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债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1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99-02
一、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内部积累(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投资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
(一)内源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总体状况表现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
1.企业分配中留利太少,自身积累意识差。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有资金较少。2009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小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资本金只有23万元,约为同期中型企业1/11,为大型企业的1/65[1],由于投入少,产出自然就小,交完所得税后所剩无几。另外,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我积累意识较差,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在利润分配上存在短期化倾向,将利润除保证国家法定盈余公积金外几乎全部用于分配,很少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留存盈利来弥补将来的资金的不足。有的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留,也就谈不上有所积累。
2.折旧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需要。折旧费的目的首先为满足企业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还应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保持企业竞争能力。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低折旧政策,如机器设备类的折旧率9.6%,不动产的折旧率是3.86%[2],由于折旧率太低,使企业无法满足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导致企业设备、工艺、产品严重老化,技术改造不足,重置投资能力不高。
(二)间接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在最近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所作的调查对象中,以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为主的企业占72.5%,内部集资的企业占8.7%,利用商业汇票及保理等其他金融工具作为融资手段的比例仅占2%[3]。在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中小民营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东部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发展都比较落后。另外,几种间接融资方式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在中西部地区都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个很陌生的名词,中小民营企业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些方式进行融资。
(三)直接融资的现状
直接融资是资金短缺的部门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自身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股票),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的融资行为。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的审批的条件之一;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 000万元。这对于资产规模不大,资本金有限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来说,难以达到此要求,导致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于中国证券市场门外。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目前还达不到3%[4]。
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上,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根据资本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信息是完全透明的,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资源也可达到最优配置。但是,信息完全透明仅仅是一个理论的假设,在金融领域的信息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加上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不公开性,更增大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很难抉择是否发放贷款。
2.中小金融机构欠缺或实力不强。中西部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健康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落后,遍布城乡的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不完善,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承担起行业主管的责任,以致这些机构经营中常出现困难和问题,这些很不利于中西部地方性金融公司的发展;(2)中西部地区企业素质较低,经营环境差加上内部风险控制不严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难于收回,不良资产比重远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3)中西部属于人才匮乏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差,直接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4)中小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网络信息成本。
3.中西部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风险度较难准确把握,符合担保机构准入条件的企业还不多,一方面,由于中西部担保机构起步晚、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等,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过于苛刻,偏好房地产为抵押品,这是因为资产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同时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4.中西部地区缺乏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中西部金融市场上信用评估和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评级制度不健全使得资金供方对资金需方的逆向选择的监督成本过高,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非常重视,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而中西部目前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远远适应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更是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基本要求。
三、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是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两方面:(1)构建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银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新的利润收益点。首先,银行应该在坚持经营原则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积极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途、有信誉的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群。其次,银行应该进一步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最后,建立一个包括一大批独立的中小银行或其他贷款性金融结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专门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这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对策。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以下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第一,国家应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第二,城市信用合作社及改制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等,掌握有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更好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2)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目前,抵押和担保贷款是中西部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而且商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偏好不动产抵押,发放担保贷款时要求百分之百担保。单一的贷款种类和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资金。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1)建立“创业板”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是能满足不同融资者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中国的股票可以设立上市条件较低,专门为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在中国有关制度层面无法跟进、且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因设立创业板造成的过大风险而带来的阻力,可以先推出中小企业板,逐渐向创业板过渡。(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制,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应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要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此外,还可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企业以其可承受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
3.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等级低、担保抵押品少、信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外源间接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又难以使其从内部的发展中完全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建立适合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顽症的根本出路。主要包括制定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设立健全的信用担保机构两个方面。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反担保、再担保措施。对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给予政策性鼓励。同时还要注意制定完善的融资担保、抵押制度,积极探索担保创新。
4.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目前,在中西部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把融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上,较少考虑到利用其他工具和渠道进行融资,从而造成融资视野较为狭窄。其实,尽管目前中西部融资工具品种比较少,但除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以外,还是有一些新型工具,如典当融资、金融租赁、信用担保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保理信托、买方信贷等可以利用。民间借贷在信息与资金等方面也便于沟通,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也较低。一旦民间借贷形式发展成熟了、完善了,可以把它改造成中小民营银行。上述新型融资方式均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好方法。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学会利用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以有效地拓展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解决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赵文杰.中国商业信贷行为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
[2]高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企业发展,2006,(5).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存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中,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因此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我国民企融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使得民企普遍缺乏发展基金,错失很多市场发展机会,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民营企业自身信誉水平低,缺乏有效管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部门设置和制度不健全,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很难提供完全准确的财务信息。银行很难准确了解其资金运用和生产经营情况,导致银行信贷工作无法进行。中小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中占比较高,而且有些企业为逃避债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导致银行资金流失严重,致使民营企业的银行信用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民企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信誉,加之风险变数大,使得其资信等级低,加之内部供应不足,这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2.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首先银行体制决定民营企业融资处于劣势。我国银行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他们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的投放原则没有改变,加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越来越严,并且大部分实行了终身责任追求制,银行贷款门槛不断提高。其次银行信贷政策不合理。中央银行虽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长期贷款的风险,银行也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难以获得长期资金贷款。
3.宏观政策制约着民营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融资。改革开放以来,宏观政策在体制转化方面,主要是推进国企改革,并为此为契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宏观调整方面,控制通货膨胀时也要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防治通货紧缩时也要启动国有投资为出发点。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前些年的宏观政策中并未占有什么地位。只是到近年来,为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民营企业的发展才日益引起重视,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尚未到位,这就制约着民营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融资。
二、对民营企业解决当前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
1.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实力。首先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树立良好信用观念意识;其次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争取银行信任,坚决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再次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从本质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2.要加快法制建设,为民营经济科学定位。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一步健全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民企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完善相关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加速中小金融机构建设。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容易了解地方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和信誉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风险。所以,应尽快建立一批直接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发挥其立足民营企业,服务民营企业的比较优势。其次加快银行产品创新,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民营企业特点进行信贷制度和产品创新,建立适应民营企业贷款业务的信用评级制度,推出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以满足民营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4.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和科技扶持力度。要使民营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相关的政策扶持,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受惠对象的税收减免政策,但还不够规范,目前应对其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明确的以民营企业作为受惠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近期可考虑提高民营企业纳税人的税基标准,扩大这一政策的受益面,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部分免征增值税。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可试行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实行税收减免的政策,对于新创立的民营企业可予以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对于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可适当延长减免所得税年限。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以帮助民营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建立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3
目前关于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民营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出发,但是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的还很少。本文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当前处于正常交易状态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不包括金融业3家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
谢聪(2008)以1999年至2004 年国内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 计算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52.88%)、债权融资(40.64%)、内部融资(6.47%)。与全部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与上述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从整体上来看,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是目前民营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对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建筑、批发零售业、电力煤气行业债务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62.65%、58.25%、57.67%,而文化传播业、社会服务业股权融资比重较大,分别为:72.05%、50.61%。比较一致的是,内部融资的比例都比较小,从整体来看,民营上市公司平均值为13.23%,比谢聪计算的结果稍高,说明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及其他上市公司相比,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要多一些。
由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债券发行规模小。企业融资手段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债权融资又分为银行直接贷款和企业债券两方面。它们在融资成本特别是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企业债券可以兼顾银行贷款和股票各自的优点,同时避免各自的缺点。在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债券市场的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利用债券融资的企业也要比利用股票融资的企业多得多。在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一般包含一定的债务,但发行债券的企业非常少,本文研究的561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企业发行债券,其中制造业12家,房地产业8家。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限制使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很小,民营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规模更是微乎其微,难以满足企业债券融资的需要。
第二,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趋势。Myers和Majluf根据信号传递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即企业融资的选择顺序是: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这一优序融资理论在美国1965~1982年企业融资结构中得到证实,这段时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1%,发行债券占23%,发行股票仅占2.7%。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有很大比例,整体平均来看,股权融资占42.07%,文化传播业甚至达到了72.05%,而行业内部融资比例最高的信息技术业也仅为19.70%,这与优序融资理论截然相反。
对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解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陆正飞、叶康涛(2003)采用净收益折现法计算1998~2000年间的股权融资成本,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成本平均约为5.54%、5.10%、4.18%,呈下降趋势,低于债券融资成本。黄善东、杨淑娥(2008)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控制股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雯(2004)从成本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我国由于同股不同权使得关系更为复杂,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分红获取利益。而债务融资会带来财务风险,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还会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明显的偏好。李朝霞(2003)从流动性需求的角度对公司融资进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属于现金流缺乏的公司,对流动性缺乏公司最好的长期融资方式则是权益融资。根据以上综述,目前对于股权融资偏好最主要的四种解释为:股权融资事实上的低成本或软成本约束、大股东人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缺乏、债券市场不发达以及流动性缺乏。
第三,长期融资渠道不通畅,具有高流动负债特征。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的平均值86.63%,有的行业甚至达到了99.99%,说明流动负债比重很大。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相对比重较大,平均为31.53%,农林牧副渔业甚至超过了50%。同时,在借款中以短期借款为主,民营上市公司2009年短期借款占借款的平均比重达到了63.83%,说明长期借款在负债中所占比重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受到限制。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融资条件限制,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财务杠杆功能运用不够,债务融资的税盾作用未充分发挥,往往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以“短融长投”支撑起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刘坤、肖红霞(2010)也发现债务融资对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着软约束问题。流动负债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同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具有逆向的治理效应,过高的短期债务会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
二、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对策
根据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一,发展与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均衡,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我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发债在当前仍然是比较少见的事情,银行系统依然是中国企业获取债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公司以应付账款的形式拖欠其它公司),后者导致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重视国债和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债券约束条件过多,致使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并己影响到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减少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丰富企业的债券种类,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第二,提升企业信用建设,加强银企合作。银企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保持距离型和控制导向型,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破产和退出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也没有发挥出来,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我国,目前实行保持距离型银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时都十分关注企业有无意愿偿还债务和偿债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者分配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企业要提高自身信息透明度,引导企业营造以公正、公平、公开、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信用观念。
第三,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针对目前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公司治理的基础是股权结构,它决定了出资者对经营者监管的有效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意味着股权高度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局面的终结,“用脚投票”控制方式就有可能被“用手投票”控制方式所取代。通过股权结构的“一退”和“一进”,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所有权制度基础。
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还要加强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比较宽松,很多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分红,导致了股权融资成本比较低。因此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股票再融资行为、利润分配行为的法律监管,强化约束要求,适当限制不派发现金股利而单纯送配股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相对良好的融资结构对企业起到基石的作用,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4
必须承认,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经营风险是无法回避的,而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有强烈回避风险的趋势,因此民营企业长期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贷款期限看,中小企业最为缺乏的是长期性的资金来源,但是在现有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很少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基建和技改贷款等长期性的融资,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现有的商业银行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等的资金需求。第二,从金融结构上看,银行融资比率过高的趋势难以长时期内持续。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融资结构过于单一,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直接融资的比率迅速下降。资料表明,去年银行贷款增加较快,但是有相当比率投向了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工业项目,民营企业获得的份额是十分有限的。
湖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过于依赖内源融资,这个特征和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国际金融公司调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这个资本占总资本的一半以上,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则不到1%,银行贷款大约在20%左右。而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业主资本大约占30%左右,而股权融资占到18%,金融机构贷款占到42%,这个资金结构和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资金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可见我国民营企业过度依赖内部资本显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关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前有过很多种讨论,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成熟的理论成果将逐步进入市场。但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来看,现在还没有完全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或中小银行。民营企业在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融资形式上,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担保公司的发展,民间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还没有走上正轨并不是由于政府管制太多,而是还有其它综合的原因。就象企业债券发行历史一样,单方面放松管制并不是个办法。以前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由国有独资企业、用国家信誉担保的企业来完成的,但是,民营企业发展担保和发行债券时,融资风险的防范一直是个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在发行要件中,不完全看企业性质,而把重点放在金融债券发行后的运作、使用环节。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其风险控制机制在国际间运用自如。商业银行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进授信决策。从国际范围看,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面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开始采用投资银行所惯用的打包贷款的方式,即根据一个社区范围内的总体状况对社区内的中小企业核定一个贷款的额度。同时,在当前的银行贷款决策中,要改进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等方面的过于严格的管制。目前,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除了官方的金融渠道和金融市场外,还缺乏一个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从一般意义上说,目前我们对私人资本市场的保护还远远不够,私人资本的筹集或进入金融领域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实际上,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采用过私募性质的、或者说是非正式的债权和股权市场融资。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这个私募市场的运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规范,为我们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很多带启发性的内容。例如,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利率基本上是银行贷款利率加上中间费用;民间股权市场成本比上市低,并且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定范围转让);社会资本(家族、社区、同学等关系)是融资的信誉机制;有效率的专业中介服务(私募基金、地下钱庄、汇款、兑换、咨询);有独特的处罚制度安排,等等。从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实践看,因为正规的金融系统往往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要,因此私募股权和债券市场就应运而生。如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江苏、浙江等地区私募融资比较活跃,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不突出。但由于这些融资行为往往被视为非法,所以增加了私募融资成本。
为了加强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规范民营企业的融资行为,笔者认为对民营企业融资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中央财政预算设立民营企业科目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还应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力度。
第二,金融机构应继续拓宽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指导意见的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采取各种贷款品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对中小企业积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今后,还有可能成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以具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5
我国的债券市场始于1981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债券的发行种类不断增加,发行规模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企业债券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过低
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例则明显偏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发展很不协调。2007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远远低于美国2001年27.61%的水平;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企业债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政府债券及准政府债券,2007年企业债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11.15%。可见,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总体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债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1.2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大部分债券本质上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这种现象被称为企业债券在发行上的“非企业化”现象。受我国现有有关政策的影响,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垄断性较高的基础性行业。
1.3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
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仅无法与股票市场相比,较之债券其它市场也逊色不少。另从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的交易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对于美国平均200%的换手率要低得多。与其他品种的对比来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也明显低于同期国债市场100%的流动性水平。交易稀疏、换手率极低使得企业债券丧失了其作为金融产品应有的充分流动性。
1.4企业期限结构较短
我国发行的债券期限结构总体上偏短。从2006年上半年发行的债券来看,其中1年以下期限的债券占发行总量的82.26%。从发行次数的期限看,10年以下发行次数占97.89%。较长期限的企业债(10年以上)在2001年才出现,为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发行的15年固定利息债券。从在债券期限的选择上来看,由于资金成本和发行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公司债券期限不宜过短,3年及3年以上的品种较为可行。债券期限过短,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的时间过短,造成短期内大量兑付需要,从而弱化了投资者的交易动机,也不利于债券的转手流通。
2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投资者方面
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债券市场参与者少,投资品种少,导致企业债券流动性差,换手率低,无法实现机构投资者快速合理调配资金的要求。
2.2发行主体方面
按照《公司法》有关债券发行主体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申请发行公司债券。这一规定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合理界定债券发行主体,必须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不论“出身”,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2.3监管方面
我国监管部门对公司债券市场实行的严格管制,内容涉及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限制、利率管制、投资规模管制等方面。尽管市场的交易主体单一,但顾在监管多头、交叉、重复和空白。在债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政府应让位于市场,让其成为主导者,政府只需做好监管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建立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发债企业的负债状况、资金运转效率、偿债能力、企业所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信息,化解企业信用风险;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债企业定期公布中报、年报。同时加大企业违规造假处罚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大其市场参与责任,变政府单一监管为政府、社会双重监管,政府有关部门行使宏观政策监管职能,社会中介机构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使全过程监管具有连续性、预警性。
2.4债券市场方面
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推动柜台交易市场和做市商制度,形成以交易所为主、柜台交易市场为辅多层次的债券流通市场。证券交易所和监管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债券上市交易,放宽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限制条件,简化批准程序,加快审批时间,大力培育企业债券流通市场。首先,要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其次,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20年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的柜台交易形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
民营企业债券范文6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对策
一、浙江民营企业上市概况
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其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省64家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24家为民营控股。在浙江民营板块中不少企业都堪称行业代表。像雅戈尔、升华拜克、浙江龙盛等,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经营的持续发展能力较强。2004年以来,浙江上市公司整体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这主要得益于部分浙江上市公司尤其是这些民营上市公司的优异业绩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其凌厉的走势带动了浙江板块的走强,但民营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上市通道窄,由于浙江民企的规模普遍较小,故证券商不愿意辅导浙江民企上市;浙江民企要求上市的欲望不强,主要是浙江民企发展所需的资金一直以来都是靠企业内部融资获得,对外筹资少。
二、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状况
本文以24家浙江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对样本企业在2001~2004年间资本结构状况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分析
浙江24家民营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7.57、42.80、36.97、41.73。通过对该样本4年中资产负债率变化的分析,发现其在2001~2003年间逐步下降,但2004年有所回升,总体资产负债比例变化不大。依据指标的经验合理值判断,2004年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41.73%比同期全国普通企业61%的负债率要低的多。
通过统计24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4年的资产负债率的集中程度,发现4个年度内样本公司的负债率主要集中于40%~50%这一区间里,处于该区间的公司数分别占当年样本总数的33.3%,29.16%,25%,25%。统计说明24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符合正态分布。在资产负债率低于10%的区间里,2001和2002年度无浙江民企上市公司,2003年有2家上市公司处于该区间,2004年有3家,这表明企业逐渐趋向于选择更低的资产负债率。
(二)负债结构状况分析
通过对样本4个会计年度报表中该指标的统计,得到该样本平均长期负债比率的变化轨迹,分别为10.36%、7.25%、1.2%、1.4%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2004年度,样本中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负债水平在10.08%,而信息技术企业仅为0.7%。说明长期负债率整体水平逐年下降,但行业之间差异大。2004年浙江民企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87.18%。把样本企业的平均流动负债率与全国5000家企业的负债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约比全国普通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从负债的来源看,按所占比例排列,依次为应付账款、银行借款以及长期应付账款,表现为应付账款比例过大,银行借款所占比例偏低。
(三)总资产收益率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率低。除此之外,其它年份中各区间的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都表现出倒u形的特征。说明业绩好的企业并不特别注重债务融资,相反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并不高。
(四)股东权益相关指标分析
1.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的比率分析。浙江民企上市公司2001~2004年这一比率分别为112.21%、105.12%、113.38%,112.5%。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4年中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较高。表明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几乎全部是用权益资金购买,这些公司的财务结构较为稳定,但过于保守的财务结构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利。
2.资产收益率分析。24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4年间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为13.65%、10.78%、11.45%、9.642%。除信息技术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较大外,其他行业该项指标都呈下降趋势。内地1274家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9%,而样本公司同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642%,说明样本公司的经营效率要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
三、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个别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财务杠杆中的税务成本因素在中国当前的税收体制下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获得股权资本理论上是要交纳所得税及相关的利得税,股东也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即双重征税。然而我国目前不征收资本利得税,而个人红利和利息收入的所得税税率为20%。一般公司所得税率是33%,上市公司可申请到15%甚至更低的税率。这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负债率低及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
2.行业特征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选取的24家上市公司中包含制造、房地产、信息等行业。而资产负债率的经验标准在不同行业也不一样。在0~20%负债区间的样本企业都是从事信息技术和规模较小的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固定资产少,技术含量高,对资金需求相对不大。对它们来说,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和成本高于直接融资,故资产负债率更低。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偏低的原因分析
在企业所负债务总量一定,应付款项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比例高,长期负债量自然就少。故长期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流动负债过多,企业短期的财务风险增大,影响了企业通过长期负债融资。流动负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企业应付账款积压所致。浙江民企希望通过拖欠货款或其他劳务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应付账款,从而影响企业的负债水平。 银行借款比重小是因为银行业金融体制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很难从国有银行中贷到款。
(三)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度不高的原因
业绩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即企业业绩与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不相关。本文认为,首先,民营企业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不高,存在“无债一身清”的传统观念,导致他们不愿举债。其次,直接融资在现阶段的优越性。第一,政府鼓励业绩优良的企业上市融资。第二,证券市场存在股票流通不足现象,可使民营企业在不失去控制权的情况下,获取资本金。第三,目前我国股市对股权融资的约束小,因此浙江民企更偏好股权融资。再次,金融市场尤其是国有银行系统对浙江民企融资的排斥性。国有银行在大量融资给国有企业的同时,就会减少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入。
(四)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稳定的原因分析
样本公司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表现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都来源于股权融资。即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基本上不需要通过负债筹集,财务风险小,财务结构稳定。其原因是:
1.浙江民企板块较好的表现使得各类投资者更加看好浙江民企板块。
2.固定资产投入趋缓。由于能源等社会发展问题,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抑止。
3.股权融资规模增大,固定投入增长的回落,此消彼长,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呈现平稳趋势。
(五)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但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原因分析
浙江民企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资产的利用效率高。这就使得其有较好的利润率,从而使其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当然,相对于往年,其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净资产的增加远远超过净利润的增长。
四、完善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调整资本结构的财务举措
针对浙江民企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对企业的财务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企业要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降低负债比率,特别是流动负债比率;在资金有余时,应及时进行短期投资,加速资金运转,避免资金闲置;调整企业外部筹资政策,关注适度负债对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性,提高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当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且负债比例较低时,可以采用发行债券筹资;对股权进行控制,当遇到恶意收购等突发事件时应收回投资,减少对外流失股份。在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时,适时赎回股票,既可以减少效益的分流,降低权益比,又能更有效掌握控股权。
(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
浙江民营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自有资金的增长来发展企业的规模。国家政策的约束和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约束了企业的筹资方式的发展。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浙江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将迫使企业增加经营压力,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完善及优化资本结构的直接措施。
(三)规范民企上市融资行为,增加股本流通量
对浙江民企上市融资要加强监管力度。第一,对企业募集资金的去向问题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企业用股权融资得来的资金来偿还债务。第二,要加强外部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力度。第三,完善公司法,在法律上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杜绝证券市场上的不良风气。同时增加企业流通股的总量,培养对企业拥有相对控制权的投资者,激发外部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关注。过度分散的股份会削弱其控制权,客观上促使其减少股权融资的比例,多用负债的手段融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四)增强浙江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浙江民企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强。然而正是由于投资者的热衷,使许多企业背上了不少资本债,消化不良,资金利用率低。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影响力小等原因而筹资困难,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无外乎两点,一方面要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控制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加强销售管理,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淑娥.试论企业资本结构的良性循环[J].当代经济科学,1994,(6).
[2]张先治.论企业资金结构与经济效益[J].会计研究,1994,(2).
[3]姜瑶英,高怡新.企业价值与最佳资本结构[J].财会研究,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