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1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2
一、音乐心理学
所谓音乐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 of music,就是指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式方法,对音乐和人之间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该科学包含的内容极广,不仅包含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而且美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等理论也涵盖在其中。专业学者会借用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对人类的音乐行为以及音乐经验的心理学现象进行解释与研究。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也有着一定分类,不仅会对音乐、对人心理产生的变化探究,同时还会对音乐对疾病的作用以及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等方向进行研究。随着音乐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探究内容也更加细化,像音乐治疗学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等等,在人类的心理健康工程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音乐心理学的应用方式
(一)儿童心理特征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
儿童时期,人类的性格较为活泼,很难长时间保持一种听课姿势,根据这些心理特征,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可以进行互动的音乐,将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就是一种利用音乐心理学对儿童进行引导的音乐教学方式。例如老师在向儿童教授《拍手歌》时,就可以让儿童与老师一起,跟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起来,按照歌词的内容进行拍手以及跺脚等方面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够在音乐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也通过动作让儿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符合儿童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整体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成熟理论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
当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儿童的音乐综合素养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时再对儿童进行音乐能力培养以及音乐相关知识点教学,就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儿童也会因为自身的进步,而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以及自豪感,会更加坚定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就成熟理论角度而言,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顺序与方向的,如果老师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对音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难度进行设计,就能保持儿童这种学习的心理,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此时,老师也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使儿童通过大量动觉与听觉的鍛炼,切实优化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从而将音乐心理学以及儿童音乐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对儿童的心理以及音乐能力同时进行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育中如果要利用成熟理论开展音乐心理学,是有一定时期以及条件要求的,一旦教学条件不足或者错过这一时期,成熟理论的开展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音乐教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所以在使用时,必须要对儿童生理成熟程度进行解,这样才能便于音乐学习能力培养教育的开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儿童审美能力培养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
音乐不仅能够给人们的听觉带来享受,同时还能向听众传达出音乐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听众通过音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影像,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心理学将音乐教学环境以及音乐韵律结构结合起来,进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要利用音乐教学,对儿童的音乐音响分辨能力进行强化,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并要运用儿童丰富的想象能力,逐步对儿童的审美情感进行提升,从而对儿童的审美心理能力进行优化,可谓一举两得。
(四)内心音乐听觉能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
所谓内心音乐听觉,指的是即便是在结束以后,人们还是会因为听觉想象而出现音乐持续发声的情况,或者是利用音乐知识对乐谱进行识别而在头脑中形成的音乐。在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当音乐播放完毕后,儿童还会对刚才的音乐旋律存在一定的印象,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印象就会弱化,而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内心音乐听觉造成的。老师在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不仅会要求儿童在课堂中有良好的表现,更加希望儿童在课下也能记住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感悟。为了确保音乐听力的教学质量,老师应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内心音乐听觉特点,在对儿童进行音响培养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听力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教育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1.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在感知方面,他们只能模糊感知到事物的整体性,无法深入、精确感知事物的各部分的特点,也无法将不同事物之间联系起来;在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短暂性特点,只要是生动、具体、形象的新鲜事物,就能很容易地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记忆力方面,小学生只能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机械和形象的记忆,还不具备对记忆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的所谓的抽象逻辑思维感性经验成分、具体形象成分更多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能够初步控制情感,使自己的情感逐渐稳定化。
1.2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音乐属于一种情感艺术,能够通过听觉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灵感受世界,达到调节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对儿童来说,音乐生动活泼的娱乐性特点正好符合了儿童爱动、爱唱、爱玩的特点。所以说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启发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感,从而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2.1想象、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还处于低下的思维水平,复制性和模仿性的想象和思维多些,加工成分较少。小学生对音乐题材的喜好多偏向于童话类、故事类、动画类及神话类的儿歌,这些具体形象表现儿童生活、与大自然联系密切的音乐题材更吸引他们,因为这些更符合儿童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理解和认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2.2情感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要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情感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和意志行为随之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得稳定、可控、丰富和深刻,该阶段是进行情感和意志培养的关键时期。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音乐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热情的,但又容易受到音乐情景的支配。一般来说,情绪单一的、生动活泼的音乐情景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音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不宜采用过于激昂或过于消沉的音乐。
2.3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有身心状况的意识,内容丰富且复杂,主要体现在自尊感和自信感两方面。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发展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分明,在音乐学习的爱好上没有明确的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对他们在音乐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学,会对他们以后音乐学习、音乐兴趣的倾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3.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音乐教学途径
3.1注重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心性未成型,对事物的喜好随性、易变,老师或家长的一个表扬或是批评都能影响到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厌恶。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儿歌接龙小游戏、猜儿歌等互动游戏,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3.2注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儿童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比较弱,而且不同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根据歌曲的曲风和歌词内容,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歌曲所要呈现的画面和故事情节。
3.3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自信。
儿童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音乐的误导,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填补儿童的心理,使用内容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儿歌曲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爱国情操;通过反映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结语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比较独特,音乐教育要适应这一独特性。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稳定持久性,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和自控力,学习不稳定,在音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开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课程、模式、方法,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才智,2012(05):31.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4
他们简单的认为好听就是美。什么的歌曲作品是好,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在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这些歌曲津津乐道,一味赞扬,甚至要求老师在音乐课上只介绍和教唱这些类型的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了解、认识的片面性。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迅猛,认知水平提高,活动领域扩展,成人意识、自我意思增强。这些因素都促使同学们在心理上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明显增多,从而使情感活动也日益丰富而强烈。总的说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处于发展、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中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很多学生的声音不像童声时期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声线变化大、音高不准,个别学生声带损伤、声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歌声时,就不免产生自卑、焦躁的情绪。在音乐课堂中,他们更多的同学不愿意独唱,宁愿大家一起唱,避免显露自己的“缺陷”。这种心理特征作为音乐老师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和保护,因为变声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而对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热衷有很多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其寻找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他们需要表达情感,他们需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交流,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歌词一般都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表达直白,曲调简单上口,节奏变化频繁,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加上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渠道,一首歌曲的流行,很快就能流传开,这也是中学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作为老师应该积极的去配合、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
2音乐心理的发展
音乐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性的倾向性,即自我意识、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另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即天赋、能力、气质、性格等。音乐心理发展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是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如果音乐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师的讲授生动、与时俱进,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努力取得音乐的好成绩,还可以借音乐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更多方面的才华,得到认可,获得荣誉感,建立自信心,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可能会日渐浓厚。音乐课上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天赋不同,也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同等等。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意识”,他们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音乐课中,小学阶段一般对律动更有兴趣,拍手、动脚、动作时兴致很高,而中学阶段则是不爱动,甚至不屑一做。这种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协调能力的发育暂时不平衡,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较差,他们怕做出不好看的动作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不屑一做实际是羞怯心理的作用,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一方面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地衡量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常表现出大胆与羞怯、自尊与自卑、活泼与忧郁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就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引导学生音乐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5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在良好音乐情境中净化心理
美育原理指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真知,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按照音乐教学和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雪莲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激越的情绪,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之情;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抗敌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飞来的花瓣》、《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采茶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在课外音乐活动中锻炼健康心理
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此类音乐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围绕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处处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开启孩子心灵的美好窗户,锻炼其健康心理。
四、在音乐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音乐教育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学习兴趣;耐心;鼓励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洌为第二位,作为艺术教育的代 表。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更明确无误的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特殊功能。但是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音乐是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课程,而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化学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则是必修课。在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 的教育理念面临挑战,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教育者在关心下一代是 否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关心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优秀的人格。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成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涉及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许多的问题也出现了。有很多的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兴趣方面强差人意,可以说是在勉强,敷衍。除了部分天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以外。老师为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孩子们总是不领情,对他们来说学习音乐是件枯燥的差事,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但是花了时间练习却进展甚微,也大大的打击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从心理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首先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格伦多曼在《教你的孩子学数学》中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想念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天才。”学习音乐是一项技术要求含量较高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器乐学习还是声乐学习,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觉到无法抗拒的压力。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儿童在音乐行为方面的表现与期待不能太机械、太刻板,而应当理解得更为宽泛、灵活一些,不要把充满活力的孩子用音乐来限制死。有的时候,孩子会胡乱的演奏或者演唱一些不太规范的乐曲或者歌曲,这时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平时还要多注意对音乐感觉的 积累。比如听听音乐会,看看好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家中播放内容高雅的音乐。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自发的体验音乐,以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当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时,必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或者大人的耐心和鼓励。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尤其重要。粗暴的,强制性的学习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会让孩子对音乐学习更加厌恶和排斥,同时还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音乐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自觉付出的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刚刚接触音乐学习的时候,就用各种办法向他们灌输“学习音乐是非常有趣的,就象是在做游戏一样”。这种观点一旦被孩子所接受了,他们就会没有任何压力感,主动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音乐学习。在这种快乐的氛围当中,孩子们保持着轻松自然的情绪,就可以很快的投入到无限的音乐世界中去。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孩子的动力源泉。兴趣的来源不仅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还要靠老师本身的魅力。作为老师,首先需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把音乐的魅力表达出来,感染孩子,打动孩子,从而使他们为之深深的迷恋,进而为之去认真学习。面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保证孩子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因为我们看来简单,就轻描淡写或敷衍了事。如果孩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大人想法不一致或者问题十分荒唐,大人也绝对不能随便加以斥责,以免挫伤孩子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失败的心理,挫伤孩子的积极 性。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勇气。心理学家哈维特在研究中指出儿童时期学习失败的人,其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赖越严重。多多的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变的爱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习的欲望也就会随之增加。在孩子感觉学习难度大有阻力而失去信心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你很聪明,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你会做好的。”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的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 绩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能否完整的演奏一首乐曲或者完整的演唱一首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要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培养好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我们不可思意的作用。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这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好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开朗健康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就会充满自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儿童学习音乐既有对音乐的兴趣,也有要驾御音乐的欲望,更有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欲望。同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有满足自尊心的欲望,有好胜心理。如果老师能恰当的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或者比赛,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竞争的平台,激发孩子们的好胜情绪和进取心。所未有的成就感,能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成功欲望。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自觉性。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所期待的儿童的音乐行为和活动应该不止于充满了快乐 与享受的音乐教育过程。我们的教育除了爱,更得有一些正确的原则和技巧,诱发引导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持续热情,使儿童能以一种自我肯定的创造性的态度去对待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并有能力以音响、节奏为手段去表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和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孩子的未来往往掌握在大人手中,适时地引导和启发,将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用好的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培养出聪明出色、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