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1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的角度来认识。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考察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考察思路可以循着“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展开。从上述概念界定已知,“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信息化包含着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国家。也就是说,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在21世纪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由于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已经引起人们特别是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产业演化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逐步占居统治地位,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化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可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1]。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可见,农村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包括农村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在当代现代化过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时代骄子和历史宠儿。

(二)从“农村”的角度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这里主要是考察农村信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考察农村信息化在整个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首先,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它们通过“农业信息化”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后发优势支配,我国的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重叠”、“结合”的特征:从现代化的核心即经济现代化看,由于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其农业也是先实现农业工业化之后再进行农业信息化;我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可见,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互为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也需要农业信息化来引领,农村信息化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其次,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中国农科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改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从而全面地转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规模经济的源泉”[2]。从整体上判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信息经济特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最后,农村信息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引领和枢纽。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架起信息化的桥梁,是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信息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农村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之路。

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着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体现。因此,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农村信息化作为当代农村现代化的轴心,主要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引领”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路径。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引领作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三农”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最新技术和智能工具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农业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3]。就农村信息化而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具有集成化和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实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撬动农业现代化,进入跳跃式发展,积极追赶发达国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地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是与其超常发展的信息业分不开的[4]。

(二)农村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支撑”是引领作用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手段。从理论上讲,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农业生产要走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之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推动;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不论是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集约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等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予以配套推进[5]。

(三)农村信息化的桥梁作用“桥梁”也称“纽带”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指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桥梁和纽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产销对接,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比比皆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特别是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视手段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具有广阔前景。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毋庸置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乐章。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本质上要求资源共享,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必将不断缩小,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时,也就是城乡鸿沟消除之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建设“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平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农民和优质学习资源及市场就业机会之间架起桥梁。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大有作为。通过建设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开发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制作和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就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这不仅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测度 信息资源 媒介

[分类号]G203

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估信息化发展水平、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的依据。社会信息化测度应该反映出信息社会的全貌。鉴于信息资源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指标集。

1 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因素

1.1信息资源:信息化测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002年lO月,我国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的六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由此可见,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运载的实质内容,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财富,它的开发利用逐步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日益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导致了社会经济投入产出比的迅速增长,加强了社会交往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制定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时,信息资源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指标体系。综观已有的信息测度方法和测度实例所用的测度体系,信息资源因素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可见测度体系的制订者早已意识到了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2信息化测度方法和实例中的信息资源相关指标

对于如何正确测度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这一问题,不少国际组织、国家及一些专家个人提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方案,其中均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指标。在翁佳、郑建明的“关于信息化测度中信息资源相关指标的理论探讨”一文中,对信息化测度方法和实例中出现的信息资源相关指标做了一个总结。国内外有关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或方法中均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因素,有涉及文献信息资源(如报刊、图书)的,有涉及电子信息资源(如广播、电视)的,有的把网络信息资源(如数据库、web站点等)也纳入了测度体系。

2 信息资源指标集指标选取依据

2.1理论依据

2.1.1理论基础:信息资源体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信息资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是信息本身或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认为信息资源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从事信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的多要素集合。本文所涉及的信息资源是狭义意义上的信息资源,不涉及广义信息资源中的设备、技术和人的因素。

以开发程度为依据,信息资源可划分为潜在信息资源与现实信息资源两大类型。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中涉及的信息资源因素是现实的信息资源。孟广均、霍国庆等编著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一书中定义的信息资源体系(见表1)可以作为我们选取信息资源指标集指标的理论基础。

2.1.2逻辑依据:媒介演变信息资源体系如此庞大,而人们为什么往往选取其中几个信息资源因素作为信息化测度体系中信息资源指标集的指标呢?笔者认为,逻辑上我们是依照媒介的演变来选取指标的。而媒介的演变恰恰经历了由印刷媒介(图书、报纸、期刊)到电子媒介(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的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历史。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首创活字印刷术,公元1920年美国人首开无线电广播,公元1936年英国人首播电视,1991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字、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信息社会时代――网络时代。

然而,信息资源又是如何与媒介联系起来的呢?信息资源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或者说是信息的一个子集。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社会亘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符号系统,如语言、声音、文字、图像、手势、姿势等,经过搜索、整理、加工,最后借助于某种媒介传播出去,供他人分享和利用。媒介是信息交流的中介,是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载体。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一定要借助于载体,也就是要通过一定媒介。媒介是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物,是联系两者的纽带。所以,媒介是信息亦即信息资源传播的工具,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资源体系和媒介体系是交叉重叠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信息资源和媒介,它们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从媒介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划分,选取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利用情况作为信息资源指标集的二级指标,并在构建社会信息化测度中信息资源指标集时,把它们都纳入其中是合理的。

2.2现实依据

2.2.1我国信息资源的生存现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网民人数达到了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00万人,网站总数达到了131万个。

网络信息资源正在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迅速渗透,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它没有完全取代纸质信息资源而独立存在。据可查的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数为2 231.67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24.45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2.02%。其中书籍用纸占10.71%,期刊用纸占5.61%,报纸用纸占72.28%。2005年,全国出版图书222473种,其中新版图书128578种;全国出版期刊9468种;全国出版报纸1931种。由此可见,纸张的用量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图书、报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纸张不但生存下来,而且开辟出新的道路。它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互补功能已成为数字技术的资产。电子书籍大量搬用了传统书籍的特点。信息量巨大而复杂的网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它放弃了深奥的信息用语而采用了传统的文字语言。纸张不仅构造了信息,甚至也构造了社会。它们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肯定和互相补充的。

2.2.2 信息资源的共生和共同演进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也是一种媒介。早在1979年,尼古拉斯・尼格洛庞帝在巡回演讲中就开始宣讲媒介汇聚的概念,他们的思想如下图1所示,表明媒介之间正在逐渐融合相互渗透。

从图1可以看出,新媒介是从旧媒介中脱胎而来的。当新媒体产生时,旧媒介不会消失,而会继续改进,以适应新的环境而生存下来。于是就出现了新旧媒体共存和共同演进的局面,即媒体的汇聚,它们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报刊图书通常被认为处在死亡的边缘。由于它们历史性地依赖印刷机和纸张,许多人推测它们将不能同新形式的电子媒介相竞争,因而最终会逐渐消亡。可是,这种推测低估了纸质媒体的适应性及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们远远不会灭亡,而有可能变成一个用途更广、更受欢迎的媒体。信息资源的共生和共同演进便是我们选取传统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共同作为信息资源指标的现实依据。

3 信息资源指标集的构建

对社会信息化的测度,不只是对新生信息媒介的测度(有些测度体系只选用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指标),而是对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使用状况的测度。从指标的连续性角度考虑,如果只采用某一种信息资源来测度信息资源,就割裂了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只有选取多样化的指标,才能保证社会信息化发展纵向(时间跨度)和横向(区域、国家)测度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中信息资源指标集应该由传统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共同作为二级指标来构建。学习和借鉴了诸多专家学者经验,本文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指标集,如表2所示。

尽管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更多地通过电子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资源获取信息,但传统的信息资源如报纸、期刊和图书仍然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获取学术信息和系统知识的时候。受传统阅读习惯和使用条件限制,纸质信息资源的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不可取代的。所以,纸质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也将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媒介演进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更多的媒介和信息资源,这个信息资源指标集也将处于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

4 信息资源指标集的应用前景

本测度体系与现有的测度体系相比,囊括了整个信息资源发展历史中所出现的信息资源的全部,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因而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

4.1 信息资源指标集的构建与测度的可靠性

完善的测度指标体系是综合测度的需要。本指标体系选取了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如何准确选取表征信息资源的特征指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尽管对特征指标的选取不是越多越好,但决不是越少越好。一般认为,较多的指标会降低测度的可操作性,导致难以实施,但同时较多的指标也给予测度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在测度的过程中通过降维等措施加以处理,以解决指标重复或代表性不强等问题。相对于较少指标可能带来的潜在的片面性,较多的测度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被测度的现实。本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合理,指标也相对完备,而且保持了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其可靠性更强。

完善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避免指标腐败和对测度对象的片面反映。在构建信息资源指标集时,仅仅把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测度指标进行测度,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过分的重视,而忽略了其他传统信息资源的建设。这样的测度体系显然是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充分发展的。

4.2信息资源指标集的构建与测度的准确性

传统特征指标和现代特征指标在测度体系中都存在着缺陷。以RITE法为例,从算法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在测度体系中的不同表现。我们把在我国仍然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传统信息社会指标视为传统特征指标。观察传统特征指标与现代特征指标的增长趋势和增长率变化曲线(如图2、3所示),不难发现:①传统特征指标的增长趋势是一致的。传统特征指标表现较为温和,增长趋势较为平稳,增长率变幅不大,有时出现负增长;②现代特征指标增长的表现也是一致的。现代特征指标表现活跃,呈跳跃性增长,增势强劲,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且增长率波动较大,在早期的表现尤为明显;③现代特征指标和传统特征指标的表现是不同的,由现代特征指标过渡到传统特征指标,指标的增长速度是一个由快浙慢、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增长趋势是由不一致到相对一致的。由此,从指数测度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就传统特征指标来说,较大的绝对量的快速增长,只能带来特征指标指数值的少量增加,其对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作用在测度中可能被弱化,②就现代特征指标来说,较小的绝对量的增长,带来特征指标值的快速增加,从而对测度的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对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作用在测度中可能被过度凸显。

从信息资源角度来看,图书、报纸、期刊是传统信息资源,而广播、电视、互联网是现代信息资源,同样对应着传统和现代的信息资源指标。信息时代,现代指标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异常迅猛,在测度过程中被过分地显化和夸大了,这直接导致了测度结果的偏差和片面化,从而不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发展的真实状况,在新型信息资源出现的初期表现尤为明显。另外,新型信息资源的增长率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大到甚至可以影响横向的排序。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较多的传统指标可以弱化这种强烈波动对分析结论的不良影响。因而在构建信息资源指标集时,把传统的信息资源纳入测度体系是很必要的,使它们和网络信息资源指标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测度体系来进行测度,这样测度结果才能更为客观,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资源发展水平。

4.3信息资源指标集的构建与测度的目的性与导向性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95-02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三十多年间,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会计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出现的新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很多单位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实现了电算化。但是,我们看到和用到的更多的也只是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在当前信息化潮流中,计算机不仅仅是计算工具,网络财务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挑战。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会计技术手段,更多地影响了传统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很多面向信息化的会计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理论,以此促进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在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当国外已经形成网络化的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时,中国才开始在少数企事业单位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范围十分狭窄。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硬件价格昂贵,会计软件市场几乎为零,会计领域没有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它会有什么影响。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企业也有了开展电算化的愿望,财务软件市场开始运作,但开发出的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标,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行业的管理,让财务人员无所适从。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并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专业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将引领会计工作进入新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在中国飞速发展,信息的取得、处理、传播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有人称它为“会计网络化”。我们看到,网络财务依赖以因特网为主的IT技术的支持,所以它不是单纯的财务系统;网络财务同时是又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信息的以下特征: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信息系来源渠道多,公众参与欲望强。在这种条件下,无论在会计主体内部还是外部,会计向着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开始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有用性成为信息化的目标。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其对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例如,在网络化条件下,资产的价值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既可以方便的获取,在公众面前又是透明的,作为潜在的投资者,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反映企业财产的内在价值吗?会计所反映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吗?在现行会计理论中,企业可能基于自身的利益,利用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有利于己的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方法操纵会计数据。这就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础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化强调的重点。在其他方面,如会计主体问题,会计外部环境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探讨信息化对它们的影响及出现的新问题。

会计信息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管理。现行的会计理论将财务报告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基于有限的会计核算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因为二者的格式因报表的使用者不同而不同。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有固定的格式;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由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从而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人才成为实现信息化的根本。会计人员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会计管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让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网络化的发展,又促使会计人员从使用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是必然的。但是,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和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上。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主要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具体表现为从手工会计实务工作的特点出发去适应信息化条件的要求,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其特点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突出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强大运算功能。目前,中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很大程度上重视会计核算功能,忽视会计管理功能,缺乏信息化的需求。很多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强调会计核算,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等模块,其内容完善,功能强大,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则内容简单,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更不要说信息化下对信息更为强大的查询、传递、转换等方面的要求了。

另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侧重于会计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有限,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模糊。虽然在人才方面,国家加大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杯水车薪。大量的会计人员仍然把会计工作视为为编制会计报告而进行的会计要素的计量与确认,把计算机作为会计核算的计算工具,能够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但在应用范围上没能更深一步。同时对信息化下会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帮助。同时,会计信息化更要依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又是会计信息化。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信息化提供了应用平台,电子商务是这种环境的产物,而会计信息化又成为电子商务应用和推广的前提。因此,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设计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就必须解决社会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既存在着传统会计理论上的障碍,又有会计人员对信息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中国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面对信息化,我们该怎么办

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在会计理论上,还是在会计核算技术上,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没有多大,换句话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当努力改变现状,加大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从会计本身入手,更多的应当从信息化对会计的要求开展理论探讨。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例如,从本世纪初期开始,为顺应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ERP系统成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主流,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在会计人员中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强调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概念。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再畏惧海量的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我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已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真真切切。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感受信息给我们带来实惠的同时,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应当充分表现在会计工作中,改变知识结构,从单一的会计信息系统转变为管理信息系统,是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做也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不均衡,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会计信息化可以作为先导,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企业信息化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加快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莲香.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6).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4

一、司法系统信息化的演进过程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是由生产力推动的,而对生产力的定义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的。从十九世纪开始,信息载体不只局限纸媒之后,信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越发紧密。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之后,信息化的风潮彻底席卷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社会终于又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不可能独立存在,法律本身依托社会存在,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改良自身。司法系统作为法律体系的“硬件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严防被时代淘汰。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司法系统的建设有新的、进步的意义,信息技术在司法系统领域可能有打破传统藩篱的作用。且司法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不可以避免的趋势,我们所讨论的重点应在于司法系统能在怎样的程度上接纳信息化建设,以及在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果之后应如何使司法系统稳定运行。

二、我国司法系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价值内涵

从价值的定义上看,其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亦是指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司法系统信息化的价值,应是指在以法律规则为取向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司法系统运作效率和公正性。信息化系统的高效性以及人民对司法系统的效率的追求使得二者自然结合在一起。(一)信息化的司法系统拉近了人民与司法的距离我国一直进行的司法改革其目标之一就是缩短人民与司法间的距离,而使得公正不再奢侈。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多地区之间的人流,这样在异地寻求司法公正就变得更加频繁。由于在异地进行司法活动存在着诸多不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社会成本,而实际很多当事人因为司法这些麻烦于是选择放弃了追求公正的权利。而信息化司法系统可以极大降低诉讼成本,节约时间和人力,所以,司法系统信息化首先反映了方便人民的价值取向。(二)提升合作效果,减少冲突司法诉讼是以双方解决问题协商互利为价值基础,但却以庭审冲突构建表征。诉讼表现形式的对抗性与其协商解决问题的精神内核二者相悖甚远,这在逻辑上就是难以化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可能降低诉讼双方的对抗性,信息化的司法系统也时刻不能忘记对自己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

三、我国司法系统信息化建设面对的质疑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无论是那种信息化技术都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与创新,这与当前形势下人们的认识还有着一定差距,所以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新技术、新制度的质疑。我们理所应当地意识到,这是新技术出现对司法系统产生的冲击性影响。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种这种变化的表现,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对非制度化框架下的司法系统信息化其合法性受到质疑审判权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公权力,其权威来源于人民对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的确认,且其运行必须时刻在法律的轨道上。而如上文所述,我国的制度性立法走的是局部实践,取得经验后再度推广的方法。这种形式当然有一定的优势存在,但在试验阶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却无法保证。例如,在《民诉法》认可电子送达之前,就已经有部分法院采用了电话通知领受送达,这可以定性为权力僭越的行为。(二)实践样态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异化:理论根基的挑战诉讼的基本原则是司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法理主要有对审原则、公开审判原则、处分原则、辩论原则、集中审理原则和直接言词原则等。”[1]司法系统信息化的出发点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去达到更好的司法行为效果,倘若因为时新的技术出现就刻意去迎合,那就悖离了我们最初的目的。司法系统信息化是追随时代潮流,优化司法系统自身的必然趋势。在实际调研中,各地法院已经或多或少进行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的试验性的成果还游离在制度之外,遭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因此,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怀着法律的初心,以司法的内涵去追求信息的脚步,而非本末倒置。

作者:黄宇 单位:福建省明溪县人民检察院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含义;影响;特征;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B

    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如何改革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变革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会计信息化体系,是目前会计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在会计信息化的含义、过程、特征、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含义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会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会计和财经法规、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诸多方面;二是现代社会以信息化作为进步的标志,会计信息化是为了更新术语、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三是会计信息化则要求人们以放眼世界的新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四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其重要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建设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将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所在。

    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可定义为,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2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2.1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产生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有经济实体的现实单位,但随着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虚拟公司出现,会计主体的概念应更新,其界定的范围在扩大。网络公司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体,当特定的目标完成后则立即解散,对此类在未来的即可预见的时间内解散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将受到冲击,此外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这类公司是否仍然适用?数字货币的出现将影响着货币计量基本前提,对这种可转换成资产价值的数字在转化前该如何计量?

    2.2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上会淡化。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策决策支持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职能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2.3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当前困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突出问题。正在搞的会计委派制,以及委派一些财务总监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去,是一种防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监督作用,但也不能排除这些委派的会计和财务总监受到拉拢腐蚀而同流合污的可能,因此搞会计委派制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好的办法是让建立向社会公开展示的企业信息网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供应商、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部门都可以上网去查企业的会计报告,同时可提供一个分析和预测系统,让企业和外界对企业的理财情况随时进行网上分析和预测重大财务事项。

    2.4对会计的组织产生影响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的网络已实现互联,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数据,按设定的流程,自动生成电子记帐凭证(或许就没有记帐凭证)和登帐,随时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会计部门的职能已淡化,强化了网络管理、结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将面临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2.5对会计流程、会计方法的影响

    当今会计软件的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模拟手工会计的处理流程而设计的。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帐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及特征

    会计电算化基本上可用以机代帐来表达其特征,其目标比较单一,企业一旦实现了以计算机来处理帐务、甩掉手工帐,就可认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会计信息化是通过分步骤、分阶段的渐进发展,最终实现会计全面而又多层次的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它将从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开始,会计电算化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在会计理论界进行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变革探讨,会计实务工作与政府管理都将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最终,理论界的探讨将逐渐地被政府管理部门纳入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被合法化。据此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有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建立新一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内容。

    3.2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