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1

关键词:电力企业;新常态;经济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1

近些年来,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放缓,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的形势,由于市场经济的持续性低迷,所以对于经济活动来说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结构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急需对煤电倒挂的形势进行调整;其次由于我国开始重视对资源与环境的整合工作,所以导致电力企业急需改变经营的重心;最后,由于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问题也急需电力企业解决。

一、电力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受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方式、经营结构也开始做出了逐渐的调整。首先,经济活动开始向着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进行演进;其次,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向着集约、效率型增长;最后经营结构也从传统的产能结构不合理向着做优、增量进行调整。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对于电力企业的成本构成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从传统的粗放煤电转向新能源的利用;其次要将高科技含量的工艺代替传统的生产工艺;最后要从环境资源成本较大的发电形式转向水电及其他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方向。在上述形式出现后,我国电力需求的发展出现以下特点。

首先,据有效数据显示,1995―2015这十年间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在10%左右,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于电力消费在 “十三五”期间,预计年增长率将处于5%―7%之间。而到21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将逐渐的进入到后工业化时期,而目前的支柱性产业也将会面临着升级与改造,即工业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构成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下降,高耗电产品的产量也将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次是用电结构及用电方式的转变;预计第三产业将代替第二产业的用电比重,逐渐成为社会用电量过程中的主要增长力。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第二产业的用电比重仍然占有绝对的分量。

二、新常态背景下电力企业的调整

(一)低碳环保的要求

电力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因此,为了稳定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使其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定的发展。新常态对于电力生产结构提出的要求是向着清洁低碳的目标转化。环境保护与减压是我国“十二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其中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是要带头推动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但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大气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因此,电力企业更应该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据可靠的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将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15%左右,而2030年相比2020年将增长5%。经济新常态成为推动电力产业生产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它成功的实现了能源节约、高效使用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电力增长的需求,科学的协调了供需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新常态为电力生产向着低碳环保目标的转变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市场供需、国家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影响我国电力产业改革的主要因素。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电力技术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与市场需求开始增多,所以电力企业开始尝试自负盈亏进行经营;改革开放初期时,电力生产仍然是采取统一调度、统一规划的管理方式;而到了21世纪初期时,国家对电力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许多的电力企业都进行了拆分重组,从而建立了大型的电力集团,而经营自也开始由电力集团进行核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产业开始逐渐市场化,进而对国家的建设以及市场的需求达到了进一步的平衡,而电力产业的市场化,也直接推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调整

(一)经营战略的调整

电力企业要提高内部经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首先应该做到在认清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若想成功实现转型,必须在重视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有效的、稳健的经营,以实现企业内涵式的发展,将改革的风险最小化。在客户与资源供需的产业链上,清楚的捋顺上、下游的关系,以达到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目标。

(二)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

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电力企业应该努力的提升经营管理的执行力和创新力。首先应该加快对大容量、高效率的、低排放的煤电项目的开发的步伐;其次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在布局的过程中,要将煤炭、科技、交通运输状况等,作为布局的重要考虑因素,对其进行合理协调。以市场需求基础,逐步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三)实现绿色、低碳、清洁化生产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将“低碳清洁,绿色环保”作为主要发展的目标去执行。大力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燃煤机组节能降耗,努力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大力实施脱硫、脱硝以及除尘等环保项目的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量。同时,也应该将科技创新为主导,努力的提高科技产业对于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对发展前沿的技术研发能力、对做强、做优电力企业所发挥的贡献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能源作为人们生活以及进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常态的环境下,电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常态为电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对电力企业进行经营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使其在绿色低碳环保的情况下进行发展,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梅.浅谈新时期电力企业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东力企业文化,2013(14):54.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2

通过学习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喜武2012年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讲话和集团党组成员、总经理张玉卓2012年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讲话我了解到了集团公司目前面临的形势,2012年上半年经济活动情况。

董事长张喜武讲话中就集团公司目前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优化调整"十二五"规划、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如何应对挑战、迎难而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经理张玉卓对集团公司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总经理张玉卓总结集团公司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进行简单总结要表示,2012年上半年,在集团党组、董事会正确领导下,集团上下克服外部复杂环境影响,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做强做优,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生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并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总结,下半年经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优化提升发展质量为主线,以一体化运营为依托,以管理提升和"找抓促"活动为抓手,以强化销售工作为突出重点,增产增收、安全高效、优化结构、节支降耗,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圆满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总经理张玉卓要求集团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决按照集团党组的要求,抱定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度难关。全体干部员工要做好"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紧扣"增产增收、安全高效、优化结构、节支降耗"十六字方针,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增产增收,就是要求各生产单位开足马力,开展生产、外购、运输的全面会战。调动一切资源提高产量、销量,发挥一切能动性,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困难。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更要抓住生产运营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自觉破除本位主义,增强执行力,深入挖掘、持续完善,充分发挥一体化运营优势。

安全高效,就是要站在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积极推进三大本安体系建设。以优化一体化组织为抓手,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动态调整销售策略,提高运营效率。

优化结构,就是要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神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发展,在加快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在优化产品结构上要注重研究各种产品在神华产业链中的赢利水平,持续做大产业链高端业务;在优化产业结构上,要注重产业互补和协同效应的发挥。

节支降耗,就是要持续深入开展"找抓促"和"管理提升"活动,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坚持低成本战略,在全力保障重点投资的前提下,压缩无效、低效投资和费用开支,特别要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最后学习了神东电力公司董事长刘小奇在公司2012年半年工作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董事长刘小奇的重要讲话我对集团公司电力公司面临的形势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当前,公司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期,既面对着新的、更高要求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挑战来自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电力市场环境的新考验、集团电力板块的新变化、国资委管理提升活动与集团创建世界一流所带来的新压力和公司自身发展面临的新要求。虽然挑战严峻我们要努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3

关键词:财务分析; 具体应用; 局限性

一、概念与程序介绍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进行财务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确定分析目标。

财务分析的范围广泛,不同的相关者对财务分析内容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明确分析的目标,以免在分析中头绪纷繁,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制定分析方案。

分析目标确定后,要根据分析问题的难度、分析量的大小制定出具体的分析方案。

3.搜集资料进行财务分析。

首先应掌握大量资料,以保证分析的质量。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企业的报表,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方面的资料以及预算资料,同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料等。

4.运用特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在掌握充分的财务资料之后,即可运用特定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以反映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详述

财务分析按计算指标的性质或所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分为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分析、趋势比例分析、结构比例分析和比率分析。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一)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金额的变动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距,例如,本年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1o万元。而变动百分比的计算,是将不同年度间金额的变动额除以基准年度的金额所得的百分比。这种方法具体是:把上一个时期的数字定为基数,后一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依次进行环比。例如假设某公司1991、1992、1993三个年度的总资产分别为10000元,15000元和20000元。在这种方法下,先以1991年的10000元为基数,1992年比1991年总资产增长50% ,再以1992年的15000元为基数,1993年比1992年总资产增长33%。计算变动百分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变动百分比的计算受到基数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当基期的金额为负数或零时,变动百分比将无法计算。例如:如果在计算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时,某一期因发生亏损,金额为负值,则计算下一期与该期的变动百分比时就没有意义。

2.在前后几期的增长绝对额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各自比较的基数不同,因此计算的各期变动百分比也不一样。如上例中,虽然资产数额1993年和1992年都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5 000元,但因基期由1992年变成1991年,致使两年的变动百分比不同。

3.当用作基数的金额很小时,则计算的变动百分比可能会引起误解,例如假定某企业第一年的利润是100 000元,第二年降为10 000元。而第三年其利润又恢复到100000元的水平,则第三年的利润比第二年增加了90 000元,比上期增加了900%,实际上,第三年增加的900%只是正好抵消了第二年下降的90%。

(二)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法是以基期的数据作为100%,将以后各期的数据分别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

首先,选择基期,并给基期的报表数额赋予10o%的权数。

其次,将以后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成为基期相同项目的百分比。现举例如下:

假定某企业以2002年作为基期。其销售收入为60 000元,净利润为3 000元,从2003年到2007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62 400元、64 000元、66 000元、72 000元、90 000元,相对应的年利润分别为3 12o元,3 840元,4 290元,2 91o元,4 590元。要计算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销售收入分别除以60 000元, 求出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o4%、1o7%、1 1o%、120%、150%。要计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分别除以基期利润3 000元.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04% 、128% 、143% 、97% 、153% 。由上例所计算的趋势比例表明,该公

司在前几年销售收入稳定增长,而2006年与2007年增长迅速。除2006年外,净利润也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因为趋势比例的基数固定,使各个期问的数据可比。从而克服了前述变动百分比受基数制约的局限性。

(三)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占总额的相对大小。例如,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个项目都可表示为该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比例法可以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反映企业从债权人

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另外通过计算连续几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还可以发现企业的某些项目变动重要性。计算结构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利润表。在利润表上,既可以反映出若干年的绝对金额,也可列示各项目的比例,例如。某企业2002年取得销售收入300 00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180 000元,由此计算毛利为120 000元,扣除当年费用75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45000元。该企业2003年取得销售收入5oood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350000元。由此计算当年毛利为150000元,扣除当年费用1o0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50000元。要计算利润表2002年的结构比例。就是要以利润表所有的科目分别去除2o02年的销售收入,从而求得毛利率为40% ,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5% ,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 5%。计算2003年利润表的结构比例可得毛利率为30%,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0% ,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0%。观察上例。可以发现2003年与2002年相比毛利率从40%降到3o% ,由于费用对销售收入的比率减少,因而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由15%降至10%。但从绝对额可知,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比上年增加。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大。如果仅仅从组成百分比看,就无法了解第二年利润增加的事实,这也体现了结构比例法的局限性。

(四)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中重要的方法。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彼此相关但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对比,求其比率。同时还可以通过编制比较财务比率报表,作出不同时期的比较,从而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财务分析的不同内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

1.偿债能力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一般通过考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的大小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2.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通过考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营业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

3.获利能力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通过考察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利润、每股现金流量、市盈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必须要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才能真正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又包括三类:

1.行业标准,即本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或者本企业与同行业公认的标准进行对比。

2.历史标准,这是对企业本身但不同时期的比率进行对比,如期初期末的对比、本期与历史同期对比等。

3.目标标准,主要是指企业的实际。状况与预算的比较。以流动比率举例如下,某企业2002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 845 600元,同年流动负债总额2 528 800元;2003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625317元,同年流动负债为2054062元。用流动资产分别去除流动负债的总额,计算得两年的流动比率值为1.13和1.28。一般情况下,通常认为企业的流动比率等于或者大于2是理想水平,与该企业的流动比率相比,该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从而得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三、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改进意见

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处理方法对可比性的影响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相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有可能对同种项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性的影响数据资料的不真实和不可靠将导致财务分析没有实际价值,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主观方面。会计报表中有些数据是通过估算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而且企业有可能为了使报表显示出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采取手段来调整财务报表。其次是客观方面。由于财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关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

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比较基础的局限性

首先,趋势分析是以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今年比上一年比率有所提高,这并不一定说明企业的管理就有了进步。其次,使用同行业标准与企业的比率进行对比时,同行业的标准只是起到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并不一定有代表性,例如将同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放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根据以上总结的局限性,现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如下:

1.明确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弹性区间。在比较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时。应选择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的差异缩小。在比较同一企业不同的会计期间的数据时应考虑去除政策变更的影响。例如,当对不同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时,要选择一种相同的计价方法,就可以减少差异,从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及一致性。

2.改善财务分析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首先,应避免会计准则应用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的出入。其次,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要在报表以外采用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除此之外,要应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按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尽量降低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4

[关键词]财务分析;具体应用;局限性

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将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这两大类指标也构成了现行财务分析的基本框架,本文以此作为财务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与程序介绍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进行财务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 确定分析目标。财务分析的范围广泛。不同的相关者对财务分析内容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明确分析的目标,以免在分析中头绪纷繁,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 制定分析方案。分析目标确定后,要根据分析问题的难度、分析量的大小,制定出具体的分析方案。

3 搜集资料进行财务分析。首先应掌握大量资料,以保证分析的质量。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企业的报表,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方面的资料以及预算资料,同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料等。

4 运用特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在掌握充分的财务资料之后,即可运用特定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以反映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详述

财务分析按计算指标的性质或所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分为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分析、趋势比例分析、结构比例分析和比率分析。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一)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

金额的变动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距。例如,本年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10万元。而变动百分比的计算,是将不同年度间金额的变动额除以基准年度的金额所得的百分比。这种方法具体是:把上一个时期的数字定为基数,后一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依次进行环比。例如假设某公司1991、1992、1993三个年度的总资产分别为10 000元,15 000元和20 000元。在这种方法下。先以1991年的10000元为基数。1992年比1991年总资产增长50%,再以1992年的15000元为基数。1993年比1992年总资产增长33%。

计算变动百分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变动百分比的计算受到基数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 当基期的金额为负数或零时。变动百分比将无法计算。例如:如果在计算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时,某一期因发生亏损,金额为负值,则计算下一期与该期的变动百分比时就没有意义。

2 在前后几期的增长绝对额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各自比较的基数不同,因此计算的各期变动百分比也不一样。如上例中,虽然资产数额1993年和1992年都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5000元,但因基期由1992年变成1991年,致使两年的变动百分比不同。

3 当用作基数的金额很小时,则计算的变动百分比可能会引起误解,例如假定某企业第一年的利润是100 000元,第二年降为10 000元,而第三年其利润又恢复到100 000元的水平。则第三年的利润比第二年增加了90 000元,比上期增加了900%,实际上,第三年增加的900%只是正好抵消了第二年下降的90%。

(二)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法是以基期的数据作为100%,将以后各期的数据分别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

首先,选择基期,并给基期的报表数额赋予100%的权数。

其次,将以后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成为基期相同项目的百分比。现举例如下:

假定某企业以2002年作为基期,其销售收入为60 000元,净利润为3 000元,从2003年到2007年的销售收人分别是62 400元、64 000元、66 000元、72 000元、90000元,相对应的年利润分别为3120元,3 840元,4 290元。2910元,4 590元。

要计算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销售收入分别除以60 000元,求出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04%、107%、110%、120%、150%,要计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分别除以基期利润3 000元。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04%、128%、143%、97%、153%。

由上例所计算的趋势比例表明。该公司在前几年销售收入稳定增长。而2006年与2007年增长迅速。除2006年外,净利润也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因为趋势比例的基数固定,使各个期间的数据可比,从而克服了前述变动百分比受基数制约的局限性。

(三)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占总额的相对大小。例如,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个项目都可表示为该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比例法可以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反映企业从债权人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另外通过计算连续几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还可以发现企业的某些项目变动重要性。

计算结构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利润表。在利润表上,既可以反映出若干年的绝对金额,也可列示各项目的比例,例如,某企业2002年取得销售收入300 00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180 000元,由此计算毛利为120 000元,扣除当年费用75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45000元。该企业2003年取得销售收入500 00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350000元,由此计算当年毛利为150000元。扣除当年费用100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50000元。

要计算利润表2002年的结构比例,就是要以利润表所有的科目分别去除2002年的销售收入,从而求得毛利率为40%,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5%,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5%。计算2003年利润表的结构比例可得毛利率为30%,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0%,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0%。

观察上例,可以发现2003年与2002年相比毛利率从40%降到30%,由于费用对销售收八的比率减少,因而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由15%降至10%。但从绝对额可知,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比上年增加,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大。如果

仅仅从组成百分比看,就无法了解第二年利润增加的事实,这也体现了结构比例法的局限性。

(四)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中重要的方法。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彼此相关但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对比,求其比率。同时还可以通过编制比较财务比率报表。作出不同时期的比较,从而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财务分析的不同内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

1 偿债能力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一般通过考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的大小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2 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通过考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营业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

3 获利能力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通过考察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利润、每股现金流量、市盈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必须要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才能真正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又包括三类:

1 行业标准,即本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或者本企业与同行业公认的标准进行对比。

2 历史标准,这是对企业本身但不同时期的比率进行对比,如期初期末的对比、本期与历史同期对比等。

3 目标标准,主要是指企业的实际状况与预算的比较。

以流动比率举例如下,某企业2002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 845600元,同年流动负债总额2 528 800元;2003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 625 317元,同年流动负债为2 054 062元。用流动资产分别去除流动负债的总额,计算得两年的流动比率值为1.13和1.28。

一般情况下,通常认为企业的流动比率等于或者大干2是理想水平,与该企业的流动比率相比,该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从而得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三、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改进意见

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处理方法对可比性的影响

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相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有可能对同种项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性的影响

数据资料的不真实和不可靠将导致财务分析没有实际价值,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主观方面,会计报表中有些数据是通过估算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而且企业有可能为了使报表显示出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采取手段来调整财务报表。其次是客观方面。由于财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关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比较基础的局限性

首先,趋势分析是以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今年比上一年比率有所提高,这并不一定说明企业的管理就有了进步。其次,使用同行业标准与企业的比率进行对比时,同行业的标准只是起到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并不一定有代表性,例如将同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放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

根据以上总结的局限性,现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如下:

1 明确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弹性区间。在比较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时,应选择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的差异缩小。在比较同一企业不同的会计期间的数据时应考虑去除政策变更的影响。例如,当对不同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时。要选择一种相同的计价方法,就可以减少差异,从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及一致性。

2 改善财务分析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首先,应避免会计准则应用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的出入。其次,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要在报表以外采用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除此之外,要应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按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尽量降低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3 多方面综合性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应强化对企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分析,以掌握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如采用杜邦综合分析法对企业进行整体性分析,还能从中找到企业具体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 社会环境 互动影响

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所谓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它是以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心,对技术创新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是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一)科技制度因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影响和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其实质是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干预或引导。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政府不可能也无从干预技术创新,政府的干预反而可能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危害。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的。

为获取竞争优势,许多国家在科技政策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变更。如澳大利亚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实施长时间大幅度地减税;欧盟计划耗资2.3亿欧元,为扩大后的30个成员国的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与创新改善金融环境;英国宣布对企业的科研和开发投入实行税收减免;德国提出“欧洲复兴创新”计划,主要目的是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提供长期贷款援助,以及为中小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扶助政策。

科技体制。从发达国家来看,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的企业往往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主动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从我国的情况看(许庆瑞,1990),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科技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其最大的缺陷是把统一的“科研-生产-营销”的有机联系过程,割裂为自成体系的各个独立系统。这些系统各有其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各自根据它们所能获得的局部信息,进行方案分析做出决策,这种科研体制的安排,产生很多弊端(见图1)。

研发体制应沿着科研-生产-营销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在组织上、体制上保证对影响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出比较全面的科学决策,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重点是改变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改变研究机构和企业脱节分离的现象,将科研机构逐步下放到企业集团、行业和中心城市,特别是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都将逐步进入企业、企业集团,发展科研先导型或科研生产型企业。目前这一改革,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正在深入。

(二)法律法规因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法律法规一般指政府管理市场活动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通常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或为了确保社会利益而对市场进行的干预。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济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效率;二是社会法律法规,旨在保障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行政法律法规,旨在保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平衡和健康发展(柳卸林,2000)。

这些法律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限制作用。比如,经济法律法规能够保证产品市场的公开性和竞争,对促进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社会法律法规可以促进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导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方向,行政法律法规可能保证了各种角色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公平的“活动规则”。但是,法律法规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有时也起着阻碍作用,由于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使企业在技术选择上受到制约,在技术开发中不确定因素增加,成本增大。法律法规的改革,就是要在保证实现法律法规有益目标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其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利影响。法律法规对技术创新有影响,反过来,技术创新对法律法规也有影响。法律法规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推动。

(三)市场因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有效地引导着技术创新的方向,没有价格信号,企业的创新行为将是盲目的。价格信号是告诉企业,什么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哪些地方资源稀缺,从而需要创新去寻找替代物。当创新产品带来高利润时,意味着这种创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那些失败的创新则意味着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当人们通过创新去追求高利润时,市场也就在调节着人们的技术创新活动,使创新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黄鲁成,2007),如图2所示。

市场可以消除创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内在属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出现在研究开发、中试、规模生产、营销等创新环节上。既然创新是创造一种以前并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创新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不确定性,带来风险。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有时可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从事专项的创新活动,这种做法有助于避免创新的重复性,但这种创新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创新是企业自发行为,企业常常为某一产品进行平行的、竞争性的研究开发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但实际上却效率很高,因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几家企业同时创新,会互相学习,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形成主导产品。如在计算机领域,IBM的个人电脑与苹果机系列就是基于不同的系统,但他们并行并存,各有优劣,可见,市场不是能消除单个创新行动的不确定性,而是从总体出发去消除不确定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经济系统的创新效率。

市场将公平地决定创新者所得,从而将有效地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计划体制中,当有人创新成功时,国家难以正确地估量创新者的贡献,以及给予创新者以恰当的报酬。在市场体系下,创新者的所得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对创新的接受程度,从而是一种更公平的创新激励方式。当然这一点还需要知识产权体系来保障,不然他人就可能通过模仿手段,侵占创新者的权益,从而损伤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导致市场手段的失灵。

市场通过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市场机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生存机制,企业不创新就等于慢性自杀。从中外企业发展史中不难看出,那些欣欣向荣的企业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任何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着辉煌的创新史,而陷入困境破产的企业,大都是没有创新或创新失败的结果。

(四)社会资源因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资源因子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服务体系、自然资源等。

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价值流的重要来源。我国企业目前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具有潜在高回报的产业,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活力和能量。我国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位居世界前列,但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低,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悬殊,而且科技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大量的科研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而在第一线如企业、农村的科研人员很少,造成一方面不少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人员少,没有研究开发能力。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社会资源环境变量中的又一重要成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系统内部以及该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输入和输出关系的总和。就技术创新系统和环境的信息交换来看,在创新启动和决策环节、R&D环节、生产销售环节和创新扩散环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流动、交换活动。如果缺乏这种从外部社会环境中获得或输入足够的信息资源,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地区和行业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引进信息等,则势必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由于得不到适度质量和数量的信息保证或是无法做出决策而启动,或是创新诸环节之间联系纽带中断;或是创新产出过程受阻;或是创新扩散过程失效等。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谋求有效的技术创新系统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并建构出有效的沟通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大众新闻媒介,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政府部门的信息渠道,技术市场,行业的信息网络,同学、老乡、熟人等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等(冯鹏志,2000)。

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如有线和移动电话、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水平以及硬件设施,如铁路和公路网的稠密程度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包括除创新主体以外的所有对创新起支持作用的组织、个人及其活动(柳卸林,2000)。中介机构既包括提供各类中介服务活动的专门中介机构,也包括从事一定中介服务活动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团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决策、资源配置、信息咨询等支撑,对政府、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对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范柏乃,2004)。

自然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该地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这些因子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时这种影响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要避免由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市场经营机会,不断分析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趋势,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来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五)社会文化因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创新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影响技术创新系统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等。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状况,在最广泛和最深层的范围内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行为方式、目标设定和价值标准。任何技术创新的决策与实施,都会自主地遵从现实的社会文化观念,求得社会的认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对技术创新系统有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它在激励人们创新时又设定了起制约作用的行为与价值规范。文化环境对研究开发人员的创新激励和价值取向,对企业家的精神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体现了这种强大的作用。积极进取的、符合创新精神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促进技术创新系统朝更高级、更完善的方向进化,为系统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消极的、与创新精神相悖的文化环境会阻碍技术创新系统的进化甚至会使之退化,抑制创新功能的发挥。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选择、影响乃至创造文化环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地对文化环境提出新的价值目标,直接影响文化环境的特征,推动文化环境的变革与发展。技术创新可以突破文化环境的束缚,选择和制造新的文化模式,引起旧有文化模式与制度的变迁,创新活动是引起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技术创新活动的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着技术创新的开展,而人类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影响着周边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生态。创新对环境的作用,首先是对社会环境生态中的器物层产生影响,其次会影响社会制度层面,最后会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层面(顾新一,1997),如图3所示。

(一)技术创新对环境影响的三个层次

1.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器物层次,以新器物的产生或旧器物的改造等形式体现出来,主要包括对社会的交通运输、通讯工具、科研工具、生产工具、生活娱乐工具等的影响。由于以器物作为载体的创新,总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它方便和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新的物种,一般不会遭到周边环境的排斥,但要使核心层-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发生变迁,必须使创新渗透得更深一步。

2.技术创新对环境更深一步的影响是从器物层推进到社会制度层次,表现为技术创新保证体系的完善,例如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和运用的科研管理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等法律制度,企业的研发制度等。从客观上分析,创新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实际上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的开始,必然会遭到现时社会文化的抵制。

技术创新对社会制度层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改革一些不利于创新的规章制度,这一形式的作用同样也要受到内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抗,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时变得最为明显,只有随着外来文化与内在文化整合的深入,这一现象才会逐渐消失。

3.技术创新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更深一步是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层,正如某一区域植被的出现改变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一样,文化与价值观是技术创新环境生态中的空气,在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发生作用与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通过对社会行为选择项目内容的更新作用于文化价值观念层。由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更新人们社会选择的内容,可以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塑造新的方向和契机,从而对作为人们社会行为方式和内容进行判断和选择之标准的文化价值规范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也就造成了整个文化价值规范层次的演化。

其次,技术创新使人们在选择自身的社会行为时增加了新的选择性项目,进而对文化价值观念层产生影响。例如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及至计算机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远距离的交通运输和人际交流成为可能,人们之间社会互动的范围和形式也得以扩展,使人们之间社会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发生了动摇和改变,从而使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规范发生变化,导致新的文化价值的产生。

(二)技术创新影响环境的特点

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生态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冯鹏志,2000):

1.技术创新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环境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变化作结构、功能上的适应性调整,对技术创新的理解、消化、吸收、认同的反馈和接纳,需要一定的时间作缓冲,如果不顾这种时滞性和变迁差距,强制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则会造成环境的失调和紊乱。

2.技术创新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过程是一个顺序过程。环境的变化是一种时间序列上不均匀的分化过程。技术创新的作用顺序首先是器物层,其次是制度层,最后才是价值规范层。与此相应,面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环境结构中的器物层将首先发生变化,其次是制度层,最后也即变化最慢的则是环境结构的核心层—文化价值规范层。由于这种环境结构变迁速度上的时间差异,使得环境系统的诸层次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将变得不协调,相互摩擦或者相互错位,从而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限制技术创新对环境的作用速度和强度,延缓环境的变迁过程,使环境结构中的各个层次都能获得一种对技术创新作用的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反馈、相接纳的适应性过程,使技术创新的作用或影响能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相适应的环境基础之上,从而顺利实现技术创新与其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关系的正常化、秩序化。

3.在技术创新对环境的作用的过程中,创新行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技术创新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将有可能导致环境的变态、异化乃至脱序。而在下述情况下这种矛盾冲突将会变得尤为突出:一是随着创新对环境影响的加大,当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持双重标准时,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二是当创新不顾社会环境的制度层和文化价值观念层背景,而强行作用于社会环境的时候,创新与环境的冲突不可避免。三是当创新不考虑社会环境变迁的消化理解吸收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强行社会环境做出适应性时,创新与环境的冲突将尖锐。

4.在技术创新对环境的影响中,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生物法则起了重要的动力作用。率先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使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人群,由于提高了效率,从环境中获取了较高的能量(利润),成长得更健壮,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而那些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物种,由于不能从外界获取足够的资源,便会逐渐萎缩,甚至淘汰消失。正所谓领先创新打破了生态平衡,从而引起它者的创新,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与环境和谐共处,因此创新就是不断打破旧的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的周边环境因子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企业也必须把握创新的时机,顺应并引导社会观念的更新,达到与环境的动态耦合,维持创新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序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周边社会环境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梁嘉骅,范建平,李常洪.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5

2.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3.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5.A.K.Gupta,A.Singhal.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1)

6.冯鹏志.技术创新社会行动系统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企业的经济活动范文6

[关键词]企业 激励 员工积极性 原则与途径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求贯穿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与员工两者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载体,发挥企业职工的工作潜能

1.尊重职工的主体意识

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充分肯定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每个职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求的满足。因为需求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我们想要激励职工的工作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从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入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须靠广大职工的觉悟和努力。为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职工的物质利益,努力帮助职工解决好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职工的合理需求在企业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把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同化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最殷切的精神需求是渴望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职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

二、激发职工的创新意识,让企业永葆生机

1.培育员工的创新观念

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学会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的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机制,培育职工的创新观念。为此,企业要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建立与职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及时听取职工对企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激发职工的创造热情,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团队精神。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企业才能永保生机。

2.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

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沉淀在职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更新职工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实和勇敢顽强等优良品德应发扬光大,而对造成企业创业冲动脆弱、进取意识薄弱、开拓精神软弱的某些传统文化。

三、为优秀人才提供发挥特长的管理平台

1.企业管理者要懂得适度授权

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当优秀人才晋升到一定的企业管理岗位时,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苛求,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权欲”,授予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一个关键砝码。我们要知道没有一个精英人才在企业中是甘愿成为局外人的,他们都渴望真正站在企业经营第一线,能够在第一时间段精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动向和决策,以便及时进行自主经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优秀人才的同时为他们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2.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一种充实自我,迎接挑战,跟上时展步伐的欲望。人才的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企业投资,不仅可以使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换来无尽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才的能力提升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有所贡献也有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此外,企业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相互沟通、彼此促进的工具。

四、加强管理,建立“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激励人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使职工队伍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精力。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动态的职工激励与约束机制。

1.进行长效的利益激励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工资发放体系,对有特殊贡献的要进行重奖,对知识分子和每个专业的领头人要给予重奖,而且要形成一种机制,充分调动起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促使职工自觉地关心企业的经营决策,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获取最佳效益贡献力量。

2.注重感染性的情感激励

工作中,要注重人性化、感情化管理。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多关心下属、多关怀职工,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以诚心诚意的同情与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切实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现代西方管理学就强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20%靠的是他的工作能力,80%靠的是他人际关系的能力。

3.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使职工不仅有动力而且还有压力。 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一是鼓励全体职工继续发挥和提高工作能力,丰富自己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考核,全面评价职工的各项工作表现,使职工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杨跃中.软科学要重视研究人的积极性的激励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11期

[2]王极盛.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J].科学管理研究,198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