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41-01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企业自身的核心科技,有足够的时间来增加本身的技术含量,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走向,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缩短不必要的时间,节约专业型科技人才资源,节省额外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我们对业务外包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国企的运营状况。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影响
1、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分享
现代社会在飞速地发展着,科学技术也在发生着快速地更新,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及时地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外援,从而不断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储存量大、知识范围广、科技先进、对信息的掌握非常迅速,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分享,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把企业需要的信息资源材料交到需要的管理人手中,给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研究与讨论,进而做出相应的应变方法。
2、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高难度作业化为乌有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部分问题都是技术含量高低的问题,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指导,使得企业的高难度作业化为乌有。
3、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从企业的各个链接出发,逐步地向外包管理转化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慢慢地从企业的各个链接出发,把企业的进程和企业业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向外包管理转化,在连接的时候,千万不能分开来处理,那样就会使得业务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运作模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从而造成国有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把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在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还有许多的困难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把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在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还有许多的困难,还需要国企不断地努力。
2、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的专业人员非常短缺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的专业人员非常短缺,不能够给业务外包提供专业的管理,使得很多业务在外包以后,更加加大了企业的经济支出,造成资源的浪费,设备资源的投入使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不能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加相应的经济收入。
3、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基础设施滞后,不能带来最新的业务资源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在业务外包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设施的投入,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方便,而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制约企业发展的进度,不能给企业带来最新的业务资源,不利于其正常开展工作。
4、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成本控制可能会增加,无形之中给企业的发展增加经济的压力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成本控制可能会增加,因为业务的外包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材料、技术、外包环境、人才资源等的增加、无形之中给企业的发展增加经济的压力,造成国有企业的损失。
5、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使得业务范围广泛,导致业务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使得业务范围广泛,方方面面的业务增加,管理人员可能忽略其中的一些业务,不能够兼顾到各个环节,促使它们更加融洽地工作,这就导致业务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针对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转型策略
我们需要对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企业业务外包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些转型策略,具体表现在:
1、加快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脚步,巧妙地与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相结合
国有企业需要不断地加快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脚步,巧妙地与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相结合,使得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为业务外包管理提供信息资源的共享,快速的消息来源,为国有企业业务管理的合理化提供先决条件。
2、培养一些具备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专业人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培养一些具备管理的专业人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专业管理人员的加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节约资源,提供技术指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决断,进而快速地推动业务的运行速度,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3、改革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基础实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改革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基础实施,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毕竟,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基础实施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快慢程度,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就必须改进设备条件,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4、在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地控制业务成本的开支,尽量地为企业的发展节约经济资源
在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业务管理人员需要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逐步地控制业务成本的开支,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使得资源循环利用,这样的管理模式既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节约经济资源,又适应时展的节约需求。
5、逐渐地加强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监督与调控,使之成为企业运行过程中一支强有力的中坚力量
我们需要逐渐地加强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的监督与调控,安排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管理程序进行具体的监管,使之成为企业运行过程中一支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不让有些人趁企业业务外包的过程,而谋取私利,窃取企业的核心技术资料,中饱私囊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损害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6、逐步地宣传信息技术,让国有企业的员工都进行新科技的学习
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动力。这句话告诫我们:国有企业要发展,就需要逐步地宣传信息技术,让其下属员工都进行新科技的学习,只有增加自己的软实力,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国有企业而服务,与企业的发展进程更加协调,促进其快速、稳步地向前迈进。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业务外包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面对企业外包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快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为企业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更好地为国企的发展壮大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杨得理,周颖等.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虚拟业务能力培养[J].辽宁经济;2004年第02期;42――44.
[2] 德博拉qLq贝尔斯(美);电子商务物流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汪海生.组建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4年第04期,5――6.
[4] 刘景江.网络时代的外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1期,21――26.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制造企业
1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
美国德尔菲公司副总裁卡尔・费拉保罗曾经说过:"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1]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并且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都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2]
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输入并产生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3]对于人们从事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因此,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知识及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相关的知识活动。面向企业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活动及其运作模式,是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即能够用来完成和实现业务流程中某一项或几项任务的资源,同时知识也是该流程以及该项任务的产品。
能够使企业业务流程得到充分优化,是企业知识活动有效实施的结果。充分利用企业以前积累的各种知识,对当前各种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在企业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设计出新的价值生成流程的结构。企业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企业知识的一部分,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描述,能够有效记录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变策略的,所采取的应变策略是怎样实施的,以及所获得的预期结果如何。
以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其实流程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一部分。流程知识包括两个方面:流程本身的知识以及在流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能够应用的知识。从某个角度来看,流程知识是情景型、经验型和具有价值负载的信息,其包括对流程如何构造、如何协调、如何执行、输出的结果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等等。业务流程知识一般包括三部分,即基础性的知识、常规性的操作技巧以及业务流程经验等。基础性的知识能够从流程建模中得到,常规性的操作技巧是已经被人为编码的知识,它们都是显性知识。业务流程经验一般是存在员工的大脑中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它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内。因此,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2 现代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底层,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含量比较低,并且企业管理者也缺少对知识资本的有效认识。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已逐步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产品的更新换代,但是在大体上还是比较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运营以及扩充生产规模。对于企业的知识资本还是不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资本进行开发和管理。[4]随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广泛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制造企业不再是过去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了,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知识所占的作用也将会愈来愈大。为了能够持续保持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现代制造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业务流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持续管理,从而使企业和员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本文以我国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整合为例,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
从企业的业务流程视角来看,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面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孤岛问题;企业的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
第一,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孤岛问题。在我国现代制造企业的内部中,存在的企业职能部门较多,并且在相互部门之间、相互科室之间以及科室、部门和公司之间缺少畅通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交流沟通。企业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输受阻,使企业内部的知识板块之间互相分裂,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孤岛林立形成了无序状态,最后导致现代制造企业的效率低下以及整体利益受损。
第二,企业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信息系统是现代制造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发挥了控制和协调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相应的信息系统结构越复杂,从而企业的信息和知识资本的控制和整合也比较复杂。随着现代制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效率亟待调整与提高。
第三,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由于现代制造企业的员工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业务流程和环境中工作,从而具有比较稳定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很多利益共同体。在长期重复的工作使员工的工作方式形成了机械化的行为,从而使具有的知识发生了僵化。长期以来,企业的流程知识、专业知识等其他知识逐渐发生僵化效应,企业的业务流程逐步固化并且使效率下降,企业的产品逐步同质化并且差异化不断下降,企业的员工逐步专业化并且全能型人才减少,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步减少,企业的知识学习能力不断下降并且创新能力逐渐减退。
3 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整合措施
为了解决现代制造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形成"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的链条,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企业和员工对新知识不断学习以及持续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一,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流程为中心,不再单纯的以"部门"作为组织的基本作业单位,以顾客为向导,充分进行组织沟通,对员工进行授权,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使组织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在现代制造企业中要以流程作为重点,对企业内的每一项流程作业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发现其中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业活动,从而来去除多余的业务流程活动。企业要从流程的视角出发,充分优化企业内部的作业过程,从而使知识和流程能够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造,就必须把知识和流程充分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业务流程的总结机制。在现代制造企业中,要想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流程,就要对建立起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活动总结机制。其中包括活动总结的企业制度和活动总结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活动,对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总结,并进行相应活动评审,从而能够中发现错误并总结经验。总结不但存在于正式组织中,还应在存在非正式组织中。通过总结交流不仅能够创造新知识并且互相传播和共享。这种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活动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5]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激励机制。知识激励机制是对企业内的部门或员工的知识创新、知识共享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对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必须建立知识激励机制,从而来激励企业内的部门或员工积极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对于企业内积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的部门或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刺激其他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对与那些消极对待新知识、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共享的部门或员工,给予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整个企业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鼓励员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6]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包括知识创新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两种重要模式。在现代制造企业内,要大力构建这两个平台,并且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从而使企业业务流程与这两个平台相互适应、相互结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知识库,从而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在现代制造企业内部不仅有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要非正式组织中员工充分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员工之间的人际交流活动来促进企业内的知识转移和共享。通过企业员工对外界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新的知识库,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和共享,从而构成一个开环系统,不断实现学习新知识-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不断循环,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知识型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企业。[7]
第五,通过知识创新解决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对与现代制造企业内部发生的僵化效应,必须要通过知识创新来解决。在企业内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的手段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来找出抑制企业大力发展的业务流程,找出业务流程中抑制业务活动开展的环节。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使企业发现问题从而学习新知识,促进企业知识创新。解决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必须通过业务流程与知识创新相互适应、相互结合,从而来实现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
4 结语
当今的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其在当前知识时代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未来将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业。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分析了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对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了优化整合,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储节旺,等.国内外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
[3]丁鸿.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策略探讨[J].当代经济,2010(3).
[4]马小琪,杨姝.基于业务流程的制造企业知识链模型研究[J].经济师,2011,6:20-21.
[5]疏礼兵,胡赤弟.面向业务流程的现代制造企业流程知识创新与管理策略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3
摘 要 电力企业是我国社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众多支持。随着最近几十年我国电力企业快速的发展,其业务量也呈现增长的态势,原有电力企业对电力业务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电力企业为了提升业务工作的效率,降低业务工作的成本,纷纷将一些电力业务外包出去,以期实现更好的业务发展。但是,在进行业外包的过程中,劳动用工存在不规范的现象,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业务外包 劳动用工
电力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外包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外包公司忽视安全生产的问题,没有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进行劳动管理。该现象就导致在实际电力业务外包的工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影响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损失,制约电力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目标。
一、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外包的现状
(一)发展速度快
电力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实现高效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规模呈现扩大趋势,整体的业务数量不断增长。随着高效的发展,电力企业对一些业务进行外包工作,通过外包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业的发展效果,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存在劳工安全管理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外包单位开展业务承包和工作的详情看,存在众多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外包施工中对安全管理的控制程度不够。外包单位没有对实际施工开展高度的安全控制,会导致很多业务的开展存在危险隐患,甚至出现了众多的安全事故,影响业务开展的成效,还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人身安全的威胁。外包单位没有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管理的控制工作,一些应具有的安全措施没有出现在施工现场,会产生一定的施工事故几率。为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劳工的规范管理,提升劳工管理程度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我国电力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过程中存在的用工管理的问题
(一)缺少具有关键性质的安全教育或是培训
电力业务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开展外包业务工作的时候,外包单位应该开展安全教育或是安全讲座,以此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施工的观念。但是,我国很多外包单位没有开展安全教育,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没有执行外包工作中安全制度中规定。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对施工人员产生安全危害,同时对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进行外包业务工作的人员存在专业技能低下的现状
外包单位在开展业务承包的时候,外包业务工作的人员存在专业技能低下的问题,这些人员不能很好的完成电力企业的业务工作。由于外包单位没有对安全管理的规定进行高度的执行,就导致在进行承包工作的时候,所招聘的人员存在技能不专业的问题,不能按照电力企业所希望的质量和效果开展业务工作。
三、优化电力企业在外包工作的劳工管理安全程度的措施
(一)栏癜凑展芾淼某潭冉行外包单位的审核
电力企业整体运营的成效和外包业务开展的成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想提升电力企业发展效果,首先应该对外包单位进行审核,选择最为合适的外包单位。电力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时候,应该对外包单位的安全资格等资料进行审核,确保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对外包单位最近几年施工记录进行查看,看外包单位承包过的业务开展情况,是否取得加高的质量。
(二)签订详细条约规定的外包业务合同
电力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的时候,除了对外包单位进行审核之后,应该和外包单位进行详细条约规定的外包业务合同,以此约束外包单位开展劳工安全管理工作,提升业务开展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业务合同应该对具体承包的业务进行职责的规划,应该从实施计划、作业方式、业务完成时间以及流程环节等方面进行条约规定。通过这些条约的规定,让外包单位开展高质量的劳工安全管理工作,提升电力业务开展得效果。
(三)强化外包成本控制
电力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的时候,应该强化对外包成本的控制力度。具体讲,电力企业在控制外包成本的时候,应该对市场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合理评估业务产出和投入的详细比重。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优质的管理团队,对人资和人工成本进行合理化的控制,使外包工作得到快速保质的开展。
四、结语
我国一些外包单位在进行业务承包的时候,存在劳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制约业务承包的水平,影响电力企业经济利益的高效实现。为此,电力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管理的程度进行外包单位的审核,应该和外包单位签订详细条约规定的外包业务合同,以此提升外包单位安全管理的力度。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强化外包成本控制,增强企业外包工作的开展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燕君,黄砚浓.劳动用工规范管理在电力企业业务外包中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 业财融合 财务管理 业务管理
业财融合将财务视角放眼于业务前端,它的实现成为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施必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带动企业财务管理监控能力的提高,促进业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实现财务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一、企业业财融合概述
(一)企业业财融合解析
业财融合是企业经营内在目标需求,企业发展即要满足自身价值,同时还要满足客户需求,对企业来说,两者都予以实现才是真正的发展。企业运营过程以市场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提升企业价值开展工作,将企业财务与业务部门融合,形成多领域业务与财务一体经营。企业财务重新定位及转型是业财融合的核心,将财务工作重心转向价值决策,将传统记账工作向财务建设与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实现财务职能。
(二)企业业财融合特点
业财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出发,将企业经营规划、采购、投资、营销等方面介入到财务管理中;从企业业务角度来说,它将财务管理渗透到各项业务中,即要关注业务指标,同时也应该结合财务指标提高经济效益;从财务角度来说,它实现了业务成本度量,提供了资源配置与计划参考,为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
二、企业业财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业财融合现状
当前,在业财融合实施过程中,边实践边调整,实践过程存在瓶颈:首先,超计划资金切块问题严重,对业财融合过程的资金预算、财务管控产生影响;其次,财务与业务管理在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全融合,企业业务信息向财务管制流向,线外流转加大了相关工作量,又影响准确性;再次,业务部门与财务沟通不足,造成业务部门提报项目预算时资本与成本支出混淆;最后,物资管理过程借用情况普遍存在,造成实际存货与系统数据不符,消耗数据与实际运用不同步,对财务工作产生误区,影响业务部门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加大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难度。
(二)业财目标不统一
企业业务部门关注与业务相关的指标完成情况,并不关注业务相关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如业务成本、业务开展发生的营销费用等;而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价值直接管理部门,其会更加重视预算的使用情况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两个部门间明显存在开源增效与节流增值之间明显差异,业务部门为了达成目标可能会不计成本忽视风险,而财务部门会更加重视控制,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两者之间很难完全平衡。
(三)业财融合数据不能有效衔接
许多企业存在管理薄弱的问题,清晰的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系统中的账目与企业实物管理部门的实际数据不符,存在各部门之间账账、账实不一致的情况,而业财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有效衔接,这样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实际存货盘点,清理历史账目,此时,财务部门牵头的业财融合加大了其工作难度,业务与财务协调的推进实施举步维艰。另外,现有系统对于业财融合的支撑力度不足,造成企业财务与业务数据不能有效衔接,受企业业务系统繁多的影响,许多相同的业务在不同的系统中的编码不一致,数据间不能很好的融通,业务数据在系统中不能自动转成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也不能反向转成业务数据,出现了严重的孤岛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能形成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有效管理,处于系统末端的财务部门,缺少对于数据审计与控制的权利,使企业核算存在一定的隐患。
(四)相关考核不到位
业财融合主要是财务部门带头,最终结果体现在提升财务管理价值,而并没有过于体现业务部门的工作成效,因此,没有对业务部门产生过多的促进作用,导致业务部门联动参与度受损;另外,业财融合后企业价值及业务管理加大了业务部门的工作量,以原有思维模式及工作方法完成工作,不能满足业财融合需要,此时,价值管理对于业务管理进行全面评估,暴露出业务管理的不足,如相关考核不到位,没有与业务绩效挂钩,造成业务部门财务渗透存在抵触情绪,使业财融合在企业发展十分艰难。
三、企业业财融合践行措施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业财融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更加如虎添翼,作为信息最为集中的财务部门,其在与业务部门有效融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动态化的利用,提炼出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数据信息,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作为业财融合最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之一――资源计划系统,更加有效地推动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异构数据的转换,实现企业各项数据共享,并自动生成财务需要的会计凭证,它的运用使业务数据与财务凭证有效衔接,使企业市场、资源、资金等业务到财务核算的自动完成,加快了业财融合的进度。
(二)业财融合管理参与经营全过程
业财融合管理需要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首先从合同的签订入手,做到事前介入,主要是由财务对经营过程评审,包括:政策、业务规范、预算及成本效益的管理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审核等,并对这些内容提出明确的建议;财务部门应该根据经营合同涉及的内容进行审核,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给予营销项目支撑,与市场及相关业务部门融合联动,介入各业务部门做好合同方案的处理意见,并给出相应的评审意见书;其次,对企业业务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业务受理及资源分配情况,保证企业的资源可以被合理利用,防范经营、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当业务项目执行后,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对相关人员项目执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执行进行质量把关,分析业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以项目的重要程度,对事后评估以简报、公文的形式予以汇报。
(三)建立项目参与评估体系
企业项目评估是在投产后对项目的执行目的、效益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决策效果及实施后的业财结合进行综合对比考核,确定相关指标的合理性,对项目实际投资效益进行审计,对业务产生的财务、经济等效益进行客观、科学评估。主要包括:对企业项目实际经济指标与决策目标程度相对比,评估业务偏离收益目标程度、对业务执行过程进行检查,评价业务实际产生的效率;对业务的效益进行评估,对机会收益及替代支出进行评估;对项目投入运行后产生的社会及实际影响进行评估,以判断决策的实践性,分析企业内部影响及外部竞争,持续性进行评估,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预测性分析,即企业业务发展、效益、技术能力及产生的影响的持久性预测;通过强化评估工作、促进财务介入,保证投入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业财快速有效融合。
四、结语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借鉴其他企业的实践成果,提出明确的流程,对现有组织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业务与财务部门的目标冲突,引导企业部门平衡来完善企业业财融合,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与业务目标之间的平衡。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宋吉峰,刘玉.加强内部控制 构建业财融合新体系[J].中国总会计师,2014(09).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5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在现阶段,加强物流企业的税务管理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物流企业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税负较高,税收成本占生产经营成本的很大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支出,但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科学的税务管理,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税务成本,提高收益,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本质与核心。
(二)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物流企业要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因为只有具备完备的财务制度、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才能为税务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工作流程。在提高税务管理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物流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物流企业加强税务管理,首先是对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各项税收政策,企业对国家的优惠政策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就可以通过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收风险,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物流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统一税法认识企业税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管理目标存在着一致性,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也直接关系着税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准确纳税、规避涉税风险、税务筹划三方面的内容。1.准确纳税。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严格遵从税收法律、法规,确保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同时又使企业应享的政策尽享。2.规避税务风险。包括规避处罚风险和规避遵从税法成本风险两个方面。3.税务筹划。指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及时搜集税法的相关信息、准确理解税法、正确适用税收政策是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分的税务信息搜集渠道势必给企业税务管理造成障碍。对此,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来加强税务信息的搜集与利用。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以建立自身的税务管理机构,在管理自己企业涉税事项的同时,为其他物流企业提供涉税服务。推广开来,物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通过会员之间信息的共享来加强同行业企业的税务信息管理与税收政策应用,进而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争取物流行业发展税收政策支持。
(二)做好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防范税务风险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日常管理工作是做好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日常工作做得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物流企业在开展税务管理基础工作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税务风险的特征以及现存的内控体系,对税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监督和完善。比如说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税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发票管理制度等等。企业纳税基础管理主要包含税务等级管理、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多个方面。企业应保证有效的日常税务管理,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做好税务会计核算工作,严格管理涉税凭证以及发票,相关部门进行税务审查时也应该积极配合,这样能够保证企业涉税的合法和规范,避免缴纳罚款或者滞纳金,促进企业的税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和专业化。企业还应该进行税收信息收集整理,并对国家的经济动向以及各种税收政策进行一定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化,对于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筹划,并努力获得相关税收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全面把握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控制税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确保高效地实施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需要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物流企业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物流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税务问题,这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既精通税收业务,通晓税收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税收筹划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及组织协调能力。因此,物流企业应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担任税务管理岗位工作,充分重视与发挥税务管理人员在税收管理中的决策作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国家税法相关的政策及税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从事的专业业务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及时更新税务知识,追踪国家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又精通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税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加强其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学习,了解税务新知识,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树立全员参与、重视税收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四)明确税务管理人员职责,建立激励机制企业税务管理包括企业遵从税法管理和企业税务筹划。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企业职能部门绩效考核通常实施负激励机制,也就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处罚。企业应采取负激励和正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对遵从税法管理实施负激励机制,即对于没有遵守税法,遭受税务机关处罚(滞纳金和罚款等)的,要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另一方面,对税务筹划采取正激励机制,即对于企业任何一个新上项目或新签合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只要能够提供一个最差方案和一个最优方案,就要按两个方案节税差额的一定比例来激励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于这笔费用的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是一次性的,而受益是长期的。这种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防范税务风险。
(五)关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管理纳税筹划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税务管理工作的重心。税收筹划管理是企业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筹划,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以规避涉税风险,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决策与经营活动安排。税收筹划的实质是节税管理,降低企业税金成本,获取纳税收益。企业的税务筹划管理包括:企业科学纳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或重大项目的税负测算、企业纳税方案的优化和选择、企业年度纳税计划的制订、企业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等。税收筹划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需要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要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内部事务活动的合理安排,实现最大化的税收利益。因此,要赋予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使其洞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如投资、筹资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然后根据不同的经营活动特点、合同签订内容去与现行税法衔接,按项目管理予以分析确定。企业投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所存在的税收负担差异,争取获得税收优惠;企业筹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合理选用筹资方式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收筹划,通过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和坏账处理中的会计处理,从而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时应权衡利弊,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好,充分利用税法对纳税期限的规定、预缴与结算的时间差,合理缴纳税款,以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利息的支出。研究国家的各项税收法规,企业在进行筹划时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缜密的纳税筹划方案。
(六)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税务风险是纳税主体的税收风险,即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将导致企业多缴、少缴或延迟缴纳税款,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引发补税、罚款的责任,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物流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税务风险,企业自身制度、流程、会计核算方法及经营方式缺陷等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税务风险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来自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环节。物流企业应制定税务管理风险控制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税务控制体系内制定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设置好税务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事前做好分析预测、事中做好识别,做到有效防范风险,并做到跟踪监控好税务风险。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防范税务风险,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规范企业纳税行为,加强内部稽核管理,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对于税收程序法的相关内容,企业没有按规定程序处理涉税业务而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乃至遭受处罚的例子很多。对此,物流企业要与当地税务机关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认知、落实新规定。除此之外,对于新税法、新信息,还要与行业协会成员和中介机构多沟通,保证动态地掌握国家相关政策,防范风险于未然。
三、结论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6
(一)理财观念淡薄
在石化企业,一些经营者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会计原理”的认识,错误地认为财务不过是记记账和报销报销单据,完全忽视了会计财务管理的决策职能,导致企业普遍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基本的认识,即便在事关重大的投资决策中,也往往凭领导经验甚至是一时冲动进行决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甚至存在较大漏洞。
(二)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单一
传统财务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简单、落后,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市场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仅具有资本融通、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职能,而且还要在质量管理、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石化企业必须与国际经济接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方法,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一些财会人员却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习惯于“一把算盘一本帐”面对如此迅速的电子化进程,包括很多领导、很多财会人员尽管感到茫然,疲于应付,但对现代财务管理新理念、新方式、新程序仍不主动学习和接受,致使石化企业会计及财务核算流程的再造难以顺利实施。
(四)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能满足管理需要
在组织的日常工作运营中,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已无法使“大会计信息系统”的思想延伸到企业业务流转的全过程,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尽管拥有冗余的人员配置,但财务部门不能准确、及时地提供管理信息,错误的票据处理,不能正确及时地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与付款日期进行支付;对顾客投诉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企业内员工费用报销的耽搁时有发生。推行变革、实施财务业务流程再造势在必行。
二、关于石化企业实施会计及财务核算流程再造方式与途径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规划体系
石化企业会计及财务核算流程的再造方式,应充分考虑石化公司新营销体制的要求,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企业通过价值形式,制定责任目标、责任评估和编制责任执行报告等方法,在资金的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并通过建立专职的财务稽核队伍,规避风险,利用信息反馈来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石化公司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集中会计核算方式
一是辅助核算账套的设置。各石化企业应建立一套自身的财务信息系统,比如中油石化的油FMIS6.0财务信息系统,它包含了在会计科目下设置成本中心和部门核算的功能。所有损益类科目借助此功能均设置部门核算或成本中心;根据批发、零售分开核算的要求,在部门核算和成本中心区分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根据加油站站内成本核算的要求,在部门核算和成本中心的“零售单位”下分别设置单个加油站,以实现单个加油站效益分析。二是财务数据的及时采集、录入、归集。财务人员根据各自岗位,处理财务录入点所核算与管理的加油站、油库、批发机构的经济业务,都可以通过石化本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数据在本责任中心的数据归集,进而实现财务数据的逐级责任中心归集,最终归集到总公司一级责任中心。三是会计报表合并后由总公司出具。新账套运行后,报表的出具流程由以前层层合并、逐级上报改为财务处统一编制,使石化公司合并报表可以直接从一级责任中心出具,而且各责任中心的报表可以一并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