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1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考古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普通大众所认知的考古专业其实指的仅仅是考古学一个方向。现在无论是科教节目还是报纸书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几个学科方向,却不知其实那里也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和挑战。我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考古而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保专业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是保护修复类的专业课,这门课包括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些课程包括课堂部分和实践两部分:课堂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理念、法规、各种保护方法,保护材料以及实际案例:而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操作,比如修复陶器。从对出土陶片的清理开始,到拼接粘贴成整器,再到撰写修复报告,也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古修复过程。在完成陶器修复训练之后,会有专门修复瓷器的老师进行讲座和亲自示范,并有亲身实践环节。陶瓷部分的实验课完成后。会有铁器和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练习,对于铁器和青铜器,修复实践仅仅是整个保护过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青铜器和铁器的缓蚀和封护处理。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技师,而是文物保护的全才。同样的,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丝织品的清洗、修补以及对古代纸张的清洗和装裱等最基本的保护修复操作。而由于条件限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参观已有的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2
[关键词]文化遗产;生态敏感性;文化遗产“两线”界定
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目前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市旅游开发的载体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正在面临着无序蔓延的建设性破坏的危险。如何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文化遗产地基本生态安全,维护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需要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划定保护范围界线。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并提出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的概念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刚性的控制要求。保护界线的划定是保护规划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在“控制线”的划定上[1]。那么究竟该如何合理的去划定“两线”的范围至今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规定。由于历史局限性等原因,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2]。
1.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界定中存在的不足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随即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也陆续开展,这标志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创立从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随之得到了重视。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并提出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一些刚性的控制要求。建设部2003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城市紫线”的概念即城市紫线是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这些法律规定,规划规范和办法中往往采用刚性划定把保护范围被作“四至”及文物四周向东、西、南、北各方向外扩多少米。
这种机械式划定的范围常常不能适应不同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划分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划分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依据。甚至文物“两线”的概念与含义都模糊不清,对文物本体孤立对待。“两线”是一个与文物本身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认识都不足。
“两线”被划分的要么过小或者过大。若范围过小可能导致文物单位遭到破坏。若范围越大,涉及的区域的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都会受到很大的约束,没能发挥该有的经济效益。这种强制性划定自动生效的方法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即区划线从建筑中间划过,或者范围过大浪费了宝贵的城市空间由此不能满足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等。每个文物单位应在充分考虑文物单位与其本身不可分割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切实的保护界线。这样才能使文物本体得到很好的保护,才会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
2.基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生态敏感性特征的“两线”划定
“两线”是一个与文物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范围规划中首先考虑每个文物单位的周边环境。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属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一种,一旦受到干扰不易恢复[3]。文化遗产环境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是敏感性强而抵御外界干扰能力、自身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均较差。具有稳定性差,生态承载力能力低,生态弹性力小等特点。生态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对文化遗产环境的高敏感地段和低敏感地段。
文化遗产环境不同的敏感等级表明生态敏感性的强弱程度。通过生态敏感度的分类可以清晰地掌握每一个遗产周边的自然环境状况,能够划分优先重点保护对象[4]。能够实现根据不同的保护单位的实际环境制定不同的“两线”目标。
本文基于文化遗产环境的敏感性特征对历史文化名城吐鲁番市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根据结果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以对于文化遗产今后的保护方向,保护重点以及环境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研究区概况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旅游胜地。东西方文化和宗教错综交织与相互融合的交汇地―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展示西域古老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独特自然环境的最具综合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吐鲁番是全国对外开放的首批地区,截止2013年5月,吐鲁番地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8处,有价值文物点383处[5]。
4.研究方法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6]。本文研究文化遗址区的生态敏感性特征为划定“两线”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流程为:(1)筛选生态敏感因子;(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3)单一敏感性分析;(4)综合敏感性分析。
4.1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生态敏感区评价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因此要根据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结合研究的重点与客观条件,选择生态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对于一些不容易操作,主观性较强的次要指标进行删减。因此,生态评价因子的选取依赖于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的仔细分析。
根据吐鲁番地区的环境本底特征,选择对研究区的生态资源影响大并且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高程因素,坡度因素,坡向因素,植被覆盖度,河流水域因素,土地覆盖类型,景观等级,景观密度等因素选为本文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
4.2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与因子权重
根据吐鲁番地区的自然生态本底特征,选择上述评价指标构建吐鲁番地区文化遗址景观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生态系统在遇到外界活动干扰时发生生态失衡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将每个敏感性因子按影响程度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等级;为了运算的方便,分别赋值9,7,5,3,1。
同时采用AHP层次分析方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评估各因素评价因子对生态敏感性影响的权重值。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敏感性各评价因素权重,目标层为生态敏感性,指标层为4个生态敏感因素。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获得各因素的权重,检查其平均一致性指标CI=(λmax-9)/8=0.0738,查表得知9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46,CR=CI/RI=0.0505
4.3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首先对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AHP方法确定的单因子权重,运用GIS的加权叠加法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加权叠加法是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基础上,将各个单因子分级定量后,根据单因子权重,对各个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做出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叠加分析图的分值进行重分类,生态敏感性被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等5级,最后利用ARCGIS制作综合生态敏感性分级图(图1)。
■
5.基于生态敏感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案例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标准”高昌故城保护范围:以故城遗址外墙城墙墙基的外缘为基准,沿墙基外缘线周围平行外扩100米,形成故城遗址的保护范围边界,保护范围的占地面积为26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北侧边界以亚喀艾列克至托万买亥来的道路中线为界,东、南侧边界基本以高昌故城遗址东、南边界外侧平均1000米的距离为界,西侧边界以托万买亥来至阿什夏买亥来道路和果加木买亥来西侧道路中心线为界(见图3,图4)。
■
由图3,图4可知,这种简单地从边界外扩一定距离的保护范围,破坏了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和谐性,降低了保护区划的严肃性。保护区划划定的范围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在划定保护范围时应当把文物保护单位与周边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它的本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房屋、现状道路合理划定,保障实施的可操作性。
高昌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它本身属于高度敏感区。它保护范围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标准”以院墙为界外扩100米就形成了故城遗址的保护范围边界。通过分析发现100米的保护范围与古城本体向外到出现次一级敏感区的距离是一致的因此继续用指定的范围(见图2)。古城往西600m有一定范围的中度敏感区,往南400m处有中度敏感区,800m处有轻度敏感区.往东最近450m,最远1250m处也有不同等级的敏感区域(见图2)。根据古城周边的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其与周围的其他次级敏感区的边界,再结合现状房屋、现状道路做适当的调整做出了建设控制地带边界(结果见图5,图6)。调整后的建设控制地带可以很好的使周围农村居民点避让,节省紧张的城市空间。减少与现状及规划的矛盾,使规划工作落到实处,易于管理及保障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种基于遗产周边环境敏感性的保护界线具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有利于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把握,为文物保护单位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自然环境依据。周边的敏感区也可以作为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监测的对象,加以重视界线附近的生态环境由低级敏感状态转变为高级敏感状态。
■
可以在遗址周围根据建设控制界线设置隔离带。除了必要的人工设施,禁止一切大型建设工程。这样可以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严格保护遗产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结束语
目前我国关于文物保护单位所涉及的“两线”界定存在不足需要调整。这种简单地从边界外扩一定距离的保护范围既不能保护文物又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建设。我们需要明确“两线”规划的目的并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切实的保护界线。最终能达到使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制定“两线”时保护范围的划定应考虑周边环境的敏感性为依据而不是简单的向外扩多少米。以周边环境生态敏感性为依据的“两线”规划能够使生态保护与遗产保护相结合,能够实现生态建设为遗产保护服务的目的,统筹兼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区今后的保护方向,保护重点以及环境管理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规划设计[J].2008(24):71-75
[2]王涛.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分级[J].东南文化2010,2(214):23-25
[3]李王莹.文化遗产名胜区生态敏感区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56-59
[4]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0
[5]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网站http://2013-05-2320:00
[6]杨月圆,王金亮,杨丙丰,等.云南省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J].生态学报,2008,25(5):2253-2260
[7]佘济云,周丹华,刘照程,等.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69-73.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3
关键词:壶口景区 文化旅游 文物保护
一、前言
文化旅游区的文物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对文化旅游区单纯地进行保护并不能充分体现其应有价值,旅游开发能够使人们意识到对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提高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全面展现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旅游还可以给文化旅游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壶口旅游业发展为原动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街区等文物保护动力机制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壶口旅游开发对文化旅游区的正面影响
2.1 壶口文物文化遗址的保护
壶口文化旅游区的文物遗址遗迹及建筑设施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妥善而有效的保护,而积极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得其价值内涵得以体现。
旅游业的开发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该景区及其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景区之间、城市内部和地区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创造经济效益,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得其历史遗存、古迹遗址以及建筑设施得以修复、重建和复原。
2.2 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壶口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是其核心和灵魂。旅游开发有利于文化内涵的传播和延续,保护了区域文化,确定了其文化身份。
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前来文化旅游景区的主要动机,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活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有所认识,然后通过旅游者和亲戚朋友的交流,产生传播文化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传播文化和文明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活动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优势十分明显,有利于地区文化的传承延续。
如果只谈保护,而不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旅游资源只能够“养在深闺人不识",其价值难以体现。在旅游开发中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赋予文化旅游资源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使文化旅游产品保持其原有的生机和活力,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传承延续的广度和深度。
三、旅游开发带来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景区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风貌和大量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持续利用,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需求。旅游开发带动文化旅游景区以旅游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开发和利用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给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发展旅游业也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他们可以出售当地土特产,或者经营餐饮业、娱乐业。旅游开发会得到这些居民的支持,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实现当地居民的观念改变,他们会自觉参与到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保护改善中来。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实现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会更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壶口文物文化保护需防范的问题
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给区域环境带来人为破坏。文化旅游区的大肆建设带来了建设性破坏。此外,旅游开发也会使文物文化资源遭到破坏。
4.1 文化旅游区环境的人为破坏
旅游开发会带来大量旅游者,人为破坏主要是指旅游者的破坏。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当游客超出环境容量,他们势必对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旅游开发带来的人为污染,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参与娱乐业和餐饮业,还可能进行野炊野餐,这就带来了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同时会造成植被破坏、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下降。此外,人为的干扰过度影响到动物的活动范围,可能使动物种类数量减少。
因此,如果对旅游者数量不加限制,将使得文化旅游区环境容量过早饱和,导致旅游综合价值大大降低。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无视环境的脆弱性和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承载力问题,会造成文化旅游区的各种污染,人为加速文化旅游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与文物的破坏甚至消亡。
4.2 避免文化旅游区因建设造成破坏
旅游开发对文物文化保护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文化遗产盲目开发利用,往往造成文化旅游资源的威胁和破坏,影响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真性。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商会建观光索道、办公区、员工生活区、豪华宾馆饭店、道路、停车场等,这些使得建成环境被大肆破坏,严重影响景区整体风貌,造成了视觉污染,文化旅游区将逐渐失去原生状态所具有的景观价值。同时由于其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
旅游区的这些建设,需要大量土石方,带来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环境污染,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水环境变差、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影响,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 4.3 避免开发对壶口文物文化的破坏
文化旅游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是长年累月积累的,它不是现代人可以花巨资建造出来的。真正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环境中保存着深厚的底蕴,不仅能在今天为我们提供直观的外表和建筑形式的信息,更重要的它是文化内涵的物化载体,它能传递我们至今尚未完全认知的历史和科学的信息。
2012年壶口文化旅游开发启动带来了大量的旅游者,文化景区应加大宣传防范工作力度,避免游客不文明行为对文化景区造成破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时应该意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可复制性,避免给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消失的危险。
五、壶口文化旅游区的文物保护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使得其文化价值得以保存,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并认识接受其文化内涵,区域旅游业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壶口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文物遗产保护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是推动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原动力。
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开展得越好,壶口文化旅游区的原真性越能得以体现,其地位就越高,对游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就越高。良好的保护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只有以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核心,文化旅游业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
壶口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利于文物遗址遗迹及建筑设施的保护,有利于地区文化的传承延续。然而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求短期经济利益,忽略环境问题,避免对文化遗产盲目开发利用。因此,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应进行保护性开发,即在首先确保壶口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创造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使得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 谭白英著.文物与旅游[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3] 李晓东著.文物保护法概论[M]. 学苑出版社, 2002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4
一、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统考科目
010101 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10104 伦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50102 汉语言
050103 对外汉语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5 古典文献
050106 中国语言文化
050107 应用语言学
050201 英语
050202 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 日语
050208 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 菲律宾语
050211 梵语巴利语
050212 印度尼西亚语
050213 印地语
050214 柬埔寨语
050215 老挝语
050216 缅甸语
050217 马来语
050218 蒙古语
050219 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 乌尔都语
050222 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 豪萨语
050225 斯瓦希里语
050226 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 保加利亚语
050228 波兰语
050229 捷克语
050230 罗马尼亚语
050231 葡萄牙语
050232 瑞典语
050233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050234 土耳其语
050235 希腊语
050236 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238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050239 泰米尔语
050240 普什图语
050241 世界语
050242 孟加拉语
050243 尼泊尔语
050244 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050245 荷兰语
050246 芬兰语
050247 乌克兰语
050248 韩国语
050250 塞尔维亚语
050251 克罗地亚语
050252 挪威语
050253 丹麦语
050254 冰岛语
050255 翻译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4 编辑出版学
050305 传播学
060101 历史学
060102 世界历史
060103 考古学
060104 博物馆学
060105 民族学
060106 文物保护技术
100501 中医学
100502 针灸推拿学
100503 蒙医学
100504 藏医学
100506 维医学
100802 中药学
100804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100811 蒙药学
政治
英语
大学语文
二、艺术类(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统考科目
050303 广告学
050306 媒体创意
050401 音乐学
050402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 音乐表演
050404 绘画
050405 雕塑
050406 美术学
050407 艺术设计学
050408 艺术设计
050409 舞蹈学
050410 舞蹈编导
050411 戏剧学
050412 表演
050413 导演
050414 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 摄影
050417 录音艺术
050418 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050422 艺术学
050423 影视学
050424 广播影视编导
050425 书法学
050426 照明艺术
050427 会展艺术与技术
050428 音乐科技与艺术
政治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5
1.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太原市在区位上是连接东西的结合地。太原及周边地区,地处山西中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沟通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晋商的发迹地和中心城市,现在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太原火车站是同蒲、石太、京原等6条铁路干线的中枢,是华北最大的煤炭编组站。
2.丰富的城市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太原素有“锦绣太原城”之美誉,其景观资源的突出特色和独特价值,在于其历史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审美价值高,吸引力强。从远古的文明史到2500年的建城史,太原的历史文化够得上博大精深,尤其是其地域的永恒性,历史传承的长久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罕见的。太原市有晋祠、天龙山石窟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永祚寺、纯阳官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可以说,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为太原市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一定的会展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但较为落后
太原市现有的会展场馆,场馆设施较为齐备的主要有两个:山西省展览馆和煤博展览馆。然而,山西省展览馆和煤博馆的总建筑面积还不及邻省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四分之一,可容纳的国际标准展位不及郑州国际会议中心的三分之一。与会展业相关的旅游餐饮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正逐步走向成熟,太原市的国际、国内旅行社和旅游星级饭店基本上能满足展会人员的接待需求。但是,在其他方面如礼仪、翻译、专业展览和会议组织公司等,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不能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需要。
4.会展业市场参与机制不成熟,会展业和旅游业没有实行良性对接
太原市的会展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属于政府进行市场培育期,表现在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动上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存在着脱节现象,会展活动将参展商、与会者和观展人员推向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滞后接待、被动受益;旅游部门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撑效果不明显。如太原市所举办的煤博会,其中为煤博会服务的酒店、旅行社都属于指令性指派,旅游企业参与会展业服务(如参展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吃、住、行、游、购、娱)的热情不高。
5.会展专业人才缺乏
会展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展专业服务人才的缺乏,目前太原市真正受过专业培训为会展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极其紧张,真正符合国家策划、设计会展资格的人才几乎是空白,更别说形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了;其次是会展的招展人才几乎空白,一些企业获得会展业务多数都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等待客户上门,或是依靠政府的指令性指派,会展业务的拓展能力不强,从而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发展太原市会展旅游经济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形成市场运作机制
太原市要发展会展旅游,首先要形成健康成熟的会展业市场运作机制。市场机运作机制的前提是形成市场,市场的培育和管理都离不开政府。对于会展业来说,政府培育会展业最直接的手段一般就是政府直接组织国内会展或出国办展。然而要促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需要转变行政职能,由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具体办展转向总体导向、市场监督为主,各级政府部门不再办展,不再干预和具体参与展会的经营业务,而是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为会展发展提供政策、服务和信息支持,并监督市场主体的运作角色。
另外,会展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会展企业的参与,对于太原市来讲,在全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太原市的会展企业也有少数几家,但是并不成熟。因此,太原市要发展会展业,一定要积极扶持会展专业公司的发展,让这些会展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参与的主体,并且建议政府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良性对接
会展旅游作为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迫切需要会展业和旅游业实现良性对接。在这里,可以让行业协会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在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对接上起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让会展部门和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参与会展业的运作。太原市于2008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会展行业协会应该和旅游协会合作,让旅游企业真正参与到太原市的大型展会中来,让旅游企业全程参与展会,在展会中如展会人员的接待、餐饮、娱乐、旅游等方面让旅游企业真正发挥所长,从而也可以提高展会的质量。
3.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会展品牌定位,创建国际品牌展会及地区特色旅游节庆文化活动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将太原市煤博会办成国际品牌展会,并以全国煤炭订货会和世界煤炭博览会为契机,发展煤炭、焦炭及其延伸产品的会展,在太原加快建设重型机械设备、不锈钢及其制品、新材料等产业的全国性会展中心。以太原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出地区旅游文化节庆品牌活动,如太原市举办晋商文化活动周等,并以这些节庆文化活动为依托办一些相关的展会,真正促进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相互带动作用。
4.完善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
太原市要发展本市的会展旅游,首先应着重于对已有场馆的配套设施完善建设,提高原有场馆的利用率,在会展服务这些软件上下工夫。当会展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场馆无法适应需要时,再考虑营建新的大型会展场馆。至于优化城市环境,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为了办好在太原召开的煤博会,提升道路承载能力,改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太原市政府近期对市区的迎泽大街、滨河东路、南内环街等11条主要道路进行改造、扩建,太原的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5.培养高级专业会展人才
太原市可以考虑在一些高校的旅游专业中开设会展方面的课程,或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会展专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造就高层次的会展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加强会展行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济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或选派相关人员到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进行学习、培训。
参考文献:
[1].会展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2]戴光全,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9.
[3]傅光海,邓玲.会展与节事旅游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
[4]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J].旅游学刊,2002,(2).
[5]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
文物保护概论范文6
论龚贤的人格美与艺术美侗瘘
龚贤的生平与艺术思想马桂顺
龚贤的“逸品”论与“金陵三逸”马鸿增
龚贤生平之我见古原宏伸
龚贤与宋、元人笔墨之异同(提要)舒士俊
龚贤墨法水法论(摘要)王伯敏
TheSummaryofTheThesisForTheInternationalDeliberaliveAssemblyofGongXian’sTechniqueInArt:DiscussionAboutGongXian’sSkillsInChineseInkAndWater王伯敏
龚贤绘画美学思想周积寅
龚贤与髡残张子宁
论“金陵八家”构成原因及有关问题陈传席
龚贤三题黄涌泉
龚贤年谱林树中
龚贤现存画目王凤珠
论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美学特征——兼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之起源康育义
《瘗鹤铭》书者及时代再论刘建国
中国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圈之形成与交融谷建祥,贺云翱
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纪仲庆
部族和良渚文化陆建方
香港史前文化白尔德,李秀国
初论运河文化梁白泉
浙江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徐吉军
近代宁波社会文化的扭曲和唤起洪永珊
试论滨海地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邢鹿
“中国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纪仲庆
简论历史人物传记写作方法欧炀
湖熟文化与江西万年类型文化——谈吴越文化李家和,杨巨源,刘诗中
对“湖熟文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肖梦龙
关于《宜侯矢簋》铭文的几点看法曹锦炎
论西汉东、南两越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杨琮
东瓯国疆域北界考徐三见
江、浙地区的早期玻璃器和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姚勤德
日本吉野ケ里和中国江南文化安志敏
拘那罗陀与泉州方拥
唐宋时期的海州与海上“陶瓷之路”刘洪石
古代连云港地区的对朝交通——海上丝路的东延李洪甫
郑和下西洋原始契机论张晓旭
美国俗文化协会的国际化雷·B·布朗,章智源
关于妈祖研究的几个问题郭庆文
泉州地区水神崇拜管见朱亚仁
潮州音乐探源许崇群
潮州工夫茶之艺术观陈香白
海乡风俗浅探郭泮溪
海南岛古代黎、苗建筑的初步研究黄敬刚
苏北史前遗址的分布与海岸线变迁吴建民
太湖~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徐建春,郑升
江苏吴江县龙南遗址孢粉组合与先民生活环境的初步研究萧家仪
夏商时代至唐以前江苏海岸线的变迁贺云翱
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国考古学研究裴安平
考古学对象与分类的重新考察张爱冰
宁波沿海地区原始文化初探林士民
论古海州湾文化圈刘凤桂
行业文化与专业博物馆明鸿本
略论江浙地区史前文化的埋葬习俗陈国庆
略谈吉家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徐治亚
青墩出上麋鹿角上刻划纹之文化涵义探析徐冬昌
溧水神仙洞一万年前陶片的发现及其意义葛治功
张家港市文物分布及特点易剑刚
张家港市——原始滨海文化交流的渡口缪自强,钱公麟
张家港市许庄新石器遗址王德庆
“湖熟文化命名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钟民
关于“湖熟文化”命名问题王世民
关于“湖熟文化”的三点看法张长寿
湖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李伯谦
略谈“湖熟文化”研究的定量分析和“先吴文化”称谓问题刘绪
略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序列邹厚本
论宁镇地区古文化之演进谷建祥
对湖熟文化正名、分期及其他林华东
湖熟文化族属研究林留根,施玉平
关于湖熟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杨宝成
湖熟文化的分期与土墩墓的年代问题王恩田
湖熟文化与土墩墓关系试析华国荣
试论滁河流域的周代文化宋建
简论湖熟文化的多元性陈丽华
丹徒断山墩遗址发掘纪要邹厚本,宋建,吴绵吉
湖熟文化与湖熟镇张正祥
首届中国环境考古学学术讨论会纪要李民昌
古瓷新探李刚
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林忠干,张文崟
中国瓷器的花卉图案里贾纳·克拉尔,孙咏洁
常熟唐人墓志概述吴慧虞
五代前后江南儒道释文化融合的例证龚平
隋代台湾人口迁移福建考林蔚文
试论“盐铁塘”在早期历史时期的作用路希羔
施琅出师台湾地点及泰请敕封妈祖之史实孙英龙
上海浦东老宝山城非浦西宝山县城前身考章采烈
滨海地区博物馆的特色与任务龚洁
何光岳《楚源流史》评述傅朗云,杨旸,戈锋
学说以救时为贵陈立夫
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陈大络
龚贤艺术研究座谈会在南博召开鲁力
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召开叶丁
日本考古学家来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座谈刘洪
《赣榆发现朐臣铜锅》读后曹锦炎
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培育行业咨询力量陆建松;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单霁翔;
关于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束有春;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分级王涛;
江苏淮安楚州区河下遗址龙泉窑瓷片堆积坑发掘简报杭涛;陈锦惠;张弛;邱军强;霍华;韩建立;郝明华;吕昕人;韩祥;
江苏淮安楚州区河下遗址龙泉窑堆积瓷片研究霍华;陈锦惠;郝明华;韩建立;
清宫旧藏明代龙泉窑青瓷概论黄卫文;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邵磊;
江宁区博物馆藏明陈瑄家族墓志考杨李兵;
论台湾高山地区的史前聚落——以曲冰遗址为例陈仲玉;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玉耳珰初探费玲伢;
古代辫发小考朱笛;
博物馆与公众龚良;蔡琴;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的实践吴相利;
《东南文化》订阅启事
叙事学视角下博物馆的媒介优势刘佳莹;
论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设计郑立君;
徐州汉画像石与中国戏曲赵咏维;
国外磨制石斧石锛研究述评黄建秋;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的象征意义封钰;韦妹华;
南京博物院藏民国文献述略奚可桢;
日文提要黄建秋;
韩文提要尹恩子;
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张忠培;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杜金鹏;
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认识与分析陈怡;
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特点及保护方式初探——以安徽段大运河为例王晶;
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聚落发掘的重要收获顾筼;
马鞍山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初步报告张居中;杨玉璋;蓝万里;范方芳;汪吉吉;王娟;来茵;王乐天;夏冬青;江泽云;洛伊德;佘玲珠;戴玮;栗中斌;江晨;代诗宝;袁春荣;苗杰;王立新;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张全超;;翟杨;
江苏江都大桥窖藏青铜器夏根林;
苏州林屋洞出土道教遗物程义;姚晨辰;严建蔚;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徐少华;
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的发掘顾筼;
越国贵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陈元甫;
征稿启事
东晋宣城内史桓彝墓考辨杨恩玉;
南京滨江开发区吴墓出土“建衡元年”买地券补释张学锋;
六朝文化研究续议李良芳;胡阿祥;
宁杭城际铁路江苏段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顾筼;
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周裕兴;
古物李济;
关于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刘毅;
“湖熟文化”命名50周年暨纪念尹焕章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田名利;
上海世博会与工业遗产博物馆吕建昌;邱捷;
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毛颖;
论岩画阐释中的多元视界杨超;
象数符号与上古岩画中的网格图案初探仲几吉;
略论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之嬗变李俊;
宋代绘画中的穷款、隐款现象研究李永强;
一个正在形成的考古学分支——读《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李栋;
让文化景观遗产融入美好生活龚良;
中国文化景观的申遗策略初探陈同滨;
从遗产中的“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侯卫东;
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贺云翱;
南京麒麟铺石兽墓主问题研究补正杨晓春;
走马楼吴简所见“私学”考邓玮光;
《瘗鹤铭》金山本考识潘美云;
试谈南朝墓葬中的佛教因素韦正;
漫谈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从安阳西高穴汉魏大墓的墓主推定说开去许永杰;
江苏句容春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墓肖梦龙;刘丽文;陈世华;王克飞;毕蓉;霍强;文茂秀;何汉生;翟中华;
福建泉州南安丰州发现两座六朝墓陈建中;范佳平;吕睿;蔡珊;谌礼刚;赵兰玉;黄伟;
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刘照建;边策;
孙吴佛教流传考屈大成;
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宗旸;
《南京百科全书》的编纂特点、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兼论地区百科全书的编纂及价值庄小军;邓攀;
“学术期刊·博物馆·文化遗产”论坛暨《东南文化》创刊2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纪要本刊编辑部;王霞;
《龙舟大神宝像图》考高文杰;
第一座外国名人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董学芳;
教育服务多元发展——周功鑫院长专访周功鑫;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