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家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家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家庭教育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l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p,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隋。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n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p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口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

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t。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l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1。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n,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神进行分析(其中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O.171.827~10|x2—8O(1)t(11.4)(-8.1)(一3.5)其中.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一x+O.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O,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O,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O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t43。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O.122x,一0.657一37.58(2)t(17.39)(一10.83)(-2.56)其中,,表示家庭教育支出,噩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f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n,其线性形式为:wf=+In(y/p)+:),1np.,,其中V,6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n“。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t”和Leser(1941)t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a+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1ny-O.009~5.272(3)t(11.8)(一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6<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u;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科文卫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的决策机制;改善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的教育支出应向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教育质量,应提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将重点投在改善师资水平和办学硬件设施上,显现政府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2

1.1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影响

(1)家庭变故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使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想早早地挣钱养家。小文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了。七十多岁身患严重哮喘的老奶奶将政府补贴的低保攒下来给他交学费。孩子不忍心看着奶奶太辛苦,几次想辍学去打工赚钱。在老师们的多次劝说下,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2)家庭条件好,但家长除了赚钱,就只管孩子的生活,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小静不能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人督促。但是当包工头的爸爸整天忙于工程上的事,无暇顾及她和弟弟妹妹;妈妈除了照顾她们姐弟三人,还要帮助爸爸打理生意上的事情。对于她的学习,妈妈只管在作业本上签字,根本不管她的学习状况。如果没有老师们的督促,小静考及格都困难。

(3)农村城镇化使许多家庭因为政府占地而获得

了经济补偿,于是不少家庭忙着购置新车、盖新房,却忽视或淡忘了对孩子的教育。小娟刚升入初中时还是优等生,可是,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她的成绩就直线下降,原因是家里盖新房,父母顾不上管她,让奶奶操心她的生活起居。她每天放学回家后,花大量的时间和同学用手机聊天或者转载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以至于每天在课堂上总是昏昏欲睡,这样怎么可能有好成绩?

1.2家长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孩子

小斌是家里的独生子,可他的父母既不关心他的生活,也不关心他的学习。小斌的爸爸每天在牌摊儿上消磨时光,他的妈妈下班后就去玩乐,经常深更半夜了还没回家。小斌知道父母顾不上管他,所以经常不完成作业。他妈妈只会当着老师的面打他、训斥他,从不考虑在家里好好地督促他学习。在老师的督促下小斌的成绩没有落后,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会越来越重,那时候的小斌又该如何去面对学习呢?

1.3家长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小荣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一直不理想,家长对他失去了信心,上中学后干脆放弃了对他的教育,并经常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他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荣体会到家长的这种心思,渐渐地就自我放弃了。作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的坚持决定着孩子的成与败。

1.4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精神压力很大,无法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

小娟学习很自觉,但她有时上课会走神,有时大清早来的时候眼圈就红红的,作业和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不该错的地方。老师跟她谈心时才了解到:她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她很害怕他们会离婚。她不想失去他们任何一方。她每天都想父母的事,所以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习。父母们在处理双方之间矛盾的时候也应该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即使无法再跟对方共同生活下去,也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尽可能少在孩子的内心留下阴影,要让孩子知道,即使父母分开了,也不会改变对他(她)的爱。

1.5家长重男轻女,不重视女孩的学习

小花反应很快,学得也很轻松,可是成绩一般,这让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闲聊时,笔者了解到:她还有个弟弟,父母让她初中毕业后考技校,供弟弟上学。由此,笔者才明白:原来这个孩子早知道自己的求学路走不长,所以就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看着她那忧郁与无奈的眼神,笔者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不知道,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会不会怨恨自己的父母?

2、父母进行家庭教育,但收效甚微的原因

2.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融洽,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在一次以《我的青春谁做主?》为题的亲子交流活动中,父母和孩子们都坦诚地说出了最想对对方说的话。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们不服管,而孩子们也给出了他们不服家长管教的理由:第一,他们认为家长总是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他们,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却看不到他们的优点,无论他们做得好与坏,家长的评价总是负面的,孩子觉得很委屈,不愿与家长交流。第二,家长过于专制;第三,家长总是偏袒弟妹,使孩子心里不平衡。第四,孩子们认为家长过多干涉他们的自由,这让他们很郁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家长对孩子进行管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总希望被认可,不希望被否定,如果管教不当,他们的叛逆心理会很强;同时,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正确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所以,家长们在管教他们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要在民主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2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缺少教育氛围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缺失教育;加强教育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寄托在农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叔伯、叔婶家,致使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如财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孩子在他们小的时候便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这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难免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他们原本美好的童年生活也会留下一片片阴影,下面我就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也就是说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务工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1、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许多监护人多采取溺爱、迁就、放任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较少。2、祖孙辈由于年龄差距大,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观念不一样,老人对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会管,致使“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便助长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叛逆心理,呈现“代沟”明显,相互沟通难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孩子,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让孩子们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儿童”,着实感到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顾虑,不敢进行严格地管教。这样的情况,也让上代监护大多数管教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任性和逆反。而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理解和认识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加之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管教的情况,即“留守儿童”被外出务工的父母托付给亲戚管教后,没多久亲戚因打工等原因外出,再次将孩子转托给另一个亲戚管教,几经托付的孩子几乎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父母又不在身边,这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常引发种种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影响:

据调查,目前农村在校的中、小学生年龄都在六周岁到十八周岁之间,正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内,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们乡镇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数是一年回家一两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可能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平时虽然常用电话联系,但很多孩子都是在通话时一一答应父母的要求,自己做事时却常常忘了父母的嘱咐,有时玩过头忘了学习,有时和同学做了坏事而无人管教。孩子有学习下降或是有不良行为,也得不到严加管教。而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便利。而有的父母就没读过书,就不会和孩子很好的沟通,这样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便。但他们的年龄大都集中在三十到五十这个年龄段,正是壮劳力,大都在外务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偏离到祖辈肩上,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有些父母因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并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而有一些父母却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认为“能读书就读”,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得“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对于父亲外出务工,而母亲在家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母亲得承担家庭内外的全部劳动负担,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干农活,由于个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母亲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这便导致了“守留儿童”学习跟不上。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目前多数农民家长因受“打工潮”的影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的职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由于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大,自身知识、健康状况等局限,导致孩子的学习更成问题,由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由于对学习没有信心而破罐破摔的现象极为普遍,作业不认真、迟到、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以上这样问题,我认为: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政策;农村家庭;教育消费;影响

教育政策是实现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政府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不同途径和方向的选择,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志与愿望。从1985年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到2006年这22年间,年均出台88.8件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家庭教育消费,特别对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村来说,教育政策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家庭生活消费。

一、教育政策的变化发展

(一)不同类型划分的教育政策变化分析

1、教育管理政策的内容及主要变化。一是各种宏观指导性的政策,主要包括法制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政策的变化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二是教育经费的政策,主要包括拨款、学费、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其变化始于1985年。在这之前,中国教育财政体制主要是单一的国家供给制,无论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由私人分担的比重都不大。1985年后,基础教育实施财政分权改革,基础教育投资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地区教育筹资负担加重,特别是非义务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提高了教育收费标准,使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变化对家庭教育消费影响较大。三是教育管理的政策,包括教育举办权、后勤社会化等问题,该政策的变化强调了教育决策的自主权、不同层次办学主体的资格以及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问题。四是教育环境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强调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外出活动安全、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

2、教育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变化。教育教学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种政策:一是教学的各种具体政策,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关于教师的政策,包括教师的培养、培训、聘任等问题;三是关于学生的政策,包括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等问题;四是关于质量的政策,主要反映在优秀人员奖励、教学评估等方面;五是有关学术的政策,包括学术组织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单位自主办学条件下的教学活动规范化管理,其变化对农村教育消费的影响很小。

(二)不同层次划分的教育政策变化分析

1、基础教育教育政策变化。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文化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和素质的根本。因此,国家不断地集中精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制定和出台政策指导来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投资责任的变化:基础教育投资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地区教育筹资负担加重,为了扭转了农村教育政策不力的状况,2006年起开始实行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

2、高等教育教育政策变化。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一种非义务教育,且其常具有十分突出的专业性。中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高等教育收费由国家主要供给逐步向个人负担转变,大众化教育使得高等教育不断扩展,特别是1999年后的扩招,高等学校的数量急剧上升,为了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来规范和引导高等教育。这些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而且这些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产业化

和市场化。

二、教育政策变化与农村教育消费的影响

(一)农村教育消费变化状况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1995~2007年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人均现金支出为例来说明农村家庭教育消费的变化状况。

1、农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从表1可以看出,文教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10%以上,最高达16.23%。对于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总支出中居于首位,这多是以农村家庭一部分成员取消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仅维持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为代价的。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 社会化 大众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家庭一直被认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青少年。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等实证方法,以农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家庭与大众传媒对农村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将初中、高中学生作为浙江省青少年研究的总体。农村青少年是指户籍为农业人口的浙少年。本研究所说的大众传媒。既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也包括互联网。

一、抽样概况

本研究根据2004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对浙江省90个县级行政单位,以县农村人口占全省总农业人口的比率为指标,采用不等概率抽样方法(PPS:sampling with proba bility proportionalto size)抽取20个样本县。每个县调查3个镇,每个镇2个学校,高中(包括职高和中专)、初中各1所。县城所在镇选2所学校,为了兼顾调查的执行,另2个镇在有高中学校的非县城镇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选中的镇如有多所高中(包括职高和中专)、初中,则学校抽取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为了使样本既有一定的年龄距离,学生又能独立填完问卷,本研究要求调查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本研究回收青少年(初中、高中、中专、职高)的有效问卷5551份,其中农村青少年3785份,城镇青少年1691份,75份未填写户籍信息。

二、研究结果

在当今转型社会中,家庭与大众传媒这两股社会化力量对农村青少年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各自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因素?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1、从农村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利用看,他们越来越少地与父母相处,越来越多地生活在大众传媒中。

据我们的统计。浙江农村青少年在上学的日子人均每天使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的时间分别达到24分钟、26分钟、16分钟、20分钟,合计为86分钟。

从常识推断,他们读报刊、上网基本上是独自行为。最可能与父母一起进行的媒介行为只有看电视。但从本研究结果看,青少年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比例,最高的是住校的初中生,达23.14%,最低的是不住校的高中生,只有9.14%。

这表明:①农村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与大众传媒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不管是否住校。农村高中生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频率都比初中生低10%以上;⑦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青少年独立接触大众传媒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父母在大众传媒的内容选择上为他们把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大众传媒自身对他们的影响则越来越大;③看电视已经成为农村青少年的私人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集体的(家庭或同学)的生活方式。

2、父母比大众传媒更广泛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的接触时间与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成正比。

行为品质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本研究使用准量表测量影响青少年行为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我们列出10项行为品质、9个影响因索,要求被调查对象选择对其每种行为品质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

我们将10项行为品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品质,包括遵纪守法和爱国,这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发展的品质,包括节俭、勤奋、善良、公平、诚信,我们认为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更容易得到发展;第三层次是成功的品质,包括团结、乐观、竞争。在现代社会中,团队精神、积极乐观、有序竞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我们列出的9个影响因素是父母、老师、同学、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和其他。我们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五个因素合并大众传媒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表2)。

总体上,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第一因素,农村和城镇没有本质区别。如“爱祖国”的第一影响因素,农村中学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老师,达到63.01%,城镇中学生选择比率最高的也是老师,达到58.01%。在价值观的10项行为品质中,农村中学生选择最多的因素,同样是城镇中学生选择最多的因素。继续观察,在价值观的lO项行为品质中,农村中学生选择第二多的因素,同样是城镇中学生选择第二多的因素。在价值观的10项行为品质中,选择第三多的因素,农村和城镇中学生相同的有9个选项,不同的仅一项“节俭”。

仔细研究农村青少年的数据,对我们列出的10项行为品质,青少年认为父母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只对“爱祖国”这个行为品质的影响大于父母。

父母对青少年“节俭”、“勤奋”、“乐观”、“善良”、“诚信”的品质影响尤其深远。父母影响的是青少年基本的品质,这些品质偏重个人环境。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社会刺激分成两类,社会情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父母的影响是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是社会情境。对人的作用是直接的。大众传播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作用是间接的。再从群体的分类来看,社会学认为,家庭属于初级群体,大众传媒是次级群体。一般来说,初级群体的影响大于次级群体。父母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10项行为品质中,大众传媒对“爱国”和“遵纪守法”的影响占第三位,说明大众传媒对第一层次行为品质影响较强,对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和“爱祖国”这两项基本行为品质起重要作用。

我们在研究大众传媒接触与价值观的关系时,发现传媒接触时间与其对价值观的影响程度成正比。选择大众传媒为第一影响因素的农村青少年每天看电视30.7分钟;选择非大众传媒为第一影响因素的农村青少年每天看电视23.62分钟。10项品质中,选择大众传媒为第一影响的青少年,看电视时间均大于选择非大众传媒为第一影响的青少年。差异达到极显著(F=34.254,P=0.000)水平。

3、大众传媒是农村青少年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增长知识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家庭。

农村青少年认同并看重大众传媒的知识教育功能,他们中最大比例的人接触大众传媒的第一动机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表3)。如将“增长知识”与“获取信息”合并,阅读报刊以此为第一动机的高达85%,看电视以此为第一动机的也接近50%,上网超过40%。

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动机与实际接触行为并不统一。以看电视为例,我们将青少年看电视的第一动机分为两大类。“获得知识信息”和“休闲娱乐”,将看电视的首选内容也分为对应的两类:“信息教育”、“休闲娱乐”。

数据统计显示,48.38%的农村青少年以“获得知识信息”作为看电视的第一动机,但实际收视教育信息内容的只

有21.53%,高达76.87%的青少年选择的是休闲娱乐类内容。

4、父母不再是农村青少年的主要崇拜对象,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的人物才是他们偶像的主要来源。

在本研究中,我们向调查对象询问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了解他们最祟拜的对象,追问他们的偶像。结果显示,农村青少年中10.20%的人不清楚自己父亲的受教育程度,13.40%的人不清楚自己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城镇相比,农村青少年不知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更高。母亲比父亲更被青少年“忽略”。相比于对自己父母的不甚了解,农村青少年说起自己的偶像可谓如数家珍。

我们将青少年填写的具体偶像分为26个小类、四大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为非媒介人物:包括父母、父亲、母亲、老师、同学、亲属、自己。他们成为青少年的偶像完全依靠人际传播,大众传媒没有直接作用;

第二类为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模范人物。他们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依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类为大众媒介人物,包括文艺明星、体育明星、选秀明星(如“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节目产生的平民明星)、媒体从业人员、媒介虚构人物、成功人士等6亚类。他们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主要依靠大众传媒。

第四类为其他:不能明确归人上述三类的人物。分类结果见表3。

从表3我们看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影响巨大,农村青少年高达86.37%的选择了大众传媒提供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且大多集中在各类明星(83.45%)上。仅有2.7%的将父母作为偶像。卡方检验表明,农村与城镇青少年偶像崇拜没有显著差异。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除了满足正常的信息需求。也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而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往往是通过与媒介人物的互动来完成的。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对媒介人物的这种依恋显得尤为显著,需要对一些遥不可及人物的依恋和认同来强化自我。追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却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喜欢偶像也是一种时尚与文化消费现象,青少年天然具有追逐时尚的需要与可能,他们的偶像是媒体集中攻势强化出来的。

5、对新观念与新技能的传递,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大于父母。

以“上网”这一技能为例,我们发现,农村青少年的父母不能正面影响青少年。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村青少年只有0.85%的人是“跟父母学会上网”的,30.35%的人是通过“自学”学会上网。这表明,①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普遍没有能力教会孩子新的技能。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化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反向社会化,而应该主动接受青少年的反哺,缩小与下一代的差距。

6、家庭与大众传媒在某些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上存在冲突,教育机构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引导亟待跟进。

统计农村青少年大众传媒的接触内容时,我们发现他们更多地选择娱乐休闲内容,而且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大众传媒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强。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看,青少年看电视的内容主要是休闲娱乐。青少年看休闲娱乐的内容达到75.76%,占绝对优势。第二,农村与城镇青少年看电视的内容有差异。以看得最多的内容为例,农村青年比城镇青年多看3.59%的休闲娱乐内容,主要差异仍然来自影视剧;少看3.75%的教育信息内容。主要差异来自少儿节目;卡方检验,P值为8.7,S值为0.003,达到极显著水平。

曾风靡大陆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中F4富豪子弟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令一些青少年观众一些大加模仿。这与农村家庭对孩子“节俭”的教育大相径庭。家庭教育与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不一致往往令青少年感到困惑。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媒体影响接受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只能采取保护主义方式让孩子远离媒介,但这种做法让青少年在避免大众传媒污染的同时也错过了媒介的滋养。

四、思考与建议

家庭与大众传媒作用于青少年,青少年也反作用于家庭与大众传媒。因此,社会化的双向性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会化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乡村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人格健康教育;三位一体

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快速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今天的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政策,致使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大量增加的农村留守儿童无疑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把健全人格培养与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需要、心理诉求、个性发展和道德内化相结合,使其自信、博爱,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已至衍生为有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能力;使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坚定信念、内心驱动和行为品质,避免德育中“双重人格”现象的形成呢?

一、学校管教是关键――细

一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文化,奠定人生航标,健康成长、修身养性。二是特色和机制相结合。强化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家访、来访工作。以纳入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为抓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载体,实行动态监管,形成有效管理机制。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强化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要加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线下根据制度安排和关爱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五是贴心知暖,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活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日益凸显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价值。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亟须化解。

1.提倡农村初中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和教育专业培训,学习教子理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引导家长身教重于言教,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经常保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新理念。一是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树立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二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亲子观。三是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要树立教养结合、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的教养观。

3.注意教育方式的科学与灵活。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社会支持是保障――准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未成年人人格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会,切实起到政策扶持、经济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2.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贯彻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等举措全方位、多角度,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师资短缺、专业结构失衡甚至职业倦怠等突出问题。

3.借乘教育扶贫契机精准发力。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各级各类部门要从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和实施这一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贯彻教育脱贫十三五规划,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志,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等举措切实解决辍学失学过多问题;解决读书无用问题;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趋势问题。

4.整合德育力量,凝聚德育智慧,优化德育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