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护理要点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昏迷;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因为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异常而出现的意识、感觉、精神活动障碍称之为昏迷,昏迷是目前急诊科普遍的病症,病因复杂,往往与外伤、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而且病死率居高不下,高至20.00%[1]。此类病人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由于自身病情严重而不能自主提供有效信息,倘若不能及时确诊病情,则极易延误诊断,甚至造成病人死亡[2]。本研究探讨了昏迷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昏迷患者,数据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每组100例,200例患者均自愿参与临床研究。对照组100例研究对象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年龄34~75岁;研究组100例研究对象,男44例,女56例,患者年龄35~76岁。分析上述患者昏迷的原因得到:20例患者为颅脑损伤、44例患者为农药中毒、20例患者为煤气中毒、脑血管意外56例,心脏患者35例,镇静安眠药中毒10例、糖尿病15例。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方法 ①急救人员在接到呼救电话时简要问明地点与患者症状,并告知不可随意搬动患者,视患者情况科学使用急救药品。马上出车,在车上做好急救准备。②赶到现场后,综合分析现场状况、患者症状,结合现场目击者的说法,针对引发患者昏迷的主要因素进行确定,提高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输液速度。③准备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与医院急诊科联系,汇报患者详细情况,通知医院做好准备。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院前急救及护理,详细方法为:

1.2.2.1完成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有效构建,从根本上更新临床护理观念,了解国内外相关急救体系的构建情况,吸取经验。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前,安排科室护士长针对近几年昏迷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为主题组织座谈会,所有护理人员均要对相关护理策略进行整理以及系统总结,经过详细研究和讨论后确定具体的临床护理路径[3]。

1.2.2.2在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过程中,因为昏迷患者很可能出现严重疼痛问题或者呼吸堵塞等问题,因此,应尽可能保持患者呼吸通道的畅通,针对昏迷患者实施氧气治疗。在针对患者实施呼吸抢救后实时监测患者呼吸状况,保证急救工作的科学和有效。

1.2.2.3在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给予科学的认知纠正。因为昏迷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感到紧张以及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预见性地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患者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宣教,达到良好的纠正效果,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昏迷及相关临床治疗知识,提高其治疗和护理配合度[4]。

1.3数据分析和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以t检验,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用χ2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上述两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析

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为(32.20±28.55)min,对照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为(35.66±32.35)min;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救护成功率分析 研究组100例患者中救护成功的有96例,成功率为96.00%;对照组救护成功的有72例,成功率72.00%,研究组总体救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昏迷患者对光线、声音等外在因素不敏感,存在意识障碍,导致临床确诊病情以及治疗面临极大困难[5]。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急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能力,提高急诊准确率及急救成功率。护理要求安排理论知识丰富且整体护理观念较强、具备良好救护技术的护理人员针对昏迷患者开展的一种临床护理,有效的护理模式主要是为了促进临床抢救质量的大幅度提高[6]。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别为(32.20±28.55)min和(43.52±14.2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66±32.35)min和(64.55±13.45)min,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昏迷患者,在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做好相应的工作,那么就能够大大缩短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促使患者的救护成功率明显提升,促使其得到很好地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WU Hai-long,SU Qiang,ZHU Yan,XUE Lei.Studyt on th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4,04:199-206.

[2]郭雅波.院前急救护理对急诊昏迷患者预后影响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4:506-507.

[3]王丽,张富强.品管圈活动改善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气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05:580-584.

[4]谭显玲.院前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昏迷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18:2839.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2

【关键词】 室颤;急救;护理体会

室颤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 90%左右 , 是最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发生后如不立即进行抢救 , 将发生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 , 最终导致死亡。所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则尤为重要 , 但它更是护理的难点 , 如何掌握科学的急救护理 , 对疾病的转归、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急救与护理

1. 1 评估 ① 临床表现:循环呼吸骤停 , 意识丧失 , 血压测不出、继之全身抽搐 , 呈阿 -斯 (Adams-Stokes)综合征。

②心电图特点:QRS波、T波消失、代之形态、振幅不规则的基线;频率约 150~500次/min。

1. 2 紧急处理 快速将急救车推至患者床旁 , 协助其绝对卧床 , 放下床挡 , 褪去胸前衣物。快速擦干净皮肤 , 必要时给予备皮。叩击心前区, 胸外按压;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 (电极片粘贴应避开胸骨右锁骨下和左侧腋中线的心尖区 ), 开放两路以上的静脉输液通路 , 连接除颤仪 , 涂抹导电糊 , 打湿电极板 , 准备电复律。再次确定心电波形 , 如室颤立即进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除颤时电极板要紧贴皮肤 , 并放在正确的位置 , 以确保正常放电。单相波形放电可从 200 J开始 , 无效给予 200~300 J, 再无效给予 360 J。而双相波形放电可从 150 J开始 , 如无效可增加电量再次放电。同时备好吸痰装置和呼吸气囊,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1. 3 药物治疗 ①肾上腺素首次静脉推注 1 mg, 每 3~5 min重复一次 , 可逐渐增加剂量(1、3、5 mg), 从周围静脉给药时应再推注 5~10ml液体 , 以保证药物能够快速到达心脏。注意心脏复律后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它可提高中心动脉压 , 以增加心脏灌注 , 但同时兴奋心肌、增快心率 , 对复苏极为不利 , 如心率过快可再次诱发室颤 , 要及时注射 β-受体阻滞剂拮抗。②血管加压素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收缩药 , 可以用来治疗伴有顽固性休克的室颤患者 , 可作为除肾上腺素外的另一种备选药物。③胺碘酮作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 , 能有效的控制恶性心律失常 , 对于心衰合并室颤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1]。首先 , 静脉注射胺碘酮 150 mg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 20 ml, 于 10 min静脉注射 , 维持剂量以 0.5~1 mg/min用输液泵推注或滴注。在静脉给药时应选择外周大血管或深静脉给药 , 严密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疼痛等 ,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或药液漏到皮下引起皮肤坏死。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 静脉炎可给予 10%硫酸镁湿敷、药液外漏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2];胺碘酮片剂口服给药时应遵医嘱 , 定时定量发药 , 并协助患者服药 , 严密观察用药后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④利多卡因剂量:每次 1 mg/kg静脉注射 , 静注后 15~20秒即起效 , 5 min达高峰 , 维持 10~30 min。如无效 , 可每 5~10 min重复一次至有效 , 总剂量不超过 3~5 mg/kg。利多卡因因复苏存活率不如胺碘酮 , 用的较少。

1. 4 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心悸、抽搐等症状 , 防止再次发生室速、室颤。②持续心电监护 ,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 特别是血压的变化。③持续吸氧 , 监测氧饱和度 , 观察血气的变化;准确抽取血标本 , 及时送检 , 关注结果 , 有异常报告医务人员 , 及时处理。④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总量 , 密切观察和记录 24 h出入量 , 维持电解质平衡。⑤观察除颤后患者局部的皮肤有无灼伤 , 并及时处理。⑥继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窦性心律 , 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⑦给予低盐低脂半流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1. 5 心理护理 ① 抢救成功后 , 患者有濒死的恐惧感 , 出现焦虑 , 悲观、害怕再次复发并除颤 , 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除颤的必要性及一些疾病的知识 , 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②要建立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心 , 倾听他们的诉说 , 做好安抚工作。③必要时给予镇静剂。④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 减少探视 , 只留一个陪护 , 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 结果

20例患者经过及时心脏按压、电复律、药物等急救措施及护理 , 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死亡 , 15例复苏成功。

3 讨论

室颤是导致心愿性猝死的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室颤发生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力争在数分钟内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 ,否则将发生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 ,最终导致死亡。抢救复苏成功后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 ,并可考虑植入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能力、快速有效抢救患者的能力以及复苏成功后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力。只有这样 , 才能尽可能的挽回患者的生命, 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机会。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电力电缆;运行;技术要求;维护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86-01

引言

目前,电缆线路在电力系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出于对安全性、建设占地、美观性等综合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的电缆采用地下掩埋的方式进行,与传统线路的架空铺设相比,在电力电缆运行中出现故障时更难进行处理。因此加强对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切实做好电力电缆的日常管理工作,对预防电力电缆故障的发生,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1.电力电缆运行的技术要求

电力电缆的运行需要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进行,以技术为指导,提高运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电力电缆运行中,主要的技术要求有以下几点:

1.1 运行电压控制在额定电压的1.15倍以内

在电力系统中,如果电力电缆的电压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容易出现单相接地短路,并且无法自动跳闸,进而引起系统电压的升高。因此要将电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在系统电压升高时,需要将电缆线路的运行时间控制在2h以内。另外,需要将备用的电缆接在电网上充电,这样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1.2 控制电缆的温度

在电力电缆的运行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控制电缆的温度,特别是线芯的温度必须控制在相应质地电缆的允许范围以内。因为在电缆运行过程中,其温度如果超过允许值,则容易出现电缆绝缘性能降低和材料老化的问题。测得线芯温度的难度较大,但是对电缆外皮的温度测量较为简单,并且外皮和线芯的理论温度差距在15-20℃之间,这样就可以通过测量电缆外皮的温度计算出线芯温度。在电缆温度超出允许范围时,需要采取限制负荷的方法,通过对电流的控制来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1.3 禁止对电缆线路进行试送电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电缆线路的阻抗容性分量较大,因此在线路出现跳闸以后应该避免试送电。这是因为电缆线路的故障多是永久性的,通过试送电只能够将故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在试送电的过程中很容易对绝缘的薄弱环节造成冲击,进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事故。

1.4 避免电缆线路的过负荷运行

在电力电缆的运行中,负荷电流大于额定电流即为过负荷,过负荷会导致发热,当然允许出现短时间过负荷的现象,但是必须满足运行规定的需求。

2.电力电缆的简介

电缆由三大基本结构构成,即用于传输电能的导电线芯;使电芯与外界隔离的绝缘层;起保护密封作用,使绝缘层不受外界损伤,不受外界潮气侵入的保护层。电缆的电芯通常是用导电性好、韧性和强度满足需求的高纯度铜或铝制成。其截面常用的有圆形和扇形。根据输送电压的不同,采用的电芯的截面积也不同。因此为了保障电缆的安全运行,就要首先保证电芯的材质、截面积等满足负荷需要。其次,电缆的接头处要牢固且接触良好,减少发热。电缆的绝缘层的作用是使多芯导体间及电芯与护套间相互隔离,保证电芯的安全运行,因此绝缘层要具有一定的电气耐压强度和耐热性能。绝缘层的厚度取决于工作电压的高低。一般来说,电压等级越高,绝缘层越厚,但并不成正比例。电缆常用绝缘材料有以下几种:一是聚氯乙烯绝缘是一种热塑性材料,电缆最高运行温度只有70℃,常用于低压电缆。二是交联聚乙烯绝缘是一种热固性材料,电缆最高运行温度达90℃,高低压电缆均适用。

3.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

3.1 对电力电缆进行定期巡查

对电力电缆进行定期巡查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外力破坏现象,避免由于终端头和接线盒缺陷引起的多种故障,进而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创造稳定的环境。首先,要建立电力电缆巡查制度,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巡查。一般而言,对于井内垂直敷设的电缆一年至少要巡查一次;对于地下、隧道、沟道、户外电缆要3月一巡查;对于户外的电缆要进行一年一次的夜间巡查,并应选择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时候进行。同时,还要对自然灾害后的电缆进行特殊的巡查,并对所有的电缆进行预防性试验。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巡查方法。一般常用的巡查方法有3种,分别为直埋电缆巡查、电缆终端头和接线盒巡查以及电缆沟巡查。直埋电缆巡查主要是对电缆路径的巡查,如地面是否正常、有无挖掘现象、有无垃圾或酸碱化学物品等的堆放、路标是否完整、电缆保护钢管是否完好、室内电缆的封闭严密性是否良好、外露电缆是否有外伤等。

3.2 对电力电缆进行日常维护

对电力电缆进行日常维护同样不可忽视。在电力电缆运行中,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故障,将损失降到最低。首先,为了防止电缆在挖掘中被损伤,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现场守护,同时加强监督,保证各项工作都按规定进行,特别是在机械作业时,要小心谨慎,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故障。其次,要定期对电缆沟和终端头进行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对接线头的接触不良问题要及时检修,避免造成更大的破坏;要用摇表测量电缆绝缘电阻、接地电阻,如果不合格要及时进行检修;对锈蚀严重、支架不牢、麻被外护层脱落超过40%者,要刷沥青漆、防锈漆,并重新固定支架。

4.电力电缆的运行管理

4.1 对线路保护区的管理

电力电缆周围1m2的范围为线路的保护区,必须禁止搭建任何临时性的建筑,如果必须修建,则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保护区内还禁止重型机械或汽车作业;此外,保护区内禁止摆放易燃易爆物品及化学物品。

4.2 对电缆标识的管理

电力电缆室内外终端头要有与母线一致的黄、绿、红3色相序标识。电缆沟、井、隧道及变电所、配电室的出入口电缆应有明显的标识。直埋电缆线路在拐弯点、中间接头等处,需埋设标桩或标识牌。电缆通过墙壁、建筑物等应涂刷红色标记,电缆房应有明显的标识牌。

4.3 对电缆备品的管理

为了确保电缆的正常运作,需要准备相应的电缆备品,并加强对备品的管理,将其存放在交通便利的干燥地方,建立遮棚并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对于不同型号的产品要区分放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查找和取用。此外,电缆备品必须经过耐压试验,合格后才能够进行封闭保存。

总结: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电力的应用是带来时代进步的决定因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最大的,所以,保证日常电力设施平稳高效的运行是我们电力系统最重要的任务。电力电缆在电网安全运行以及电能传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力电缆运行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加强电力电缆运行维护,提高电力电缆的管理水平,切实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鹏.探析10kV配电工程电缆施工中注意问题和质量控制[J].科技c企业,2016,01:139+141.

[2] 杜斌.基于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与维护措施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4:210-211.

[3] 袁刚,戴庭勇.当前电力电缆故障探测及运行维护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132.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4

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方式,是子宫肌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是子宫全切除术的创伤大,加上子宫是女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生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子宫全切除术中,患者可存在焦虑、迟疑、担忧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子宫全切除术的开展,也导致子宫全切除术后的康复出现延迟,不利于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1-2]。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分析了子宫肌瘤者施行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干预性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年龄31岁~57岁,平均年龄(45.45±6.31)岁;子宫肌瘤直径3-11厘米,平均5.24±2.04厘米。肌壁间子宫肌瘤27例,浆膜下子宫肌瘤1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6例。对照组年龄31岁~58岁,平均年龄45.41±6.35)岁。子宫肌瘤直径3-11厘米,平均5.21±2.01厘米。肌壁间子宫肌瘤27例,浆膜下子宫肌瘤13例,黏膜下子宫肌瘤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基础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千预性护理。(1)术前千预性护理。术前对于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和家属进行子宫肌瘤和子宫全切除术知识讲解,说明子宫全切除术目的、优势、安全特点,并对于宫全切除术操作、麻醉过程、术中配合情况、子宫全切除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取得理解和配合。通过音乐疗法、松弛疗法等方式减轻患者不安情绪。(2)术中干预性护理。术中指导患者选择舒适,在臀部垫上胶单,手术选择头高臀低位,术中及时调节手术室温湿度,做好保暖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冲洗液和输注液体均加温后输入。严密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处理。(3)术后干预性护理。严密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未清醒者低流量持续给氧,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期进食营养丰富流食,早期下床活动,加速机体康复。通过和患者聊天等方式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3-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术后平均住院的天数;护理前后患者不良心理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价,20-80分,得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高)、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0-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5]);尿潴留等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相比较

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2.2 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术后平均住院的天数相比较

实验组术后平均住院的天数优于对照组,P

2.4 两组尿潴留等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实验组尿潴留等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干预性护理在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可为患者提供多术前、术中和术后全面的护理,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使其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手术开展。而术中和术后细致的、保暖、进食、活动等护理,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加速术后康复进程,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8]。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5

[关键词] 急救护理学 护理本科学生 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综合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现对教学实践和课后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分析。

1 实践与改革

1.1突出专业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急救护理特征

本课程从急危重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入手,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从护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对病情的观察、分折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目的在于使学生明了,作为一名护士,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应做什么、怎样做,包括对急诊病人要首先从呼吸、循环、体温、脉搏、意识、瞳孔等直接与生命有关的方面来观察判断病情,如何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结合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抢救准备工作,主动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救治等。

1.2强调因材施教

护理本科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水平较好,有较强的求知欲,理解力强。针对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内容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除开展预习外,分组制订抢救预案、练习、竞赛、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故应加强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3.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1.3.1.1丰富单项实训内容

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气管插管、心电监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吸痰、吸氧、微量泵和注射泵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其中前4项技术为临床重要急救技能。实训与理论学时数比1∶2,丰富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1.2增设创新性实训

单项实训锻炼了学生某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急救思维、综合急救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性急救护理实训――综合性实训。在单项实训结束后,教师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背景设计一套综合性实训预案,预案涉及到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心电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急救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技术。综合性实训强化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紧密衔接,淡化了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1.3.2.1变演示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模仿,因而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索性实训中,教师不直接讲授仪器的使用方法,而是提出学习要求,如学习某仪器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课前自学实训理论,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分组看仪器说明书和实训讲义,观察并练习仪器部件用途,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小组讨论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模仿操作向探索尝试的转变,通过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3.2.2变机械性实训为情境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指标,学生缺乏真实感知和体会,往往机械记忆演示的步骤,实训变得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教具,引进多具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模拟血压测量、心电监护、输液、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了仿真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无创的操作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操作,如伤员搬运、包扎、吸氧、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等,同学之间相互演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3.2.3变封闭式实训为开放式实训

为确立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护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实训课前每组学生与实验室老师预约登记,约定实训日期和项目,自行准备实训仪器,辅导教师针对预先演示的实训方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1.3.3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在原来单项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3.3.1平时实训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贯穿于全学期的各项实训中,贯穿于每项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训操作阶段,考核学生能否按规程、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有无钻研精神,操作是否严谨、认真,仪器、物品有无损坏。实训报告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实训报告项目是否齐全,步骤是否准确,卷面是否整洁。

1.3.3.2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题,题型设计突出体现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4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在讲解各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将重点放在对病情的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上,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医生到达之前应做些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讲到“创伤”这部分内容时,先选择颅脑、胸部外伤病人的实例,进行讨论。围绕这一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简要询问病史来了解原因,通过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初步判定伤情并进行评定其创伤的程度,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重点护理措施。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合理的紧急处理意见,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

2 课后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急救护理学》教学实施效果,我们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采用问卷式,共发调查表170份,回收170份,有效率为100%。结果表明:

2.1学生普遍认为,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十分必要,让她们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为到临床实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预后

脑卒中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急症,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大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据卫生部门统计,国内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10-219/10万,估计每年还有新增病例200万,死亡约150万[1]。专家估计至2020年,国内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将增长3倍[2]。本研究针对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脑卒中患者正确的就诊途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治好转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院急诊救治的脑卒中患者总计130例。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选择研究对象。130例患者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3.43±12.23)岁。7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院前急救组),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5~46min。另59例患者有患者家属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自行就诊组),到达医院前未实施任何急救措施,发病到救治时间为22~132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cow coma scale, GCS):3~13分,平均(6.12±2.02)分。130例患者根据有无院前急救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急救护理

1.2.1急救电话指导 调度室人员接到电话时,立即联系家属,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居住附近有无醒目的标志等情况,并指导家属自救,避免不恰当的搬动或转运,有呕吐、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安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持心理平静。

1.2.2快速反应 出诊医护人员接到呼救3min内出车。出车司机必须熟悉出诊区域路线。

1.3现场急救

1.3.1及病情评估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立即评估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GCS评分低于8分者,舌根肌肉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堵塞咽喉部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患者GCS≥8分,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

1.3.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保持平卧位,怀疑脑出血患者头部可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窒息;舌后坠及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固定;抽搐者立即放入开口器,避免舌头咬伤。必要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3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1~2支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采用静脉留置针,操作者手臂及患者肢体应放在支撑物上,以免晃动时针头脱出,防止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应避开活动的关节,选择健侧肢体,液体选择软包装。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1.3.4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后期的重要内容。给患者系好安全带,避免途中的颠簸加重病情。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医院急救准备,以便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分诊及处理。

1.4方法 对患者进行mRS评分,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判断患者症状的好转、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院前急救组71例,患者致残率与自行救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仅3~6h,从发病到有效治疗间隔时间越短,则预后越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越低[5]。因此,院前急救必须反应迅速以及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急救人员应尽快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密切监护生命功能。在运送中,维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并严格遵循安全转运等救护流程是最大限度减低患者病残率关键。

本研究显示:院前急救组的致残率低于自行救助组,并且好转率高于自行救治组。院前急救组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改善了脑缺氧状况,尽可能避免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导致窒息等情况,并通过安全的转运方式,减少并发症。而自行就诊的患者家属大多数采取不正当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式等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院前急救中争分夺秒是黄金原则,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护理规章制度,要求护士熟悉急救车的器械配置的使用。

总之,脑血管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人们的相关急救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有必要加强"120"急救系统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利海,裘长海,李广.我国脑卒中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J].医学与哲学, 2006, 27 (9):4-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