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1
1.1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PPS抽样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山东省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作为层,每层随机抽取三个地级市,共6个地级市,于2014年1月15日至2014年2月20日,在6个地级市中按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山东省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和机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64份,回收1564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24份,问卷有效率97.4%。
1.2研究方法
参阅大量文献以及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省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4部分:
(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过去从事的职业、养老方式等。
(2)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患慢性病情况、认知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五个维度,三十个条目。
(3)医疗状况。
(4)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相关问题。问卷内容由相关专家审查并进行预调查后修订而成。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入户或入养老机构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调查,采用老年人自行填写与访谈代填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机录入。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心理健康状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t'检验、F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2.1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524人,其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年龄最大97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3.39±7.49岁;婚姻状况中有无配偶比例相差不大,有配偶者占47.8%,无配偶者占52.2%;文化程度以未受过教育和小学为主,占76.4%,高中以上学历仅占7.8%;居住地在农村的较多,占70.9%;家庭经济状况大部分在一般以上;职业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为67.5%。
2.2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问卷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部分涉及情绪低落,睡眠不好,孤独等十个问题,小于1天赋分为4,1-2天赋分为3,3-4天赋分为2,大于4天赋分为1,十个问题相加得出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满分为40分,最低分10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得分10-19,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0-29心理健康状况一般,30-40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最大值为38,最小值为12,均值为28.31,标准差4.54,55.3%的老年人得分在20-29范围中。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2.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将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作为自变量,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养老模式、健康自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不全相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老年人总的心理健康得分为因变量,以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有无配偶、职业、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为自变量,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量均以哑变量形式纳入,入选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如表3所示(仅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到F=19.034,P<0.01,可见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是影响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要高于女性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要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年龄越小、患慢性病种数越少、健康自评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高。
3讨论
大量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水平、以及社会支持程度等。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相似之处。从结果中看出,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与我国老年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社会角色丧失,社会交往减少,容易引起心理情绪变化,同时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减退,智力与记忆能力下降,会引起失落、悲伤等负面情绪。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个性特点有关,女性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性格特点较脆弱;其次女性寿命一般长于男性,患各种慢性病和损伤的机会较多;此外,女性丧偶率也比较高,这些都是促使心理状况在性别上形成差异的原因。有无配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本次调查中,老年人无配偶的比例高达52.2%,无配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有配偶的老年人,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通常配偶是老年人心理支撑与支持的重要来源,而失去配偶会对老年人产生较大的精神刺激,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生活满意度与健康自评越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反应主观幸福感,健康自评是对自身健康水平的主观感知,两者均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关,主观评价越高,说明感知者的情绪越积极,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患慢性病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随着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来越低。早有研究表明,躯体疾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疾病不仅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上的疼痛,更对其精神与情绪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中,山东省老年人在养老模式、经济状况、职业、居住地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心理健康得分中存在差异,但养老模式、经济状况、职业、居住地以及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山东省养老机构的发展在逐步完善;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入住养老机构并不完全是被迫行为,因而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情绪;同时,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背景的差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会不同。在本研究中,考虑的影响因素是有限的,除人口学基本特征与身体健康状况以外,社会支持程度,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体育锻炼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来完善结论。在21世纪中叶以前,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的养老保障将是我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积极关注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结语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2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26-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3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延边地区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程度,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使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选择延边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3名中,居住城镇94名(48.7%),居住乡村99名(51.3%);男86名(44.6%),女107名(55.4%),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 调查内容采用韩国Kim的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和健康需求。其中健康状况共28个条目,分为躯体健康(12项)、心理健康(12项)和社会健康(4项)3个维度,赋予1~4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Cronbach's Alpha值为0.95。健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3个维度,共28个条目,赋予1~4分,Cronbach's Alpha 0.91。
1.3 调查方法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严格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由延边大学护理系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共发放200份,回收193 份,回收率为 96.5%。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标准差、t检验 等方法进行数据 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193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者最多,占83.4%,高中14.5%,大学以上2.1%;有配偶62.2%;家里有1名子女6.2%,2名子女33.7%,4名及以上者30.1%;一起生活的人为配偶者43.0%,子女者26.2%,自己生活的人17.6%。喜欢的业余活动为看电影者最多(29.5%),其次顺序为唱歌(23.3%)、健康讲座(14.5%)、健美操(8.8%)、书法(3.6%)等。
2.2 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3.05±0.65,其中躯体健康状况的均分最高(3.19±0.68分),其次为心理健康(2.99±0.69分),社会健康状况最低(2.80±0.81分)。
2.3 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 12.4%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状况非常满意,56.5%的老人大体上满意,23.8%的老人认为大体上不满意,还有7.3%非常不满意。总体来看,老年人对自己健康处于大体上满足状态。
2.4 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 延边地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分为2.67±0.52,其中对心理护理需求的均分最高(3.01±0.61),其次为信息护理需求(2.87±0.68),生理护理需求最低(2.35±0.64)。
2.5 一般状况和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的关系从表中看出男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差异(p<0.05),无配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高于有配偶者(p<0.05)。
3 讨论
3.1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因素人到老年,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随之老化,健康问题也应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老年人问题不仅停留在躯体健康,更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护理需求不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及护理需求上。本次调查显示,延边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很多与汉族人不同[2],延边地区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男尊女卑的传统还一直筵席着,在家里外面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而女人在家里则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和劳累,.还可能与延边地区老年女性的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配偶统计学意义.
3.2 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在被访老人中,14.5%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53.9%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24.4%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还有7.3%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而统计学数据显示,老年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都不容乐观(P<0.05),说明老年人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还没有十分清楚,对健康的评价标准还是以有无疾病为标准的。有些老年人深感自身的不适,但是临床为确诊,就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其实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状态还未引起老年人的重视,由于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可能是导致老年人性格怪异及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3.3 老年人心理需求此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老年人一般特征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解释及老年人的理解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及社会对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非重视有关。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积极的关注,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讲座服务,提高老年人对健康水准的要求,更全面的的去关注老年人。(1)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改变不良的生活[3]方式,平衡心态,均衡营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解除心理上的疑惑,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将社区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村镇卫生所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需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制度[4-7],让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身心遇到的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文献】
[1]姜宏,王志红.从发表文献看中国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4,18(12):2155-2166.
[2]庞连智,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42-343.
[3]刘艳.安绪淑.我院对老年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几点做法[J].护理杂志,2009;19(1):72-3.
[4]王洵.城乡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2):25.
[5]Charlotte I.Aging and disability in china:cultural issues i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J].Soc Sci Med,1991,32(6):649.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群;沟通技巧;健康体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体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群的护理工作也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护士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以掌握与老年人群沟通中的障碍[1],掌握更多沟通技巧,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本研究通过在健康体检中对老年人群的有效护理沟通手段,以促进此类人群的身心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门诊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650名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包括男性390名、女性260名,年龄在60~80岁阶段,中位数为70岁。在体检前后记录其血压、血糖以及胆固醇等指标,根据诊断确定本组血压超标者有280例、合并血糖超标者有216例以及合并胆固醇超标者252例。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为体检者各自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其中有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年龄、联①系电话、家庭地址、吸烟史、饮酒史、有关病史、家族史以及药物治疗等情况。以档案内容为依据,按照统一的体检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在2名主任护师的专业领导下,由具有市级老年病专科护士资格的4名主管护师携带22名护士进行具体内容的实施,其中5名护士通过全国2级心理培训师资格验证。调查人员评价并记录与老年人群的沟通情况、健康体检中各项目的检查结果以及搜查门诊病历等方式收集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并将其录入个人档案中。
1.2.2护理沟通的方法 为了使老年人群在健康体检中有一个便捷的途径,调查人员将其进行分组编号1~25,共分成26组,各调查人员按照编号顺序分别负责管理25人;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沟通手段与体检者联系;及时使体检者了解其自身健康状况;用短信及时提示其复查并对相关疾病进行定期随访检查;定期提示慢性患者群关注血压、血糖等相关指标;定期开展有关饮食、生活方式、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指导以及血压计的相关使用方法、如何自我检测糖尿病及对老年人群心理的护理指导,调查人员应积极热情的指导体检者所重视的问题并完善预防管理。
1.3观察指标 ①血压指标;②空腹血糖及餐后1h后的血糖 指标;③总胆固醇指标
2结果
老年人群在健康体检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降低血压、血糖及胆固醇指数。
3讨论
3.1健康体检中通过护理沟通可以降低老年人群的相关阳性指标[2]。目前,大多数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于疾病的忽视及相关医学知识的使老年人的健康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及时控制,严重者危及生命。此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给每位体检者建立体检档案,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为其发放健康手册;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有关健康教育讲座,使患者重视自身健康。研究结果表明,护患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从而降低老年人群的相关阳性指标以促进机体健康。
3.2护理沟通可以改善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 沟通是某种含义及其信息被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其目的是在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影响他人对某事物的认识及其相关行为[3]。在体检中与老年人群的沟通技巧日益受到体检工作者的关注。此次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沟通技巧:工作者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倾听老年人群的需要,以提高老年人群对健康的认识;在沟通中要亲切有礼貌与其交谈,使其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沟通可以使老年人群更加乐观面对疾病,改善生活方式来提高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护士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J].医药杂志,2002.23(2).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4
社区医院;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资料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亿,到2020年估计将增加到7.4亿[1]。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所谓“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趋势,空巢家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2]。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致使许多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廖生活。
1 空巢适应障碍的真正及危害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则相对忽视。精神慰藉是指对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调节,使其得到安慰和快乐,也可称为心理健康疗法。健康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其中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并对生理健康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年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老年人就如同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愈加依赖成年子女,在生活上也离不开儿女的照顾。资料显示,在空巢家庭中近五成老人患有空巢适应障碍[3],是空巢老人的一种心理危机,其主要症状及危害如下。
1.1 情感危机 很多空巢老人存在空虚、寂寞、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情感危机现象。他们大多缺少精神慰藉,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许多空巢老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情感危机很容易影响到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使内分泌发生紊乱及免疫功能减退。
1.2 焦虑症 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患者常眉头紧锁,坐立不安,有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小动作,常伴有心悸、出汗、发抖、口干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或疑病症状。此外有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多梦、夜惊等。严重时甚至会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
1.3 抑郁症 主要表现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不明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他们常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或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而让父母独守空巢。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
2 提高空巢老人心态的措施
如何促进空巢老人形成良好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应成为社区医院在关心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另一个需要加大投入的重要工作。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应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2.1 空巢老人应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在思想上可以逐渐适应,以避免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影响身心健康。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忙碌的工作会冲淡孤独的感觉。
2.2 深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提倡和推行社区家庭医师责任制服务,积极治疗空巢老人的躯体疾病,心理治疗要早期介入,并贯穿全过程。强调心理治疗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针对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少、对生活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制定心理辅导措施。与患者进行情感互动,鼓励患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提高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对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进一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组织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学健康知识讲座,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让老年人自觉维护心理健康。通过宣传和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其自身心理调控能力。
2.4 开展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针对部分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社区医院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疏导和启发,预防和消除其不良心理。采用心理治疗技术减轻、改善或消除被治疗者的精神症状。在心理疏导中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健康自理,淡化依赖他人生存的心理意识;另一方面要倡导家庭和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全面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有意识地推动传统尊老养老文化向现代尊老敬老养老文化转变。
2.5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成员有效表达,减弱空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采用积极的策略维持和增强个体乐观、开朗的正性情绪,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持。
2.6 组织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让空巢老人不空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失衡往往与其封闭和交往中断相关。人到老年,往往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种闭塞的心理不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组织空巢老人参与社会生活,加强人际交往,与人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而广交朋友,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应劝导空巢老人走出“蜗居”,融入社会,积极热情、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如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下棋、养花、钓鱼、旅游、聊天等,因为通过交往,可以使空巢老人的苦恼得到宣泄,快乐得到分享,能力得到体现,在宣泄、分享和体现中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心理平衡。
总之,在人的老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绝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一般生活照顾。社区医院在积极治疗空巢老人躯体疾病的同时,也要鼓励空巢老人健康自理,淡化依赖他人生存的心理意识。倡导家庭和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全面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有意识地推动传统尊老敬老养老文化向现代尊老敬老养老文化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林岳卿,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老年人量表简化版的研制.中国临床心理学,2011,1:27-30.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5
(一)为全镇15个村(居)65岁及以上200名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为全镇15个村(居)65岁及以上30名失能老年人开展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项目内容
(一)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历次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每年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两次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包含血压测量、末梢血糖监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6个方面。对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服务。
(二)为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老年人能力(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和老年综合症罹患等维度,每年对辖区内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年内提供至少1次的健康指导服务工作,健康服务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与健康相关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指导、心理支持等。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在区卫健委指导下,由镇卫生院承担服务主体,确定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服务,按照规定合理使用和管理经费。镇老龄办和村老年协会工作人员协助做好服务工作。
(二)项目实施条件
对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及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是专业医护人员。
(三)项目实施计划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各单位于5月31日(第一年5月31日,以后每年3月31日)前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结合年度健康管理服务和历次检查结果,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分级,再依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评估标准和办法,对辖区内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分级标准见附件1);于6月30日、9月30日、11月30日前分别做好2次医养结合服务和失能老人综合评估与1次健康服务(服务内容及要求见附件)。
(四)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实施所需经费由中央补助资金安排。项目初期拨付60%,年底所有绩效指标完成后再拨付剩余资金。资金使用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经费、失能老年人上门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服务经费。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加强资金监管,并落实督导、培训等工作经费,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五)项目信息化应用
待国家相关信息系统建成后,要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信息及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服务信息录入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六)绩效指标
要在计划时间内不折不扣完成数量指标,同时注重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情况将作为年底考评考核重要指标。
四、工作要求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6
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生活质量状况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上海作为大都市,其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老人群体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截至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 40070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66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40%。而“纯老家庭”(本文所界定的“纯老家庭”,是指仅有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老年人与其他年轻家庭成员分开居住生活的家庭)老年人数量也在加速增加,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总数达9221万人,比上年增加583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了2125万人。“纯老家庭”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2730万人,占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82%;单身独居老年人1887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6%。[1]
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老年人口继续呈上升态势,华泾镇也不例外。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常住人口51 096人,其中户籍人口30 506人,外来流动人口20 590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 598人,占总人口的21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1 545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342%,占总人口的506%。[2]从两组数据来看,华泾镇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与上海市整体水平相近,只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重略高于上海市整体水平。华泾镇的老年人口群体对大都市上海的老年人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了解大都市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需求状况,本调查组于2010年9月选取华泾镇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有关的生活现状和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旨在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更好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种社区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人口特征(一)抽样方法与测量工具本调查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具体方案为:第一步,从华泾镇全部18个居(村)委中随机抽取10个居(村)委;第二步,在抽取出的10个居(村)委中,将每个居(村)委会的全部老年人口名单编号,再依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80位调查对象。按照此方案,本调查共抽取了800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9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75%。问卷填写大部分由经过简单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问答方式进行,同时,也有少量问卷由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自行填写。调查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变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社区服务需求量表三方面。社会人口变量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离退休前的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形式、养老经费来源等。“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广泛被应用于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也常常用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等)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本调查采用了其心理功能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两部分内容来评定社区老年人口这方面的生活状况。 “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是根据本研究前期对老年人口一些情况的了解而设计的,以了解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是一个四分位量表,询问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程度,从“没有需要”(0)到“极其需要”(3)。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此部分的20个项目聚类成三个因子: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且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二)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据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口的女性比例较高,比例达到614%,大大高于男性的比例。从年龄构成来看,平均年龄为70岁,60~7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占到了658%。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比例合计有549%,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也不在少数,比例达到125%。老年人口大部分婚姻状况为已婚夫妇,比例高达67%,但单身老年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如离异、丧偶等,其中丧偶比例较高,为277%,这一类老人尤为需要更多的关注。老年人多数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要么与配偶合住,要么独居,比例分别为515%、229%。独居老人的比例不低,而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仅占到四分之一。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绝大多数来源于离退休工资与养老保险,比例分别为916%、56%,可见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制度保障为主。此外,老年人口的离退休前职业以工人与干部为主,比例分别为559%、206%。三、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一)心理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维度状况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分别为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心理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负性情感程度较重,自信与思维能力较低。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心理功能较好,均值得分达到726。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负性情感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8326,远高于其它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程度较高。老年人精神紧张度的因子得分值也相对较高,达到7511,表明老年人遇到的紧张性生活事件的数量较多。而老年人的自尊和认知功能因子的相对均值得分较低,分别为658、667。这表明老年人在自信与思维能力方面略有下降,呈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2.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点认知。
第一,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功能越强。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老人的学历越高,他们的心理功能水平越好。
第二,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60~75岁老年组的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的心理功能程度都要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人组,并且两组都在负性情感因子方面的得分相对最高。 离退休前为技术人员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精神紧张度、正性情感、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负性情感、自尊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
第四,独身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略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认知功能与正性情感两因子方面的心理功能水平颇低。独居老人的心理功能水平的偏低,表明这一老人群体急需更多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二)社会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维度状况也是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的,分别为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业余娱乐、婚姻与家庭。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此方面的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社会功能较强,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功能尤为突出。从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社会功能显得较好,均值得分达到698。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学习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7639,高于其他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较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子得分值相对最低,仅为5432,表明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但是老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得分较高,达到7568,这表明他们与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较佳。此外,老人的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均值得分也偏低,表明老人们缺乏业余娱乐生活。
2.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项认知。
第一,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低于60~75岁老人组,并且均值得分差距较大。而两组都在人际交往能力因子方面的得分差异明显。这可能与75岁及以上的老人不便出行以及其他诸多不便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圈萎缩相关。
第二,已婚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社会支持因子功能尤为明显。从婚姻状况来看, 单身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社会支持因子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分别为636、3544。可见,单身老人们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功能严重缺损。
第三,学历越高,老人们的社会功能越好。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
第四,离退休前职业为干部的老年人的
社会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除了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婚姻与家庭以及总体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这有利于老人老年生活中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尤其是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能力两个因子方面的功能体现。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差。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社会支持因子方面的社会功能水平颇低。而与配偶合住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与子女合住的老人组。可见,虽然老人们与其子女们分开居住,但是这并未影响到老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的获得,反而老人们在这些方面的社会功能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
及其影响因素(一)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状况1.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概况根据表5的数据可知,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程度较高,其中文体活动服务需求较为突出。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情况是基于自行设计的“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来测定的,包括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采用四级计分,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从表5的数据来看,老年人的整体社区需求程度较大,均值达到0.34。具体来看,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相对最低,即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服务需求。相对而言,需求程度最高的是老年人对文体活动服务的需求。其中,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也较高,这一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容忽视,这与上述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等心理功能水平强正好对应起来。表5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项目日常生活
服务需求文体活动
服务需求心理健康
服务需求整体社区
服务需求样本n798798798798均值0.11 0.60 0.43 0.34标准差0.28 0.55 0.45 0.27
2.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有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见表6)可得三点认知。
第一,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低龄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大于60~75岁的老年人组。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低于60~75岁的老人组。
第二,独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非独身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高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可见,单身老人们更希望获得较多的日常生活照顾服务。
第三,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又相对最低。可见,独居老人相对更多地期望获得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与他们独自生活有关。相对而言,老人独自生活更困难一些。而与子女合住的老人们生活能获得子女的照料,他们就期望获得更多的文体活动服务。 都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息息相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98,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关系显著。可见,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正相关关系,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强,反之亦然。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对其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状况,本研究将采取分层回归分析。第一步自变量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及其五个因子,以考察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二步加入社会功能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心理功能后,社会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三步加入了一些社会人口特征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后,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
根据表7数据所
,线性分层回归的第一步以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为因变量,他们的心理功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r平方为004,f值为716,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度非常好。分层回归第二步加入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为自变量,r平方变为012,f值为1294,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得到提高,模型拟合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第三步加入了社会人口特征为自变量,r平方为015,f值为442,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第二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削减。因而,模型三相对于模型一、二而言,拟合度有所下降,但是模型二与模型一相比,其拟合度有所提高。因而,三个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模型有统计学意义不等于模型内所有的变量就有统计学意义,还需进一步对各自变量进行检验。从上述数据来看,在0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四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两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学习、业余娱乐生活两个社会功能因素的影响显著。
基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学习、业余娱乐生活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年龄越大,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负性情感越多,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越幸福,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学习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业余娱乐生活越丰富,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与子女合住或者老年人独居,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
五、讨论与建议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是用来考察老年人健康程度的综合指标,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生活适应状况的综合测量,而本调点聚焦于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生活适应状况的考察。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受到他们的年龄、自尊水平、婚姻家庭幸福度、人际交往能力、业余生活丰富程度、居住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方面,部分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与本调查结果有着一些类似的发现。占建华通过对浙江省1 085名60岁以上社区老人的调查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社会支持、婚姻家庭等。[3]徐慧兰的调查表明躯体疾病、兴趣爱好以及不良生活事件(丧偶、离婚、家庭不和)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4]姜维调查发现,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反而低,还发现多数老年人有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5]
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研究方面,多数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社区助老服务,[6]老年群体照料体系[7]及照料意愿[8]等方面。基于本调查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强烈,而如今社区的为老服务水平或模式未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实践层面上,上海市政府完善了全市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应对率先于全国而至的老龄化社会。在医疗方面,为老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得以完善,如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家庭病床服务,开展老年人社区健康干预;在养老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2010年新增养老病床约1万张,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5个,同时,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加大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力度。[9]可见,当前上海市的为老服务虽然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未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等特性,尤其是从生活质量层面上切入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切入关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也许能利于构建适合于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或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内容。如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住方式、人际交往倾向等方面,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供给应该趋于个别化、专业化,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回应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因而,结合本次调查数据结论与当前上海市为老服务的现状,为更完善地对上海老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社区服务,本文提出两个建议。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为老服务资源,完善为老社区服务的平台建设。首先,重构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家庭作为社区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养老资源,应重构它的地位和角色。社区服务应该依托于老年人的家庭而非仅仅是个人的支持,以满足老人的照顾需求,而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模式也是城市养老社区服务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应积极挖掘及发挥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例如,一方面政府构建培训平台以加大对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简单培训,从而有助于家庭内部提升为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以使老人得到较专业的服务,从而让老人生活和身体、心理更健康。其次,利用与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为老服务资源利用率是发展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老年人对于政府现有提供的服务及一些服务平台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并未积极参与其中,这与他们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服务,能提供哪些服务等因素有关。建议对现有服务资源进行全面了解与整合,通过社区传播平台,广泛宣传现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平台。面,要建构以需求为本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为老服务。针对目前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政府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首先,实行按需服务,合理配置社区养老资源。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为老社区服务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例如,对于低龄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实现“老有所乐”是他们最大的需求,社区可以依托老年活动室等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对仍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应鼓励他们开辟第二职业,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对于特殊的老年群体,如残疾老人、患病老人等,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服务需求,动员各方力量,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其次,提升心理服务水平,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的部分心理功能水平缺失,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目前社区中所能提供有关心理健康的服务仍然较少,老年人普遍存在焦虑感、孤独感、无用感等,尤其是独居老人以及缺乏自理能力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上述数据也反映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对最大。此外,一个完整、充实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应由专业照顾人员为主,以提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政府应将专业社会工作者纳入为老社区服务队伍,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与管理,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来提高他们的同质性水平,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并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需求。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eb/ol].[20110419]. http:∥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asp?newsid=7892.
[2]华泾镇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华泾镇老龄工作简报:第2期[eb/ol].[20120201].http:∥huajing.gov.cn/webfront_jumin/view_0.aspx?cid=2&id=5087&navindex=0.
[3]占建华,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3,11(2):145—147.
[4]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60—162.
[5]姜维,林天海,李敏,等.广州市海珠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广东医学,2007,28(7):141—142.
[6]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j].人口研究,2002,26(2):44—48.
[7]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3):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