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保险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1.引言
保险行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规划,但其存在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升、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发展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使其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社会大众在心理层面对其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不仅是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社会大众的认识误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项保险的推广和发展,很多种类的保险难以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影响到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长期来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2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金融市场中,保险行业在发展一直不受重视,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断扩大其规模,因此在保险行业中,其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一方面,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一线的保险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业务推广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客户的不满,这与目前保险企业对其缺乏必要的培训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保险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其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而阻碍了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缺乏有效的监管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央行和保监会在制定个行业发展规范的过程中难以全面渗透到保险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难以实时对各项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违规性,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践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不得不隐瞒相关的经营行为,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乏力,因此使得我国保险行业的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
3.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
新常态下,要想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要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其一,可以通过促进保险行业以经济新常态为发展依据和基础,全面服务于社会大众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切实提升服务职能。其二,要通过必要的公益活动、广告宣传、政府规划、企业合理营销等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可信度,使得社会大众逐渐接受并主动关注和参与保险行业的发展中,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保险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将其发展全面纳入新常态下。
3.2 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保险行业应该全面树立人才观,全面提升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分析,广泛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增强对保险市场发展的预测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保险人才,为现有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保险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储备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3.3 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加快制定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和措施来规范保险行业的发展,将其发展纳入到合理的轨道中,避免传统的盲目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各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动态化的变革,增强政策的弹性,增强其对保险行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全面践行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对保险企业发展的实时监督,对其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以此全面完善保险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
总结
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推进,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完善整体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完善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能够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保险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proposed to promote and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but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and there are some, such as: lack of credibility, lack of innovation, non-compliance issues. How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cultivate advanced culture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is an urgent problem.
Keywords: core values, culture Insurance
2013年3月21日中国保监会正式了“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文化。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的灵魂和精髓;同志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个行业要想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拥有核心灵魂的东西――文化。
近代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从2001年入世在全球保险业排名的第16位,到2012年排名第4位,我国保险业完成了从一个刚刚起步到保险大国的转变。现在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正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阶段,但是我国保险文化的发展才初见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诚信文化、合规文化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等诸多方面。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出适应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保险行业文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国保险业发展发轫于清代,经过100多年的坎坷发展,终于完成了从量到质的的转变。不仅在整体实力上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企业的竞争力、防范风险的能力、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作为 “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业理念以及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体现。
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担风险是保险的本质属性、重服务是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合规范是保险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倡导守信销售,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提供高效的客户服务以及重视合法规范经营来塑造保险业的行业文化;同时把保险行业打造成真诚、高效、健康、先进、文明的行业形象。
培育和践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险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升保险行业形象、增强保险行业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先进的保险文化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弘扬行业精神,扩大行业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增进全社会对保险业的了解和支持,促进行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声誉风险、不合规、宣传、创新等问题。
1、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人们对保险产生抵触心里
保险本身是个特殊的服务行业,企业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保险行业并非通过有形的物质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而是以保险承诺和一系列的附加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对保险保障的需求,这一特性决定了保险营销比其他产品销售更需要诚信。“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则难以长久经营”, 我国保险市场上的诚信问题表现的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业绩和利益,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不履行承诺的各项服务。
其次,保险业中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业务员为了个人业绩和私利,误导欺诈消费者,甚至有的业务员侵占、挪用或者携带消费者保费出逃。
最后,有的保险公司在赔付阶段,对保险人少赔、惜赔、无理拒赔或拖延不赔的现象时常会出现。
这些行为无形间极大的损害了保险行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严重的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声誉,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保险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2、保险行业不合规范的经营导致了经营风险的加剧。
“合规范”是保险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则规范、职业道德准则,并在具体工作中时时处处规范行事。但是我国保险业合规文化缺失严重,一些保险公司和机构为了实现短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惜违规操作,忽视合规经营风险,还有的保险机构不按制度和操作流程办事,无视了规章制度的存在。合规文化还远远没有融合到保险人员的血液中,也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
3、行业宣传不到位,民众缺乏对保险的认识
我国公众保险意识淡薄,保险消费观念不成熟,国民保险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释放。这导致了很多地区保险市场增长缓慢和销售人员误导消费者致使保险过度消费或消费错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保险公司和机构对外宣传的形式多样,这无疑提高了公众对保险的认识,但是保险公司和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外宣传侧重于公司自身形象和自身产品,缺乏对保险基本知识以及整个保险行业的宣传,使民众对保险认识不足,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独有的保障功能。
4、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保险行业发展
创新是每个行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保险行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险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多数保险企业还仅仅遵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发展保险,缺乏崇尚良性竞争的氛围,创新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引进上面,对公众急需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提供或提供不到位;同时保险业的创新机制不灵活,创新活动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持和利益保障。创新方式滞后和创新机制不灵活严重制约着保险行业的创新能力。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达成文化共识。
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险文化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必须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宣传保险业核心价值观,使保险人统一思想,使他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凝聚共识,在学习探讨中找到差距,在整改中寻求突破,使核心价值观都融入到保险人的血液中,从而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2、言行一致,确保落实。
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去深刻的理解和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其践行于实际,同时要言行一致;理论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因此必须要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执行和考核,使核心价值观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同时把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做为评价保险人晋升、加薪以及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此达到不断完善工作的目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是需要进行长期实践的,在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进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一蹴而就。
3、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实现。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经营的理念,一种思想,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中国保监会正式了“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是通过保险合约的履行来实现;“重服务”是通过顾客的满意程度来实现;“合规范”是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度来实现的。只有具备了适合的载体,核心价值观才不会空洞。
四、基于保险业核心价值观的保险业文化发展的建议
目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软件”方面入手,即:重塑文化,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
1、弘扬诚信文化
诚信是保险行业的立足之本,诚信服务是获得广大客户最有力的保障,诚信文化的核心是要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培育保险文化要从三方面做起:首先,在全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其次,完善信用体系及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从而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约束。最后,净化行业风气,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商业贿赂等行为,营造诚信为荣的文化氛围。
2、弘扬合规经营文化
合规经营是保险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弘扬合规经营文化,既是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是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防止忽视合规要求。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成为习惯。三是完善内控制度,推进作业流程标准化,建立疏堵结合、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闭环式内控合规体系。
3、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保险业从业人员要从过去的兼职型向专业型转变,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的范畴,员工应多属于知识型员工。目前保险公司险种的发展由以往的柜面出单到现在的信息云平台,由以往的单一险种到现在的量身定制。这无疑是信息技术结合保险需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故而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提高。高素质员工的组合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快速形成,同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一是要坚持“树正气、用能人、明赏罚”,提倡“透明管理、阳光经营”。二是坚持“专家治司、技能致胜”,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动行业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文冕.信息不对称下的保险欺诈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黄丽霞.论保险业经营的诚信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3]浅谈基于核心价值观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J].网络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3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风险 防范
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化从事风险聚集、风险分散和控制的经济组织,依据大数法则经营风险,在一定意义上风险是保险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同时作为一个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因其业务特性具备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中2014年新华人寿、平安集团、太平保险高达93%。外来资金规模远超自有资金,直接表现为保险公司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实际财务受益与预期受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即财务风险。从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巴林银行倒闭”,到日本的互助生命保险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再至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中破产倒闭或寻求政府破产保护的AIG、ING、大和生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精确剖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据此制定具备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日益成为保险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剖析
(一)经营成本控制不力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行业的全面复苏,业务规模及经营主体增速显著。截至2013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率达11.2%,位列全球排名第四位,保险公司由2004年的68家增至174家。行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的是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处于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中,经营主体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通常会在手续费、渠道维护、销售促销等环节违规操作,直接增加公司经营成本。以产险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图(图1)可以看出,在投资收益不理想的环境下,综合成本率是决定财险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最核心的财务指标。因此,经营成本的管控不力,直接制约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削弱对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投资收益亟待提高
2013年保险业在险资运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包括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共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同比增长48.7%,属于近年来的较好水平。但纵观2008-2013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平均水平,仍低于寿险产品5.5%的精算假设(图2)。
由图1可知,投资收益作为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其状况优劣直接改变公司财务风险水平。首先,保险行业作为国家“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通过管控风险为社会经济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为确保险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的协调,监管机构对险资的投资领域及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保障保险行业经营稳定性的同时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其次,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监管漏洞,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多采取谨慎态度,导致投资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保险业属于负债型金融企业,险资尤其寿险公司具备长期性的、稳定性的特点,对于资产和期限的匹配性要求较高,多用于中长期投资。而我国的保险公司不论来源和期限长短,资金多用于短期投资上,直接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再次,保险行业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及保险公司的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及财务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而保险行业处于整体人才匮乏阶段,加剧了公司财务风险。
(三)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近年来保险行业呈现膨胀式发展,保险公司规模快速扩增,不可避免的凸显诸多问题,存在于承保、核保、查勘、理赔等多个环节,且目前财务大集中的管理模式被行业普遍采纳,导致内部财务管理及监督制度不完善,如预算管理的流于形式、资本金提取不足、责任准备金提存不实、单证管理存在漏洞等,削弱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控能力,助长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保险金融化、集团化作为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目前已形成一批保险金融集团(表3)。保险金融化在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剧了保险公司财务的管控难度,综合化经营增加了风险在各集团内部机构中传导的可能性,并体现于财务报表中,造成额外的财务损失,诱发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类型\&旗下主要控股或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小额消费信贷\&银行业务\&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投资业务\&平安资产管理、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期货、平安大华\&中国人保\&保险业务\&人保产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中国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保险、中人经纪、中元经纪\&投资业务\&人保资产管理、人保投资、人保资本、华闻控股\&中国人寿\&保险业务\&人寿养老保险、人寿财产保险、人寿保险\&银行业务\&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投资业务\&中信证券、中诚信托、人寿资产管理\&中国太保\&保险业务\&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太保养老保险、太保香港、太平洋安泰\&投资业务\&太平洋资产管理\&]
(四)巨灾风险防范缺失
我国地处全球二大灾害带,受全球地质构造、气候等影响,属于地震、暴雨等巨灾风险多发地带,且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损失巨大。然而我国巨灾保险基金制度不完善、再保险市场起步晚且规模小、巨灾风险证券化能力不足,导致保险行业遭遇灾难性事故时力不从心,2008年我国雪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1516亿元,保险公司实际赔付金额为50―60亿元,只有约5%的经济损失获得了保险赔付,而2005年美国因“卡特里娜”飓风致损约1000亿美元,保险公司最终赔付金额占损失金额的30%以上。巨灾风险应对能力确实不仅无法体现保险行业经济补偿及社会管理的职能,更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造成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巨灾风险,防范巨灾风险引发财务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应着重关注的研究点。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内部各类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结构以及顺畅的运行机制,才能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一)深化改革经营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只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要改变保险公司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控制经营成本,唯有提高风险意识、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公司及市场有效资源加以利用,密切关注市场导向,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产品差异化创新和渠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同质化严重是其显著特征,要将业绩的增长点及避免财务风险放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和低成本的营销渠道上,具体表现为产品和营销渠道的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保险和金融服务。深化改革经营体系,转变经营思维,才能在业务领域占领绝对优势的同时具备健康持续发展发展的特质,从而有效规避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内控机制
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统一财务预算指标计算口径、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财务计划;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动性进行全面跟踪监控,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加强日常财务审核及授权工作,严格通过符合流程的授权书来明确相应事宜的开展与可用资金的额度,明确管理各层级的控制权限,提高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效率;严把单证及原始凭证管理,所有有价单证由总公司统一生产及配置,并采取严密的防伪措施,不定期抽检,定期盘查存货,确保有价单证的各环节数量核对无误,并对人采取内外呼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的评价与监控机制等措施,通过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推行财务人员日志管理,系统考核,以期从制度、考核等方面防止各类风险的产生和扩大。从根本上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管控。
(三)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伴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险资在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逐渐成为债券市场第二大投资主体以及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至2014年年中,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9.4万亿元,资金投资运用余额为8.6万亿元。长期以来,针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和比例,保监会及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条文(表4)进行不断探索改革,最新颁布的保险“新国十条”专门提出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险资运用领域,提高险资投资收益率,发挥险资的独特优势,为实体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表4 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条文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9号\&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58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2〕59号\&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0号\&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1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保监发〔2012〕9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4〕13号\&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国发〔2014〕29号\&]
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出台,在合理有效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的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投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保险公司应通过建立健全公司的风险管控体系,做好复合型人才储备工作,充实资本金,全面提升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抵御及承受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切实有效降低公司运营财务风险。
(四)增强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巨灾风险的突发性及损失巨大的特征决定了应对其所引致的财务风险不仅要决策者政策上重视,更要经营者战略上突出。一方面需要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将保费收入按照适当的比例逐年滚存,应对突发巨灾风险,并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巨灾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方式,力争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风险的分散;另一方面经一步规范再保险业务,作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的制度保证,再保险也对规范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行为、控制内部财务风险有帮助。因此要将再保险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同时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和高校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契合我国保险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多元化战略规划,从根本上改善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龚宁霞.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浅谈[J].财会天地,2012
[2]杜应生.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4
[3]余依娜.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4]杨业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隐患及对策探讨[J].管理纵横,2012
[5]朱美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治理策略[J].现代商业,2014
[6]汤倩颖.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J].企业管理,2010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4
过去一年,保险行业规模保费虽然在上涨,但实际上保险业投资收益及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保险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但投资收益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达5.66%。净利润也下降了三成,仅为2000亿元左右。
得益于2015年股市的繁盛,保险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2016年市场情况则有所变化,股市震荡中下行,债市“黑天鹅”频发。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从资本市场中获取高额利差。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上市险企的证实。据中国人寿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16年公司净利润就有40%~50%的同比下滑,相同的还有新华保险,预计全年净利润下滑45%左右。
近期,各险企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继,非上市险企净利润的情况也引起业界关注。这些非上市险企表现不一,不过能够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情况也并不多见,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去年70多家非上市公司中只有有16家险企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上涨。这其中包括渤海人寿、珠江人寿、天安人寿等险企,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向这些险企致电致函,希望能了解过去一年公司的经营策略、投资状况等,共收到了珠江人寿、渤海人寿等5家险企的回复。
新兴公司盈利周期缩短
值得P注的是,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盈利周期已经呈现出明显变短趋势,由原来7~8年,缩短至3年、2年甚至1年。例如上海人寿、渤海人寿、珠江人寿等均成立3年之内就实现了首次盈利。其中,上海人寿扭亏为盈,渤海人寿、珠江人寿2016年净利润同比有所上涨。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人寿2015年2月份正式获批开业,是上海自贸区的第一家保险公司。由此看来,2016年实际上是上海人寿第一个完整经营的年份。而从上海人寿第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来看,截至四季末,公司净利润高达8.61亿元,如果算上此前季度的净利润情况,公司2016年盈利大约在500万元左右。相较于2015年5亿元的亏损,2016年的公司业绩状况有明显的好转。
不过也要注意,上海人寿2016年前三季度表现状况并不太好,总计亏损达8.56亿元,逆袭全靠第四季度8.61亿元的净利润。
此前有业内人士与《投资者报》记者交流时表示,出现第四季度净利润暴涨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对外股权投资分红到账、子公司业绩报表并入等。
此外,2014年年底开业的渤海人寿第一个完整年份2015年即实现了0.81亿元的盈利,2016年,公司未经审计的净利润也达到了0.85亿元,较2015年稍微上涨,这已是公司成立不足3年来的第二次盈利。
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渤海人寿的净利润主要也是集中在第四季度上,公开数据显示,渤海人寿第四季度净利润约6亿元。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2016年净利润的增长得益于投资收益的增加。去年11月,渤海人寿获得了股东方共计72亿元的增资,至此,公司资本金变更为130亿元,这使得公司可投资资金增加。同时,公司资金运用部分能够在严控风险的情况下,提高高收益产品的比例,从而使投资收益获得增长。
成立于2012年的珠江人寿在2015年即实现0.4亿元的净利润,据珠江人寿方面介绍,公司2016年未经审计的净利润更是超5亿元,同比有十余倍的增长,为何净利润增长如此迅速?《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精细化管理是主要原因,例如降低中短存续期产品,从而降低负债端成本;寻求优质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项目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
此前,珠江人寿方面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资金主要投向健康养老产业、教育、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前期投入较大,但后期能够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提高投资收益以增厚利润
君康人寿、中德安联、天安人寿、英大人寿、昆仑健康、中荷人寿、信泰人寿、幸福人寿等十余家险企也在2016年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中德安联2016年净利润达1亿元,同比有约10倍的增长,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精准的战略定位、严格风控及费用效率的提升。明天系天安人寿2016年尽管经历了高层动荡等事件,但实际上表现不错,四季末净利润为4亿元,同比也有近14倍的增长。
保险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利差、费差和死差。即实际投资收益率大于预定投资收益率产生的利润、实际营业费小于预定营业费产生的利润及实际死亡率小于预定死亡率而产生的利润。这就要求险企在公司经营管理及保险产品的设计上更加精细化,节约运营成本,以增厚利润。不过也要注意,费差和死差的来源弹性较小,短期内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改变。
而利差则与投资行为息息相关,如果投资活动能获得不菲的收益,那么对迅速增长公司净利润是有很大帮助。投资方面,2016年险企较为坎坷,2017年形势仍未乐观,保险公司到底应如何配置资产,以达到较好的投资收益呢?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5
关健词:保险行业培训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
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
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徐融.《企业培训宝典》(第一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6
【关键词】保险属性;保险会计;保险合同;公认会计准则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呈健康发展态势。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保险产品日益完善。保险公司由此面临着如何全面、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何为保险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投保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何为保险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重要信息等会计问题。然而,尽管2007年新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包含了保险行业特殊会计准则,但是该准则内容过于概括并且缺乏权威的应用指南,我国保险会计规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我国保险会计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慢,相关保险行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研究相对滞后。尽管保险业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保险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却只有二十余年。主要原因是因为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认知需要以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据此才能制定出适合于行业特点并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会计规则。
我国的第一个保险行业会计制度是1984年2月份颁布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保险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该保险公司特殊会计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而更多的是采用“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这一计划经济会计原则,突出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进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制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保险公司开始转型,外资企业开始涉足中国保险业,1993年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具有转折性意义,奠定了目前保险业会计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紧接着我国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实行《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并且通过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以此为契机推出了针对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业实行专门的会计规则,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保险公司开始进行海外融资和开拓海外资本市场,我国保险行业特殊会计规则面临着新的挑战。新会计制度不仅要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的状况,更应该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保险业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比如保险合同确认、准备金计提等实行改革,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会计趋同。2007年我国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尽管适用于所有企业,但是具体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第26号《再保险合同》充分兼顾了保险行业的特殊性,改变过去以保险公司为规范主体的特点,进一步从保险产品属性的角度规范会计规则,基本上保证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
二、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原因分析
保险行业会计规则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既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又要求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保险公司,核算和监督保险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这一会计规则必须充分兼顾到保险行业的属性,以保险属性与特点为基础来发展和完善保险会计理论。
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看主要分为三个原因,即保险行业宏观意义、保险产品的无形性和未知性以及保险运营资金链的反向性。首先,保险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转移公众的风险从而自己承担风险并且通过大量风险的集合内部消化和平衡风险。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公司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或者倒闭,负面影响将使广大被保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和影响社会稳定。普通企业会计制度无法保证保险公司保持应有的偿付能力。
其次,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它以经营特定风险为前提,以集合大量风险单位为条件,以大数法则为数理基础进行保险赔付,风险的无形性决定保险产品的抽象性。由于保险公司在保单的有效期限内无法准确预知事故发生概率和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因此保险产品的经营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更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保险公司执行普通企业会计制度而没有兼顾行业特点,其会计数据将无法满足基本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也无法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最后,保险运营资金链有别于传统制造行业。对于传统制造业,资金链表现为先支后收,即成本发生在前,收入发生在后。保险运营的逆向性表现在先收后支,保险产品定价在先,成本即保险理赔发生在后,因此保险公司在计算利润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企业所适用的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并不适用于保险企业,为了正确评估保险公司的运营,不仅需要对保险会计进行详尽的披露,而且必须单独界定保险企业财务指标,增加赔付率、退保率等特定指标。
由此可见,保险会计所适用的会计规则必须有别于一般企业。保险规则既要考虑会计的一般特点,又必须充分体现保险业的特殊性;既要考虑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要求和保护投保人利益,又要兼顾保险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既要考虑我国保险业现行的发展特点,又要兼顾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性。
三、保险属性对保险会计规则的影响
尽管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成为全球性的认知,但是极少有学者关注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本文将影响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主要保险属性归类为4性,即时间关联性、利润射幸性、产品无形性和大数平衡性。该部分重点分析以上四类保险属性,并结合其特点分析其对会计制度的特殊要求和影响。
(一)时间关联性
时间关联性是影响保险业会计制度最主要的保险属性,其表现为保单的出售一般都横跨一定的时间,公司运营的优劣与时间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关联性引出了会计学上的两大基本问题,即保险公司资产账户投资科目类的确认和负债类责任准备金的计提。
保险公司在签署保单的同时向保户收取保险金,承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对保险合同约定条件下对投保人进行保险赔付。从收取保费到支付理赔之间,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将该部分保费收入进行再投资,通过同业拆借或者购买金融工具等形式获取收益。保险公司的投资类科目成为保险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重中之重。另外,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量的人寿产品引进了投资的概念,许多保险公司出售投资连接账户人寿保险中包含了保户有权利参与分红的投资,如何在财务报表中科学合理地反映这一部分保户投资,成为保险会计制度中的特色之一。
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是我国目前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这也是保险经营时间关联性使然。尽管大部分财产保险合同都为短期合同,但是其合同的有效期不同于保险公司的会计年度。因此保险公司在年终会计报表上有必要对保费收入进行调整,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此外,由于保险公司处理理赔需要相应的时间,保险会计年度报表为了客观反映保险公司的运营状况,有必要对保险事故已发生已报案或已发生未报案的保险赔付计提准备金。对于人寿保险合同和健康保险合同,该类合同的有效期间往往超过一年,收入补偿和发生成本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对该类合同计提责任准备金是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也是为了保证保险赔付,从而更好地为投保人提供服务。
(二)利润射幸性
利润射幸性是指保险公司的利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影响,保险行业利润周期的震幅很大,随机性很强。利润射幸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会计计量方法的特殊性,即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运用特殊的方法和假设,保险会计必须与精算密切联系。
在确认非寿险保费收入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费收入的调整项目;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在确认寿险保费收入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与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保险会计中凸显了精算的重要性,实现精算与会计的资源共享。此外,利润射幸性引发了保险会计中对巨灾准备等会计问题的探讨,针对目前众多学者对巨灾准备确认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的分歧,利润射幸性的会计要素界定成为未来解决这一分歧的主要途径。
(三)产品无形性
产品无形性是指保险商品的构成要素在很多情况下是抽象和不可见的,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凭借外在的直观感受获得对保险商品品质的准确判断。产品的无形性使得保险会计的披露制度远远复杂于其他行业。
保险公司产品的无形性加强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很难简单地从会计信息中获得保险公司相关风险评估、产品定价等详细信息。为了帮助报表使用者获得有效的信息,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较其他行业财务报表而言必须披露更为详细的信息,以识别和解释承保人财务报表中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金额和相关风险。除此以外相关的信息还必须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源于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四)大数平衡性
大数定理是保险运营的基础法则。大数平衡性是指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单位越多,风险在内部平衡的可能性就越大,保险总赔付相对于保费总收入而言就越小。大数平衡性给保险会计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在保险会计中使用单一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
保险的大数平衡性为会计实践中采用综合评估法提供了可能。单一评估法是指对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单独分开计价(比如针对每个保险合同或者每个风险的评估),综合评估法是指通过简易的方式对多个合同或者多个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计价。保险会计中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式,比如我国保险公司当前适用的会计制度中对准备金充足性测试中综合运用了整体测算、按产品大类测算和按照个别产品测算等多种方式。保险公司既可以按公司所有产品品种计算应补提的整体准备金差额,也可以选择按照产品大类分别计算各产品大类应补提的准备金差额或者按照个别产品分别计算各产品应补提的准备金差额。大数平衡性客观上增加了保险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性。
四、由保险属性确立保险会计规则的意义
我国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了适用于生物资产、保险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特殊行业的会计规则,这主要是由各行业的特殊行业属性使然。尽管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基本的趋同,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仍然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不少差异,趋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各个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各国所适用的保险企业会计规则也存在差异。但是各个国家保险业之间的共性所在便是保险属性相同,保险产品和经营主体等要素在本质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实现保险会计的国际化趋同,只有从保险行业的属性出发,并且根据其属性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使保险会计服务于保险业,加强国际保险市场融合和推动国际保险业的发展。
为了使保险公司在2005年能够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将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即保险合同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成果于2004年3月,主要对现行保险会计实务做出一定修改,第二阶段是由保险合同专家组对保险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视,帮助分析保险合同相关的会计问题。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尚处在讨论阶段。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目前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所涉及的保险行业特殊会计规则内容更为丰富,规定更为详细,对保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和准备金计提等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未来我国的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还存在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磨合和修改等问题。研究保险属性决定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必然性,有助于减少磨合时间和降低修改成本,从制度上保证我国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旭华,许闲.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保险研究,2008,(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