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技能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1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技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果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参加ATA(全国高新技术)考试,那么这门课程变成了应试教学的牺牲品,其教学实用性将会大打折扣。其实这门课开设初衷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而设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学生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进入技校时已经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要领,如果这门课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学认知上,那么其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其应用性和实用性。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也能简单地使用软件所涉及的工具WORD、EXCEL、POWERPOINT等,并部分通过了信息考试,但这些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能处理企业所需的信息化办公技术要求,尤其是办公文档、销售及采购数据、人事管理表格等专业工具的处理技术,需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训练与强化。

1.1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不一

目前技校生源均来自于不同地区,各地区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重视度和教学条件不一,使得学生间计算机技术应用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已经学会简单软件编程,有的甚至连基本开机还不熟练。那么教师在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时,其教学起点和难易程度不好把握,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1.2 学生实践应用性机会少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及管理知识涉及很少。正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时只会照搬照抄,不会灵活使用,而且容易健忘,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信息化办公,需要进行二次上岗培训。

1.3 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

每位学生都非常喜欢使用计算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样样精通,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但是一旦提到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就兴趣不大,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抵触心理,在他们眼里计算机是用来消遣、娱乐的。通过教学他们也许能做到对硬盘进行解密、解锁等高含量技术,但对文档排版、数据统计、计算以及办公软件应用却不会。

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再引入职业岗位的概念,让学生结合今后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一些实践与训练。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该课程核心内容是学习Office软件的操作与应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办公文档处理技术,满足一名现代员工最基本的技能。因此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办公软件操作为切入点,使其对Office的使用达到中高级技能水平,有效地帮助其掌握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加快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中将管理方面的表格和文档知识融入到Office中,给Office赋予行政工作内容,使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能够得心应手。所以在基于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中,以实际办公项目展开,尽可能的将行政办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等所涉及的内容以项目化的形式让学生来实践,达到一定的操作水平。

3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前技工学校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该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成为十分迫切任务,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及技校教学要求“联通岗位”的精神,教学应该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匹配。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笔者尝试探索新教学模式,将企业中实际应用的工作案例规范化、项目化并体现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学过程围绕企业应用实例进行展开并导入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要点,在学习别强化岗位思维和办公视角。通过尝试,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

3.1 教学岗位化

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开设的,可以尝试在二年级(中级工班)下学期或四年级(高级工班)上学期开设,学生渐渐开始有了找工作的压力。该课程所学的技能可以直接让学生低岗位就业,也可以直接使学生升到公司的管理层。与这门课程直接对接的岗位有文秘、行政文员、经理助理、销售分析员等。近年来,我校创业的毕业生也不少,能够使用信息技术管理自己的公司也是对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3.2 教学项目化

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始终贯穿两条线,一个是计算机软件使用的相关知识技能,一个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知识及一些基本术语。从计算机的使用角度所应掌握的技能为WORD中的文档排版,邮件合并,页面设置及打印,编号使用等;EXCEL中公式的使用,函数的调用,三维计算和引用,图表的生成与分析,数据分析等;POWERPOINT中母版的使用,模版的使用等。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行政文秘包括的知识有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财务管理包括财务分析、固定资产、财务预算,收支平衡、折旧等。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管理、勤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市场营销包括产品管理、销售管理等。以上两条线贯穿三大项目:WORD商务板块,包括行政办公、推广与销售等。EXCEL商务板块,包括人事与行政、财务与会计、生产库存与销售等。POWERPOINT商务板块,包括产品宣传与销售、企业策划等。

3.3 教学实践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法面面俱到完成从基础教学到企业实际应用的完整过渡,在最后的两周实训中可以对想进入办公文员岗位的同学进行分层教学,保证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实现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概念、专业素养及相关技能,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软件的选用要合适,依据目前使用状况来看,大部分计算机已经安装了OFFICE2010版,其呈现了与OFFICE2003无法比拟的效果,故采用OFFICE2010作为使用工具,这又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导学,每个项目所涉及的管理内容讲清楚之后,由老师将项目中操作的重点和难点示范一遍,之后由学生动手操作,并设置虚拟办公情景,将企业不同岗位办公自动化流程体现在实际教学当中。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是信息化社会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入相应的岗位,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努力减少企业实际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这将是我们职教工作者们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永涛.基于企业Office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优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08).

[2]余俊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谈,2010(11).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2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85-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人群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些21世纪劳动者必备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专门人员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先后出版了供全国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受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广泛好评,并积累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建设的经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中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而研究和开发公共基础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教社还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和掌握大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这为修订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一本能够体现大纲精髓,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方法、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据此,我们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人教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班子,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工作。

教材研究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应体现以下原则。

1.教材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编的教材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用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该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书中的内容要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考虑高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实现不同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

3.教材要能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教材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全面、翔实地介绍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已成熟的最新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反映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研究制订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

任务引领:即在教材中要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果驱动:即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完成典型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能力:即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内容适用:即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任务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做学一体:即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任务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与职业能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任务内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教材开发的特色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均衡,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如果严格按照大纲给出的教学单元顺序组织教材结构,一开始就是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按照大纲“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对“内容进行融合后统一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精神,按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和顺序组织教材。

2.任务引领的教材体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每一个任务都包括“任务描述”、“制作(或操作)步骤”、“知识解析”、“举一反三”四部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需要,有些任务还包括“知识拓展与训练”部分。

任务描述:即首先给出了一个在实际职业活动中或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或问题)场景,然后给出分析、完成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需要给出了该任务的“成果展示”。

操作步骤: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思路和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依照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任务的制作。

知识解析:较系统地介绍了本任务所用到以及所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操作。

举一反三:在每个任务的操作和所涉及的知识讲完以后,都附有与所介绍的任务类似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编写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不仅通过完成任务所需操作步骤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3.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设计任务案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工作或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选择任务案例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要从实际职业中抽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公司的人事招聘、产品宣传等;二是与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相联系,如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三是选择与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的人和事,如索马里海盗问题等;四是对学生要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如环保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案例的理解和制作,不仅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且从中悟到各种职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事,关注民计民生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符合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学任务。

4.注重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和操作技能,还收入了一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如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较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对教材涉及的操作系统、Office组件的版本更新等,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5.精心设计总结、综合实训和习题,满足教学测评要求

在每一章的后面, 设计了“ 总结与思考”、“综合实训”和“习题”。“总结与思考”将对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延展性思考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综合实训”是一个相对来说大一些、能够概括本章内容的综合训练,也是以任务的方式展现,但仅给出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提示,这是提供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章的教学内容。“习题”部分由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判断题组成,主要内容是本章所涉及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习题部分是非常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有必要给出,以便教师在归纳总结本章知识、测评学生时选用。

6.以“电脑故事”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设计了“电脑故事”小栏目,该故事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其中不少是计算机界精英的创业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电脑故事”的阅读,了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7.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要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并在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上“提示”信息,容易出错的的地方注上“注意”信息。

8 .丰富的配套电子教学资源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3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学习的计算机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把该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平台、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10月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不断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逃课率增加、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性的知识介绍为主等。很多教师因此产生了困惑,对课程内容提出了一些质疑,也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围绕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也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内涵和目标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课程的目标不仅仅要传授、训练和拓展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更要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基于计算思维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研究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将成为2l世纪每个人的基本能力。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的核心要点也强调“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是抽象和自动化。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提出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思维方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灌输计算思维,目的是培养学生像拥有阅读、写作和算术基本技能一样拥有计算思维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培养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恰恰说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陈国良院士及国内的一些专家,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引导,给出了很好的解读和指导。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在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拓展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了解人与计算机器能力的局限性,了解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计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我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基础,初步制订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概论、数据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要求,则作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和自学完成。

三、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

如何明确、恰当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进行问题求解和形式化描述的能力,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挑战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良院士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计算思维给出了教学方法原则建议: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通过实验了解和应用编程的基本原理,通过习题课强化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1.教学组织过程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计算思维的实质、如何在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讲述方法、如何完成课程的目标,教学的组织和教师队伍的提高就成为关键。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实践中,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进行认真学习和交流,加强自身的认识提高,尝试采用渐变的模式、小班试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和认识,以不同的讲授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入,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的特点又很难让大家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研讨,提高教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对课程中的能够体现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分专题布置,然后组织任课教师讨论,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或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吸取多方经验和做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授课教师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并达成了共识,逐渐改变了讲授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2)结合专业背景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吸

收由不同专业背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背景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中结合实例,重点介绍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达到既阐释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又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案例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3)采取渐变模式,小班试点,逐步提高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个别院系班级首先尝试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将体会和经验进行推广。

2.教学内容制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对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和生动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教学大纲,首先归纳出知识单元,然后梳理出知识单元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程知识讲述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思考点,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讲授可见的、可以实现的思维,突显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

学习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具有主导与控制作用,教学大纲则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原理,通过抽象与自动化,使学生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特别是要设计好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然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时,介绍图灵机模型思想;讲授操作系统时,介绍进程控制、存储管理等引出的思维;讲授计算机网络时,介绍协议、约定引出的思维;讲授数据模型时,介绍关系引出的思维;讲授信息安全时,介绍验证码的产生和它引出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归纳和总结。

3.实验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

传统教学策略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更多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上机实验能力,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忽视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好的实验内容设计,要尽量趣味化,贴近生活,给学生留出创新思维的空间,强调问题抽象、求解思路和形式化描述。

在实验内容设计时,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基本的题目,还适当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网上学习中心平台还给出相关计算思维的文章和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阅读,并提交学习的体会。

4.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学生除了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处学习之外,还迫切需要更为开放的资源环境。因此,如何将分散、无序、富于多样性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便于检索、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丰富可靠的信息资源支持,成为推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服务教学的关键。

教学资源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如何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开放式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带来可能,运用计算思维的关注点分离方法,化繁为简,合理筛选资源信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建立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网上学习中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精品课程平台等,提供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访问这些共享的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与教师探讨其他知识的拓展和扩充,满足个性化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

5.课程考核标准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计算机基础

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形成了市场导向下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局面。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情况,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要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够在众多选择中找到心仪的工作。此外,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中所具备的管理、学习、社交、沟通等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知自我,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规划等。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1.1职业意识不足

在学校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职业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地向学生渗透职业意识,而大部分学生也不会关注什么是“生涯规划”、什么是“职业能力”,甚至对未来的从业方向也会产生迷茫。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将“找工作”作为毕业的唯一目标,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产生误解,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找工作”,同时对待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够认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始终做不到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2专业知识的滞后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社会需求的增多,企业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采用更为先进、便捷的软件与工作方式。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始终停留下大众熟知的计算机操作方式,并没有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缺乏先进性,从而造成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滞后性,进一步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滞后发展。

1.3考评机制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必学科目,但是其受重视程度始终不够,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普遍关注,从而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单纯地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唯一依据,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等,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

1.4实践机会的缺少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确实比普通高校意识更强,但是在教育环境影响下,并没有切实遵循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教育理念。尤其在计算机基础学科中,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很少涉及到基础知识的使用,从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也会将知识遗忘在时间里。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2.1以职业能力要求开展教学计划活动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有义务去培养一个德才兼备,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以职业能力与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将沟通与社交、管理与规划、择业与就业、道德与认知等知识渗透在每一节课中,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职业情境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带来帮助。例如,教师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WORD)”时,教师带领学生制作课程表及个人简历,此时教师便可以将“择业与就业”“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渗透给学生。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哪一种类型的简历更加适合自己,此时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作为案例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在WORD软件中创建表格与表格编辑的知识,又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简历类型。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设计自己的课程表或简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管理与规划的想法体现在表格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能力。

2.2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依靠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渗透更全面的职业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职业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多样的职业情景,在无形与有形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当前企业的先进工作方式,以及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要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追踪一些毕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并请他们作工作报告,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让在校学生真正地了解企业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相关要求,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一名销售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统计自己的销售量,并掌握本公司产品的报表等,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表格编辑、数据保护、数据统计、打印等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解该知识,并将企业中常用的编辑方式传授给学生,保持学生知识学习的先进性。此外,很多工作也会用到简单的Photoshop操作,教师可以将该软件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

2.3以多元的考评机制突出职业重要性

教学与考评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感受不到职业意识,作为教师应该反思考评方式是否合理,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从而突出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在学生心里埋下职业意识的种子。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布置职业性、创意性的作业内容,如,用PPT作自我介绍,用WORD进行海报排版等,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成果作为考评的参考之一,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组成相对全面的考评机制。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企业考评的方式,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进而健全高职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考评机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计算基础学科。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5

关键词:能力本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型复合型的人才并且能够直接到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不断对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能力进行提高和改进,反复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同学们学习效率。在这里我抛砖引玉,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作一简单分析和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 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就是要把以实践为主,想方设法提高同学们的操作能力作为我们这个课程的教学重点。我们要通过教学环节以及根据同学们、老师们反馈的意见,通过综合地分析和总结,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

第一,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遵循着以前的老套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当踏入到社会中时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虽然近几年教育部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模式,但是老师只是把它们当成耳旁风,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边演示和讲解,没有和同学进行及时的互动,因此并没有把同学们融入到其中让他们通过共同探讨研究消化所学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枯燥乏味和单一,最终导致了学生们被动的接受而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导,老师只是扮演一个引路人让学生们自主发挥和创新,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教学的课堂充满激情,让同学们有更多的主见和激发他们的潜能,同学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会提高。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一成不变,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总是保持墨守成规的现象。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投影仪枯燥乏味的播放着准备好的课件,一边讲解和一边演示,并且要求学生跟着老师重复自己的步骤。这样感觉每天就像播放影片一样重复着,长此以往,这样就会使同学们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干其他的事情了。实际上在这个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一直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

2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第一,进行多层次的教学。

在每学期新生入学的阶段,我们可以统筹安排一次有关计算机技能的考试,根据每位同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分班,进行多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考核成绩优秀的班级中老师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让这些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们能在短时间里了解并掌握更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相反,在考核成绩较差的班级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以前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课程教学中多讲解基础的知识,尽量是浅显易懂的,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我们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相互帮扶的策略,让学得好的学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进辅导后进生。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追赶的学习氛围,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它主要是指将教学关注的焦点着重放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教师的主要职责则是将学习探索并且可以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自己,老师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情境,然后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之下,结合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被称为协助和对话,这样一来,在同学们及时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此可以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就是指同学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全体共同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进行操作,大家怀揣着对各种问题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学习的各种资源加以应用,相互之间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过程。比如:在讲到word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份学习规划,要求同学们自觉主动的完成。从以上可以看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将任务作为导向,让学生自己作为主体,使得学生由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的过渡到自主学习接受知识。而在学生操作任务的过程中,老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需要及时必须关注每位学生的认知情况。

首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时有创新,教师就应该给予高分作为奖励。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要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总成绩应该这样核算: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占20%,平时成绩加上机考试成绩占80%。理论成绩主要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成绩则是侧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只是对学生平时书面作业的考查。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可以通过多方面来发挥教师扮演的“引路人”的作用,提高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伟,谢其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计算机基础技能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思维能力 艺术类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 新目标

前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因此,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创新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主要是指将问题及解决方案表述成为信息的思维过程[2]。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计算思维的培养中,部分大学制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体系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3]。

二、构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在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中,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课程教育目标,因而需要构建新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定位,在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明确课程定位,在艺术类教学中,需要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实际生活将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其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艺术类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应该根据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倾向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教育,以此来提升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最后,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要将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发新功能模块,为艺术类院校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软件。

三、设计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在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其课程内容通常是按照计算机专业来进行教育,缺乏实用性,因此需要改进基础课程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深化改革思想,删减教学内容,避免知识大量堆积而缺乏实践,在内容构建中,要将计算能力与艺术类课程结合起来,提升实践内容的比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在艺术类院校的课程内容改革中,要解决个性化问题,如在代码的编写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的代码编写来进行教导,其规避了常规教育的枯燥,将其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可以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计算能力。最后,需要将课程内容的新颖性、适用性以及知识性相融合,通过教材、光盘以及网络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对教材内容进行定期改进,从而不断的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是采用灌输类教育,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缺乏对课程的兴趣。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热情,继而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其主要方式包括:第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可以通过预习指南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预习指南中,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将其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第二种是采用小组探究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设定相应的活动主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总结成果,其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从而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语:在计算能力培养下,需要对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在基于计算能力培养的角度下,提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的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焦纯,卢虹冰,张国鹏,等.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0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