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定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1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化旅游;楚文化;荆州古城;设计
Abstract: Jingzhou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rich in resources, "chu culture, 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delegate elements to positioning, thus designed comply with jingzhou city image of the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f jingzhou city state orientation and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y tourism service business, ji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will be set to travel around cities, leisur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popularized jingzhou city of fame.
Keywords:city image;cultural tourism;chu culture;Jingzhou city;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10-02
1 引言
荆州史迹文化特色突出,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水利文化深入人心,湖泊风光秀美宜人,历来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地区旅游、文化休闲度假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之下,荆州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随着遗产保护和旅游热的兴起,历史古城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中保护” 等理论和实践给古城景观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
2 荆州古城城市形象现状分析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各个要素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通过城市的内在品质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具有独特的个性,外界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文化符号、信息整合等。湖北荆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至今还有保存完好气势恢宏的荆州古城墙,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湖北省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1地脉分析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92条,长江流经本区453km。从交通区位上来看,荆州自古“踞三楚要害,为七省通衢”,乃陆海空四通八达之黄金宝地。公路交通距武汉市180km,距宜昌三峡90km,距武当山350km,张家界207km。轮船可达宜昌、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45分钟可达宜昌三峡机场,2小时即达武汉天河机场。
2.2史脉分析
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留下了众多三国纷争的遗迹,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见图1)。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从楚故都纪南城到三国荆州城,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这座古城已焕发出新的光彩。1982年,荆州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荆州古城旅游形象的发展优势
3.1区位优势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及潇湘,区位优势十分显著。荆州的交通四通八达,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荆东高速公路及随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并与京珠高速公路连接,加之荆州水路通江达海及沪汉蓉高速铁路与荆岳铁路的建设,为荆州旅游交通连东西、贯南北提供了条件。
3.2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荆州明代古城垣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古代城垣(见图2)。其土城、砖城、水城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自由式的布局形态,构成了既雄伟壮观又婉约秀美的古城独特风貌,充分展示出荆楚文化淳朴浪漫的特点和个性。古城内外现有的历史遗址及文化景点众多,如开元观、铁女寺、玄妙观、关庙、南门天主教堂等文物保护点,三义街、得胜街、冠带巷、东西堤街等历史街区,以及三国公园、博物馆、三国文化街、荆州宾馆、张居正纪念馆等文化景点,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见图3)。
3.3景观优势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包含护城河、太湖港、西湖、北湖、洗马池、盆景园等自然或人工水系。景区内外的水体很好地构成了连续而有变化、贯穿分布于整个地区的城市环境空间。城墙随水而宜、沿河而砌、跨湖而筑、水网密布。湖城水市相连,亭台楼阁凭水凌空,小桥流水等,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古代水景园林城市画卷。此外,以古城墙植物为主,由砖土墙、护城河等综合而成的封闭型廊道景观是荆州市历史特色和城市意象的识别标志之一。
3.4文脉分析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20代君王在此定都411年,成就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伟大功业,创造了“可以同中原文化并驾齐驱的”、有别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的灿烂楚文化。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周围的八岭山等大型古墓群中,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即达l000余座,被誉为“巨型地下博物馆”。
荆州是三国文化“最集中、最深厚、最广泛”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关公文化和世界关公文化的发祥地,2009年被正式授予“关公文化之乡”称号。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的三国名将关羽,被后世冠以“关帝”的名号,与孔夫子合称“文武二圣”,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已成为全球华人的价值取向。荆州每年一次的“中国·荆州关公祭”活动更是荆州联系世界的纽带。
4 荆州古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定位分析
荆州担负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城市规划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体系规划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发展需要。这种区域关系的应对,着重体现在既要满足发展的现实性又要考虑如何为未来形成荆州都市圈创造有利条件。综上分析,总结出建设荆州的整体形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自然景物类
如杭州西湖、维也纳森林以及诸城市的市花、市树、市鸟等。城市著名旅游景区往往都具标志作用。荆州的市花是月季,市树是广玉兰。种植大量的市花市树,以形成古城的另一道旅游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观赏。同时在进行其城市标志设计上,我们也可以提取其市花市树的形态进行标志设计。
4.2 特色建筑类
古城荆州呈现“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闻名遐迩的荆州古城,其中纪南城、关公庙、章华寺、乌林古城场、华容道等人文景观经久不衰。荆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首批4A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馆藏文物达12万余件,其中,西汉古尸等国家一级文物近300件(见图4)。中心城区的古城公园、九龙渊公园、凤凰广场、沙隆达广场、凯乐大剧院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三片”即近年来新建开发的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渔家度假区和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荆州境内山育水秀,湖泊纵横,是典型的水乡园林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令人流连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湾、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据地旧址已被列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绿、美”的水乡园林城市风光、“高、大、特”的现代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名城风韵交相辉映,使古城荆州焕发出新的光彩。
规划中以独特的设计、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浓郁的荆楚建筑风貌、优美典雅的水系绿色景观及便捷的交通,打造集旅游、休闲、商贸、娱乐、古城保护于一体的围绕荆州古城垣的城市景观精品带,并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形成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综合区。在进行其城市标志设计时,可以勾勒出这些特色建筑的轮廓并结合荆州的一些人文典故进行设计。
4.3人文类
人文艺术照明规划城墙的亮化照明,在夜景灯光的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如何通过灯光的映衬让这座在夜幕中沉寂了数百年的古老城墙焕发异彩,使荆州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再现,是照明规划的重点。形象定位以景观照明为主,以功能性照明为辅,追求艺术照明与环境、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完美融合,在灯具的选择上以绿色、节能为根本,选用高光效的优质灯具,将高科技技术与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应用到城墙亮化中,让古城墙在夜幕中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夜明珠,光艳夺目,成为荆州一道新的景观亮点,为荆州古城增添妩媚风姿。与此同时,古城荆州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根据前文对其城市形象定位分析,在对其城市景观小品设计时,可以借用三国时的典故或者人物形象来进行景观设计。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照明规划的设计理念为:
①用独特的设计思维营造古建筑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灯光环境,凸显古朴、人文、自然的宗旨。
②突出城上建筑与城墙各自的建筑风格及特点,使灯光富有层次感,利用层次、明暗对比及色彩实现不同建筑的主次风格,使建筑与城墙既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
③古建筑保护与绿色节能相结合,充分考虑在不破坏古建筑任何结构和立面的基础上,选用安全性、维护性优秀,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灯具产品;以可观察的角度为视点充分实现可安装灯具的隐藏设计。
5 结语
在城市形象旅游环境设计中把荆州古城打造成湖北第一旅游城市,同时有着提升城市名气,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整个城市环境形成新旧共生个性鲜明的城市景观,城市内各要素的风格进行统一化,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新区、保护利用古城资源、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其旨在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人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繁荣古城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效应,显示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从而实现荆州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丁,宏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J].规划师,2003, (4):75-78.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2
关键词:社区建设;基层政府;角色定位
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生活体[1]。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1]。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
1.基层政府角色的“越位”
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重视基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基层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把行政权力过多地运用到城市社区建设中。比如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居委会的指导责任变成领导责任,并直接任命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直接组织和承办了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科普活动等。同时,政府还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身上的附属单位和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他们的自利。
2.基层政府角色的“缺位”
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行政实践中未能扮演好自己管理者的角色。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多数的基层政府及其官员不懂得、不习惯或不善于对居委会、志愿者协会和业主管理委员会等社区居民的自治性组织进行政策上的指导;二是城区基层政府对非政府、非盈利组织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培育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官员已习惯于“以政代社”,直接包办代替许多社会事务,而不懂得自己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培育社会及其相应的组织力量[2]。
3.基层政府角色的“错位”
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作经济建设来抓这都是基于“经济是政治和社会的基础,没有繁荣的区街经济,就谈不上正常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认识。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下,经济的发展包括城市区街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都不是政府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目标角色应定位于引导,而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和向社区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和政策支持[2]。具体而言,政府在新阶段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可以归结为:
1.基层政府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宣传者和倡导者
受到长期以来的“大政府,小社会”关系模式的影响,社区中的民间组织还不发达,有关组织仍然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但基层政府要相信,社区普通居民存有需要合作的强烈愿望,所以明智和切实的行政管理应当利用这种愿望[3]。基层政府在新阶段应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手段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创造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实现现代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2.基层政府是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社区建设需要经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社区建设的系统性[4]。在社区建设规划中,基层政府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安排,必须认识到,社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居民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社区建设规划也应该各有特色,这就要求基层政府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工作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为社区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以社区居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工作的出发点[5]。基层政府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和了解各类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规划,并积极引领社区建设向前坚实迈进。
3.基层政府是城市社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无论何时,社区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在进入新阶段,政府更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政策规则为社区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有助于“大社会”的形成以及居民自治的实现。比如,基层政府应该建议上级政府通过立法确立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的法律地位,明确各社会组织、团体的职责、地位和功能,为各社会组织、团体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加速社区服务产业化、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以及社区内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等,尽量满足社区本身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制度参照需求。随着社区建设进入成型阶段,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始良性运作,基层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会逐渐减小,不再起领导作用。而此时的政府更多的是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为社区建设中许多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确保社区建设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4.基层政府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支持者和协调者
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延续的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始终应该是社区建设坚定的支持者,要坚信通过得当的方法和合理的措施,实现诸多转变,即:从少数人对社区建设的支持转变为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支持;从依靠外援转变为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从社区内部组织不太合作转变为充分合作等等。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个体居民之间观点和意见上的不统一和不一致。这时,基层政府就需要从绝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出发,维护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充分利用其权力的公共性以降低因意见的不一致而造成的社区居民之间达成协议时可能花费的更高成本。其协调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政府是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协调者,包括协调社区内存在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中介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还要协调各类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时期的社区建设需要辖区内最广泛的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并使他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因此,基层政府主要担当协调角色,理顺各行各业极其与居民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
总之,必须认识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关系模式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以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最为关键,因此,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因素和独特作用,保证基层政府对社区内各类组织能够进行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保证居民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得以表达,保证居民的正当权益能够得以维护,保证社区的各项工作能够合法合理。只有通过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促成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充分合作,才能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合理的社区治理结构,才可能真正实现社区的有序建设,逐步推进社区从“管理”到“治理”的发展和转变。
参考文献:
[1] 曾伟、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运清.城市政府进工作社区与执政能力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陶学荣.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3
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在新一届政府经济治国韬略中居核心地位,但如何避免新型城镇化再次走上过去“半城市化”、“伪城市化”或“土地城市化”的老路,是社会各界对于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最大担忧。一方面,各地主政者依旧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又一轮扩大投资、房地产开发和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的良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民生和社会已经到了“伤不起”的境地。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城镇化的战略重要性,也要以智慧的顶层设计来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在我国,智慧的顶层设计就是承认制度惯性和利益格局,寻找既能为这种惯性和格局所容忍,为新动力成长提供大环境,又能逐步消解这种惯性和格局对于新动力的阻滞,从而在此消彼长中获得新体制对于旧体制的代替。
新一届管理层之所以选择新型城镇化作为顶层设计的破题之作,也主要基于以上考虑。首先,新型城镇化能够保证一定的投资增速,这是对制度惯性和既有利益格局的承认。因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到了“倒逼”的地步,经济增速中长期内“台阶式”下降是必然的。由于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出口带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国内消费短期内很难“扛大梁”,新型城镇化仍将着墨于有空间、有效率的基建投资,此举对于确保未来经济不会硬着陆非常重要。此外,新型城镇化旨在将农民纳入户籍管理,这将在短期内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对于地方税收、经济增长的贡献却需要在长期内逐渐显现,而推进城镇化的主动权在地方。在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框架内,地方政府缺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的激励。因此,能否获得地方支持是新型城镇化是否会再走“伪城镇化”老路的关键。无论怎么强调“人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终究会带来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这对于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地方政府非常重要。
同时,在目前狭窄的腾挪空间内,新型城镇化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唯一可取。首先,新型城镇化能够再次释放人口红利。我国劳动人口总量供给尽管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但由于体制性的制约(户籍改革、收入分配和土地制度),人口红利还没有充分释放,一方面体现为进城农民工没有市民化对于城市集聚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为农业产业化不足对于剩余劳动力释放的影响。其次,新型城镇化推进将意味着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和资本化,这是破解土地资本要素供给瓶颈的关键,而这也将刺激人力资本要素供给、资金要素供给的增长。因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这需要在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有充足的投入,而要素供给增加将延缓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提高生产效率。最后,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如果实现了人口红利的释放,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将更加细化,第三产业发展和消费增长将水到渠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应的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二、新型城镇化推进需要智慧的顶层设计
目前,在确保经济软着陆、化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等诸多重历史任务面前,新型城镇化似乎成了唯一的抓手。因此,2012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学术界和业界最为热议的话题,而在今年“两会”上,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议题和提案更是在数量上超越了房地产。这一方面凸显了社会各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期待而竞相谏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城市化弊端带来的切肤之痛,社会各界迫切希望借新型城镇化之势打开深化改革的命门。新一届管理层也寄希望于新型城镇化来迎合民愿,实现执政理念和改革型政府的破题,故新型城镇化可能很快就从顶层设计进入规划实施层面。
但是,新型城镇化在规划实施层面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应注意规避“穿新鞋走老路”的顽疾,即地方政府借城市户口来圈地、发展房地产和上投资项目。从近期“新国五条”在各地的落实情况看,地方政府抵制调控的“坚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背后潜藏的依旧是对土地财政、项目投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贪恋。由于“任期制+速度型考核”的体制没有改观,新型城镇化重在地方落实,而越到底层,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很难避免过去城镇化的老路不再重走,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民生和社会已经到了“伤不起”的境地。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和户籍制度、央地关系、财税制度等体制性改革,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而非增长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短期之功,规划实施的效率亟待智慧的顶层设计来支撑。
三、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户籍还是土地。传统城镇化路径下农民工无法通过户籍实现市民化和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这是造成“伪城镇化”的根源,很多人认为首要的是跨越户籍障碍。近年来,国家在放松户籍限制上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如2012年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但是,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的只是社保和就业问题。只有集体土地平等地进入土地市场,农民工才能享受到市场化带来的溢价收益,才能破解社保和就业的成本难题。土地制度改革先行有更深的含义,集体土地能否市场化是农民是否意愿参与城镇化(选择市民化还是留在农村实现规模经营)的标志,也是决定城镇化实施效率的标志,因为农民知道何种选择对自己有利(携带土地市场化收益进城还是留在农村)。进一步,集体土地如果能市场化,将打破土地国有化征收条件下地方政府滥用廉价要素的负面激励,破解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
二是新型城镇化尊重国际规律还是迎合中国特色。有一种倾向是,出于对传统城市化弊端的痛恨,全面否定了传统城市化的路径,看到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美好结果,要求尊重国际城市化规律,即尊重人口的自由迁徙权,认识到城镇化是工业化、产业升级的结果而非工具。正视中国城镇化的特色一方面是要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路径是以比较优势(要素低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农民工和土地廉价征用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要面对等级化城(市)镇管理体制下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地方资金来源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土地的深度依赖,这一现状短期改观而长期风险突出。二者结合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制度惯性,将国际城市化规律对于城市化效率的决定始终契入到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每一步,将改革能在地方推进和回避制度惯性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推广河南“人地流动挂钩”的模式,其既尊重了人口自由迁徙的规律,又承认了土地依赖的现状;再如,首先解决已经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非户籍农民工家庭市民化问题,其也尊重市场规律,而且在财力上和阻力上难度也较小。
三是新型城镇化推崇城市群模式还是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管理层希望的城镇化模式是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而学术界则认为城市群模式更合意。前者不仅基于解决我国大城市的病态(高房价、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压力等),更希望规避资源向少数大城市集中带来经营城市、资产投资倾向、收入差距和产业空心化问题;而后者则基于顺应产业和资源集聚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模式的主基调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镇),但事实上大城市发展要远远好于中小城市,深层原因在于市场规律的指引,即资源和产业主要在大城市集聚对于人口的吸引。产业和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及大城市产业升级转移的现状锁定了未来城镇化的路径。未来大城市依旧具有较强的资源吸纳能力,对人口流入的吸引能力最强。同时,交通设施将大城市和周边市镇连接起来,使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转移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城乡交错地带以及围绕交通沿线布局的工业小城市(镇)。这种模式有别于目前周边小城市(镇)发展严重滞后的城市群模式,也并非是大中小城市空间上基本平均的布局,而是目前城市化模式的布局纠偏。管理层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体,这是远期目标。
四是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如何尊重地方首创。新型城镇化涉及到综合性、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而改革的主动权又在地方。由于在城镇化推进的成本支出和效用上,中央和地方存在冲突,例如城镇化成本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压力、城市户籍人口抵制等。同时,各地的集聚能力、财政实力、基础设施现状、吸纳能力各不相同,激励地方的首创精神也很重要。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是理顺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找到体制和利益链条中最薄弱环节作为改革的切入点,设置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考核机制,在化解土地依赖、成本支出、公共设施供应压力的同时,激励地方政府有动力落实中央城镇化战略思路,如在支出分担、融资出路、财政分权上的让利等,能够实现双赢;而地方首创需要解决的是赋予地方试点的主导权,探索城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积极因素,评估地方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率和成功经验的推广等。
四、提高新型城镇化推进效率的关键在于土地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能否推进的关键点在于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因为,在现行的官员考核体制和中央与地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强行让地方赋予农民工户籍不仅受到地方抵制,而且会再次演化为变相“圈地”,而中央补贴或买单市民化成本很可能会变相进入地方政府的口袋。集体土地市场化则巧妙地提供了打破僵局、获得共赢的天然时机。一则,集体土地能否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走“主动道路”还是“被动道路”(或内生道路和外生道路)的标志。允许集体土地自由进入市场,则意味着农民可以选择携带土地市场化收益进入城市工作,也可以选择留在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这也是决定城镇化实施效率的标志,因为农民知道何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而国际城镇化历史证明,基于农民自利选择的城镇化是衡量城镇化效率的唯一标志。二则,集体土地能否市场化是解决城镇化成本的唯一出路。因为集体土地市场化将产生巨大的溢价收益,只有这笔巨大的收益才能等价交换城镇化新生的公共服务供给。前面指出,在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地方政府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在激励,特别是诸如住房保障、教育等。三则,集体土地市场化是当前实现经济软着陆和倒逼经济转型的唯一可选渠道。从目前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模式来看,在建、续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市政设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已经内含了未来土地出让的规模、价格和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地方不会容忍房价下跌。目前,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经济硬着陆和经济转型渐行渐远的最大隐患(外资看空中国的理由就在此)。近年来,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加强住房保障,并没有实现弱化对房地产的依赖和房地产泡沫软着陆,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杠杆利用和高房价的依赖。集体土地入市则一方面可以实现地价、房价和房地产泡沫软着陆,倒逼地方政府降低对房地产的杠杆利用和依赖,为经济软着陆和经济转型创造大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要素供给,消化现存的靠土地出让或支持的项目工程,缓解房地产去泡沫过程中地方政府的阻碍和经济硬着陆担忧。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4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多元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成为中国高校在新的战略时期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1,2]。而专业作为高校的重要单元,其建设水平对于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3,4]。近年来,作为促进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也在不断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并针对性的以专业为评估对象设立了校内专业评估等具体形式,以使高校专业更好的实现自我评价和自我考核,科学衡量专业办学达标情况,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以期更好的适应不断演进的社会需求。
按照这一质量控制架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探索性的进行专业评估,这一评估过程自2016年起着手准备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历年的数据报告为基础,分别从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专业自评报告一套。本文即以此次评估工作,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存在的典型现象、问题、经验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
在评估工作中,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决定了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工作方向[5]。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其涵盖的学科范围,结合本专业宽口径的特点,确定专业定位如下:
1.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电子系統分析与设计、信息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适应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鼓励与支持学生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2. 服务面向定位:以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秦皇岛本地需求为依托,面向全国,重点服务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3. 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专注于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逐步提高专业水平并与东北大学整体水平相适应。
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下,专业确定了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宽厚的工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富有创新与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为更好实现上述办学定位及目标,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校本科教学年会专业研讨会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服务等多方面讨论本科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需至少参加一次该竞赛,提高了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3.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与团队协作意识。
4. 实施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派遣学生参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3+2联合培养等项目,使优秀学生有机会学习国外优秀教学经验。
5. 开设专题学术讲座课程选拔博士及副高职以上教师开设的专题学术讲座课程,讲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拓宽科学视野。
6. 实施专业导师制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四年大學生活的专业问题,每学期定期与指导班级交流和提供专业指导。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在上述举措的实施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出国率保持高水平,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其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保持本专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性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前瞻性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长期发展反馈周期长,而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为此应及时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制定培养计划时组织专家论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2. 专业与就业行业偏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宽口径专业,如何实现这些学生个人职业长期发展需要深入考虑。为此,应鼓励学生除广泛参与科创项目外,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开展实训项目。
三、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并通过以下举措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质量:
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
1. 限定教师最低本科教学工作量,为本科生开设高水平的专业选修课、专题研究课或负责组织编写教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系列学术前沿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加快知识的更新。
3. 实行新进教师、留校博士都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的制度。给予新教师一定的备课时间,及时将其编入到课程组中,通过老教师的传、帮、代,尽快达到上本科教学讲台的基本要求。
4. 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国外学术访问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退休教师成立教学督导组,检查和帮助指导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 对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教师,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在聘岗、奖金分配、派出、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
经过上述举措,近几年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师教学评价情况良好,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在此次评估工作中,表现出的需要解决的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专任教师人数不足通过大力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或者从国内一流院校引进人才、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聘请海外讲座教授等途径,加强学科和专业师资力量,丰富专任教师的学缘构成。
2. 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加强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宣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快速转变思想,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3. 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途有限通过政策引导,拓展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提高青年教师进修及出国学习的动力,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学术讲座,并派遣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各地学术会议、课程论坛和短期培训班,加大青年教师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机会,继续积极推进教师海外进修项目。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5
关键字:城市设计 城市特色 法库 东湖新城
中图分类号: TU984
1. 引言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的建设和更新节奏也在加快,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城市形象的一体化,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地方环境文化资源流失,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特色逐步消失。同时,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重视,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当作一种手段或途径,在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历史名城保护、市容环境景观提升等工作中,尝试对城市形象和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控制和有效引导。
2 对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认识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内涵与外在形象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与特质。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赵士修,1998)。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而城市设计同其相比确实在编制重点、内容构成、评价标准、工作深度等方面存在固有差异,也没进入既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但从其本质内涵、目标内容和历史演化来看,城市设计长期以来就是城市规划本身的有构成之一,而非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之外另增的体系与层次(吴晓,2011)。
城市设计概念从时间的发展来看经历了如下过程:(1)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实际上是建筑学的方法在城市规模上的使用;随后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文脉的设计手法;进而强调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城市设计还进一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等。(2)城市设计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向多重目标的综合,经由环境的外观和功能,发展到意义和交流,发展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3)城市设计的范畴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到人类活动,到空间与活动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4)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活动也有这样的发展,从强调固定的空间结果到强调对于发展建设的组织过程;从专业设计活动到商业活动、政府行为、开发活动以及规划设计的综合;城市设计的成果从形态布局到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刘宛,2000)。
通过对当前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整理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设计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城市设计指解为城市形体环境设计的一种构思、方法、手段,它贯串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编制阶段,不同编制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赵士修,1998)。而狭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陈占祥,1988),亦即对指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会根据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容和成果要求,分解为的不同操作层面(吴晓,2011)。当前仍以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居多,而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近年也逐步开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一起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并指导下层级的分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如天津市自2008年开始展开了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各分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区县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实现了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全覆盖。苏州、石家庄、哈尔滨、大庆等也编制完成了总体城市设计。
本文所引用的是狭义的城市设计内涵,是针对法库东湖新城区的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通过法库新城城市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城市活力,塑造个性鲜明、可持续再生的城市特色。
3. 法库东湖新城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特色塑造
3.1 法库东湖新城简介
法库县是沈阳市的郊县,位于市区北部,处于沈阳经济区一小时交通圈内。作为沈阳市北部重要的经济区域,尤其是借助沈阳市对法库县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法库县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东湖新城位于法库县城城区的东部,与县中心城区相连,是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法库县总体规划中“生活居住向东、产业发展向西”的发展构想,法库县做出了建设法库东湖新城的战略决策。
3.2 城市特色定位——“山”、“水”、“绿”、“城”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首先解决的是城市形象的科学、合理定位,即明确符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规划对新城的功能定位要求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法库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错,构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天然格局。东湖新城东部和南部群山环绕,山体植被茂密,丛林叠嶂,如天然的森林氧吧,是法库城区天然的生态屏障;位于城南和城北的尚屯水库、泡子沿水库更是周边山地是最重要的景观生态资源,其中流入尚屯水库的沙河从城区中心自东向西流过,为东湖新城增添了“碧水蓝天”的灵动空间。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了法库“青山城边走,秀城谷中流 ”的天然格局。
东湖新城在法库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一轮的法库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东湖新城的总体功能定位为:法库县中心城区的东南门户;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未来法库行政、科教、文体核心区和高品质商贸新城区;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区。
综合以上分析,东湖新城城市设计将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以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城市、沈阳卫星城市的建设目标,将“山”、“水”、“绿”、“城”作为城市特色定位,通过对规划区空间结构、景观形象、建筑形态、交通组织、道路绿化、生态环境等景观要素的控制,建设“东部青山入半城,蓝天碧水到我家”的法库新城区。
3.3 城市特色设计理念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把“山”、“水”、“绿”、“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作为空间设计的主线,同时引进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新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本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绿化系统合理地融入到各项功能区之间,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园区内部景观空间与园区外部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合理有序的环境景观系统。
2、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强调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
3、充分利用沙河滨水景观,并通过合理改造,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规划各类点状、面状公园绿地,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东湖新城。
4、引入仿生学理念,提出“城市廊道”新概念,规划利用河流、景观大道、城市开敞空间等将新城周边的大体量生态绿地引入城中,城市色彩以绿色为基调,丰富的植被掩映着湖光山色,真正实现“山”、“水”、“绿”、“城”的完美境界。
3.4 城市特色景观格局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形体环境,设计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城市用地、使用活动及空间布局等三方面,其中使用活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形态的合理性。
东湖新城是法库县城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在东湖新城规划范围内,依托城市主干道路及用地功能布局,形成“一心、两带、三节点、四组团”的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即金牛街、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新城主中心区;沿东西向兴法路及南北向金牛街两条现代综合服务带;龙山路与金牛街交叉处形成的商业节点、晓东街与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新老城区连接节点空间、外环路与兴法路交汇处形成的法库东部入口景观节点空间;以主干道路和服务带为界线形成的四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
3.5 重点空间设计
规划依据“城市廊道”的设计理念,通过大型开敞空间将新城周边的山地和水体引入城中,使远山近水与生态城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本文以兴法路城市景观绿廊和沙河滨河景观廊道为例,介绍“城市廊道”在法库新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东西向的兴法路为法库县城的东部入口和衔接老城的主要干道,两侧主要布局公建类用地,主要包括商业中心、体育馆、绿化广场、休闲娱乐中心等,为实现“城市廊道”的功能,规划将道路两侧各预留15米绿化用地,且用地界至少后退绿线10米,为城市主干道绿化及景观设计留足空间,将城中绿化与东部山体有机融入,展示清新、舒展、个性鲜明的“山水城市”气息。
沙河滨水界面是法库整体城市形象特质的主要展示区域之一,规划在新城东部入口处建设全县规模最大的东湖公园,在新城西部与老城交界处建设全县第二大的滨水公园。其中,东湖公园作为进入新城后给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视觉冲击点,是突出展示“山水城市”特色的景观节点,与兴法路景观绿廊一起,充分展示了东湖新城的生态城市特色。
4. 结语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是法库县重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优化城区功能结构、塑造特色城市形象、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同时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层面联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东湖新城城市设计把“山”、“水”、“绿”、“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作为空间设计的主线,提出“城市廊道”概念,规划利用河流、景观大道、城市开敞空间等将新城周边的大体量生态绿地引入城中,打造“东部青山入半城,蓝天碧水到我家”的法库新城区的城市形象。并将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与公共活动组织紧密结合,通过绿地、公共广场等开放空间,在交通、公共活动和视觉上将公共活动系统连成一体,将优化调整了用地布局,使得开放用地空间的数量与规模得以增加并形成体系,同时提高了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赵士修. 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吴晓. 城市设计面面观. 城市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吕斌主持),2011年第2期
刘宛. 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评述. 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城市设计定位范文6
关键词:城市设计;策划;广元;城北新区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benefit main body diversifica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has become a public interes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effective means of market demand both. In this paper, taking Guangyuan City North District city design as an example,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ity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focuses on the North District in industry, spac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s planning content.
Key words: city design; planning; Guangyuan; North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与策划
1.1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1.2策划
现代意义的策划可以理解为“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为具体的可操作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的过程。”
1.3城市设计与策划的关系
当前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比较侧重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形态研究,而较少关注目标定位、功能业态、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开发分期、实施策略等策划内容。城市设计策划正是为了改变城市设计成果可实施性不强的弊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整体发展背景,通过对城市设计项目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设计语境背景的全面判读,以及对用地条件、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分析,综合权衡多方面利益需求,形成合理的城市设计目标、具体的项目构想与设计概念,并对后续的方案设计组织、成果导控体系编制、开发实施行动策略进行有预见性的策划与准备,从而形成对城市设计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系统性计划与安排,保障城市设计工作的前瞻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二、基于综合策划的城市设计——广元城北新区城市设计
在广元城北新区城市设计工作中,策划融入城市设计各个层面,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策划体系:
宏观层面上,通过对项目进行区域发展背景、发展潜力、自然资源禀赋、政策背景、城市特色、历史文脉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分析,提出项目的总体形象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导向等内容。
中观层面的策划内容基于城市设计组织展开空间策划、生态策划与运营策划,为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开发强度、交通体系、生态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旧城更新等提供策划依据。
微观层面策划则重点关注于各功能板块的业态选择、详细项目策划,作为重点片区及节点城市设计的开发策划的理性预期。
2.1项目背景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东北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嘉陵江的上游,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城北片区位于广元市地理上的腹心地带,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自然风光秀丽,规划总面积为7.8平方公里。城北片区的开发建设无疑是广元市实施城市战略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事关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进程。
2.2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点
1)片区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拓展
3)新城特色及形象塑造
4)土地价值最大化
5)交通发展
6)生态战略
7)整合旧区更新
8)旧厂区改造与产业及项目的发展
基于对以上关键问题的思考,设计提出四大策略:
完善城市功能 新老城区和谐共生
梳理整合用地 深入挖掘土地价值
连接南北城区 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2.3总体定位及综合策划重点
川北首府·绿色新城
城北新区所拥有的优势区位条件,出众的生态资源以及广元整体空间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都使其具有了成为川北地区新城综合发展建设典范的潜质,而城北新区也必将能够通过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节能低碳的交通系统、精明高效的城市管理,凸显出“川北首府·绿色新城”的整体形象。
新区是未来广元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地区,是集商务金融、大型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生态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务核心区(CBD&CRD),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川北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的窗口区域。其总体功能包括:
汇聚活力、精明发展的城市客厅
幸福和谐、健康人文的养生乐园
山水交融、人性宜居的绿色家园
魅力动感、跃动凤城的文化商业中心
凸显优势、高新电子技术战略高地
在新区总体功能定位的指引下,找准本次城市设计策划工作的重点,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保护和开发运营等四个方面入手,对重点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有的放矢地实现新区建设的目标构想:
1)产业发展策划——明确功能定位 实现退二进三
明确各功能组团分工,重点培育商业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住宅开发等生活业,以此带动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辅以金融、法律咨询、企业总部办公、大型商贸会展等生产业,形成生产业与生活业整体发展的产业格局。对原有电子技术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研发所占比重,实现产业的“退二进三”。
2)空间结构策划——重塑空间结构 缝合城市功能
提出“延续原有城市轴线、缝合新旧城区功能”的发展设想,依托基地内自然生态本底,构建规划区“一轴双核”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通南北向城市景观发展轴,营造大尺度的开敞空间,从空间上实现新老城区的无缝对接,再对老城区的部分城市功能进行有效承接,从功能上进行缝合,从而实现了新老城区相互呼应、并肩发展的良性态势
3)生态保护策划——尊重现有基底 构建生态网络
以新区的绿心作为策划的切入点,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山、水、绿、城”四位一体的策划立意,打造富有特色的川北地区文化肌理和山水特色城市空间,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链接规划区内各主要功能组团,形成“点轴并续、玉带珠连”的整体景观结构框架。
4)开发运营策划——综合开发模式 实现旧城更新
采用大型服务设施引导(SOD)、生态人文景观引导(EOD)和公共交通引导(TOD)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并结合旧城更新划定改造单元,在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大型商务办公核心区的建设,将区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完善绿色公交系统,使公交与大型公共设施相联,同时对规划范围的内旧厂旧村按照“集约开发、循环改造”的原则进行渐进式更新,带动片区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4核心项目策划
在“一轴双核,两片多区”的空间结构下,延续南部城市发展轴线,围绕基地内东西两大生态绿心进行功能布局,形成了东西两大功能板块,西部是以商务办公、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电子技术产业和综合居住为主的功能板块,东部是以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生态居住为主的功能板块。
商务文化综合服务板块——新区活力展示窗口
该区域内汇集了中央生态创智城、天汇文体中心区、综合活力商务港,是一个集商务办公、文体娱乐、休闲购物、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功能板块,这一板块不仅对城北新区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对广元打造城市级的高档商务办公集聚地、大型文化娱乐中心和具有汇聚效应的商业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生旅游生态居住板块——绿色城市功能载体
生态宜居是未来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东部板块的规划依托生态山体,融入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同时将康体养生、休闲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再结合以川北民俗历史文化,分别打造出康体温泉谷、怡情养生园、生态疗养村、川北民俗风情小镇和都市田园社区等特色项目。
三、结语
《礼记 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获取好的结果,进行系统、周密、科学地预测并制定可行的策划方案,这是成功的必要保障。广元城北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以综合策划的视角提出新区总体发展策略与框架,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做了一次基于综合策划城市设计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以现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夏南凯,汤学虎.从策划到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策划行为研究[J].理想空间,2012(2)
[3] 金广君,单樑.预则立,巧预则通——论以开发项目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划[J].华中建筑,2008(7)
[4] 程冀,陆华.城市策划与城市规划[J].城乡规划,2004(3)
[5]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J].科技信息,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