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1

现阶段,运用接受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已经获取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经验和成果还不完美、扎实、系统。在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发挥的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怎样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课题。

一、准确把握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接受心理分成四个层面的内容,即认知接受心理、情感接受心理、需要接受心理和行为接受心理。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是一个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它们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接受心理是其他三个层面接受心理存在的前提,而需要接受心理和情感接受心理又是接受的原动力,行为接受心理是接受的具体形式。接受心理要真正地转化为接受,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因为,学生的心理动态是由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外界影响共同作用才产生的,而且自身的因素起重要作用,外界环境起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接受心理,利用好学生的接受心理。

认知接受心理是指学生对事物认可并接纳的意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解读性。如果要接受信息,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标准,挑选跟自己观念相顺应的一些信息,排斥、抵制、忽视和自己已有信息相矛盾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们按照自己认知心理的内容来接受和排斥信息。

需要接受心理是对于自己需求的内容而选择接受的能力,所以学生经常会根据需要来进行接受,接受自己喜欢的信息,排斥不喜欢的信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接受心理特点,把各种思想教育的内容变成学生需要的、乐意接受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学习。

情感接受心理是因为情感而引起的接受意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内容,也有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因为他们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为了使学生能喜欢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情感接受心理出发,使其快乐地接受。情感的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非常有用的,如果学生主动地和教师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就产生了共鸣,当然,就是学生接受的最佳时机。

行为接受心理是教师的言谈举止引起的学生的接受倾向。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高雅的行为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反之就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说服教育,不容易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把他们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找出原因。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必要通过行为榜样而开展。

总之,思想教育接受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认真观察他们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学生接受的最优化。

二、把传授式模式与体验式模式相结合

目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追求并落到实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传授式模式与体验式模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实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体验式模式一经开创就被教育界广泛使用并被推崇为一种极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它指的是教师主动营造、创设一种情境,与学生进行有效沟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提炼、亲身参与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模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去探索、求知、体验,有利于学生将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思想和信息转化为内在感受与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发挥组织、引导、评价的作用。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学生认知水平、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和能力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则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体验感受通过不同形式来展现给其他人,这样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动权。

通过传授式模式与体验式模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的接受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在这一接受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多向互动,这样可以造成学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树立学生学习和体验的自信,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的情绪和热情。第二,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将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自然、易于接受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体验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越多,学生就可以在体验中更多地接触真实社会,从中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和自己的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而且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第三、教师要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自我教育、自我思考的支配时间,不仅活跃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气氛,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模式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经过这一接受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同时,改良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思想、经验的接受与树立完善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避免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感情和理性相割裂的现象,营造的氛围、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相一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在利用传授式模式与体验式模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除了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鲜活的社交情景外,还要留给学生较充足的空间进行思考与交往。

三、把思想疏通与行为引导结合起来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没有将思想教育应用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做好思想疏通与行为引导的结合,也没有使接受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师要运用好思想政治接受规律,在学生的思想疏通和行为引导方面多下功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多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作性,坚持对学生采取沟通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来解决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谓的疏通是让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取疏通的方法,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提到的引导,是教师采用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的方法对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进行纠正并引向正确的方向。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首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疏通,否则就不会出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局面。如果在疏通环节没有打好基础,教师就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思维,就会影响引导作用的发挥。在疏通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沟通方式,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强行压制学生的不良思想,也不能期望用一两句话语就能说服学生,教师和学生要耐心地聆听对方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有牢固的疏通做基础,教师就不可能发挥其沟通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没有引导做目标,疏通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甚至有可能使疏通造成负面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教师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畅所欲言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不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教育,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

四、注重人文关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没有说服力。教师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时,要对其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形成的后果做一个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如果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生活加以关心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思想教育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调查、了解其实际需要以及学习、生活的现状,从思想上、行动上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让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那么,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并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首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精神,通过采用沟通、引导等方法将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精神品质,注重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健康向上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满足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去,从而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消极情绪,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其次,教师要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除了需要安全感外,还需要成就感、自豪感等。所以说学生的感受与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变化、情感的表达以及学生的感受与需要,为学生创造便于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环境,帮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排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智。

最后,在学校中组建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预警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和心理活动,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产生不良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资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朱霞梅.多元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理论前沿.2009(2).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3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研究中最早提出了比较研究的概念,他通过对158个城邦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各城邦的政治制度及相互关系。思想家孟德斯鸠于18世纪成立比较研究学,将比较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随之而来的对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比较研究在各个学科间的渗透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从事物的认识方式上,从事物间的异同关系上来区别和确定事物的本质。因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研究作为常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

比较学因其方法的特定性,在对相关学科进行关系定位上常常面临界限不清的尴尬。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作为比较学研究的一个对象,同样面临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学科之间的概念区分问题。事实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旨在从探讨不同国家、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理论、方法论等方面来探讨各研究对象之间的重叠问题。然而对于此,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比较研究不仅研究静态的问题,也包含一些辩证的、比较与借鉴。将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标识,有必要能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本质对象。顾名思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各国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差异性,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基础和起点都是从各个国家的实情出发,不能脱离一个国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为此,从比较研究的“辨识”方法上,对于研究方法的明确,主要从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上,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查阅相关文献,采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来对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见,对于辨识研究,需要研究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或者说具有比较研究的大量成果,否则的话,比较研究的特殊对象就被消解,而失去了比较研究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价值

由于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象及材料不尽相同,对于常规的逻辑研究思路来说,从归纳、整理、分析中可以得出影响某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因素,但对于比较研究,更需要从一个个影响因素的透析中来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的相互变化规律。可见,对于比较研究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建立在不同结构中的变化规律,这些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此一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间的区别,固然有其自身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等内容,还要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影响因素中,探讨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以分析不同结构下影响因素之间的组合及变化关系。我们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探寻影响因素,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在不同结构中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来获取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因此,开展比较研究,需要从通盘考虑中来探讨复杂关联性,并从比较分析逻辑中来发现影响因素及其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学科发展及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倪家泰从《苏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从比较研究中得出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现象。深入研究我国不同阶段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内容,陈立思从比较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比较学科经历四个阶段:即事实研究、关系研究、本质和规律研究、翻译研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还停留在事实阶段,研究者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来探究其中的关系及规律,仍然需要从学科领域的发展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独特性上继续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现状

比较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也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发展。比较教育从分析、借鉴、模仿、探索中逐步成长,并从比较学科的发展上,效法自然科学的先进研究方法,试图从定性、定量分析中促进比较教育上升新的高度。量化研究者认为,对于客观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推理过程都具有普适性;为此,从比较研究的变量概念化上,借助于调查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从相关性中来确定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正确性的规律。然而,量化研究的结论并非受到广泛认可,对于普遍的因果性规律,定量研究是不全面的。定性研究者从历史的、传统的、现实研究中,将比较研究作为复杂的、深层次的制约性作为研究视点,试图通过比较安静的科学性过程,从量化研究中获取客观可靠的知识,并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中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本质与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未来走向

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现状来看,多从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进行定性研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客观可靠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正如前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由于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研究重点不同,特别是对不同结构中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探讨上还存在差异。对于一个结构中的解释,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就是要从不同的变化规律中来探讨各影响因素的概念化问题,试图从不同结构中来获得相对一致的认识。比较研究在“辨识”阶段所研究的成果及经验,在量化研究中还存在随机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走向“翻译阶段”时,对于量化研究也只是获取精确化研究的工具,比较教育学对普遍存在的教育规律性的探寻是徒劳的,而解释与重构将成为研究的核心。因为,对于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并非是比较研究获得的变化规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作为对影响因素的重新组合,则“重构”显然是影响因素研究后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变化的规律还是借鉴的核心知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翻译”,都要建立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而不能以人的主观性来臆断。

三、困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难点及突破视点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学科的确立,并在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完善了理论体系,科研活动及研究视野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由于学术成果的同质化,以及学科发展自身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制约当前学界研究的阻碍。

(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难点

从学理上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没有对研究领域进行明确划分;在研究实践上,多从研究问题的实践及现象上进行概括与总结,并变化规律性上进行简单移植,缺乏对普遍性的科学解释与认识,在指导教育实践上显得空泛,实效性较差;在方法论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学科界定上的模糊性,对比较学科的理论应用缺乏深入探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缺乏敏锐的反映了,甚至面临创新性发展枯竭的尴尬。细究根由,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多从“拿来主义”研究视角来探讨教育现象的异同点,导致研究实践、研究理论陷入总体空泛性的怪圈;另一方面从学科研究及知识积累上,缺乏活力,陷入表面繁荣的窠臼。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要想突破对学科特殊性、研究对象独特性的限制,就需要从“变化规律”的探究中,克服主观性、随意性和简单移植性的研究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重塑学科架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突破视阈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5

关键词: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现实的人;思想;个人与社会;思想和行为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91-02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必须具有严密的、内在的联系,也就是必须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要建立理论体系,就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而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开始时往往是不清楚的,只有到了相对发达和成熟的阶段,经过认真地研究探索之后,才能逐步明确起来。

1 逻辑起点的界定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而探讨逻辑起点问题的前提性必备条件是对“逻辑起点”的认识和把握。

逻辑起点问题是哲学特别是逻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它的理解就不能脱离哲学、逻辑学的有关理论。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黑格尔和马克思。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因素,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在他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逻辑起点问题。在这部著作中的逻辑起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二是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三是起点是构成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四是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五是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关于“逻辑起点”,在目前的教科书里认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即它的规定性包括:第一,逻辑起点是整个学科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础、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彼此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胚芽’;第四,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互吻合的,在此意义上,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同一的。由此我们至少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首先,逻辑起点应是某一学科体系中具有起始性的范畴;其次,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联系密切,是学科理论中思维开始的地方。离开学科的理论系统寻找逻辑起点,就如同没有逻辑起点做奠基石的理论大厦,成为空中楼阁。二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最后,逻辑起点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只有唯一的一个,不存在多个。类似“某某为某学科的逻辑起点之一”这种缺乏逻辑性的表述,是应避免的低级错误。

2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几种代表性看法的简评

2.1 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在褚凤英、李光烨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要多关注“现实的人”。陈殿林、王天恩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中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存在寻找最根本的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该观点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人的优良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应围绕这一定义展开。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是有关“社会政治体系如何对其社会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是在行文中混用了两个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2.2 以思想作为逻辑起点

陈武强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认为“思想”是逻辑起点,并否定了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的,这就犯了概括过宽的错误。人作为社会主体,是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但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基本点,仍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独家所有。”把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既有一定道理:“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源头。尽管具有完整专业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于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但作为解决人们之间思想矛盾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的“思想”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基本的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思想”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大量、最普遍的存在,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解决的最基本的课题。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思想”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独立研究的,思想史倒是独立研究思想发展的科学,而且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仅仅占一小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畴。

2.3 以思想和行为作为逻辑起点

徐志远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思想与行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中反复论述将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2.4 以个人与社会作为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在孙文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中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因范畴,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是有矛盾的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者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比较认同把“个人与社会”作为终点范畴。

3 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根据上述的简要述评,我比较认同“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说法。当然,这并不能靠主观判定,而是要看它是否在客观上符合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一对范畴。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源头和基本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赖以展开的根据。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逻辑起点提出的3条规定性,第一条便是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之所以说在逻辑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简单的范畴,是因为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和中介,它本身就是前提,它本身是不需要任何说明。而且它可以用来说明其他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从这一基本范畴出发,生长和推演出领域研究内的诸多其他范畴及其规律和原理。然而要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说明与阐释,引入的范畴无一不比“思想与行为”更为复杂。这就充分说明,思想和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事物为中介,因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

第二,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思想与行为。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的抽象程度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独有的或加以特殊规定的基本范畴,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范畴在性质上相同或相近。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要揭示这“两个规律”又决定了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以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确定逻辑起点的范围和界限。另一方面,思想与行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又是对这“两个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一步步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含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及其属性的逐步、逐级的表露过程;正是在这个表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认和设定起来。由此可见,决定逻辑起点选择范围和确定界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它自身能否明白展现,能否确定无疑地得以成立,又有赖于逻辑起点的准确规定。即思想与行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也就是说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潜在形式内在地隐含着所有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地、有顺序地演化出来,因此它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整个范畴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已由上文分析可知,对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的研究和把握,是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其次,对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和把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其一,只要认识和掌握了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发展的这个基本规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和方法、方针和原则,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二,只有既研究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规律,又研究和掌握人群之间思想和行为的横向联系的规律,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使大家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中心环节和基点的系统工程。研究和把握人们的思想活动及其变化,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关键。其四,人们思想具有层次的特性,这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了可能,也决定和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的层次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综上所述,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第四,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理论地再现历史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逻辑上最初的东西应当表明它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它不仅说明历史的起点应当是思想的起点、逻辑的起点,而且也说明理论体系的逻辑行程必须与客观对象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一致。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点,是人类思维中最早出现的认识对象。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原因,形成人们朴素的集体主义思想意识。人们在劳动中相互关心,服从习惯,遵守礼法。一些长者(实质上就是思想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进行风俗习惯和传统信仰的教育,培养少年氏族成员。这种思想教育与行为活动一般是结合着生产与生活实践进行的,一方面把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同时也传授社会风尚、礼仪、宗教、道德规范等。这说明,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教育的初始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不是指苦思冥想出更多的“起点”,而是在提出各自的逻辑主张之后可以真正找出“逻辑起点”这块奠基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构筑自己的学科理论大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殿林,王天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4).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发展瓶颈 化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6-02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τ诠芾砉媛珊团渲米试垂媛傻娜鲜叮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

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

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

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

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

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

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

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

(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

(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

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