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护理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1
关键词:新型的;双师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24-02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护理人才作为2l世纪紧缺技能型人才,也得到了重点扶持和发展。但是,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发展,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主要矛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卫生职业教育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创新。怎样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而重要的课题,护理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型的“双师型”教师。
一、新型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高尚的职业道德。护理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忠诚护理教育事业,热爱护理教育;关心学生,关爱病人,具有献身护理教育事业的精神。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循循诱导、因材施教。
2.较强的教学和临床带教能力。现代护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一名优秀的护理“双师型”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护理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授课中引入典型临床病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良好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现代的护士不仅要求护理技术精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因此,要求护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来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还要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4.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在学术氛围越来越浓重的今天,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尺。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引导其建立科学思维,已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同时护理“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医院护理管理能力和指导学生参与医院管理的能力。
5.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医疗卫生科技发展迅速,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核心能力,尤其是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护理“双师型”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将传授知识、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三者并举,使培养的护理人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创新。
二、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1.加强岗前、岗后培训。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护士资格证;教师既能在课堂上将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又是一位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并能够进行临床带教。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医院一线进修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校院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院合作,可使教师了解医院先进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从医院一线获取先进的护理技术与管理经验,聘请医院护理专家到学校讲座,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医院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护理实践,从事护理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医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培养和引进护理人才并举。一所高水准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要通过护理专家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集体智慧,造就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4.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选派教师到区内外著名护理院校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名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
5.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机制。对护理专业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卫生职业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护理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补贴津贴、晋升晋级、进修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总而言之,建设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目前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开辟培养途径,迅速造就一大批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生力军,从而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2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新型护理模式;常规护理;疗效;复发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7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new nursing service model on curative effect and recurrence of peptic ul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0 peptic ul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nursing group received new nursing service model,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urative effect and recurrence rate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96.00%) than conventional group (76.00%),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eptic ulcer; New nursing service model; Conventional nursing; Curative effect; Recurrence
消化性溃疡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好发病, 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 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等特点, 影响患者健康、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1]。消化性溃疡发病与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用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均有相关性, 积极避免危险因素为其治疗关键, 但临床中消化性溃疡治疗后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4]。有效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 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积极避免危险因素,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应用对积极避免危险因素, 协助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1月本院住院收治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53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 各25例。
1. 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用药、生活干预等。护理组患者采用新型护理模式:① 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 若患者有出血症状, 膳食主要应以流质食物为主;如果患者处于恢复期, 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准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 高纤维食物能够降低复发率, 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多摄入此类食物。②消毒护理: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 洗手间及便器每日消毒, 吃剩的实物、用过的餐具、呕吐物等都应先消毒后处理。③心理护理:护士应在临床中常常与患者解接触,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力度,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结合患者的性格特征,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④健康讲解: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展开健康教育, 耐心向患者讲解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的知识, 打消患者的各项疑虑, 帮助患者重塑治疗信心。⑤复查: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告诉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最大限度降低复发率。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溃疡面改善情况评定疗效。显效:临床Y状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面基本愈合>90%;有效:患者症状较前有所改善, 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50%~90%;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 护理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的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护理组患者复发率为4.00%, @著低于常规组的24.00%, 治疗后6个月护理组患者复发率为8.00%, 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 受患者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临床治疗控制症状后易出现复发, 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发生较多并发症, 危及患者健康,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8]。研究指出,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遗传等均有相关性。临床中通过药物治疗后,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避免相关危险因素, 可引起溃疡反复发作, 增加穿孔出血、梗阻、幽门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严重者可引起胃癌发生,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9-12]。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 传统护理已不能满足现代医疗需求, 不能符合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理念, 难以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新型护理模式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 在协助提高患者治疗同时, 针对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和护理, 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 积极避免相关危险因素, 从而协助患者积极避免危险因素, 提高临床疗效, 并降低治疗后复发率[13-15]。本研究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别采用新型护理和常规护理, 得出新型护理模式的护理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疗效, 降低复发率, 具有较高护理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成芳, 金巧馨.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3):279-280.
[2] 朱丽玲.循证护理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2):310-311.
[3] 张彩霞.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5(2):88.
[4] 张鑫平. 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9):251-252.
[5] 王彦鑫, 金昌德, 张萌. 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8):119-121.
[6] 贾红艳.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饮食保健, 2015, 2(11):102-103.
[7] 金梅花. 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中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3):208-209.
[8] 余瑛, 万芳燕.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3):940-941.
[9] 王婷. 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3):273-275.
[10] 潘虹. 新型护理模式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效果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22):2865-2866.
[11] 蔡蕾. 运用新的护理模式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 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10):91.
[12] 万小华. 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98):274-275.
[13] 陈玉梅, 杨慧. 新型护理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0):940-941.
[14] 张美华. 护理干预模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的影响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213-214.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3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针对不同疾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其治疗结果并不相同[1]。心内科的患者一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要取得术后较好的恢复效果,与临床的护理是息息相关的。心内科护理中的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心内科患者的一般护理模式和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心得体会,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80例心内科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诊断。患者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64.0±11.1岁。其中诊断心绞痛的有40例,诊断心肌梗死的有23例, 诊断高血压的有7例,诊断心力衰竭的有 1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一般的相关的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将80例心内科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采用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实验组施行针对性护理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对照组施行一般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所需的康复时间,临床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等一些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针对性护理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心内科疾病的简单的病理改变的过程,告知患者经过这种针对性的护理对心内科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心内科的一些疾病发生以后,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但医务人员会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以便进一步的消除患者以及家属的不良情绪。(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临床医生合理治疗的同时,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尿量也是需要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的重要项目。(3)尽量使用文明的礼貌用语与患者进行沟通:护理工作比较繁忙,在过度的劳累之后,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摆脱工作中不良情绪的困扰,以便进一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4)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需要细心,耐心,用心,让患者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尽心尽力,消除他们对疾病的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5)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心内科的不同疾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特殊的情况出现,需要及时上班主治医生。
1.3心内科患者康复的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伴随的症状也消失;有效:临床的症状、体征明显的改善或消失,相关的症状仅有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的症状、体征没有缓解的趋势,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的长短,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一般的临床护理模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
3 讨论
近年来,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增加,而且心内科的疾病常常都比较严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2]。因而,及时合理的治疗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临床医生的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术后效果,与临床的护理优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的护理工作也在前进的步伐中,而对于患者来说,选取何种护理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术后康复效果,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疾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护理界来说,掌握不同疾病的护理要点是首要问题。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与护士需要密切的合作[3]。
实验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的长短,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相关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内科的患者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采用针对性的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患者康复的效果要远远优于一般护理模式下的康复的效果。因临床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在各医院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志华.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8(3):281-282.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4
关键词:航道养护 管理模式 机制改革
航道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内河航运现代化的关键。杭州航区水运自然条件优越,截止2012年全航区共有航道239条,通航总里程2006km,其中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403km,占航道总里程的20.1%,初步形成了以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五、六级航道为支脉连接的航道网络。近几年来,通过加强航道建设、养护与管理,杭州内河航道不仅里程增加、等级提高,而且在养护和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各种运输方式继续保持发展势头的新形势下,航道养护管理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内河航运在运量大、成本低、不占地、有利于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实现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航道养护管理模式
1、湖州模式
湖州市港航管理部门作为辖区航道养护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市航道养护管理工作,下辖湖州、德清、长兴、安吉四个县级港航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各辖区内的航道管理和养护工作,直属湖州市交通工程处为专业航道养护单位。市、县两级航道养护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市港航部门负责辖区内养护预算的编制、上报,组织骨干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的实施,对骨干航道外的全航区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县级港航管理部门负责骨干航道外的全航区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和单项工程的实施。
2、嘉兴模式
嘉兴市港航管理部门作为辖区航道养护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市航道养护管理工作,与湖州类似,嘉兴市港航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骨干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的实施,而各辖管处则负责骨干航道以外的全航区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的实施。
3、杭州模式
2011年以前,杭州航区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类似于湖州、嘉兴,杭州市港航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航道养护管理工作,局下属各辖管处负责全航区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实施,唯一不同的是局属专业养护单位负责骨干航道(京杭运河市区段)的护岸维修及其他应急工程等养护工作。
新形势下杭州航区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的建立
2011年开始,杭州航区航道养护管理模式开始调整,统一由养管处负责杭州航区骨干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全航区航道经常性养护工程的实施,2012年开始,更是将两项内容作为两工程分别进行公开招投标。
实际上,每一种养护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单位体制的决定下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变化,新的养护管理模式会不断被推出。相较于嘉兴和湖州,杭州港航养护管理模式的市场化程度更全面一些,涉及骨干航道和全航区的经常性养护工程,但航道养护工程市场化应该是大势所趋,社会养护力量和资金将不断投入进航道养护管理中来,我们必须为养护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新模式存在的意义
深化航道养护管理机制改革,实现航道养护管理市场化运作是新形势下做好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养护投入与效益的统一,通过逐步培育航道养护工程市场,逐步实现航道养护工程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要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工作活力,提高效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搞好。
深化航道养护管理机制改革,实现航道养护管理市场化运作是航道工程建设成果延续的有力保证。航道的畅通,主要依赖于航道养护与管理。在航道工作中,养护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是航道工作的根本,也是维护和巩固航道建设成果的必然措施。只有实效的养护管理模式才能避免由于养护不善,造成建设成果丧失、航道条件恶化等不良后果的出现,是航道工程建设成果延续的有力保证。
新养护管理模式的自身优势明显。①有利于养护单位完成“养护作业”到“养护管理”的角色转化,充分调动养管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养管单位职能转型,有利于明确杭州航区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②将原来各辖区管理处各自实施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规划、协作管理,充分结合了专业养护单位的技术优势和各辖区管理处的区域管理优势,使全航区的航道经常性养护工作更加步调一致、科学合理。③采用工程招投标的方式,将航道经常性养护工作推向市场,让有资质、懂技术、擅长水上作业的施工单位参与其中,也使得这项工作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④有利于航道经常性养护工作的资金统筹化、人员统一化、设备集中化,便于把握整体,提高全局航道养护管理水平和养护工程质量,符合全局“一体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航道养护工程有很强地域性和市场成熟度不够等特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影响市场化改革;二是养护工程施工类别较多、较分散,工程量前期调查所需时间较长;三是受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养护工程量可变性大,无论是在前期还是施工中存在工程变更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工程费用的控制;四是水位变动区破损护岸修复难度大,施工质量和进度受水位影响较大。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5
在我国很多学者做了相关BIM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例如,清华大学的张建平教授完成了“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了国家体育场等大型的项目中;另外,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了国家“十一五”项目“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信息共享技术研究”和“基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侧重于BIM应用软件的研究,正在推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建筑成本预测、建筑节能设计、建筑施工优化、建筑工程安全分析以及建筑工程耐久性评估等一系列应用软件[9]。在鸟巢、水立方这些近年来举国瞩目的项目上,已经运用了BIM。在水立方的设计中,设计人员用BentleyStructural和MicroStationTriForma有效实现了维伦第尔式空间梁架(Vierendeelspaceframe)的建模和计算,2005年赢得了美国建筑师学会(AIA)颁发的建筑信息模型奖。然而国人似乎更加津津乐道于这些建筑具有震撼力的表皮和外国建筑大师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其实,这些建筑留给中国建筑界的最大财富,可能正是信息时代以数字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全新工作方式。从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建筑保护也跨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信息化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10]。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推进的目标,遗产的数字化、可视化和信息化等技术正在文博部门广泛开展。世界各国成立专门的机构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这是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结合的关键时期。虚拟现实系统成为人们承载历史记忆的方式之一[11],1995年英国巴斯举行了虚拟遗产会议(VirtualHeritage)展示历史建筑的虚拟现实系统。1997年在芬兰的倡议下,欧盟国家就开始为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描绘蓝图,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其基本内容之一。美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视,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美国记忆”项目,各方协调合作将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发展为数字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同时一些硕博士论文和专著开展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理论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对于建筑遗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12];研究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冲击和影响[18]。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是针对BIM技术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如PrabhuVenkatesh以多伦多市区历史建筑改造为例探讨BIM技术在文物建筑整体改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13]。Kim,J和Jeon,BH提出用BIM和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复原传统的韩屋构造[14]。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信息技术结合最早是从故宫和敦煌开始数字化遗产保护。随着GIS软件功能及GIS数据处理方法信息技术的推广,GIS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1],这些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进行了GIS技术在北京旧城保护研究。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也开展了基于GIS技术的苏州古城规划。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成立了GIS中心,并编制国内第一个专门用于历史街区保护的信息管理系统(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15],胡明星和董卫老师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理信息系统手册[16],并开展GIS应用于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武汉大学建筑系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也做了相关探索和研究,把GIS技术和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等现状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图1)。另外,有一些国内院校的硕士论文集中在数字化、GIS等技术手段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结合,研究构建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17]、探讨利用GIS技术分析旧城区土地性质、面积、空间分布等变化[18]、利用现代信息技术(3S)手段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该系统为文物日常管理、抢救性保护以及修复实施和管理监测工作提供支撑[19]。另外也有一些研究集中在根据古建筑的模式化特征,分析研究应用参数化技术的方法,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设计过程,建立古建筑的参数化模型,选用GDL(GeometricDescriptionLanguage)参数化技术研究中国古建筑大木的参数化设计[20]。以及建立参数化古建筑构件库来实现古建筑三维模型的精确重建,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化存档,为古建筑工程的复原、修复提供技术支持[21]。并探讨参数化在建立单个古建筑模型时的技术实现。计算机领域也有研究通过对实体扩展数据的研究和对ESTL文件的定义,利用面向对象技术、ObjectARX和OpenGL等开发技术,研发古建筑的三维建模组件和虚拟仿真平台[22]。在实际建造案例中,目前所能找到的将设计的具体信息公开的案例有鸡足山佛塔寺项目,此设计中用BIM完整地做了一套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模型,并运用于施工。清东陵景陵修缮设计方案中也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实际应用[23]。研究历史建筑的结构、表皮以及设备管线等模型信息分“层”复原,扩充建筑数据采集的任务量与最终成果的信息涵盖量[24]。可见国内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与实践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历史建筑的各类信息和基础数据仍然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共享,也无法解决面临海量信息处理的难题。历史建筑的知识库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变化很快,需要建立追踪监测机制。
2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云服务平台的可能性
历史建筑保护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信息时代的差距仍然较大,历史建筑信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文档,或者是单个计算机的电子文档,这些文档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查询需求;传统的测绘及保护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管理与保护古建筑的需求,二维的观测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古建筑的全方位认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里全方位引入现代信息工具已经迫在眉睫。
2.1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BIM则可以统筹这些数字化技术,加速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其实BIM的内涵及外延早已超出了模型的范畴,也延伸出了建筑行业,甚至到整个工程行业。因此BIM的实用性十分适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从时展的脉络来说,BIM把以2D图纸为基础的保护手段转变为3D模型为基础的保护手段(图2)。目前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系统还只能局限于一个单位内部,无法做到所有参与方的协同合作,数据可视化和关联性差,技术层级不够,迫切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仓库,在海量信息中自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BIM为历史建筑保护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BIM的应用对于实现文物建筑保护及文物建筑管理,提高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BIM,往下统筹历史建筑的各项数字化保护技术,往上整合到云服务平台,很多技术细节迫切需要立项深入开展研究。
2.2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海量数据分析
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将建筑学和计算机学科紧密结合。而近年来云计算的风起云涌给我们带来了服务模式与技术上的创新思想和理念。云计算的设计思想就是把分散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系统构成资源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的各种服务,在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平台中,计算压力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终端,应用服务也由技术商提供远程支持。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绿色计算。云计算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的“云服务”经由网络可以提供给包括城市管理部门、行业部门以及大众用户各种资源信息[25]。云服务技术与云服务系统使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与城乡规划的协同研究符合城乡规划的发展趋势[26]。数字地球和智慧城市为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指明了方向,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建筑信息模型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现实时、动态、高效的时空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引入云计算技术统一化的数据访问和开发技术,实行各种不同系统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保障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整合,从而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获取与更新功能,实现真三维动态建模与可视化功能,使得历史建筑向智能化、智慧化、语音化、真实化方向发展。
3基于云服务系统的历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历史建筑保护地域性强,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而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变化很快。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复原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历史建筑保护的材料选购、价格计算也需要数据分析;历史建筑的分类、寿命分析预测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这些工作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同时,依托历史建筑综合数据库,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建立一定的监测机制。目前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多限于GIS、数字化测量、虚拟现实系统等方面,GIS可以对历史建筑模型的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处理,参数化技术可以解决历史建筑信息数据的数字提取,数字化测量技术解决了传统历史建筑测绘方式不可比拟的存储和传递优势,虚拟仿真平台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在建筑的多媒体展示方面更显其优越性,这些技术信息都是针对历史建筑保护过程的某个片段,不能实现历史建筑保护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在历史建筑保护全生命周期中对历史建筑的现状、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做出完整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BIM模型中包含的建筑信息可以被用于模拟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中的状态和变化,其普及与完善将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产生变革式的飞速发展。历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历史建筑数据库为核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城市规划及系统科学、历史建筑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事务的图文一体化技术集成系统。
3.1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从历史文化角度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已成共识,但仍需要着眼于拓宽视野,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观、历史文化观、法制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对当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更广阔长远的视角挖掘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数字化保护对策。这种价值发现和挖掘是系统的过程,其模式与方法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各种价值,提高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历史建筑实体的保护层面,将基于数字技术研究方式进一步发展成为能支持对于历史建筑的协同研究过程、管理过程和保护实施过程的新型研究和保护模式。根据文物建筑保护方案建立和维护BIM模型,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维护相关信息,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各相关方随时共享。探索数字测图和各种检测技术在历史建筑实体保护应用中的可能性,通过调研和测试,用相关技术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和总结。将历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与历史知识库等进一步集成,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历史建筑研究过程、管理决策过程、以及实施优化过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水平。
3.2基于云服务的历史建筑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技术
历史建筑的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对于数字化保护至关重要。这其中要运用扫描技术、CAD技术、3dsmax建模技术、VRML虚拟现实技术、PhotoShop后期处理等。按照前期信息建模研究所确立的建构标准和方法,分别建构建筑遗产单体数据库、维修历史档案库以及既往研究案例库中。以“三库”中蕴藏的大量建筑遗产知识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工智能原理分析知识间相互关系、知识的表达方式和检索方式,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从而建构数据库框架模型。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历史建筑云数据中心,以在线信息服务的方式支撑历史建筑保护相关专题信息系统建设。系统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态的信息,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显示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及属性,特别是其现状影响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过虚拟建造、信息化建模实现建筑的可视化和信息数据的可查询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多领域、多部门的应用需求。历史建筑转化为数字信息后需要的是信息方面的技术,包括信息建模技术(XML)、数据库技术(SQLServer)、虚拟现实技术(VRML)、信息集成技术(Internet)等。海量基础数据全过程统计分析、方法选定、特征归纳、维护分类等需要功能强大的、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的、实现集群计算的动态数据分析软件。在历史建筑转化为数字信息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数学和计算机理论,研究多维矩阵分析理论对一些涉及时序和PanelData的经典模型以及我们自己提出或改进的一些模型,对演化计算及其收敛性证明过程,实现数学模型的多维矩阵表达。进一步研究并实现基于多维矩阵理论的算法的程序表达,同时尽可能多地实现多维数据可视化。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海量历史建筑BIM数据中的信息和内涵。
新型护理模式范文6
【关键词】 临床护理模式;慢性肾衰竭;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34-02
个性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医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的手术或诊断制定最适当的有时间性及顺序性的护理计划,目的是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和避免资源浪费,使患者享受最佳的服务品质[1]。该方法可以预见性地指导护士工作,对于降低并发症、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为了观察个性护理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展开了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2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肾脏病学》[2]的诊断标准。 表现如下:①患者均出现疲惫无力、浮肿等症状;②有不同程度的血尿现象;③患者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④患者意识清楚;⑤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脏器无功能衰竭,意识不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68例,女性62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2.8±11.4)岁;病程1.3~13年,平均病程(7.1±3.5)年;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66例;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62.8±10.4)岁;病程0.3~14年,平均病程(8.2±4.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用药指导、指标监测、健康教育等。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个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内容如下:①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向患者介绍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医院相关制度等情况,详细讲解慢性肾衰竭的相关知识和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及检查目的。②入院第2天:告知患者饮食方面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透析和药物治疗的指导,同时,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多倾听患者的烦恼并进行及时的疏导,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信心。③入院第3天: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调整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药物治疗时的摄入量为0.6~0.8g/(Kg・d),透析时的摄入量为1.0~1.2g/(Kg・d),同时,告知患者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④入院4~15天:继续饮食、用药、透析和运动指导,进行心理护理,巩固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⑤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食物的选择范围和进食量,嘱患者注意卫生、规律作息、稳定情绪、适当锻炼等。
1.3 评价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②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4]: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不可逆的危重疾病之一,是由肾功能损伤导致的代谢物排泄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最终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具有病情重、病程长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采用常规护理,但常规护理没有细化医疗的过程,治疗的重点环节得不到关注,治疗过程中的无效行为也得不到控制,时效性很低,患者的评价较差[5]。本次研究数据显示,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满意度仅为66.2%,说明护理效果欠佳。
大量研究表明,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个性护理模式治疗效果良好[6]。个性护理在医疗护理中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不仅可以对护理问题通过制定评价的标准来进行评估,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对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效率、内容、效益等连续性、系统性的控制和管理,改善医疗过程中的缺陷,其具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节约医疗成本等优点[7]。本次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对患者采用个性护理模式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此外,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及精神负担,导致发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患者的很多活动受到限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使许多患者排斥甚至拒绝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显示,采用个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说明采用个性护理可以平稳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萍丽,强吉华.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衰竭30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8):108.
[2]李萍.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70-71.
[3]刘莉,余家奇,曹文富,等.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72-73.
[4]何爱萍.慢性肾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设计与实施[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8):193-194.
[5]龙艳.85例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07,109.
[6]施月仙,刘俊铎,赵岳,等.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指导对慢性肾衰竭高磷血症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