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1
关键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素;竞争力;分析
一、质量管理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能够涵盖大部分企业质量管理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开展质量检查以及管理,还有信息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制造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以及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考核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由13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要包含了支持要素以及根源要素,还有结果要素等等。其中企业质量以及企业竞争力始终贯穿于企业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以及相互补充的。
二、质量管理要素和竞争力分析法
(一)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做出评价
最先应该做的就是对企业的质量发展情况还有竞争对手的质量管理差距以及优势做出跟踪以及分析,并且通过对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水平获得提升做出量化处理,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制定相关对策。
(二)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
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研究企业不同变量之间产生的依赖关系,主要探求数据当中的主要结构,然后通过借用多个假想变量来显示数据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法突出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始终用数据说话,并且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不同的因素对于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进行权重分配的时候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利用因子分析法还能够有效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价方面产的影响。
(1)原始数据处理。把120家企业当作样本,以上面列举的13个指标当作基本变量,对所有原始数据做出标准化处理,能够起到消除由于不同量纲所产生的影响。
表1 样本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序号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6.2453 0.325 0.364
2 1.3456 0.162 0.624
3 0.9465 0.014 0.134
4 0.8462 0.084 0.461
5 0.8921 0.091 0.516
(2)计算原始变相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利用相关系数矩阵能够有效描述出原始数据变量之间产生的不同关系。不同的指标之间所产生的相关系数差距是非常大是,如果差距越大就越是说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而且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我们发现不同的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取主因子。通过计算得出所有相关系数的矩阵关系图,通过主成分方法对所有的因子进行提取,并且通过验证所提取的前面5个因子当作是主因子,因为这些主因子对于样本方差所带来的累计贡献率超过了50%以上。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指标以及所有的信息,所以这种分析能够对问题做出非常好的解释。
(4)创建因子载荷矩阵。对于因子旋转,主要是通过利用主成分法获得因子载荷矩阵的,但是因为对于原始因子而言其载荷矩阵方面在做出因子解释的过程当中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方差选择的过程当中无法对因子旋转做出最大化选择。最终获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也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影响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质量领导以及质量文化,还有职工参与以及人员管理和解释等等。由于因子载荷力度非常大,大部分都是超过了0.7以上的。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要的因子是人力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质量管理最终的是应该加强对人力方面的管理,应该重视和动员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质量管理中来。尤其是应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因子就是质量体系,主要包含了过程控制以及质量设计,还有质量方案以及质量信息系统的管理等等。这方面能够比较清晰地体现出企业对于质量管理核心理念以及质量方法,还有质量工具方面的掌握程度,还有质量工具运用程度如何等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所以也被称之为是方法因子。
(5)计算因子得分。主要是根据所统计的因子载荷矩阵就能够计算得出不同的样本,比如企业,对于这5个比较重要的因子具体的得分情况,并且根据不同因子在方差方面的贡献率和这5个因子进行累计叠加之后获得的方差贡献率相比,对所有的得分都做出加权汇总,就可以获得总分,那么,这个总分就被看作是不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最终得分。
三、总结
对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要素及竞争力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其价值在于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市场竞争力中发挥自身的质量优势,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样本的限制,本研究还是初步的成果。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尽可能大范围收集更多制造类企业的相关信息,获取充分的研究样本,以便将企业按所属地区、行业进行划分,进行系统的归类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和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认识自身管理状况提供系统参照,从而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R・埃文斯(James R.Evans),威廉・M・林赛(William
M.Lindsay),焦叔斌.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
[2] 威廉・米勒(William B.Miller),维琪・申克(Vicki L.Schenk),
古玲香,杨艳辉.精益质量官[M].金城出版社,2012.
[3] 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创
新实践: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的实践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 唐晓青,段桂江,杜福洲.制造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技术
[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 决策能力 创新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在迅速地发生改变。民营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精心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和创新能力,积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需要政府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1.民营企业决策能力弱。
过去的民营企业由于是“家长式”的决策。凭经验,“拍脑袋”的决策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是讲究速度的时代,由不得企业改正错误,决策的失误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崩溃;然而一个企业的决策能力弱,正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反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经验、财务计划不周、企业选址不当、缺乏献身精神以及盲目扩张等问题。
2.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自己的独特技术,更缺乏技术创新机制从而缺乏可竞争产品,无法保持市场的竞争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将先进的技术用于产品的开发上,从而导致一个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技术方面没有进步。另外,我国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核心技能,但是仍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民营企业仍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确切地说,没有形成与别的企业相竞争的资本。那么,等待民营企业的只有失败甚至是破产。
3.人力资源成为当代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就是人力资源竞争。
也就是说,企业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员工管理上,大多数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的授权赋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管理,不愿意授权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人力资源流动率偏高。有些企业认为,劳动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任何时候都可以招聘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流动。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以及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民营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是没有回报的投资。
4.不良的外部环境。
政策障碍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了许多不合时宜的政策的受害者。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和要素使用这两个方面都还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障碍。市场准入关乎自由选择,要素使用关乎平等竞争,而“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乃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法则,是其灵魂。另外,民营企业的政策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认同度仍较低,应允许民营企业主更多的参政议政以影响政策制定。虽然国家已有了保护私有产权等法则,但仍感到心里没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赋负担过重。
三、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来看,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势,正成为新形式下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致命软肋,他们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的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天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大民营企业不自然就是现代企业。目前,除一部分民营企业外,多数大中型民营企业离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同时,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后,国内外竞争的激化,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在同一经济制度环境下,在科技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民营企业的兴衰,从根本说,决定于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许多企业基础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许多企业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许多企业专业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这些都成了阻碍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是迅速改变管理上的这种落后状况。
(3)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这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措施,一定要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主要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有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还必须推行品牌战略。实践证明,品牌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产品将销售困难,只能处于低档次、低利润的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
(4)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励。众所周知,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等智力取胜的时代,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空间激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在竞争中取胜对手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要创造核心技术就要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要推向市场就要依靠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科学家和企业家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提供这种高质量、高强度的创新性劳动,就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尊重他们的劳动,特别是他们的知识产权,把科技长信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足够的报酬。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民营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海玮,景长新.民营企业现状及其发展初探[J].财会月刊,2004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3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塑造与确立 提升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企业发展与改革向来是国家最重视的企业活动之一,而当今在我国的企业中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状态,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拥有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特色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时代先进性与竞争力,是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保证在企业不断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塑造企业文化的手段与方法
1、构建企业自身的企业思想,塑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企业思想带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企业的管理与领导思想,在企业思想中包含着企业自身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与核心标准,实际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运营过程的表现,即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战略选择。所以企业思想是一个多面体,它即代表着油田企业的大体环境,价值观念,管理水平等多种油田企业发展的要素。
2、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遵循企业文化的准则。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伴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同步进行的,是企业发展中的必要阶段与成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特色与个性,跟紧企业发展与建设的脚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明确地分析局势特征,严格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学习进步准则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首要准则,企业文化的走向可以确认为学习型企业,能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开发员工的学习潜能,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确立企业学习型的趋势是为了激励员工在企业生产生活中更新技术换代,提升企业的技术与专业水平,通过学习的方式推动创新,更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新的发展谋取出路,使企业改革的的企业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3、坚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原则。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群体组织,在提升企业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感受与体会,选择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与形式,通过不同种的手段表现出来。提升企业思想也可以理解为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在我国企业中过去的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单一,主要表现为通过读报纸,传达文件精神,以及互相的交谈几种方式,现如今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老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难起到本质性的作用,需要改革企业自有的思想教育手段,来达到提升企业思想的目的。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思政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视,视频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对企业员工的思政教育,网络的不断兴起与壮大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将物质与感情融合进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员工们更好的接受与理解思政教育工作,能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对提升企业思想是一个大大的助力,为我们建设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做铺垫。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塑造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独有着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辐射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人员才是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影响过的员工更具有企业的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增加企业的内部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走向。
2、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提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与总和,是企业外在形象的表达,决定了企业的走向与方向,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与世界观,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是企业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3、企业文化建设激励着企业前进与发展。现如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底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与理念的表现,为我国的企业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将之放在与经济发展同一水平的重要的地位,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思想,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拥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化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提升企业思想既能满足企业对管理改革的需求,也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并且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为建设现代化企业的产业改革推波助澜,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3版.
[2]林国建.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再造新论(下)?[J],企业文化,2002(12)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已基本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大型国有企业由政府引导转向市场引导,国有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基本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是面向消费者的。如何从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流砥柱,这便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问题。企业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1、企业竞争力分析基础
最先研究企业竞争理论的美国教授Michael Port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对全球企业战略制定产生较为深远影响。五力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后来衍生出各种分析模型,如PEST分析(总体环境分析),BCG矩阵和价值链分析,基准分析、竞争者档案研究等。之后我国学者又提出九力分析模型,即“品牌力”,“研发力”、“营销力”、“制造力”、“产品力”、“资源力”、“决策力”,“执行力”、“整合力”。这对企业内部静态属性与其外部动态属性作系统分析,可对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做出全面认识。具体而言,属于企业外部属性的包括“品牌力”、“研发力”、“营销力”、“制造力”和“产品力”,属于内部属性的包括“资源力”、“决策力”、“执行力”、“整合力”。
2、企业竞争力本质
首先,我们应准确把握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根据Amit & Schoemaker、Dierickx & Cool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而缓慢形成的。企业竞争力短期内是很难形成的,必须是长时期通过公司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资,缓慢地积累发展起来的。在积累过程中,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企业竞争力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提升。由于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许多缺乏竞争力的公司常常在短期内受到限制,这些公司急于投资、开发,力求在短期内迅速构建竞争力,但常事与愿违、效果不明显。
第三,企业竞争力与其他能力组合可发挥最大效应。企业竞争力不是单一的能力或技能,而是由不同层次、主附相助的体系组成的。企业竞争力的存在及发挥作用不排斥其他能力的作用发挥,甚至企业竞争力本身需要有相应的低层次能力做补充,使企业竞争力发挥更大的放大效应。
第四,企业竞争力是顾客心中竞争优势的源泉。顾客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如质量、性能、品牌、与购买者的关系、畅通的渠道、灵活的促销手段等。企业要在这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其根本在于高素质的人员、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用有效的实施手段,都是需要以能力体系作为支撑。
3、进一步探讨企业竞争力
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作企业竞争力?还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战略观。它寻求从企业内生核心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问题。企业生产范围可以用竞争力来界定,即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经营的广度与深度。一个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必然经历了合理定位竞争力的过程,才能使企业朝着既定路线前进。
第二,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运行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合力,不是简单的1+1=2加法效应,而是一种1+1> 2的放大叠加效应。企业运行通过资本的投入,资源的运用,劳动力的使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生产要素交互作用,释放了大于企业运行的能量。如果企业缺乏所需的竞争力,只简单表现为资本、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的简单叠加,甚至相互递减,那么该企业即使拥有雄厚的人、财、物等资源并投入了大量生产要素,它也无法产生必要的劳动剩余价值。
第三,企业竞争力是技术、技能的结合体。根据企业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我国一些学者将其理解为“企业内存在的一组技术和技能的结合体”。“以一项或多项领先核心技术为主建立的企业深层次能力”等。企业的竞争力是以知识为特征的企业战略性资产,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渗透到所有组织里,贯穿于生产经营全部过程中。
第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合理运用生产资源并制造产品所拥有的企业能力。企业生产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竞争力。这决定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好坏。该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聚变化,或放大、或缩小资源要素,使企业逐步走向繁荣或衰退。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综合运用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才能形成企业向心力,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
第五,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内部各成员组成的具有处理企业常规事项和非常规事项的集合体,它优劣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优劣。企业内的各成员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其合力大于企业内单个成员能力叠加的总和,并且该合力支撑着企业的实际运作。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这便意味着企业必须注重企业内部人员的甄选,使他们最大程度发挥力量。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六,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不能生搬硬造和模仿的。一个拥有竞争力的企业,能最大限度发挥资产和资源的作用,创造出高于生产本身的市场价值。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企业的精髓所在,需要不断制造和提炼而成,根植于企业各类人员思想中,并将其注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其他企业想生搬硬造和模仿,必失败。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5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心核竞争力:核心能力
一、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WTO框架下,贸易广度日益扩大,竞争程度进一步加深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本国产业或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否从竞争中获胜。
经济的全球化能够重新分配世界财富。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国民财富分配不公,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最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竞争力宏观上看就是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国家竞争力必须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迈克尔・波特(potter,1991)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他说:“研究竞争的基本分析单位是行业。一个行业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它是直接展开互相竞争的竞争者的群体。”波特所讲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也就是说,市场销售和生产效率是检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标准,其指标主要是该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或盈利率。任何国家都只能是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国家。因此,试图直接在国家层次上以计量方式回答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一个难以确切比较的命题。因此,国家竞争力必须以产业竞争力为基础。
产业竞争力必须以企业竞争力为基础。行业(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产业竞争力分析离不开企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和检验;所以,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力或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才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干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3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组机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它具有差异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伸性等特点。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地位的根源在于注重培育、积累、管理和发展核心能力。
二、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则主要有:
企业是否具有价格质量比优势的产品。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比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越好,价格越低。则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竞争力越弱。
企业是否具有高效的经营管理能力。管理者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将决定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谐进步的企业内部文化能够凝聚所有企业员工的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是企业竞争力认识、识别、测评、制定竞争力战略和不断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平台。没有这个平台,竞争力问题将是零散的,没有体系的。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建立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权威性。
IMD和WEF关于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是针对一国企业的整体实力。IMD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效率、管理效率和公司文化5个要素组成,共有36个评价指标。在这一指标体系中,生产效率与劳动成本反映出企业生产产品的能力,公司业绩表明公司的经营绩效,这3个子要素是企业管理竞争基本能力的反映。其中在生产绩效评价要素中,分别用购买力评价与汇率法计算出生产效率各个方面的指标数值。综合劳动生产率用以评价每一个就业者一年所创造的GDP,雇员劳动生产率用来反映每一个雇员每小时创造的GDP。在劳动成本方面,报酬水平主要用来反映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全部报酬,服务业部门的年薪是通过银行信贷员、部门经理、初等学校的教师和秘书这4种服务性职业的年均工资总收入来刻画的。管理者的报酬也是按照高级主管、工程师、制造部经理、人事主管4种职业分别列出。
公司绩效方面,公司规模通过当年一国企业的销售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企业的数目来描述:公司信誉主要用公众的信任度来评价:公司董事会是用来评价董事会是否能保证公司的合理经营。管理效率子要素表明管理者从事经营活动的效率,称职水平是用来评价从事国内与国际业务的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是否相同:雇员培训用来评价企业对雇员培训的重视程度。另外,高级管理者的可获得性这一指标用来评价称职的高级经理人员从市场上获得的难易程度:股东价值是评价企业的经理人员是否能够有效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公司文化子要素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管理过程主要用来评价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在一国受到重视的程度:顾客定位既是对企业产品的定位,也是对企业市场的定位,在这一领域的不断创新将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营销文化反映出企业营销的思想策略: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是企业家能力的综合反映,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不断创新正是建立在企业家精神的支撑之上。
1999年我国企业竞争力在世界46
个主要国家中排名36位。2000年是第37位。从各个要素来看,1999年生产效率是第46位,劳动成本第3位,公司绩效第35位。管理效率第34位,公司文化第27位。2000年生产效率第38位。劳动成本第11位。公司绩效第39位,管理效率第33位,公司文化第32位。可以看出有些子要素竞争力上升,但更多的子要素竞争力反而下降,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而且整体排名落后。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急需提高。
三、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小而分散,布局重复,技术装备落后,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生产模式,以致发展到现在出现约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荒、原料荒、民工荒;而且很多企业产品缺乏个性,难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无法胜任市场竞争的要求。
面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入侵。政府通过对某些企业给予扶持,来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但是政府的扶持建立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牺牲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而企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竞争。企业核心能力的获取与培育有以下几种方式:
在企业内部,需要企业具有无穷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获得。
从企业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并购直接获取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但往往需要巨大的并购投资。
在企业之间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建立此种战略联盟可以扩大、加强或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优秀跨国公司的经验,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
培育先进的企业理念。由于我们市场化历程太短,因此企业整体上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而理念对于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比如,我国企业为什么效益不好?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企业只重视有形的物质要素投入,而忽视无形要素的投入,导致高投入、低产出。而西方企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重视无形要素的投入,今天发达国家100美元的产值中,有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这是值得深思的,重视无形要素的投入是当务之急。
培育企业新机制。我国企业机制落后,阻碍创新的产生。完善先进的企业机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有统计表明,人类在20世纪共有167种创新产品,分割20世纪50%的市场份额,但我国创造的一项也没有,就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制约了人们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精神的成长。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优秀企业相比,又显得后劲不足。都是机制缺陷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习外国企业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新机制。
培育新时代的企业家。在企业的所有失误中,企业家战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略与决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级阶段,西方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在国外。企业家地位高于政府官员地位。而我国正相反。由于忽视对企业家的培育,在我国何时能形成完善的企业家市场仍遥遥无期。我国一些大企业频频出现重大损失、经营不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家战略与决策的能力不足。因此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企业家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此外,在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经济中,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国家竞争力,必须扩大企业规模,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的自身积累是不够的,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姻、中小联合,求得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拥有了核心能力其国际竞争力就会提升,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等,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
2、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金碚等,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迈克儿・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6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管理概念,但遗憾的是著作者并没有有效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理论体系(定义不严谨等),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具备可操作和执行的方法论(如:工具、路劲等),尤其是代入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核心竞争力概念更是让众多企业主听起来美,做起来无从下手,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可谓五花八门,公、婆各说各的理,听起来好像都好像都那么回事,几乎所有能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优势,都曾被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探索一条具备可操作性的企业竞争力构建路劲,才是每一个中国企业最真实的内在急切需求!(笔者这里不想纠结于“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差异,主体聊聊个人在咨询服务帮扶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竞争力的一些感悟与操作方法,欢迎拍砖(嘿,本人已穿防弹马甲)、交流(QQ:24233602 E-mail:ksj2000@163.com)!
重新定义“企业竞争力”
(1)竞争力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竞争力存在,即使有也是虚无缥缈、孤芳自赏,忽悠大师用来贩卖的空洞概念。竞争力是相对于你的主要竞争对手而言,主要竞争对手是你构建自身竞争力的参照系。
(2)竞争力其次是一个“聚焦(focus)”概念。没有聚焦就不可能产生同一方向的极致化力量。传统的木桶理论让我们陷入一个思维误区(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企图使用仅有的一点资源去修补经营中的短板,实际上企业的成功更多来源于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超于你的对手,发挥到极致,梦想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能培养出“竞争力”,终将会陷入一个完美主义的陷阱而无所建树。
(3)竞争力最后是一个“差异化”概念。差异化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策略(战术),是一种回避正面对抗的手段,在定位大师特劳特与战略大师迈克波特的长篇著作里(如《定位》、《营销战》、《竞争战略》等)均有深入的剖析,这里不敢班门弄斧。
如何构建企业竞争力
(1) 对生存环境的清晰认识能力。
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到小,可以拆解为三种类型:整体宏观环境、中观产业环境、微观企业环境。从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环境要素:整体宏观环境对同一界面的企业来说(共处一个产业群体内的企业),所受到的影响基本一致(此处不考虑企业群体内个体量级的大小差异,皆纳入中观产业环境层面)。
企业竞争力构建途径的重点在于中观产业环境层面,一是要非常清楚整个行业目前处在一个什么层面的竞争态势上(或说市场形态是什么: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阶段等)。如处在产品竞争层面,其竞争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如:质量/性能、价格/成本等要素上;如处在品牌竞争层面上,其竞争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如:品牌、文化等要素上。非常清晰的了解所处行业竞争态势,企业构建竞争力就可以非常具体的落实到某一两个可量化、可改进的要素上。
二是要深入研究主要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或同等当量级对手)在主要竞争要素上的优势,制定有效的靠近、超越计划。
三是要清晰的把握基本的行业竞争趋势,这并不是一个难点问题,实际上只需要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常识)就能清晰的透视众多行业的发展竞争基本趋势。
在实际的商业竞争中,我们一些企业总是试图超越行业竞争态势,当然我并不否定这种有效尝试,不过纵观中国30多年的商业竞争史,失败却是主体,往往给跟随者和后进新秀留下“弯道超车”的有利机会窗而陷自己于被动,请慎重!
(2) “聚焦”资源,集中于主要竞争要素上,构建优势。
在基于第一点对生存环境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上,集中企业一切资源,落力在有效的竞争要素上。在主要竞争要素上,选择是正面对抗还是差异化侧翼进攻,只是竞争策略上的选择。这种竞争优势一旦形成,优势本身将具备强大的“外放效应”,如某企业在营销竞争力(可细化到如渠道、终端能力要素上)上非常强势,能有效的回笼资金等,反过来又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迈向良性循环(当然这种良性是建立在一般规律上的)。如微波炉行业早期的格兰仕,用价格优势,构建行业进入壁垒,成就了行业霸主地位。今天企业界、营销界众多人士一提价格战,都是满腔愤怒与不齿,将其批判的一无是处,但批判是主观、局面的,竞争态势才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你反对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