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校园欺凌的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校园欺凌的体会范文1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欺凌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凌。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欺凌定义: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根据校园欺凌的实施方式和表现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实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为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身体欺凌是指运用身体力量、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言语欺凌是运用语言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间接欺凌平时不易觉察,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持久,受欺凌者会体会到被孤立、不受人欢迎等。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关于校园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涉及校园欺凌的方式、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而且多数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多以排挤、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方式。从被欺凌者的性别来看,男生欺凌的对象不分性别,女生则一般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园欺凌的年龄及年级差异
一般来说,校园欺凌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即初中要比小学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变化,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为主,到高年级则多呈现出间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欺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三、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本身的因素
1.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强、表现欲强;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处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种种这些都会推动他们将一些自卑、怯弱、不灵敏的孩子作为“出气筒”。
2.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的特点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体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动比较迟缓,智力低下;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种种这些都会使他们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明显不同,不受人欢迎,成为被欺凌的目标,而他们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多数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他们目睹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贫困等环境中的孩子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过度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的行为缺乏限制,导致对他人的欺凌行为。
(三)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欺凌之风。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泄漏学生隐私、取笑学生等,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导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记录
这是一个跟踪观察两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岁,男,体形肥胖,智力低下。从小学起,何某因为体形和智力原因就经常被同学欺凌,表现多为直接欺凌(打、踢、骂)。升入初中后,从初一到初二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何某的情绪调节越发出现障碍,具体表现在当有同学欺凌他的时候他就会情绪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闹,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这样情绪失控同学就越来欺凌他,以激怒他为乐,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了两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发生在2012年2月18日,课间时A同学叫B同学去帮忙打水,B同学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结果B同学就打骂何某,导致何某情绪失控,在上课的时候大哭大叫。经MTH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显示,何某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处在比较危险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欺凌现象并不少见。类似于何某这种体形与智力明显异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做出欺凌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了他人类似的行为。在对经常欺凌同学的一个孩子的心理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处在一个暴力家庭,母亲经常对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气撒到他人身上。对其进行MTH量表测量显示,其有比较明显的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启示
无论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他人者,其实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关注。特别是长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内心既自卑又恐惧。国内相关学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1.3%和6.2%。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训练
1.自信心训练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对经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进行自信心训练,练习步骤可以是: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大胆地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这种练习要持续,并且要不断变换情境,让受训者形成习惯反应。
2.社交能力训练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经常形单影只,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欺凌对象。因此,对受欺凌者进行社交训练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环境
在班级和校园中营造反欺凌氛围,对欺凌者具有教育意义,对旁观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国外的实践证明,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可以大大增加校园欺凌援助的针对性,及时给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专题网站或谈心室。
(三)挖掘、发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潜能
要让家长和教师了解校园欺凌的一般知识,引导其认识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低估校园欺凌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所以要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注意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排斥状况,鼓励学生报告类似问题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校园反欺凌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