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育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育规律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12-02

一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复杂多变性

第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的复杂多变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相比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学生更加复杂。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但成才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但自信心不足,自我意识强;但自我约束能力差,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吃苦精神,参与意识强;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心理压力大;但自我排解能力不足。总之,他们存在着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理、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和引导。

第二,大学生专业和基础的复杂多变性。整体而言,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其中,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更差一些。艺术类学生则更看重艺术类分数,文化录取分数更低一些,因而,文化基础、学习的自觉自主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也更差一些。在专业变化频率方面,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会结合母体学校的专业优势,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专业,导致新专业良好学风的形成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独立学院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从独立学院周边小环境来看,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宣传力度不够,加之不少考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办学机制及管理模式并不十分了解,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持怀疑的态度。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独立学院的误解,在招聘时,对独立学院培养的本科生仍采取歧视政策,这必然会给独立学院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和压力。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看,在选址方面,为节约办学成本,独立学院主要选择在城市的郊区和城市的边缘征地办校,在创办时间方面,独立学院创办时间较短,最长的也不过七八年,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建筑较新。有些独立学院由于前期经费投入有限,处于边办学边进行校园建设的状态,首先投入建设的是宿舍楼、教学楼等,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建筑缺乏甚至完全没有,不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些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不是很清楚,文化精神方面只是简单地承袭母体学校的。应该说,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缺乏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明显的校园文化特色的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薄弱性

第一,经费和物质保障上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经费和物质的保障为基础。在独立学院,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上的忽视,加之独立学院的企业化盈利性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和物质设施不能保障。团学活动由于缺乏经费常常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学场所、图书馆藏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以一定经费作为保障的社会实践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考察、培训的生均20元经费能够真正落实的独立学院较少。

第二,制度的薄弱化。与公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长时间尝试和摸索,形成模式并确立制度相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照搬母体高校管理制度,导致机制不顺、不全的现象。如学生考评机制不能够体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对于学生的生长发展不能给予正确指引。约束机制简单粗暴,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或从严治理、或随意放养。激励措施过于功利和务实,不能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等。

第三,教师队伍质量薄弱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母体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除了需要承担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多半在母体学校并未退休,多以母体学校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主,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顾及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独立学院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肯定,独立学院专职教职工充满青春与活力,对工作富于热情和精力,学习知识速度快而且发展空间大,且作为同龄人更能够感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态。但年龄上,他们多是35岁以下青年教职工,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职称上,他们多是以助教或讲师为主,教授或副教授很少。专业上,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外,学生辅导员在专业上则五花八门,缺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且由于独立学院的盈利性质,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教职工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一部分教职工将独立学院工作当做跳板,刚刚熟悉了思想政治工作就离职的现象时有出现。加之,独立学院对教职工的考核机制和进修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教职工发展的紧迫性不强。

二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1.促进青年教职工与学生同步提升和成长的规律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提炼和优化以及教育情境和环境的优化设置等责任,把握着教育方向的向度和教育过程的进度。因此,教育者的力量和素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青年教职工占绝大多数,他们素质参差不齐且多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选聘一批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充实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学科等相关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学生特点,明白学生所想、所惑、所需,鼓励他们从自我和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多感悟、多思考,摸索出一套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一般路径,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2.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于综合能力提高当中的规律

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人才的任务,需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同时,独立学院又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和高职高专,而是需要兼顾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某些特点,既要考虑本科教育的规格和要求,又能够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特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基于这种情况,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赢得学生的认可,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加入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军当中去,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当中去,实现学生思想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统一。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特点、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实现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坚决杜绝粗暴和枯燥的思想道德的课堂灌输和简单空洞的说教。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可以考虑与学生工作处合作,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协会活动的指导工作当中,拓宽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是理论教育的一种延伸,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德育的有效补充。它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实现了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对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增长社会阅历,获得切身体验,同时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社会实践是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切实加强的教育形式之一。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工作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导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做到润物无声,除了需要正面的引导,还应该与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交相呼应,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的五育人,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和态势,才可相得益彰、卓有成效。但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部分学生辅导员,没有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项工作的关联和渗透是当前和未来独立学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必要工作之一。

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系部、各职能部门、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整合联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制度,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环节。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职能部门的服务相结合。此外,还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发挥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高水平社团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梳理;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43-04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费 萍(1979-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之初,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关注度并不高,当时学界比较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视线逐渐转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多年来,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全面客观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梳理并据此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教材、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笔者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1999年)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划分的依据是:1987年,学界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该书由金鉴康主编。1999年,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看作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规律体系。该研究理路为学界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代表性观点有:

(1)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首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目的和基本手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该书从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律。在笔者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该书是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但由于受学科发展历程短和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缺乏的限制,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还不成熟。

(2)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进行了揭示 邱伟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教育过程发展中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阶段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于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2]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为:第一,该书是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进行揭示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立。第二,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本质联系的反映,抓住了规律范畴的实质。第三,该书提出的“本质联系是由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

(3)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 王礼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该书指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是: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教育过程的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地进行教育的规律。”[3]该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阐释。但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更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4)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4]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5]该书在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6]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分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为后续研究者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范例。第二,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界定为“适应超越律”。这一界定准确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因而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是2001年至今。划分的依据是: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探索,代表性观点有: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论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不同章节中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该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7]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有: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开进行论述,纠正了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混同或等同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准确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始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的过程,该界定更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状态。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为后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上最大的遗憾是:只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而没有论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致使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没有建构起来。

(2)罗洪铁、董娅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罗洪铁、董娅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时,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加以科学区分,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它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规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一个体系,那么,它又是由若干具体规律构成。”[8]该书从系统论的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中心范畴——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科学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韦冬雪撰写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是韦冬雪于2008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后出版专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文指出:“当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高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一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是中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二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子规律属于较低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三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层次规律、第二层次规律、第三层次规律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9]该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以及具体规律下的子规律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客观地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分歧迭出。出现分歧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的时间较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相对比较欠缺。而且,规律的探究是学科理论体系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系统探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难度决定了它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笔者基于研究的兴趣,仅在此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应明晰的几个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及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构。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规律的内涵。何为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1]基于规律的内涵,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的诠释包括以下要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如前所述,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它既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图和愿望而转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联系,都可称之为规律。只有那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才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普遍性。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分层研究

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2]“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的本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整体运行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整体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有的本质联系只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我们应学会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内容确定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具有层次性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分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厘清可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入手。如前所述,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也就是说,规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联系又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关涉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其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达到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目的,必须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使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应是“适应超越律”。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可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的具体规律。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阶段(内化、外化、反馈调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建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必须以系统论的相关理念为指导。借鉴系统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应坚持的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单向研究进入多向研究。也就是说,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研究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身的本质联系,又要研究过程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第二,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有一定的有序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相关性,又要注意相关性中的有序性,使之同向发挥作用产生整体功效。第三,层次性原则。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反映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历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系统论出发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通常,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反映基本矛盾的基本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第一层次的规律,而由具体矛盾决定的具体规律作为第二、三层次的规律。这些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鉴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5][6]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3

第一,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其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为两个层次:一为彻底性,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这一条件,吸收并总结马克思理论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各种新成果,通过当前我国国情的分析,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相应的创新,继而进一步解答人们对当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才可将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科学化的发展揭示出来。二为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思政教育基本理论要想成为一套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就必须要在原有核心概念以及基本原理工作的凝练上深入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思政教育还要针对不同要求、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内容来构建层次不同的有关理论。第二,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就是指通过思政教育规律的应用来解决实际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这一实践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以及成效所体现出来的。因此,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科学化必须要便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第三,学科体系科学化。由于科学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求在理论形态各范畴上必须要有一个和其原理具有相应内在联系的一套科学体系。因此,在思政教育教育中,必须要重视该学科体系科学化,确保思政教育科学化贯穿于现代化思政教育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继而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及真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科学化。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的标准以及相关途径

(一)实现标准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首先,其学科建设必须要达到标准,该标准就是学科建设中所必须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在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借鉴与吸收有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该基础再结合思政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型的学科。在思政教育中,因教育对象为现实生活中人,因此在其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中就涉及到了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这种如此复杂的关系下,思政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科理论也相应地增多,如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基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时,首先,应该明确一种鲜明且正确的学科依托意识,基于相关学科在理论深度、高度的发展,不断吸取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其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和当前有关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以及现有资源积进行有效地整合。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中,除了要坚持综合性以外,还应注重该学科自身独立性,辩证统一地认识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简而言之就是增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其实就是为了使该学科独立性更加凸显,不断强化其独立性。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相关途径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引言

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与便捷性上都有了显著进步,成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一现象也为在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带来了机遇。因此,如何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实现对于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发展的必然,又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唯有有效应对,才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包括在此基础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新媒体视域下,各种信息自由传播,其中难免会充斥着一些低俗、落后的负面信息,如挑战道德底线的“优衣库事件”,给大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多元化价值观念与不同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的广泛传播,无不干扰着大学生对生活方式与理想追求的判断,无形中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压力。

另外,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也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虚拟环境里,学生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因为缺乏有效监督与道德约束,往往使得学生在交流之中百无禁忌,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无法真正的去判断真伪,甚至与现实世界相脱节,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高校,在改革创新的步伐上却并没有赶得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频率。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加自由与开放的便利渠道。

首先,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实现师生间的直接交流,这是教学方式的进步。其次,创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空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区域的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实现对某一论点的直接交流和讨论。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收看视频、音频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三,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既有利于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区分的加以借鉴,提高教学吸引力,又有利于学生自身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自身,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新媒体技术使得师生双方地位在交往过程中趋于平等,有利于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想法,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提供良好契机。

三、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既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又要掌握方式方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真正使新媒体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广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清教育形势,以平等的姿态融入思政课堂的工教学中。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如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为班级学生搭建公众交流平台,在做好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们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生政治品德水平。除此之外,要鼓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领新媒体阵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舆论主流思想,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洗礼,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首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做到与新媒体发展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掌握能力,能够在新媒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又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其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做好服务管理,形成领导团队。要充分整合高校各类教育资源,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管作用,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为广大高校大学生发展成长提供服务。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高校大学生自身媒体素养的塑造。首先,作为大学生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来应对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辩证的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达到真正了解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设立相关课程来推动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养成。实践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知名专家讲座或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真知,在调查中认识社情国情,在锻炼中增长才干。另外,大学生自身应具备积极引导思想舆论的动机,让参与者在交流中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为优化新媒体环境贡献力量。

(四)主动发挥新媒体优势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备传播迅速、形式多样以及辐射深远等优势。只有做到优势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中,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能够理解将新媒体思想纳入思政教育工作是时展的必然,并在行动上重视起来,研究探讨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立足于传统,实现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完善计划、综合考量,实现工作方法上的优化,切实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郑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2630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5

关键词:教育学;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缺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多变、课程内容重复、疲于应付等现象,影响着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理念及考核方式值得商榷

该课程课不但要求学生“知”之、“会”之,还要求学生乐于“为”之,可见要求思政教育要“立竿见影”,单从教育原理上讲也是不科学的。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做不到正确合理的评价学生,对于思政课更是如此。

3、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在思想观念上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着人应付的态度,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归纳如下:

一、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人格教育

高校普遍考虑了群体的需求,重视对群体统一性要求和目标的实现,往往忽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受教育对象的多变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在人格、思想意识和法律等层面上的独立,信任学生,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教育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自为意识,才能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转变教育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思政教育大多采取单向灌授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而这一过程又有赖于教师的主导。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不放松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加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语,引起共鸣,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2)保证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叛逆心理更强烈,同时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尽可能多地聆听学生的心声,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3)激发思政教师爱心和工作热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以情动人”的教育方法经常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来。提倡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决策上集群众的智慧,在行动上聚集体的力量。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教师,使他们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

1、思政教育进宿舍

学生宿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逐步形成 “以宿舍楼管理为基础,集学生党团工作、学生日常教育、宿舍管理工作于一体,党政配合,综合联动”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使思政教育进宿舍工作有扎实的体制保障。

2、思政教育进网络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得到年轻人的追捧。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对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主要从“加强组织管理、畅通信息渠道、建设主题网站、开展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

3、思政教育进四大平台

积极创新,通过搭建学生社团、主题班会、特色品牌活动及学生特质培养实训基地等四大平台,丰富第二课堂,以多元形式渗透思政教育。

四、扎实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目标要求,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优化教改思路。制定包括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为内容的课程整体目标。

同时,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善规划、识自我、知感恩、爱祖国、懂法律。五个模块分解为12个专题,通过三大项目串联完成(如表一)。

归纳提炼,最终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推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此次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还包括对全新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首先,整体考核评价方案(如图一)的

思政教育规律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激烈碰撞,当代青年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要在教育人本化的前提下使思政教育取得实效,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善用现有条件去开创适用于现今社会趋势的思政教育方法。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受教育者为本位,通过间接的、隐秘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并内化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渗透性教育注重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的自然性和隐蔽性,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渗透的潜移默化性。这一点也是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特性。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间接的方式把道理和形象融为一体,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渗透于各种载体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第二,渗透的全方位性。它注重分析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的氛围中自觉参与、独立思考、体验品味;第三,渗透的长远性。渗透性教育经历了量变积累的过程,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起了重要作用,形成最持久的思想品质。

(二)高职院校进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决定了渗透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正面临国外势力的激烈冲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网络时代的到来,舆论导向难以控制,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受到极大的挑战。

2、适应学生意识形态变化的需要。现今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我意识强化的特点。他们个性张扬,我行我素,更加注重自我价值。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教育难免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适应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政工干部的责任,“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思政教育也对应贯穿于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校园环境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高职院校,学生更注重实在性,理论层面的思政教育难以真正发挥实效,此时渗透性思政教育的应用可以在高校“全员育人”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一切育人力量和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感化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一)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高校课堂开设专门的思政教育理论学科,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形式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创新讲授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且,思政理论的学习不应仅局限于思政课,作为综合类高校,专业课程多样化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受到思政教育。

(二)在实践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大学生学习不仅在课堂学习,在实践中也能学习,包括课外实践与社会实践。课外实践主要是校园的第二课堂。高校的第二课堂相对丰富,有文体活动、升国旗、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包括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兼职活动等。通过拓宽教育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有利于知行合一,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民生、国情国事,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崇高使命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

教育能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亦可在文化传承和熏陶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教育,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文明化,从而使其成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例如大学精神、学风、校风经过历史锤炼,有自身的特性,并不随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流动而轻易改变,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推进更加丰盈独特,以此感染后来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在制度完善中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