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1
我们调查了西安市雁塔区三所小学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四部分的掌握情况。调查的对象为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各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的学生,通过不记名问卷测验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一至六年级各检测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1.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从六个年级各项均值可以看出,呈现的整体趋势是学生“图形的认识”掌握较好,而“测量”“图形的运动”相对较弱,“图形与位置”最差。这种相对差异,表明小学生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掌握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规律。因为后三者都是建立在“图形的认识”基础上,只有对几何图形有基本的辨识,才能进一步进行“计算”以及掌握较为抽象的“平移”“旋转”等运动。
2.年级升高,个体差异变大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掌握“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相对抽象的知识个体差异变大。一般来说,个体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们在研究中主要指的是后者,因为我们希望学生有多种思维方式来学习知识,但出现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内容。
3.四年级是重要转折期
四年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期,同时也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转折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根据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图形的运动”这一部分,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而4~6年级则是“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要求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握这一“关键期”。
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学习策略。
1.加强直观、形象教学方式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许多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会感到复杂、枯燥,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但我们知道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直观的形象认识开始的,所以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直观、形象往往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他们身边熟悉的实物,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拿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获取知识。
如某位老师进行“线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生1:街道上的斑马线。生2:手电筒射出来的线。生3:织毛衣用的毛线……结合这些形象的素材,进一步深入教学主题。
2.抽象知识操作化,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察的内容。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有些概念、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这些抽象的知识可以具体操作,如与学生的经验、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参与学习,亲身体验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
例如:关于平移的教学,老师们反映,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但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要准确地数出图形平移了几格,这会对一些学生产生困扰。
如判断方格纸上的房子平移了几格,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比如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老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还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假如房顶上有一只小蝴蝶,小蝴蝶平移的格数又是多少呢?它和小蚂蚁平移的格数相等吗?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
3.多种教学措施,缩小个体差异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以丰富多彩的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出现几何学习的困难,往往是对知识点兴趣不浓导致的,但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的有趣素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困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性特点;因材施教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等一些传统的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刚兴起的不久且逐步发展的新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目的、态度和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虽然他们大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了没热情和渴望,但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而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其目的就只在于如何玩好各种游戏、学习网上冲浪的方法和技巧,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且需要认真地学习才能扎好根基,此时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就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性格的差异性特点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表现出来。比如性格开朗、好动、胆大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乐于操作、敢于尝试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性格孤僻、内向和胆小的学生要么怕弄坏学校的电脑,要么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放弃操作,不敢尝试。
三是由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课后布置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愿型任务。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按照其完成任务的情况就表现出家庭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就给学生配置了电脑,有的还要求学生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或者父母的不重视,特别是在当今应试选拔人才的今天,家长大都只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才是最重要,把信息技术教学当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还有的家长现在是“谈网色变”,社会上的种种负面消息,害怕学生接受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等都表现出了来自家庭方面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普遍存在。
二、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科技的应用及其广泛。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内容的丰富得到了所有师生的青睐。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及生活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难以恰到好处地处理上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难以达到因材施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的锐减。有时是因为理论性强、操作复杂,导致基础薄的学生难以一时接受而失去了兴趣,有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心高气傲,学的时候又打退堂鼓,从而丧失学习兴趣等等情况,这些都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因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联系教学内容实际,正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通过因材施教,从而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于如何将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让他们懂得不能把学习兴趣全都放在玩游戏和网上冲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正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对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应选择灵活、机动地策略进行教学,通过采取任务驱动法,帮组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正视学生因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点,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力度,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差异性特点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3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且缺乏动力
当前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只有高考失利的学生才会来到职业学校进行学习,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还有的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嘱托,逃避社会上的压力,认为职业学校的学习也无法给自己带来提升,缺乏学习积极性,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2.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进入过社会,对于社会需求没有直接的了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岗位的联系,大部分是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的专业,在学习上存在着被动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出于自愿选择的专业,学生会报以较大的兴趣,并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而在父母和教师意愿下选择的专业,学生大多数缺乏兴趣,并且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情况。
3.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入校成绩比较低,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存在着消极抵抗心理。还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想要通过几年的学习成为有利于社会的职业型人才,但是缺乏方法和目标,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针对职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增强学校与家长的合作
职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仅是在学校的影响下形成的,还与家庭环境、家长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学校应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积极与家长开展合作,共同帮助职业学校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优势。在合作之前,学校应深入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解,明确家长的文化情况、收入情况和家庭成员结构等,并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教授家长帮助学生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并处理好个人生活与学习的方法。同时,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校的在校情况进行传达,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帮助教师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与特点。
2.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理念
专业教学是职业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只有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学生才能够产生不断的动力,才不会在学习过程中陷入迷茫。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在高中时期,就可以适当引入专业介绍课程,对于各类型专业的基本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工作岗位职责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在没进入职业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专业进行基本的了解,并产生发展意向,在高中毕业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专业选择。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应结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下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对企业日常工作情况进行参观,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课程中也应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更具岗位需求构建客户层体系,将职业发展目标放在首要地位,使教学更加贴近职业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需要设计项目任务,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设计出实施步骤,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保障机制; 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91- 0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各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各高校专业等因素的不同,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各具特色,高校需建立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社会实践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进一步促进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
1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运行机制
1.1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1) 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各高校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基层走访、服务下乡、文化传播、义务劳动等形式,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多注意思想层面,在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考察欠缺。大学生和社会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都不够清晰。部分学生通过熟悉的部门或单位填写调查表,随即上交学校,没有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对相关社会经历进行深入研究的只是少数。在社会层面,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些单位在经济、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给予支持,高校或多或少会考虑经费问题,一定程度使实践单位出现付出大于回报的情况,造成影响。
(2) 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社会实践活动,类似于“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形成“高校—社会”的双向效益链条。社会实践活动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势必造成社会实践链条不稳,实践基地的建立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基地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实践成果,强化实践过程,如果不考虑实践单位或当地的实际要求,则对于日后社会实践的延续不便,缺乏长效性。
(3) 部分社会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更好地感受社会,从而了解社会。现在一些社会实践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高校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见踪影。个别学生在参与农村调研时,甚至连农村都没有去过,又何谈调研呢?通过社会实践赢得学分,是部分大学生的想法,满足于将社会实践应付过去。
(4) 缺乏科学指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有所学,就需要在专业上有指导、在制度上有规范、在资金上有帮助。目前一些高校在此类社会实践中,缺乏科学指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的考核制度也不完善,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1.2 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
(1) 社会实践活动以主题式为主,类型式为辅。结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我国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各高校围绕此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互不重合、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形式。组队大多以小规模团队为主。有的团队是以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的专项实践团队,有的为同学之间自发形成的团队。
(2) 在接到学校通知后,在校学生大多以自愿报名形式参加,可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在某些高校中既涵盖在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中,也与学校的奖学金挂钩,给予学生一定交费或食宿补助,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团队发放奖状鼓励,然后用校园网络或报纸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申报立项。
(3) 高校将实践基地作为阵地,开展走访、调查或下乡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特定群体,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信息,进行总结、梳理,最终形成论文。社会实践结果大多以实践报告形式上交学校进行交流,学校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定。
2 国外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比
经研究,在国外一些大学,例如欧美地区,较为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颇有心得与成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是国外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
2.1 专业实践活动占据较长时间
在欧美地区,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专业实践或实习学分。在美国,大学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工厂或者企业学习。如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到联合国旁听席上“听课”,学经济的可以去华尔街实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去相关领域的单位进行实习。
2.2 学生自主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内容较多
国外在制度制定、措施执行过程中都有学生参与,例如学校的招生政策、学生课程设置等,某些学校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学校领导的选举投票,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3 开展社会服务与勤工助学活动
国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有的学校将其列入学校必修课中,同时对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进行评分,并作为凭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勤工助学比例很高。据笔者了解,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主要是青年人的自主独立意识较强,他们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工作,获得经济费用,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与平台。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开展,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
3.1 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的内涵
具体保障机制的内涵就是高校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单位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经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2 保障机制的具体方面
(1) 思想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很多的思想误区,只有对社会实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有成效。这里的思想保障既包括高校和大学生,也包括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社会本体,只有共同认识清楚,明确实践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2) 政策保障。高校大学生虽然一直在社会中生活,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认清社会,这就需要高校从教育为本的角度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要实行鼓励政策,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际,这样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氛围。
(3) 后方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一个载体,通过载体更好地认识社会,社会实践基地就是载体。它能发挥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在校大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中的形形,不至于将社会中不好的方面吸纳进来,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基地来了解社会,这样才能便于吸收好的方面,加以利用。
4 我校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经过多年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西部计划服务项目成绩喜人,社会服务蓬勃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连续多年受到国家表彰。在此工作基础上,笔者拟从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立体化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发挥实践育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4.1 我校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1) 活动地点划分:校内实践活动——论文、学科竞赛等;校外实践活动——实习、社会调研。
(2) 活动环节划分: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实验;计划外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研究、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各类咨询服务、学生组织活动。
(3) 实践活动层次划分:正常——培养平时一般的实践能力,例如语言表达、文字书写、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专业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创新——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在正常实践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提高社会实践的层次。
4.2 我校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方法——分年级分层次
(1) 大一年级:依托校园,以军政训练、勤工助学为主,鼓励假期学生就近安排社会实践,开展各类课外文娱活动,提高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2) 大二年级:开展简单的社会调研活动,以认识学习为主,增强自身对社会的了解,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3) 大三年级:开展技能型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技能。
(4) 大四、大五年级: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扩大知识面,提高相关就业能力。
(5) 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期间:结合专业技能、知识以及专业课题,开展相关科技创新社会实践。
4.3 我校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 依托校园的实践活动。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类社团组织,根据所学中医药专业特色,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在走社区、下基层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得到好评。同时根据自身优势,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2) 以共青团工作为媒介,勾画新时期工作美好蓝图。2012年7月,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团市委建立校地共青团共建基地,同时建立了临床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创了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的共建工作,也拓宽了共青团工作的领域范围。
(3) 开展专项行动。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引领青年学生下基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专项计划、特岗计划等。自2003年“西部计划”开展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有130余名志愿者奔赴内蒙、宁夏、河北等地志愿服务,成绩突出,效果显著,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4.4 我校社会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1) 紧密结合学生第一课堂,充实实践内容。为突出我校社会实践特色,有意识地开展了与专业相关的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活动,成立了校级、院级、学生自组、学生个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团队。实践服务团队在东辽县、公主岭市、农安县等地,开展送医送药、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结合教师课题,开展了全国及吉林省中医药公众素养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了解中医药在公众中的地位,有了更多想法。
(2) 紧密结合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实践空间。一方面以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突破口,开展进社区活动,其中临床医学院走进净月社区,建立义诊中心;针灸推拿学院在东站十委社区设立义诊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西部计划”,学生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服务地人民的好评,《中国中医药报》、《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3) 紧密结合学生创业就业,增强学生成才效果。引导大学生根据现代职业要求锻炼自身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就业创业市场。根据新形势下就业的新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回访工作,走访人事单位,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定位,提高认识。
(4) 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逐步强化社会实践特色。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使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党政领导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家教授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保障,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5) 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特色。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多个品牌:临床医学院在二道区同心养老院已开展“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17年,被评为“青春辉映夕阳红”先进集体;针灸推拿学院在“小巷总理”谭竹青生前工作过的东站十委社区建立医疗志愿服务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学校开展“吉林省百镇千村”中医服务行动,组建100个重点团队,奔赴吉林省1 000多个村镇送去《中国中医药报》以及健康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必须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职;学生特点;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发展时期,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心态呈现出与过去大不同的状况,正确认识和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在校高职学生学习现状,选择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将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
现在的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两条生命线:一条是高考落榜生,由于高考分数比较低而无法进入本科或者公办专科,只能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另一条是不经过高考,而是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的方式,学生直接报考该学校进入。通常来说,选择这类学校的家庭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孩子的成绩差,出于无奈有个学校读书就好,只是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获得一张文凭,为未来的生存积累点资本;(2)这些职业技术学校本身设置的专业比较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专业更注重实用技术,学制短,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找到工作;(3)父母对孩子已经失去了成才的期望,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地方让孩子待个几年再进入社会,免得孩子无事生非。在这里可以说,家长的想法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进入学校后的生活、学习以及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在此对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特点加以简要的分析,是为了更好的整理和分析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归结起来,这类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学习经历比较坎坷,家庭的期许远远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虽然民办高职的学生与一般的本科生相比较,同样具有该年龄段年轻人生理心理的时代特征,年轻、朝气蓬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自己的想法、积极提升社会意识、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但是由于高考造成的巨大阴影以及长期的学习受挫经历,使得这类群体的孩子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该群体明显的特点。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
他们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有很高的个人目标,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他们也努力过,付出过,竞争过,而由于“命运”不如人,未能如愿,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高兴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甚至逃避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高考的落败者,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原本学习成绩还可以,因为高考意外失手,无奈而选择了民办高职,这部分学生很难接受事实,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内容都是原来高中的美好回忆,不愿意与现在的同学为伍,无法融入到现有的集体中去,在班级中往往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很难走出该考的阴影,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消极多于积极。这类学生对于民办学校最初是拒绝接受的,对于学校总是百般挑剔,缺乏认同感,更有甚者毕业后辱骂贬低学校。
(二)文化基础比较差,相比较而言其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而我们所讨论的民办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可想而知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录取,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三)自身素质无法适应高校的要求
此类学生虽然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自身又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处处体现出来的都是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丝毫没有时代的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不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的打门,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的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四)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不好
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最主要原因。虽然进入了大学,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带着中学时期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这一点使得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上,比别的同学要差一些,另外在课余时间,他们也没有弥补和自我加压的意识。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和规划,也可以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和同龄人比起来缺乏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更加不会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学习是按照课程安排被动上课,课后也以完成或者说是应付完作业为目的,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这看起来简单而基本的过程。由于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所以课堂上学生几乎不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同时,多数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差,相当比例的学生到课堂听课,是因为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应付考试,但真正参加考试的时候依然是一脸的茫然。对于自己要求很低,学习纪律松弛,课堂上看小说、睡觉、玩手机混时间的大有人在。到了老乡会、玩网游则表现得兴趣浓厚,情绪高涨。
小学生学习特点范文6
论文摘要:随看社会的发辰,现今大邵分高校的毕生亦是90年代的比较有个性的成长晰一代。当然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再加上职业高校有其自奇运行与发展的挽律与特珠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i得更为重弃。忍忽政治教育工作更应更街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思路,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便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职业高校有其自身运行与发展的规律与特殊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对每所院校来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般比较薄弱,尤其学生在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作风、学习态度、职业意识、心理需求、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思路,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规范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评价手段,以便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深人研究探讨当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把我院学生的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局面,是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1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接收的是专科层次教育,人学分数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他们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本科学生的特点。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调查我发现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自我控制差
通过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发现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根据中国的国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衣食无忧,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对学生的管理跟不上,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因此,这些学生往往综合能力强,但学习能力差。
1.2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进了高职院校,只要在校期间每门功课达到六十分,他们就可以这样无忧无虑的度过三年的光阴,然后顺利拿到毕业证。其实等他们面临毕业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是多么的少,懂得的社会常识是多么的浅薄。所以我们学生管理老师一定让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让他们在参加活动中来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多举办对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学校就做的很好,每年我们学校都会举办我们学院自己特色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科技文化节”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艺术文化节”,两大品牌的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起来的,所以大一学生的学生管理老师以及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起关键作用的。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提高学习动机、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来为学习和成才服务、加强研究型教学、加强日常管理等等。
1.4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他们的各方面素养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更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到社会参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直接关系到他们毕业后是不是可以很快融人到单位中,所以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教育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转变教育管理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以上特点,其教育工作就不能完全照搬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必须适应新型教育体制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显著特点,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才。
2.1首先,正确的严格要求学生
高职学生多为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纪律较为松懈,作风比较拖拉,严格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是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学习、作风及日常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的正确态度与良好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人员的共同责任。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管理者、教育教学人员必须以身作则,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实践证明,合理地严格要求会使学生得到更健康地成长。
2.2其次,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因而特别需要受到尊重、关爱、体贴和激励,特别重视自我表现和他人的评价。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自信心。要以“授之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思考方法来面对学校、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家长,自觉克服消极心理,学会对人生目标进行设计并围绕目标来对自身进行管理,尽可能发挥其特长和潜力,尽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
2.3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实在各种活动中能动的体现出来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管理者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各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如我院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科技文化节”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艺术文化节”,两大品牌的一系列活动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式方法。
2.4建立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双元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