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展览;保护
文物是我国珍贵的财产,其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国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强调了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此博物馆应提起重视,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在文物展览期间,更应该做好保护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文物受损。
1 博物馆文物展览期间保护的意义
博物馆通常以陈列的方式展示文物,展览时可按照时代线索或历史线索,将当时社会各个历史画面进行横向陈列教育,也可作出专题性陈列,展览内容和形式众多,主要目的是吸引观众。博物馆在选择展览的文物过程中,一般为具有历史特点、品相较好、代表性较强的文物[1]。因为文物展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文物会陈列很长时间,这些珍贵的文物在离开库房以后,若是文物保管部门未能做好保护措施,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下,将导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因为文物的不可再生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文物展览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文物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2 博物馆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策略
(一)陈列设计要科学、合理
博物馆在举办文物展览过程中,陈列设计部门与文物保管部门应协调好,做好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工作,若是存在不利因素,将威胁文物的安全。文物种类众多,质地也不同,对保护条件要求也不一样,对此保管员应按照《陈列大纲》中的文物展览清单,制定合理的《文物展览保护方案》。应详细说明需展览文物的分类和保护条件,例如书画类、丝织品类文物对环境因素要求很高,为避免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及灰尘等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需要对其进行密封处理,同时照度标准应不超过50勒克斯,灯具和文物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直射文物。如果要展览国家二级以上的文物,要用照片或复制品代替展览,不能使用文物原件。
(二)认真做好展览制作工作
文物通过领导签字同意并办理出库手续以后,文物保管部门则不再承担保护责任,由文物展览制作方负责。通过以上责任划分,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这是由于展览制作方通常缺乏系统、完整的文物保护知识,在文物展览制作期间,展厅地面上会存在大量杂物,且搬运很随意,不够专业,容易出现文物损坏的问题。为保护文物的安全,需要采取预防性保护手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内[2]。布展期间,为避免出现人为损坏文物的情况,文物保管部门也应参与到展览制作中,在文物安全保护中发挥出监督指导的作用。通过耐心指导和亲自示范,让展览制作方了解文物保护要求,即:在搬运文物过程中,不能让文物出现碰撞,陶器、瓷器类文物容易破碎,搬运时应双手托底,轻拿轻放,不能单手提边和持柄而行,否则容易损坏文物。对于书画、丝织品、金属等文物,搬运时应戴上干净的棉质手套,不能让手上的汗粘在文物上。在文物展览方法的设计中,不能直接用钉子或图钉直接将文物固定在展板或墙上,在摆放文物的时候,应确保文物安全,不能受到损伤。展厅在装修结束后,在文物进入展厅后,应及时对展柜中的文物消毒,并测量展厅和展柜中的温湿度,当温湿度在标准范围之内后,才能摆上文物,对一些特殊的有机质地文物,应放入防虫药品并密封展柜,防止文物受潮。
(三)改善展厅环境
1、避免温湿度变化危害文物。展览的文物与库房内保存的文物不一样,库房内文物较为集中,有利于管理与保护。博物馆展厅中需要安装好空调与通风设备,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好。对于一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文物,虽然展览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密封处理,但是并非是绝对真空密封,若是温湿度变化较快,容器内部则无法保持平衡。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皮革脆裂,漆、木、竹器干裂,书画耐折度下降会出现发脆、变色等问题[3]。如果湿度较大,将导致文物受潮,铁器生锈,铜器也会被锈蚀。因此展厅应设置好温湿度计,管理人员应认真记录每日温湿度变化情况,以便尽快调节。展厅陈列的文物质地不一样,因此对温湿度要求也不同,应考虑到各类文物的共同特点,应控制展厅温度为15℃~18℃,相对湿度为55%~65%。此外还要安装空调和加湿、除湿系统,对展厅内温湿度加以调节,并配以自然调节的方法,例如冬天天气比较干燥,应将适量的绿色植物与花卉放在展厅中,除了可以吸附展厅内灰尘以外,还可以增加展厅内湿度。而在夏天潮湿天气里,在晴天无风与早晚空气干燥时通风,阴雨天气要关好窗户,这样才能控制温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对于有机质地文物,还要定期做好消毒与投药工作,避免文物受到损害。
2、避免光线危害文物。自然光和人工照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展厅中的文物,尤其是阳光直射与反射对文物危害较大。紫外线在光解、光氧化等作用下,将对文物结构与成分造成破坏,导致纺织品出现褪色,纸张发生龟裂、翘曲等问题。展厅中不能让光线直接照射在文物上,为避免光线辐射,应采取涂防光剂、有色玻璃、双色窗帘、百叶窗等方法。展厅中应采用感应装置的人工光源,例如在设计书面展览时,要充分考虑到光线照射为书画类文物造成的危害,应利用先进的技术,在观众靠近展柜后,灯光通过展柜上部的探头感应,光线从弱变强,而在观众离开展柜以后,光线从强变弱。通过这种方法,在不影响观众欣赏展柜中的书画类文物的基础上,防止光源长时间照射在书画类文物上,有效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3、避免有害气体、灰尘危害文物。博物馆展厅每天接待的观众数量很大,文物容易受到混混浊的空气、尘埃的影响。尘埃成分非常复杂,包括虫卵、微生物、化学烟雾、金属粉尘、煤烟和灰尘等,在一定温湿度下,会导致有机质地文物发生腐蚀、生虫和霉变等问题,其中书画类文物受损程度最大[4]。展厅中应设置通风与空气过滤设备,窗子缝隙应做好密封处理。在打扫展厅的时候,应选用吸尘器与湿布,确保展厅内的清洁卫生,对于书画类展厅,应为观众提供一次性鞋套,防止灰尘进入展厅危害文物。
(四)加强对人员的专业培训
文物在长期展览过程中,负责看管展厅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清洁卫生以外,还应看管好文物,切实承担起保管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文物保管部门应组织对展厅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文物保护基础知识,更好胜任展厅文物看管工作。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因为工作人员专业保护知识不足,导致在自然光线强烈的天气打开窗户,让阳光直射文物,或者阴雨天气打开窗户,导致文物受潮等情况,让博物馆文物展览得到可靠保护。
3 结语
总之,博物馆加强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需要领导提起重视,做好预防性保护措施。此外还要切实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的管理与保护手段,避免文物展览期间受到危害,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出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J].东南文化,2013,(02):6-13.
[2]苏史煜.浅谈如何做好文物陈列展览设计[J].大众文艺,2012,(16):218-219.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2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除却历史研究价值外,亦具有建筑学、美学、以及文化观光的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现存的历史建筑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然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却着实堪忧。当诸如“梁林故居”之类的名人故居被拆的报道屡见报端时,我们不经需要反思,我国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模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将历史建筑绝对国有能否达到预期保护之目的,能否从公物制度相关理论中寻求到历史建筑保护的新途径?
一、现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体系下的保护模式
通过梳理现行立法后,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制度是以国家所有作为原则,以集体与私人所有作为例外。具体如下:第一,历史建筑以国家所有为原则是指,国家通过指定的方式,将古建筑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由文物保护法第五条可以看出,古建筑属于国有,是历史建筑所有权的原则性规定,以文物保护指导性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对于属于国家所有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通过中央地方两级三层的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第二,国家对历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权采取承认的态度,作为古建筑国家所有原则的例外情形。针对《文物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形,《文物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现有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3
关键词:田野文物安防系统;地波震动传感器;监控室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cultural relics theft crime 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make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ield security situation has been fundamentally improve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 set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system; ground vibration sensor; control room design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
1、背景分析
田野文物多散布于乡间田野,有些远离村镇,受人员编制等限制,在乡镇村基本没有专业和专职人员管理,随着近几年文物盗窃犯罪势头的上升,仅靠文物部门建立的业余保护员的看护管理,加上没有相应科技保护手段或科技保护手段不够完善,田野文物成为文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文物犯罪分子窥觑的目标。
为使田野文物安全形势得到根本好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田野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做到人防和技防结合,发挥技术防范系统的预警、报警作用,及时发现并制止文物盗窃、盗掘行为;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防止人为取土、耕作等人为行为破坏。
2、设计依据
现场勘察资料、建筑图纸、有关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
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94-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670-2006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GB50174-2008 计算机房防雷设计规范
其他与工程有关的国家标准、法规、文件等
3、设计原则
在设计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的防护级别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
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
满足系统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要求
满足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与维护保障性要求
满足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要求
满足系统的经济性、适用性要求
4、指导思想
在设计工作中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实施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和管理要求
严格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按照工程程序与要求进行设计
树立优化思想,保障安全防范工程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布防设计要因地制宜,要尽力实现纵深防护
设计内容要全面、系统,文字阐述简练、清楚
树立保密意识,加强保密管理
5、主要性能指标及要求
为了保障本工程的工程质量和设计任务书要求预期要达到的防范效果,减少盲目性,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工程设计明确目标和方向,特提出本系统完成后要实现的性能指标。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系统漏报警为0,现场环境条件下探测率设计值为100%
系统日误报警次数:系统探测总量的1%
处警响应时间不大于3分钟
图像复核与报警联动自动切换时间小于等于4秒
警情判断确认时间小于等于10秒
入侵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备电提供供电时间:>8小时
录像存储时间>30天;
摄像机应有稳定牢固的支架,室外距地面不宜低于3.5m
6、系统设计
6.1、概述
由于田野文物地理位置偏远且均埋于地下,上方都有一层较厚的封土,犯罪分子要想进行盗窃,首先要对封土进行挖掘,我们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在犯罪分子对封土进行挖掘时产生报警,并阻止犯罪分子的犯罪行动,达到保护田野文物的目的。
6.2、防护部位的风险等级及防护级别
本方案主要针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设计,风险等级为二级,应采取二级防护措施。按照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思想,建立防护区与监视区。
6.3、技术设计
6.3.1、系统构成
田野文物安防系统包括如下子系统:地波微震动探测子系统、报警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音频复核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传输子系统、电子巡更子系统。
6.3.2、地波微震动探测子系统
地波微震动探测报警系统是专为保护田野文物而设计。该系统以地波震动传感器为主要探测手段,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分析技术,实现了空间、地下入侵行为判断、移动目标区域定位的三维监控功能,运用现代信号控制技术,实现了智能化预警、报警、复核等功能。该系统首次提出集群监听、地下拾音、声控预警、声控报警、声音复核的思想,使声音探测成为一种无死区、无漏报、无误报,不受环境地理限制的报警监控手段。适用于野外设施、水下设施、建筑及周界需要进行防范的环境中,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地形复杂、监控防范环境恶劣的情况使用。
6.3.3、报警子系统
防盗报警系统防患于未然,任何疏忽都将导致生命财产的损失。前端配电箱是监控室与前端报警、监控设备的连接点,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的工作,是保障系统可靠的探测、监视的关键部位。因此,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6.3.4、视频监控子系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控系统已成为安全防范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监控系统能创造一个高度安全的环境;其次,可以大大降低人员巡查管理的费用。视频视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前端摄像、中间传输、后端中控三部分。视频监控子系统可以与地波微震动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实现监控报警联动。
6.3.5、音频复核子系统
在前端摄像机安装位置附近安装音频探测器,可依据摄像机数量配置,平时可实时进行现场录音,当系统报警后,可实现音频复核,并且为后期侦破工作提供有力的线索。
6.3.6、防雷接地子系统
由于墓葬均处于野外,安防系统遭到雷击风险等级较高,按照规范要求系统设备、室外设备、传输线缆及系统应具有防雷保护措施。由于本系统有大量的室外设备和室外传输线路,因此需要设计防雷系统。按照规范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安防防雷系统。
6.3.7、传输子系统
传输系统设计属于安防系统的前期基础工程设计,它的设计对于整体施工的进度、量化、原材料的合理使用,施工人员调配,竣工后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误报,杜绝漏报,以及维护检修方便与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传输系统设计中,我们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整体规划、全面考虑各点之间的合理联接,保障系统的完整性
现场勘察细致、勘察与设计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设
管线选型优化、规范,科学地使用新型材料
6.3.8、电子巡更子系统
为了加强对值班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本系统设计电子巡更子系统。在巡视线路上合理设置识别点,可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巡视人员的在岗工作情况。
7、系统供电设计
7.1、电缆的配置
由于传输距离较远,考虑到线路较长,综合考虑选用BLVVB2*25的铝芯电缆。
7.2、供电系统的现状
由于田野文物位于相对偏远的乡镇或农村,此类地区的用电可靠性较低,容易出现电压浮动、停电等情况;由于受到地理条件所限制因此难以实现市电双路供电。因此我们设计监控室采用UPS供电的方式,用以保障市电供电时的电源稳定和实现市电停电后的系统供电。
7.3、UPS备用电源的配置
按照要求,应按总系统额定功率的1.5倍设置电源容量,备用电源的容量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时间:入侵报警系统大于8小时;监控系统大于8小时。
8、监控室设计
监控室为,并按照规定安装防盗门窗并考虑卫生间以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设施。
防盗安全门设置门禁出入控制读卡器以识别身份,防止无关人员闯入,设计门磁以显示门的状态和联动报警。
安装内外联络公安报警中心的通信手段,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上级报警的通讯接口。
控制中心配备空调系统,以保证环境温度符合标准,敷设抗静电地板,以防止静电对系统的损害,设置专门的地线连接到控制台、电视墙等设备金属外壳,接地电阻符合规范。
结语
分布于广大乡野村间的田野文物是我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者和安防从业者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这些历史文物付出努力。以上只是对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一些浅显的思路,针对具体的待保护项目,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加深化的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4
[关键词]唐长安遗址;遗址保护;绿带建设;遗址公园
西安作为我国文明古都的典型代表,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历史长河中较长阶段的文化精华。西安位列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与开罗、罗马、雅典并称。西安作为体现我国古典东方文化的古都,奠定了西安市的城市地位,而西安市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城市,其唐长安遗址在我国文物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长安遗址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我国文物历史上的无价之宝。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西安作为我国西北部最重要的城市,承担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桥头堡作用。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发展,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如果不加以保护,势必会对历史文物造成损坏。因此,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加强西安唐长安遗址保护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唐长安遗址与保护价值
唐长安城创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为隋代的都城,唐取代了隋以后,又沿用为都城。经过隋唐两代的建设,长安城遂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壮丽、布局最规整的著名都城。长安城7~9世纪响誉国内外,有“国际大都会”的美称。唐长安城遗址主要分为皇城、宫城、廓城三个主要部分。宫城位于北部,平面长方形,东西宽2.8千米,南北场1.5千米,廓城位于宫城的南部,南北宽8.6千米,东西长9.7千米。廓城每面都有三个城门,南面明德门作为廓城的主城门,有5个门洞,其余的城门都有3个门洞。皇城在宫城指南,有南北5条路,东西7条街[1]。明德门至皇城的正门朱雀门位于宽150米的大街上,是其它正常街道的4倍有余。皇城集成了当时隋朝遗留下来的军事管理制度,在古代各个城门和坊门都有重兵把守。廓城内有东西两市,市内设了数条井字形接到,沿街商铺林立。据文献记载,在古代长安,西市内聚集了许多西亚和中亚客商,古称“胡客”,在当时西安古城是中西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从唐长安遗址的建筑格局可见长安城作为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聚军事、政治、商业文化和外交于一体,是典型的国际化都市。从功能定位上看,唐代王朝的统治者希望将长安建设成为掌控天下的国家化大都市,成为万民敬仰繁荣发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高定位,古长安无论从城市规划级别还是城市发展功能上都是古代商业和消费经济的中心城市。尽管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的熏陶,唐长安遗址已难现当年的繁华,但西安作为我国古都的典型代表,在历史文物的保护上还是处于全国的前列,古都遗址保护整体上还比较完整,因此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唐长安遗址作为我国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从官方上开始高度重视唐长安遗址的保护与规划。但由于唐长安遗址与当今西安主城区有大量的重叠区域,居民生活其中,给唐长安遗址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也将唐长安遗址的保护提到了紧要地位,唐长安遗址保护及发展对于我国文物保护和历史文明的保护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唐长安遗址保护与发展策略
1.以绿带建设保护唐长安遗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的城市建设进入到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居民区与唐长安遗址存在较多重叠区域,如何保护唐长安遗址成为城市建设规划者们必须面对的难题。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最后敲定了在唐长安遗址周边建设唐城绿带的遗址保护与发展策略。随着遗址周边城市面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唐城绿带建设成为了当时西安城市发展的关键之处。在显示明德门社区、闲时高新区社区和曲江新区等居民社区内陆续建设了唐城绿带[2]。其中明德门社区内的唐城绿带横跨社区而过,总面积约4.7公顷,不仅给周边社区居民带来了绿地和广场,美化了城市面貌,还未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场所,更为主要地是通过绿地建设,将居民与唐长安遗址有效隔离保护,是唐长安遗址不受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被破坏。为唐长安遗址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西安市旅游和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通过建设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遗址
建设遗址公园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与保护古代文化遗址的重要手段。在西安唐长安遗址的保护中,建设遗址公园依然是有效的保护手段和遗址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西安市在西安高新区建设了唐城墙遗址公园,首次通过建设遗址公园的方式来保护唐长安遗址,同时通过遗址公园对唐长安遗址的城外廓城城墙、城门等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闲时的延平门遗址公园广场实施了延平门遗址回填覆盖,使古遗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同时在遗址公园中利用国际上通用的遗址标识系统向外界和游客展示了丰富的唐长安遗址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将这段埋没于地下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中重新展示,不仅保护了历史遗址,更为游客激活了历史文明。延平门遗址公园将城市规划与照明设计融入到遗址信息展示标识系统之中,满足了城市化进程的功能需要又满足了游客与市民的观赏需求,并创造性地运用黄土夯砌和陶砖砌筑工艺,完整地表达了延平门遗址的色彩和尺寸、外形等历史信息,既满足了考古信息的要求,又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信息的传递,实现了历史信息与现代城市的完美融合,给我国遗址保护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除此之外,唐长安城规模最大在宫城――大明宫,其面积3.2平方公里,如今也建成了遗址公园并向外开放,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同时也是我国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之作。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5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42-03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6
当今军事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体积小、功率大、集成化高,并且可靠性要求高,为保证其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显得非常重要。军事电子装备中高频零部件的防护一直是一个难点,高频部件要求防护涂层不影响或者少影响其在微波范围的工作性能,而现有的环氧、聚氨酯、丙烯酸酯、有机硅等敷形涂层对其微波性能影响都比较大。Pajylene是一种新型敷形涂层材料,用独特的真空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由活性小分子在基材表面“生长”出完全敷形的聚合物薄膜涂层,它能涂敷到各种形状的表面,包括尖锐的棱边,裂缝和内表面,该涂层厚度均匀、致密无针孔、透明无应力、不含助剂、不损伤工件、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和防护性,是最有效的防潮湿、防霉菌、防盐雾以及高频部件防护涂层材料。
1、Paiylene的性能及分类介绍
Paiylene译名“派拉伦”,又译“派瑞林”,是一种对二甲苯的聚合物,Paiylene是其商品名。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聚合物材料,不会影响任何被涂敷材料的性能,因此被美国等国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电子、微电子、半导体、医疗、文物保护等领域。
Paiylene不吸收可见光,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薄月膜可用于光学器件、可擦性光电储存器件和静电复印器件。它的耐低温性能也很突出,可用作液氮中使用器件的防护涂层。Paiylene的真空出气性小于0.1%,真空中释放的可凝性挥发物含量小于0.01%,表面可以蒸镀金属,可用于制作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航天探测器件。Paiylene化学惰性,不溶于酸、碱和有机溶剂,并能抗水解剥蚀。它的表面呈疏水性,对水汽和腐蚀性气体的渗透性很低,并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热稳定性。Paiylene在使用时能精确地控制涂层厚度在1~100^m,甚至几百纳米。精细的尺寸和优异的性能相结合,使Paiylene在要求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当代高新技术产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Paiylene涂层可以通过热解焊、空气打磨等一些常规的方法除去,进行电路返修。修理后可再用Pary-同决定了不同型别的Paiykne在热稳定性和绝缘性能lene涂敷防护,或用少许其它涂层材料修复。等方面有所不同,表1列出了各型别Paayfene涂层的
Parylene有ParyleneC、PaiyleneN、PaiyleneD等型特性及分子结构式。Parylene涂层的主要性能及与其别,主要区别在于其分子上的取代基不同,分子式的不他敷形涂层的性能比较见表2。
2、Paiylene涂覆的机理和制备工艺
通常的敷形涂层由于液态涂层固有的表面张力和固化应力容易造成涂层出现桥接、开裂、不均匀、针孔等现象,而且挥发性涂层对操作个人也存在一定的身体损害。Paiylene涂层的涂覆米取的是气相沉积原理,聚对二甲苯的二聚体在真空状态中受热后从固态转变为气态,又在工件表面由气态转变为固态沉积下来,整个过程均在密闭空间中完成,避开了中间独立的液态过程,从而避免了对操作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Paiylene涂层的气相沉积制备过程主要分三步:首先是聚对二甲苯二聚体原料在蒸发腔内升温至175°C升华;第二步是升华后的二聚体气体进入裂解腔,在680°0左右的温度下,二聚体的分子键被断开,产生活性的Paiylene单体;最后Paiylene单体被送到室温的真空沉积室里,在工件表面进行聚合沉积。
3、Paiylene沉积设备
Paiylene沉积设备包括四个部分,如图1所不,分另IJ为175°C/1Ton-的升华腔,680°C/0.5Ton'的裂解腔,250.1Toit的沉积腔和一70°C以下的冷阱。三个腔室相互连通相辅相成,不同的温度和真空度决定了它们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何保证三个连通的腔室分别具有不同的温度和真空度是Paiylene沉积设备的关键问题。另外各腔室的结构工艺设计对Paiy?lene膜的均匀性和质量,以及成膜速率和材料利用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图1示出了Paiylene沉积设备的组成概图。
4、Paiylene应用领域
Paiylene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敷形涂层材料,问世后首先在电子领域得到了应用。1972年列入美军标46058C允许作为军用印刷电路板的敷形涂层材料,涂层厚度为0.0005~0.002英寸。
Paiylene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面简单介绍一些使用领域见表3。
1结束语
Paiylene作为性能优异的涂层,在美国等国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电子、微电子、半导体、医疗、文物保护等领域在国内的使用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的军工、民用企业仍停留在过去的三防漆上,没有进一步发展。据国外资料报道作为防护涂层,它能覆盖从低频到10GHz以上频率段电路使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希望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使我国的涂覆水平能够得到发展,建立起全新的涂覆概念,并变成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特殊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