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方法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方法论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1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集成设计;方法

1 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生态建筑则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及对自然的破坏并能从自然摄取能源的概念被提出,可见“绿色”和“生态”都旨在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绿色生态规划中,设计师必须将城市、建筑及周边环境看成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物质能量系统,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必须保持能量摄取与消耗的和谐。规划设计可采用高效而密集的集成设计手法,综合考虑建筑、材料、设备、朝向、风速等因素,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日照、主导风向,以及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真正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

2 建筑的节能设计

2.1 玻璃门窗的复合化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中采用的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LOW-E玻璃和热反射玻璃等。中空玻璃是将两片玻璃密封并将中间的空气抽出再灌入干燥惰性气体而成。早期普通单片玻璃传热系数K值超过6W/(m2•K),现在的普通中空玻璃传热系数K值在3以上,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K值为1.0左右,今后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将使K值有望下降到0.5。真空玻璃的节能性和环境舒适度比中空玻璃高出50%,更是以往广泛使用的单片玻璃的6倍。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中间有间隙,将间隙抽成真空,两片玻璃内表面镀有一层或两层透明低辐射膜,与保温瓶有异曲同工之处。

绿色生态建筑需要可“呼吸”的表皮来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热通道玻璃幕墙(双层动态节能幕墙)正是一种能够“呼吸”的幕墙,可分为“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和可自然通风的“敞开式外循环体系”,由外层幕墙、内层幕墙、遮阳装置、进风装置、出风装置组成(图1)。与传统的单层玻璃幕墙相比,热通道玻璃幕墙采暖时可节约能源42%~52%;制冷时可节约能源38%~60%。同时,在两层玻璃中间装入的遮阳系统又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相结合,形成多功能的复合表皮。若将太阳能电池板装在可自动调节的遮阳百叶上,在遮挡阳光的同时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网使用。

2.2 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

建筑外墙材料保温隔热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表感觉。墙体的保温隔热主要是在外墙中置入保温隔热材料来调控整个墙体的传热系数。按保温隔热材料的位置主要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及外墙夹芯保温三种形式。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保温材料种类多样,常用的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聚氨酯、胶粉聚苯颗粒、膨胀玻化微珠、微晶无机保温砂浆矿棉等。考虑透光的需要,TWD蜂窝状材料、毛细管材料、Basogel粒状气溶胶材料、玻璃管状材料可在满足采光的同时具有保温隔热能力。这些保温隔热材料各有所长,不能单纯说哪种更优,而要结合当地材料种类、实际气候、施工技术条件和造价因地制宜地选用。

3 绿色生态平面布局分析

建筑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使用空间的微气候,对日照以及通风的考虑已是每一幢建筑都需要涉及的问题。然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服务核(即楼梯、电梯、卫生间及管道井)的定位却可决定楼层周边的开窗位置,并能起到“遮阳”与“挡风”的过渡性空间的作用。服务核可以布置在建筑的东、西侧以遮挡日晒。研究表明,当采用东西双核的布置方式,窗户设于南北端时,能节省空调负荷20%之多;而在气候寒冷地区,这些服务核还能起到挡风的屏障作用。

中庭及边庭的设置亦可为高层建筑的使用者创造一个开敞的情趣空间,这种空中庭院通过绿化及景观设计,不仅使建筑竖向产生变化,且在温和气候地区的夏季,能使建筑外表皮比街道处的环境温度降低5℃之多,冬季的热量损失能减少30%。更重要的是中、边庭的配合使用可以产生“烟囱效应”,调节建筑表皮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及作为过渡空间来处理建筑表皮的微气候。

4 立面的绿色生态集成

(1)屋顶是最适合接收太阳光的平面,光伏太阳能板可在平整的屋顶上大面积铺设。由于屋顶形式的变化需求,光伏板的形状也在逐渐改观。目前,最新的两项技术是日本三洋公司研制的光伏瓦屋面及佳能公司的无定形光伏板。(2)风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随高度的增加风压逐渐增大,利用这些风和气流可以推动涡轮机叶片,由发电机将风和气流转换成电能。目前欧洲已开始研究该技术,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3)屋顶的有组织排水实际也是一个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的吸收及再利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如日本的高层建筑一般都设计有中水循环系统,也就是将可以利用的排水与收集起来的雨水,经处理后作为水源再次加以利用。

5 遮阳系统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遮阳系统已经朝着电子化、高科技化发展,其实现手法可分为内遮阳、外遮阳、玻璃幕墙遮阳。玻璃幕墙的遮阳除前述在双层玻璃幕墙中设置百叶的形式外,主要依靠玻璃本身减少太阳的辐射热,遮阳板的出现从一定形式上给建筑立面造型提供了一种手段,通过改变遮阳板的尺度、排列方式可以产生强烈的序列感()。固定的遮阳板可以采用多种材料:石材、铝板甚至将整个西墙铺设太阳能电板,用以在遮挡西晒的同时产生电能。可控式遮阳系统则是由特殊编制的电脑程序,使百叶随太阳的轨迹进行自行调整,从而降低了过度遮光或遮光不足的可能性(可弥补固定百叶的不足)。特殊外形的百叶片可按设计师的意图生产出来,可控式带孔日光翼可调节室内日光的明暗程度,同时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6 室内引入自然光

光导管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合理利用天然光资源开辟出新的途径。光导管照明系统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地照射到室内空间,得到自然光带来的特殊照明效果。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中安装了148个直径为550 mm的光导管(折射率为99.7%),在阳光较好的情况下,场馆室内基本不开灯或开少量的灯,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大大了降低了能源消耗。

7 地底能源的设计

水源热泵是利用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水体分别作为冬季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水体中去,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高效地带走热量,以达到夏季给建筑物室内制冷的目的;而冬季则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从水源中“提取”热能,送到建筑物中供采暖之用。

8 实例分析

马来西亚的梅那拉大厦建筑面积12346平方米,造价590万英镑。这幢建筑是针对远东地区高密度居住城市,为企业与开发商设计的一系列塔楼中的一个。外部和内部的设计特点是利用有关生物与气候学的方法建造一个低能量运作的建筑,最大程度的利用周围高度潮湿的热带气候。此建筑综合使用了技术革新,丰富的垂直装备,发挥了近乎完美的设计才能,最终使客户和使用该建筑的人们确信:生态方式在商业上也是可行的。

8.1 平面功能布局

办公空间被置十楼的正中,这样的设计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同时都带有阳台,并设有落地玻璃推拉门以调节自然通风量。电梯厅、楼梯间和卫生间设置在东向均有自然通风和采光(见图3)。

在内部,封闭的房间被布置在中央核心位置,这确保了良好的自然采光,以及便于观察位于的工作站。建筑的圆形平面意味着没有黑暗的角落(图4)。

8.2 建筑朝向与布局

在热带气候中太阳运行的轨迹是东西向的,东西向耗能高于南北向50%。故把核心部位外置,服务模块最好位于建筑的东西两侧,为内部的使用空间提供“隔热带”,阻止阳光的直接射人,增加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空调的负荷。

8.3 植物的运用

该建筑融合了许多主题,立面和空中庭院中的植物,从楼的一侧护坡开始,沿着建筑表面螺旋上升,种植在楼上向内凹的平台上,这些中庭引导凉爽空气流穿过建筑的过渡空间,创造了一个遮阳且富含氧的环境。建筑使用自动化系统的排列,通过设备和调节空气的植物来减少能量消耗。

8.4 外立面处理

受日晒较多的东、西朝向的窗户都装有铝制散热片和遮阳板。而南北向采用镀膜玻璃窗以获取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柔和的光线。每层办公室都有阳台,也有推拉式落地玻璃门,来控制自然通风的范围。电梯间、楼梯间和卫生间都使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照射,电梯间无需增压防火。

8.5 屋面处理

考虑到将来可能安装太阳能电池,遮阳顶提供了一个圆盘状的空间,被一个由钢和铝合金构成的棚架遮盖着。另外,屋顶还设计了一处游泳池,不仅能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游泳池中的水还能吸收大量的热量,有效地降低了室内温度。

9 结语

总之,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关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方面,实际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诸多因素。所以绿色生态建筑一定是协调各方面因素后产生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上都做到最好、最精,或是把所有绿色生态手法全部集中于一个项目上,而应尽量在综合成本、技术、环境、功能、性能、艺术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寻求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贝林(德国).建筑及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振,等.生态建筑的技术实现[M].工业建筑,2003,33(6).

[3]Harrison,Paul.The third revolution- population,environment and asustainable world, London1993.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2

关键词:城镇 地籍测量 方法

城镇建设中的地籍测量内容主要以权属核查、野外数据收集、地籍调查、地籍测绘、数据库信息建立为基础,在实地测量中要以城镇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用途、权属为出发点,详细的收集地籍信息,以保证城镇经济建设以及国土部门对地籍图和地籍数据的正常需求。本文从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出发,论述了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并细致的分析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一、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应满足城镇地籍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成图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测量经费。时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地籍测量应从科学技术、数据精确、组织合理等面方入手,选择经济有效实用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

(一)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三)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二、城镇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一)GPS静态控制测量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技术在测绘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方法对城镇地籍数据进行测量。GPS静态控制测量具有控制范围大,平面及高程同步准确,选点灵活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城镇的地籍测量。在测量中利用GPS静态网通过GPS高程拟合的方法来进行测量,测量中受基线解算的影响有时高程精度会不太准确,这时可以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通过长时间对待求点的观测来得到精度较高的高程值。实测中还要注意静态GPS控制网容易受到天气、环境、无线信号的干扰,同时还要考虑GPS信号面对人流、行车、建筑物的影响因素,测量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多次测量,强化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导线测量法

导线测量法是城镇地籍测量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导线测量法的特点是精度高、检核条件多、布设灵活、方法简便等,在城镇测量中只需相邻两点相通就可以得出测量数值,并且可以利用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比较适合测量城镇中的隐蔽地区。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和垂直角,并根据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进行测量。城镇地籍测量中还要根据不同精度的要求来调整仪器的测角、测边精度、起始数据精度、导线长度等,减少实测中的误差值,这里所指的误差值主要是设备和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三)GPS-RTK测量法

GPS-RTK技术利用GPS提供的数据能够为实控测量区域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这不但提高了地籍的精度,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RTK定位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主要可分为同测站误差和距离误差,同测站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天气因素等,因此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测量时要按着GPS的作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选用适宜的基准站,减少遮挡增大发射距离和接收信号的准确;其次做好基准站的抗干扰措施,远离无线电、高压线、积水区等;再次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避免观测期间晃动,影响测量精度。

三、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

地籍测量后成图的保管非常重要,它所表达的内容除了地形和地貌外,还记载了土地的权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数据,土地部门了为发挥其作用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必须对地籍的保管和利用加以重视。地籍测量成果的保管与利用主要分为三个主面:首先,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后,利用地籍图对土地使用的范围、使用者、使用年限进行统计,避免过去因征地而引发的用地矛盾,并与户主进行联系,做好户主及面积的核对,理清可用地的范围为城镇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做好地籍资料的收集与变更登记,这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土地的面积与地价,使土地的使用与评估更具权威性,同时也更为合法。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3

关键词:道路路基工程;砂砾及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法;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标识码: A

1、道路路基工程

⑴路基填筑:路基是道路的主体和路面的基础,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填土前,必须将原地面上的树根、农作物残根、腐植土、杂物全部清除,并将路基填筑范围内清理留下的坑、洞填平,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分层压实。选用稳定性好并有一定强度的土做填料,所用填土每5000m3作一次击实试验,以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路基填筑之前对取土场的土质进行含水量测试,保证施工时对压实度的控制。填筑时对已填路基进行碾压,将路基上的浮土清除干净并压实后进行施工。为保证有效路基内压实效果,按技术规范要求路基两侧填筑高度在30cm以上,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松铺厚度小于30cm,并做到全幅全宽填筑。填土过程中,应由路中向路边进行,分段分层填筑,先填低洼地段,再填一般地段,严禁边坡填筑不到位,进行补宽贴坡。填方区厚度在0-80cm范围内要求大于95%,80cm以下均应达到93%,挖方区及零填方区0-30cm范围内达95%。当地面横坡不陡于1:10时,可直接填筑路堤;在稳定的斜坡上,横坡在1:10-1:5时,将原地表土翻松,进行填筑;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1m的台阶,台阶顶面作成2%至4%的内倾斜坡,进行路堤填筑。道路外边坡度按现有地形,填方边坡1:1.5,路基在4m以下采用1:1.75,切方边坡1:1。切方高度大于8M时,在8M处设1M的碎落台,再按1:1放坡。填方区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超出每层路堤的设计宽度,保证完工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为保证路基面不积水,施工时路基横坡大于4%和适当的纵坡,两标段之间的路基填筑施工做到同步施工,施工保证每层交替搭接10cm以上,若不能同时施工,超出交界线20m以上,采取分层搭接或阶梯接法,保证填筑质量。

①、路基填切交界处的处理办法

按台阶60*100cm,每层填筑交错搭接2m以上。

③软基处理方案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框图

2m以下进行换填;2m-3.5m抛片石或级配砂砾石回填处理;3.5m以上采用桩基(木桩、板桩)进行处理。

⑵压实:路基压实是保证路基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填料的密实度、减少空隙率、增强填料颗粒之间的接触面、增大凝聚力、提高内磨擦阻力、减少形变的重要保证。路基压实时除对填料选用、含水量进行控制外,压实机具的选用及施工工艺是其关键的环节。项目部将配合2-3台60T的振动压路机,压实时采用路基两侧向中央进行,压轮重叠0.4-0.5m,并全宽碾压,防止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而造成路基纵向裂缝。每压实一层报项目部和监理进行压实度检测,被认为合格后方可下一层填筑,否则查明原因进行补压或相应处理,如土质含水量过高,可采用翻晒后平整压实。压实度检测频率为每2000m2检测8点,不足2000m2时必须检测2点以上,必要时根据需要增加检测点,或进行触探试验、弯沉值试验。

⑶路基开挖:在路基开挖前做好场地清理及排水工作,并做好测量放样工作,在开挖坡顶处有明显标志。取土沿其工作面有计划地均匀进行,不得局部地度取土而造成坑洼积水,一个工作面宜采用多机联合作业方法。开挖时工程量及开挖深度大小,均自上而下进行,避免超挖乱挖,开挖段根据排水需要挖好截水沟,根据土质情况做好防渗处理。高切方段要及时做好边坡修整工作,防止边坡塌方现象发生。对房屋拆迁渣土尽可能利用,好的砖渣,砼渣可用于铺筑施工临时便道,处理淤泥软土地段。

⑷路基整修和边坡整形:路基表面的整修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切土或补土,并配合压实机压实,避免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整修边坡时路堑土质边坡按设计要求坡度,自上而下进行边坡修整,不得在边坡上贴补。边坡需要加固地段,预留加固位置和厚度,使完工后的坡面与设计边坡一致。当路堑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沟时,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

2、砂砾及水泥稳定碎石摊铺

(1)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采用流水作业法,使各工序紧密衔接。须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持序时间。各工序要在水泥初凝时间内完成。

1、材料的选择

(1)水泥,选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

(2)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方孔筛)。并采用规格料配制。

集料符合规范要求,软弱颗粒和针片状含量不超标,不含山皮土等杂质,各种材料堆放整齐。界限清楚。

2、混合料组成设计

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混合料配合设计。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于稳定的材料,确定最佳的水泥剂量和最佳含水量。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适当增加0.5~1.0%,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3、准备下承层

施工前,对下承层进行彻底清扫,清除杂物及散落材料,用土培好路肩,摊铺时,要保证下承层表面湿润。

4、拌和

(1)集料必须满足级配要求。

(2)料仓上方应有剔除超粒径石料的筛子。

(3)拌和现场须一名人员监测拌和时的水泥剂量、含水量和各种集料的配比,有异常要及时调整或停止生产,水泥剂量和含水量应按要求的频率检查并做好记录。

(4)各料斗必须配备1~2名工作人员,时刻监视下料情况,并人为帮助料斗下料,不准有卡堵现象,否则停止生产。

(5)拌和含水量较最佳含水量大1~2%(根据施工时气温控制)。

5、运输摊铺

(1) 摊铺前应对下承层洒水,使其表面湿润。

(2) 两侧均设基准线、控制高程。

(3) 摊铺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宜高于最佳含水量0.5%~1.0%,严格按试验段确定的松铺厚度进行摊铺。

(4)摊铺机行进要匀速,中途不得变速(不管何时),并保持摊铺不停顿、间断。

6、碾压

(1)采用1台CA 602D振动压路机、1台徐工220振动压路机和一台25T胶轮压路机、1台24T光轮压路机、1台21T压路机,及时进行碾压,其各程序按本次试验段确认的施工方法进行。

(2)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潮湿。

(3)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4)施工中,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水泥终凝时间,在此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设专职技术人员观察认真记录确定好延迟时间严格施工。

7、摊铺和碾压现场设专人检验,修补缺陷。

(1)施工现场设2名测量员,不断检测摊铺和碾压后的标高(左、中、右)及时纠正施工中的偏差。

(2)挖除大料窝点及含水量超限点,并换填合格材料。

(3)用拌和好的水泥石屑对表面偏粗的部位进行精心找补。

(4)对于摊铺机停顿和碾压推移产生的拥包、拥坎,用铁夯人工夯除。

(5)用三米直尺逐段丈量平整度,有异常马上处理。

(6)快速检测压实度,压实不足尽快补压。压实度控制要留有余地,尽量多压1~2遍,自检时压实度按提高一个百分点掌握。

11、注意要点

(1)自加水拌和到碾压完毕的延迟时间不大于初凝时间,即要在此时间段内完成施工和压实度检测。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4

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室内设计教育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这几种教学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1、引言

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的范围很广。从室内设计到城市规划,都有所涉猎,但是每个专业课程时间非常少。这就造成学生什么都知道了一点,却无法深入进行设计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普遍反映学不到东西,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2、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以室内设计教学为例:专业课程涵盖各种室内空间,却严重的脱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理论较多,过于注重想法而忽略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清一色地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造成课程严重脱离实际,学生无法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另外在设计练习中,采用假想题作为设计任务,甚至完全不考虑结构、设备、朝向等问题。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完全是在空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3、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历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

4、重视施工图以及设计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过于注重设计效果图的表现而对施工图不够重视,这是另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而施工图却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是施工依据和标准,没有施工图,是无法完成施工的,至少是无法正确完成。所以在平时的项目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施工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标准和规范的施工图。 也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标准而且规范的施工图(竣工图)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既然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学科,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室内设计专业要求对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有所了解,所以笔者建议应该能有专门的内装修施工工艺实验室和内装修材料展示间。在施工工艺实验室可以让学生了解比如轻钢龙骨吊顶结构、轻质隔墙结构、地垄结构等等是如何施工的;而材料展示间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设计中所用的材料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规格是多少,表面的纹理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才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在做设计的时候,可以更加实际的考虑工艺和材料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把设计停留在电脑效果图表现上。

5、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6、结语

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是在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它要求教育者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经验,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上需要的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GZJG2012—B36)

参考文献:

[1]邱晓葵等.室内设计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5

关键词: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应该始终以践行规划先行,高起点的编制园林城市发展规划为目的,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宜居城市园林,要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从而制定出一个科学美好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蓝图。

(一)高起点的园林规划整体布局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一是要以高起点来整体布局。要坚持把宜居城市的发展置身于全省、全国的大环境中,把宜居城市所处的大局面做出一个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布局。从而促使宜居城市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富有韵味。

(二)高品位的编制和规划

二则是要以高品位来编制和规划宜居城市的园林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依据我国当前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在社会上广泛听取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决策机构可以积极的向资历丰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和有丰富经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组建高水平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团队的方式,从而高效的研究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

(三)高标准的设计园林规划

第三点则是需要高标准的设计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坚持“以树为主、花草为辅、园景结合、以美取胜”的原则,将“绿”和“美”的主导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不仅如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园林规划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另外,在园林规划的层次上,必须追求错落有致,力求实现园林设计的敞开化、景观化、花园化、艺术化。宜居园林规划设计中在树种选择上,可以采用坚持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本地树种为主、外地树种为辅的方式,并在布局搭配上,坚持乔、灌、花、草的合理布置,从而突出自然景色,体现出宜居城市特有的韵味和风格。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突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的历史韵味

历史文化传统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和生命。宜居城市一般有着比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着力塑造宜居城市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并可以通过开发建设和别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结合园林进一步的展现出宜居城市的历史韵味。

加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监督和管理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并努力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将园林绿化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实践高效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体制。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形成一个高效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程序和管护机制。其次,还可以通过组建宜居城市园林监察部门的方式,确保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城市园林执法监察大队,确保了城市绿地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园林苗木、花卉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成果转化和产出,并有效的推动了宜居城市园林相关的产业发展。

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确保规划设计工作稳步进行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应该可以算作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充分的引起领导班子的重视,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心,使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踏踏实实的就进行下去,并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确保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良好的落实。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领导班子也应该认真细致的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分解。争取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和实施环节都明确目标,并努力的细化了保障措施。比如通过建立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责任制,将每一项任务细致合理的分配到人,出现问题不仅要及时的处理,还要追求其负责人责任,促使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落实。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总结

宜居城市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但是从宜居城市的内涵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宜居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众所周知,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因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我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宜居城市园林规划不仅仅是推动宜居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宜居城市在我国城市新的发展阶段必然的发展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个必然的要求。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必须要实现我国宜居城市实施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只有通过正确方法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韵及品味, 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文忠[J].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

城市设计方法论范文6

关键词: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研究意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滨水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湿地也是构成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Kevin Lynch 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五要素”对于滨江滨湖城市而言,其中的边界、节点、区域等都可能由城市湿地扮演,这些要素对于城市居民与外来旅行者而言,是重要的城市特征。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与吴良镛教授等探讨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理论,大力倡导在城市建设中优化山水布局,建设美好家园。钱老的这一主张得到许多规划和园林学者的积极响应,学术界认为这是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理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积极理论探索。

由此可见,建设和保护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一环。而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则是保护和优化城市湿地功能,并展现湿地之美的重要途径。

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分析

由于既要综合考虑优化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生态系统,又要通过规划设计展现湿地之美。这就涉及到需要将不同尺度不同视野视线关系的湿地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根据功能需要对滨江滨湖的湿地进行种植规划和设计。基于此,笔者认为需将重要的功能性湿地与人工湿地区别对待,并以江城武汉为研究案例,作出以下分类分别进行研究。

(1)大江大湖自然功能型湿地。如武汉城区长江江滩、汉江江滩,梁子湖湿地,东湖湿地,汤逊湖湿地等。这类湿地在调节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水源地,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以保护性规划为主。

(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此类湿地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湖与城市的交界地带,已经或尚待建设的滨水休闲空间中,如武汉江滩公园、滨汉江景观带、东湖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沙湖公园等。此类湿地是城市园林化的直接载体,并且拥有较大的绿量和众多的观赏者,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空间。此类湿地的种植规划应强调视觉效果,并依据不同视觉不同感受完成从总体到细节的设计,形成体验丰富的三维空间。

(3)尺度较小的人工湿地。如武昌四美塘公园、内沙湖公园、汉口西北湖公园、武昌紫阳公园、沿三环线湿地、芳草溪、太子溪等等。此类湿地距离居民区较近,是重要的小尺度慢行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赏者多而且以步行为主,应考虑多设计为细节丰富,色彩绚丽的湿地花园。

3以武汉为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与设计

基于前面的分类,对于以武汉为典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进行种植规划设计的研究。

3.1大型自然湿地种植规划

大型自然湿地因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应该是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结构和外貌的规划设计方式为主。历史上因为其与城市的关系密切,过度开发和人为干预,其功能已经严重衰退,保护规划迫在眉睫。

滨江滨湖城市的大型湿地具有以下特征:尺度大,如武汉的大型河道有长江、汉江、府河等,都是流域大,水流量大,且宽度较大,由于其流量的变化也很大,它们都拥有宽阔的消落带。在没有人为过度开发的地段,其滩涂都达到了数千米。与山体关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城市景观空间,如武汉的东湖水域主要有九峰山系的降水向北汇聚而成,而该山体的水系向南汇集则形成了中国第十大淡水湖梁子湖。由于城市开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植被和生态结构严重受损。如长江武汉段很多地段的滩涂已经消失变成城市建设用地,而许多大型湖泊如汤逊湖、东湖面积缩小且已富营养化。

针对以上特征,对于大型城市自然湿地的种植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广泛调研。调研城市自然湿地的现状。调查主要选择长江武汉段、梁子湖江夏沿岸,东湖风景区滨湖区域等。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滩涂宽度、湿地群落结构(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及物种名录等)、周边山体分布与视线关系。其次,分析调研结果,制定种植规划方案。可以预见的是,武汉市域内应该不存在较为理想的湿地顶级植物群落。现存的湿地植物群落较为理想的应该是次生湿地植物群落,原因是历史上多次的破坏与长期高强度的人为干预。但是完全恢复成顶级群落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详实的原始植被调查资料。在人工干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营建次生湿地植物群落。次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完全参照生境较好湿地的群落结构。如长江滩涂可以参照白沙洲湿地的群落结构,即稀疏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树丛加上致密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olius),伴生种为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utus)、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等。

3.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

3.2.1大尺度人工湿地的特征

人流较为密集。人工湿地的营建一般是为了满足城市市民的游憩需要,如武汉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东湖听涛景区等等。植被情况以人工群落为主。主要以人工引种的观赏植物为主,但部分养护较差的地段植物群落出现自我演替。如东湖磨山景区、九女墩、猴山等的山水交界地段,原有的人工种植的乔木层植物如池杉、樟树作为乔木层建群种依然存在,下层的地被植物已经死亡。本地自播能力较强的野生植物如乌桕(Sapium sebiferum)、三角枫(Acer burgerianum)、山合欢(Albizzia kalkov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冬青(Ilex purpurea)逐渐成为中层优势种,而下层开始出现以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异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白花龙(Styrax faberi)、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等为主的情况,还出现了紫藤(Wisteria sinensis)、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等层间植物。更为重要的特征是这类湿地空间类型通常与城市形象关系密切。其边界或整体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如城市居民或外来游客来到东湖景区,看到的除了浩瀚的湖水,就是水岸上由池杉树林组成的平直单调的天际线。

3.2.2大型人工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

营建色彩丰富的植物空间,改善城市形象。分为三个方面做好大型滨江滨湖的人工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总体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汉大学珞珈山可以作为一个正面学习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绿的松树林和嫩黄色的栎树树丛组成的,远远望去是一大片深绿和草绿交错的色彩斑斓的山林,偶尔还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许白色的豆梨盛开。而秋季在常绿的松林映衬下,高大而鲜红的枫香树正染红山林。因此,笔者认为营建出色彩丰富,季相更为突出的整体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湿地的第一步。

(2)优化植物空间,塑造各类怡人的空间类型,清除改造无意义的废空间。设计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间阳光草地,树影稀疏斑驳的林下空间,层次丰富的观赏林带和隔离树丛,适合漫步观赏的水边湿地花园等等。但像汉口江滩滨水区那种垂柳树阵、东湖听涛草地上大面积的红枫林这类无意义而难以使用的废空间要清除和改造。因为在水边的垂柳树阵下,人无法进行游憩活动,垂柳树丛还会遮挡人们的视线,使江滩上的人们观赏不看开阔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红枫林不仅生长不良,层次单调且缺乏景观参与性。

(3)改造滨水植物天际线。优美而富有变化的天际线是滨水空间令人愉悦的重要因素。武汉市在历史上沿湖大量种植单一的池杉林荫道和池杉树丛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际线,随处可见,过于单调,也缺乏色彩变化。此方面值得借鉴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公园(Sheffield Park)水岸(图1)。在水岸边可以通过移除部分尖塔形树冠的池杉,增加圆球形或卵形树冠并且也较为耐湿的秋色叶物种如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乌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树(Morus alba)等。而距离水岸较远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绿背景植物和色叶乔木。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园艺植物如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叶皂荚(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边女贞(Ligustrum lucidum)、蓝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过多种植大量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应大力种植本土的常绿乔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较小的城市湿地。

武汉市由于湖泊众多,小型湿地遍布城市各区,还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贯穿,因而有着较多与城市居民区紧密相依的小型湿地。利用这类小型湿地改造成各类水花园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净化水质和创造怡人城市空间都意义重大。由于此类小型湿地多数都紧邻城市步行系统,游人众多且主要以缓慢步行为主,所以需要滨水植物组合需要有较多的细节,因此建议设计出各类讲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组合,植物种类繁多的湿地花园。欧美国家各类色彩丰富的湿地花园(图2)是本类型设计的学习模范。在此方面,武汉植物园(图3、图4)和武汉各类已经设计完成的湿地公园如金银湖湿地、沙湖公园、光谷秀湖湿地(图5、图6)都已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湿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阳湖、东湖、汤逊湖、汉阳三环线水系、汉阳芳草系、六湖连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图1英国谢菲尔德公园海水景观图2美国芝加哥植物园滨水湿地植物景观

图3武汉植物园滨水湿地花园景观图4武汉植物园湿地公园

图5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景观图6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种植规划设计研究是一项繁重而周期较长的工作,本文试图提出该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构想。笔者认为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几个环节必须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现场调研,比如以武汉为例的研究应大量调研武汉市域各种类型的湿地现状,掌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湿地格局和物种构成做出分析和总结。然后是绘制大量的规划设计结构图,对各种类型湿地做出规划设计分析后,通过剖面和平面做出规划设计。再后是试验性的尝试,将规划设计成果尝试性的在一部分湿地中应用,并根据效果和使用情况对物种构成和高低色彩关系做出调整,形成最终的规划设计成果。最后是推广应用,将最终的滨水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形成理论性成果,便于全社会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 (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