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1
关键词:生活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50-0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关系学生良好品质、道德观念的树立,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重大。就目前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脱离生活、吸引力不够、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以致于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对此,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就品德与生活本身而言,来源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中理性升华而来,所以应该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下感受生活、感知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排在众多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将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要求生活化
要想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贴近学生的学生,就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此指导下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要求,然后一一完成它的目标和要求。从本质来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意识层面教育,教学中极易存在盲目神话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对小学生一味地进行“圣人”、“完人”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以致于教学目标并不符合现代品德与生活课的要求。目前,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每一种不危害社会的思想观念都应该被大众所接受,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盲目地对小学生进行“圣人”教育,让他们成为盲目的没有自我的“完人”,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既关心自己又考虑他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下,小学生才能形成时代所需要的品质、思想和意志,简单地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又不在他人危难时落井下石,要给予帮助。例如,两个小伙子在街头扭打起来,围观的人劝架、拉架的少,可是拍照、发微博的却很多,说明他们思想道德存在一定的缺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态度很冷漠,而教师则可以结合这一事例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小学生形成浓浓的人情味。
二、引入生活素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不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书本中的思想道德意识。例如,对小学生进行助人为乐教育时仍然采用雷锋的故事,对学生宣传国际主义精神时也停留在白求恩的故事上,等等。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与20世纪60~80年代是不同的,虽然人们对思想道德是什么,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什么,都有共同的认识,但是教学中不能采用老一套,应结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要多多引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讲授国际主义精神内容时,可以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国际上对我国的援助举例说明,亦或是用国际维和部队举例也可。再如,讲述小学生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的人需要怎样做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关于诚实的小故事,让学生各诉己见,之后自己再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而自己的发言是在契合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的一种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
三、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据调查证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教学方式,严格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感知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采用情境性的、主动参与的、开放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凸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物演示、辩论比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游戏,创设贴近生活的德育环境,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优化提问,探究学习。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授“学会竞争”内容时,为了让小学生深刻体会竞争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引导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100米短跑成绩,然后进行实测,紧接着指出为什么实际成绩没有学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好,或者比之前好,主要在于一些学生有竞争意识,而一些学生没有,说明“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总而言之,品德与生活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原本枯燥的品德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变得生动和真实,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小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山[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
[2]陶礼光,谢春风.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11,(02).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2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的模式
从心理教育学视角而言,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小的差异,简单地说,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导入、凭借、融入、优化和营造五种。详细分析如下:
1、导入
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所以学习动机多是听从自身的兴趣驱使,因此教师必须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感受到探索的快乐,以乐趣中引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在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时,要细致观察,寻找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在持续、灵活的情境创设中强化小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适合的时机导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2、凭借
凭借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情景,经由情景创设开展并优化教学,使小学生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以乐趣提升自我语文感受,以情景凭借强化学生感知语文美的体验。小学语文情景美感受同样是语文新课改教学要求的重要表现,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方面:带入情景,感知语文美的外在;分析情景,掌握语文美的本质;重置情景,体验语文美的意境;控制情景,引导语文审美的产生动因。依照小学生极易捕捉心理暗示和想像力极为丰富的认知特征,以凭借情景来诱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体验和理解语文课文,提升小学生理解的语文审美水平,感受语言的魅力。
3、融入
融入情景。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激发引导学生情绪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吸引学生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景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情景教学主要针对教师对儿童的倾注真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充满自信的情景。教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深陷其中感受这种体验。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力能直接体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情景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情感。
4、优化
优化情景。在活动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体验力量的增长。让孩子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而绝不是追求生动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
5、营造
营造情景。在创造中制造乐趣,从乐趣中展现个性。通过情景创设的营造,针对儿童的创造力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激发内在情感,唤醒鼓舞学生;感觉的训练;培养直觉性
二、情境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境教学方法的概念
情境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境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3
摘 要:要按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探讨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以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比较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维度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频,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学情境;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27—02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数学学科,最显著的的特点是其严谨的逻辑性和缜密的科学性[1]。它在人类实践中诞生,并不断被实践活动验证和修正,经过思维抽象和凝练,成为一种系统的、高度概括性的知识体系。而且,数学是众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育,即教授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
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2]。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的。即,在形象思维主导下进行数学逻辑思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够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数学学科时,避免抽象枯燥的知识灌输,而要加强直观教学,尽量使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易于理解。第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2]。小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们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如果老师对某种求解方法过分强化,就会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式,抑制发散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三,情景依赖性。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明显提高。第四,情感促进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曾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用情感丰富数学,从情感教育出发,优化数学教学,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时,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小学生的数学情感,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喜爱,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成功体检,合作交流体验,体验数学的创造性和严谨性等。
三、教学措施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1.设置高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对于数学学科,接受起来要相对困难。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教授数学时,不妨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高效的教学情境通常包含以下特点。
首先,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3][4]。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他们熟悉的卡通人物、童话故事,或者模拟他们实际的生活场景,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多创设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场景。其次,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3]。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情境,要以教学为目的,使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情境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成为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的切入点。教学情境中的各个要素应和教学环节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发挥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帮助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和发展。再次,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简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点明确,那么与之对应的教学场景就不宜冗长复杂,甚至,教学场景相较于知识点做相应地简化。小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长,复杂冗长的教学场景很可能已经使学生失去耐心和注意力,导致事倍功半。高效的教学场景,应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能在学生最认真的时刻引出知识点。最后,教学情境的设置应体现时代特征。学生的知识和眼界都在不断发展,而且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适当体现时代特征,并作适当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2.营造高效的教学氛围
高效的教学氛围,以严肃、轻松为主要特点。即,学生能认真严肃地对待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同时又能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不畏惧困难,且正视错误。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在课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学要有亲和力,鼓励思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细心解答。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当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或者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时,老师应以宽容的态度,耐心的讲解帮助学生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时常传达积极的暗示。在课下,教师应注意保持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尤其作为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与否往往会对其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教学氛围的营造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老师注意的是,在保持和学生融洽的关系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威严和严肃性,这有利于学生以认真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3.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信息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教师应对该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进行教学成果反馈的相关活动时,注重针对性,要能切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信息反馈结果后,认真分析总结,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巩固或者纠正有关问题。
4.培养开放性的数学思维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也常关注国外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发现,国外小学数学教育,相比于国内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5]。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数学中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设置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在涉及小数的加法和比较大小时,教材中给出一个商品店的价目表,并列出了几个问题:(1)从这张价目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你如何利用这些信息?(3)用20元能买两件商品么?(4)利用价目表,提出一个问题。上述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相比而言,国内的数学教育则过于严谨和刻板,强调答案惟一性和解法的特定性,无形中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
其次,数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与非数学知识的相关性。例如,举例说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分数后介绍五线谱与分数的关系等。
数学的开放性,最后体现在数学过程的完整性。国内小学数学教育,往往教授的是确定的分散的知识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门设置的问题,实用的理念差。在美国数学课本中,常见的问题类型是,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一个调查结果。教师对这些问题并不先给出解决步骤,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解决后,再提示较好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比较。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玲.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J].数学教学,2009(15).
[2]严家丽.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3]岳真.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5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要认真了解小学生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行为特征,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丰富的潜能。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各个领域拓宽,延伸,开拓学习资源,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
关键词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媒体、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1 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
小学生因疑而生奇,因疑而生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可能质疑的材料、精心设疑,引导小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小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不断发现问题。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积极思维、小学生产生疑问开始。小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思考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小学生发现的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上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是牢固的。小学生通过自己自学、探索、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要求老师加以鼓励。
2 利用互动学习的方法,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互动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小学生在同桌、小组、邻居之间建立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环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能,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古今中外,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大都有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受别人暗示的限制和束缚,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能走出传统经验和思维方法的束缚,通过多种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因此,小学生在困境中要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在情境与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以平衡的心态积极努力寻求问题的明朗化和创造奇迹的出现。同时,培养小学生内在动机,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学习和创新的内在兴趣,使他们对研究解决问题感兴趣,而不是对问题解决后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兴趣,要使小学生有机会从事他们感兴趣、能够满足好奇心、创造用思考乐趣的活动。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
3 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小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敢创新,会创新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小学生循规蹈矩,迷信老师、教材、恭恭敬敬地听讲,回答问题时揣摸老师的意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为了培养小学笺创新的胆识,让他们敢对老师的观点,对教材说“不”。为他们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让小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愉快地思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教师要不怕小学生插话,鼓励小学生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提倡标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欲。
要使小学生学会创新,就必须通过学习去吸取前人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认识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小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要关于引导小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小学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养成多维开放的思维习惯,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
5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各个领域拓宽,延伸,开拓学习资源,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将学习活动引申到家庭、邻居、社会中去,营造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觉得之间相互沟通的庞大的教学环境。自己设计很多问题,要求小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拓宽到家庭、社会中去。练习的设计不但考虑了小学生本人,还考虑了同学之间人际间的交往,培养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些练习的设计、新颖独特,启发思维,培养了小学生创造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赋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创造思维是国民富强的需要,个人成功的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兴趣是学习的敲门砖,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深厚兴趣,才能提高小学的好奇心和未知欲。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小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让小学生根据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或进行实物制作,或绘画等等;课后,我们要多组织小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及时肯定、赞扬和鼓励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那些新颖的构思、想象、联想和表现手法等都应予以热情的肯定、。大力的表扬,而对那些想象不合理、甚至是想入非非的“创新”,只要符合一定的道理,我们也应予以热情的肯定和引导,从而满足小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使他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成功来鼓励自己,带动一大片小学生。所以说,小学教学活动应从多种渠道激发小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增强其发展创造思维的信心。
6 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产生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能够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打好“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老师与小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小学生的思维不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充分的调动、激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自由表达观点,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讥讽,这种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新。紧张的、对抗的课堂气氛大大压抑了小学生的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需要,教学便成功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形成相互信任和尊重的良好氛围。
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小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这是充分调动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帖之路。我们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小学生创造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我们要精讲少说,小学生必须要多说多练。知识时代特征是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发挥学科功能,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为21世纪输送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励小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上着眼,从发展小学生思维着手,从优化教学方法着力,依据教材内容与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己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与趋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和家庭,学校教师的教育,必须要家庭父母的密切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了解小学生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行为特征,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丰富的潜能。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表现,能赋于事物新奇独特的意义,或有独特新颖的想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衡量创新思维能力的指标有几个方面:一是敏觉性。敏感观察,把握关键,遇到问题能够很快发觉其关键或漏洞所在。二是流畅性。意念泉涌,思路流畅,能够提出很多构想和方法,三变能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事具有弹性,四是独创性。独特新颖,能够突破束缚,提出不平凡的事发中意见。五是精进性,精益求精,能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想法,使其更加周详完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也会再现也一些具有创造力的行为特征。比如:顽皮、淘气与放荡不羁,扭伤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喜欢独自做事,富于幻想,勇于冒险,做事比较专注,不怕困难,乐于接受各种挑战等等。如果发现小学生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应好好启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创造力的培养者。一个有创造力的培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6.1 要有雅量,关于接纳小学生:
当小学生提出跟我们不一致意见的时候,先让小学生表达,不要马上拒绝或者责备。如果小学生的意见很有道理,那么就应该接纳,如果说得没有道理,则应与其充分讨论沟通。
6.2 要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小学生从多方面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未定型。我们要多观察,多鼓励、多帮助,培养小学生的未知兴趣。许多有成就的小学生,开始往往是她们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特别有兴趣,然后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6.3 要让小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
想象就如同一把伞,没有张开就没有作用。创造力有时也被认为是想象方式之一,事实上,小学生早在上学前就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形成许多独特新颖的想法。如果父母不注意,就会抹杀小学生内心的特殊想法,就会不自觉地扼杀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们要从不同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能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是非题对事物的认识。
6.4 要走出误区,设法排除影响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障碍:
小学生的时代特征范文6
一、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小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创新教育能使小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改善,从而起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效果。
2.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因此,创新是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实际上,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其个性发展的过程。
(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1.有利于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创新教育所倡导的全新人才观主要包含下列内容:第一,人才的非标准化。因此,我们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第二,几乎人人都有创新潜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活动使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浮出水面,得到发展,有的人甚至成长为创新型高级人才。
2.有利于我们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许多方面是相悖的。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3.有利于学校教育条件及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
4.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良好风格、特点,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有利于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适合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我们的学校为祖国各项事业源源不断地、适时地输送具备上述创新三要素的合格人才,各项事业自然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二、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的对策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地,实施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应大力提倡和开展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为知识经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根据当前小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要真正使创新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主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_一)转变教育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能,并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人才观、全面发展观。培B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真正成为“导师”。
(二)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教育型小学教师是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教育大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因此,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教育型小学教师是符合国家教师发展目标导向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构建灵活多样,互相协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小学教育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