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1

【关键词】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重点调控的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行业并购的迭起,中国钢铁行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即指的宝钢,而首钢、鞍钢、武钢等钢铁行业巨头形成了多强的局面。它们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钢铁企业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但在应对危机能力的表现上却不尽如人意。如钢铁行业在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冲击,表现在销售额和利润的大幅度下滑,有些企业,如攀钢钒钛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了连续两年亏损被列为ST的不利局面。目前,虽然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远去,整个钢铁行业也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但我们要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才能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各个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是2008年以前在A股中上市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主要以2008-2010三年间上市公司提供的年报为分析对象,这样就囊括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对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的冲击,能够全面的表现出危机对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钢铁行业中的企业大多在内地A股上市,所以选择A股中的钢铁上市公司更能全面反映整个钢铁行业。

为了统计出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本文剔除了2008-2010年被列为ST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同时在A股、B股、H股上市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以及统计数据不全面的公司。最终本文选取了51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为加权净资产收益率(ROE)

净资产收益率表示的是企业利用股东所投入的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当前净资产收益率已经成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净利润,是一个时期数,而分母所有者权益是一个是点数,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采用的是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所谓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是将分母所有者权益通过加权变为一个时期数,即用起初的净资产加上本期通过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的净资产减去由于回购或现金分红等而减少的净资产,因此也更加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以此变量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2.解释变量

(1)资产负债率(RDA)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指标,该指标越高,表示企业的偿债压力越大。

(2)主营业务利润率(RCRA)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利用自己主要的经营业务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要求企业将自己的主要资源和能力用到主营业务中。

3.控制变量

(1)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TA)

在实证分析中企业的规模通常用总资产自然对数来表示,这是由于企业之间总资产的差距往往比较悬殊,不利于比较,而对总资产取对数能够将这个差距控制到一定范围之内。企业的规模越大,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规模效应,但相应的其管理成本和组织成本也会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股东权益周转率(TRSE)

股东权益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当股东权益周转较快时,企业的销售情况较好。

(三)提出假设

本文根据以上变量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2)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

(3)企业规模与其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4)企业的股东权益周转率与其盈利能力成正相关。

(四)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研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的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ROE=α0+α1RDA+α2RACA+α3LTA+α4TRSE+ξ

其中α0代表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α1 、α2 、α3 、α4代表自变量的系数,ξ代表随机项。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钢铁行业51家上市公司的5种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别描述出变量的极大值、极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具体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描述性统计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ROE) 153 -0.9289 0.6170 0.0944 15.0508

资产负债率(RDA) 153 0.0717 0.8890 0.5990 14.5175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TA) 153 5.2800 12.2800 8.8150 1.5954

主营业务利润率(RCRA) 153 -0.0270 0.4831 -0.1141 7.6056

股东权益周转率(TRSE) 153 0.0048 0.1206 0.0364 2.1523

从表中可以看出,钢铁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在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及主营业务利润率方面相差较为悬殊,而在股东权益周转率方面相对较为平均。总资产规模由于经过对数运算,相差不是很大。整个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即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9.44%,资产负债率为59.9%,整个行业的负债率比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主要分析的是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主营业务利润率、股东权益周转率与被解释变量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相关性分析

ROE RDA LTA RCRA TRSE

ROE 1 -0.110 -0.416** 0.502** -0.017

RDA -0.110 1 0.262** -0.429** 0.629**

LTA -0.416** 0.262** 1 -0.546** 0.012

RCRA 0.502** -0.429** -0.546** 1 -0.479**

TRSE -0.017 0.629** 0.012 -0.479** 1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规模、股东权益周转率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其中总资产规模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前文的假设可知,对股东权益周转率指标的假设发生了偏差,但其对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只有0.017,基本上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影响,在下面的回归分析中,首先将此变量剔除。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分析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误差 试用版

常量

主营业务利润率 -1.892

0.0099 1.908

0.0014

0.005 -0.992

0.0713 0.323

0.000

常量

主营业务利润率

总资产自然对数 17.444

0.0078

-0.191 8.114

0.0016

0.0078

0.0039

-0.002 2.150

0.0474

-0.0245 0.033

0.000

0.000

注:a表示因变量为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的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中剔除了股东权益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从而回归模型中只包含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ROE=17.444+0.0078RCRA-0.0191LTA

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而,而总资产规模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基本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三、结论及原因

本文通过对2008到2010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企业的规模与其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主要受到了钢铁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首先,钢铁行业的产品主要作为其他行业的原料使用,其产出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钢铁和经过初级加工的钢制品,所以主营业务利润占到了其整体收益的绝大部分,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其盈利能力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另外,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其初期的投入相当大,这导致了钢铁行业在一开始就有较大的规模,如果规模再进一步扩大会使企业的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都急剧增加,同时企业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企业的主营业务,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我们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近60%,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说明企业有着较大的偿债压力,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费用,同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企业的风险较大,会影响企业的信用和再次进行举债的能力,这些都使得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四、相关建议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于自身,加大对主营业务领域的投入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要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就必须注重对自己主营业务的发展。现在多元化战略已经被许多企业所采纳,虽然有许多企业运用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成功,但也不乏有失败的案例。本文认为,对钢铁行业这样的重工业来说,发展多元化战略绝对不能以牺牲主营业务为代价,虽然进行一些投资短期内可能比主营业务获取更多利润,但从长期来看,会对企业的主营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应当在坚持自己主营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多元化的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又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多元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控制企业规模,杜绝盲目并购

从传统观点来看,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越强。但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支付巨额的并购费用,在并购以后企业可能会因为在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企业的规模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成负相关,这就说明对钢铁行业来说,并不能一味的进行兼并重组,而要适当地控制企业的规模。

(三)缩小贷款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

负债经营曾经盛极一时,一度还被认为负债越多,杠杆效应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完全忽视了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负债的增加会使企业的偿债压力增加,增加了企业资不抵债和破产的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负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钢铁行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而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负相关。这就要求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必须要采取措施偿还贷款和公司债券,并且可适当的进行债转股,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风险,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孟薇.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实证分析[J].财经视点,2010(10).

[2]汤青.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月报,2005(2).

[3]李宝仁,王振荣.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4]赵荣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师,2009(1).

[5]莫生红,李明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7(1).

[6]兰德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作者简介: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2

    银行的盈利性存在着特殊性,近期报道的银行业收费不合理,暴利等概念正威胁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不断加深,银行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而言,既要面对国内同业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形式严峻。而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许多老牌银行深陷泥沼:巴黎银行、瑞穗银行、花旗银行亏损严重,国内银行业遭受牵连,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生存、发展并通过提升盈利能力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值得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

    英国《银行家》(Banker)杂志2011年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共有三家中国银行机构按一级资本进入排行前10名。其中,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自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地位显着提升。特别是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以8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合计1151亿美元总利润的73.8%。2009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84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继续增长到1018亿美元,占1000家银行总计税前利润的26.3%;2010年,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到1498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银行的21.1%,继续保持着2008年以来创下的第一盈利大国地位。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当今世界科技的极大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金融业也正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权和设立形式,外资银行可在加入五年内向中国居民提供信贷服务;另自2006年起,中国金融系统允许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大举“入侵”,造成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面临着来自于国外同行的挑战。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环境下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由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机构正朝着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金融机构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削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使得盈利能力下降。

    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旦资金出现缺口,风险暴露,对盈利能力必定造成巨大影响。

    分业经营的模式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于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信息传达以及各类结算等都存在着滞后性,这对于盈利能力也有较大的限制性。

    此外,优质客户流失、内部人才流失等管理方面的缺陷,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一)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与分析

    依据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判指标的全面性、主要性、逻辑性、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这五个原则,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1.银行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通用综合性指标,它是指银行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的净收益的比率,与银行的获利能力成正比。收益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越高。由于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一般都比较低,在2%以下。

    2.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3.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营业收入与上年营业收入之差和上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表现了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

    4.营业收入利润率:该指标是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评价,净利润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银行在成本支出、经营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好。

    本文通过分析10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5年间各指标的数值,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在2007——2011年间10家商业银行表现层次不齐,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到2011年底,本文所选  取的十家样本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均超过了1%,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更是达到了1.378%、1.346%,其他银行也表现良好。在净资产收益方面,2007-2011年间各家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19%、22.02%、17.62%、17.97%和19.70%,各家银行在2008年的股市牛市中均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大致为上升趋势。净利润增长率这个指标上看,各家银

    行差异较大,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家银行的利润增长率均下滑严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可见健康稳定的全球金融环境的重要性。 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10家商业银行在2007——2009年间的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4.97%,其中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达到了38.10%,39.48%,超出平均水平较多。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值的注意的是2008——2009年之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基于全球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未来银行的业务创新的不确定性,对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又可大致分为风险因素、业务因素、运营效率因素、资产规模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发展,国家金融政策等。本文主要就内部因素进行分析。

    1.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中强调的重点。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伴随的风险较小,那么这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就较高。反之,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中有大量呆账坏账,则质量较差。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具体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状况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联系紧密。一般来说,流动性越好,则银行抵押外界负面冲击的能力越强,在不完美资本市场上,它筹资所面临的资金成本也越低,使得银行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高意味着预期收益率就越低。因此,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需由银行自己在流动性盈余和不足之间做出选择,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才能保证银行盈利的稳定。

    2.业务因素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来自贷款业务。非利息收入主要指中间业务的收入。利息收入的多少取决于银行存款与贷款的数量。目前,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利差。但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市场利率的影响。而中间业务相对较为稳定,对资本金的占用、需要的风险准备均较低。发展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小、品种多、范围广、收费弹性大,能够为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信贷业务发展难以有效突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重视。

    3.营运效率因素

    银行的营运效率也是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营运效率指的是银行这个业务运行的效率。通常用管理费用比率来衡量,也就是每单位收入所需要费用成本。这个比率越低,银行经营过程中的营运费用就越低,也就是代表着银行的营运效率越高,银行可能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另一方面,银行营运效率的高低也可能反映银行资产组合的差异,例如银行的一些新兴业务(主要是中间业务)往往具有较高的盈利,但它们相对于银行的传统业务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工及其他管理费用,在这种情形下,银行的费用比率越高,反而银行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在许多商业银行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员庞大、机构复杂等状况耗费了过多的管理费用,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率提高,影响了营运效率。

    结束语

    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保证资金的流动性,预防流动性风险,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利润来源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风险因素、业务因素、运营效率因素三方面对银行的盈利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缺乏有效的数据证明这些因素与盈利性之间所具有的函数关系,因而本文仍有需要加强之处。对商业银行盈利性这一领域的探索,仍然是我国银行业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对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积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6期

    [2] 郭小群等:“银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性的影响因素”,金融论坛,2010年第9期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聚类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建设我国金融体系及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实现了进一步改善,盈利能力也在稳步提升,赢利手段和渠道进一步增加,整体盈利水平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有较大提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竞争,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体制都与同类的国外银行直接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竞争力低下、不良贷款多、规避风险能力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积极应对入世后的经营格局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的确定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有13家上市商业银行,本文选取了全部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

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考察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边际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息税前收入、息税摊销前收入、投入资本回报率。本文在筛选财务指标、构建财务评价体系时,从银行业的实际出发,最终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3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1.2.1 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可用来说明企业运用其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1.2.2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用来衡量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

1.2.3 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中获取的利润的能力越强。

本文选取2007年年报的数据如表1:

2.聚类分析

2.1 方法简介

聚类方法是多元数据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一种建立在距离度量基础上的数据表示方法,其分类是在相似性或距离(非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选定的距离函数对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进行测量,按照相似性由强到弱(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将样本逐步归类。

聚类方法首先要选定的是测量样本间的距离函数。对于两个p维样本x=[x1,…,xp]′和y=[y1,…,yp]′,常用的距离函数包括:

当选择一种相似性度量标准之后,就可以计算样本内每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样本间的相似性度量矩阵,这个矩阵就是进行样品聚类分析的出发点。

2.2 分析结果

本文应用SPSS软件中的HierarchicalCluster过程,对样本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随着聚类进程,coefficients的数值逐渐变大,表明聚类开始时,样品或类间差异较小,聚类结束时,类与类之间大差异较大,这个差异的变化正好体现了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聚类为4类较为恰当。聚类分析谱系图如下:

为更清楚的说明问题,在分析各类别时,采用指标平均值:xi=1/n∑xij(i取1、2、3、4、5;n表示样本点个数)计算结果如表2:

第一类: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0.248553、0.009674、0.413340,都偏低。

第二类: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三个地区性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最高,分别为0.439198、0.011288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低。

第三类: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较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最高,达到了0.64081。

第四类:华夏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分别为0.178426、0.00405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高。

3.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3.1 规模增长率受到制约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国信贷有总规模,每家银行也有规模,按期考核,所以银行有钱也不能放贷。银行依靠信贷扩张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二是随着证券市场加速扩容,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快速扩建,金融脱媒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银行传统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规模增长率受到制约。

3.2 少数银行拨备覆盖率不高,影响盈利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过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轨而转型。国家花了大量的财力使国有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成功转身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但是这些银行的官本位思维定势,及风险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对预期损失的拨备并没有完全到位,少数行不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高,不良率也高,而预期损失的拨备没完全覆盖,盈利能力堪忧。

3.3 盈利渠道单一,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80%的收入来源于信贷业务,虽然目前的息差是比较大的,达四点多,但是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由国家控制,特别是大型银行,容易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一放就乱,一控就死,随着宏观调控的滞后性,一待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外贸出口受阻产品价格下跌,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和购房者的按揭贷款都来自银行,如果增长趋势出现拐点,房价大幅度下跌,银行风险很大,到时不但利息收不到,可能还会赔上本金。

4.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路径

4.1 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拓宽盈利渠道

4.2 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比

4.3 加强风险管理,保证盈利质量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目前主要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但不管什么风险,银行应该早做部署,严密监控,一待发现预期损失就要提足拨备。

4.4 用好税收政策,提高增盈水平

各行要加强新税法的培训,提高政策运用能力;分层开展税务筹划,用好税前扣除政策;加快财务集中步伐,提升汇总申报质量。通过用好税收政策,来提高银行增盈水平,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5.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银行业将受到很大的冲击。银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增强自身经营能力。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要拓宽发展道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充分引入混业经营,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产权实体和市场主体,使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张云峰.2006~2007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分析[J].银行家,2007,(1):87-9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4

关键词: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局限性 优化对策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相关概述

企业营运能力就是企业经营运作的能力,是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从而对已有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的能力。能力越强,表明企业对自身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越高,同时企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具备良好的营运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谋求长足发展的基础。

而营运能力分析则是对企业这种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深入解读,企业试图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发现、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判断运营状况对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它为企业管理者对资本收益能力、保全程度、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提供了更好的评价依据。目前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一般是通过对相关财务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从而形成一定的评价指标,然后依据现有的行业平均值进行参照对比分析,从而判断企业营运能力水平的高低。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内在局限性

1.差异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了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而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则会产生差异化的财务数据,这会使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还会使会计核算方法的可比性受到影响。例如在计算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如果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进而影响指标的准确性。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对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的计算有着直接的联系,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周转率会因为该方法中存货的数值大于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数值,从而使得存货周转率虚增,其准确性和可比性下降。

2.数据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来源的单一性。通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仅仅局限于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得的数据,而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数据自身的局限性会被随即转嫁到企业营运能力分析过程中,导致相关评价指标也具有了相应的局限性。例如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数据来源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对比得出数据。但是财务报表中一般只列示期初、期末余额,而我们一般会取两者的平均值,这就会忽视那些销售易受季节影响、经营波动较大的企业。除此之外,现有的企业营\能力评价指标往往都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捆绑式的分析,然而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特定日期的时点值,利润表反映的是某一经营周期内的时期值,而这一时点值可能是整个经营周期的一个低点。所以利用这种捆绑式评价指标分析出的数据可能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营运能力水平。

3.缺乏较为科学的指标评价基准。在我国现有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中,通常使用行业平均值作为衡量企业营运能力水平的参照物,但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味地采用行业平均值作为衡量标准其实并不科学。例如当整个行业或者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趋于下滑时,行业平均值将不足以用来佐证分析结果。此外,在进行跨行业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比较时,行业平均值的实用性也会相对降低,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也会削弱。

4.部分人为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评价指标的真实性。例如:某些企业会通过期末减少采购或者期末之前接受大笔订单等手段人为地提高存货周转率。还有企业为了得到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会采取紧缩型的信用政策,而长期使用紧缩型信用政策将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长期发展。所以在被人为因素影响下得到的分析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外在局限性

1.管理者缺乏重视,导致营运能力分析地位下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更加倾向于注重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而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却缺乏重视,这种短视行为使企业营运能力分析难以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和广泛应用。

2.财务人员专业分析水平有限,难以满足营运能力分析的需要。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这要求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营运周期、销售状况等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掌控。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还无法满足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需要,其工作侧重点更多地集中在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在进行财务分析特别是营运能力分析方面的经验较少,只是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如进行一些简单的指标计算等,难以深入开展和发掘深层次的内容。

三、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优化对策

(一)选择一致的会计核算方法

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分析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选择一致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要随意、频繁地进行更换。企业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意识,使其在某一经营周期或者较长时间内采取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因素,适当变动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其更加适合市场标准,从而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营运能力对比分析时,可以保证其相关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加强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拓宽数据来源

在对企业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数据来源一般仅限于财务报表,然而由于报表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评价决策出现误差。这就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加强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拓宽数据来源。获取数据的方式,不能仅限于财务报表,还应该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通过加强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方面的关注来获取数据。例如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财务报表只列示了期初和期末余额,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数据统计力度,将期初、期末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更换成月度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这样可以得到更加均衡、准确、真实的数据分析结果。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基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标准有利于企业找出自身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加明确的企业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基准需要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经营时期各个营运指标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所属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总结出企业营运能力发展的趋势及速度等数据,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的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基准,而不是在每次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仅仅只依据行业平均值,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引入非财务性指标,丰富评价形式

因为部分人为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企业原有财务评价指标失真,所以企业在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还可以引入非财务指标,例如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量、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等。将非财务性指标融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制中,可以从多个层次、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真实地进行数据分析。此外,相关数据使用者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水平时也不能仅仅一味地依赖评价指标,还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挖掘背后的因素。

(五)加大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营运能力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

营运能力分析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有着较大影响,企业管理者不可以也不能够忽视该分析对企业的作用。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与业绩考核、人员升迁、工资变动相结合,以此来刺激相关人员对营运能力分析的重视程度。其次,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财务分析过程中,企业决策者要加大营业能力分析重要性的宣传,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提高其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

(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

从当前来看,缺乏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是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要提高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应该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财务分析水平。其次,企业应积极开展相关交流活动,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例如组织专题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等,调动员工投身学习的积极性。再有,企业还应该积极吸收高素质、综合性财务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团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哲.创新对中心微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基于南京地区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6,(12).

[2]董育,金晶.湖北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

[3]刘贤昌.基于财务比率的企业营运能力浅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4]杨有红,成晓翠.O2O商业模式、盈利能与风险管控:以携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6,(21).

作者简介: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 行业核心能力 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本科院校和商科院校发展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职业院校开始了全面发展。早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延续了本科和商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的培养上,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有了自己的特色,即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也明确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英语+专业”的复合能力。然而,如何将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成功进入市场就业,成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现状

通过外贸及涉外商务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有37.5%企业认为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够;有29.6%的企业认为商务专业知识欠缺;有66.66%企业认为学生通用技能不够;有4.16%企业认为学生文化基础素质不够。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所有28.94%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较强;有26.31%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较强;有13.1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较强;有55.26%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较强;有23.68%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有42.10%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团队意识、协调能力较强;有26.31%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我们也看到,分别有11.42%,34.28%,28.57%,31.42%,31.42%,28.57%学生认为在基础理论方面,专业知识方面,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能力,团队意识、与他人沟通能力方面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除了在专业和英语综合能力上,对学生的通用技能和文化基础素质也提出了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认为学生的通用技能有所欠缺。学生对于自己的外语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基础理论,商务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不太满意。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行业岗位分析

在对企业进行的调查问卷中,企业认为学生能够胜任的岗位有商务助理初始岗位;办公室文员的初始岗位;外贸跟单员的初始岗位;产品销售初始岗位;中英文客户服务的初始岗位;语言培训初始岗位;服务外包业务员的初始岗位。学生就业的反馈情况开来,从事销售服务行业的学生为23人,从事教育行业的为2人,从事行政工作的为10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是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那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英语基本能力,具有国际商务贸易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英语+专业”的复合能力之外,还需要哪些行业核心能力呢?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行业核心能力分析

根据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为:培养“精英语、通商务、会操作”的高技能复合型现代涉外商务服务人才。为了能够将行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行业核心能力的设定中,我们要以区域化服务的视角,以成都为中心辐射成渝经济区,依托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东部、南部企业西进发展的经济背景,紧紧把握现代涉外商务服务人才的核心行业能力。

1.强化英语能力,突出英语交际沟通和阅读写作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以英语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包括: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大的词汇储备,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学生从事的岗位多为服务业,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从行业的要求看来,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英语的交际沟通能力。用英语来完成在日常生活和以商务为工作情景下的交际沟通任务,要求口头表达流利,语音语调准确,用法符合语言习惯,词能达意。同时由于在工作中,学生需要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书面沟通和获取信息,可能会接触到英文的书报,商务报告,商务文件,信件等,因此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求理解文字意思,能做书面的简略概括,能以正确的格式做出回应。

2.夯实专业知识,突出实际操作能力

在国际商务领域,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商业道德,通晓现代商务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还需要将理论运用与实践之中,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的实践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国际商务工作情景中,依照商务活动正确流程,以语言作为工具,熟练地从事相关的国际商务活动。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成都的产业结构模式,有针对性地设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3.补充计算机应用知识,突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能力

在信息时代,商务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网络上处理文件资料,交际沟通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处理任务时,还应该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完成起草、编辑、排版和打印一般性文稿;能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包括电脑、传真机、复印机、多功能电话机、投影仪、摄像机等)。

4.增加社会交往知识,突出客户服务能力

社会交往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工作,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因此学生的社会交往知识的培养也应该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学生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还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交往习惯,在尊重别国的风俗和习惯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从狭义上说,客户服务能力包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准确、适度、得体、周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良好的沟通能力;从广义上讲,包括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

四、小结

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分析行业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发展学生的行业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还需要有针对性,因此,在学生进入到专业学习之后,学院应该给学生一些就业引导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参考自己的英语能力和职业兴趣进行方向的选择,可以通过模块课程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有重点,有规划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定位自身职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严明.商务英语能力构念界定和测试.当代外语研究[J],2012.2:23-28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6

一、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五”前两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Tk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着32.7%的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678.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1%,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0.8%和22.8%,比1995年分别增长14和14.9个百分点。尽管我国高技术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是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2002年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1,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提高了0.26和0.07(资料来源:http://www.sts.org.cn。)。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在不断提高。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出口能力并不相同。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口径,我国高技术产业分为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和公共软件服务等8大类。《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不包括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晶制造和公共软件服务等。本文分析对象主要是医药制造等5大类的17个高技术行业(行业名称见表1),利用17个高技术行业各自在全部高技术产业出货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来表示不同行业出口能力的强弱:所占比例越高,出口能力越强。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等5个行业,航天器制造、生物制品等5个行业的出口能力很弱。2001年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是出口规模最大的3个行业,它们的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业出口的比例都超过了15%,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和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的出口规模次之,分别占14.91%和10.77%,这5个行业集中了高技术产业出口的60%以上。航天器制造、生物制品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是出口规模最小的5个行业,它们的出口在高技术产业出口所占比例不足1.5%。

出口能力增长最快的是办公设备制造行业,2001年该行业出货值为151.99万元,较1995年增长9.4倍;生物制品制造业次之,较1995年增长6.4倍,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等4个行业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期这4个行业出货值的增长速度都超过4倍多。

总体上,所有17个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能力都有所增强,其中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是我国出口能力最强,也是竞争力增长最快的高技术行业,中成药材及中药加工和化学药品制造是出口能力增长最慢的行业。

二、影响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若干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们分别计算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出货值在17个高技术行业出货值总量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本文中的相应指标1995―2001年间的增减变化,以1995年为基期,用国企和三资企业各自出口份额代表行业所有制结构,大小企业出口份额表示企业规模因素);也计算了不同行业R&D经费、政府R&D资金、专利申请、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额,以及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等在全部高技术产业相应指标中所占比例的变动情况;然后使用上述相对指标,与不同行业出货值在全部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例的变动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根据表2可以看到,国企和三资企业的出口能力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在统计上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这两类企业的出口能力越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越强。但不同性质企业出口能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则不尽相同,与国企相比,三资企业出口能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表2还显示,大企业和小企业出口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在统计上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规模企业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相比之下,大企业出口能力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的影响更大一些。

从表3可以看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有显著影响的技术创新因素主要是政府R&D资金和专利申请,而行业的R&D经费、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等方面的相关科技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政府R&D资金和专利申请两个指标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在统计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它们的相应数值越大,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越强。相比而言,专利申请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政府R&D资金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影响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因素大致分为3类:所有制结构因素、企业规模因素和技术创新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基于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分别计算了它们对17个行业出口能力增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下面对这些因素对不同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增长的影响稍作分析。

1、所有制结构因素。国企出口能力较强的行业有10个。化学药品制造、生物制品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等3个行业出口能力最强;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电子元件组织、其他电子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7个行业次之;而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和办公设备制造等7个行业出口能力最弱。

外资企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有11个,其中,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两个行业出口能力最强,生物制品制造、通信设备等9个行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等6个行业最弱。

总体上,就不同类型企业的行业分布而言,国企和外资企业出口能力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国企出口能力较强的行业,一般都是外资企业出口能力较弱的行业;而外资企业出口能力较强的行业,国企的出口能力都较弱。

2、企业规模因素。大企业出口能力较强的行业有10个。化学药品制造、航天器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4个行业出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出口能力;飞机制造及修理、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等6个行业大企业出口能力一般;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生物制品制造等7个行业出口能力最弱。小企业出口能力较强的行业有13个。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其他电子设备、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等6个行业小企业出口能力最强;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电子元件等7个行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造、航天器制造等3个行业出口能力最弱。

就企业规模的行业分布而言,大小企业的出口能力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大企业出口能力占优势的行业,小企业一般占劣势;而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大企业的优势不明显或者不具有优势。小企业出口能力占优势的行业,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和开放程度一般都较高,行业进入壁垒较低;而大企业出口能力占优势的行业,大多是一些国企占优势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资本必要量很高,再加上制度性的限制规定,使得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所以,小企业很难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3、技术创新因素。政府R&D资金对企业出口能力有明显影响的行业有10个,其中航天器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等4个行业出口能力与政府R&D资金支持的关联程度最高,技术进步受政府R&D资金的影响程度最大;生物制品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6个行业受政府R&D资金的影响相对小一些。而化学药品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等7个行业与政府R&D资金支持的关系最小,即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靠企业自身努力,而不是政府支持。专利申请对7个高技术行业有明显影响,其中,化学药品制造、生物制品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办公设备等4个行业出口能力与专利申请数量关联程度很大,行业专利申请数量越多,出口能力越强,这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电子元件、仪器仪表制造等3个行业出口能力对原始创新的依赖程度相对小一些。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通信设备制造等10个行业的出口能力与专利申请的关系不明显。

总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能力明显受技术创新因素影响的行业有12个,其中5个行业的出口能力同时与政府R&D资金支持、专利申请存在着明显的关系,5个行业仅受政府R&D资金影响,只有两个行业受专利申请影响较大。技术创新因素是这些行业获得出口能力的重要法宝,但不容忽视的是,上述行业之中有10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受政府R&D资金影响较大,这说明这些行业自我创新能力较弱或创新意识不强,技术投入主要靠政府资金支持。

三、影响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其他因素

除了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因素以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企业战略等也是影响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重要因素。

高技术行业发展及其出口能力的增长,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日益重要。例如,1995―1999年仅ICT投资对OECD国家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就有0.3―0.9个百分点。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各种政策工具,从不同层面来促进高技术行业成长及其出口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有利于高技术行业发展的政策手段主要有:(1)制定高技术行业发展计划,如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英国AAITP计划、日本5GC计划等,促使这些国家的信息通信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2)通过税收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加大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投入力度。法国规定企业R&D经费享受50%的税收抵扣,德国、日本、英国等都规定了100%的R&D折旧率。(3)鼓励创业投资发展,促进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例如,比利时通过政府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办法,美国通过贷款担保等手段,促进创业投资及其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和发展。(4)通过各种机构或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日本的Kohsetsushi中心、德国的“生产技术计划”等。(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如芬兰的“竞争及网络政策”。此外,围绕着高技术人才培养和争夺的相关政策也是国外高技术行业发展和出口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提高也与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以及高技术产品的国际需求因素等密切相关。我国的"863”计划和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都是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按15%的所得税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等。

近年来,海尔、联想等一些大型高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成长以及它们的“走出去”战略也是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我国高技术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也影响着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能力。我国多数高技术企业处于产业分工中的加工组装阶段,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很高,2002年这一比值高达89.6%。此外,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市场需求强劲也带动了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出口增长。这些因素对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具体研究。

四、促进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增强的建议

1、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就行业所有制结构而言,由于化学药品、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生物制品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企出口能力,而这些行业又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行业,所以,对这些行业而言,应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继续保持国企在这些行业的出口能力优势。同时,也要鼓励外资或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其中的一些行业。对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来说,除了继续加大外资投入力度外,还要特别重视国企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加强国企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在鼓励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一个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大型企业的支撑。没有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一个国家和产业很难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多年的发展经验也说明,我们以前的“抓大放小”和鼓励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正确的。正是由于海尔、联想、创维等一大批电子企业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才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大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小企业发展,没有小企业提供的配件和相关服务,大企业也无法建立自己的技术、生产和营销体系。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具有收益高、风险大、对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而格外需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日益显著。200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8.6万家,上缴税金占全国工业企业的60%,为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但融资困难仍是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8.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仅有5%一8%能获得银行贷款。为此,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展创业投资。例如,制定《创业投资管理条例》、《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指导创业投资行为;给予创业投资税收优惠,如各类创业投资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税收优惠;规定政府采购对象中必须有一定比例(30%一50%)的中小企业,等等。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有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并不高,技术含量也不高,出口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自有技术,而是靠廉价劳动力成本,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前面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多数行业出口能力与自主的R&D投入无关,即使出口能力有赖于R&D,也不是企业本身的R&D投资,而是政府的R&D资金支持。总体上我国高技术行业的R&D强度要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左右。缺乏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持,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出口主要靠三资企业来带动,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很强,当它们发现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更有利可图的市场时就会转移,与资本相对应的产业也会发生转移。这种情况对我国高技术行业长远发展很不利。因此,应采取多种政策工具,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的出口和发展能力建立在自主技术基础之上。结合国外经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优惠、政府援助、创业投资、政府采购等。以税收政策为例,“技术准备金”制度、允许R&D资本化处理、鼓励加速折旧等都有助于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