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业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业务管理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1

管理财政缴存款业务的难点

把握缴存范围难。一是规定缴存范围过于笼统,导致具体界定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号)只原则性规定,缴存财政存款范围为商业银行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没有具体界定科目。二是人民银行文件间规定有冲突,导致基层行无所适从。根据银发[1998]118号文件规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不再纳入财政存款范围,而银发[2004]22号、187号和[2007]59号有关调整商业银行财政存款缴存范围的通知,却将中国工商银行“2198财政预算外存款”,中国银行“8144财政预算外存款”,农信社“2015县级财政预算外存款”仍纳入财政存款管理。三是商业银行有时报各情况不及时,导致调整范围不同步。

监管难。一是缴存财政性存款余额表格式不统一,增加了审核难度。目前,人民银行没有统一规定缴存财政性存款余额表的格式,商业银行使用的余额表有两种。一种是沿用人民银行原来统一印制的格式,遇有科目调整在空白处手工填写新的科目和余额。另一种是商业银行自行设计的,格式五花八门,科目名称,代号不尽相同。二是多头管理导致监督效率低。目前,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负责缴存政策和实施监督,会计部门负责科目调整,营业部门负责办理缴存业务,多头管理导致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缴存情况。三是审核上中旬缴存情况难。目前,商业银行调整上中旬财政存款时只向人民银行提交自行编制的科目余额表和“缴存(或调整)财政存款划拨凭证”,月末调整时才向人民银行报送会计报表,导致人民银行难以审核其是否足额缴存。四是核实商业银行会计报表数据难。部分商业银行月计表只反映一级科目余额,多头管理导致人民银行难以认定其中有多少是财政存款:多数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在省级机构,其地市机构的会计报表只包含所辖县级支行的数据,致使一级国库难以核实一级财政存款;商业银行将财政存款列入一般存款核算;商业银行自行设计、手工编制财政存款余额表,导致难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

处罚难。一是实施处罚的主体不明。《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规定,如有迟缴、少缴或欠缴情况,提交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按规定处理,但未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主体和程序。二是处罚依据不明。目前,人民银行仍依据《关于办好人民银行委托专业银行业务和账务以及加强缴存存款等项工作的通知》(银发[1985]281号)、《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处罚财政缴存款违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台后,银发[1985]281号文件规定“少缴、迟缴财政存款按日处以万分之三罚款”的依据明显不足,处罚程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处罚规定单一。《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适用于处罚通过会计科目违规使用转移财政存款或严重占压资金行为,不适用于处罚日常迟缴、少缴或欠缴财政存款行为。处罚财政存款缴存违规行为的规定不明确,造成人民银行处罚漏缴、迟缴、欠缴财政存款等行为无章可循,只能被动追缴,影响了人民银行的履职形象。

调动商业银行办理财政存款业务的积极性难。一是缴库与缴存存在冲突,造成金融机构垫付资金。根据《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待报解财政款项必须于当日或次日上午报解人民银行,而现行财政存款制度规定,在旬后5日内按10日、20日和30目的财政存款余额调整缴存金额,这就意味着如果待报解财政性款项在调整日后划缴,将造成金融机构垫付资金。形成的垫付资金只有到下一句财政缴存金额调整时才能补足,不利于缴存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二是缴存款业务手续费标准偏低。1989年以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财政存款业务的手续费一直按该商业银行划来财政存款账户全年日平均余额的万分之五计算。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存款日平均余额越来越少,商业银行办理财政存款业务取得的收入日趋减少,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同步减少,挫伤了商业银行办理该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商业银行耗费大量资源却不能使用财政性存款,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办理财政存款业务的积极性。

加强财政存款管理的建议

统一财政性缴存款余额表格式。一是人行会同财政部统一商业银行会计科目和相关报表样式,规范商业银行财政性存款的科目设置。二是统一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数据归并口径和会计报表样式,直观反映商业银行财政缴存款内容。

修改相关制度。一是由人民银行修改《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财政存款缴存业务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明确处罚规定,修正处罚程序。二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缴存财政存款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须缴入财政金库的资金在入库前不再作为财政存款缴存,只要求按规定时间入库;或者金融机构已经缴存人民银行的资金需要缴入国库的,在入库时直接从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专户”划入国库,避免缴库与缴存相冲突。三是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中的有关内容,增加处罚商业银行违反财政存款管理行为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标准。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2

一、财务政策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财务政策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二)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无独立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也基本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性财务政策,供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无财可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特别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财务主体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整个企业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企业理财效率的重要基础。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活动的方方面面。从理财内容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庆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下面就财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风险是一个较难掌握的概念,如何定义存在着争议,但无论如何,风险却是客观、广泛地存在于公司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公司实现其财务目标有重要的,使人们无法回避和忽视。一般而言,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恰当的抉择。其决策原则是:当报酬率相同时,应选择风险小的项目;当风险相同时,应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当决策项目风险大、报酬率也高时,则取决于报酬是否高到值得去冒险,以及决策者以风险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可能采取三种态度:愿意冒险、回避风险、中庸之道。据此,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有:

1.回避风险政策。这是一种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对于那些回避风险的决策者,总是以无风险作为衡量各种被选方案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这种政策并不经常采用,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总是与报酬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丰厚的报酬,一个成功的经营管理者是不会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的。

2.控制风险政策。这是一种冒险的风险管理政策。采用这种政策,要求公司在经营管理中,要正视风险,极力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风险,以减少因发生风险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在理财实践中,这种风险管理政策经常被采用。

3.转移风险政策。这种政策是指对某些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财产或项目,用转移的方式转出企业,并交换回较为保险的财产或项目,如:用转手承包的方式把有风险的项目转包给他人;以参加保险的方式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

(二)信用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赊销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方式,是企业为加强竞争、扩大销售、开拓市场而选择的出路。利用这种竞销手段,就必然产生商业信用问题。当然,企业销售商品并不是对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给予商业信用,而是应当先制定信用政策,据以对各个客户进行评价,衡量是否可以给予商业信用,并对其数额加以调节和控制。因此现代公司理财必须将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占用水平、市场竞争的程度、公司的销售状况、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公司信用罐及管理能力。若公司当前应收账款占用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管理能力强,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1.信用标准政策。为了评价、证实和判断购货单位的信用情况,用以确定对其可否给予商业信用或达到一般的信用期,需要有评价这种信用的程度的标准,一般要有五个内容:(1)客户品质,即购货单位过去履行偿债义务,遵守商业信用的品德,这是对客户能否给予商业信用最重的评价因素。(2)偿债能力,这是销货单位的信用部门对客户过去的偿债情况、未来的盈利趋势、当前的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后所作出的主观判断。(3)财务能力,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以确定客户净资产的大小和获利的可能性,作为其赊销账款限额的依据。(4)提供的担保品,对于信用期较长的单位,则需要研究其可能提供偿还债务的担保品,如流动资产的内容及其变现能力。(5)经济情况,主要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客户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影响。很明显,采用以上五项标准,对需要给予商业信用的客户分别进行评价,是保证应收账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2.信用条件政策。信用条件政策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方面。在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过程中,企业首先必须确定赊销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业采用的信用期越长,赊销的商品就赵多,发生的销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润也可能越大,而且坏账损失也可能越高。其次还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它是为了鼓励客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现金折扣的实施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但要发生折扣支出。因此,现金折扣的制定,要通过分析给予折扣所减少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和给予现金折扣所发生的支出来进行。

3.收账政策。收账政策的制定要宽严适度。如果收账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客户更加拖欠货款,增加与应收账款投资相关的成本;如果收账政策过于严格,可能导致公司失去较多的销售机会,影响公司未来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

(三)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融资管理的实质在于负债融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其融资比例的决策。负债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几乎没有一个公司只靠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资本就能满足资金需要的。负债融资与融资相比,负债融资的还本付息压力大,但资金成本一般较融资低,且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而融资则是一种高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事实证明,负债融资对企业经营个有重要的意义,会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性影响:适度的负债不仅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而且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即不论公司利润多少,负债资本的利息是固定的,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会使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但过度的负债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从国际惯例来看,确定长期资本中负债资本和资本各自的构成比例及其相到关系,实质上是资本结构决策的核心问题。因此融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建立在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讲,各公司都应有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但实际工作中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判断资本结构的最优点。通常只能根据财务经理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来作出决策,为此在制定融资管理政策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必须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可采用以下两个标准来判断资本结构是否“最优”:一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一般认为,一个公司要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要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至最低限度。二是公司的总价值最大化。从根本上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价值最高。当然公司的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且公司的市场总价值应该等于其股票的总价值加上债券的价值。

2.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公司的风险程度。公司的风险对融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若公司的风险大,举债就不如发行股票理想。(2)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越好,举债融资就越有吸引力。(3)销售的稳定性。如果公司的销售稳定,则可以较多地负担固定的债务费用,否则,就会冒很大的风险。(4)管理者的态度。如果管理者讨厌风险,就可能尽量减少负债资本的比例。(5)贷款者的态度。大多贷款者都不希望公司的负债比例过大。(6)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的行业,资本结构有很大差别。

3.进行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判断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还可以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四)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涉及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是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它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因此它体现着公司在流动资产及其筹资安排上的效果。

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有正常型、稳健型和冒险型三种,它们各有利弊:冒险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正常型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每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对待收益与风险的态度,在这三种政策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1.正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以长期负债或资本满足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这种政策减少了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它要求公司能够准确衔接资产变现和负债的到期结构。

2.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用长期负债或资本来满足固定资产和长期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而且短期负债来应付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由于短期资金来源产生于公司正常的经营过程,公司无法将它们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政策的实际运用会遇到困难。

3.冒险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以长期负债或资本筹措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以短期负债来筹措全部流动资产和部分固定资产所需的资金。由于公司中的短期能力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短期资金来满足,所以这种政策的风险最大。

(五)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投资管理是现代公司理财的一个重要内容,选择科学的投资管理政策来指导投资管理至关重要。投资管理政策是为了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培植企业生产力,解决企业将来如何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企业选择投资管理政策必须考虑以下四个原则:(1)从属性原则,即企业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企业总体发展目标;(2)导向性原则,即企业投资政策一经确立,就成为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发展的纲领;(3)长期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是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它不仅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也规定各项短期投资计划的基调;(4)风险性原则,即投资政策本身不能消除风险,因为投资政策实施成功,就会给整个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反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局面。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按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和混合型政策四种:

1.稳定型投资政策,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它适用于企业外部环境近期无重大变化,投资维持现有水平,企业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现有产品的利润,以积聚资金为将来发展作准备。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产品转向的一个过渡阶段。

2.扩张型投资政策,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其核心是发展和壮大。具体包括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样化成长(即经营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

3.紧缩型投资政策,该政策一般有两种:一是完全紧缩型投资政策,即企业受到全面威胁时,将全部资产清算以收回资金、偿还债务;二是部分紧缩型投资政策,是将企业部分非关据产品或技术出卖,紧缩经营规模。企业在经营决策严重失误,经营优势丧失,或者在取得竞争胜利时放慢竞争节奏时宜采用这种投资政策。

4.混合型投资政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同时采取稳定、扩张、紧缩性等几种政策。

(六)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理论研究的焦点在于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的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著名的股利理论:一是股利无关论;二是股利相关论。事实上,无论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股利政策都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益分配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维护公司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有关影响因素:(1)从内部因素上看,主要有盈利状况、变现能力、筹资能力、投资项目、偿债能力等;(2)从外部素上看,主要有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对以上这些因素的不同考虑,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股利政策:

1.稳定股利政策,是将股利支付额固定在一个已定的水平上,在较长时期内不随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能消除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便于股东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减少凤票投资风险;盈余减少不会引起社会反响。但该政策的局限性在于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不紧密;盈利下降可能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实际上影响股利的稳定性。

2.变动股利政策,指股利支付随着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的好处在于:股利支付的数量与公司的盈利情况联系紧密,体现了“多盈多分,不盈不分”的原则,也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但是,该政策容易使股东感到公司经营不稳定,从而影响公司股价。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3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统筹安排,节约资金,以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进行财务活动分析,以促进其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降低行政事业成本,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实现资金使用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能够行使监管职能: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相配套,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控,明确了资金的动向,及时的发现漏洞,维护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规范了财政收支行为,降低了资金安排的随意性;此外,通过对资金的管理分析,可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整体动态,帮助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对资金的流动和运行起导向作用。部门预算管理还能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对经费使用和工作进程的对比和分析,能够直接地反映单位各部门和个人工作的具体情况,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便于相关部门和领导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制订奖惩措施,促进部门或个人提高工作效率,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现有状况

国家公共财政改革以来,已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整合财务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监督管理的体系不健全,相关职能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监管,不能体现监管职能的公平性,预算管理监督不公开透明,第三方参与监督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缺乏监督和约束,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存在脱节现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项目串用、预算透支等问题依然存在。到年底了,预算不够的进行追加,而项目资金有结余的,又有突击花钱的现象。因此,预算的执行比较随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缺乏本质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法,这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弹性比较大的项目预算上,预算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总是尽量地多报预算,而财政部门在审核时,没有科学的约束机制,形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这些都会给资金的支出带来压力,造成财政资金安排不合理、部门预算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以报账、核算为主,不像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生产、销售等管理活动中,因此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配备不重视,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无证上岗,或由其他人员兼职,专业知识短缺和业务能力的匮乏也使得一部分单位的财务管理混乱,部门预算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单位领导和员工要意识到预算管理是实现单位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机制的有效手段,是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预算管理不是为了束缚单位,而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单位职能。其次要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需要所有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都应树立预算管理的观念,共同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

2、提高财务管理素质水平。

要从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层面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从职业道德素质层面来看,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遵守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从业务素质层面来看,相关财政部门要经常组织各单位的在职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会计法》、《预算法》以及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等,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时更新法律知识和全面理解相关法律提供条件。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要自觉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

3、科学规范预算编制。

一是要使用科学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是要求在掌握单位业务发展需求和人员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因素和未来各因素的影响,科学的预测经济发展变化,还要切合实际的编制方法,要彻底弃用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二是要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编制预算之前要调查取证,保证预算项目的可行性与真实性,对部门虚报预算的情况应严惩不贷,并做好各个预算项目的详细记录,既有利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又有利于对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三是要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将专款挪作他用,对于短缺资金支持的项目应重新做科学性评估,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严惩专项资金的挪用行为。

4、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考核。

首先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与监督,一方面应设置专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构,对违规行为专项整顿,如违规发放职工福利等;另一方面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对下属单位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严惩违规行为。此外,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能片面的强调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与预算进度偏差过大的应及时反馈给预算管理部门,及时对预算计划和资金安排加以调整。其次应做好预算实施效果考核分析。预算的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连接下年度预算计划的环节,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相适应的预算考核体系,用以衡量项目收入完成情况、支出超支或结余情况、预算执行偏离情况等,一方面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自身长处所在,另一方面还能根据各个部门的完成效果做出奖励或惩罚警告,提高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四、结语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4

摘 要 随着我国财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及收入、支出管理方式。但是,现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财务收支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收入支出管理混乱,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疏忽,现就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收支管理 问题与措施

随着我国财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及收入、支出管理方式。但是,现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财务收支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名义上有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但其只涉及到少数报销费用的标准和审批及会计岗位责任制方面,或是在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涉及面窄,未对选择性方法作出规定,也未对资产管理及帐户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做精细化的规范要求,从而对于单位财务收支管理的全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在实行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中,各项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否明确,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是否票款分离;在支出费用审批程序上除领导签字外,是否要求经办人和部门负责人签字,支付方式是否严禁大额现金的使用,维修工程验收与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入账、卡片登记、使用人签名等程序是否明确;其次,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观念意识认识不够,即使有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也不严格执行,也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予以检查控制,不该开支的费用,只要有领导签字,照样可以支付,超标支出依然存在;再有就是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一定多年不变,造成新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衔接,制度在实际执行时与单位情况变化不相适应。

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造成收入支出管理混乱。如有的单位使用过期不用的收据作为收取复印费等收费票据,而复印费也未必就是规定的收费项目;还有单位在上交财政专户时,明细项目选错,和实际账面数不符,造成明细窜户,长期不查实调整,致使总账无余额,而明细账余额长期挂账;在支出时违规使用收据报销,报销费用的发票中还有的部分定额发票没有单位章,没有行业类型盖章和日期,不能确认其真实性;现金使用量大,借支频繁,财务风险大;有的居然长期不盘查现金,致使现金管理混乱,存在帐款不符现象;账务处理不规范,明细无摘要,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如明细科目挂的是物品名称,核算数据不准确,如“暂存款”中的社保金、住房公积金在缴清后仍有余额,或大或小,也不查实清理。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要求成本核算,使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重视不够,导致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疏忽。财产物资处理不及时结算形成呆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及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诸如此类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不规范行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改进行政行政事业眼位收支管理问题的建议

1.加大法规制度建设的力度。促进规范化运作。笔者建议要对改革后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制定相关内控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性质规范零余额账户管理;建立银行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政国库与人民银行、相关商业银行联网,对银行账户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查询。

2.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对收入做到明确分类、票款分离,罚缴分离,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等。对经费开支要统一标准。例如在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大额的经常性的开支方面,各地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行政事业单位标准,并经常监督检查,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预算指标,从而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在支付方式上,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严禁大额现金支付业务,严格发票等原始凭据的审核,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3.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进一步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特别是要简化财政内部对用款计划的审批环节。如对人员和公用经费的审批程序可直接报送到国库部门予以审批,或直接按照均衡拨款的原则在侮月底自动产生下达用款计划;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时限,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保证单位及时用款;改进和简化资金清算程序.节省清算时间,延长单位使用资金的时间,方便单位用款。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制定电子信息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纸介凭证的传递,实现网上资金的无纸化清算。

总之,随着公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措施的推进,部门预算制度的建立,财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上,各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适应性、可操性原则,制定出符合本单位业务开展管理制度,逐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4日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共公事务管理需要而设立,在行使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资金耗费,需要国家财政资金来予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组织和筹集资金,而在于加强资金支出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其财务负责人不重视部门财务管理,不掌握财经法规,财会人员非专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除小部分一级预算单位有财会专业人员从事专职财务工作外,绝大部分财务人员非专业且身兼多职,疲于应付,特别在电算化会计推广应用后,有些财务人员不懂账,不懂财务制度,只会机械地生成报表,工作仅停留在日常的账表处理上,无法发挥参谋监督作用。严重的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收支管理不规范,缺乏绩效评价。无正确的预算收支概念,财务决策随意,管理松散,致使部门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社会效益。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公款吃喝、违规、变通开支,认为只要不揣进自己腰包就行。致使单位的办公费、会议费、接待费、车辆运行经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没有做到专款专用。重收支而轻管理和实际效果,对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绩效评价。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前瞻性,忽视客观需要、财力状况,没有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购置固定资产。不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采取“化整为零”分解采购规模规避政府采购。固定资产保管和使用不规范,资产清查走过程,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存在漏洞,将购入固定资产支出费用化,致使固定资产的真实账面价值缺乏参考和监督,造成财务数据失真。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无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业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财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一部分已建立内部控制的单位,不是制度残缺不全就是有关内容缺乏合理性,更多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一是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特别对财经法律法规理解不深不透;二是财会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程度低,业务素质较低;三是财务工作人员力量单薄,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尚不具备。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合理合法、安全有效,从源头上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提出相关对策并分析探讨。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对策分析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首先,要加强对领导者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使他们切实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监督职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并自觉遵照执行;其次,单位领导要重视财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严格选人用人,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是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第三,严格执行预、决算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制度等。在思想认识到位、人员配备合理的基础上使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编制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收支评价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把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支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坚持零基预算、收支分离,通过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首先要正确处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关系,保证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其次是正确处理行政运行与业务发展支出的关系,优先保证行政运行支出,再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单位财力,适当地安排发展性支出;三是要正确处理重点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关系。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应当按照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实现各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行政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管理,一是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产权登记,明确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对取得的资产要及时入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不应存在账外资产;二是科学合理地配置各项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对固定资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盘点,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三是认真执行国有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出售、转让等的管理。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和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防止滋生腐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各项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在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领导要对内控制度高度重视,加强对内控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二是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职责权限,完善审批程序;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核查制度。对单位各项资金的收支、重大经济事项执行情况和相关经济活动资金流的主要流向进行审查核实。

(五)加强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资金运用情况分析、财产物资的使用、管理情况分析等。行政事业单位须建立符合单位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运用对比分析、因素分析、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财务监督主要是监督检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安排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资金收付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监督检查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等。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的承担者,它的各项活动都围绕贯彻政府意图来进行,具有极强的政策性。所以,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应严格执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其他有关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及财务监督方面的法规、规章。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职能提供资金保障,对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工作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财政业务管理范文6

财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省级、地级(市级)、县级、乡级五级,乡级、县级处于财政管理体制“金字塔”的最低层,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包括县级、乡级。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义尤为重要。

1.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延续的主要资金渠道。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正确处理好国家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分配关系提供了依据及准则。按照行政事业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业务工作的性质以及财务收支的特点、性质核实收支的预算管理办法,既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资金的需要,又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单位节支增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所需的财政资金属于国家无偿性质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保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和计划全面实现的资金需要,有利于人、财、物尤其是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执行财政财务制度,严格财经纪律,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3.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许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负责人有一种“山高皇帝远”的意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资金自己说了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没有责任意识,财务人员缺乏必须的监督意识和职业道德。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财务审批流程和财政法规,严格按制度办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可以树立单位负责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从而创造良好财务管理内控环境。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部门预算管理不严肃

多数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只想从财政“要钱、花钱”,对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基层现有的财政资金维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管理上产生了“松、散、乱”现象。

2.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货币资金管理存在漏洞。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许多乡级单位仍然存在。二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通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许多资产都属于“帐存实亡”,同时管理上的漏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往来款项管理不健全

据调查,基层预算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60%以上,占全部资产近40%,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占往来款项的比重为70%。主要表现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提取坏账准备,许多基层预算单位的借款属于职工个人借款,因病、因事借款后,介于领导与同事的关系,不从个人发放的工资扣回,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调整频繁,新来的领导又不愿意得罪单位“老人”,继续不扣款;借款人调动到别的单位或是别的县,借款也就相当于死账、呆账,但又无法核销,这部分个人借款占单位债权的80%以上。

4.财务管理中的执行力较弱,财务人员素质普通较差

当前基层预算单位对于财经纪律漠视,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组织性和纪律性松散,财务人员的责任心成为基层预算单位的普遍现象。基层预算单位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置混乱,业务之间的互相推脱,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流程的设置几乎没有,有了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走走过场。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编制单位部门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预算编制的合理与否对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基层预算单位的发展有关重要意义。

2.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1)要加强基层资产管理工作。

(2)要盘活基层预算单位闲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3)要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4)要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进一步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

(1)要建立健全对往来款项管理的长效机制。

(2)要加大监督力度。

(3)要集中开展往来账项清理。

4.重视全面提升基层预算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

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基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素质过硬、知识全面,以适应不断深化的财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