师为学校发展积极贡献。

作者:雷雯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公司、员工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一个公司来讲,公司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者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和义务。供电企业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是企业对它的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司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就是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使电力企业逐渐由垄断企业向一个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转变,供电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人才。现代企业所有的资源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即是人力资源。而企业能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供电企业都已开始引人这两种管理方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使这两种管理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企业制定绩效考核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很多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无非是找出员工的错误和不足加以惩罚,员工对此非常反感,不理解不接纳绩效考核,最终导致绩效考核不了了之。可见,这种将绩效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犯错的员工身上,管理者大部分时间花在治病救人上的方式,很难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绩效管理过程不完整。企业的绩效管理主要关注绩效评估这一环节,由于主管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就指标标准的沟通,员工不知道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缺乏对过程的辅导,员工对自己绩效状况处于被动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绩效面谈与反馈,员工对绩效考评结果的认可程度大大降低;由于缺少对问题的深人分析,员工不知道自己业绩不佳的原因,不能及时总结不足,不利于形成持续改善的机制。

考评结果运用不合理。企业进行绩效评估最主要目的只是用于薪酬方面的决策,即主要作为奖金发放多少的依据。实际上,考评结果的运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对业绩优秀的员工作为晋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对业绩不佳的员工,探明原因,是技能不足还是专业知识欠缺,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期达到提升和改善绩效的目的等。

(二)薪酬管理方面

薪酬激励功能缺失。企业的工资结构主要由基本工资、技能工资、岗位工资、月奖及各类专项奖构成。技能工资主要按学历确定,一般不做调整;基本工资包括工龄工资、工龄补贴及其他补贴,这也是基本固定的;岗位工资则按照岗位系数发放,一旦岗位确定,不再做调整,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月奖也是直接与岗位系数相关,安全奖则根据承担安全风险确定,另外各类社会保险是根据往年的收人按一定比例决定。因此,就企业的薪酬制度来看,可以说其激励作用几乎不存在。

公平性较差。目前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岗位价值系数发放工资。企业的各种工资、奖金也主要是按岗级发放,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目前的部分岗位的岗位价值系数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大小,以岗位价值系数为发放依据的工资自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岗位的相对重要程度,导致员工抱怨薪酬不合理,薪酬内部公平性较差。

二、如何正确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

针对以上的管理问题,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效率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传递企业战略目标、明确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明确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业绩指标、明确支持企业战略的流程、明确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同时,改革完善薪酬体系,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结合起来,实行个性化的激励策略,以达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

企业应遵循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和改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这几个原则。首先,梳理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进而明确各岗位任职资格,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工作;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再次,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将绩效与奖励挂钩,通过对业绩优秀的员工予以奖励,从而强化企业所期望的行为、态度,鼓励员工共同朝企业发展目标奋斗。体现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建立部门及班组岗位职责说明书,定岗定责

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各部门人员按照规范的格式对部门及班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进行了设计,对各岗位进行精确细致的岗位描述,帮助员工进一步明确本岗位工作职责,并对部分岗位工作职责进行调整,确保各项流程更加顺畅,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加强部门班组、岗位之间的协作。 (二)设计绩效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指导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将绩效管理与薪酬挂钩。在基本木改变企业人工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科学反映员工绩效水平,并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挂钩,增强企业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计划、辅导、反馈环节,重视主管人员与员工的沟通,强调上下级沟通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改进、.轻考核,强调绩效改进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构建持续改进机制;要求主管人员多指导、少指责,及时提供反馈和必要的帮助,协助员工提升绩效;同时,加强对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通过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将评估结果与工资调整、奖金发放、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结构调整、流程再造、人员配置方面相结合,发挥绩效评估的多方面作用。

(三)编写绩效考核合约

企业在设计绩效合约框架时,应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指标类型,比如营销及生产部门主要从关键业绩指标和关键工作任务方面进行评估,而班组和员工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日常重要工作,以期真实、客观、全面反映各部门班组、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对供电局年度业绩指标进行分解,确保各部门班组、岗位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同时考虑到局机关科室和各基层单位人员素质、管理基础有所不同,绩效合约推广速度也应各有不同,其中局机关科室可以第一步就推到普通员工这一层级,而供电所和变电站等部门可以实行逐步推进的方式,第一步只在所班组这一层级推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员工。另外,结合局机关科室及各基层单位工作性质,考核周期也不同,局机关科室可采取季度考核的方式,而基层单位可采取月度考核的方式。

《四)对岗位价值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评估

企业应对单位各岗位开展岗位价值评估。评估主要采取要素评价法进行评估。根据工作性质,从关键的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估人打分结果确定各岗位的岗位价值系数及分布。为确保岗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公平胜和合理性,在评价要素的选择、要素分值的确定、评估人选择、评分统计环节都要进行精心策划,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探讨,通过岗位评价,对各岗位之间相对价值进行了重新排序,为后续的薪酬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设计薪酬管理制度

企业目前实行的岗位工资制度保障性功能基本具备,但激励功能欠缺。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将薪酬与绩效挂钩,企业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改革,一方面对绩效工资发放进行改革,要求严格按照绩效完成情况以及对组织的贡献程度来发放绩效工资,提倡多劳多得、优秀员工多得,通过这种手段强化企业提倡的行为、态度,激励员工朝企业希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基础工资晋升制度进行改革。由于许多企业不能自主对岗级进行全面调整。因此要制定基础工资晋升制度,对一贯表现非常优秀的员工,除通过发放绩效工资予以奖励外,还适当增加其基础工资,增强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的实施和完善

企业在绩效管理一与薪酬管理项目实施前,人力资源部门应通过制度讲解、角色演练等方式开展实施前的系统培训,并编制雄责效管理操作手册》、雄责效改进会议操作手珊等实战手册,使供电局各级员工对本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制度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促使各级员工熟悉绩效管理的流程,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在绩效管理实施中的职责。在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实施中,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已制定的制度要保证严格执行;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严肃而不失灵活性地加以改进完善,构建以持续改进绩效为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增强企业薪酬体系的公平性、激励性。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越表越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文章阐述了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相应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薪酬问题无疑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有效的薪酬可以直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良胜的运转与循环之中;无效的薪酬将会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管理及生产效率低下,人才需求与供给失衡,甚至导致企业瘫痪。薪酬管理实际上就是一把双刃剑,能否运用得当,对企业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凸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中约有90%的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企业模式,这种通过血缘亲情维系的企业模式,由于其在薪酬决策上的优势和灵活性,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能够吸引各类迫切需要的人才,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人员数量增加,这种模式自身的缺陷又招致企业绩效低下,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竞争加剧、产业进步缓慢、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等现象的发生,使民营企业原有的“薪酬优势”逐步变为“薪酬困境”,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枷锁。因此笔者将从薪酬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前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营企业改进薪酬管理的方法,为其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2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薪酬制定随意,没有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薪酬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随意性,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付酬观念的矛盾。民营企业管理者基于规避风险及降低成本的考虑,总是希望员工先多做工作,然后再基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而员工则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根据老板给予的薪酬水平付出相应的劳动,双方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二是主观判断成为分配的依据。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相对较少,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或是考评制度虽然建立,但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致使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分配薪酬,缺乏评判的依据。

②薪酬分配缺乏公平性,激励功能弱化。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公平,即对于同样的岗位,本企业的工资明显低于同行,缺乏竞争力及吸引力。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改革及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民营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原先所具有的薪酬优势逐渐减小,甚至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致使企业内员工效率低下,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所谓内部不公平,就是同工不同酬,做同样的事,薪水却存在差别。我国有很多民营企业采取发“红包”式的秘密付酬方式,这种方式可能造成老板凭主观好恶分配薪酬,暗箱造作,易引起员工之间的好奇与猜疑,若员工得知他人的薪酬高于自己,但觉得对方不如自己时,就会滋生抵触情绪,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出现消极怠工或跳槽现象。

③忽视内部薪酬,员工薪酬增长途径单一。报酬可以划分为两类: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薪酬主要指:组织提供的金钱、津贴、奖金等实质性的东西,需要企业付出经济资源方面的代价;内在报酬系基于工作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薪酬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然而在相当多的时候,民营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外在薪酬,常常会忽视内在的薪酬,使得员工获得的报酬形式单一,客观上会要求以相对较高的外在报酬作为补偿,也会使员工常常感觉到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格尊重不够,致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劳资关系紧张等。

④薪酬管理制度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薪酬管理中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好的薪酬系统既要满足现在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能意识到薪酬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吸纳、滞留、潜质提升与激发,已是较为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极少有民营企业管理者会从人力资源方面分析企业战略实现的瓶颈,以恰当的薪酬政策去支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改善薪酬管理的对策

①建立科学的薪酬考评体系,克服薪酬分配的随意性。薪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障人才基本的生存需要,它同时也代表了公司对人才价值的评价和公司对员工的认同。民营企业要克服薪酬分配的随意性,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考评体系。所谓科学,即根据企业内部工作岗位和责任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一是基于技能的评价体系,以雇员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的高低划分不同的等级;二是基于绩效的评价体系,将薪酬与特定的绩效目标相联系的薪资模式,绩效薪酬的数额随特定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而浮动;三是基于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这主要适合于企业中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讲,对企业又相当重要工作岗位的评价。

②建立公开、透明薪酬管理制度。保密的薪酬只会使员工之间互相猜疑,老板为员工加了薪,却得不到正面的激励,而员工又在抱怨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而埋怨。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级制度和晋升职级,每一级工资的差距,从而减少员工不必要的猜忌,让员工体会到公平,在保证工作热情的同时又可以引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同时,民营企业可以让广大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这样不仅能让薪酬制度更加切合实际,也有利于新的薪酬制度的推行,因为员工在参与设计过程中对新的制度己有一定了解,让员工感受到了被尊重、重视的感觉。

薪酬管理制度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薪酬管理制度;报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6―0063―03

薪酬是集体对员工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回报或答谢。为了使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得到最佳发挥,就必须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薪酬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一、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办学经费的多元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自的扩大,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经研究发现,现行高校薪酬制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工资总体水平偏低。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中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教师占23.47%,中青年教师中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约占65.20%。以上所指的收入是教师各项收入的总和,其中,固定的基本工资所占的比例不到一半。可以说,近年来,高校教师的薪酬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中等、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都属于中上等水平。一方面,教师的生活条件优裕、社会地位高,吸引着大批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这不仅抬高了教师的进入门槛,同时也增加了教师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可以保障教师不受生活和市场的影响而专注于科研和教学。

2,分配平均主义倾向严重。高校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主要表现在职务相同的教师在国家工资和地方性津贴上的差距甚微;高校优秀人才的薪酬水平与社会平均薪酬水平差距较大。这就使得教师搞好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激发,有悖于薪酬的激励功能,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制约了高等教育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校内津贴上,各个高校虽然顺应新形势纷纷开展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任课教师课酬制”和“管理人员岗位津贴制”,但不同岗位津贴的差距不足以反映相应岗位的责任与义务,而课时津贴更难以拉开教师的薪酬,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排课都是比较均衡的。另外,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未能因各自专业的具体情况(市场的供求矛盾、市场价格等)而享受不同的待遇。处于相同岗位、有着不同工作质量的教师的薪酬差别也难以得到体现,或多或少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近年来,高校虽然已加大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是由于工资的刚性在高校十分突出,传统的“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在新的平台上又出现了平均主义的现象,不仅内部公平无法保证,而且外部公平考虑不够。根据收人均等化理论,人们有一种向能够获得高收入的职业或地理位置流动的趋向。一旦以平均来牺牲公平,使教师潜在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出现教师大幅度流动的情况,从而丧失高校教师应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重经济性报酬轻非经济性报酬。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兴趣、环境、挑战性、人际关系等非货币形式的报酬,非经济性报酬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我国高校的薪酬体系中普遍存在经济性报酬的比重太大,工资与奖金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师工作表现的一个直观尺度。这无疑对高校人文管理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击。部分教师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与认可,便产生了“即便有再多的钱也不愿接受这份工作任务”的想法,所以我国的高校需要对教师付予更多的人性关怀,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近况,及时肯定他们的价值,并给他们提供成长机会与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要提高教师工作绩效,除了加大报酬力度外,使教师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才是其关键所在。

4,考核、晋升体系不健全。本世纪初,我国就呼吁高校实行岗位聘用制,与之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同时,校内津贴制度的分配主要依据是当前的岗位和业绩。但在考核中过度注重数量,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如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聘任上,所、所主持、参加的科研课题、所讲课程数量占相当大的比重,常出现教师、科研人员和部分在管理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论文和著作的数量而疲于应付。这对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来说是个无谓的消耗。过度强调量化考核指标,导致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完成工作量上,可能付出科研、教学质量的代价。这对于高校工作来说,是个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

二、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薪酬管理制度

通过上面对现行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现状、制约因素的深入剖析,发现现行薪酬管理制度的功能有待开发。我们本着努力构建内具公平性、外具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初衷,提出以下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1,建立国家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分配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分配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种回报、认可机制。高等学校作为劳动人事关系中的聘用方,应该是薪酬制度的主体之一。不同的高等学校应有权自主制定各自的薪酬制度,整合国家财政拨款的制度内工资和来自创收的制度外收入,根据不同的报酬要素,制定支持其战略目标实现并与其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组织文化高度适应的薪酬制度。高等学校薪酬制度变革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高等学校人事制度配套改革的成功与否。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重点关注、指导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重点关注、指导高等学校人员配置模式的多样化,如非升即走制度、终生教师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的聘任制度等;重点关注、指导高等学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完善;重点关注、指导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制定;等等。因此,政府在教师薪酬体系的改革中应当转变职能,从直接分配转换到以宏观调控为主,辅助高校薪酬制度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上来。各高校应当根据地方特点及学校特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又具备支付能力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

2,建立适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高校教师的薪资标准是由教师劳动复杂性高、教师人力资本投入价值大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教师作为职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实施高等教育,系统地、大规模地提升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高校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教育服务多大程度和多大规模上改进了教育对象的人力资

本水平。所以教师薪酬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校教师高强度、高复杂性的劳动投入。我国高校合并调整后,绝大部分学校有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学科在科研成果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薪酬制度必须承认学科之间内在的差异,在薪酬制度设计上,必须反映不同个人的劳动价值差异,这样,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所以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地设定薪酬标准。目前,许多高校在引进拔尖人才时,单独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安排办公用房。配备工作助手,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协助解决家属问题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对于高校发展起着惊人的推动作用。

3,改善薪酬结构,建立清晰化、简单化的薪酬项目。国外高校的薪酬结构,项目非常精确和简单。它们的高校教师薪酬结构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项目,但是实际激励效果要好于我国。随着我国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工资项目繁杂,有国家工资、校内津贴、职务补贴、房租补贴、住房补贴、附加津贴、书报费、洗理费、政府津贴、特聘教授津贴以及奖金酬金等等。且各部分比例失调,国家工资占教师工资收入的比例不断降低,工资外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此外,教师工资外收入比例逐渐增大,有的热门学科教师工资外收入高于工资收入,由此导致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喜欢兼职。因此,在深化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过程中,要重点调整工资结构,使教师的收入工资化,即尽量减少工资项目,把各项津贴、补贴等项目纳入工资,实行货币化分配。同时,要以岗位、绩效、市场等因素调整工资结构。

4,建立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并重的薪酬模式。直接的经济性报酬能够在中短期内激励员工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国高校长久以来的传统意义上的薪酬就是“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的直接经济型薪酬模式,但随着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高校的薪酬体系也发展成为从人力资源投资和激励角度出发的物质与精神激励的总和。高校的精神激励是一种让教师终身受益的报酬形式,对许多教师而言,他的分量举足轻重,决定了教师的流动问题。高校为教职工提供的内在非经济性报酬主要体现在:为教师提供适合其能力的有兴趣、有挑战性的工作;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与设施;关心教师的生活质量,给予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对其工作给予口头或书面的表扬等非货币奖励;为职工提供培训、晋升机会和提高其名望的机会;等等。实践表明,内在的非经济性报酬能对高校职工产生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高校应该把内在和外在薪酬结合起来,让教职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意志。

5,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与薪酬不同的是,福利通常与教师个人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通常以非货币化形式支付。福利作为短期收益,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就更具有现实激励价值。教师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分为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必须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等。校定福利是高校在自愿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福利,如商业保险、防暑降温补助、节日奖金、独生子女奖励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的福利需要,学校如果不顾教师个人的特定需要,一味地向教职工提供单一固定的福利内容,势必达不到既定的激励效果。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化,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与设计,设置一些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又符合民意的福利计划,实施多元化的福利制度,使福利内容社会化、时代化,使教师享受到工资以外的关怀和温暖。因此,福利制度的关注和建设在维护教师的人力资本,激励教师更多地发挥其潜能,留住优秀教师、吸引急需人才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