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的规律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1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迁移 潜移

1.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增进学生健康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情感、认知、行为、个性、人格的教育重任。迁移是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规律,潜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隐性心理因素对学生精神、人格、个性产生的影响,注重对迁移规律的应用,研究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隐形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和个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发展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显性的内容、形式、特征,隐性的心理、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观察法,专家、学生访谈法,对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学科专家、1000多名学生、家长访谈,对本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验证。

3.研究结果分析

3.1迁移规律与体育健康课程教学

3.1.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及其分类。体育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最突出地表现在动作知识过程、身体素质发展过程、动作技能形成过程,通常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迁移有: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不利影响;间接迁移:一种学习虽不能直接,明显影响另一种学习,但能起间接影响作用;垂直迁移:指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上下迁移:指高级学习对低级学习的影响;水平迁移:指难易程度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运动项目教材,运动技能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间的互相影响。两侧性迁移是指身体一侧器官或肢体的学习向另一侧器官肢体的迁移,语言―运动迁移等。

3.1.2迁移规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技能学习息息相关的迁移规律在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某种练习方法,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该方法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教材内容的选择确定,教学的顺序,不同课程的安排,重复练习与新授课目的选择,教学的系统性、目的性、效率等都能从迁移理论上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依据。从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选择练习方法、练习顺序、练习手段等,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果具有直接关系。

3.1.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规律的应用;①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产生积极迁移的条件,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②掌握各素质间相互迁移的规律,科学地安排练习;③研究技能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及动作间的结构、环节、顺序的理解,注重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新技能与原有技能贮备的可辩程度,尤其是原有技能的程序性和清晰性;⑤正确运用对比方法,采用正确合理的例子进行对比,并分析动作、技能之间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⑥实现教材结构、顺序安排的最佳化;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知识结构,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⑨重新学生运用迁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潜移与体育健康课程教学

3.2.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过程及其特征。潜移指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或学生参与运动过程,产生的一些隐性的心理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情感、认知、行为、个性、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真正起作用还得经过内在的选择、加工、调整、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默化或人类学家所称的“濡化”过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潜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一生都相当重要。

潜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特征:①隐蔽性。教育的痕迹不明显,看不到教育过程,是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提取机制运作,通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完成的,不易察觉完全是内化的、隐性的;②选择性。根据个体的认识水平、爱好、个性、需要有选择性地接受;③曲折慢长性。对每一个体而言,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潜移虽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而言,可贯穿数个生命的历程;④随意多样性。伴随生命随时随地进行着,横向的受教育者之间、上下年级同学之间、“同侪群体”之间,纵向的两代人之间、师生之间、自上而下的长辈,教师楷模行为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爱好情趣、情感审美直至具体的待人接纳、衣着服饰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3.2.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特征与潜移作用。体育运动的学习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模式,从人的发展观点出发分析体育运动及教学过程可以得出:所有体育运动者都有梦想;都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起来;都学会将目标视觉化;都充满激情;都对错误有积极态度;都通过实践参与而有顿悟。体育教学具有独有的实践性和共同参与性、教学环境自然和谐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愉悦性和集体性、易接受性和持久性、情感释放性等特点,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感受、领悟自我、认识评价自我、自我纠正,非常有利于促进人格、个性良性的潜移过程。

3.2.3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因素,促进学生正面潜移,形成完善的人格个性,达到育人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重:①观察,掌握学生心理因素的产生、变化,通过提示、总结、引导、强化等方法,促使学生正面濡化;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如耐挫力、意志力、外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克服闭锁心理、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丰满个性,提高心理素质;③体育教育要人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交往的良好环境,加强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促使全方位的潜移。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独立完善的人格,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人事。

4.结论与建议

重视迁移规律的应用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品行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要改变陈腐的教育观念,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迁移、潜移的作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2003.

[3]刘宏宇等.运动技能学的迁移与练习的分类[I].体育专刊,2002,(4):103.

[4]何继韩.“运动技能学习”的形成才发展[J].体育科学,1984,(1):83-84.

[5]李超,杨国军等.体育技能诱导式练法[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6.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教师须更新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摸清听力教学的规律,并应用于指导听力训练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

0引言

教师主体观长期主导着我们的教育思想。此观点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主观能动性低,缺少学习自主性,对教师的传授过于依赖。当这些习惯于教师一课本模式的学生接触到全新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时,总觉得节奏太快、信息量大,很不适应。结果,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由好奇一感兴趣一失去兴趣一失去信心,最终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厌烦心理,学习效果不但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相反还可能下降。

为了避免多媒体听力教学中出现学生从最初对听力学习的好奇后来转化为厌烦的心理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提高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过程,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消除学生听力学习的心理障碍,搞好听力教学,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

1听力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和对策

一部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听力课的初期阶段,就连"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此类简单句都听不懂。对此现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听英语时心里感到特别紧张。他们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害怕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丢面子,由此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由于外语的听和母语的听有较大差距,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使大脑无法正常接受外来信息,而且大大降低了大脑对语言信息认知理解的速度甚至产生抑制作用。听外语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此时听者不再是接收每天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化、习俗等内容,而是在大脑中检索、搜寻、拼接那些通过阅读、记忆掌握的外文字、词与语法规则等。此时听的过程是无序而被动的,加上朗读或对话语流的速度不允许听者对其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和翻译,造成听者对所听内容毫无把握,出现头脑过分紧张,耳听信息功能失调,正常思维速度滞后于说话者的语速,从而抑制和妨碍了大脑的听觉注意力对信息的接收、运用以及合理分配。此时听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词、句这些“点”上,而不是放在对整体语言内容的选择性、集中性的识别上,这就改变了听觉注意的方向,使大脑机能对耳听信息产生识别障碍,其结果是越“认真”听,便越听不懂。

在此情况下,如果听力教师对多媒体听力教学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对学生心理缺乏足够了解,他们就很难按规律组织有效的听力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听力课产生恐惧、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转而对听力课产生“反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好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育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卢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在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对这些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听力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过程,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争取做到当堂巩固、消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到上听力课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并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

2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规律探讨

听是一种技能,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你听得越多,你听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谈到听力训练,有人会认为去听、去练就行了,没什么好谈的。其实不然,听力训练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听力训练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听力训练就是盲目的、浮浅的,成效也较低。因此,教师要摸清听力训练的规律,指导听力训练的实践活动,克服听力训练中的心理障碍。

(1)探寻听力学习的规律。通常学生的听力过程是:英语语音*音标弓英文文字、汉语中文、大脑。由于过程太长,大脑很难立即反映出所听到的英语,要等写出来后才能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要把听到的语言变成英文文字,通常要先借用文字这个工具,然后再把它转换成中文,才能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映是:“当听英语时,我们可以听出许多单词来。可是还没等反映出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就过去了。就是一下子想起来,后面听的又都受到影响。”他们学听力的方法是“逐字翻译法”,要经过很多的翻译过程:把声音译成英文文字,再把英文文字译成汉语,,,…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就要改变这个过程,减少中间环节,使大脑直接与外语联系起来,即建立这样的关系:有声语言*大脑(大脑一声音语言一文字语言)。这一改变有两大特点:取消了汉语这个转换环节,直接用英语作为大脑的思维工具;把声音语言直接作为大脑和文字语言的桥梁,而不是把文字语言作为大脑和声音语言的桥梁。因此大大提高了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速度,因为大脑直接把声音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其反应速度无疑要快许多。

(2)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听力教学模式上。教学重心应转向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调发现学习,主张人文主义的各种努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如何转变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乃当务之急。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多媒体教学,才能消除一切不利心理因素,启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加大创造性、发展性及个性化学习,并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达到快、准、多、好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外,还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随时觉察个别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适时加以鼓励并协助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

(3)选择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听力教师不仅应学会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选择融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多媒体教材,而且应该学会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目的,自己开发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教学课件。理想的多媒体听力教学课件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交互性特点。课件的设计原则是通过调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支持教师的“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感度、多角度去学习和理解英语听力材料;课件要求能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做到即时反馈,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营造优美的听、视觉效果,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世界的真实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3

【关键词】探索规律自主合作

课前思考

数学规律的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其抽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数学规律具有抽象、严密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它的教与学往往会成为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规律教学的有效度呢?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从规律产生的背景、规律本身的内涵和规律隐藏的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思考与设计,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

课堂实践

一、 口算竞赛,引出规律

(一) 口算竞赛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最强。(课件出示口算题)预备,开始!做好了,就坐正。

16÷8=200÷20=6÷3=

200÷2=6000÷3000=320÷8=

200÷40=60÷30=160÷8=

600÷300=

让最快的学生汇报答案,集体校对,做得好的同学加20分。

\[设计意图: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通过口算竞赛既能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算式分类

师:你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把每组算式根据被除数或除数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类、排序的过程中,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能初步感受商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 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一) 探索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 观察这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板书:“除数不变”),从上到下的观察,看看被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用彩笔标出变化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表述完整。)

① 16÷8=2

② 160÷8=20

③ 320÷8=40

[设计意图:教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多数会直观觉得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也变大。进一步引导学生会说出第一个算式到第二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10,商也乘10;第二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商也乘2;第一个算式到第三个算式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0,商也乘20。也有少数好的学生会直接说出: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谁能把从上到下观察到的变化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如果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从上到下的观察经验,大多数学生会说出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也有学生可能会一句一句的说出变化规律。]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师:这里的几可以是0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不能作除数,在学生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反问,能很快意识到除以0不行。]

师:你能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0除外),商也除以几。

师:你能把刚才的两个发现并成一句话吗?同桌讨论一下。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板书)

师:你们真棒,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地发现了这组算式中蕴藏的规律,这只能算是你们对这组算式的一种猜想。你还能再举出一组算式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出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感受归纳、推理、验证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为下面规律的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二) 探索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这组被除数不变(板书:被除数不变),商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你能从上到下观察、再从下到上的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吗?

① 200÷2=100

② 200÷20=10

③ 200÷40=5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刚才的活动经验,大多数学生在交流时会直观说出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小;除数变小商反而变大。具体说就是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当然不排除还有学生在交流时会一句一句说变化规律。]

生汇报整理交流成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板书)

师:你能再次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吗?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规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适当放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利用刚才积累的活动经验,去归纳、总结、概括出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体现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在汇报时加以引领、提炼,要求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将规律从特殊推广到一般。]

(三) 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最后一组除法算式。

① 6÷3=2

② 60÷30=2

③ 600÷300=2

④ 6000÷3000=2

师:你有什么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会不变?就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先从上到下观察、再从下到上观察,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前两次的活动经验,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很快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也不变。]

全班汇报整理:

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讨论:

如果被除数乘4,除数乘2,商是不是还不变?

如果被除数除以10,除数乘10,商是不是还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乘或除以的数,可以是0吗?

讨论后完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板书)

师:你还能举例验证你的规律吗?

学生举例证明。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两次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商不变的规律就有点难度,因此通过讨论题,让学生去修正他们的发现,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一门严谨的学科,语言要精练、准确。最后通过举例证明规律的普遍性,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探索的全过程,掌握方法。]

三、 巩固新知,应用规律

1. 课件出示题目:

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

720÷90=360÷30=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很快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每组下面两题的商都与第一题的商相同,以后再做720÷90、7200÷900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当做72÷9来做就行。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体会到商不变规律的应用价值。]

2.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1) 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乘15。()

(2) 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32。()

(3) 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以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60。()

(4) 两个数的商是3,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乘2,商就变成了6。()

课件逐题出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设计意图: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通过手势来表示对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考查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可以对生成的错误资源及时加以分析,更能帮助学生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多加一题的目的是要题型更全面一些。]

教学感言

1. 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节课要研究三个商的变化规律,容量比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者创设了一个口算竞赛的情境。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竞赛之后通过对算式分类、排序,初步感知商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自主探索研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4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5

【关键词】生理;心理;体育教学;促进发展

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认真研究了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力求使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本文就有关体育教学的生理学、心理学内容作如下浅析。

1.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机能,优秀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是学生身心协调,完善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必须密切配合。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

1.2 把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充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加强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强调编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案必须适应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符合生理学原则、心理学原则和社会学原则。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2.1 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力较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对直观事物感兴趣,意识活动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具有模仿和再现的特点,兴趣较为广泛,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不注重活动效果。信赖教师,教师表扬比得到同伴赞扬更重要,随年级提高,注意力逐渐加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产生分化,男生喜欢竞争运动,女生喜欢轻快优美的运动,开始注意自己与同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己在集体内部的地位。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教学中以游戏为主,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内容以多样化,适应其兴趣广泛性。

② 技术要求不能过高过细,以培养基本活动能力为主。

③ 重视规则作用,发展自制能力,感受同伴交往中接受或拒绝的体验。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在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心理活动动荡不稳,充满内心矛盾,学生的观察,注意品质级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意志品质中既有自制一面,又容易将勇敢和鲁莽混淆,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上,男生倾向发展速度力量,女生对舞蹈、韵律操更感兴趣,热爱集体运动,希望得到同伴承认,异性之间产生好感。在体育教学只能够以考虑以下几点。

① 增加集体活动内容。安排男女生共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教学内容有竞争性、技术性和量化标准。

② 男生安排发展力量速度练习内容,女生安排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6

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从法律的地位上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宗旨、原则、保障以及内容等,并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针对不同对象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这些带给国防教育工作者一个思考,我们应采取何种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并组织实施?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有效果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如何事半功倍地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

一、国防教育目的的两种取向

关于教育目的,历史上向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真正称其为人并且一切能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提倡尊重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瑞士著名教育家培斯泰洛齐主张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均衡,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1]。可见,培斯泰洛齐相信,教育要依照人的本性和天然规律,顺乎人性的自然,使得自身的能力、智慧得到发展。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掌握社会的规范和知识,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他说过“绅士需要有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洛克主张教育培养的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有所侧重地将两者统一起来的。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既属于教育现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同时也属于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处在积累知识、学习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对其实施的国防教育不能忽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现有的智能发展状况,要考虑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智能发展规律和秉承的天性,使得国防教育活动不仅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同时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根据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提出学生应侧重自身的智能发展和规律,探讨出因材施教的原委以及对策,进一步得出国防教育要同学生的智能发展相适应。

二、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

(一)智能发展的含义及相关问题

智能是主体结构中一种与认知和学习相关的综合性的能力,它主要参与主体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主要能力,是包括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想象等各种认知加工和操作能力的综合[3]。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智能看作是与我们的认知思维等相关的综合能力,我们从这个定义可以直观地看到智能与接受、内化知识的联系。智能发展与我们认知思维等相关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的阶段性。从人一生来看,智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智能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因素分析法来对智能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智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智能因素在不同的年龄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以,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智能发展的情况。

(二)国防教育对象纵向划分

对国防教育对象分类,最关键的是对教育对象年龄节点的确定,既要照顾到国防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目的,同时要兼顾到教育对象所处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阶段,使得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笔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同时结合了学校阶段性的教学,对国防教育对象进行如下的划分[4]。

第一个阶段:7~11岁(小学阶段)。国防教育从小学开始,这个阶段对应皮亚杰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守恒性,即物体表面发生变化,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脱离了自我中心性,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别人的想法;开始具备了反向思维的可能,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虽然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操作基本属于逻辑性质的,但是依然需要具体形象或者实物的支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动手,但是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认识世界,他们特别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跟其他小朋友合作,同时在游戏中学习。

第二个阶段:11~18岁(中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体有两个方面表现:第一,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在没有实物和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第二,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综合全面地考虑现实条件,依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再分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推理思考了,并且是培养儿童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第三个阶段:18~21岁(大学阶段)。随着中学的结束,智力达到基本成熟,思维形式过渡到辩证运算,能够更理智更多面地看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不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更注重创造性,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也不再觉得晦涩难懂,而是萌生了强烈的求知和好奇心。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开始寻求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式和办法。

可以看到,人类的整个智力发展纵贯整个学生时期,大学生的智力达到成熟稳定。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应每一个阶段儿童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规律来看,国防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所以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阶段和特征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基本的依据,对公民的智能发展予以重视和考虑,是教育活动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基本保障。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智能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方式等,不仅能够取得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从国防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全民性的国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为某一个年龄阶段量身定制的教育,其教育对象年龄横跨人的整个一生,而公民的智能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语言以及身体发育等各方面是不同的。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一个依据。

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活动绝不是单向的,它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完成。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语言特征等等都是教育者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公民的智能发展息息相关。

从国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来分析,它不但有助于公民增强国防意识和提高国防能力,同时,它对于培养公民的创新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国防教育在激发公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大小和适宜程度也要符合智能发展的规律。以智能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的国防教育势必在培养公民的创造力、开拓其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能发展规律下的国防教育教学

(一)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有限,通常是在玩耍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不适合设置专业的课堂教学,也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而是通过观赏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清明扫墓活动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具体活动来达到爱国意识的培养。通过写作文的形式,抒发爱国思想,既能锻炼这个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够起到国防教育的目的。这些是小学国防教育经常使用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校方可以设计更多的带有国防教育形式的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中学阶段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性思维要比小学阶段有所发展,但是还不成熟,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理解。可以一周设定一两次国防教育课,传授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多媒体讲述,声图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来进行现场演示。国防教育的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具有内容性,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参与到主题的学习中。另外,中学阶段所开设的学习科目增多,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文化科目相结合,这种渗透式和多渠道的国防教育形式,能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趋于成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36学时,课程包括了军事概论、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和中国国防五大方面。其中,军事概论、军事思想、战略环境,涉及的概念、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内容抽象。而军事科技篇,涉及大量的精确制导、航天科技方面的内容,由于高校学生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更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所以在课余还会配合去部队参观、亲自实践打靶课程,来配合国防教育理论教学。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国防教育更加专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