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新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管理新技术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应用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显著的改善,更加的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过,现阶段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对于信息安全的管控工作显得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因为企业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系统发生失灵的问题逐渐的凸显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极易导致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现阶段企业也逐步的重视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的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1.1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得以发展,并且不断的朝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现在很多的企业在进行信息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云技术手段,这样能够更加的便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实时掌握与监管。在电子信息不断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会更加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并进一步的提升企业信息的安全性,保证企业对各种资源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企业以往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后,会更加的节约时间,其可以通过智能传感装置,确保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内了解与掌握企业的信息,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1.2集成化和微型化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依托于半导体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新进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子信息技术逐步的实现了集成化的发展。现阶段所采用的电子传感装置一般是应用的复合型材料,这样便保证了电子传感装置的体积能够进一步的优化,逐步的向毫米级以及纳米级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嵌入式技术快速的发展与应用,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与微型化的发展。

1.3数字化和网络化

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网络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的广泛,尤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网络技术更是得到了极快的推动应用。采用网络技术对一些信息进行存储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应用到数字化的方式。因此,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已构建成非常巨大的网络数字结构,无线通讯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等一些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逐步的加以融合,也确保了电子信息技术在进行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更加的可靠、快速以及安全。另外,因为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一些数据信息加以存储,可以保留非常长的时期,同60时所储存的信息数量也较为巨大,信息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以,其自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步的得以提升。

1.4快捷化和高效化

现阶段,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与进步,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的融合,而电子信息技术便是多种先进技术融合的一种体现。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效率,而且也具有非常快的速率,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而这时这些特点,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进一步应用。

2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1提高防火墙的设计

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很多的日常工作需要连接外部的网络来完成,在此时就要尤为的重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因为在连接外部网络的过程中,经常性的碰到一些恶意软件或者病毒的入侵,变易导致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所以,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必须强化防火墙的性能,确保计算机拥有更强的安全性。要是企业员工在连接外网的过程中,出现操作上的错误,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网络感染病毒或者被黑客入侵,那么会导致企业的计算机处于瘫痪或者混乱的状态。而要想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要持续的提升计算机终端的安全性,建立性能更为优良的防火墙,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

2.2增加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

在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中,首要要确保企业的信息是处于安全状态的。所以,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增加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现阶段,很多的企业所运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依然较为的落后,其所具有的安全系数和现阶段预防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等相关要求已经不适宜。所以,企业要尤为的重视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要及时的将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改进或者更新,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现阶段,很多的企业为了防止突然的断电而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会通过安装PUS电源等方法加以预防。所以,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2.3确保员工对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全面的了解

现阶段,虽然很多的企业开始大量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但是很多的员工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还不甚了解,导致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也容易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生信息不安全的问题。所以,要求企业应当强化对于员工的知识教育与培新工作,让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应用技能,强化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因为企业的员工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直接使用人员,若是员工不能全面的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那么在应用的过程中便极易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所以企业要在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关注对于员工信息安全的宣传工作,对员工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加以规范,让员工掌握最为基本的计算机维护技术等。

2.4建设网络安全平台

由于现阶段在网络中存在非常多的非法入侵现象以及恶意攻击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开始构建自己的信息储存平台,这一网络平台会更加的具有安全性与私密性,其是经由安全芯片以及网络之间相互的配合,以便确保企业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安全性。更多的企业逐步的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存储平台,这样便能够确保企业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同时也可以确保信息更加的不易外泄。同时,所构建的网络安全平台也能够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相应的权限,从而形成信息的小范围共享,既一些相对重要的内容,企业便能够利用这一安全平台,采取一些权限设定的方法,仅仅设定项目的相关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才拥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权限,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企业信息外泄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通过构建相应的网络安全平台,可以确保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同时还能确保企业的管理具有有力的基础支撑,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稳定的运行。

3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

通过基于Web分析的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基于Telnet日志分析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加以安全防护,应对所发生的一些异常行为进行检测。现阶段,单单的通过防止外界恶意的入侵是无法重根本上确保企业信息的安全性的,由于网络环境具有极为复杂的特征,所以应当应用不同的安全保障措施。目前,在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之中,有很多的可以用来保障信息安全的电子信息技术,例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虚拟网技术以及防病毒软件等等。企业在进行一些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连接外部网络,而这一过程便会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完全的暴露在了内网以及外网之中。所以,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等均会遭受非常大的威胁。企业的安全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并且,更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安全管理的方法来处理企业所遇到的一些信息不安全问题。企业的安全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便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不同安全系统加以集中的管理,并且对相互之间的信息加以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和一些非集中进行管理的安全系统对比而言,其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更少,更够确保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显著改善。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系统具备一个树型的结构,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也应当在企业的内网以及外部网络同时的加以实施。不过,现阶段安全管理在企业的内容中相对来说较为的脆弱,不具备较高的安全防护性能。所以,要想进一步的强化企业内网的安全性能,在企业的内部服务器之中便需要另外的安装其他的一些安全系统,如此便使得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负担有所增加。要是我们所构建的安全系统仅仅关注于对外部网络入侵的控制,但是确不能保障内部入侵得以有效的防范,如此,要是内部员工恶意的对系统进行攻击,或者是发生操作失误的问题,便极易导致整个系统出现瘫痪或者混乱的问题。所以,下面我们就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内部安全性。因为构建和企业网络环境相一致的网络需要较大的成本,所以,在此通过构建小型的网络,来检测过构建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性能。

3.1Web日志分析

Http协议日志分析模型,通过此图我们能够看出,在Web服务器的日志之中,储存有非常多的有用信息数据,例如,在访问的日志之中会对连接到系统内部的一些IP地址加以记录,还回对访问的时间以及所访问的相关文件等数据信息加以记录。在错误的日志文件之中则储存有很多的相关错误信息,例如,文件不存在错误信息、系统异常错误信息等。而对于Web系统来说,日志所发挥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网络进行流量数据的统计以及进行完全性能的分析。在此,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日志分析模型,对于系统服务器之中所储存的相关日志信息以及非法用户以及非法行为数据加以全面的分析,以对一些非法的入侵行为加以辨别与阻止。

3.2Telnet日志分析

图2为Telnet日志分析模型,通过此图我们能够看出,在Wtmp文件之中,包含有非常大量的用户日志相关数据信息,其涵盖了用户所有的登录以及离开的数据信息,同时还涵盖了系统的关闭信息以及重启信息。在此通过Web日志分析、Telnet分析和相应的切断模型,构建入侵检测与阻止安全管理系统,并使之形成一定的物理连接,如图3所示。

3.3安全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使用系统A代表不包含有内网安全性的安全管理系统,使用系统B代表包含有内网安全性的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系统A以及系统B采用Web服务器入侵的方式以及Telnet入侵的方式进行测试,建立连接的次数如表1所示。通过包中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出,系统B由于是包含有内网安全性的安全管理系统,其内部安全性明显的得以提升。

4结束语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之中,但是,在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应当进一步的强化对于信息安全的理解与认知,从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得以切实的落实。

作者:李晓鹏 单位:北京车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巍,关鑫,李东阳.我国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7(03):111.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2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管理 (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简称EIM) ,即管理企业信息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过程管理、 企业运作管理以及对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 这三方管理互相支持补充,彼此融合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企业信息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它主要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完成。 一般说,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它是一种技术的总和。 一般信息技术可分为四大基本技术,分别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其中的通讯( Com-munication) 技术、计算机( Computer) 技术和控制( Control) 技术,又称为“ 3C”支柱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大规模的时空信息网,其特征是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 作为当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信息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是高效率、高效益、高速度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撑下, 以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等处理技术的技术系统的总称。 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是管理数据。 为了管理这些数据,离不开数据库。 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存储,数据库系统可以快速访问,整合业务数据。

 

为了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就需要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这是一种网络技术,可以协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学科交织。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简洁,更加人性化,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安全性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 在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其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安全性。 系统自身、人为破坏、篡改而导致的信息泄露事件,经常发生在在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 所以,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加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其安全性。 概括来说,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3.1 许多存在的安全问题来自于计算机网络自身

 

( 1) 计算机网络建设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网络系统及其软件达不到相应的完善程度而出现漏洞。 一般对网络漏洞的定义, 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在编写时产生的错误。 在网络世界里,想要一个完全安全无漏洞的操作系统或者网络软件是不可能的。 依靠网络软件中的漏洞,网络中的黑客可以攻击和入侵,使整个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信息安全。

 

( 2)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性大特点的特殊程序,病毒可通过网络及其存储设备进行传播,通过在计算机网络建设过程中进行攻击,较大的破坏计算机系统安全性。

 

3.2 人为因素也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如果计算机操作者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降低网络性能指标,给网络带来较大威胁。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安全性对策

 

4.1 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性能,需要不断提高。 计算机信息处理主要取决的方面,就是软硬件。 科学先进的软硬件能够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 1) 通过定期检查和更新, 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硬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比如防火墙技术,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对计算机内部访问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入侵造成损失。

 

( 2) 计算机网络安全还需要杀毒软件,做好病毒的检测工作,加强对不同数据的检验,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运行情况,避免黑客入侵,确保网络信息正常运转。

 

4.2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环境的建设,保证网络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 1) 使用较先进的智能型 UPS, 保证断电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有效性,预防数据的泄漏和丢失。

 

( 2) 对关键的 UPS 电池,通不定过期的放电和充电,做好电池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保证电池可以正常使用。

 

( 3) 在保证网络设备通风正常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控温措施,可以控制计算机在运行环境中的温度,避免服务器过热引发故障。

 

( 4) 做好计算机设备防雷工作,避免雷电造成的损害。

 

4.3 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避免危机的发生

 

(1)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防止盗窃网络信息事件的发生。

 

(2) 对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通过不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最大限度降低操作失误导致的信息泄露。

 

( 3) 严格约束计算机操作人员行为,制定操作人员准则。

 

( 4) 完善相应的制度,建立网络安全的日常维护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恶劣事件发生。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安全性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对企业的管理与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段昂。计算机基础与应用[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12.

 

[3]宋文官,蔡京玫。计算机网络基础[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4]郭星明。全通用管理信息处理系统设计理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3

1.1 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县区级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只注重档案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应用,对档案信息安全则是“淡然处之”,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数据质量与安全令人担忧。

1.2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县区级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看家护院”的工作模式上,信息安全制度存在不少漏洞,出了问题难追究。档案数字化过程及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保存都缺乏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1.3 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安全基础设施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由于传统保护措施的低效率性,数字档案的保护成本过高,对于数字档案风险的防范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在目前县区级档案部门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成比例,不能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1.4 技术防范措施不健全。县区级档案部门针对数字档案所采取的技术性保护缺乏主动防范的措施。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囿于档案工作者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欠缺,维护网络设备和相关系统的技术人员又对数字档案和知识掌握不足,风险发生之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5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县区级档案部门缺乏计算机技术人员,更缺乏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多数人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人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2 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

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加速培养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档案信息安全观,提高计算机用户和从事计算机网络档案管理人员的群体安全意识。要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组织学习档案信息安全知识、信息保密技术常识和预防办法等,增强工作责任感,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联合高校档案教育专业部门对档案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增加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2.2 建立健全维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一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做到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确保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二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和制度管理。制定完善机房管理制度、网络管理、数据及加密管理、设备管理等制度,建立跟踪体系,提高整体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对电子文件归档系统、馆藏档案数字化系统、档案信息与提供利用的网站系统等应用程序,建立有效的操作规范,根据职责分离和对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三要制定完善的系统维护制度。包括对网络系统使用的情况、系统管理人员对用户权限的分配及管理等。

2.3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创建安全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环境,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需要从网络、系统、应用、数据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问题,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并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防范病毒侵害数字化档案信息。保障操作系统安全可以加强升级服务,时常检查系统的各项设置。保障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安全可以采取身份识别技术、加密防偷窃技术等,防止非法侵入。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可以实行隔离、加密、防写、异地异质备份、迁移、封装、硬盘还原卡等技术措施,以此保证数字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性。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4

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理论上来说是具有动态适应性的,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系统的更新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有所提高,功能的不断发展使得性能越来越复杂,对于病毒、黑客等行为的预防更为有效,对于用户的信息有效地进行保护,避免隐私信息和保密内容的泄漏,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从多个方面全方位配合才能完成,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需要每个系统的配合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保护,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确保用户利益。

1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

1.1网络安全威胁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常见的威胁有很多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欺骗:攻击者通过对合法用户的身份窃取和冒充进行网络数据的窃取或者网络攻击行为;拒绝服务攻击:通过一些方式使得系统响应减缓甚至瘫痪,从而造成用户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篡改:攻击者对信息传输的原始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插入等,造成信息的传递失误;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1.2信息的窃取和篡改

有些网络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密服务,这种自由传输过程中就容易造成入侵者的截获和篡改,入侵者可以通过数据经过的网络或者路由器进行信息的截获,对于资源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利益,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甚至有的入侵者能够实现与用户的隐形对接,直接修改网络中的信息,甚至深入到用户信息内部,造成严重的后果。入侵者对于信息的规律和格式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就能够对信息进行中途拦截之后并修改,从而造成用户收到的假冒信息,这种假冒信息往往难以分辨,从而造成用户的损失,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这些安全隐患。

1.3拒绝服务攻击

虽然网络安全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黑客的攻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以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隐患,拒绝服务就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攻击形式会向服务器发出一些伪造的请求,从而造成服务器的超载现象,这就使得服务器不能为原本的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攻击是目前来说应用较为普遍的攻击形式。需要我们充分重视。

2计算机运用与网络的结合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必要措施,网络安全也是如此,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全权负责,对于日常的上网制度也要有效地建立,对于黑客的入侵、病毒的侵入等实时预防,另外对于病毒的防护体系和制度也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杀毒软件安全并且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扫描,防止系统被攻击或者窃取,提高电脑配置,全面安装安全防火促使,设立密码和权限。

2.2加强系统安全防护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需要进行计算机系统漏洞的积极排除,常见的方式是采用系统扫描软件进行全面的扫描,一旦出现漏洞及时修复,对于一些影响安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补救,强化使用者的身份验证,完善相关验证制度法规,确保网络上网口令的日常运行,及时进行系统补丁的更新,以杜绝黑客、病毒的入侵。

2.3与信息和采集的关注

在网络资源的应用上计算机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对广告信息、天气信息、产品信息、多媒体信息有效获取,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利用率,同时计算机对网络信息采集外部和内部资源,通过采集的效率指标,如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都比一般的方法和工具要好,主要依靠留言板、网络调查等技术来实现。

3网络信息安全中计算机的应用

3.1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防火墙设置安全控制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检测和过滤等,这种防火墙形式对于攻击和数据式的驱动不能有效的防止,这就需要防火墙的不断完善,针对传统防火墙的缺点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利用防火墙本身的过滤和功能,对数据的整体从数据链一直到应用层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协议和的直接相互配合,提供透明模式,使本系统的防欺骗能力和运行都大大提高;如NAT和VPN、病毒防护等,使防火墙的安全性提升到又一高度。

3.2信息加密技术的全面运用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加密,这种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不被篡改,先进的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应用。

3.3身份认证技术的全速加强

身份认证对于网络安全问题来说尤为重要,身份认证也可以成为鉴别或者确认,这种方式需要通过公钥密码算法才能够实现,通过建立一种信任的验证机制对验证对象的参数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科学的鉴别和确定,从而证实被确认对象是否可以通过,由此来防止非法入侵者的侵入行为,确保数据的有效和安全,通常来说这种确认采用人的生理特征不可复制的参数,例如指纹、虹膜识别等,这种方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但是在技术实现上仍有一些困难,成本较高,所以还没有充分普及。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5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制定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网络管理人员、与企业相关的、及网络使用人员的共同努力,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小、降低以及避免一切非法的网络行为,尽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

1.1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的可变性

网络安全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变的特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或者单位组织内部结构、组织方式的不断变化,相关业务和数据类型和分布的更新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从网络安全技术的角度讲,攻击者的攻击方式、防止攻击的措施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改进,所以,安全策略是一个变化性的策略,必须要和网络当前的状态相适应。

1.2网络安全策略的核心内容

网络安全策略的核心内容有:定方案、定岗、定位、定员、定目标、定制度、定工作流程(方岗位员目制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七定”。

1.3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确定网络安全需求:确定网络安全需求的范围,评估面临的网络风险。(2)制订可实现的网络安全策略目标。(3)制订网络安全策略规划:制定本地网络安全规划、远程网络安全规划、Internet网络安全规划等规划内容。(4)制订网络安全系统的日常维护计划。

2网络安全防御与改善措施

网络安全问题是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现实威胁,网络攻击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瞄准了企业、政府、军队和有价值的个人和各个行业及领域,威胁无处不在。

2.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主要由以下三个步骤所组成:识别网络安全事故的危害、评估危害的风险和控制网络安全风险的措施及管理。而通过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及时防范于风险的危害,及时调整网络安全内容,保障网络安全运行,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形势,提高危险的预防和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就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的风险控制来说,网络安全风险控制是使网络安全风险降低到企业或者是单位可以接受的程度,当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影响企业或单位的正常日常业务运作。网络安全风险控制包括:选择安全控制措施、风险控制(免风险、转移风险、减少危险、减少薄弱点、进行安全监控等)和可接受风险。

2.2网络安全防范管理

做好网络安全防范计划与策略,对网络安全进行防范控制和管理,提高网络自身稳定性、可靠性,要有较高的警惕安全的意识,从而,能够抵御较大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1)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2)反网络病毒联盟组织。

2.3建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机制

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规范化管理力度,建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机制,大力加强安全技术建设,强化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防范不良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的安全机制有身份验证、授权、数据加密、密钥加密和数字签名、数据包过滤、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物理安全等。

2.4加强网络安全人员培训

网络安全在今天的非常的重要,对于人才的渴求也非常的大,但是人才的数量非常的有限,需求非常的大,很多的企业进行高薪聘请,但是流动性比较大,对于企业没有真正的感情,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期与发展,企业面临着非常研究的形式与考研。正是这样,很多的企业面对于这样的问题进行人才的内部的培养,通过聘请名师进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等等方面,对于受训的人员进行系统的考试,对于成绩优异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培养,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企业应该做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对于学习优异的学员进行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激励,建立考核制度,针对于员工进行周考核、月考核,慢慢的形成制度化,从而真正意义的调动员工的学习。未来的发展竞争会变得更加的激烈,正是这样的原因,一定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来自于多个方面,但是人才是一切改革的动力,所以人才的储备是未来的竞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人才的培养是未来发展的保证。

2.5引入网络安全审计系统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指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审查,以保证网络安全规则被正确执行,并帮助分析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采用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可以对潜在的攻击者起到震慑或警告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系统破坏行为提供有效的追纠证据,为系统安全管理员提供系统运行的统计日志,使系统安全管理员能够发现系统性能上的不足或需要改进与加强的地方。

3结论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6

 

电力企业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然而,由于电力企业地域性分布广泛,各类业务应用相对繁杂,特别是网络拓扑结构交错性强,加之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类潜在病毒及黑客攻击的干扰,网络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将从电力企业内网安全管理入手,就其风险因素及防范技术展开探讨。

 

一、电力企业内网面临的完全威胁

 

内网是相对于外网而言,在电力企业内外建设上,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和管理实际,内网建设多以核心交换机为中心,来实现对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物理层面的风险,如信息中心各主要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线缆的安全,在进行网络部署时未能从防火、抗震、抗电磁辐射干扰上进行优化,特别是未对接地电阻、独立接地体,以及线缆屏蔽层进行防护,对于重要服务器及重要网络设备未建立双UPS电源管理,对一些关键数据设备在出现故障时未进行容灾备份设计。

 

二是网络架构安全因素,由于内网设计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每一个员工,在不同站点之间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如有些是光纤连接、有些是租赁专线,有些是VPN连接;在网络拓扑结构上因设备系统扩展,缺乏科学规划,导致逻辑网络子网划分不合理、子网间不安全连接问题突出。

 

三是网络系统设置因素,对于不同主机系统、网络设备等硬件在安全配置上存在漏洞,有些系统补丁不健全,容易留下攻击隐患;有些配置管理操作不规范,如一些路由器配置不合理,特别是针对Windows系统与Linux系统共存环境下的内网配置参数问题,都给系统管理带来影响。四是应用软件风险因素,从内网应用软件系统来看,一方面为办公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等通用软件,另一方面是电力系统协同软件,财务软件等行业类软件,再者是围绕电力生产、供应、管理、调度而开发的专用自动化系统软件,营销系统等。

 

由于不同软件厂家在软件设计、使用及软件漏洞管理上都存在不足,而电力企业在内网应用软件管理上未能进行协同推进,特别是软件的口令授权、权限设置,软件系统数据管理及配置、备份管理等问题,都可能带来更多安全缺陷。五是病毒防范及信息安全意识不足,对于内网,同样需要关注病毒侵害风险,特别是在一些文档传输中,对于病毒的形式、传播途径等未能进行专业防范,特别是风险意识不足,未能真正从制度上、管理上落实安全管理要求。

 

二、电力企业内网安全管理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在企业内外网最关键的安全防线就是防火墙,一方面防火墙阻止外网的未经许可的访问,另一方面实现对内网的安全防护。利用防火墙中的包过滤技术,可以实现对未经授权的访问流进行检索和控制。如判定数据请求的源地址、目标地质是否安全,数据传输端口是否正确;同时,防火墙还可以通过对传输数据的相关地址属性信息来判定数据包的请求是否合法,并进行优化处理; 另外,利用防火墙,还可以实现IP地址的转换,特别是通过地址映射技术,实现对内网网络中的IP地址进行虚拟化管理,实现对内网的安全保护。

 

(二)漏洞扫描及入侵检测技术。

 

对于网络安全的检测与管理,通常需要从漏洞扫描技术应用中,来发现本地网络及内部其他网络的安全脆弱性问题。特别是对网络系统内部各类运行行为的扫描,分析安全日志并监测不同内网用户的操作行为是否合法,并从系统平台的安全策略检测上,对可疑行为发出告警。如利用分段入侵检测来检查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结构的完整性,提升内网安全管理效度。

 

(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从内网安全管理实践来看,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主要通过对网络系统设备、软硬件系统进行正确配置和合理优化,来抵御可能存在的内网安全风险。如在操作系统登录管理上,利用授权账户管理,并从密码及有效期限,以及操作权限上进行分级管理;在进行内网远程登录连接过程中,所有数据传输实施加密协议,如基于WEB的SSL、TLS加密技术;对于来自网络内的各类Dos攻击行为,利用路由器来设置拒绝服务模式,提升设备的可用性。

 

(四)防病毒软件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影响内网安全的重要风险,在病毒防御及控制上,需要围绕系统性、综合性特点来部署。由于病毒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在进行病毒防范上,需要结合病毒特征码、程序行为、关键字等进行检测,而病毒库的更新尤为重要。因此,在病毒防范技术上,一方面做好病毒库的升级更新,另一方面一旦发现病毒,需要从系统隔离、病毒清除、文件保护等方面进行处理,特别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恶意病毒,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病毒防御体系,确保每一台内网机器的安全。

 

三、结语

 

电力系统内网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通过对内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安全管理技术上,加强综合性防范。同时,内网安全管理要注重人的关键性,要不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制度上提升内网操作的安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内网用户的安全威胁,保障内网的稳定、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