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音乐教育 素质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在这个发展迅猛、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强调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已迫在眉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普通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突破口的音乐教育,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音乐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因此,音乐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家长排除万难,力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同时造就孩子适合社会生存、社会发展的本领。此次调研对象为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基本上是通过选拔录入高校,而且更接近社会。我们将从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实例分析以及调查报告来具体的说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产生的影响和我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根据音乐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教学特点进行的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阐述普通高校现阶段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如何将音乐教育在高校普通教育中进行合理运用的教育策略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了解其不足,以音乐理论知识论述音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终就分析结果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与其它课程的教学相比,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受到忽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分配 、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于普通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都反映出这一问题。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与缺陷。

首先,尚未完善的音乐素质教学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孟母三迁”为的是找寻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子完全融入其中,达到学的精、学的勤、学的活。学习音乐也是一样,提供一定的基础环境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目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习环境建立并不完善,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尚未形成。这个环境应该是切合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学生的角度建立,并易于为人民所接受,将复杂简单化的音乐素质的体现。而现在的教学环境主要是针对专业学科建立的,并不能完全发挥环境对音乐素质学习的影响力

其次,存在轻视或不重视教学资源分配于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倾向。教学资源指的是师资力量、图书的数量、硬件设施的建立等。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无论是老师还是硬件设施,二者缺一不可。但音乐教学的资源在分配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以下调查数据说明了这种情况:

通过分析总结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在学校音乐设施满意度和上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上,两者的不满意度均大于75% ,这也就说明普通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导致了老师同学对它的否定。这只是一个倾向性问题,不是学校实力问题。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发展与学习上,必会导致优秀的教学资源永远不会被用在”娱乐”上。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也非常低。其实这并不是老师学识的问题,而是老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不够到位。他们面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普通文化生,这类学生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因此如果一味的用传统教学方法只会是事倍功半。

再者,对音乐的错误认识影响了音乐的教学。当前的学习氛围将学习音乐的学生扣以不是好学生的帽子。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音乐的,而且对它是感兴趣的,但对音乐只属于学习不好学生的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了他们不敢或者浅尝则止的接触了音乐。

从上图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家长或其直系亲属也是喜欢音乐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喜欢音乐的,只是学校忽视了引导学生跟家长深入认识音乐,这就导致了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最后,普通高等学校的的学生对基本音乐素质的掌握情况说明了当前音乐教育的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的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低,竟然低于20%,这就反映学生根本无法适应音乐的应用的条件。

二、开展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开展的,目的是使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素质,掌握一定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的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它培育出一代代更富有创造力、精神进取、胸襟开阔,拥有远见卓识、健康人格、深刻人生体验和高远精神境界的优秀学子。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人类优良品德的重要工具。优美的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都起到独特的作用。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使其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1.音乐能影响人的心情

在古埃及,巫医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拥有疗效的药以外,还经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如:对着病人手舞足蹈,并哼着一些怪异的小曲。它会给病人以心理暗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也自然好转。因此,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拥有更强的心里承受能力。

2.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是:“音乐是人们内心思想感情的反应,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再以有组织、具体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音乐。所有的音乐都包含一定的情绪,他也能影响听者的情绪。

三、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基本措施与方法

改革是进步的表现,而音乐素质教学改革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心理环境教学设施等着手改变当前现状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音乐的作用

要实现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对音乐拥有一个全方面、新领域的认识。要让他们知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情操,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良好的音乐基本素质是可以让其拥有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的.

2.建立优良的音乐学习环境,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音乐环境

当前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在学校学风、学气的建设上注入音乐的概念,全面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音乐文化氛围无疑是改变当前音乐被动教育格局最好的方式。当然,音乐环境的建立要与当前会热点或学生热点相结合,才能更容易的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完美配合教学

音乐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他的实践要求更高,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小小改动资源分配格局作,扭转现有倾向。对老师进行相应的音乐基础教学培训,教学方法必须切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要求.。

4.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上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2

哼鸣在演唱实践中始终是中心问题。它是获取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安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发声的最好方法。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哼鸣,以及哼鸣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强调了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哼鸣 高位置 真假声 声乐训练

周口市是我国中部河南省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人口较密集,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其地理环境、经济特点,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河南省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我省基础音乐教育的一般状况。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1年2月――3月期间从周口市川汇区、项城市、商水县、沈丘县分层抽取市区、县城、农村小学共十六所,分别对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课题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

2.访谈法:包括面谈和电话访谈两种。

3.统计法:对调查结果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中的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的十六所普通小学中,有市区小学4所,县城小学5所,农村小学7所。问卷的发放情况为:每个学校发放一份管理人员问卷,共16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回收率为100;教师问卷发放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100;对市区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对县城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为78;对农村学生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为88;共计发放问卷458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总回收有效率为88.4。现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一)师资状况

1.农村学校缺乏大量的专职音乐教师

在所调查的32名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18名,占调查总数的56%;兼职教师14名,占调查总数的44%。在被调查的7所农村小学的14名音乐教师中,没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小学专职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在这方面的城乡差距较大。

2.音乐教师缺乏培训,对新课程改革普遍反映不太适应

从调查中得知,音乐新课改尚未深入人心。在被调查的32名教师中,只有两名市区的骨干音乐教师接受过新课改的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6.2。大多数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新课标的了解程度限于“听说过,但不熟悉”。

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很多教师反映对新教材不适应。比如大多数教师反映,人音社版五年级教材中出现戏曲歌曲,老师自己都不会唱,更无法教给学生;六年级教材中出现英文歌曲,因为同样的原因,也无法进行教学。

3.现有师资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被调查的音乐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来说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通过座谈了解到,中青年教师比较容易接受新课改理念,并乐意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如果培训及时,这部分教师很容易成长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的主力军。

(二)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

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调查,反映出该市小学生音乐学习中主要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1.学生喜欢音乐,也喜欢上音乐课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的同学表示喜欢音乐,也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课能听到音乐,放松紧张的学习生活、没有作业和考试的烦恼。但也有同学反映教师上课枯燥、没意思,不喜欢听老师讲课。

2.学生对待流行音乐的学习兴趣有待引导

在对“学生对各类歌曲喜爱程度”一项调查中,选择喜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8%,说明流行音乐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很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对开放性问题“请随意写出几个你所熟悉或热爱的中外音乐家的名字”的回答中,在三类学校的答卷中也都出现了一些流行歌手的名字。在市区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贝多芬、莫扎特、聂耳、舒伯特、冼星海,流行歌手周杰伦出现11次,排在第六位;在县城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周杰伦、宋祖英;在农村小学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人名分别是:周杰伦、张娜拉、贝多芬、刘德华、冼星海。

同时,小学生们对流行歌曲的选择比较盲目,很多成人化甚至内容庸俗的歌曲也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如何客观看待流行音乐进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 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识谱能力、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乐器的了解情况。

调查得知,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差,其中识读简谱的能力略好于识读五线谱的能力。

小学生的歌唱能力相比其它方面略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小学生能完整演唱的歌曲中,流行歌曲占的比重很大。对开放性问题“请写出1-5首你能完整演唱的歌曲”的数量统计中,三类学校的问卷中都出现了很多流行歌曲,特别在农村小学生的问卷中,表现更为突出。经统计,农村小学生的答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首歌曲分别是《自由飞翔》(46次)、《等爱的玫瑰》(31次)《北京欢迎你》(19次)、《大海》(19次)、《国歌》(18次)。

学生对乐器的了解程度不高,能正确写出5个乐器名称的学生只占调查总数的30.3%,占22.1%的学生一个也不能正确写出。

3. 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比较欠缺

与流行音乐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小学生对待民族音乐文化表现淡漠,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学生对河南豫剧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为例,选择“熟悉并喜爱”的学生不到30%,多数学生选择了“熟悉但不喜欢”,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河南豫剧。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硬件设施情况

1.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在所调查的16所小学中,都没有配备固定的音乐教室,周口市区和县城小学的教学用乐器普遍为电子琴;农村小学常用的教学乐器为脚踏风琴,少数学校有电子琴,一部分学校没有任何乐器。音乐教学设备非常缺乏。

2.相关图书、教辅资料非常缺乏。

被调查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拥有的相关图书、教辅资料相当缺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21.9的教师认为学校拥有的图书和资料量一般,53.1的教师认为太少,25的教师反映根本就没有。

3.存在着一定的城乡差别。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手风琴教学;探究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广大中小学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师范类性质决定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与音乐学院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对于从事音乐专业各个器乐教学的教师来说,探究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作为手风琴教学也是如此,手风琴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器乐课程被音乐教育专业确定为选修课。当前师范类高校手风琴教学依然停留在手风琴的技能训练和作品分析方面,缺乏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伴奏能力。尤其是对那些落后偏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手风琴的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熟练高超的演奏技能才是第二位的,如声乐伴奏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对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重要。作为培养中小学手风琴音乐教师的师范类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手风琴师资水平,如熟练的演奏技能、合奏与即兴伴奏能力。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手风琴教学一定要从基础性、艺术性、技术性方面来体现出师范性的特性,突破旧的传统模式,结合时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使高校手风琴教学更好地培养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

1师范类普通高校手风琴教学的现状

手风琴器乐作为西洋文化的载体一经传入我国就与东方文化紧密结合了起来,手风琴不仅能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还具有这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手风琴在我国发展历史虽然很短暂,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手风琴创作手法呈现多样化、体裁多元化的格局。手风琴开始进入各大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手风琴教学日益普及。但是由于新世纪世界范围内音乐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风琴开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性的手风琴热潮大幅回落,导致了高校手风琴教育不在那么热情。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钢琴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各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也充斥着人们的耳膜,各种新奇的高科技音乐演奏乐器也粉墨登场,所以手风琴艺术舞台被挤压的越来越狭窄。然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来说,音乐课堂上能拥有一部手风琴都是一种奢想。所以作为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还要继续培养更多手风琴专业的师范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当前很多普通高校手风琴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依然遵循着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明白自己所培养的标目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文艺团体手风琴演奏员和演奏家这样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培养方向的偏离。还有生源素质的低下问题,很多选择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手风琴基础几乎全无,当然这是由于中小学忽视音乐课和师资缺乏导致的,所以生源素质问题也导致了高校手风琴专业开办的难度。手风琴教材的缺乏、教材数量过少、出版时间过于陈旧等也是一大问题,他们只能盲目使用一些演奏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没有过硬的演奏能力,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感觉孤立无助。

2高校手风琴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

手风琴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化,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时间内学习到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完全胜任社会的需要。大一时设置一些手风琴基础教育,如基本弹奏技法、技能、基础手风琴音乐理论,大二时设置一些难度较大一些的音乐作品进行练习,继续学习手风琴音乐理论,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由于扩招导致的很多学生缺乏手风琴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所以加强大一、大二学生的手风琴基础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大三要开设手风琴教材教法理论课程,主要传授中小学手风琴教学法,继续拔高学生手风琴演奏技能的练习,增加弹奏难度。大四设置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得的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都是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强调技巧训练是应该的,但不能忽视手风琴教育中的“师范性”。学生不能一味沉浸在琴房里训练,还要应用于社会实践,来检阅和锻炼学生手风琴演奏水平,从社会舞台中学习手风琴演奏表演技能,感悟手风琴的演奏魅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合和社会舞台,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在这四年的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四年严格的专业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成为适应面广泛的复合型人才。总之,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掌握手风琴演奏技能技巧。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动态的适应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机制,建构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开放的教学结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做出适时的变化调整。

3加强高校手风琴教材建设

作为目前很多师范类高校的手风琴教材,普遍存在着教材单一呆板、过时陈旧,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加强高校手风琴教材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可以发动手风琴教学的教师积极参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参考一些知名高校手风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材,再结合中国实际和国际手风琴最新发展的研究成果,编写出适合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手风琴教学的教材。手风琴教材一定注重教材教育,结合目前音乐学生基本素质低的情况,教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专业纵深发展。尤其不能用业余考级教程来代替高校手风琴教学,因为业余考级教程只是一种用来测试手风琴业余爱好者学习到某一级别时应该达到的演奏技术水平,运用业余考试教程只会使得学生应用能力欠缺,演奏技术牵强,曲目单一,欣赏作品范围狭窄。手风琴教材的编写还要注重演奏形式的多样性,如独奏、重奏、伴奏、协奏的培养问题,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因为手风琴曲目是丰富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民族的、现代的等,加强高校手风琴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积极加入手风琴发展导向的新动向,与时俱进,让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再度辉煌。

4拓展高校手风琴教学体系与内容

(1)手风琴教学体系的拓展。我国传统手风琴教学大都采用师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也符合手风琴教学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年年扩招导致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使得教师教学任务不堪重负,因此现在引入手风琴集体课,也是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一种无奈之举,把身心疲惫的手风琴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手风琴集体课的普遍开设也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它比传统“一对一”教学效率高得多,也是一种有益成功的尝试。这种集体授课方式适用于低年级初学手风琴的学生,因其在手风琴教学领域的特殊性,所以集体课教学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要求较高。采用集体课时主要讲授一些手风琴艺术理论及其欣赏的知识,如“手风琴教学论”“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作品赏析”等。集体课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教学手段,通过光、影、声等现代化高科技教学手段展示和欣赏手风琴音乐作品,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视听效果,利用多媒体讲授手风琴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教学活动,给学生生动地展示手风琴音乐的历史和精彩纷呈的手风琴音乐作品。除了集体课之外,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依然可以保留,它也有利于培养比较拔尖的优秀学生,以免个人“吃不饱”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就是几人或十几人一组为教学单位,可以提高手风琴教学的效率,不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统一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用统一的教材才行。这种教学形式适用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知识、要求和方法,适宜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手风琴教学内容飞拓展。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类手风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这一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和代表性作品方面,尤其独奏作品作为首选,例如复调音乐主选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选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选柴金等人作品等。虽然这一时期手风琴艺术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但是对于手风琴教学内容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妨把教学内容向这一时期之后拓展一下。可以加入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手风琴作品,当然也包括中国手风琴作品。还可以加入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手风琴流行音乐作品,这样就可以较为全面展示西方手风琴音乐作品的内容,使得手风琴教学内容保持一个相对较完整性。另外在手风琴教学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因此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的曲目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合作性的曲目包括手风琴合奏、重奏作品,以及手风琴与其他器乐的合奏协奏曲等。尤其培养学生的声乐伴奏能力是高校手风琴课程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这一能力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最为实用的。在这个知识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上等各种渠道上获得相关的手风琴理论知识,如手风琴艺术史、手风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手风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等。教师不妨从这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觉提高个人的艺术理论知识修养。最后还可以逐步建立手风琴艺术资料的数据库,让师生都能共享数据库资源。

5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大都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开设的课程,所以手风琴这门课程的开设,不能学习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师范性”这一特点,开拓手风琴教学思路和体系,在手风琴技能技巧训练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完整、适度的音乐演奏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教师经常开展一些艺术实践性的舞台表演和学习竞争,激发学生学习手风琴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 夏珏.高师手风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14).

[2] 张艳.师范类院校手风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选修课 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研室,引进音乐教育师资,开设音乐选修课,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但仍有多数高校没能引起重视。普通高校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过于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音乐选修课成为一个普通高校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问题,亟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目的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各级师范学校、学院,普通高校普遍设艺术选修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普通高校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设置音乐选修课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途径,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设置音乐选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奋进,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开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更能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坚守民族的优良作品,就是掌握立足于世界的武器。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艺术集中和凝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精华,体现了创造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常常被人们誉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艺术教育和智育、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又在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个性,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设音乐选修课的任务

(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音乐教育通过广泛的音乐活动,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消极腐化的情感,使情感、品格、情操都受到陶冶。通过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众所周知,大学生们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学堂,他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而音乐能将人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情操,塑造人格。

(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编排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逐步由课内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组织集体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参与学生的热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增强个性与特长发展以及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脑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可塑体,音乐教育的许多技巧注重左右手协调完成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另外音乐欣赏也是从右脑的想象、感知出发,从而与左脑协调,活化思维诱发灵感的一个过程。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体现出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特点。

三、音乐选修课中的实践问题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重要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学习摸索的过程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认知提高的同时,困难也会伴随左右,这时认知的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变化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在新的知识学习摸索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许过于复杂烦琐,如果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地、坚定地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摸索,才能顺应新的平衡过程,与新的知识环境相适应,自身的认识才会提高。一些学者强调:在教学中,教学课题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认知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推进、指引作用。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在当前教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观

如何通过学习建构获得知识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在摸索过程中,将不成熟的思考理论或问题,通过小组或其他方式协作交流,来深化确定新知识概念的理解,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新知识的建构。在不断丰富经验后,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用于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转贴于

四、音乐选修课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1 音乐理论知识渗透于作品中。音乐理论知识与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永远存在,音乐分析所要努力的也许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所得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音乐选修课的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解析、鉴赏逐步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作品中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

2 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3 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利用音乐选修课这样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多种音乐形式的音乐知识。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能力。选修课中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我们坚持中国风对高山流水心悦诚服,同时也对天鹅湖大加赞赏,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学生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的确,懂得音乐欣赏后,听音乐时就不会听听就算了,就会回味每个韵律和每首曲子背后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4 实用性学习。实用性学习主要指合唱指挥、作曲、现代舞、街舞、韵律操等课程的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训练身体协调性,塑造良好的形体形象,使学生的整体音乐修养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具备了更多的表演、表现形式,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存在以下特点: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1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演示手段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等。

2 辅导鼓励法。辅导鼓励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鼓励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辅导鼓励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鼓励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5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6

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是否健康和谐,是否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音乐老师的高师音乐教育真可谓任重道远。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高师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与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脱节,致使学生走出校门进入课堂就显得束手无策,着实让人忧心忡忡。

就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倾向:第二,教学内容较单一,致使学生不能掌握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应有的基本技能;第三,重专业学习,轻教育实践。学生在校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头脑中对音乐教育教学还是个盲点。针对当前这种现状,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的加以改革。

一、 课程结构要多元化、综合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功底,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以专业为主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就难以适应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综合化、多元化,这才是校理想的模式。

二、 重视音乐基本理论的学习。

各种技能不能像专业人才要求那样精深,而应力求宽泛,吹、拉、弹、唱、跳、创、编导,样样都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精通几样即可。同时,必须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声乐、键盘、舞蹈等理论体系,要科学掌握,恰当地运用。

三、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有音乐的能力,还要具备教师的能力,还要有当领导者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示范表演能力等都应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歌曲创作、舞蹈编导、合唱排练、乐队指挥、大型团体操编排、文艺晚会的组织等是普通学校音乐活动常要遇到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尽可能的去参与,去实践锻炼。要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去练习、实习,从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艺术团队训练、群众性艺术活动比赛的组织等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应的安排,让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