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治理的含义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1

一、关于《吏民田家莂》

关于“莂”的涵义,释文整理者在《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发掘报告》及《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解题》中已作详细说明,此不重述。此只就“吏民”与“田家”略作说明。

按“吏民”一词,屡见于《汉书》。如《汉书·武帝纪》元光五年八月诏,有“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语;同书元光六年冬,有“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语;同书太始元年春正月,有“徙郡国吏民豪桀于茂陵、云陵”语;《汉书·成帝纪》河平元年条,有“赐天下吏民爵”语;同书成帝永始二年二月诏,有“吏民以收养贫民”语;《汉书·哀帝记》绥和二年下诏“限民名田”时,有“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吏民”,都是泛指一般官吏和百姓中的富有者而言,故《吏民田家莂》中之“吏民”与汉代”中的“吏民”不同。据二千多份券书所载,“吏民”都是国有土地的租佃者;按租佃者身份的不同,有“男子”、“大女”、“复民”,明显属于“民”;有“州吏”、“郡吏”、“县吏”及“军吏”,明显属于“吏”。则此处之“吏民”,实为“吏”和“民”的合称,亦即“吏户”与“民户”的综称。至于“田家”,本为务农者之意,因“田”与“佃”字通用,结合到券书中所列诸人都是“佃田”者的事实,故“田家”实为“佃家”的同义语。合而言之,所谓《吏民田家莂》,就是吏户和民户租佃土地和缴纳租税的券书。

二、关于“馀力田”

“馀力田”一词,在我国现存古代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因此,我们只能从《吏民田家莂》诸简的中来认识其特征。质言之,“馀力田”约有如下特征:

第一,“馀力田”是包含在佃田者所佃田亩总数之内而又不在所佃“二年常限”田之中的田地。例如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中的4.238简云:

“何丘男子史耶,佃田卌町,凡九十亩,其五十亩二年常限。卌亩旱,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十亩,亩收米一斛二斗;亩收布二尺。其卌亩馀力田,亩收米四斗五升六合,为米十八斛二斗四升;亩收布二尺。其为米卅斛二斗四升,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付仓吏郑黑。”(下删,引文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其4.386简文云:

“湛上丘男子区怀(?),佃田十五处,合八十六亩,其十一亩二年常限。其七亩旱,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四亩,亩收米一斛二斗,合四斛八斗;亩收布二尺。其七十五亩馀力田,其廿亩旱,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十五亩,亩收米四斗五升六合,斛加五升,合廿六斛三斗一升三合,亩收布二尺。”(下删)

这是从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里记有“馀力田”的六十多份券书中任意挑选出来的两枚简的简文。简文中提到的“馀力田”,都是在“男子史耶”与“男子区怀(?)”所佃田亩总数之内,但又在其“二年常限”田之外。其它有关“馀力田”的简文都如此。再以嘉禾五年《吏民田家莂》中简文为例。其5.67号简文云:

“上(艹汝)丘男子杨马,佃田五町,凡六十八亩。其十三亩二年常限。其五亩旱败不收布。其五亩馀力田,为米二斛。定收八亩,为米九斛六斗。”(下删)其5.82号简文云:

“上俗丘男子何著,佃田十町,凡廿七亩。其廿三亩二年常限。其十四亩旱败不收布。其四亩馀力田,为米一斛六斗。定收九亩,为米十斛八斗,凡为米十二斛四斗。亩收布二尺。”(下删)

这也是从嘉禾五年券书中与馀力田记叙有关的一百余枚简文中任意挑出来的。此二简都证明不同丘的不同人的“馀力田”都在其佃田总数之内,而又在其“二年常限”田之外。其它记有“馀力田”的简文也一样。由此可见,“馀力田”确是包含在佃田者佃田总量之中而又在其“二年常限”田之外的土地。

第二,“馀力田”的地租率小于“二年常限”田。从上面所举例证来看,除了能证明佃田者的“馀力田”也属于“佃田”、只是不在“二年常限”田之内,还能证明“二年常限”田中的定收熟田,每亩地租量为米一斛二斗;而“馀力田”中的定收田,每亩地租为米四斗五升六合(嘉禾四年的征收量)或每亩为米四斗(嘉禾五年的征收量),虽然嘉禾四年与五年的“馀力田”田租率不同(其不同的原因另文论述),但其均小于“二年常限”的田租率却是明显的。因此,随着“馀力田”的有无与“馀力田”的多少的不同,就会反映出佃田者获利的差别来,从而可知“馀力田”是带有一定优惠性的“佃田”(至于谁最受惠,将在另文中论述)。

第三,诸佃户中,有“馀力田”者是少数,大多数无“馀力田”。据我所作不完全统计,嘉禾四年的七百多个佃户中,只有六十余人有“馀力田”,即拥有“馀力田”者不及总佃户数的十分之一。这说明“馀力田”的优惠面是很小的,而且主要是优惠诸“吏”包括“州吏”、“郡吏”、“县吏”和“军吏”,尤以“州吏”比例要大。如嘉禾四年田家莂中州吏凡二十户,有馀力田者四户,比例为五分之一。

第四,“馀力田”是“熟田”,其中虽有旱田,但不是荒田。

嘉禾四年券书中的4.172号简文云:

“平〖田心〗丘男子陈义(?),佃田廿町,凡九十五亩,其三十五亩二年常限。其十六亩旱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十九亩,为米廿八斛八斗。亩收布二尺。其六十亩馀力熟田,为米廿七斛三斗六升。亩收布二尺。”(下删)

此称“其六十亩馀力熟田”,明确说明“馀力田”属于所佃田亩中的“熟田”范畴,不属于旱田,更不属于荒田。虽然这样的简祗止一枚,而且嘉禾五年券书中不见“馀力熟田”之名,但从按亩收布二尺及按亩收钱七十钱或八十钱的事实来看,也说明“馀力田”属于“熟田”,因为只有“熟田”才按这个定额收取租税。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从嘉禾四年、五年诸券书之记有“馀力田”者着眼,虽然绝大多数“馀力田”都是熟田,但也有个别的“馀力田”中包含有“旱田”与定收熟田之区分。如“〖亻平〗丘郡吏郑约,佃田廿五町,凡一顷一十亩。其九十五亩,皆二年常限。其九十三亩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二亩,亩收米一斛二斗,为米二斛四斗。亩收布二尺。其十五亩馀力田,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下删,4.263)又“〖亻平〗丘男子,佃田卅町,凡八十九亩。其六十九亩,皆二年常限。其六十四亩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亩,亩一斛二斗,为米六斛;亩收布二尺。其廿亩馀力田,其十五亩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亩”(下删,4.269)。这里的前一简,说明“馀力田”十五亩不在常限田九十五亩的旱田九十三亩之列,但属于总佃田数一顷一十亩之内,它的“旱败不收”,是收成,并不说明它全是旱田。后一简,则明言“廿亩馀力田”中,有十五亩“旱败不收”,还有五亩为定收熟田。嘉禾五年总券书中,也有类似简文,此不悉引。说明“馀力田”虽然绝大多数为熟田,要按照每亩缴纳租米四斗五升六合或四斗;但其中也存在旱败不收之田与定收田的区别,同“二年常限”田之区分为旱败不收之田与定收田一样,不能说“馀力田”都是佃田者自己开垦的荒田。有时甚至可以用馀力田取代二年常限田中的定收田,如5.194简、5.197简及5.337简所载,均以馀力田数充常限田中的定收田数,就是例证。因此,不能说馀力田是田家“‘行有馀力’而自行开垦的荒地”。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为有效地解决河道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革新河道治理的基本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当中,即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那么,何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事实上,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设计理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具有很大的综合性[1]。为什么要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呢?这是因为城市河流水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必须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问题。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作为开展河道工程治理的基本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河道的生态性,从而有效地改善水污染问题[2]。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将生态、功能以及以人为本三种理念完美结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此种理念,不仅能够实现对河道污染的改善,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环境。在城市水文环境的调节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地保证河道设置的科学、合理,进而实现对河道生态的维护。更重要的是,此种理念的应用能够将人们的环境需求和工程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既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实现了对城市河道景观的充分利用[3]。

2 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

我国城市河道非常多,包括自然形成的河道与人工建设的运河两大类型。只是,历史上人工建设的运河经过长期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已经渐渐地与自然形成的河道融合在一起。但是基本上我国城市河道都受到了污染,更严重的是,很大一部分河流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由此可知,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情况非常的严重[4],非要进行河道治理不可。

随着我国河道污染情况的恶化,国家加大了对城市河道污染的生态治理力度。我国水系的源头都没有在城市当中,保证了我国水系的水源地免遭污染,水源地的水质非常好。只是,从水源地流出的河流经过城市后,使河水污染变得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大量的污水、废水、生活垃圾等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被排放到河道中。由此可知,要想解决城市的水污染问题,必须对城市中的河道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理。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在治理城市河道方面运用了很多的方法与技术,其中最有效的当属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围,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我国城市河道的风浪一般都比较小,不会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对促进植被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能够实现治理污染河道的目的[5]。

3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整体性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所关注的核心,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对城市的河道情况进行生态意义上的分析。

3.1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研究

第一,水的自然功能利用是生态水利设计的理念所必须考虑的。这就需要在设计理念中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功能,从而把水环境和城市功能结合起来,使水环境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

第二,蓄水技术的利用是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所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因素。蓄洪涵水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应用非常广,这是因为此种技术与其他的蓄水技术相比,具有环保实用、大跨度、自重轻等优点。

第三,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考虑的第三个因素,生态工程措施是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的最有效的措施,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工程措施当属人工生态护岸。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更重视发挥河道本身的生态功能[7]。

第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实现自然景观与工程的完美结合。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求实现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生态工程,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2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治理城市河道的价值

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河道的治理最大限度的地保留了自然化的河道。保持河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河道的水容量和蓄水量,同时这也是有效发挥河道生态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受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人们建立了生态水网工程来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以河道水网为基础,然后对各种资源进行调配。必须注意的是,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只有这样的生态水网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更是城市河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提高水循环的净化水体效率,确保城市河道的水体质量[8]。

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需要建设河道工程生态堤坝。生态堤坝属于一种新的护岸技术,科学合理的生态堤坝构建,能够有效地保证河道的自然属性,从而实现对河道附近植被的保护,有效地提高水流的质量和效益。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加入生态保护的元素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地实现对城市河道的治理。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人类;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路径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大气污染对我们人类正常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及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污染时比较好污染,而对污染进行治理却是非常困难。据统计了解,现如今城市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并且经济发展至今,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已经被各个国家高度重视起来。因此,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下,如何有效的防治大气污染,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那么大气污染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具研究了解,大气污染通常所指的就是我们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引起的某种物质介入到大气中去,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并且损坏出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健康度、和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严重现象,并且总结出了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并以此推出了我国现如今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及未来发展。

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1.1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造成大气污染现象的背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科学定义。下面,我们再来通过研究来阐述我国现如今城市大气污染的概况。我们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程的力度,其中就包括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并且提出和采取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而且还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治理效果来看,我国的大气污染现象还在逐年增加,因此,这些措施及政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现象。具最新的研究成果表面,我国三百多个城市中,已由不少的数量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数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中少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对于我国而言,可谓是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具充分的研究表明,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能源为主要动力,如石油、煤炭等,其中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大,站到一半以上,因此,在煤炭产业中,有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排入到大气当中,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第二,就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发展至今,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达到几千万量,因此,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第三,就是我国工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在能源的利用上造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现象。第四,就是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有效、快速的治理,其中表现在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较低。第五,环保管理水平低。虽然制定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但较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第六,森林面积小,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2.1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应进一步落实环保是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 进一步落实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保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保战略方针;进一步落实以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认真遵守,全力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五项制度。

2.2治理大气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以防为主,突出重点、表本兼治。步骤如下,第一,调查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及排放高度。第二,测定或收集污染物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三,研究适用当地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并计算出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有害物质量,确定地区各类污染的消减方案。第四,了解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额。第五,研究各种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的措施。

2.3第三,我们还可以从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是实现清洁生产、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采用高新技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推广型煤,改进燃烧方式;依法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理,进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

结语

综上所述,在21世纪要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环境的长期支撑力。要靠科技进步, 利用高新科技使环境得到重大改善,这样才能更高效、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

参考文献

[1]鲁安怀.废水的矿物学处理.地学前缘,1996,03

[2]鲁安怀.环境矿物材料研究方向探讨.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04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郑东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区域发展

20 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劳动分工在世界范围蔓延,区域一体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NR)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学者分析、解决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框架。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城市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化发展模式,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区域一体化大潮下,通过借鉴“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实践经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区域主义理论概述

1.1 区域主义的发展及新区域主义理论溯源

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伴随着欧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城市问题日益恶化而、产生的,其理论及实践在 100 多年的发展中几经兴衰,由最初的政府、经济构建手段逐渐向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权利结构、社会动力机制、区域治理模式、社会凝聚力等更宽泛的领域展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主义逐渐形成了“外向型、兼容型、复合型”等新特点,为区别于此前的区域主义,学者们称之为“新区域主义”

1.2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

新区域主义以区域及其功能、区域化、区域治理及区域规划等为研究课题,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2.1多种含义的区域空间

从功能角度看,区域有多种物质性和功能性定义,从二维的平面地域逐渐扩展到广义的空间概念并具有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从尺度角度看,区域的范围包括了全球-国家-区域-次区域-市镇多个层次。从组成因素角度看,区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线为基础们根据某个或者多个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多种因素进行构建;是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经济、文化、政治组织的回归。

1.2.2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

在治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的指导下,新区域主义突破了旧区域主义自上而下、依靠传统力量均衡维持区域秩序的观点,提倡一种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层”是指不同层级权力组织,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并且其相互关系不再是一种垂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与协商关系。“治理”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多元公共治理行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种非政府利益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1.2.3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新区域主义的多元参与者及多层决策方式决定了多边谈判制度和协作治理理念在该理论中的重要性。地方层面的行政辖区、政府机构、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普遍相互依赖关系已经为人们广泛认识,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将临近或相关城市作为决策考虑因素之一。新区域主义积极倡导区域或次区域的整体观念和合作观念。鼓励多元化的区域决策参与者,不断培养强烈的区域集体认同和组织认同,通过不同形式、功能的协调合作机制消除分裂隔阂,加快区域一体化。

1.2.4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和资源危机大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在对产业集群、区域分工、全球价值链等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分析的同时,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

1.3 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的差别

新区域主义明显区别于旧区域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3.1 区域治理方式。旧区域主义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政府对次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而新区域则引入治理的结构体系,提倡各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协助、联合、网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区域治理,避免了复杂的科层结构及其弊端。

1.3.2 区域成员行为。旧区域主义下,区域成员由于科层制的限制,其行为大多是被动地完成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新区域主义下,各个成员在一直的利益引导下,相互信任充分协调,主动实现分工与合作。

1.3.3 区域对外开发程度。旧区域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范围的界定,侧重区域内合作而对外却有较强的封闭性。而新区域主义在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制度等多方面合作的同时,关注开放视野下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区域间合作。

1.3.4 区域化内容。旧区域主义对区域化前提要求(包括地理位置临近,文化传统相似)苛刻,实质内容少,一些限制隔阂并没有消除。而新区域主义区域化前提要求相对较少,并注意实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丰富协作,使得区域化、反区域化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2.1 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偏重于区域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而对生态环境、社会进步、文化保护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区域成员相互合作也相应较少或者流于表面,这一现象是规划目标偏经济性物质性所致。新区域主义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多数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尽快建立我国现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并且加强发展阶段、发展时序、动力机制的研究。同时,给予“弱势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更多的机遇和优惠,促使区域内部更加均衡地发展也应该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之一。

2.2 政策支撑体系

在我国,政府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的主体,其治理方式和决策方法都会对规划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区域规划中,由于规划对象跨越多个行政区,建立高效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成为区域规划的难点和创新点。能否突破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种基于相互利益而形成的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内的、面向整个区域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治理体系,为更好地实现区域多元均衡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成为规划制定过程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亟待研究的议题。

作者简介:韩源 1989年10月 性别男 民族 汉 籍贯 江苏扬州 学历 本科在读 从事工作 学生

参考文献

[1]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2008

城市治理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内涵;时代背景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

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

现代化运动发源于1500年前后的西欧,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事件:东罗马帝国灭亡、地理大发现以及宗教改革等等,这些事件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及一定历史过程中的事物,现代化表明了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它本身具有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价值维度,三个维度分别表明了现代化的三层含义:从中世纪结束到今天一直都是现代化,经历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代化发展的范畴与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也有生活方式、教育等各领域的内容,关系着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等等。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性与现代性做了一个基本的分野,经济上表现为: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发达,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政治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由专治向民主转变;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由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文化上表现为:从原来的迷信愚昧向科学理性转化发展。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现代化特征,这是产生在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与“统治”、“管理”等词汇在含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统治”含义描述为“像君主那样控制、管理国家”。这个词语的解释暗含着权力主体的单一性,人民对其发号施令只有服从与执行的义务,“管理”重点强调政府管控的强制性;而“治理”这个词汇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权力主体的多方化、治理主体间权力平等,治理过程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间的利益博弈;治理这个过程不是由某个人单独说了算,而是需要各方协商达成共识,从而建构其符合多方利益,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政策等,由此看来,“国家治理”是治理概念的扩充与延伸,“国家治理”的内涵也就相对丰富与开放。从全球历史发展与背景来看,一个国家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了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演变进程。怎样更好地治理国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思考与探寻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出现与解决,人们已经将人民、法治精神以及自由等理想作为现代性国家的必要属性与存在的理由。体系与能力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与组成内容,两者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国家治理近代以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其内涵也变得丰富多彩。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程度等等,与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全球性治理危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一些治理危机,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及风险化,全球出现了许多新型治理问题,单一治理主体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出现了多种新问题如金融动荡、粮食短缺、环境生态破坏、气候变暖及食品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具有跨国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传统的某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已经无法独立应对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危机更多依赖于各国之间的合作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手段。各国因为国情遭遇不同的危机种类,危机的“蝴蝶效应”也逐渐明显,全球多个国家都会遭受危机影响,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被认为是制度完善的美国首先爆发,之后蔓延到欧洲,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卷入了其中,我国也没有幸免。这些事实侧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要改革制度及治理体系,解决国家治理能力有限性的问题。

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大目标是改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党第一次在其文献中正式提出了“治理”理念,并且将治理与现代化相结合,让人们对现代化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有其环境背景与内在需要,这个治理理念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多重解读维度,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维度。

[参考文献]

[1]韩毓海,谢韫.传统中国的复杂性治理:经验与教训[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4).

[2]钟林.西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