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微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

1.微信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1)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谈心、专题讲座等为辅的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其扁平化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直线型传输模式,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控度和权威力。

(2)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影响。第一,在网络微时代里,“碎片化”信息充斥着不同通讯平台,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不能完全辨别真伪。甚至一些低俗、诈骗的负面信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存在着误导性和危害性,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第二,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度普遍上升,自我迷失现象严重。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微信,严重影响了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3)对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匮乏,从而影响了微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求新求变,他们更渴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而微信是一个立体式信息交互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为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4)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影响。作为学生信息渠道上的“把关人”,教师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或过滤,从而引导校园舆论的走向。但是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教师“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此外, 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情绪和负面信息很容易通过微信来感染校园小环境,对“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适应“微”环境,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微”素质。微信的广泛普及对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信应用能力。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微信的功能及其传播优势,掌握驾驭微信的本领,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见微知著”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使他们能够从学生微信碎片化的语言信息中及时捕捉、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2)引导“微”见解,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微”理性。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培养大学生信息分辨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使用中遵守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不要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同时要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学会对自己负责,拒绝做“低头族”。

(3)利用“微”技术,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一方面,要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通过微信平台,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使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改变说教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为将价值观切实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应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微故事”“微短语”和“微视频”,运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熏陶和影响大学生。

(4)净化“微”空间,改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首先,建立各级微信互动平台,通过微信与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来鼓励教育主体,把握学生的微动态。其次,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完善信息审查制度,逐步推进校园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管理,从源头上改善教学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的内容。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微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农民 价值观 新时代 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5-01

当今社会,中国正经历着从封闭社会变为开放社会,从一穷二白变为小康社会的巨变,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切的变革当中,价值观的变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作为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其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的进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价值观的转变引导农民增强创新意识与革新愿望。因此,农民如何更新价值观念的形势迫在眉睫。

一、新时代农民的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产生的价值态度、价值评价和价值理想的综合,通常包括政治观、生活观、从业观、社交观、婚恋观、观、消费观等方面[1]。数千年以来,农民务农,工人做工,商人经商,这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分工和传统的从业观念,“以农为本”的思想长期禁锢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意识和行动[2]。改革开放以来,在30多年的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新时代农民消费方式多样化,盲目追求时尚和高消费的心理特别严重。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而且也容易因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2.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新时代农民因为其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思考并不多,因为有一种短视的思想,即过好一天就是一天,很少为长远的人生做规划。

3.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新时代农民表面上对社会各种公共事务毫不关心,然而一旦社会发生重大事情,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做出不同的反应。

4.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新时代农民普遍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不高,表现为不关心时政,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各种政治活动也是表现的很懒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活动。

二、新时代农民价值观的成因

新生代农民的价值观并非是一下子形成的,它必然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更多的是取代模式而非同化模式,即这种更新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代替另一种价值观往往是对原有价值观的否定方式进行的[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仅表现在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上,还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上。一个人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和持守来自三过程或三机制:国家主导价值观的强势影响,社群组织及活动教化,个人修养践履”[4]。首先,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深受城市与农村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不同于城市的青年群体。其次是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滞后于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从而导致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新时代农民是时代的产物,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人群,其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因此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和父辈的农民相比,新时代农民缺乏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倒有不少人有攀比心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新时代农民不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做父辈农民所做的事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新时代农民应该要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否则,将一无所获!新时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价值。他们把打工作为练就技能、增长才干、开阔眼界、发挥潜能、积累经验以图自己创业的手段,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而且由于新时代农民不再像老一代农民那样默默无闻,他们更多的是有自己的价值观,愿意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价值观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激起矛盾。

三、转变新时代农民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要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全社会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这都与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关。因此,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共命运。针对上述存在的成因,新时代的农民则需要把主体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被动地寻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发展。

1.转变固步自封的思想。中国传统农民历来恪守古训,求稳怕变。“乐知天命”。这种心态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正在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新事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生活。但由于受旧观念的干扰,那种注重短期效益、盲目追求个体分散经营利益的观念,常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改革不协调,产品结构多次调整也难于达到社会需求相平衡。因此,农民必须改变这种小农意识,转变知足常乐与故步自封的态度,增强追求社会发展的意识。

2.转变对待知识和开放的态度。目前,许多农户对知识、科技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源于直观的感受。事实上,农民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已经体会到了科学和文化的力量,想治穷必须从文化抓起。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希望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另外,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方式下,唯我自大,专断意识较浓。因而,消除农民的这种专断意识,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念,必须要引导农民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

3.转变胆小守旧的态度。新的生产方式、耕作方式大大超出了农民的传统经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过在市场经济的原野里摸爬滚打,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大为增强。不少农民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以此成就一番大业。但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农民遇到困难就表现出畏难情绪。所以,农民需要增强心理风险的承受能力,提高对失败的承受力,彻底改变胆小怕事、不思进取的态度。

4.增强主体意识。我国传统的农民思维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随风倒。农民必须要提高主体意识,这就需要赋予农民更多当家做主的权利,让农民参政议政,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享受到更多“表决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逐步在文化生活中增强其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建春,论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何瑞鑫,傅慧芳,新时代农民的价值观变迁,《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11 月第6期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伟大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冲突等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分析价值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给予物质层次和精神层面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力量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实践在价值观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呈现多元结构,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牢牢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旨,这样才能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分的精神准备,开创伟大祖国的美好时代,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

(一)十对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如今,我国不断致力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全球人民所期待,我们历史悠久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凝聚,富强、民主、和谐,成为华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社会是一个国家的最突出表现环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贯彻是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必要前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回望30多年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真正的光辉。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我们伟大的祖国如苏醒的雄狮一样奔跑于世界森林之中,成为世界传奇。近些年,社会建设从提出到不断完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冲突接踵而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变幻莫测的新时代,社会对全民共识的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有力群体,未来栋梁,更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势造英雄,新时代铸造全新的发展空间,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更多全球时讯及社会时事热点,从而伴随我们而来的是变革创新的进步思想和不良诱惑的矛盾冲突共存的发展局面,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全方位,多角度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自身的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我们理应传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共创祖国的美好未来,担负起实现大好河山振兴崛起的历史重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自身发展实践过程中以理性思维对待现实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友好和善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教育有利于为大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所以以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科学的发展态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复兴者拥有真理的力量,致力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全面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伴随时代进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个大学生怀揣爱国之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健康民主的方式与社会及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塑造爱岗敬业的优秀责任品质为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奋斗的充分准备。

(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爱国方式非理性

和谐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面对不良诱惑和思想的冲击,大学生表达热爱伟大祖国的方式容易非理性,大学阶段正处于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不少大学生的科学辨别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爱国感性色彩浓重之余理性不足,充满激情却不够稳定。

2.诚信品质的缺失

市场经济多元化,物质利益冲突着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大学生作为这个阶段正在成长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价值观不够成熟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容易表现出以非诚实守信的方式面对现实社会问题,从而在面对社会现实困难的阶段,会存在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选择逃避,会造成以诚信品质的缺失为代价违背自身的道德底线。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教育发展

心理因素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自觉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科学意识,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外界环境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发展的结果,因为心理因素是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主观条件,所以各大高校要求大学生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解决和消除大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诚信友善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某些负面情绪的反应过于激烈,对自我兴趣较高的事情表现出的激情热烈,而对于兴趣不大的事情则淡然处之,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极不稳定的。青春期的最大特点是逆反心理,大学生用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由于社会阅历的欠缺,大学生很容易冲动行事而不考虑后果,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所以必须积极并且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符合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的影响可见一斑,家庭成长教育有着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客观优势,有助于形成启蒙性质的诚信友善的品格。父母与子女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使教育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同时家庭教育更是伴随着情感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并存进行。因此父母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必须同时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使家庭教育在幸福、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共创自由、乐观、健康的家庭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大学生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甚至冲突,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与时代同进步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正确的理性对待,对社会发展变化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程中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教育深入贯彻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为其付诸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全国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领域,始终不断贯彻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伴随社会发展创新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符合实际的价值观。同时,要培养一支致力于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完善和落实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时俱进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理论层次上的正确、合理、科学,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四)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行统一才是真理,当代大学生必须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进程之中,从而有利于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只有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家,才能将价值观培养从实际角度出发全面合理的地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为社会中做出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积极地把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形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可以进行一些例如“走访基层或贫困山区”、去福利院送温暖、慰问劳动者、争当爱国行动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研,从而全面了解社会现状,从他人的微笑中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完善自己。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总体乐观,局部负面因素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克服的,所以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教育,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积极乐观应对多方挑战,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肩负的新时期历史任务,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有益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科学价值观,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跟随时代脚步发展自身,回报社会。同时思想领域的进步,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步入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引领当代大学生开创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才能以实际行动联系时代思维,结合正确、理性的价值观理念,塑造健全品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力量,从而赋予社会主义建设未来发展道路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D].湖南:中南大学,2012.

[2]冉怡.试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3]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韦丽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的大学生价 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榜样示范法 新时代 新出路

一、榜样示范法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困境

新时期,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价值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榜样示范法开始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社会树立的榜样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榜样教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引导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作用。对此,我们需要洞悉榜样示范法面临的困境,以作为探索新形式的基础。

(一)榜样神圣化倾向,大众对榜样评选避而不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等特点,不断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种积极发展的背后,是高速运转的生活状态以及高强度的生活压力。这使人们行动开始受现实利益驱使,面对极少的物质奖励以及形式化倾向的榜样评选开始抱着一种“不会评上我”的事不关己态度,草草敷衍。同时,榜样在大众心目中神圣化,榜样被赋予了巨大的光h,大众更多地选择避而不碰。而事实上,大众对榜样评选的避而不碰,和榜样的神圣化倾向,是在相互影响着的,而这将直接造成一种没有终止的恶性循环,最终榜样不愿意成为榜样,榜样不是大众心目中真正的榜样。

(二)榜样推选过程形式化,缺乏对榜样的培养意识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榜样的推选过程存在着较大的被动评选以及形式化倾向。急急忙忙“找榜样”、“找先进”,整个推选过程只是在走过场,不过问群众声音,不了解实际情况,选出的榜样没有代表性,不具备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这样的一种形式化倾向,会让群众开始对榜样产生厌恶、否认的态度,进而开始影响工作积极性,因为这些所谓的“榜样”,并不是他们真正认同的榜样。

此外,企业单位亦缺乏寻找榜样后备力量的意识,也不积极主动地对榜样进行培养。仅仅依靠年度评优来走过场地选出几个所谓的榜样,无疑不足以发光、发亮很久的。榜样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榜样力量是需要实践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的。

(三)榜样作用短暂,榜样力量传播机制不完善

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次地毯式的搜寻榜样活动。毋庸置疑的,这样一次活动,影响力足够强大,评选出来的榜样人物也确实带来了真正的榜样力量。但现在想想,其实这些榜样现在如何,他们当时到底因为什么事迹而成为榜样已经开始被人忘却,榜样的力量也因此开始在慢慢减弱。当代信息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飞快,信息数量巨大。榜样力量在兴起时轰轰烈烈地报道,民众开始接受、信服,也开始受到影响而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随着社会舆论的方向改变,榜样力量的传播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后就再没有人去关注这些榜样的发展,更没有人让这些榜样力量通过其他形式得以延续与传承。

二、榜样示范法在新时代下的新出路探索

(一)增强榜样培养意识,规范榜样产生与培养方式与机制

在新时期条件下都应该积极主动规范榜样产生的方式与机制,让榜样的产生充分显示民主性让榜样真正来自于民众,来自于实际生活。笔者认为,规范榜样产生与培养方式与机制,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增强榜样培养意识。认真严格选择榜样培养对象,通过定期定质地对榜样培养教育,使榜样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能够适应时代精神的要求,为时代提供真正、持久的榜样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榜样的培养不单单指榜样产生前的培养,还有榜样树立之后对榜样的培养。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具备榜样培养意识的前提之下,应该积极探索规范榜样产生与培养方式与机制。首先,榜样的产生方式和机制应该充分体现民主性原则。让榜样真正产生于民众的选择,真正符合民众心中的榜样标准。另一方面,榜样产生与培养的方式与机制应该是具备科学性的。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榜样产生与培养机制来规范榜样产生与培养过程,这其中包括了榜样的评选标准、榜样的培养方式等等。让榜样的形成有条文可循,让榜样的形成不再是“人治”,而是“法治”。

(二)拓展榜样力量传播新路,增强榜样力量影响的持久性

当前新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将直接导致榜样力量在舆论中存在的短暂性。当另一个更为新鲜的新闻到来之时,刚刚传播不久的榜样力量可能就会就此夭折,而不能够持续的影响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再加上当前榜样力量的传播存在着应景式、形式化的倾向,内外因素的挑战将导致榜样力量传播的狭隘以及影响的短暂性。

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学会把握新媒体技术带给我们的机遇,既要利用好传统的宣传方式,也要积极拓展榜样力量的传播新路,通过记录片、网络推送、专题网站建设等方式来推进榜样力量的传播。同时应该注意及时对其进行更新管理,避免流于形式或是荒置的问题存在。

(三)形成榜样权益保障机制,优化榜样示范的舆论环境

前文我们提到,当前随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众的荣誉意识下降,榜样自身身份意识不足。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从上到下地设置奖励机制,通过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方式调动大众的争荣誉意识,以此来促进大众争当榜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榜样权益保障机制,从精神、物质等方面对榜样的基本权益进行保障,维护其形象不受舆论肆意评论,让榜样愿意成为榜样,让大众愿意争当榜样。

榜样示范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其科学性、普遍性等意义。如何在新时代多元价值观念共存的情况下,让榜样示范法继续保持其先进性,让榜样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继续持久地发挥其示范、教育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根据时代特点来进行反思、创新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剑霞.现实与超越・新时期榜样示范的困境和出路[J].理论观察,2007,(04).

[2]姚迎春.榜样效应弱化现象分析[J].探索,2002,(06).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6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课题,而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之外,也要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学生培养情感认知,将情感带入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通过文学素养的教学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文学素养的教学渗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使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中的问题

(一)文学内容解读浅显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课堂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文章词汇讲解和习题讲解,没有重点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感,没有重点解析课文中所阐述的价值观,所以这就导致学生理解浅显,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样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课文中的进行讲解,不能进行更多内容的渗透,也只会导致学生的肤浅及麻木。

三、教育方式不全面

新时代,教育方式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很多家长依然固执要求学生的成绩提高或者拔苗助长,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都将导致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单一的依靠学校,家长也应该配合教师要求,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现在社会形式化严重,教师追逐名利而降低道德标准却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道德观及价值观,这将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轻视教师,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四、忽视情感的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评价学生。新时代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不能单一的评价学生,使学生对教师、学校及所学知识都要产生情感。教师或追求教学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心理,在授课中没有做到答疑解惑,使学生情感淡漠或者缺失,这都导致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渗透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传授基本的文学素养。不仅要通过开展课文内容的渗透,也要督促学生丰富课后文学阅读,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点点滴滴渗透文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代入文学素养的渗透,使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渗透从古至今的各种文学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基础教材结合教学经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教学的设计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文内容接近生活易于理解。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对文化的理解。教师更应该大胆的应用教程,适当的进行创新。

(二)教师应提升文学素养言传身教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素质最大的体现了学生进步的可能性,所以教师队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熟知基本的文学知识也要精通语言的基本素养,拥有丰富的知识量和授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语言方面的能力,也能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的方案设计上,要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授业解惑。对于教学目标要有基本的把握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拿捏得当。老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产生敬佩的心理,也更加理解尊师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学生也能够学习老师的基本修养,能够更加刻苦的进行文学的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