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艺术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1

西方绘画艺术受《圣经》影响十分显著。在西方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大教堂甚至旅游名胜,随处可见圣经题材的不朽名画和雕塑作品,如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山顶的耶稣全身巨像等。

1.早期的圣经主题画

公元前3世纪的犹太会堂墙壁上就有关于圣经故事的绘画。后来的基督教堂里也出现了关于《旧约》和《新约》故事的壁画。早期西方绘画中有来自《圣经》寓意的象征符号,如《圣经》传说与古代异族神话相结合的画面;“鱼”和“善良的牧人”象征基督;“鸽子”象征心灵和圣灵;“船”象征教会;“孔雀”象征永恒;“心脏”象征仁爱等。墓窟壁画的艺术特点是寓意、象征、抽象,这些壁画着重精神的表述和象征的含义。

2.中世纪绘画

中世纪初期用来装饰教堂的镶嵌画和祭坛画取材于圣经故事。艺术特色是承袭传统、公式化、象征性和抽象化,用“可见的东西”让人“领悟灵性的真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有“三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体现于欧洲的建筑、雕塑和绘画。

3.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经画

文艺复兴时期,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移。人文主义画家放弃象征、脱俗的手法,用圣经题材宣扬人生、表现现实、讴歌人的躯体和精神,体现灵与肉、信与情的有机结合,展示宗教与人生的绚丽多姿,表露出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生活美感。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涌现出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主题名作有《犹大之吻》《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创世记》《坐着的圣母与睡着的圣母》等。

4.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Baroque的音译,这个词源自葡萄牙语barocco,意思是“畸形的珍珠”。“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表现丰满、充实,具有强烈的动势和饱和的色调。“巴洛克”风格的圣经画珍品有佛兰德斯的《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参孙与大利拉》《下十字架》,荷兰画家伦勃朗的《雅各和天使摔跤》《雅各为子孙祝福》《参孙被刺瞎》《巴兰和他的驴》等。

二、《圣经》与西方影视艺术主题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胶片、电影制作和数码技术的兴起,西方影视艺术家对《圣经》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可以说,自电影技术诞生之日起,西方影视艺术家就从未忽视对圣经题材的挖掘和艺术再现。

1.以圣经人物为题材的西方影视艺术

影视创作是集文学创作(编剧或改编剧本)、团队合作(导演与演职人员)和电影艺术于一体的艺术,汇集了导演、摄影和表演艺术。影视艺术家经常采用将不同的画面加以衔接、拼凑、叠加的手法进行拍摄,即“蒙太奇”,这种叙事方法可以实现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无法具有的含义效果。《圣经》中的象征性描述很多,因此蒙太奇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拍摄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在电影的拍摄中,不同的画面和镜头被横向拼接和对比,以此来凸显各个独立镜头和事物所具有的独立性特点或共同特点。这样的手法给观赏者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使整个故事和画面都意境更深远,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更能体会和感悟画面背后的情绪、情感和意义。比如在电影《耶稣受难记》中,观众会看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面的画面,画面中的耶稣头上戴着荆棘编织而成的环状的带刺头冠,满脸是鲜血,身体呈十字形状被钉在木架子上面,整个画面的色调、音响和人物形象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震撼。在这个画面中,象征的手法被十分恰当地运用其中。十字架自然是基督教和耶稣的象征,那个带刺的环状头冠更是导演借助的一个有力的道具,它象征了基督耶稣常常教导民众的话,那就是“谦卑克己”,“自己忍受苦难,救赎世人”。耶稣本人则象征为救赎世人而献身的“羔羊”。

2.西方圣经主题影视艺术的分类

《圣经》对西方世界各个层面的影响都十分深远,无论从思想、政治、经济,还是从文化艺术方面,其影响处处可见。因此关于圣经题材的影视作品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笔者认为就其内容所侧重的目的和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为了更好地描述和阐释《圣经》,更广泛地传播基督教,让信徒更直接地、更深刻地了解和领悟教义,电影艺术形式被充分使用,并且有很多影视媒体公司合作拍摄出关于《圣经》的系列剧集。这些圣经故事没有进行太大的改编,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属于简单朴实的叙述性剧种,宗教性质强烈,让观众体会更多的是其对教义实实在在的、不夸张的呈现。

(2)为了使圣经主题的电影能够更有观赏性,一些影片在忠实于《圣经》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改编和整理,使故事更贴近生活,故事的情节更紧凑,人物的描写也更真实,整个故事也更吸引人,这种影片可以称作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记录片。

(3)为了追求票房,圣经主题艺术电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两类圣经主题影片都是以圣经文本为主要依托的,但是还有一些电影的情节脱离了圣经原著文本,只有非常少的原著线索,影片增添了许多或悬疑,或惊悚,或搞笑,或打斗的场面设计,成了纯粹的商业片。

结语

《圣经》是一部记录古代希伯来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著作,含有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因素,可以说是一个审美资源库。无数艺术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为世界艺术长廊增添了独特的景色。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圣经》具有显著的文化原型主题的意义,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从中诞生。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名称:《圣经视域下的西方文化艺术主题及其原型的认知探索》,课题编号:13C015)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祝珏,李品伟,等.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解光云.世界文化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2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3

关键词:中国画;原生态绘画;西方文化;历史文化

一、教育的生态危机

首先,是基础“生态环境的失调”。近些年来,由于高考模式的误导,使中国从事美术学习起步的学生均以西画作为起点,从而导致考入高校的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是多偏重于油画或水彩,或者是设计,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画科,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由于缺乏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的了解,学生普遍认为传统中国画难学、神秘,所以选择传统中国画的学生是微乎其微。有些是因为自己造型基础较差,色彩感觉欠缺,底子薄等不得以的原因才选择传统中国画。有的学校为了达到学生专业的平衡,教师通过做学生工作,使其改修中国画。但由于学生的造型手法及观念己经全盘西化,心境自然处于西画状态,从而使得从事传统中国画教学的教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调整学生造型习惯和观念,如此种种情况,使得传统中国画的教学更是举步为艰。

其次,是传统中国画艺术人文课程教学薄弱,导致学生整体文化修养偏低,缺乏后劲。美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向来以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概论以及艺术美学等作为主干课程,但艺术人文课程比如中国历史、哲学、古代文学、书法、篆刻以及传统中国画论的教学与研究则相当薄弱,中国画教学与科研滞后于创作,反过来又制约创作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走向社会和美术教育岗位的美术人才,由于受自身理论修养的局限,在从事艺术评论与鉴赏时很难在得到深入与提高,影响下一代的知识结构,由于普遍的理论上的“贫血”,导致艺术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学生一代不如一代。

再次,是专业教育与培养目标脱节。作为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全国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教育极度失衡,且每况愈下。但仍缺乏比较规范统一的保护措施,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就当前传统中国画生态出现危机的今天,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也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国画学,相反,还处于与其他专业画种相对劣势的地位,比如以独立意义的专业设置来负责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甚少。高级研究人才如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学历教育培养,甚至出现较大失衡的“危机”局面。

社会办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某些部门进行的美术“考级”,用固定的量化级别来衡量作者的艺术水平,显然是有悖于艺术教育的主旨的,也是不科学的。这种社会美术教育与高校美术教育根本目的的分歧,均反映了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上的不足,如此这些,都是制约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关键所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当前的传统中国画教育是一种面临着生态危机的教育。

二、文化的精神失落

西方文化随着殖民主义流布世界后,“西方文化中心”观念也随之在被蹂躏的民族和国家中滋生,你看那曾经创造过与西方文明同样伟大的东方文明的古国,如印度、埃及等,在科技、军事与经济落后的历史阶段中,全盘西化,转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昔日辉煌的文明从此没落,最可悲的是其传承的历史文化精神出现“断裂”,外来的西方文化取代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自己原生态文化的“根”和“本”,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这个人类而言,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失落意味着民族的失落,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苍白的、脆弱的。失去强大历史文化遗产保障的民族,不可能有力量去面对他民族的同化与吞噬。

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的根源在民族性,千百年来,它的本质特征就洋溢在儒、道、禅家的经典文献中,特别是道家经典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诠释,至今仍令人探询不止。

现今,传统中国画在历经艰难曲折的20世纪后,在困惑中跨入了21世纪。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的人迷茫了、摇摆了,甚至还出现了否定自我,有的人盲目崇洋。他们把西方某些新奇、怪异当成精华加以吸纳,花样百出,缺乏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现状的弊端,不仅危机到了传统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还必将导致整个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失落!

我们知道,绘画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艺术行为,并且所展现出的是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中国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辉煌、深邃的东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竭,取之不完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读中国书,不写中国字,不吟中国诗,怎么可能画出中国画来?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其传统文化精神的整体教育等等,才能保证中国艺术精神之树常青。

三、绘画的创新思考

英国著名美学家H.里德(1893-1968)在《艺术真谛》一书中说:“中国艺术史要比埃及更富有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中国艺术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历经沧桑,一直延续到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富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从全面考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这里所说的中国艺术就是传统中国画艺术。中国画为什么能在世界诸大文明古国中保持它的重要的艺术地位?原因就在于中国画不仅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代表,同时亦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集中诊释。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是源于它永恒的艺术精神。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历史悠久、气象万千、绚丽多彩,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作为东方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其有自己独立的可以和西方绘画相互对峙、相互比照、相互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创作体系。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形式是由笔墨组成的“线性”艺术,这种线性能唤起人们的判断、欣赏和愉悦。它是“完全个性化的技法同极端抽象的非个性化”的存在。

从中国画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并不平衡。在传统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传统中国画作出正确的评价,如何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传统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重大意义。

笔者认为,坚持和认识中国画特色,是保证传统中国画新姓“中”的关键所在。中国画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中国画在历史的流程中,要不断吸收消化外来艺术营养,充分显示其成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自信心。任何一个时代都在构筑着新的传统,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创新也都要立足于传统,只有从传统中来,中国画的创新才能把握其本质内涵。中外结合、兼容并蓄、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传统的自然蜕变与创新,才是传统中国画的创新之路。

传统中国画的创新,除了技巧上的创新之外,更多的则是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创新。而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哲学意识。只有实现哲学意义上的融合,才真正能够实现审美意识上的融合。也就是只有寻找到中外绘画和姊妹艺术在哲学、审美、艺术观念等方面的结合点,才能在传统中国画的求变过程中寻找到真正契合的融贯中外的新的造型风格、模式和语言符,把传统变成一条通向人类文化高峰的道路,使中国画走向世界。

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画艺术精神,守持住中国原生态绘画的“根”和“本”,当代美术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樊美绮.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4

[关键词]医院;文书档案;现代;信息化;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0113

一般医院在处理行政管理事务的活动的时候,会将普通式的文书转为文书档案,这样文书档案的保存使用就变成了医院管理内容上关键的组成方面,针对医院后续的发展前景起到极其有效的作用。医院文书的档案管理方面一般包括档案的归纳分类、设卷立名、使用管理以及最后销毁等全套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在文书档案的管理过程中要具备很强的规范效力,针对一些不对外公开的档案要有保密意识,以及针对不同档案使用者的服务意识。所以我们要想通过档案文书为医院后续发展决策保证关键的信息来源,就必须不断改善在文书档案管理上面的能力,始终致力于为医院的健康有序进步。

1医院文书档案工作的现状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们知道,医院文书档案的典型特征有四个方面:第一,文书的规范性,医院公书档案的规范性标准即对公文的归纳整理使用,即整个公文档案的关键点,同时是提高公文档案管理的最低保证。因此,要确认这样的规范性是提高档案管理安全性的要点。这个过程一般是利用文件、检查、笔迹、语言等经过严格筛查。以此确保规范。第二,文件的标准性。我们对文件的记录和管理也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并遵循一定的标准严格实施。整个环节都要相互连接,有严格的标准。第三,文件的保密工作。文书的形式主要划成两种,依次为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这种纸质类型的文件是需要保密的。第四,文书的服务性能。文档文件的服务性能关键是体现在能够显示出医院在一些文献中所要的数据,显示在使用、编译和统计工作这样的层面中,而且使用的效率非常高。

目前中国的文书档案管理上有着的一些现状问题主要有:第一,从上到下都不关注档案的文书管理,首先即上层部门领导的不过问,因此下层的档案归档员工对于这个档案管理工作的绩效较低,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懈怠,使得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十分混乱。第二,国家在法律层面匮缺完善的科学管理规章条例。而且针对医院档案牵扯范围广泛的特性,一旦缺失健全的科学的档案条例规定和准则,将会使我们的文书档案归档制度变得盲目和混乱。第三,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上级领导没有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引起关注,医院的人事部门一般不会招聘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所以这些现在的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工作部门调过来的,很难胜任医院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品质骤降。第四,硬件设施面临淘汰。大部分的医院在档案馆使用的硬件设施不够规范,多数的档案工作依然是困在传统的手工操作中,没有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造成档案材料归档跟不上工作需要,极易流失。第五,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信息化,一个系统的规划,造成数据收集不全、资料不详尽、升级落后等,最后造成了档案信息的无序化。

2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及策略

21材料的归纳整合工作

我们在进行文书档案管理的任务时,首先是要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因为处理人事档案的员工参与了整个档案产生过程,熟悉了档案的形成标准,在此再融合办公室综合智能化,更为便捷地收集档案资料,这样便确证档案材料的全面性。在进行处理上级文件时,档案人员必须先做好登记的系列任务,包含收到登记、检查和核查、审批、承办、督办和备注。接着关于文件的内容和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在进行传阅文件情况时,提醒上级领导抓紧阅办,而且对于上层领导批示下来的文件及时分发,在上情下达的实现上做一个好典范,并且要督促文件的执行部办公室及时达成文件内容要求。

22对于档案立卷归档分清主次

分清主次先需要将整个档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搞清楚。当前阶段完成的文件任务才能够放入档案,那些没有结束的不能放入,一旦混入会造成档案管理混乱。我们要尤其关注那种在文件形式上、文件的内容方面以及文件的使用对象上都非常相似的文件档案,注重划分它们的储存位置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更新它们的重复率和冗余度,提高工作的效率。接下来,档案工作人员要确保相关档案的相关性和全面度。于档案整理中要把握关键,分清主次,严防入口档案的规范准则,不够要求的文件不能够并入。同一类问题的文件档案要善于归纳,这样能够提升文件的使用价值,并形成文件后的归档是完整和清晰的。

23提升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准,促进档案的开发使用

促进整个档案系统的开发使用十分重要,医院文书档案是服务于上级部门的决策和服务部门,主要针对医院的服务事业的发展而使用。文书档案的服务能力显示了整个医院的各种不同工作层面上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主动开发始终是文献管理的最终目标。比如医院在快速进步和规范化治理方面累计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包含等级医院评审、资质认定、资质认定等级、专业建设和基础建设的评价,这些文件不但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具有很大的使用潜力,更是作为一个医疗单位综合素质标准的表达。

目前,随着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持续发展,医院中的基础设施也在持续进步,使得档案的使用率持续地被拉升,在目前的医院档案建设方面,针对一些证书的文献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因此医院档案类文件的开发和利用进程里,相关档案人员需要主动依据医院工作的开展而不断进步,为医院保证相关的文件档案可以达到医院开展医疗工作时对档案中内容的需求。同时档案部门还必须完善项目的程序过程,保证对档案的跟踪整理,保证重要档案的全面安全程度。 24健全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

文书档案的信息化主要是说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等各种方式方法,使不同的载体,不同地区的正在被使用的珍贵的档案信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进行保存,这样能够在互联网上达到信息共享的程度,提升整个档案的现代化、使用和服务准则度。总的来说这样的档案信息管理的特征有下:①档案信息能够完整的在网络上共享;②医疗服务管理的办公效率大大拉升;③档案资料的保存文件的时效性更强;④档案资料文件在传输的过程中更加高速,并且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证。

3结论

医院档案工作是提供服务、技术和业务于一身的工种,所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对文档管理规则进行深入的改进,并对文件管理的标准规范严格要求,以确保档案文件具有更好的完整性,进一步地保证档案资料的开发和使用,让它的潜力更加明显地表达。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持续进步,落后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新的社会标准和相关领域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我国档案文书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传统管理是以手工工作作为主要的方式,标准规范化和错误率上不能得到保证,信息化电子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文书管理方案的标准化水平,让错误率减小。要做到这一点档案文书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所以文书档案的工作人员更需要专业的素养,掌握主次,更好地做好医院文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娟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5(9).

[2]朱海民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6).

[3]贾方琦新医改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4(5).

[4]漫漫新时期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途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4(9).

[5]张敏芝,王冬以省三星级档案室创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

[6]于亮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7(36).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5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始终是在继承几千年文化传统,也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从随类赋彩到墨分五色,从有色在到无色、从意境到笔墨。中国山水画走出了一套独有的东方艺术路线。在如今的信息化21世纪,中国画是继续沿袭传统还是突破传统找出一个属于现代,能够表现这个盛世和谐的社会,是当代中国画众多问题中很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笔墨;融合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02-01

中国山水画无非就是笔墨、意境、色彩最为重要,笔墨意境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古人已经做到了空前绝后的艺术标准,色彩同样也是。现代唯一一个能够在古人正确的艺术脉络下能够寻求突破的也就是色彩与形式感了。西方艺术家总是认为中国画缺少的色彩鲜艳感以及视觉上的吸引力,他们也总是拿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标准来标尺中国艺术,这是极其错误的艺术审美。因为他们一是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个就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影响。当然,作为我们中国画艺术家不去了解传统而是总想着突破传统这种做法也是很滑稽的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的。中国的山水画在传统上就是重视笔墨而轻视色彩,古代的文人画家也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笔墨的探索之上。笔墨的表现能够激发古代文人画家的性情他们总是认为笔墨能够表现出心中的逸性,洒脱的线条清逸的墨色是过文人画家主要的性情寄托方式,因为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笔墨为此而得到发展。在继承古代传统基础之上,我们当代画家该怎么样寻求新的突破,很值得我们当代的中国画家们深思熟虑的研究。从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国画作品中来看,笔墨一直占据着中国画发展的主要路线,古代的中国画对色彩事实上是非常的忽视的,因为古文人画家追求的是逸性以及洒脱的笔墨语言。在当代中国画艺术作品表现上有很多方面的形式感,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有很多的方式,比如海派画家张大千引用西方的艺术与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的泼墨泼彩艺术形式,他大胆的引用西方艺术把光、构成、色彩大胆的嫁接到中国画上来,成功的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继张大千之后很多当代的中国画艺术家大胆的把色彩加以运用,创造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如重彩山水画 以及重彩工笔画都是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加以大胆的新颖形式感形成新的突破,产生了新的形式感能够和吻合很准确的表达我们对当今盛世和谐社会的一种歌颂,以此的新颖形式感为一个盛世的社会谱写更优秀的时代作品。

现代中国家艺术家追求形式感上创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家主要创作路线就是确定自己的独创性,在这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吸收与运用,这也就是所谓的“洋为我用”在借鉴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嫁接到中国画艺术的表上形式上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新颖的突破与创新。吸收西方艺术的表现技法甚至对油画的构图、透视、光的变化都可以在国画上加以表现。如果当代的中国画艺术家能够冲破文化隔膜跨过艺术思维禁区,那将是在人类艺术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上对引进与吸收西方艺术的列子已经不算少见,当代中国画艺术家能够大胆的创新也算是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思想突破。比如近代的海上画派大他们都是将西方艺术与中国画艺术大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海派画家张大千在留学归来后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形式产生了新的认识,无论是从形式感上还是笔墨语言都有所创新,最值得令后人敬佩的就是张大千对色彩的成功运用,张大千的色彩艳而不俗在国画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正是能够成功做到这样的高超艺术成就全在于张大千在留学期间对西方艺术以及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剖析与运用,他在笔墨上下足功夫临石涛研究石涛突破石涛,而此张大千先生又继续挖掘自己的路子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作品形式感强烈艺术感丰富,在他的画面上不总是一味的墨色也不总是一味的色彩,它们总是互补总是在联系但也是在对立貌似离了谁也不行。张大千先生的中国画作品无论是从新式感还是从笔墨语言上都是一种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继承上加以升华,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独特表现形式。他为此得益于对西方艺术的开阔与吸收,并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大胆改进。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意境

油画艺术历经500多年传入中国,又经过了在本土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种类。而作为油画大家族中的油画风景已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要脉络之一。从传入中国的一开始,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探索就一直伴随着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风景油画因其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对象一样都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更容易寄托画家的情感情思,因此得到油画家以及民众的青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油画风景的深刻认识理解以及中国油画风景的真正繁荣兴盛却是进几十年的事,其典型特征就是在油画风景创作中自觉追求盎然的诗情画意。中国油画风景对艺术审美意境的溯求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绘画审美意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起源于古代先贤探究天地变化之道的著作---《易经》,基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以本体生命的感悟,来体察宇宙万物变化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宇宙观确立了天地万物之间密切关联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东方气质和审美意境。因而中国人体察自然万物,研究万物本体在自身追寻“道”的同时,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由此衍生的老庄哲学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人要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了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于中国油画家的风景绘画创作过程而言,本质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要使得所画景物得到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作为画家主体必须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提高自身的艺术追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富有艺术境界和充满精神力量的作品。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在自我探究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绘画展现出来的世界观认识则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朴素的中国哲学思想逐步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观,即崇尚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这是形成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审美意境的重要思想文化背景。

二、对自然景物的认知高度与审美意境表现方式;

1自然与风景绘画的对象

油画风景绘画的繁荣时期来自于十九世纪欧洲绘画革命后,很多画家走出画室进行外光写生,使得油画色彩获得了重要发展。西方的油画风景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因而追求色彩结构本身的表现力, 以反映视觉印象为宗旨。[1](67)画家们在变化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写生,画面也充满了自然的味道,色彩的实践与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产生了大批著名的风景画家。画家们热衷于表现他们热爱的生活,以自我独特的色彩视觉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观众可以从大量的现存欧洲油画艺术品中可以感受到,通过画家描绘的自然界景物,已不单纯表达其自身固有的审美意义,而是充满画家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一层面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颇有些相似之处。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自成一个精神世界,让人们不自觉地去探索和追求美的感受。

在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山水等自然景物一直是画家们孜孜追求的表现对象。面对华夏民族丰富的自然地貌资源,单纯的景物描写根本不能满足画家的艺术追求,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中国画家至高无上的精神渴求。圣人含道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又称仁智之乐焉。[2](p129)这里的山水几等同于当下的风景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风景的解释为“谓形色可玩赏者”。老子崇尚的自然观,庄子提倡的齐物论等来源于这样的天与人的关系。面对自然,中国画家平静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引导人们如何化繁为简,追寻事物的本质。而“大道”往往蕴藏于这山山水水之间,自古及今,中国的画家们寄情于景,即景生情,以自我生命表达着对“道”的追慕。中国油画风景创作过程中,画家,景物和画作浑然一体的形成精神交流的世界。画家在追求画面中的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自我境界提升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对大“道”的追慕。

2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追求

几十年来的中国油画风景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四代油画人的不懈追求所取得的成果。中国油画风景已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产生大量优秀油画风景艺术作品。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本质理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油画风景绘画中的对意境美的自由表现。中国画家的意境论,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但又要求寓“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情”和“写貌物情”达到“摅发人思”,凭借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实结合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览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领会其“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审美作用。[3](p236)在风景绘画过程中,画家自觉地加入了个体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象,并不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情感带入作品的创作中,表现出历经概括提炼而得到的充满主客体相统一的审美意境作品。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 [4](p130)其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画山水要求“象外之意”,要求中国画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古今画家,无论轩冕岩穴,其人之品质必高。” [5](p391)的素质要求,然后“超脱物我”达到“澄怀味象”的纯净心境,创作出“意居笔先,妙在画外”的艺术作品,在经过“艺无止境”的精神溯求,达到与宇宙万物之间变化统一的精神交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对于风景绘画的审美意境的要求尤为重要。

3画面意境的诗意化倾向

以诗情为机由,以画意摅胸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曾说“ 诗情完全自发地来自事物中, 当人们要画出这种诗情时, 只需任凭自己在梦幻里游戏”。[6](p68)西方艺术家激发艺术创作的触点,或许在于寻找现实物象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诗情;与之不同的中国文人画家以画面意境传达诗情的蕴意,并以此作为创作动机的主观情感因素;同时经过精神体验与表现对象的交叉碰撞,得出画面所要表达的灵魂主旨。那些中国大师的抱负是掌握运笔用墨的功夫,使得自己能够趁着灵感的兴之所至,及时写下心目中盘旋的奇观。他们常常是在同一个绢本上写几行诗。画一幅画。所以,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它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7] (p153)中国文化式的观察感知世界的诗性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画家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并追崇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这种由感受到认知,再到主动表现的创作方式,从头至尾充满了诗意化的境界。余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8](p55)这充分印证了中国人传统以来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方式。

三、继承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

1华夏民族的文化溯求

在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文化传统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与诗词歌赋具有直接联系。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诸如中国文化中的诗性思维等等,重视人文关怀的精神核心。在我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影响下,中国油画风景的审美意境具有明确的诗化倾向,从源头上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定与传承。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9](p17)强调与自然的交流中,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尤为重要,这儿的“受”无疑带有传统文人审美的诗意味在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本身蕴含的诗情化意境。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和文化审美趣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沿着艺术发展的轨迹,实现着中国油画风景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在油画风景艺术上的反应表现在风景绘画中寻求和谐统一的自然韵律,竭力表现具有独特中国文化意味的审美意境。通过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寻找符合自我胸臆的画面景物元素,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当代中国油画家正努力建立一个全新的视觉艺术角度,向世界艺术领域传达着东方文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和文化审美。

2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养份,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史中均有突出表现。中国油画的成长历程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积极的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竭尽全力的汲取西方油画艺术养份,同时经过几番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反复磨合的过程。形成了当下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为基础,东西方艺术成果兼容并蓄的本土化中国油画艺术面貌。崇尚自然的民族艺术审美原则奠定了中国画家以本我的精神自由为基础,超脱自我的心境,提升感知自然的艺术审美能力,追求表现画家符合胸臆画中自然景物,创作出“天人合一”至高境界的民族艺术作品。

中华民族在本土固有的文化审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与外来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播,碰撞,直至无障碍的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p19) 天道运行,处于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中,人也应当不懈的努力,完善发展自己。同时通过多重文化艺术的比较与审视,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成分,形成符合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多维度文化艺术审美意境,最终形成中国艺术家可以在其中超脱自然,物我两忘的自由艺术境地的大文化环境。

通过对当下中国油画风景作品所呈现艺术审美状况的文化深层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审美意境体现在这两方面: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形成风景画题材表现形式,即画面意境表现的特殊性;二、在本土油画风景艺术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及意境对油画风景的诗意化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反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对具体自然物象感知的差异性在画面中形成了南北等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思潮大发展的形势下,以中国国油画风景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特色艺术阵营的构建显得特别具有积极的意义。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素养的神韵,树立鲜明的艺术水准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对于成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油画风景艺术学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6]谭天.论油画山水[J].美术学报.1999,24(1):67.

[2][4](唐)张彦远.俞剑华,注译.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29-130.

[3][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36-391.

[7](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153.

[8][9][10](清)石涛.周远斌,点教纂注.苦瓜和尚话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7-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