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1
一、前言
就目前的企业会计发展现状来看,需要对会计系统进行维护,发现现存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有关制度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信息化的确给企业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做好管理和组织工作才能够确保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高效运行。实际情况下,企业之所以对会计信息开展内部控制,主要也是因为有些会计信息不真实,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还能够使财产物资安全得到保障。
二、现状
实际情况下,早在1999年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就已经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会计信息内部保障系统模型,并且遵循着可维护性原则,这种模型有利于开展内部设计和推进工作实施。系统内部需要进行真实的评价并且得到了及时更新,因此相对完整。传统时代,会计的工作是手记账目,但会计信息逐渐走向现代化,会计工作逐渐被电子设备所代替,可以说这种变化给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有必要严谨的分析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发展原则。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往往都是有证据凭据的,对于原来的会计体系而言,往往只有纸张这一种记录方式,而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而言,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1.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形式
会计信息系统主要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主要是由人力来完成统计,另一部分需要设计完善系统来完成后半部分统计工作。有时候系统在执行统计工作时,问题不会被立刻发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内部设置,最好是可以人工控制内部系统,然后检查问题所在,接下来由电脑完成程序控制。
2.会计信息化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
原来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是不包括销售商和供应商的,因此也就不包括合作者和竞争者。会计信息化无疑使内部的信息控制范围变大,所以相应的控制职能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处理信息,还要学会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控制系统。有些控制系统不够完善更不够完整,因此有时避免不了需要人工控制替代电脑智能控制。
四、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效果之所以提升不上来的原因是因为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就要搞清楚问题所在。
1.企业开展会计信息系?y内部控制的基础薄弱
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而且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提到的问题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引申问题就是岗位的缺少,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置系统维护岗位和系统操作岗位,因此,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距离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的企业发展现状不同,因此需要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内部控制系统是具有针对性的。
2.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缺乏复合型人才
虽然会计行业的人才很多,目前大学生选择会计专业的趋势也在增加,但是实际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确实还是缺少复合型人才,因此就需要在招收人员时,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熟练度。
3.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会计信息开放性是一种必然趋势,不仅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优势,还给会计这门行业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会计行业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最严重的一种。
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强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议
发现问题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而且是针对性的对不同问题的现状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既高效又准确。
1.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
对会计信息开展组织控制工作还要从几个方面开展,而不是随便的想出解决方法就可以。首先要设置针对性的岗位来控制组织机构,其次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避免出现习惯性操作失误。不同的岗位负责人负责不同工作,承担不同责任。经过培训的人才能够使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
2.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控制
与组织控制相同点就是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控制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可应用性,其次要做好系统的维护控制。如果要保证其可应用性就要提前把分析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够为整个系统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3.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控制
最后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这样一个过程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业务发生的控制,其次是会计确认的控制,然后是会计计量的控制,最后是对于数据的输出控制,系统数据的维护控制,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安全控制。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升级,企业做大做强已经是一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然而,在企业向集团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体系的压力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是衡量其建设水平的标准之一,故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对其效率弊端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测评方式与可能有效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形成高效能的集团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必要基础。
【关键词】集团会计 信息化建设 效率
一、引言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催生了集团化企业的出现,同时也使得其通过产业链整合、业务丰富度拓展等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然而,在集团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势必会带来更高的会计压力。一方面,此种模式会形成更为丰富的下设机构,包括分公司、分子机构等在内的不同庞大组成部门需要形成统一的会计制度与会计管理;一方面,集团企业的生产地域、经营地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跨度,进而对于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集团会计信息汇总与披露要求随之提高。上述的特征使得集团公司需要会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其中规范并广泛的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成为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
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各类弊端的存在而导致其效能缺位,导致其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其运行效率弊端的基础上,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可行意见,希望能够为后续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必要指导。
二、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效率弊端
(一)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晚,故而大型集团企业的生存经验也相对较少。但是,在我国不断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企业奋起直追已经形成了完整并相对先进的管理体系与经验。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集团会计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尤其是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情况下,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
从现阶段的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征:第一,集团会计呈现出双重管理特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即需要接受分公司、子部门的实际管理,同时需要接受集团核心的业务指导。第二,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坚固,具有完善的执行制度。大部分会计业务可以在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中统一办结,内部平台建设及其运营状况良好。第三,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员基础良好,适宜于工作开展。均能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与信息化操作基础。
(二)集团会计信息化体系效率弊端
现阶段,集团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效率弊端,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相对繁琐。集团会计信息化需要建设统一的会计平台,故而需要考虑到全部业务的实际会计需求。在此种模式下,势必会对部分不必要信息进行填写与操作,尤其是在会计规范化平台管理的要求下,进一步的增加了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客观上降低了系统效率。
第二,系统针对性不强,实操性有待强化。在部分会计实操中,针对不同业务的支撑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表现为对于现有模板与实际情况不符,故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合规操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模板种类繁多,在应用与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使用困难。
第三,信息化传输效率较低。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线上的信息化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养成随时值守的相关习惯,故而部分信息,尤其是单纯依靠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容易存在拖延、遗忘等现象,制约了信息化系统的效率表达。
三、集团会计信息化效率测评方式
为了规避上述弊端,集团以及相关学者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效率进行适当的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提供必要的优化策略,就具体测评方式而言大致分为如下两种:
(一)传统测评
所谓的传统测评主要是指依靠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会计准则而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此种评价机制往往根据会计执行的有效性、时效性以及企业的运行状态来形成对会计信息化的综合评价。
此种评价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但是其由于缺乏集团特征以及信息化评价的针对性而使得评价结果的指导性意义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模式依托与企业管理制度来进行,存在成本小、操作简便等优势。
(二)模型测评
模型测评是一种集合几乎全部有效影响因子的数理统计模型模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专家访谈以及实操测评等方式获得全部的影响因子及其权重指数。此后,通过相关的数理手段及其测评目的形成有效的模型体系,并提供模型测评的无量纲计算方式;最后,通过实际测评的方式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及其不同指标下的指标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为后续的优化提供必要依托。此种模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并能够根据企I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变更权重与影响因子的方式来形成更为科学的测评系统。
四、提升集团会计信息化效率的建议
针对具体的效率弊端以及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四点来进行相关的强化建设:
因地制宜地制定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参照不同水平的会计信息化实施效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以进取型、稳定型或者是收缩型的实施策略为参照,抓住契机、合理支出,不断增强自身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能力。重视会计信息化对集团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企业管理层首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重要意义,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升到战略化的高度。
制定全局性的会计信息化实施战略。从信息处理效率、企业经济效益、业务流程效率、企业管理能力与外部市场绩效这五个要素去综合评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效率。切忌片面化,盲目化运作,要做到先进化与可行化、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不断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会计技术人员。需要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培养适合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同时,集团企业下属部门之间还要建立标准化统一的人力资源发展体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激励体制以鼓励企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于3P系统的引入,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的变更。在集团会计层面要形成与职位评估、绩效评价以及薪酬管理的积极协调及配合。一方面利用会计手段辅助上述系统形成更为精准的业务报告,功相关企业管理决策部门使用;一方面是结合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形成新的会计管理办法,在综合协调集团会计内部业务的基础上对薪酬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集团会计的统一平台对绩效体系进行具体建设,其中要重点强调会计业务在绩效管理及其业绩统计方面的贡献。最终达成3P体系与集团会计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文.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效率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3
(一)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原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信息化后没有存在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容控制措施在信息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由此可见,信息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
(二)内容控制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内容控制主要是针对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三)交易授权发生了变化
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自然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具有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但在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审查、复核等控制被削弱,甚至消失了。故而,面对新的变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也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措施
(一)完善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明确人员分工、落实责任、健全组织机构。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会计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环境下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内部控制,并设置业务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健全与更新。
其次,要提高企业审计监督水平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既具有一般审计的特征,还具有独特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对业务进行差错防弊,还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以发现导致舞弊行为发生的薄弱环节,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预防信息化舞弊活动。前者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者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由于信息化舞弊的特殊性,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会同有关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化业务进行特殊审计,其人员构成包括计算机专家、系统开发人员、外聘审计人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其目的在于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系统程序、独立性等方面的不足,发现可能存在的篡改输入、篡改文件、篡改程序等舞弊手法。
(二)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软件
企业在选择会计信息化软件是要慎重考虑,既要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又要把握好软件的安全性。防止因为软件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蒙受损失。
所谓的安全可靠一般是指,会计软件防止财务信息被泄漏和被破坏的能力,会计软件防错和纠错的能力。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计算机出现硬性故障时数据的安全性,如断电、硬件损坏、病毒等;②操作权限的控制;③数据库的安全性。
所谓实用性一般指会计软件的操作设计是否适应企业的特点。不同企业的财务核算有其各自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部门在长期工作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为避免使用会计软件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企业应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程序与企业的操作习惯是否一致。比如报表的格式,许多企业出于其特殊要求可能需要许多非标准格式的报表,某些会计软件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了丰富详尽的自定义报表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三)规范操作要求
严格规范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操作要求,对于数据的输入要通过授权、稽查、审核的手段加以控制。首先要确保系统软件的技术安全,强化对操作员的操作权限管理。其次,充分发挥操作密码在企业内控制度中的作用。并且,做好软件操作员的权力限制措施。为了让财会人员按照岗位职责来分享核算的权力,财务软件在很多环节给系统管理员设置了针对功能范围与操作权限的控制权。
在输入控制方面更要加强。第一,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将各类会计数据整理以为将这些数据录入信息化系统做好准备,这个过程是防范修改业务数据、会计凭证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做好控制。第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要力求快速、准确,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再进行确认以及下一步的操作,避免出现差错,做到先审核后记账。
加强数据处理控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更多的由计算机来完成,包括计算、比较、合并、存储等,处理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录入的数据按照正常程序进行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处理结果。由于数据处理过程不可见、不可控,对于数据处理的控制更多的还要依靠对输出结果的核查,通过核对数字、字段、代码等检验数据处理是否正常。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4
一、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形式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定义是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原因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削减,从而造成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企业资金财产损失,系统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可能性的结果。保护系统的安全指的是保护系统免受破坏或遭到损害后系统可以比较容易再生。
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甚至还关系到企业管理的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管理决策。会计信息失真常见的表现有数据错误、数据丢失和信息被篡改等,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的决策缺乏合理性和准确性及科学性。
其二,重要信息泄露。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企业机密,企业信息的泄露是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威胁。
其三,企业资产损失。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非法手段吞没企业财产,具体有利用网络病毒传播、非法手段侵入企业内部计算机和盗窃银行存款及非法转移电子资金等。
其四,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系统瘫痪的原因常由以下几点原引起:首先,操作者非法输入破坏性程序,导致系统崩溃;其次,操作者有意或无意的操作,致使计算机硬件设施被损坏;然后,网络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导致系统信息的泄露;最后,一些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使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因素
(一)硬件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执行主体之一。硬件系统的物理易损性特点,使硬件系统在突然停电或出现故障时,系统里的数据就会丢失,无法进行会计工作。不正确的操作和人为有意的破坏及不可预测的灾害,都将危害系统的安全性。由于会计数据是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及光盘中,如果这些保存介质过热、受潮和折损等损害,数据就会丢失。如果没有备份,会给企会计信息系统带来巨大损失。总之,硬件一旦发生故障,轻则会计工作无法进行,重则整个设备瘫痪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二)软件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软件是计算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程序和文档等资料的统称,更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灵魂和核心。第一,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引起计算机内部程序的损坏和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计算机硬件被破坏;第二,会计软件的开发,其本身在开发的过程中就无法彻底避免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会计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低、设计质量差和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也会影响到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第三,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不能完全做到全面管理硬件与软件协调运作。
(三)会计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首先,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较差,随意篡改程序和数据,致使会计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会计人员窃取商业机密,甚至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和泄露数据等;最后,从业人员不管是有权访问还是无权访问,都随意非法操作系统,改变计算机的运行路径,从而使数据被泄露。
三、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在硬件功能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
其一,加强软件的必要提示。在备份软件的过程中,如果存储介质的存储空间不足和未能正确插入及安装时,系统能够及时给予提示,并询问是否中断程序操作。其二,增强软件的保护功能。在进入系统和退出系统时,增加系统对重要数据的自动保存和备份,同时增加备份数据和机内数据的比照,以发现差错。其三,加强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通过制定上机操作规则和系统访问注意事项,加强对上机人员的管理;通过完善系统进出自动记录功能,加强检验和监察用户访问系统,实现系统的良好安全运行。其四,加强和完善硬件管理制度和损害补救措施。加强硬件设备管理,制定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加强明确系统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防止越权使用他人操作系统。
(二)在软件功能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一,加强软件审核和检验。加强审核人工编制的记账凭证,发现差异,找出错误,对于未经检验的数据,坚决禁止进入记账凭证;加强检验输入系统的数据和代码,对于记账凭证要检验其日期、类别、科目和金额等,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入到系统。第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档案管理,明确程序文件、硬件和软件资料均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确定由专人进行负责;对于备份文件的丢失、系统数据文件的损坏等,应当建立档案损失补救应急制度,防止备份资料的丢失。
(三)在管理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
首先,加强系统用户权限管理,推行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责任制。会计上机操作的岗位要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的实际需求来设定,职责分配要明确到位,用户权限要规范严格;对于用户的系统功能授权问题,要落实到具体责任和权限;实行密码指令管理制度,严格要求用户进入系统时必需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禁止使用他人账号,杜绝非法操作。
其次,加强系统内部牵制管理。明确规范系统内部所有岗位职责,坚持“谁执行,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与职务相符合,并做到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最后,加强防范和预防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系统软件的选用,一律选用正版软件,彻底拒绝盗版软件和来历不明软件;要积极地定时备份系统数据和文件;要确保软盘和光盘数据处于被保护状态,防止计算机病毒破坏和黑哥攻击;坚决抵御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做到“不打开”、“不阅读”;要养成时常对计算机硬盘和软件进行检测和杀毒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是否正常运行。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防范,不仅要在硬件、软件和管理上加以重视和改善,更要上升到企业领导自身的意识身上。只有企业高层领导加大重视,提高系统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章程,并做到严格自觉按制度操作和执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减少实际工作中的差错,降低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最后还要注重人才和知识,积极培养知识全面的网络系统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系统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系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以更好地迎接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杨千里.王育民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余锋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财务[J]. 《财务与会计》.2000(01).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大型交通建筑企业
一、引言
“管理会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用以指代企业内部会计体系。迄今,基于机会成本的理念和信息科学的手段,管理会计已将传统会计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完美融合,用以指导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活动。信息化是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最有效工具和途径(财政部会计司,2015)。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的行为和过程(熊磊,2015)。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并采用科学方法及时作出决策。因此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项目众多、建设条件复杂、管理环节和流程纷繁、不确定因素充斥的大型交通建筑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跨行业、跨地域、多层级的大型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但在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财政部顺势提出2014年为管理会计年(李闻一、刘东进,2015)。本文以某大型国有交通建筑企业集团(以下简称A集团)为例,探讨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问题。
二、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现状
(一)概述
早在2011年,A集团财务部就组织开展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讨论与设计等工作。截至2014年底,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测试版)已开发完毕并上线试运行。该体系体现了管理层对海内外市场及专业市场会计信息的需求,其重点工作是按照管理会计有关内部报告体系建设要求,满足组织适应性建设的需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设计的宗旨是:将各事业部视为利润中心,对各利润中心所辖业务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等重要财务信息进行反映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以海外事业部等8个事业部为编制主体,归集收入、成本和费用等财务信息,以生成事业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此外,按照集团现有业务特点,该报告体系将全部业务分为港口、铁路、公路、房屋建筑等15大类。同时,考虑到A集团是一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将上述15大类业务进一步细分为境内业务和境外业务两个部分。
(二)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目前A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业务不仅广泛分布在境内外各地,而且跨越多个业务板块和行业,基于此,为了能从各事业部、区域、行业的视角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A集团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目标定位为:顺应集团打造“适应性组织”的创新改革战略要求,满足各事业部、区域总部管理责任体系的建设需要,合理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行业动态,建立相应报表体系并编制相关管理会计报告。
(三)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原理
按照A集团建立“适应性组织”的相关要求,目前A集团既有按地域划分的海外事业部及各区域总部,也有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其他事业部(海外事业部除外)。由于海外事业部、各区域总部与其他事业部之间的管控存在交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采用了业务类型和地域相结合的业务单元布局。业务单元是能够提供一项或某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包括:(1)地域,将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在地分成境外部分和境内部分,再将境外部分细分到国家,境内部分细分到地级市;(2)业务类型,按照事业部划分为港航疏浚、路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海洋重工、房地产及其他五个业务类型,然后根据核算客体是否为投资项目,再在每个业务类型下分为投资和非投资两类。
(四)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框架
按照A集团的组织管理架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别从业务单元、行业的维度出发,以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各级单位报表中所涉及的财务指标进行分解和归集,形成反映各事业部与区域总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各行业经营成果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事业部管理会计报告、区域总部管理会计报告、行业管理会计报告三部分。
(五)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原则
1.逐级合并汇总原则。按照组织结构,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依据,以单户财务报表为基础,按业务单元、行业逐级合并汇总。2.数据的可复核性原则。各单位按业务单元、行业编制的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保证表内各项数据计算准确,而且业务单元、行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数据应与财务会计报告数据保持一致。3.业务单元的非唯一性原则。各单位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的过程中,可根据编报规则对本单位的业务类型、地域、行业进行多项选择。4.报表分配的合理性原则。各单位财务报表要分配至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能够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归集到对应的业务单元、行业;不能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要按照相应规则进行分配,并要确保依据充分,分配合理。5.抵销的完整性原则。各单位管理会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反映所有应抵销的交易和事项,并遵照相应的抵销规则编制抵销分录,如实反映各业务单元及行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六)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方法
管理会计合并报表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为基础,按照以下方法编制:1.确定报表数据涉及的主要业务单元及行业。报表编制单位应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和编报规则,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将数据进行分解。业务类型、地域、行业应为主要业务类型、地域、行业,不影响报表中业务单元的拆分。各单位填制单户报表,并检查和调整单户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遗漏。2.核对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各单位将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事项等分解成业务单元与行业的内部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报表,并再次进行核对,保证业务单元、行业、数据一致。3.编制抵销分录。各单位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为基础,分析编制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抵销分录。4.分配资产负债项目、收益类项目、现金流量项目。各单位将资产负债类、损益类以及现金流量类项目按照确定的分配原则在相关的业务单元、行业进行分配。5.合并生成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合并报表。各单位编制完成抵销分录后,各级合并报表单位完成相关报表合并工作,形成各事业部、区域总部、行业的管理会计合并报表。
三、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有失偏颇
目前,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放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而不是涵盖管理会计各项功能的大数据挖掘、搜集、处理和复合利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名称为“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而不是“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管理会计报告只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最终结果和辅助决策的依据,只涵盖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运用才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来源和类型存在缺失
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的基础数据主要从现有财务会计报表转换和合并而来,这明显违背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主要有两大区别:第一,管理会计数据应基于机会成本而非财务成本;第二,管理会计系统不仅考虑了历史和现时数据,更主要的是将未来预测数据纳入决策范围。因此,采用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架构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报表,其结果与财务会计报表并无本质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推行管理会计报告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强制需要,这也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A集团现有的管理会计报表主要局限于最终报表(以损益表为主),而采购管理、研发管理、销售管理、施工管理等过程管理报表则严重缺失,可以想象在现行偏重结果导向的架构下,即便能得到最终管理数据,也无法弄清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忽视预算管理也是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严重弊端。作为大型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内部控制、保障项目运作效益的必要手段。显然,缺乏预算管理体系和相应的预算编制功能,是A集团目前管理会计体系中一大明显短板。A集团规定管理会计报告的编报周期为季度、半年和一年,这更是与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限无异。管理会计报告的直接用途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最大的要求就是及时性,显然,按照目前的编制周期要求“,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缺乏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从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人员现状来看,从基层单位到公司总部,几乎所有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都由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相当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专业训练,传统的“做账”意识根深蒂固,很难真正胜任管理会计工作。另外,公司虽然多次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下属单位填报并上交管理会计报表,但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和问责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推诿、逃避的问题十分普遍。从2015年4月8日公司总部统计的情况来看,在13家下属单位中,完成管理会计报表上报程度最高的为93%,最低的为0,平均为52.54%;在全部应上报的867项报表中,属于强制上报的比例高达60%以上。
(四)成本管理功能弱化
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模块。A集团的主营业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尤其是人员、材料消耗及固定资产折旧这三大块成本因素占到销售收入的80%以上,其盈利水平对成本因素相当敏感,显然在管理会计系统中没有成本管理功能是说不过去的。另外,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系统中,没有考虑到风险性成本及机会成本因素,同时也尚未采用作业成本归集制度,这会导致企业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对企业管理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五)编制主体边界不清晰
对于大型施工企业而言,由于项目复杂、施工周期长、业务边界交叉重合等原因,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以业务为边界,而不是以行政组织为边界,这样有利于反映业务活动的真实状况,厘清业务失败的根源,并进行恰当的激励。而目前A集团恰恰采用的是以行政组织(事业部等利润中心)为主体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制度,导致编制主体不清晰,在体制上无法克服业务重报、漏报等现象的发生,也无法真实揭示业务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所用”的要求。
(六)未引入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无法真正厘清业务活动的归属从而无法合理地评判业务主体活动绩效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七)忽视投资决策及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投资也是A集团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没有涵盖投资决策机制的内
容,令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另外,有关风险决策的模块(如盈亏平衡分析、经营杠杆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也未考虑其中,加大了企业的业务风险(尤其是跨国业务风险)。
四、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对策
(一)建立全方位的、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让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为此,应在集团现有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集团层面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基础数据共享板块,在基础层面上保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在具体运用上再分叉开发出新型的管理会计模块(如作业成本分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专用模块),以满足管理会计及决策的多种功能需求。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ERP等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ERP、OA等系统无缝连接,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实时挖掘、搜集和处理。同时,结合A集团业务点多面广的特点,加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力度,推进涵盖全集团的“财务云”系统建设(李闻一、刘东进,2015),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精准、快速传递和处理。在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上,应强调采用标准的XBRL形式本体统一架构,将系统的运用从报告层深入到账簿层,以增强数据的兼容性和可交流性,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二)明晰编制主体
打破固化的组织界限,确立以业务(项目)而不是以行政主体(机构)为编制边界的原则,以业务(项目)为对象,编制业务(项目)层面的有关管理会计报表,再按业务动因和可追溯的业务要素归集到集团或集团下属相关组织,并据此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
(三)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而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在集团层面做好管理会计顶层制度设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的管理会计顶层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全面绩效管理制度、集团投资管理制度。要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和工具,将管理活动打造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全方位、全时空综合管理体系。
(四)强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从集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充当专职管理会计业务人员,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一批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对集团管理和业务人员灌输管理会计的理念,使管理会计不仅充当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更内化为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骨子里的一种自觉意识。集团上下应形成一种尊重数据、遵守规则、崇尚科学、敬畏制度的管理文化氛围,使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意识到推行管理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此举也可大大减少集团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阻力。从集团总部到各独立核算单位,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化部门,具体负责管理会计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建立问责制度,对执行管理会计信息化不力的个人和部门领导绩效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占永红 李文起 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 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效率:《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J].国际商务财会,2015(5):71-73.
[2]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8):7-9.
[3]李闻一,刘东进.大土木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案例研讨:中交二航局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实践[J].财会月刊,2015(4):16-25.
会计信息化系统范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可审性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替代了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会计核算手段得到全面的更新,同时审计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审计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等原因,对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方法、审计作业手段和审计标准与准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保证系统的可审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就需要做一些工作来保证信息系统是可以审计的。
开发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工作都会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的可审性,所以本文主要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可审性在开发阶段和使用阶段需要做得工作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介绍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方法,通过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或输入,借助特殊的媒介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并以此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和管理的人机结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在会计工作的计算机化、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这与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根本的区别。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一般可分为电算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支持三个子系统。分别用于会计的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决策。
二、可审性介绍及影响因素
所谓可审性,是指有能力、有资格的审计人员,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和人力限度内,对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等作出公正的评价。可审性是反映审计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可审性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审计线索,此外还有系统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情况及系统设计等因素。
三、如何保证可审性
想要保持会计电算化系统良好的可审性,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阶段都要做很多的工作,尤其是开发阶段的源头工作对可审性影响最为深远,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审计编码各个阶段都回影响到系统的可审性,其中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尤为重要。
(一)开发阶段
可审性要要渗透到每个模块,主要包括审计线索保留和程序接口。审计线索保留主要包括:中间数据保留、用户操作数据保留、数据校验、监控机制;程序接口主要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审计模块,使得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1、符合数据格式标准化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此标准可以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得数据结构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不但数据容易导出,而且导出后,可以被更多的通用审计软件所识别。
2、保留更多的中间数据
这里的中间数据主要指处理财务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过度数据,比如:银行对账单、科目汇总表等。保留这些中间数据对会计人员的帮助不大,但是对于将来的审计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3、用户操作数据保留
用户操作数据包括:每个操作的用户名、用户主机名、IP和MAC地址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来确定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范操作,也可以用来避免和发现违规操作。
4、数据校验存储
数据库本身就拥有校验功能,主要用于纠错防错,这里提到的数据校验存储是特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自身存储的数据再进行防修改的校验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使用外部工具修改数据库内部数据。
5、预留审计程序接口
审计接口有很多种,比较通用的是数据查询导出接口,这些接口可以在避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将其数据库完全暴露,一般来讲,通用审计软件直接读取数据库数据时要求提供数据库密码,这样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数据保密。
(二)使用阶段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再完善,如果使用者不按照严格的内控制度来使用,输入数据时不全面、真实,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在系统使用中内控制度的落实对可审性的影响很大,主要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1、 一般控制
组织人事控制方面是否做到了电算部门与用户部门职责分开,电算部门是负责数据处理的部门,用户部门是产生原始数据或使用计算机所得信息的部门。这两者的要做到职能分开。并且,电算部门内部也要对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的人员职责分开。
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主要是硬件和软件系统能够在自身稳定性上提供保障,需要在硬件可靠性、安全性和软件操作的错误控制、程序保护、文件保护、安全保护几个方面做工作。
系统安全控制主要用于防范系统故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外部风险,需要在硬件安全控制、软件与数据的安全控制、环境安全、病毒防护等方面做工作。
2、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在使用阶段,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输入控制,处理和输出控制主要在开发阶段完成。
输入控制包括两个阶段,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采集的结果用来输入,所以在数据采集阶段对数据合理、正确的验证是输入争取的前提和保证。数据输入阶段主要防止数据输入的遗漏和重复。
总上所述,开发阶段的工作是保证可审性的主要挑战,今后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发展必须带上审计,让审计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根本上改变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黑盒特征,具有很高的可审性。
参考文献:
[1]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
[2]吴志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居菁.谈如何发现审计线索抓住审计切入点. 社科纵横
[4]张秀玲.浅谈独立审计的可审性研究.经济师
[5]张丕宏.浅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线索. 经济师
[6]王光荣.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中国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