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1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我认为,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文化建设,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文化则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同时,新课改要求学校发展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其次,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我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属于一个宏观课题,要调动学校多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整体规划,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宏观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保证校本课程进行有序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和动态管理以及实施评价。
二、目标定位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因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应是关注“人”的生活,关注师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和满足每个教师的发展需要。这是校本课程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置而言,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还是培育科学素养;是突出地方特色,还是彰显时代特征;是学科知识扩展,还是思维能力训练。
三、制度保障策略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理论水平偏低、缺乏合作精神、缺少动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除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外,最根本的是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变“人治”为“法治”,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实,这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从具体的操作而言,应建立校本课程三级负责制,即:教务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审定、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年级组和教研组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并组织实施(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结构、教学组织等工作的落实);备课组和课程责任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直接负责人,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坚实主体。另外,要设立校本课程建设专项基金,拨专款于课程的基本建设,主要用于重点课程必需的资料费、学术活动费和评审费。
四、专家引领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有新的思想、信念、热情和能力,需要教师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课程开发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从而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除加强校本培训外,可采用专家引领的策略,即向高等院校“借脑”,聘请专家学者指导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甚至请专家学者直接走进中学课堂,讲授校本课程,例如,可聘请大学教授作为校本课程主讲教师,开设现代传媒、播音主持、舞蹈艺术、美术设计等课程,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名师示范策略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变革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与实施,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合力。但是,教师集体合力的形成,需要“引头雁”,需要学科带头人。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过程优化策略
课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教学事件,是“活”的课程。根据后现代课程观,校本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与轨迹。我们不能只盯住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结果,或只看是否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从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需要编写出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保证各教学模块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观摩活动,鼓励教师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七、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既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行动研究是一种旨在改变行动的研究,它的核心是“反思”。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借鉴行动研究法,以实现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虽然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行动的改进,但教师行为改进过程中的一些轨迹性资料及成果的物化将为校本课程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校本课程,不是编写出来的课程,而是做出来的。
八、分步推广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采取“滚雪球”式的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分步推广。我们要基于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利的教育资源,选好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一旦校本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就应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宣传,推广应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这样,注重积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多元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在内的一种动态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就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工作划分等级和评定优劣。就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以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考试考核目标。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2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3
【关键词】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附近有一鹅卵石滩,资源甚为丰富,各种大小不一的卵石是工艺美术制作的天然素材,稍加描绘便是一件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艺术品。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始进行创意石头画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学生的创意石头画作品获得了台州市金奖。创意石头画的创意造型艺术,符合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特点,加之当地有取之不尽的石头资源,通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能让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创意石头画》课程,能系统地开展创意石头画主题教学,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或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意石头画》课程能让教师了解课程的结构体系,学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外,开展《创意石头画》教学,能形成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创意石头画》作为一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师用书等。
(一)研究制定《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总体指导方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结合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创意石头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初稿、修稿、定稿三个阶段。
1. 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美术类的校本课程,在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时除了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与政策,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总体指导方针,编写美术类校本课程,更离不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
《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体系参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对每个部分又进行细化。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分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写建议与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总体设计
以创意石头画为创作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创意石头画》,它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作创意石头画瓷作品为主线的美术校本课程。
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创意石头画》课程,紧紧围绕以石头为学习载体,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设计了走进创意石头画、创意石头画的工具与表现手法、创意石头画卡通人物、创意石头画花卉、创意石头画动物、创意石头画拼接、收藏创意石头画七个单元,只16课内容,分19课时。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的编写除了要依据当前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最重要的是要以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乡土特色标准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我们以新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力求为学生提供创意石头画欣赏、学习与创作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材的编写原则
我们本着教育性、趣味性、创新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等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利于学生习作为思考的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教材通过作品的欣赏、观察思考、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与解释等方式,展示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同时,作为以创作为主线的课程,更需要学生学会探究,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创作为主线,以作品为载体,开展石头创作教学活动。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以具体的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启发,进行创意石头画的学习与艺术创作。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美术技法、制作方法与工艺、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作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2)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安排了16个教学内容,从安排顺序来看,除第1课《走近创意石头画》为基础课外,其他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自主确定。
(3)版式设计特色鲜明。教材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教科书的特点,努力使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美观、大方、实用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美的熏染。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
4. 教材的栏目设置
本教材在体例上设有课题、设问、作品、范例、知识窗、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学习小提示等小栏目。
(1)提出问题。以问题以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2)想一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究。
(3)教学辅助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创意石头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4)作品范例。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加深对创意石头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
(5)范画。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启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6)学习建议。提供多方位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及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5. 教材的设计要求
(1)版式整体要求。《创意石头画》教材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突出重点,整体设计风格简洁明了、美观大方、实际受用,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绘画读本。教材以“传承文化、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在进行版式设计时,我们力求做到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图片质量要高清、文字要精练、编排要美观大方、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要求。
(2)图片要求。要根据创作形式注意选择优秀的创意石头画代表作品,并师生的范画尽量要求原创,所有的图片都要清晰、大图。
(3)文字要求。文字要精简。
6. 教材开发的基本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和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我们采用开发课例―教学实践―收集素材―整理归类―开发教材―教学检验―完善课程的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三)编写《创意石头画》教师用书
1. 教用书编写的依据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编写了教师用书。
2. 教师用书的内容与结构
我们设计了集教学参考、备课笔记、教学光盘(内含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电子资料)为一体的“三合一”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编写是在参考现行的浙美版美术教师用书的格式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及不易的修改与完善后得出的。我们希望它既能帮助教师,又不束缚教师的思想。
3. 教师用书的编写过程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采用设计初稿―实践检验―修讨论改―相互交流―完善定稿的模式开发编写教师用书。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创意石头画》课程的实施
1. 学校课程专用教材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学校各年级要开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因此,我们把《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确保该课程得到实施。
2. 社团活动专用教材
我们把《创意石头画》作为社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将该课程培育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3. 举办创意石头画艺术节
每学年举办一届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期的10―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3―5月,开展绘画、创作、设计等各类比赛,在五月份将活动推向。通过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使校本教材活动化。
(二)《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教师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师用书等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调整与完善。
(三)开展《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论证
校本课程虽然不像国家课程那样严谨、科学,但是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加合理、科学,有必要召开课程论证会,邀请美术教研员、美术骨干教师及相关领导参加论证会,听取他们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不仅研制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而且通过完善管理,使创意石头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学校的乡土特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漫果.石头彩绘好有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4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5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1):1-3.
校本课程管理范文6
关键词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有些企业甚至将薪酬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员工稳定、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薪酬管理课程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块。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当下的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出发点。
1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薪酬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务操作的课程,应用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尤其是纯理论、满堂灌已经严重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方式不相适应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在前阶段较大,随后会慢慢减弱,逐渐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即使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也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1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只有一周的校内模拟实训,缺乏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较多理论又过于复杂,脱离了实践需要。学生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薪酬管理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核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时结合视听法讲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展开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传统的理论讲授虽然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大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过于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成绩比例有4:6、3:7、2:8三种,考核方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而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偏重理论,自然是闭卷考试,二八开,试题是由课程任课教师从布置的作业或者书本讲过的内容中选择考点,所以闭卷考试存在“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学生强制性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考试完之后往往感到收获甚少,“60分万岁”的心态较普遍。闭卷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纳入考核范畴,这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符。采取试卷的测试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但是无法考核出学生掌握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企业对薪酬管理人员的要求相脱节。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同,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工作各有差异性,所以造成薪酬管理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2.1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变化,仍然以理论素养为主导,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一本教材沿用多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薪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考虑,一旦选定某种教材就会使用多年,课件和知识内容也很少更新,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些脱节。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的现象。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应用能力提升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校企合作、产融结合的力度,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效果凸显,但对于很多商科专业来说实习实践仍然是硬伤,虽然有些现场参观,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只能看到些皮毛,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校企合作签约了很多单位,很多只是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而薪酬管理这门课程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些机会参与实践,仿真模拟固然重要,但缺乏真实的情景刺激,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关于薪酬管理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如薪酬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2.3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讲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任教,企业工作的专业经历空白,显得理论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也请一些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实践,但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这些都是摆在现实中的难题。另外,薪酬管理由于是专业核心课程,难以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的问题,偏废任何一个都不是好的选择。
3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领域具体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工作,加大产融结合、校企联合力度,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可以与一些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轮流让学生进驻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既可以学习企业规范管理又可以培养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初创型的公司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前期培养的实践能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薪酬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具体实际的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从企业或者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事薪酬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获取有关薪酬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职责,梳理其工作流程,提取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根据薪酬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清晰的薪酬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增加研究性专题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性专题,可以加强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流程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大量浏览文献、制作幻灯片、课堂展示及课堂答疑。该环节也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考核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课程,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4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实训的硬件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实训室,购置薪酬管理的教学软件,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加大薪酬设计、薪酬计算等操作性环节力度。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综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了解现实企业薪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发挥好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