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计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保计算方法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1

关键词:养老保险;执行;问题;对策

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也是一直未解决的老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一、困难和问题

新农保开启了农民养老保险新篇章,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宣传力度不大,群众参保意识不强

一是由于老农保存在的问题很多,所支付的养老金也起不到养老的作用,造成部分群众不愿参保;二是有的群众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混为一谈,使之失去信任感;三是有的将新农保与社会救助政策相比较,认为即使不参保,年老后生活无着落还可以享受低保;四是从老农保到中农保再到新农保,制度变化快,群众认识跟不上,导致以下两个问题的出现:中农保参保对象认为和参加新农保的人相比,自己多交了钱,享受待遇却差不多,自己吃了亏,所以思想上有排斥;前后对比新农保的普惠制增加了群众的社保社会依赖性,许多农民认为,现在不参加新农保,以后会有更优惠的参保政策;五是大部分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加上历史形成的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养儿防老、储蓄防老比较可靠;六是一些年龄大的农民认为,短期内要缴大几千,领取时每月才一百元左右,划不来;年轻的农民则因短期内只有缴费义务,得不到可见利益,而采取等待观望态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仅凭电视、报刊、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不深入到农户讲深讲透政策,很难增强群众的参保意识。

(二)工作人员不足,办事效率不高

一是随着扩面工作的开展,新增参保的农村居民会越来月多,面对参保登记、基金征收、待遇计算、档案管理、养老金资格认证等业务的办理,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仅靠目前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及乡镇劳动保障所兼职人员去完成,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而且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一般乡镇主管,服务人员一共就两到三个人,而新农保工作重,事情杂,很多工作人员都感到力不从心,这必然要影响到新农保工作开展的质量。二是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未能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参保的阻力所在,没有真正做到政策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致使阻力越来越大。三是参保宣传工作由村干部及村小组来完成,然村干部或小组长缺乏对政策的深入了解,知其皮毛,不知其精髓,很难传达出中央所要表达的文件精神。

(三)办公设施不齐全,基层网络不健全,成为扩面的不利因素

目前,电子平台先是实用性差,后是断档时间长,造成了工作开展的诸多不便和安全管控效率低。对参保人员信息录入所需的自动化办公电脑及各类表、单、帐、卡、册等的存放和以后参保人员的管理缺乏详细的考虑,显得相对滞后。加之系统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系统功能设置与实际操作应用不配套,有些功能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这一切已成为迅速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利因素。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法律保障

从整体发展过程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缺乏法律性规定,大多是以政策、通知、会议决定等形式进行制度落实,缺乏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地方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专项制度,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向专项化方向发展。如四川省颁布了《四川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和《四川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农民轮换工应参加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

二、对策与建议

新农保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大事,也是一项政策性强,影响深远,涉及千家万户的难事。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我建议:

(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政策执行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即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能够提供剩余积累,而且从积累中提取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当前的生活消费没有影响时,建立社会保险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就谈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还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第一,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资金的筹集在现阶段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今后,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集体和国家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第三,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四,现阶段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等保障制度相结合,今后慢慢过渡到完全的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二)加快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

制度的合法性、实施的强制性最终需要以立法来保证,尽早制定社会养老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各国养老保障实践表明,依靠法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方面临时性的决定多于法律、法规,即使在某些方面颁布了行政条例,也多因注意局部而忽视了全局的协调和统一。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养老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推行的,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已经成为雇员和雇主的自觉行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不高,覆盖面不广,当前群众对新农保的不信任,主要原因是国家还没有立法,就使得一些企业的法人代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出种种理由不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立法工作的滞后,消弱了政策规划的权威性,导致了政策执行中的不规范现象,大大提高了实施的成本,降低了制度的实施效率,极大地阻碍了制度改革的进程。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保证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使政策制定最终具有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从而有效地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提高政策执行的绩效。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或养老保险条例,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征费率,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能力。

(三)基于实际购买力,建立动态的新农保标准计算体系

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额的实际购买力, 建立动态的新农保标准计算体系。所谓实际购买力(real purchasing power),是指货币能够买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货币的价值不再用其本身的含金量而是用其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来衡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国家连续8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 利率水平已从1993年的10.9%下降到现在的2.25%。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要保值已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从新农保的资金筹措来源看, 三方共筹的实际额度是依照当前社会消费水平作为参照标准的, 三方承担的金额比例也是依照这个标准确定的。应当明确的是, 固定金额的实际购买力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今天每月1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可能给予农村养老以基础性支持, 但15年之后这一额度是否具有当前的基础性作用应该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足够的重视。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有必要每年确定一定比例来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 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 大多数农民的投保金额都集中在最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 如果农民在缴费15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领取100元,这对农民来说很难保证其基本生活。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要建立一种动态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购买力变化的因素,以确保新农保资金对农村养老支持的有效性。这种计算方法应该在试点阶段逐渐引入并进行多区域的试验。

(四)继续发挥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赡养和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国《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赡养老人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虽然,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有所削弱,但是赡养老人仍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上的提高也为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此外,家庭养老还可以避免西方国家那种由于过度推进社会保障而带来的家庭危机,从而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出台强制或激励参保与自愿参保相结合的政策。对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村居民实行强制或激励参保,同时政府补贴(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长短挂钩;对45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实行自愿参保。这样,既可增强新型农保政策的严肃性,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强力有效,又能够使新型农保事业的发展持续推进。二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范化操作程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等系统的法规和制度,严格规范管理。

(六)搞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制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各项制度功能各异,不可或缺。同时,各项制度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搞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十分重要。因此,在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同时,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等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保险格局出发搞好统筹协调,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能转移”的原则,做到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有接口,好衔接,可转移,并确保转移过程中参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失,真正为农民群众筑起一道科学、便捷、顺畅、牢固的社会保障防线。

[参考文献]

[1]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84

[2]朱崇实社会保障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0):145―148

[3]龚维斌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7):73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对策

一、问题提出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而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现在及将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与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段分析和可行性分析上面,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更多是的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而对某一个区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涉猎甚少,尤其是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区域——县域更是如此。而《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农民实行属地管理。因此,以浦城县为例,调查并掌握浦城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问题,积极寻求浦城农村养老办法的对策举措,对完善浦城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与特征及其意义

(一)新农保的内容及特征

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考虑到当前农村的实际,低水准起步,筹资和待遇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载力相互适应;二是考虑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政府、集体、个人合理分担责任;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与老农保制度相比,新农保具有支付结构和筹资结构两方面的创新,支付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筹资办法;筹资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二)新农保试点推行的意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惠农民生政策,无论是从社会和谐进步角度,国家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农民心理结构角度都有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亿万农民,为起建立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有利于鼓励农民给更多的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国家的整个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压力;据有关统计显示,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三倍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直接增加老人收入,减少贫困老人的数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从而改善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农村老人的家庭地位,促进家庭和谐。目前农村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完全成为子女负担,受到虐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是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所致,新农保增加了老人的收入,可以降低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浦城县政府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于2011年4月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基本全覆盖所有农村农民的形式,新农保筹资实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政府补助来形成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较大相适应,新农保坚持自愿原则,农民根据家庭条件、个人判断来决定是否参加;缴费数额、支付标准都有弹性,缴费标准划分为多个档次,目前全县统一的缴费标准为每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元12个档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设缴费标准,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实行缴费补贴和待遇补贴双向补贴制度,个人缴的越多,补贴标准越高;个人缴的年限越长,政府补贴越多。这种政策的施行也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显示,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为174894人,已参保人数169084人,参保率达96.68%,社会发放率100%。

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工作的开展。为深入了解浦城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本人在浦城县的农户中进行了随进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农户的收入情况和消费模式,参保缴费档次等。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一共涉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18个问题。调查显示,主要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低。由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2个档次,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基金积累数额较少,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

二是适龄参保人员中,4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参保意识淡薄,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顾虑,看不到回头钱;二是不着急,等到了45周岁以后再说;三是在观望,你不缴我也不缴;四是缺动力,感到政府补贴太少;五是年龄小,今后参加企业保或农保不确定等等。目前持观望态度的绝大多数是45岁以下的农村居民。这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并不在家乡,而他们是整个家庭成员是否参保的重要决策者,因此如何使这部分人及时了解新农保政策尤为关键。对于跨期很长的养老保险,年轻人的参保意愿本来就比较低,而新农保对45岁以下的居民要求的缴费年限为最低15年,加之新农保制度刚刚开始实施,制度设计和执行还存在一些不足,出现这一现象比较正常。随着这部分居民年龄增长,随着政策的完善和成熟,他们的参保意愿会更强烈。

三是新农保的养老金额不足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一档次的参保人比例最多,特别是60以上的占83.3%,45-59岁所占比例为61.8%;越是青年一代越能领会多缴多得的好处,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其他档次。养老保险水平太低,起不了保险作用所占比例最大,对政策不了解和有子女赡养或足够自养的次之。他们对收益程度的感觉一般,所起作用很小,所占比例达到76%,没感觉的18.5%。

四是政策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到位。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不够,仍然当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农民受获取信息通道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部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只是盲目地随从参保,对自身享有的权利及义务没有知晓;部分农民受过去“老农保”的负面影响,担心政策变化和参保资金的安全性;部分农民认为规定的缴费标准低,没有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等等,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此外还有因征地拆迁、村级组织换届等原因形成的隔阂户、老上访户,因尚未意识到新农保的好处,有意阻碍乡镇和村协理员开展“新农保”工作。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隐含的问题及浅谈完善策略

任何一项制度在最初的试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即使在新农保全面铺开之时,也会出现例如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新农保基金的监督机制等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试点全面推行之时,借鉴老农保的经验教训,端正态度,关注关键,破解难题,切实达成政策试行的目标。

(一)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的实际购买力及个人参保金保值增值问题

1、新农保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十五年是新农保政策规定的农民最低参保年限,这就预示着新农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里将逐步积存起来一大笔资金,如果将这笔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是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不会受到各种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资金的收入平衡,因而 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这笔资金,确保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通常的做法是将个人账户投入到各经营活动,用于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中购买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发放的债券、投资国家重点工程、开办工厂、矿山等各种经济实体,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收取委托资金等等。总之要做到在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进行周转实现其保值增值目的。

2、新农保金的实际购买力。我国目前采用的确立收益额度的方式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同的算法,也即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例如,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300元,地方政府每年补贴50元,缴费30年,平均年利率为3%,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6651元,除以139,每个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20元,加上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的55元,年满60周岁的农民在新农保制度下每月可领取175元的养老保险金,对亿万农民来说,这是国家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

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换句话说,今天每月1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可以给予农民养老以基础性支持,但十五年后等到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同样的100元却已经失去了在当前社会的购买力,也就失去了当前的对农民养老的基础性的作用,这需要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足够认识。

鉴于以上这种隐含的问题,各试点单位要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设法依据当地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动态的计算方法。例如,可根据几年的该地区的经济报告数据,找出参保金额和当地消费水平指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建立模型,得出函数关系式,这样就可以以当年的当地消费水平指数来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费标准,地方财政支出的标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农保政策,以保证农民养老保险的受益额度的实际购买力的现实价值,从而保证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质量。

(二)健全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机制,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新农保基金安全,主要是指新农保基金的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和新农保参保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的低风险化。要把确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必须是养老金的管理尽量的透明化、科学化,降低宝贵财富流失的风险。因此就要求各试点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协作,构建农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机制。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各地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应主动自觉实行阳光账户工程,除了定期进行新农保基金状况的公开之外,应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定期审查农保金账户和保值增值情况,并向区域内的农民公布。公民监督委员会的构成应包括相关专业人员,可通过聘请等方式产生。其他成员可由公民组织推荐,通过民主方式产生,以体现公开化、平等化的特征。

3.为确保新农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无论是政府补贴、个人缴费还是集体补助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自足,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全国统一的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要按照国家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新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

4.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保证领取养老金人数的精确管理和动态管理,加强社会监督。

(三)探索最需要新农保却无力参保问题的解决途径,确保新农保政策涵括最需要群体。一般而言,农村中对新农保最为关注、最为需要的群体,是农村中相对弱势的贫困者,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

政府应加强整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新农保试点阶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富裕地区以地方财政补贴为主,贫困地区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补贴标准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补贴计入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既能提高农民参保缴费的水平和将来养老待遇水平,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又可增加基金来源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新农保的试点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间的三方筹措额度比例的确定、地方政府筹措部分来源,以及如何避免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时对农民变向的剥夺等,均会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做好这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最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建立基金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农民改变过去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观点,所以专家、公民组织、农民群体和政府应加强沟通,多元参与试点工作,方能够为新农保在全国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清照。现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点与缺陷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经济,2009(03):152-154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3

——养老保险备受冲击

近日,媒体报道,家住浙江台州的黄大伯17年前花200元“巨资”给老伴和儿子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今,却每个月只能领到2元的养老金。“2元养老金”的报道引发诸多网友担忧,不断攀升的CPI会不会把自己变成另一个“黄大伯”?

坑爹、老不起……网友戏谑“2元养老金”的背后隐现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可以说,这一案例引发了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怀疑和养老金保值增值问题的担心。

据专家介绍,这样的黑色幽默是源于“老农保”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并非普遍现象。

然而,更多的人根本算不清养老金这笔账。“每个月工资里都扣不少养老保险钱,自己退休之后到底能拿到多少钱,根本就算不清楚”,有网友抱怨说。 复杂的计算方法,各地区不一样的制度,使养老金计算成为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为民众进行养老金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

以北京为例,首都服务之窗网站显示,普通居民的养老保险金的计算规则为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被保险人,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

实际上,由于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许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员工也不会计算养老金。北京市海淀区社保局网站上提供了养老金的模拟计算器查询。假设,在北京工作的某女士今年27岁,月工资5000元,预计55岁退休,那么,根据北京市2010年月平均工资为4201元,按个人工资增长率5%、职工工资增长率为3%来计算,退休后每月能拿到的养老金为4082.07元。

但是据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际上最后拿到的养老金数字相比差距会比较大。因为每年的养老金计算要根据上年的地区最低工资及个人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整,每年的数字并不固定。

相对而言,新农保关于养老金的计算更加直观。根据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每月的基础养老金为定值,具体由地方政府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预期的缴费年数来估计自己在开始领取养老金时的个人账户余额,从而计算出养老金月待遇。

著有《大国空巢》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口学专家易富贤撰文指出,上海的养老金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金的巨额缺口已成为上海市本级财政的巨大负担。而2035年中国将只有3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人,养老金短缺将是今后各届政府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政府对养老的投入将是“有心无力”。因此,现在当务之急是反思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让大家“生产”自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示,当前阶段,国家与个人在养老问题上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我们‘六零后’这代人的养老处于一个悲惨的时代”。

看病贵且难

——医疗改革任重道远

近日来,有专家表示“全球仅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引起人们热议。目前,在我国,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在刚刚结束的2012全国两会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讨论话题,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毫无疑问仍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

陕西神木县这几年来一直是中国医疗改革事业的风口。从2009年3月1日起,神木县开始实施全民免费医疗,主要内容是:全县干部职工和城乡居民,只要拥有神木户口并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都享受每人每年100元的门诊医疗卡待遇,如果住院治疗,则执行起付线报销制度。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表示,中国医改的目的并不是做到全民免费医疗。

《人民日报》近期也发文调查全球70多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发现只有古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即患者看病无需花任何费用。通常人们提到的免费医疗国家,如加拿大、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南非等国,全体国民确实无需缴纳医疗保险费就可获得基本免费治疗,但实际上看病时仍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如药费、挂号费等。

目前,中国与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个人支付部分保费,看病时自付部分费用。

在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中国目前已实现全民医保,而医保不可能是免费医疗,但要减少病人自付费的比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医改三年所取得的成效满不满意这个问题,老百姓心里最清楚。作为公仆,我想还是让“上帝们”来评价。他说,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做得还不够,但有些事情也不能操之过急。

陈竺表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是全民医保的国家。他说,全民医保并不是百分之百覆盖的概念,一般说覆盖90%就可以认为是全民医保,我们现在“三个保”(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农合)的人口覆盖率是96%,但是目前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差别还是很大,“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步走’想法,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合一,因为这两保的筹资水平、制度设计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新农合为主导。这是第一步,也为争取第二步的‘三保合一’奠定基础。”

除了在国家层面推动全民医保外,各个地方政府也在探索具有区域性的医疗改革模式,但受困于财政可持续投入等问题,大多难言成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曾在媒体撰写了数十篇“中国医改系列评论”,他认为,在中国既要建立医疗的财务保障,更要建立医疗的服务保障。中国不是发达国家,早就动员并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能力,所以那些地方的 “医改”,主要就是改改财务保障——个人付、商业保险付、还是政府付。但中国的问题是双重的:既有医疗服务由谁付账的问题,更有如何动员更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所以医疗服务的准入最有必要改革开放。

庞大却失准

——失业保险面临挑战

2012年开始,北京、陕西、湖北、云南、呼和浩特等多省市纷纷上调了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然而失业保险的替代率依然偏低。国际失业金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的60%—80%之间,中国失业金替代率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例如北京1999 年为30%,2009年下降到17%。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近年来,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增长迅速。从1999 年的累积结余160亿元激增至2009年的1524亿元,10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近20%;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失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新增失业人员2500万人、占全球新增5000万人的一半的极端形势下,失业保险基金仍保持着快速增长,2008年和2009年两年净增了545亿元,占全部滚存结余的1/3。

此间突出的问题在于中国失业保险这挺枪瞄不准“靶心”——即找不到失业保险的受益对象。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郑秉文教授的测算,自1999年实施《失业保险条例》以来,其受益人数量曲线呈抛物线状,从2004年最高点持续下降,包括金融危机最为深重的2007年和2008年仍连年走低,到2009 年创下最低点;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曲线呈反向发展,略微上扬。

这意味着真正需要失业保险的进城务工人员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具体用人单位也没有为员工上失业保险的动力。

同时,在失业保险基金快速膨胀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泛福利化带来的失业陷阱隐忧。欧洲是全球泛福利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以比利时为例,该国总人口1100万,劳动就业适龄人口630 万(20—64 岁),占总人口60%,但是,自愿性失业人口(自愿退出劳动市场)高达140万人,占适龄劳动就业人口的22%(占总人口的13%),而非自愿性失业人口仅为57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9%(占总人口5.5%),可是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口则高达107万,占适龄劳动人口的17%(占总人口的10%),远远高于5.5%的比例。这是因为,比利时的失业保险待遇非常慷慨,只要在过去的18 个月里参保12个月,就可以“无限制”领取失业金。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4

一、目的意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通过统筹共济保障居民住院和门诊的基本医疗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减轻居民家庭负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筹资原则

(一)政府引导,自愿参保,权利和义务对等;

(二)居民医保基金以家庭缴纳为主,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居民医保基金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低水平起步,以大病统筹为主,保障住院和门诊慢性特殊疾病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筹资范围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区城镇居民,均可自愿参加居民医保。

在城市中小学就读的农村学生,已参加新农合的不得再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筹资标准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中专学校、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院)、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的全日制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未满18周岁的未入学、入园的少年儿童(以下简称少年儿童)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30元,其中,个人缴费30元,各级财政补助不低于200元;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少年儿童按学年筹资,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期限为至年。

(二)其他城镇居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350元,其中,个人缴费150元(2011年个人缴费90元的居民,继续参保仍按90元缴费),各级财政补助不低于200元。

上述人员中,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重度残疾人员个人每年缴费10元,其余由省市区三级财政给予补助;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区财政全额补助。

筹资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期限为至。

五、筹资方式

(一)城镇居民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由镇(街道)组织劳动保障经办人员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填写《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登记表》并负责将参保人员信息录入居民医保收缴系统,收取个人参保资金;

(二)学校、托幼机构以整体参保的方式进行,组织专门负责人员办理,将所有资料交至所属镇(街道)劳动保障经办机构或区居民医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区居民医保的,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保险;

(三)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学校、托幼机构)按要求将收缴的居民个人参保资金,在规定时间内上缴至镇(街道)财政所。镇(街道)财政所及时足额将居民个人参保资金上缴至区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四)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职工家属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并将所收个人医保费缴纳至区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五)各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按各自承担的比例及时足额划入区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六、医疗保险待遇

居民医保基金实行市级(调剂金)统筹,不建立个人账户;居民医保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使用;居民医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列账、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一)住院就医。参保城镇居民因病住院,符合医疗保险住院病种目录的,可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到任意一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1.医保基金支付参保居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为:

(1)在一级、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起付标准分别为300元、500元、600元;

(2)在1个年度内从第2次住院开始,每次住院起付标准相应降低100元。

2.在医保基金支付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照分档累加计算方法由医保基金按照以下标准支付和计算:

(1)成年居民。

①5000元(含5000元)以下,在一级(镇级)、二级(区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医疗的,分别支付55%、50%;

②5000元至15000元(含15000元),在一级(镇级)、二级(区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医疗的,5000元以上的部分分别支付60%、55%;

③15000元以上,不分医疗机构级别,15000元以上的部分按照65%计算。

(2)未成年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未成年居民的住院医疗费用比例在成年居民支付比例基础上分别相应提高5%;

3.参保居民在区确定的居民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相应提高10%;

同一筹资年度内,居民医保基金支付住院最高限额成年居民为4万元,未成年居民为5万元;

4.参保居民连续缴费每满5年,住院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提高1%,最高提高到10%;

5.继续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分娩的医药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

6.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且居民医疗费用超过起付标准的,居民医保基金最低实际支付比例为30%。即:实际支付金额与医疗总费用之比低于最低实际支付比例的,按最低实际支付比例支付。

(二)转诊转院。城镇居民确需转往市外医疗机构(当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由三级(市级)综合定点医院填写《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审批表》,报区医管中心审批。起付标准按三级医疗机构执行。符合居民医保支付范围内的费用,个人负担10%后再按规定的比例报销。患者出院后凭转诊转院审批表、出院诊断书、费用明细清单、住院病历复印件及有效费用单据,两个月内送区医保经办机构报销。

(三)异地急诊。参保人员因外出、探亲等原因发生急、危、重症需在当地医院急诊住院的,患者须在入院后5日内向区医管中心报告。报销时需提供有效医疗费用单据、急诊证明、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复印件及医疗费用明细清单,两个月内送区居民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其医疗费用首先自付5%后再按规定比例予以报销。

(四)门诊就医。

1.普通门诊。参保居民普通门诊推行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度。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发生符合居民医保支付范围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由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按30%的比例支付,同一年度内,报销总额不超过30元;

2.未成年居民意外伤害门诊。参加居民医保的未成年居民发生无责任人的意外伤害事故,在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其符合医保支付范围的部分由居民医保基金支付80%,同一筹资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

3.特殊疾病门诊。经区居民医保经办机构确认的特殊疾病门诊医药费报销补偿起付标准为900元,成年居民、未成年居民分别按50%、60%的比例支付。同一筹资年度内,居民医保基金支付住院和特殊疾病门诊医药费用的最高限额成年居民为4万元,未成年居民为5万元。

七、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62号文件规定,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内容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

八、继续实行“一证通”制度

为方便参保居民就医报销,继续实行医保“一证通”制度,我区参保人员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在市辖区内任何一所由市人社局公布的实行医疗保险“一证通”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再办理转诊转院和异地就医手续,不增加个人负担比例,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其余费用由医院同医保经办机构结算。

九、时间安排

(一)业务培训。举办由各镇(街道)经办机构负责人、业务骨干参加的全区年度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业务培训班,就筹资工作的业务流程、软件系统的使用等进行全面培训,做好筹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宣传发动。各镇(街道)、学校、托幼机构召开相关会议,采取举办宣讲会、张贴公开信、发放明白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居民医保制度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方针政策,增强居民自愿参加居民医保的积极性,为居民医保筹资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集中筹资。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设立参保登记点,集中办理。实行包保责任制,区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包保镇(街道),包保责任人员要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指导作用,及时解决筹资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居民个人交纳资金顺利筹集到位。学生的居民医保由所在学校负责到当地所属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集中办理。

(四)统计上报。各镇(街道)、学校将年度参保数据信息统计、汇总并录入居民医保收缴系统;同时,将所筹集的资金上缴区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区财政及时足额将补助资金拨入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五)查缺补漏。各镇(街道)、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认真核对参保数据、信息,集中纠错,确保各项参保数据、信息准确无误。

(六)检查验收。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居民医保筹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督查、督办,确保筹资工作按期完成。

十、责任分工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年度居民医保筹资工作。

(一)各镇(街道)、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好本辖区、本单位筹资工作;

(二)区发改局要把建立居民医保制度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区宣传部门要做好居民医疗保险及年筹资宣传发动工作,为筹资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区教体局要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引导工作,认真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参保筹资工作;

(五)区民政局要核实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口信息,协助做好低保人口的参保工作;

(六)区残联要核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口信息,协助做好残疾人的参保工作;

(七)区老龄委要核实符合条件的老龄人口信息,协助做好老年人的参保工作;

(八)区财政局要搞好资金调度,确保收缴资金和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九)区物价局要认真履行价格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居民医疗消费价格公正、公平、合理;

(十)区公安分局要做好全区参保居民户籍审核等工作,为筹资工作提供保障;

(十一)区统计局要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准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十二)区卫生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快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步伐;

(十三)区药监局要切实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

(十四)区监察局、审计局负责做好居民医保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和审计工作,确保专款专用;

(十五)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为参保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5

【关键词】信贷风险 内在原因 防控思路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内产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略有变化,金融稳定状况受到影响,行业性、地区性的风险时有发生。作为金华市本级的农村金融机构,金华成泰农商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支持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通过几年的高压运作,截至2014年8月10日,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8%,不良贷款余额13828万元,不良贷款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月至8月,该行新增贷款投放164290万元,新增五级不良贷款6568万元,不良新增占比达4%,不良贷款新增势头猛烈,风险防范任务依旧严竣,给该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

本文试着通过还原信贷风险的真实面貌,以期解开禁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枷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和低位的不良资产运行水平,强势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形势下的破茧成蝶。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存在的问题

服务对象较特殊,信贷风险较高。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户和中小型企业为主,虽然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大部分商户既没有过往信用记录,也没有进行完善的财务评估分析。同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如果遇到市场行情不稳定等特殊情况,容易形成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金华市苗木产业的贷款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从一个重点扶持行业到风险重点监测行业,苗木产业的风险隐患成为该行目前风险防控的一项重点工作。

企业内生隐患重重,贷款风险控制难。首先,由于部分小微企业基础性资料缺乏,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有效抵押物不足,缺乏第二还款来源;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因素,小微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抗风险能力降低、核心竞争力低下,停工停产等都加剧信贷风险。

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不乏一些高耗能、低产值、污染型企业。近年来,金华市本级相继开展“四破”行动和“五水共治”活动,整治环境污染,部分企业在此次行动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停工停产整顿导致资金流不能顺利回笼,间接形成信贷风险隐患。

民间资金交易泛滥,民间借贷风险显现。近几年,民间资本活跃,受逐利思维影响,部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后以更高的利息借给其他中小企业,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部分企业利用社会的资源进行相互担保从银行融得资金,再转借给其他需要资金的融资企业,赚取利差,因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担保怪圈和资金链条。随着当前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调整等,民间借贷风险逐步加大,跑路、失联事件不断,有部分出借人由于资金断裂处在破产的边缘,也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营危机。

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经营风险加大。第一,由于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工作失误、自身能力不强等原因,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仍旧突出,信贷人员操作风险依然存在。该行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合规意识欠缺,2014年1月至6月,通过审计、可疑数据排查等手段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层出不穷,共处理违规人员计22人次,涉及违规信贷资金3477.23万元。

第二,风控体系建设不强,如抵押物评估管理工作,目前该行抵押物评估由外部评估公司负责,现认定的评估公司有6家,客户的房产评估均可以通过这些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不乏存在部分评估机构为多收评估费、留住客户的私心,故意上调评估价格,然而对此现象一旦发生风险,银行方面无法向评估公司追责,造成工作被动。

第三,目前客户评级工作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评价机制。一直以来,该行都沿用较为粗放的客户评价制度,对客户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或隐性问题不能分析透彻,且分析数据没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对客户的评价尚处在一个摸索阶段。

形成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外部原因。第一,历史体制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嫁风险。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金融改革程度落后于城市金融。由于历史经济机制的原因,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金融结构单一、矛盾集中,在经济改革转轨时期,企业集体产权全能残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前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企业产权性质不明确,形成了潜在的、长期的经营风险;部分金融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等改制后,将大量大额的不良资产转嫁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使部分贷款和债务悬空,部分企业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转嫁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第二,政策风险较高,政策依赖强,受国家扶持力度影响较大。为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壮大,国家与政府大力扶持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因此,准入门槛低,在税收优惠等刺激下,难免会产生政策依赖性,其受政策影响的可能性相比一般金融机构更大一些。同时,由于政策依赖性过高,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其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如一些项目未经过实行严格的考证但盲目上马,有些仅因为需要金融机构配合发放贷款等,便放松审核条件,产生了大量的高风险贷款。如此一来,一方面,可能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政策性项目无法顺利完工;另一方面,资金链断裂可能造成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因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信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存在漏洞。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化竞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也在不断完善。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法律制度不规范、法律监管缺失问题严重,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来监督和制约农村金融市场立法执行情况与发展现状;二是由于法律法规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或有效性发挥受阻,消弱了内控监管职能,为一些营私舞弊的不良行为创造了条件,进而产生人为操作风险;三是监管理念模糊,市场没有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结构。一方面,过于保守的行为无法更好地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形成合理竞争;另一方面,定位模糊过于自由,又背离了法律法规的制度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种以牺牲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而换取的暂时安全与稳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①

第四,没有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不佳,农村金融基础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是我国农村金融环境恶化的主要体现。②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一些企业和个人恶意逃贷等不良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打击和遏制,消弱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个体经营者及私营企业。有些人一旦遭遇经营困境、资金周转不灵,便想方设法逃贷,更有甚者在放贷之初就骗贷。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惩处机制,对不守信的个人和企业没有严格的处罚机制,导致其守信成本低,更加大了其违法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信用意识更加淡薄,由此导致的失信成本,均由金融机构承担,加剧了信贷风险。

内部原因。第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出现风控盲点。一是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运转不规范,风险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离,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二是内部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健全的资产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备的资产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等,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埋下信贷违规隐患,诱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以罚代管,在实际操作中对工作人员批评多、奖励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创新,没有建立适合新进信贷人员引进的选拔任用制度和合理薪资水平,改革尚未到位;四是业务流程不匹配与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出现操作困难或执行障碍,操作风险不可控,出现风险控制盲点。

第二,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现状堪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加快业务发展,增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重要途径。受环境和条件限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聘用信贷人员时整体水平与大中型商业银行有所差距,部分信贷人员在职业技能、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客户理念等方面跟不上现代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信贷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违规操作、以贷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冒名贷款等,造成银行大量的风险和损失。因此,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信息技术缺失引发技术失误。如今,新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环境复杂,金融机构发生技术风险的可能性与市场中的交易量增多、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呈现正相关关系。一是技术缺失。由于业务相关技术的欠缺,导致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信贷人员的判断失误增多,采取不正确的交易策略或操作失误而产生操作风险;二是系统安全性有待提升,由于外部系统或内部系统安全缺陷,容易发生计算机事故,导致客户群体资料泄露、数据泄密等操作风险;三是没有充分发挥计量与信息技术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各项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与模型未被开发和应用,缺乏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自主评估限价制等模型,不能科学地计量风险,无法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防范信贷风险的途径

完善内部控制是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③当前,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降低风险是摆在金华成泰农商银行面前的重要问题,强化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风险,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

第一,建立健全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授信决策和审批机制,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审贷分离等风控制度,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等规范管理制度,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客户等的高度集中,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投放;落实信贷风控主体责任,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机制,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岗位权限及岗位职责,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部门与部门间、岗位与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加强对信贷业务全过程的风控管理,防止信贷人员行为不端,规避违反信贷原则发放关系贷、人情贷;及时处理风险事件,降低人为控制风险。

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审查流程,建立健全信贷审查中心的贷款授信、强化事前控制、把握信用过程中的流程控制;落实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明确审批的内容、权限、程序和责任,推动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依托信贷审查中心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审查人员审核书面资料,独立、客观、科学地量化评估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建立切实有效的信贷权力分配管理防控机制。

第三,创新工作手段消除信贷隐患,建立自主评估限价制,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和集体论证,推动科学评价能力和自主定价能力,一方面是紧抓抵押评估自,防止抵押悬空。通过对房产市场的调查,以文件形式出台《抵押物评估价格参考目录》,为基层自主估价框定范围;另一方面是价格紧跟市场行情,按照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情况出台《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按照评估限价制随时调整评估金额,规范支行抵押物估价行为。

第四,建立客户评价体系提升预警能力,建立健全《信贷客户分类评价管理办法》,根据客户风险形成的前期预警信号,及时探测风险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阻止问题授信或其他客户风险的蔓延,或者至少可以在客户风险难以避免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信贷损失。通过采集客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现象和特征,并进行量化汇总,科学判定信贷客户可能的隐性风险。

第五,提升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共享,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力量和系统资源,加快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还原信贷客户业务经营的本质,通过大量的业务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衡量信贷客户的等级,同时,打破信贷客户信息收集的局限性,可以联网工商系统、环保系统、公安系统、人行征信系统等与经济个体相关联的各种数据,完整地收录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经营现状,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的预估信贷风险,也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提供数据依据。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建立一套适合本行客户群体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升级信贷系统等,对恶意逃贷行为进行曝光和制裁,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客户不端行为的发生,逐步改善信用氛围。

第六,强化人员管理,打造企业文化建设高素质队伍。一是建立专业化的信贷人员队伍,吸收并培养一批职业素质高、法律意识强、道德修养好、风险意识足的信贷专业人员,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内部学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培养员工良好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用正确的职业观和行为准则指导信贷工作开展;三是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实行信贷岗位定期轮换制度,防止信贷腐败;建立内部投诉机制,防止;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避免行为失范;四是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岗位轮换等手段为优秀员工打通上升通道,促进队伍建设制度化、长期化。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成泰农商银行)

【注释】

①,何广文:《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220~222页。

②田力,故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5~135页。

新农保计算方法范文6

[关键词]农村低保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群组决策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113-06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基本前提与关键环节。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使用群组决策分析法来构建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评价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关于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的文献,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成果目前并不多见。归纳起来,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一)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总体绩效进行归纳性描述分析。多吉才让最早以民政部长的身份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农村低保政策在保障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密切干群关系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时正新也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巩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进行了分析。[2]其他学者,如童万亨[3],邓大松[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低保制度”课题研究组[5],唐钧[6],何宏莲[7],李海金[8]等都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社会与文化等效益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以获得准确的量化结果。张秀兰、徐月宾通过对湖北、江西等省4515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首次对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效果进行了量化研究,认为农村社会救助未能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充足的帮助,在减贫效果方面“只降低了10%的贫困率”。[9]关信平在基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深入比较分析了农村低保政策取得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效益。[10]洪大用依据社会照顾、社会规制、助人自助、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等五个政策目标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11]王增文通过引入低保救助力度系数与生活救助系数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对中国农村低保政策的济贫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12]吴军民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收集与整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的弹性问题。[13]谢东梅基于福建省的实地调查,通过运用LORENZ曲线的 GQ 模型和β模型,对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与分配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15]。何晖、邓大松基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低保数据,对农村低保政策的运行绩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体性评价 。[15]戴建兵运用比率模型与标准值模型揭示了我国各省区2008年至2010年度的农村低保的保障情况,分析了各省区的保障力度与横向公平性。[16]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了归纳描述性分析或量化评估,且相应地构建了一些评价指标,对推进农村低保政策的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学界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比较零散,缺乏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咨询相关专家与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引入群组决策分析模型,尝试性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确评价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与进一步优化农村低保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如评价指标的完备性、可比性、代表性、可行性、层次性等,又要与低保政策的实施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与农村低保政策自身的政策目标相结合,指标的选取应更多关注政策本身“瞄准功能”的发挥;二是与绩效的复杂性相结合,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会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应突出其社会性效果;三是要强调政策本身的特性,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应强调政府首责,通过财政支出反映相关部门重视程度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有文献中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观性较强,未能有效的兼顾上述三个方面。本文尝试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层次分析法作为复杂决策评价的主要定量方法之一,利用评价者或专家在两两比较中给出的偏好进行一致性分析与决策,兼顾了主客观因素,实现了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尤其适合于测量难以量化的复杂问题和评价数据不能完全收集到的情况。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相关工作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政策实施效果与一系列非政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在数据上无法完全收集。因此较适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

参照层次分析法原理,本文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来设计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三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的设计应突出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政策目标,从实施基础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保障条件是其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从政策目标来看,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益,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本文设计的一级指标包括了经济基础、保障投入、生活改善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下面对此四个一级指标作进一步说明。

(一)经济基础指标。一个地方的经济基础是决定农村低保标准的关键因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制定的低保标准越高。经济基础可以从贫困基础与生活水平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其中贫困基础可以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就业劳动力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生活水平可以人均居住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家庭文盲率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

(二)保障投入指标。投入力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低保政策的重视程度,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从低保投入状况和政府投入力度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其中低保投入状况可以覆盖率、覆盖面、待遇水平、平均变化率4个三级指标来衡量,政府投入力度可以资金及时拨付情况、支出比重、波动系数、投入缺口4个三级指标来衡量。

(三)生活改善指标。改善低保家庭的生活状况是实施农村低保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低保家庭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具体可从基本利益保障程度和生活质量提升程度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其中基本利益保障程度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额、参加新农合户数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提升程度可以人均奶类消费量、人均肉类消费量、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

(四)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反映了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整体绩效,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方面,可从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家庭效益改善程度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其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可以社会保障给付水平、低保给付水平、贫困残疾人低保覆盖率、医疗救助支出4个三级指标来衡量;家庭效益改善程度可以学龄儿童辍学率、低保户定期救济月末支出和拥有电视机、电话用户数4个三级指标来衡量。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所初步构建的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目标层)、二级指标8个(准则层)、三级指标28个(方案层),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处理与确定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旨在将拟评估的复杂系统分解成简明的多准则多层级系统,经由群体评估与多方的共识加以整合,以标准的尺度通过准则的成对比较评比量化后,建立成对比较矩阵,以此求得特征向量,代表层级的准则权重,得出最大特征值,用以评定成对矩阵一致性的程度,作为评估结果取舍与否或再评估的参考指标。各层次准则的权重依次推算求得后,加以关联层次的串合,获得评估分析所需信息,而推估特征向量及特征即构成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核心。但是,这种传统的方法是建立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之上的,而判断矩阵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为了减少这种主观性带来的缺陷,本文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引入群组决策分析模型(Multi-AHP Model),即通过模拟人思维中的分解、判断和综合,将一位专家扩大到m位专家,将一组判断矩阵扩大到m组判断矩阵,通过对比较判断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得到关于指标重要性的排序,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群组决策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层次分析法是一致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专家数量不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只依靠单个专家给出的权重,随意性较大,而群组决策分析模型依靠的是多个专家给出的权重,更加科学合理。[17]

本文设计好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后,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各邀请了两名专家共六人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两比较矩阵进行判断,得到了六份专家判断矩阵表,然后根据群组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群组层次分析过程体现了人的思维过程,即分解、判断、综合。计算步骤如下(对本文而言,设有m=6位专家,n=28个评价指标):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应用群组决策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最高层。这一层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评价目标或理想结果,也称为目标层,本文是指“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绩效”。

2.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评价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可以由若干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也称为准则层。本文的准则层包括经济基础、保障投入、生活改善和社会效益四个指标,子准则层包括贫困基础、生活水平、低保投入状况、政府投入力度、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生活质量提升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家庭效益改善程度等八个指标。

3. 最底层。这一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具体评价指标或措施、决策方案等,也称为指标层、措施层或方案层等。本文的最底层包括所有28个三级评价指标。

(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可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法来表示。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的值则可取这个比值。

(三)判断次序一致性

若bij>1,bjk>1能导出bik>1,则称判断矩阵具有次序一致性,若导出的是bik

4. 计算满意一致性比率CR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行元素的积:

Mi=∏nj=1bij(i=1,2,3,…,n)

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Wi:

wi=n∏nj=1bij(i=1,2,3,…,n)

再将wi进行归一化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wi=wi∑ni=1wi(i=1,2,3,…,n)

根据第k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i的权重可记为Wki(k=1,2,3,…,m)。

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λmax=1n∑ni=1∑nj=1bijwjwi

第k位专家的判断矩阵Ak的最大特征值可记为λkmax(k=1,2,3,…,m),则第k位专家的判断矩阵Ak的满意一致性比率为:

CkR=λkmax-n(n-1)RI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矩阵阶数n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照表查询得到。

当CR

5. 专家相对权重的确定

利用CR求得专家相对权重:

Pk=11+aCkR(a>0,k=1,2,3,…,m))

其中参数a起到调节作用,当a的取值过大或过小时,专家的权重往往难以辨别,此处a取值为10。将pk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专家的相对权重:

P#k=Pk∑mk=1Pk

6.多专家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在求得专家权重P#k和指标权重Wki之后,就可以求得多专家指标的相对权重了。

Wi=∑mk=1Wki×P#k

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多专家指标的相对权重W#i

W#i=Wi∑ni=1Wi

7. 因为本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层指标组成,所以最终的三级指标综合权重记为W#xyz(其中,x为该三级指标对应的一级指标的序号;y为该三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的序号;z为该三级指标自己的序号)。则有:

W#xyz=W#x×W#y×W#z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和步骤,就可以得到所有专家指标的相对权重了,进而得到最终的各级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六名专家的判断矩阵,本文运用群组决策分析法专门软件yaahp 0.6版本的群组决策功能计算得到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中第一行是4个一级指标,第二行是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第三行是8个二级指标,第四行是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第五行起是28个三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不仅可以用于评价时对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同时也反映了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反映了判断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因此,从表2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对一级指标而言,综合六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后,经济基础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1633,保障投入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3236,生活改善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3028,社会效益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2103,说明专家们最重视农村低保的基本保障功能,这也体现了农村低保政策是保障农村低保户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其次对农村低保政策在保障对象生活改善方面的贡献程度较为重视。

2. 对二级指标而言,在经济基础指标中,贫困基础的权重系数要显著大于生活水平的权重系数,说明前者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更大;在保障投入指标中,已开展的低保投入状况的权重系数要略大于政府投入力度的权重系数,说明专家认为两者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相当,但低保投入状况稍微更重要;在生活改善指标中,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的权重系数要明显大于生活质量提升程度的权重系数,这说明专家更看重农村低保政策对保障对象基本利益的保障,也进一步印证了农村低保政策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在社会效益指标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权重系数要显著大于家庭效益改善程度的权重系数,说明专家认为农村低保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应更加重视公平,尽量实现“应保尽保”。

3. 对三级指标而言,贫困基础的3个三级指标、生活水平的3个三级指标、基本利益保障程度的3个三级指标、生活质量提升程度的3个三级指标之间的权重系数相差不大,说明在专家看来这些三级指标的重要性是相当的;在低保投入状况的4个三级指标中,农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B13)的权重系数最大,说明其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他影响较大的三级指标还有B22、D12、D22。

4. 从三级指标的总权重系数总排序来看,权重系数最大的是低保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0.0715),其次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数(0.0657),第三位是低保户家庭人均消费额(0.0635),第四位是农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0.0607),第五位是低保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0556)。这五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均在0.05以上,要显著大于其它指标,说明这五个评价指标是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五个评价指标。

四、简要结语与建议

本文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结合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反复咨询多名专家意见,构建了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群组决策分析模型来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门软件yaahp 0.6版本的群组决策功能计算得到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低保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数、低保户家庭人均消费额、农村人均低保待遇水平、低保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是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五个评价指标。

结合群组决策模型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在着力提升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绩效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保障投入力度。从分析结果来看,保障投入的权重系数最大,说明最为重要。因此,应同时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政府工作的投入力度。在低保资金投入方面,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保障标准,以保障低保户基本的吃、穿、住等日常需求;在资金来源方面,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资金来源,积极向企业、慈善组织等吸纳捐款;在政府工作方面,应加强资金监管,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缺口,并及时足额直接下发到农村低保户的账户。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低保户的基本需求。解决温饱问题和改善居住条件是当前农村低保户的迫切需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考虑由村委会统一建设专为低保户提供的“低保住宅中心”,房屋数量及面积大小等标准可根据当地实际来制定,并建设“公共厨房”供低保户使用,乡镇政府应对这些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三是完善其他配套政策。如搞好农村低保对象技能培训及就业援助工作,加大财政对农村低保对象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强技能培训组织与机构建设,并实行鼓励社会培训组织与机构给农村低保对象提供免费职业技术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就业。健全以农村低保为基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救灾、扶贫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并注意农村低保政策与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等制度的衔接。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Doje Cer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hina's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eijing:People's Press,2001.

[2]时正新.对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民政,2002(12).

Shi Zhengxin.The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a New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China Civil Administration,2002(12).

[3]童万亨.福建省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

Tong Wanheng.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Guarantee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5(1).

[4]邓大松,吴小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Deng Dasong,Wu Xiaowu. Some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9).

[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低保制度”课题研究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15).

Research Group for “Rural Subsistence Allowances System”On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Economic Research Reference ,2007(15).

[6]唐钧.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评析[J].东岳论丛,2008(1).

Tang Jun.China's Policy of Social Security.Dongyue Papers,2008(1).

[7]何宏莲,王威武.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联分析[J].商业研究,2011(12).

He Honglian,Wang Weiwu.Farmland Scale Associated with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mercial Research,2011(12).

[8]李海金,汤玉权,黄加成.惠农和社会保障政策:运行逻辑与减贫效应——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J].求实,2012(6).

Li Haijin,Tang Yuquan,Huang Jiacheng.Benefiting Farmers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Operating Logic and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Examples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Truth Seeking ,2012(6).pp90-93.

[9]张秀兰,徐月宾.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8.

Zhang Xiulan,Xu Yuebin. An Outline of Chinese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ess,2007.p48.

[10]关信平.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Guan Xinping.On China's Rural Social Relief System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Mode Selec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6).

[11]洪大用.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J].甘肃社会科学,2007(4).

Hong Dayong.Social Assistance Goals and the Assessment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Assistance.Gansu Social Sciences,2007(4).

[12]王增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济贫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低保状况比较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12).

Wang Zengwen.Empiric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tatus Quo in China's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Guizhou Social Sciences,2009(12).pp108-111.

[13]吴军民.社会救助的弹性分析:以江西“农村低保”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5).

Wu Junmin.Elastic Analysis of Social Assistance:Taking Jiangxi “Rural Residents” as an Example.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10(5).

[14]谢东梅.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与验证——基于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家庭瞄准效率的调研数据[J].技术经济,2009(9).

Xie Dongmei.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rmers' Livelihood Assets and Verification——Survey Data Based on Fujian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Objectives Aimed at Efficient Household.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9(9).

[15]何晖,邓大松.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AHP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

He Hui,Deng Dasong.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AHP Method research in Chinese 31 provinces. 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10(11).p212-218.

[16]戴建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及其横向公平性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5).

Dai Jianbing.Analysis of efforts and horizontal equity in China's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Population and Economy,2012(5).p72-79.

[17]戚涌,李千目.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Qi Yong, Li Qianmu.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Beijing:Science Press,2009.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昌330013)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olicy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ecision Analysis Model

He Zhimin

[Abstract]Reference to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reiterative consultation from expert advice, we establishe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olicy implementation, which includes 4 first grade indicators, 8 second grade indicators, and 28 third grade indicators.We also applied the group decision analysis model to confirming weight coefficien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special software yaahp 0.6 in group decision func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getting weight coefficien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low-income household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household in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the low-income household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the rural per capita low salary level, and the percentage of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expenditure in local fiscal spending are fiv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exes. We finally provide with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group decision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