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城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城市设计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理念与低碳城市设计的关系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低碳城市提倡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但是有研究发现土地高度混合虽然会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劳动生产率最低,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后果。低碳城市的“低碳”要到什么程度才叫“低”?这些都说明了低碳城市在建设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加入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并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2

关键词: 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Abstract: "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4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尖锐,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使城市能够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及能量的绿色家园, 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修复和重建,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城市绿化等方面。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二、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3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园林 水资源利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2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环境因素,即需要保证低碳环保,这种低碳环保园林景观是最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景观设计模式之一。低碳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想要保证城市的低碳化,就需要按照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

一、增加绿量,增强碳汇

城市园林植物能够释放02,并固定空气中C02,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产者,在碳汇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有阶段的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按照三个指标进行,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以及绿地率,以上几种称之为二维绿化指标。这种绿化指标主要体现出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水平和情况,这种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城市绿化情况以及城市绿化规划。对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果来说,主要是对绿地覆盖面积进行对比,通过绿化覆盖面积的比例来确定是否符合指标的标准。因此,二维绿化指标对于城市园林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乔木林,它释放的气体整体相当于同等面积的三到五倍左右。园林植物的叶片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最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化建设能够发挥生态功能的关键,因此,叶面积产生的绿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效益和功能情况。三维绿量指绿色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突破了传统二维绿地指标的局限性,能较全面地反映植被空间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水平,正逐步成为新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二、优化城市绿地结构,降低热岛效应

对于城市居民环境来说,城市热岛效应至关重要,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这种热岛效应能够让城市的局部气温逐渐升高,另外,人们也需要靠它来调解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想要实现这种温度效果,必须靠大量的电才能实现,通过空调把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室外,这种情况下,让城市资源的消耗和热岛相应更加剧烈。对于园林植物来说,它们可以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从而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此来转换成氧气,不但如此,还可以吸取部分的热量,以此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湿度情况,从而小范围改变这里的气候。比如武汉市,由于这个区域的热岛强度比绿化覆盖的面积大,让该地区的稳定下降了一点一度左右。因此,想要保护这种环境配置,我们应该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如在居民区建设相应的园林绿地,这样可以为人们的饭后生活提供相应的去处。

三、综合利用水资源

在低碳园林建设和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到工业废水和自然雨水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另外,还要对水源景观进行建设。对于水源的利用,通常情况下通过植物进行改善,并用植物进行湿地的人工制作工作,以此来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并降低碳气体的排放,改善水资源的整体质量,甚至可以通过植物来保证水量。通过低碳园林规划来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和保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原有的水资源为基础,以此来对绿地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这样可以让水保持相应的流动,不但可以提高水质量,还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并减少使用的水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下可以让河流道路和绿化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第二,关于自然雨水的利用和收集设计。居民区的回收的生活用水和自然雨水可以通过植物进行净化,还可以用这些水洗车等,使用之后把水渗透到地下,通过以上的办法来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给下游提供水资源,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城市水源的利用的压力。第三,关于污水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通过净化之后获得的水资源虽然无法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但却可以用来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晓晨.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2]路培.低碳校园植物景观营造实践[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4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也是各国的一个机遇。如何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运用低碳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在国际地位当中占据有利条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新挑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低碳环保的理念已经进入我国民众的人心。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环节,做好城市的低碳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基于低碳理念,在符合国情的条件下。合理高效地运用绿色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进行发展城市建设。

一、低碳城市的特征

低碳城市系统具有综合性,必须集规划、建设、政策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力量等一起推动;低碳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高能效和高效益等;低碳城市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可改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方式。总的来说。低碳城市是从社会经济学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行为这两个层次进行实行,运用低碳技术,并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使得市民接纳低碳生活的生活概念。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经济实力。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碳排放指标体系额、政府的政策,对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相关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等项目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城市的低碳减排工作,实现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的目标。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引导、限制作用。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适应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理性生长以及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能够使得城市的交通环保、高效、有序,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环保、便捷。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则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布局形态,除了少数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呈带状、组团状布局外,大部分的城市主要以团状的集中发展模式布局。这是由于在城市建设当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加以控制,导致城市形态无序蔓延的现象。比如,北京、上海、成都、长春等城市。这样的城市容易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压力的加重,从而导致靠环境污染换取城市发展的低效城市。

而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引入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概念(即是Transit C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TOD模式主要以轨道交通以及快速巴士公交两种。国内外的城市建设,通过实施TOD而成功地使城市有序、环保、理性生长的案例已经有很多。比如说以轨道交通模式成功的案例有香港、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阿灵顿等地区的地铁发展最为完善、成功,巴西的库里蒂巴则是快速巴士公交案例当中最为著名的地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其共同点,即是运用高效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高强度开发的集中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图例的利用、交通组织趋向有序发展的方向。其中,哥本哈根的TOD发展模式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楔进行分割不同的轨道路线,处理能够保护了当地的环境,有效地限制城市土地开发的无序、无规划蔓延,有能够支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评为全球最为宜居的城市。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也引进TOD理念支持城市发展,这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同时也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相关政策等对轨道交通或者快速巴士公交的发展;(2)在规划当中,应当于公交走廊站点的附近,加大开发的力度。以增加其建筑的密度、容积率;(3)政府应当积极协调开发商、城市居民、公交公司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建立起有助于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TOD系统。

(二)城市低碳产业规划

城市低碳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两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这就要求城市产业结构必须以低碳化最为其发展的目标,并且需要兼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型产业的发展两方面,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话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大,但是其利用率偏低,同时其碳排放量大,从而严重污染城市的环境。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的节能减排进行监督管理,并引进高科技、高设备对其落后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提高其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逐步淘汰较为落后的产能。对于在限期内仍然无法或者拒绝改造的、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强制性关闭。除此之外,应当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帮助企业实现传统产业向多元化、高效的产业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的多元化、资源高效化以及生产环保化的新型产业经济转型。除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外,还应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已有的能源、资源,自主创新并研发出新能源、材料,可大力发展生物能、太阳能等产业。(2)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城市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低碳产业园区。园区当中的企业应当是出于同一个产业的链条当中,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理的模拟,在园区当中构建复合型的低碳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园区内部各个企业能够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当对园区内部的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可根据各个企业之间的原料、各个环节内部中间产品的流转关系,建设科学合理的交通,从而减少园区内部的交通量。加强低碳产业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园区内部的污染防治、废弃物能够综合循环利用。

(三)低碳交通规划

城市各等级功能的道路布局、安排,主要交通道路的断面形式设计等构成了城市规划当中的道路交通系统。城市的道路系统最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系统,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同时也对土地的利用、地块的划分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交通系统是同城市的建设方向、居民的出行等关系最为密切。除此之外,城市的交通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位列城市碳排放中的前列。所以,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有助于城市的高效运转,有助于居民的出行、生活,有助于城市的节能减排。所以,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必须注重其实用性,道路等级配置应当比例适当,路网密度可适当提高,同时应当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干道。对城市道路断面确定时,应当充分地结合城市现有的交通情况,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重点、方向有一定的合理展望,应当尽可能的准确预测城市未来的交通需求情况,从而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高效的城市道路运输体系。

除了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政府还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以及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或者步行等措施,从而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

(四)做好绿色能源规划

绿色能源指的是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出干净、无污染的新能源,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活、工业垃圾等废物当中所蕴藏的能源,化废为宝,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绿色能源象征着保护环境以及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的绿色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其中,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有条件的城市可加大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太阳能可以运用到多个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交通工具、发电等项目。当前,我国利用太阳能的领域较少,还没有完全进行很好的推广,最为常见的是太阳能集热技术,主要用在居民的分散供热或者集中供热。城市的规划建设,可把太阳能设施的布局作为规定性的指标,并分别规定以有建筑、新建建筑。

三、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当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项公共措施,对于低碳时代的城市发展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产业规划以及绿色能源规划四个主要方面入手。由于,目前我国处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当中,尚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纷争,其探索、实践还应当经过不断的努力认知、尝试的过程。所以,在日用的低碳城市规划当中还应当注意,低碳城市同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定位低碳城市规划以及低碳经济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地形设计;方法

1 城市公园设计中地形景观设计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平坦开阔型地形,主要是基本上高度没有太大变化的地面,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水平,这样的地形最适合建造休闲广场和建筑物。第二,凸面地形,这种地形中心位置比四周都高一些,适合建筑山的形状。第三,凹陷地形,相对于凸面地形,中心位置低于四周。第四,坡面地形,地形成坡状,适合建造喷水池、植物景观等[1]。

2 选择合适的地形设计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城市公园的视觉效果,根据实际地形进行景观设计,可以使公园内部有很大的层次感,人们在游览时看到不同的景观,产生不同的感觉,或是神秘或是豁然开朗,如山东地区山地丘陵居多,利用这样的地形可以建造假山和凉亭,与平原地带相连接,如沧口公园。第二,城市公园选址的位置不可能是单一的地形,所以大多数都是多种地形交叉,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观明确公园的区域,如山东泰山地区,山地突出,周围的公园与泰山相辉映,那么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独特性。第三,地形的景观是城市公园的主要构成部分,公园的景观依靠地形来建造,如山东半岛地区平原和盆地交错,利用这一地形可以修建人工湖泊,湖面可以设置休息区或者观赏区,如太平角公园[2]。合理规划城市公园,可以将城市变成海绵城市,即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变化,尤其是涝灾,而且可以使城市空气湿润,如山东青岛,在城市公园方面,济南的卧虎山、葫芦顶、平顶山和金鸡岭都已经建立了山体公园,运用山东独特的地形,整体公园“显山露水”,具有防沙防尘和蓄水的贡献。

3 对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的几点思考

合理根据地形设计城市公园,最基本的是提高工程的技术,尤其是人工做地形涉及的工程量,如土方的计算方法,运用计算机映射,三维立体进行模拟,而且操作人员也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和软件。

3.1 注意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我国地形复杂,不同城市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如四川地区的城市多山、江苏地区的城市多水、山东地区多丘陵等,所以设计城市公园地形景观时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复杂的区域可以建造自然风光公园,而地形大多数平坦的城市可以建造休闲广场;另一方面,注意当地的文化,城市公园是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景观要体现当地的特色[3]。

3.2 减少人为因素,尊重自然

一方面,合理利用地形,认真分析公园选址的地形情况,综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合理利用自然的地形,减少人为破坏地形,如本来是地势较高的位置,设计人员偏偏在这个地方建造人工湖,那么不仅工程量大,而且也破坏了自然环境,综合了解后,就可以合理规划,利用三维立体设计软件,模拟设计方法,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案,但是也一定要综合考虑建造的成本;另一方面,结合建筑设计先进的技术,将原有比较单一或者建造后过于普遍的地形加以改造,使在保证环保理念的同时又具有独特性,但是一定要保证工程量尽量小,可以减少过多地破坏自然的环境和植物。

3.3 将不同地形景观合理统一起来

一方面,结合不同的园林景观,尤其是关于水的景观和路面的景观,如在凹形地区域也会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凸面的地形,可以利用凹面的地形建造人工湖,那么周围平坦的地形可以建造亲水楼台或者休息区,如果是凸面的地形没有自然植物,可以建造人工瀑布;另一方面,结合自然植物景观和人工景观,虽然城市公园是改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安逸休闲场所的地方,但是不能忽视人休息的需求。

4 结论

总之,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该重点注意地形设计,所以政府负责部门和相关建筑公司应该重点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原创精神,设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合理结合历史与现代元素。

参考文献

1 刘劲军,杨艺红,郑毅.纪念性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雪枫公 园环境景观更新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低碳城市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城市;城市建设

一、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在白皮书里,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城市作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谓生态城市就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形式,是把自然、城和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分析起来,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有时,人们把二者合二为一,称为低碳生态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与现状

生态城市是宜居城市,是城市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当前国际生态城市建设成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第一,紧凑的空间格局。即从平面建设向空中和地下空间发展进行街道及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推荐6层-10层联体互动型居住小区。社区人口密度不低于1万人/km2,容积率不低于2.0。

第二,宽松的红绿边缘。即破解摊大饼的城市格局,建设用地和生态服务用地的边缘效应带要尽可能大,城市绿地率、绿视率、绿线率高,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绿地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第三,健康的代谢环境。即安全舒适的饮、食、住、行环境;社区分散式水处理和节水设施高效的生态卫下不超过20分钟等。

第四,低能耗、低废弃、高能效。即建筑空调和供热的能源80%靠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热电气冷联合供应,80%以上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和资源化。

第五,自然和人文生态标识。即凸显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势特征、标识、文脉、肌理以及顺应本土不利生态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城市的色调、际线、生物多样性和优势度、土特产特色鲜明。

第六,民本公交。即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步行到最近公交站不超过10分钟。

第七,民风淳朴,邻里交融。即社区和睦、治安良好、文体设施与场所健全。2/3以上居民能天天见面、周周交流。

总体来看,生态城市建设必然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有发达的服务业,也有节能环保的实体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宜居、宜业、繁荣、文明、和谐、生机勃勃的人居环境。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符合低碳的生态城市形态通常应是紧凑型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和高层模式,而适应这种城市形态的城市能源系统必然是使用低碳能源、分散产能和减少需求模式。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株洲市和合肥湖滨生态城正在规划建设中,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低碳生态城实践中。据估计目前有十几个城市已经在实施生态城市计划,有20多个城市已经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我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上生态城市最多的国家迈进。我国政府已与新加坡、瑞典、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建立了低碳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关系。例如,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我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经济蓬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业注重生态环保,并以服务业为主体。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必须是紧凑的、宜居的、自我创造就业的城市,探索在盐碱地上构建社会的生态网络,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另外,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三、低碳经济下生态城市的建设举措

(一)作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学和生态规划的理论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可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规划三个层次,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指标体系。具体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找准目标定位,而这个目标定位应该立足当地、面向全球,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其次要编制科学理性、与实际紧密结合、可操作的生态城市规划;再次要生态城市规划编制;最后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积极因素,为实现这个规划而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研究推广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

工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是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就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单位能耗与排放量来看,研究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是压缩城市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是企业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这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采用先进的节能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并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和资源、能源的消费。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来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为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的政策。

(三)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

运用绿色科技,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核心问题。通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构建水健康循环体系。加速水务一体化建设,加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宏观控制和引导。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海水开发利用体系、城市降水水文循环的修复体系他生态水系建设体系。通过采用主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实现区域性部分自给的新型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系统内的回收利用、系统外的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最终处置、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来实施废弃物的绿色管理。

(四)增强城市碳汇能力

在我国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植树造林、保护修复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实际上就是在固碳减碳。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应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并注重保护原生生态,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相统一。

(五)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目前我国城镇建筑的运行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的20%-22%,如果建筑能耗降低一半,则社会总能耗可以降低10%。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倍-3倍,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可见,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建筑过程和建筑使用环节,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潜力是很大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城市发展绿色建筑应借鉴国际科技成果,应遵循因地制宜、全寿命周期分析、权衡优化和总量控制、全过程控制和精专化设计的原则来确定适用的技术。

(六)倡导绿色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要求遵循“5R原则”:“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也即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鼓励市民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促进市民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体现更加健康、安全、自然的生活理念。例如,可用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引导合理的居民出行方式和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

四、结束语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建设生态城市正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我国的城镇化能否贯彻生态化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发展能否成功转型、能否对扭转全球生态格局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而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其关键是观念的更新、体制的革新和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金涌.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2、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3、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

4、王如松,刘晶茹.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10(3).

5、张思玮,易蓉蓉.低碳生态:中国城镇化必由之路[J].科学时报,2009-10-27.

6、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7、张泉.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江苏城市规划,2009(11).

8、李迅,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EB/OL].,2010-07-26.

9、陈群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