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B/S模式;网上考试;自动评分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Computer Based"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Yin Da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Guiyang55001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hig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on-line exam system based on B/S model,especially talk about the key ways about system function model partition,test paper creation and Auto-grade。

Keywords:B/S mode;On-line examination;Auto-grade

一、前言

作为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方向。从目前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沿用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既达不到本科理论水平,又缺乏社会需要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网上考试系统。

二、系统分析

我院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笔试方式不能体现高职特点

由于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作为《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造成有的学生不注重实践操作,仅靠笔试“一锤定音”,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质。

(二)教师的出题量及度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基础》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所以每年开设班级多,上课教师多,这样造成不同班级的授课教师会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程度进行试卷制定,题量及难易程度不一致。

(三)教务工作量大

由于考试班级多,也给教务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每次考场的设置、试卷的印刷、监考人员的安排以及试卷的回收等都给教务工作增加了一定工作量、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教师评阅量大且存有不公平因素

由于考试学生多,教师的评阅量非常大,在评卷过程也会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评卷的不公平性。

因此开发设计一个计算机基础网上考试系统,对我院的基础教学具有节约资源、实现考试形式灵活性、考核评阅标准化、公正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1.B/S(Browse/Server)模式。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软件体系结构。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客户端仅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调用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完成相应数据处理,从而实现了“零客户端”方式,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时(CLR)上的应用程序框架,它用来在服务器端构建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是一种服务器Web应用开发技术。它是.NET框架的一部分,可使用、C#、J#等语言来编写页面。它与微软以往的服务端开发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开发效率、更强的应用功能、更快的执行速度、更容易配置管理和更高的安全性等特点。

3.VBA。VBA(Visual Basic Application)是微软推出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开发平台,是一种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专门用于Office的各应用程序。它将Microsoft Office中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看成一个对象,每个应用程序都由各自的Application对象代表。它是一种自动化语言,可以使常用的程序自动化,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解决方案。[1]

(二)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根据调查分析,我院计算机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由用户登录模块、考试管理模块、试题系统管理模块、

自动阅卷模块、统计模块构成。

具体说明如下:

1.用户登录模块。该模块主要验证数据库连接是否成功、用户身份是否合法,并获取用户权限类型。

2.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进行用户的添加、修改及删除,并进行相应权限设置;进行考试基本信息设置;系统日常维护,如系统备份、杀毒处理。

3.考试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考场管理和监考管理、试卷的回收管理。考场管理由管理员根据教务安排进行考试班级、考试时间、考试人数及机房设置。监考管理由管理员和教师对考试人员进行全程监控,包括在线管理,断线管理、异常情况处理等。试卷的回收管理主要实现当考试(自主交卷和强制交卷)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考生的答题试卷并加密保存。

4.试题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由题库管理模块和试卷生成模块构成。题库管理模块提供添加、修改以及删除试题等管理功能。试卷生成模块是由教师根据情况,选择试题类型、题量多少、难易程度后,系统随机从题库中选择试题生成试卷并显示在考生界面。

5.自动阅卷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完成主客观题的阅卷评分。对于客观题,当考生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将学生答题信息与试题库中的正确答案逐一对比,自动计分。对于主观题,系统按主观题目要求对考生操作进行评分计分。

6.统计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完成统计功能,提供学生成绩及格率、各分数段、不及格率的统计。试卷分析功能,提供对学生试卷各题的分析功能。

7.成绩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对学生平时成绩录入的管理及提供成绩查询功能。

(三)数据表设计

根据分析设计,本考试系统中涉及8张表,包括用户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客观题表、主观题表、考生试卷表、考生成绩表、考场信息表等表。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例举主客观表。

表1 客观题试题表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约束说明 含义

KquestID bigint(8) key,not null 试题编号

QuestTitl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题目内容

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A选项答案

B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B选项答案

C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C选项答案

D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D选项答案

Answer Char(1) Not null 答案

Diffcoefficient Char(1) not null 难度系数 0:简单 1:中 2:难

Inputtime Datetime(8) Not null 出题时间

Teacherid Char(6) 外键 教师编号

表2 主观题试题表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约束说明 含义

MquestID int(8) key,not null 试题编号

Requir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题目要求

Substanc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题目内容

Lb Char(1) not null 1:word 操作 2:execle操作

3.window操作

4.打字测试

Diffcoefficient Char(1) not null 难度系数 0:简单 1:中 2:难

Inputtime Datetime(8) Not null 出题时间

Teacherid Char(6) 外键 教师编号

(四)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1.试卷的自动生成。试卷的自动生成是网上考试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本系统采用的是随机生成算法,考试前由教师设定相关参数,包括试卷题型、试题数量及分值,难度系数等,然后由系统根据参数,分别对主观题和客观题随机进行抽取组成试卷,在抽取过程中要保证随机序号不能重复,试卷生成后进入计时控制部分。

2.试卷的自动评卷。自动阅卷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

对于客观题的评判,由系统自动将考生答题信息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根据比对情况自动评分,实现较为容易。

对于主观题,所涉及的题型较多,有打字题、WINDOWS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等。对于打字题,可根据考生输入的文字与原文一一对照,按评分标准进行计分。WINDOWS操作题则可以通过搜索考生目录,检查和判断由某项操作结果所要求的文件或文件夹是否存在来实现。难点是对Office操作题的评判,特别是Word和Excel的操作处理,考核知识点多且复杂,在此我们的评分思路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利用Office 2000文档自带“对象库”,利用VBA编程实现。通过VBA提供的访问Office文档接口,利用其中包含的函数和对象,使用VBA编程对文档中各对象的属性和状态进行识别和读取,再与试题要求进行对比后自动评分。一般思路是从上层对象起,经过若干层次,以待查的目标为最后一层子对象,获取相应属性的值,作为评分的标准。[2][3]

四、总结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计算机应用,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并相当普及。作为对传统考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无纸化考试,取代传统纸和笔的考试方式,必将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并更能体现出高效、公平、合理的优点。

参考文献:

[1]http://baike.省略/view/679018.htm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Justep X5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对像是全校各专业的大一学生。学生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系列软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得,教师也不能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增加上机练习的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该网站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课后随时可以借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样可以弥补课堂上没听懂或没练会的不足。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在线进行测试并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一、系统需求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是教学的辅助平台。该网站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使用该平台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掌握程度,经过了反复地论证,最终确定了课程网站的设计方案。系统的角色分为三种: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限,可以用来访问不同的内容。

二、总体设计

(一)系统功能结构图

本课程网站从权限角度来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角色,系统功能图就给出了系统每个角色能够完成的功能,可以执行的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结构图

(二)网站各功能模块

本课程教学网站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弱、自学能力相对也较差。所以课程网站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学习的实用性及所面向的对象群体。基于此,该网站前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课程概括、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知识拓展、在线测试。

课程概括模块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主讲教师简介、师资队伍介绍、教材建设。

理论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资料下载。

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实验素材、资料下载。

课外知识拓展包括计算机常见问题的解决。

在线测试模块主要是学生答题的模块,可以答题,然后查看成绩及答案。

三、网站系统设计

(一)数据库设计

根据课程网站的需求,本次设计选择用Mysql数据库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它可以实现在模块之间使用对象进行数据传递和负责操作数据库,可以简化三层体系架构的搭建。数据访问层要访问数据字段,业务逻辑层得到数据。

在网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数据库中各实体的联系,形成了各实体之间的ER图,从而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分别为学生、教师、管理员。

学生(学号,密码,姓名,班级,联系方式,通过审核)

教师(教师号,密码,姓名,职称,联系方式,是否通过审核)

管理员(编号,密码,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

其中带有下划线的为主键。

(二)详细设计

1.主界面设计

登录界面由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完毕后点击登录按钮,后台对用户信息进行判断,无误即可跳转到相应用户的操作页面。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用户登录界面

2.学生界面的设计

学生角色菜单项包括课程概括、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知识拓展、在线测试(在线测试)。但是学生只能进行浏览,不能进行写操作。学生登录后的主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登录的主界面

3.教师界面的设计

教师角色的菜单项包括课程概括、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知识拓展、在线测试(上传自测题)。教师可以在后台添加、删除、修改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登录的主界面

四、结束语

基于B/S结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可以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能够较好地解决课程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利用本课程教学网站,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志明,陈炎龙.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1:106-107.

[2]白淑红.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J].福建电脑,2011:198-199.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专业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们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没有到开设、由点到面,从仅仅面向少数理工科开设,逐渐发展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都必须要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数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怎样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质,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动手能力与应用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检索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自己拥有电脑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而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的计算机了解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很熟。有的学生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在远离网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单一,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办公自动化(Windows简介、计算机发展史、网络简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内容。近些年来,我们对文理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所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一定改善。课程设置如表1。

随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如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法、经、教、史、文、理、工、管、农、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需求结合、更没有做到与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结合那将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状态。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

三、综合性大学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的需求。如艺术、建筑、经济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差别很大。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针对文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有区别的对待,更要根据不同的各个学科以及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科专业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较多,有些艺术类专业会比较注重多媒体图像的处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该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加细化教学计划,更加贴近专业,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例如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中,侧重于过程控制设计、数学建模、算法分析设计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为掌握算法开发及设计、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交互式环境数值和计算的计算语言打下基础;对于机械、建筑、集成电路等专业侧重计算机辅助CAD、CAM、OLID、WORK等二维、三维制图等工具软件的介绍。在专业实践中将制图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农学、化学、制药、生物专业侧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试验过程、结果求证的编程问题;对于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要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的排序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对于法学、哲学、管理等专业要侧重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网络检索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教育、文史类的专业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针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重点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大纲。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后,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充实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但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深入了解。教师在花时间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础上,还应该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课程教学、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等资源。开放实验室,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自觉参与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切实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得到提高,取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学平台

网络的应用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的教学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极大的补充。本课程的网站上传相应的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满足了各专业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开放校园网是实现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助课形式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最清楚,如何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能切合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或实验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重点、有代表性地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小成果。进行示范,起到由点带面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8―04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以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也是高校树立与时展、现实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教育观念的核心。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教学满堂灌,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就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传统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难以消化或认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得到应用,普遍有畏难和厌倦情绪。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教师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近年开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提出计算机“三层次”教育,并重点加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领域应用能力培养。为此,在教改实施中所有教学资源、教材都是以任务(案例)方式呈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完美地进行了整合,在教学方案中强调用任务驱动模式设计教学过程。笔者在近年来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教学尝试,明显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取得了教改预期效果。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奥贝苏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两者相结合(以下简称双主体理论)的教学设计方法[1]。它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领域相结合创设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任务,实现有意义的教学。教师提供多层次辅助教学资源、驱动学生思维。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后,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的点拨,课外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行组织合作学习,最终完成任务。形成多维、互动式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计算机的课程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提高应用能力水平,是计算机课程教育的难点。因此,本文中提出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任务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而且将知识点合理融入任务之中,真正促使学生提高实际能力。

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以任务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如图所示:

1学生特征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任务的主动建构者。对学生的分析,有利于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任务与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使用调查问卷、摸底考试、调查以往相关课程成绩和与该专业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需求等方法实现。

2设计学习任务

双主体理论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的任务构成了双主题理论学习的核心,以任务驱动学习,以任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设计学习任务是整个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目标、任务。建构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如下原则:

(1)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只能更复杂,不能更简单。

(2)要设计非良构任务。非良构任务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批判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

(3)设计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不能太多。

(4)要设计开放式,能够多元解决问题的任务。解决任务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计算机应用和自身专业结合的综合性应用 [3]。

3 任务分解

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任务都代表着连续性的复杂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顶向下分解任务的分析方法,帮助学习者从宏观到细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面的认识。针对子任务案例的提出和信息资源有助于任务的简化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解释和把握任务的各个方面;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任务解决模式;帮助和管理是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环节实施的帮助与指导。必要时,还要设计如何施加人格影响,以消除因挫折而出现的泄气情绪。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完美的整合,教师如何从舞台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都集中体现在这一环节中的学习情景、资源和自主学习策略的综合设计以及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中。

4 学习情景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的学习情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还原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任务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达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5 学习资源设计

为了了解任务的背景与含义、提出任务的假设,建构自己的任务模式和了解任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准备学习者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子任务的教学设计中,需要详细考虑学生要完成任务需要哪些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上获取资源),使得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建构能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在资源的准备过程中注意避免信息污染。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系统,提供引导学生有效查询资源的方法。

6 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任务的建构,创新地制作等。教师可以用其来形象地表征某些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例如视频工具);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某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的难度(如flas)。认知工具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认知工具有: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7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反映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常见的自主学习策略有: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反思策略、启发式策略、自我反馈式策略、探索式策略、协同策略、抛锚式策略、随机进入策略等。

8 总结和强化练习

适时地总结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但总结不宜过细,应为知识体系串讲,简明扼要,避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课前占用几分钟对实验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的讲解,优秀习作的展示,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9 评价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学习者进行鉴定或价值判断。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但对于由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很难进行统一的客观评价。以“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模式比较赞同通过学生实际完成的任务去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检验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作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作出评定。

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三 “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授《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笔者对学生应用计算机水平和对课程的要求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得出美术学院的学生特征:本身专业和该课程结合紧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热情非常高,对课程知识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地区差别,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个别同学能熟练运用photoshop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针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后,在上课之初,先给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们开拓视野,让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能完成的特效有了进一步感性认识后,提出学习任务:4―8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团结协作,做一个平面图形的综合设计并进行展示。学生们看到了任务和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点乃至对专业技能的提高的重要性,也充分感知课程中自己角色转变(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注意了把握主导的原则,设计的学习任务创作空间比较大,允许同学进行多元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出学任务后,针对学生普遍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的情况,对分解的子任务由浅到深进行学习情景、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在学习情景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的任务合作小组要有一个独特的组名,为日后设计小组海报打下基础,该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任务背景,且非常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处在思维活跃期。前期的教学子任务比较简单,如简单地为一幅卡通图加背景和为图形元素填色(把photoshop简单画笔工具、填充工具等简单工具的应用的知识点融入子任务中),可以使用启发式策略、探索式策略、抛锚式策略等进行各知识点的讲授。等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一定地的把握后,逐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子任务,例如个人名片设计和小组海报设计等。这个阶段,学习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更为综合和灵活多变。例如,不同阶段收集优秀或特色案例资源进行点评;引入时尚元素进入课堂教学:在实验课程中进行小组内矢量LOGO、海报制作PK赛(公认优胜者的LOGO和制作优先应用展示封面中或在展示中起中心突出地位);或安排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对下载的图片应用滤镜/通道/蒙板等不同效果的改造,互相对比,探讨平面设计理念和综合运用方法。充分运用各种认知工具(用视频、flas等手段进行难点重点地展示,用bbs、讨论区等手段组织同学们思考、答疑和开拓思路)。这些教学措施,一直在提醒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习者的团结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也应该反映双主体教学模式多维性、互动性的特质。本中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过程中引入提出了多元评量方式,即评价的主体多元(包括学生和教师),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包含自评和互评环节)。如《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形成性评价引入了专题展示会方式,请每个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和创意进行任务展示。学生们或以上课演讲、或以小品、或以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教师(双主体)在下面共同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也使得学生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一直感知自己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评价按一定比例给出一个评价值后,发回每一个小组,让他们根据每个组员对网站建设的贡献值(这时候在子任务完成过程中的PK赛的优胜者获得优秀评价)进行自评。以这种方法得出的多元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创意和主体参与感的环节。

四 效果

本中心在教改过程中将任务驱动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建构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是评价教改成果的最原始最直观的信息。请看下面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对课程和老师的评价感想:

“老师让我们放心大胆的自己组队,自己设计,自己设想,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挖掘了我们的潜力。在项目完成之前,我都没有想到我们能够做出这么好的一个项目。”

“这次的设计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开动了想象力,发挥了自主性,培养了团结协作,在充足的发展空间内拓展自我,受益匪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直反复着跌倒与爬起的过程。但完成进行展示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也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学课程通过率100%,平均分达到83.91分。表3显示了成绩情况。

从上表成绩对课程掌握的客观评价和课程结束学生的主观感想互相印证,显示了同学们对课程满意度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五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过程就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教改,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4]。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双主体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体教学结构。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批评和争论,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乃至大学教育教改实施,与时俱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尽一分绵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传明,郑孝遥.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07).

[2]黄美琼.基于B/S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期),2012(02).

作者简介

叶娇(1988-),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实验教学;;B/S;SQL SERVER200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068-02

Based on B/S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IN Xia

(Aks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Aksu 843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based on b/s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cours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USES the as a system of web development tools, for backend database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SQLServer2005 as the background, including course learning, lab assignments, download upload data query, experiment test, performance and maintenance, and other functions of online lear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ampus network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aliz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provide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xperimental teaching; ;B/S;SQL SERVER2005

1 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进行实践锻炼的环境,通过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CAI系统可达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实验教学平台,不但有利于教师信息、交流信息和共享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强更实用的实践锻炼平台。

2 系统架构

2.1 体系结构

本实验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即客户端、web服务器及数据库Sql Server2005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具体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图

第一层客户端,只要在系统中安装有一种WWW浏览器软件就可以满足需要。浏览器作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用于显示信息、输入信息和发送请求等,实现交互功能。第二层web服务器,用来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利用可以动态生成HTML代码,并将结果嵌入其中,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实现数据库管理。当客户端提交的请求包含数据库的存取时,Web服务器便与数据库服务器一起工作。

2.2 功能结构

本系统的用户主要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自、选择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他们身份不同所具备的功能和权限也不相同。网络实验系统主要用户功能模块包括以下三个。

2.2.1 系统管理员模块

该模块由“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维护”等子功能模块组成。

1)“用户管理”子功能模块,实现增加教师及学生信息,管理和维护教师及学生基本信息等功能。

2)“系统管理与维护”子功能模块,使系统管理员方便地管理和维护本辅助实验教学系统。

2.2.2 学生模块

“学生注册/登录”子模块,学生申请注册,经“信息认证单元”审核其信息后,可登录到教师的辅助教学站点。

然后,通过子模块“课程信息访问”、“题目自测访问”、“在线考试访问”及“讨论区访问”,学生可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基本信息、CAI教学课件等内容。

本系统创建的后台支撑数据库主要有Student_Tb、Chapterinfo_Tb、Experiment_Tb、Sycjd等数据表构成。

1)学生信息注册表Student_tb

此表主要是存储学生注册的信息,包括id学生学号,xm学生姓名,sex学生性别,bjid学生所在班级编号,E-mai学生电子邮箱,mm学生登录密码,xb学生所在系名,zy学生所学专业,leval学生学历层次。

2)课程信息表chapterinfo_tb

该表存储了课程的课件和教案资料等信息,包括unitid课程具体章节号,unittopic课程章节标题,producter课程内容制作者,plandate课程内容时间,contenttype课程内容类型,contentpath课程资料存放路径, chapterid课程章节内容编号,

3)课程实验信息表experiment_tb

该表存储了课程的实验资料等信息,包括expid实验序号,id教师工号,expitemname实验项目名称,expcontent实验项目内容,expstate实验状态,unitid实验项目所属章节号,sourcepath实验源文件存放路径,samplepath实验样文存放路径,matterpath实验素材存放路径,askpath实验要求文件存放路径,

2.3功能实现

2.3.1 用户登录

本系统设计了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登录用户身份,由三种身份通过系统主页分别进入不同身份用户的页面。

对于学生在登录时会有两种情形:对于已经注册的用户,当输入正确的学号和密码后,可进入学生在线学习主页。没有注册的学生不能进入本实验系统网站,必须先注册。而当学生注册成功后,可点击相应的链接直接进入学生在线学习主页。

在页面的访问中,用到的技术是检测用户是否与服务器之间有对话(session),即Session("susername") = Trim(sdr.GetValue(1)),Session("id") = Trim(sdr.GetValue(0))该变量能将登录的姓名和学号带到网站的其他页面,使得用户在进入网站的其他页面时不再需要学号和密码验证。

如果未注册用户,那么Session(” id”)就为空值,将无法使用系统提供的某些特定功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其验证代码如下:

Dim sqlSel As String = "select * from admin_tb where musername=@name and pwd=@pass"

If operdb.login(sqlSel, name, pass) Then

Session("musername") = name

Dim sql As String = "select * from admin_tb where musername= '" + Session("musername") + "'"

Dim sdr As SqlDataReader = operdb.getRow(sql)

Do While sdr.Read

Session("musername") = Trim(sdr.GetValue(1))

Session("qx") = Trim(sdr.GetValue(3))

Loop

系统登录界面上有管理员登录、学生登录、学生注册及教师登录等导航信息,通过此界面可以实现学生登录。

2.3.2 学生在线学习

学生正确登录后,进入学生在线学习主页。在主页上学生可查看课件、实验等内容。

课程实验内容下载,实现将需完成的实验的原文、实验要求、实验样文及实验素材由务器下载到学生机上。单击下载实现实验内容的下载,设置保存位置至学生本机上。

课程实验上交,实现将学生完成的实验上传到服务器指定虚拟目录上并存于数据库内。

3 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采用B/S软件体系架构设计的一个良好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是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而提出的。根据新疆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不同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最终实现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瓶颈问题如课时少、实践时间短、学生成绩录入统计等问题最小化。设计出依次从不同用户角度出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在线课堂、实验操作及成绩录入查询等功能的实验系统。

参与文献:

[1] 丁晓香.基于ASP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 范振钧.基于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长春:吉林大学,20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