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它不分专业,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专业内的一些知识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好计算机,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这样学校就能够教育出一批更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初目的。
一、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是一门公共课程,是把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初衷的教学课程。它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还有一些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等,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并不是很深。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基础知识就好像一把打开计算机课程的钥匙,对以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高校相应地也加大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公共课程进行压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少,学不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也对课程的学习发生忽略,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现在的初级教育中都已经开展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同时一个地区学校相应的师资设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高校的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种种因素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①在课程的最初阶段,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难”!老师难教,学生也难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范围太广,知识点太过零碎”。②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屑于学习,而一些学生则学不会的现象,原因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二、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的教学与实践
(1)计算机的进步和科技知识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素质水平,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法,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查找一些新的知识为课堂做准备,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最高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课本上大多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量很大,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当地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例如:一次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个老师在对学生解释网络域名时将其比作一个人的名字,但是IP地址的解释则是一个人的电话号码,两者之间相互匹配,上网就是把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就好像打电话的时候,找到名字对应的电话号码进行拨打,通信的发生是因为号码,而与名字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够形象化地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2]
(2)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要在教课之前了解自己学生的专业情况,并依照学生的专业特性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偏重。就好比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比如电子、电信等等,还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但是多少涉及到一些编程类的学科,比如说心理学、机械制造等等,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面的操作系统部分的内容对以后学生的C语言课程、汇编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这一部分就一定要给学生仔细讲,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的需求进行学习;但是比如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化工,材料以及一些文科类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在这一章节的教课中,就不能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了。[3]另外,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知识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它本身就落后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对学生讲课,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网络,及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先进的知识,这样就能体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先进性。
(3)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来说,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很重要的课程。结合以前毕业的学生反应的具体情况可知,在实际的工作中,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当学生被问起会与不会的时候,学生往往就是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对照着课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感觉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工作后,好多东西不是忘了,就是记得乱七八糟的,因此主要的还是上机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加强对上机实践的考核,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门课程。
(4)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范围广,知识点多,同时又是公共课,所以课时安排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能够加快课堂进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样速度虽然达到了,但是好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是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的,而且老师的讲课也只是机械的讲课,缺少课堂的激情,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没劲儿。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老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依照课堂知识的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声音、图片等等的因素在课堂中,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老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预先制作一份求职简历让学生看看,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配合操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还有老师讲解PPT的时候,可以首先播放几张比较优美的PPT,这样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
(5)除了上述的具体方法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学科的穿插讲课,充分地体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改革考试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精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未来知识的学习,更关系着一些深入性人才的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变,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努力创新,培养高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2
论文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3
论文摘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性为出发点,采用因材施教、加强平时考核以及布置课外大作业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好上机实验课意义重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正视学生之间差异,探索因材施教方法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城乡差别和校际差别等因素,使得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连续对我院三届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约占45%,能够利用Word熟练地输入汉字、进行简单的编辑,其中大多数人能够比较娴熟的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要求相差很远;第二类学生约占45%,能够利用Word输入汉字,偶尔上网玩游戏;第三类学生约占10%,几乎不会用或者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三类学生的差别不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上机实验课。对于一次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上机任务,第一类学生大约只需要课时(两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就能够保证质量的完成,第二类学生在两节课内能够保证质量的完成,第三类学生在两节课内依靠自己完不成。
面对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次教学来处理。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对于布置的上机实验任务稍微超前一点,做得快的学生可以顺次做下次课的上机任务,针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布置一个课外大作业,该单元上机任务都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做课外作业。课外大作业以电子版形式上交,不允许有两个学生的作业雷同,杜绝学生抄袭;学生不必完成每一个单元的课外大作业,也允许一个不交。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第一类学生参与教学辅导,帮助座位相邻的学生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第一类学生做得快,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他们本来就会或者他们已经问过教师并且得到了解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参与辅导,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基础最差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帮助,依托具体操作指导补充相关知识。这种不分班的分层次教学有一个突出优点:基础好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希望保持“领头羊”地位,结果促使许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既实现了因材施教,也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2 加强考核管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监督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指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平时考核。当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时,考试仅仅起到衡量学习效果的作用,而没有达到监督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利用考核手段,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使其通过学习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提升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备的教师素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任务编号,当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时就记下该生完成任务的编号以及是否按时完成,期末根据是否完成所有任务划分出是否合格两个层次,在合格的学生中根据按时完成任务的个数来定成绩等级。学生都很看重平时考核,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往往记下成绩以后就踌躇满志地进行下一个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脸上会流露出焦急的表情,担心本次没完成的任务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以后次次完不成。这时教师应给与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例如指出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本次任务的操作练习,下一次上机先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然后再补没有完成的任务,鼓励他们相信随着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一定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另外,根据学生课外大作业完成情况给与适当加分,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人生观教育,反复阐述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种考核模式的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转贴于
3 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当今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开发能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为主,必要的讲授为辅;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而不是直接讲解。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搭建脚手架”,不断攀升得到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为每一个教学单元设计的课外大作业,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既要提出具体要求,防止放任自流,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创造,还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为Word软件教学设计的大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文档排版作品,尽可能多的包含软件常用功能,版面要美观大方,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根据作品包含知识点的多少、外观印象和实用价值,确定作品的考核成绩。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思维一般的学生感到茫然,想不出做什么,这时可以降低创新设计的难度。一本书的排版几乎包含了Woed软件的所有常用功能,允许学生选择一本书的部分章节排版,包括封面设计、目录自动生成和正文排版,必须发挥想象力,使得所排版面与原书不完全相同,还要美观大方。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求选择一本书练习排版即可。这样,就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4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具有差异性出发,坚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加强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布置课外大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宪明,华表.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50(6):75~77.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University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ZHANG Qian-qing,FAN 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anyungang Campu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new type of micro class teaching resources,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d openness of the new learning mod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design mode of the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university based on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wechat;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mobile learning
1 背景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利用计算机为未来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结合了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传输的能力[1]。学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于WIFI等无线网络来进行学习。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的优势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微课的结合目前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2]。
2 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
微课多通过短小、精悍的微小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3],微视频短小精悍,时间一般为10分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其次学习内容主题突出,设计合理,简单而完整,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实现手段,使讲授内容碎片化、点状化,和传统的课程中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精简。最后微课基于网络,可以在线播放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移动设备,有助于网络的传播与使用。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的讲授完成,实验部分是通过实验课实践操作完成。由于课时有限,仅靠课堂让学生完全消化吸收,是相当有难度的。而把某些基础的、重要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学生通过手机APP终端学习平台,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来进行学习 由学生课前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学习,减少学生间差异,课上这些内容将不再重复,教师在使用微课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立足该学科的基础框架,并结合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进行互动探讨,从而不断提高微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 基于移动终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3.1 智能手机学生拥有量大,使用频繁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已从一般的通信工具转变为学生日常学习、群体社交、娱乐游戏及网络购物等活动的重要媒介,移?拥难?习资源的编排对学生吸引力更强,学习内容的及时更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移动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只要想学,就可以打开移动平台进行自由学习。
3.2 移动技术的优势
移动学习平台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等应用的数字学习平台。Android 操作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 内核、具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具有开源、免费等特点,成为目前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着4G、WiF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迅速卷席全球,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准备。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可以搜集大量学习资源,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移动终端平台开发功能对学生学习的浏览记录、播放记录、书签、注释等功能及时保存学习的记录,让学习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所在,随时随地续学或复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使用移动终端可以有效地使用碎片时间,对于碎片化的学习,移动学习比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优势。微课的短小精悍、针对性的特点,以及使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结合。把微课从网络课程推广到移动终端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将有利于微课的推广普及。
4 基于移动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系统设计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APP 客户端包括用户登录,通知公告,课程概况(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师资力量,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历史沿革、理论课程设计、试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内容) ,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教学录像) ,课外阅读,在线考试,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等。
后台管理采用 B/S结构,管理员和老师通过浏览器访问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功能,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 用户查询、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禁用用户、报名审核) ,系统管理( 操作员管理、角色权限管理) ,教师队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消息推送,内容,信息查询统计等。
5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资源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形式设计,每节微课内容都围绕一个具体任务来讲解知识点,因此要提供微课内容中使用的所有素材,使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课时同步操作。对于每个微课视频,还提供相应练习题及配套素材,使学生能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各个章节布置开放性练习,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设计、完成一些作品。例如搜集一组实验数据,使用Excel进行分析,制作分析图表,并将分析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使学生学会将计算?C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源要给学生使用,需要一个微课教学平台。平台除了起作用之外,还需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视频及相关课程资源在已有的校内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中,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后,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观看要学习的微课视频,下载相应的微课资源包,完成课程配套练习。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5
摘要:本文就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原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艺术体育类学生进行分级教学的思想,并提出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2007年1月,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分级教学改革,并在2007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学期末在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中看,我们这次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本文作者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主要负责艺术体育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等。本文将对如何开展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要将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的部分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分开并进行分级教学?其原因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 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起点层次不齐。
(2 )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力较弱。历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结果排名倒数一二且远远低于全校总平均分,其数据显示如表一。
(3) 在艺术体育类学生中,国家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无人问津,二级考试的通过率又非常低。以体育学院为例,2004级学生人数91人,二级通过2人,通过率为2.2%。2005级学生人数108人,二级通过2人,通过率为1.85%。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必须将艺术体育类从全校学的模式中分离出来,进而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制定符合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3问题的解决
对于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抽象的理论讲述转型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3.1分级思想
分为两级:免修和基本级。
筛选方式:模拟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使用专门的测试软件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为提高分级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要求艺术体育类相关专业的同学全部参加。其中,考核后90分及以上为免修;其他为基本级。
考核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理论知识);汉字录入技术;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上网操作能力。
3.2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带动实验教学
免修生可以不参加课堂教学,但是对于该课程期末成绩的给定,也不完全按照分级考核的分数。其成绩的给定公式为:
期末成绩=分级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由免修生各自的指导教师给定,给定的依据是,免修生必须按照指导教师的教学安排完成相应的作业,如收集并整理计算机某应用领域的资料、完成个人网站的设计或者完成某个论文的书写等等。具体的任务各个指导教师可以不同,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指定作业的内容,指导的原则是让免修的学生学到更多切合实际应用的计算机知识。
基本级学生必须参加课堂教学,其成绩的给定公式为:
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是在课程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给定的,平时成绩要结合实验,完成3次计算机大作业,根据大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定。关于大作业的安排,将在下面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中详细描述。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艺术体育类在全校性的分级教学中,其教学的组织已经不再沿用原有的理工类或者文管类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具有其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模式。
(1) 教学大纲的修订
原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其基本内容为: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技术基础与Internet。一共五章的内容,除了在第五章内容中,Internet应用与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学生们理解起来较为直观以外,其他章节全部都是侧重理论的阐述和原理的分析,对艺术体育类的学生而言,简直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
新的教学大纲,其基本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与Windows的使用、Office 2000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应用、网页设计。该大纲制定的基本原则是:推行实例教学,以应用为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吸引学生联系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兴趣。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新大纲的推行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学生们反映非常好。
(2) 教学模式的改变
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教材+教室,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知识传授方式。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掌握知识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实验作为实践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如何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主置?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是组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对该环节的把握有如下的体会:
大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和网页制作。要求学生要在课程学习(40学时)期间,利用实验课堂(48学时)的时间完成:将个人的基本情况用Word文档的形式图文混排;利用Excel表格完成与个人及其专业相关的数据处理;制作简单的个人网站(分三次作业完成)。课程的最后,要求每一位同学将上述作业的制作过程以PowerPoint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出来。尤其是最后一项,对于每一个同学,都要走上讲台,这既是一种学习的尝试,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同时,笔者惊喜的发现,由于学生们面对的这种无形的挑战和压力,实验课堂的秩序竟然有了很大的改观:喜欢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的同学,在实验课堂之上竟也认真忙碌的做起作业来。究其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谁也不想在众多的同学和老师面前失去一次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因此,效果如笔者所料,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布置大作业的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的将这三次大作业分别以班级为单位、以小宿舍为单位(4人)和以个人为单位三种形式进行考核。这样在同学们走上讲台展示作业的制作过程之前,就已经在班级内部,宿舍内部进行了评比与筛选,哪些作品是班级中最好的,宿舍中最棒的,哪些作品是自己最得意的最值得一讲的。这一方面节约了教师对大作业的评阅与审定的时间,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给定的公平性与客观性,促进了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互相鼓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强精神和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的爱上计算机课程,兴趣就成了学习该课程最强大的动力。
3其他辅助教学措施――网络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来完善和补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不仅包含教师的课件、讲义、实验指导,自学该课程需要的素材库、实例库,还包含了完成该课程模拟测试的试题库,可以实现随机生成试题以及在线测试等多种功能。这些网络资源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在实施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课堂教学带动实验教学,网络教学有力的补充和强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理念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就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培养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从重视学历向重视能力转变,社会用人单位最终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启发学生利用兴趣学习方式深入的挖掘其潜能,更多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 汪志勤.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
[2] 宋旭明,王启智. 构思:21世纪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 [J]. 计算机教育,2004,(5).
[3] 方向. 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 计算机教育,2004,(5).
大一计算机基础范文6
关键词: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79-02
Abstract: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mputer basic curriculum in our university, we practiced for the integr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ase 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Students study in the multimedia network classroom from the classroom . Teacher use case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automatic test paper.It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Key Words:Teaching ca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先导课程,是该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往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理论都在教室,以投影加黑板方式上课,而实践在机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但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学生不知如何操作的现象[2]。考试方式也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设计典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钻研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力和思考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4]。基于对高校现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2014年下半年起,学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以案例为导向,讲授、实践”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即有机整合课堂内讲授、课堂外实践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层面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多方面的理论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切实促进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和教学效果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
从2014年起,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课全部在机房上课,机房里每台机器都安装了多媒体控制软件。学生可以接收观看教师的每个操作步骤,学生也可以演示,也可以立即操作实践,便于互动。不再是单纯地在教室上课,以教师为中心,黑板加投影,而是以学生以中心,以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为中心,学生边上课,边实验,边操作,可以马上提交操作结果给教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上睡觉的没有了,玩手机的没有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升
以往计算机公共课考核,都是采用卷面考试,卷面考试要求老师打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复杂而容易出错的过程,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操作过程,调试过程,不能在传统的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专门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计算机公共课全部采用机考。这样,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强调学生要会操作,要会用计算机。采用机考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都反映这样更能体现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在考前突击背下知识点,更注重实际能力。而且,正因为采用机考,很多学生课余也会到机房练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上升。采用机考模式,教师也欢迎,教师做了计算机考试题库,计算机从已建立的题库中调题组卷,考生一人一机一卷,根据显示的题目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等。考试内容丰富,提高了考试质量。减轻了教师考试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和严密性更有保障。
2.3 抓好课堂内外,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好的教学案例的应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计算机基础是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内,充分利用在机房上课的优势,以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外,课程组教师专门开发了学习训练平台,鼓励学生课外到机房学习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成绩显著提高。表1是近2年的平均成绩统计。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门课程,通过一年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虽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郑勇明,彭凤梅,张叶.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