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1
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具体地说,就是被欺凌的学生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因素不对等,被期凌者不敢或无法有效反抗。
校园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校园霸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同龄人而引起的校园霸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
霸凌的种类包含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和非直接霸凌四种。霸凌是一种行为,通常会造成被欺凌者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学业成绩滑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被欺凌者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被欺凌者转而霸凌他人;但对欺凌者也有一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 运用方向]
1.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校园内也要依法治理。很多学校发生校园霸凌后,为息事宁人,大都不了了之,导致校园霸凌越来越多。校@不是法外之地,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霸凌者受到严惩,才能杜绝霸凌现象。
2.普法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生之间之所以发生霸凌事件,根源在于学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学校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因为学校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可见,普法教育任重而道远。
3.霸凌没有赢家。人们一般认为,校园霸凌的被欺凌者是受害者。其实,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唯分数论者当戒之。在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导致校园霸凌行为频发,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 习作片段]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抵制“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学生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
学校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孩子,让学生远离伤害……
预防校园霸凌,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2
治理校园欺凌,学校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和老师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相关活动。遇到校园欺凌案件时,寻求法律的途径,依照法律做出处理。校内要确定相关专门人员,方便学生或老师遇到问题时,能够立刻找到专门人员来处理。
但是校园欺凌问题,仅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校,没有相关方面的有效配合,没有相关立法制度的保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发展专门教育制度
没有专门教育的配合,单靠司法机关的处罚或者当前普通学校的一般教育,面对有些长期欺凌其他孩子的学生,有关方面可能无可奈何。
在中小学校中,有些学生或者因为对应试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力比较弱,或者因为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抑或受家庭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学校该如何处理这类学生的这些行为?是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开除,是交给司法机关处理,还是听之任之?我认为,针对这类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以及违法犯罪因年龄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要尽快完善和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制度。
1978年,我国恢复了工读教育,工读教育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特殊教育的教育制度。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将传统的工读教育的提法改为专门教育。然而10年过去了,尽管名称有了改变,但是内容、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专门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相关的具体制度。现在,传统工读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弱、硬件设备不完备、教育理念和内容滞后等问题,现代意义的专门教育制度并未发展起来。这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学校在面对不良行为以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时,不知该如何解决。所以,要推动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需要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制度。
未来的专门教育制度有三个改革方向:
首先,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所谓的“坏孩子”也有兴趣和志向,要激发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健康的兴趣和志向。应试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让有些孩子在传统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挫折感,有些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有些有了不良行为,有的经常以欺凌、侮辱、打骂其他学生为乐趣。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尽管他们不擅长传统的数学、英语、语文学习,但可能擅长某种技能或艺术。所以,要大力发展以兴趣为导向的各类培训,其中很多都可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这种专门教育的方式,把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正面力量的人才。
其次,以吸引优秀的师资为导向。与普通教育相比,专门教育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要求更高。专门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与普通教师一样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应对各种不同性格学生的现代教育方法。1978年恢复办工读学校时,工读学校教师月工资性收入40元,特教费就有20元,相比工资性收入比例为50%,月总收入能达到60元,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本科毕业生工作十几年后的收入。但我几年前调研得知,现在工读学校教师月工资性收入2 500元左右,特教费只有180元左右,相比工资性收入比例已经很低,这种收入水平根本不足以吸引优秀师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专门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优秀师资力量的涌入。
最后,要以免费或较低学费为导向。要尽可能降低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进入该类学校教育的门槛,使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在未来能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专门教育学校?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司法机关裁决而进入专门教育学校的孩子,包括已经触犯我国刑事法律但因年龄没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学生,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第二部分是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家长无力管教,自愿将孩子送入专门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没有专门教育的配合,单靠司法机关的处罚或者当前普通学校的一般教育,面对有些长期欺凌其他孩子的学生,有关方面可能无可奈何。
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关键是如何矫治这些不良行为,帮助这些孩子回归健康成长轨道。
没有司法机关的配合,校园欺凌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所在地公安机关的作用。不应忽视的现实是,校园欺凌案件中不仅有校内学生,也往往有校外闲散青少年。涉及校园欺凌的社会青年很多都已经辍学,他们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惹是生非,教唆、胁迫一些校内学生欺凌其他学生。对于这些校外闲散青少年的搅扰,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杜绝。公安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依法处理校外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次,所在地公安机关要介入在校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经常欺凌其他学生的校内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其次,检察院和法院也要有效参与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当前有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未成年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事法律,但是由于年龄问题而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规制,这些人认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过度”了。但我认为,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种草率的做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进行打击,对于降低未成年人的此类行为,预防其未来违法或犯罪,可能成效不会太大。
在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各州为了应对少年犯罪率上升而出台惩罚性的法律以保护公共安全。但此后研究发现,这并不能预防和减少暴力,反而提高了年轻人成为累犯的机会。社会还是要达成一种共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关键是如何矫治这些不良行为,帮助这些孩子回归健康的成长轨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打击,而是如何帮助这些未成年人改掉自身不良行为。
在充分发展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专门教育基础上,建议由司法机关根据父母或者学校的申请来决定是否送孩子进入具体哪类专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那些触犯了刑律但暂且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有权决定其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
当前是父母、孩子和学校三方同意才能送孩子进入专门学校,这种局面导致传统工读教育难以为继。没有司法机关的配合,单靠教育部门很难推动专门教育的发展。
构建家庭教育制度
要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培训,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员子女,给家长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我们充分理解父母离开农村或原籍地前往其他地方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但同时,我们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的法定责任,也是保障孩子未来健康幸福的基础。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前一段时间在浙江发生40多名未成年人群架斗殴事件,一个15岁的孩子因逃跑不及时而被打死。其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显然存在很多问题,孩子已经辍学,父母对孩子了解有限,起早贪黑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娶妻、建房或买车,却缺乏与孩子的基本沟通与交流。
为什么要发展家庭教育制度?当前家庭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而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不同家庭的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家教的重视程度、能力等存在巨大差异,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既然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重要,那就不能寄希望于父母天然懂得家庭教育。所谓构建制度,就是要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培训,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3
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频被曝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特点。
8月15日,共青团陕西省委邀请律师、法官、专家和公益界人士,共同聚焦校园暴力现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析探讨、提供对策思路。
女生施暴多采用侮辱方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已经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
“新近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正趋向‘规模化’。”对在媒体上搜集到的51个校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后,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华发现,有多人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37例,且均为多个孩子殴打一个孩子。
施暴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使用刀具、棍棒和其他工具的,有十几例;超越限度的侮辱,如辱骂、下跪、食秽物、现场拍照、拍视频上传网络的,有20多例。致人死亡、重伤的占约30%,更多的则是使受暴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敢见人、神情恍惚、恐惧上学。
这些校园暴力事件往往发生在放学后,刚刚放学时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上课前后。在寄宿制学校,则多发于晚上。事发地点主要在宿舍、厕所,因为这两个地方没法安装摄像头,除此之外多发于校门口。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施暴行为占到一半,多采取侮辱方式,对受暴者造成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相较小学、高中而言,初中生校园暴力最为严重,占64%。”管华表示,发生在初中阶段的校园暴力常以“团伙暴力”为特点,往往是打群架、多对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由于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初中生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并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中,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日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只有动刀动棍、严重攻击才是校园暴力?
在我国,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没有明确界定。
很多人认为,校园里的语言侮辱或同学间的外号、口头禅,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动了刀子、棍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才是真正的暴力。老师对学生语言上的不妥当,也会被认为只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对更广泛的公众来说,校园暴力似乎只是那些“发生在学生中,以欺凌为主要目的的肢体暴力和侮辱行为”。只有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才可能引起相应的重视。
即使如此,这样的校园暴力在现实中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专家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遭遇暴力欺凌时,往往胆小怕事、不知所措。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主动或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告诉学校或父母,“这使大多数的侵害行为被遮蔽,也使其发生往往具有长期性”。
同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普遍的失当做法也给未成年人传达了错误信息:只要没被媒体报道出来,或没有家长追责,学校就会“能压则压”“能盖就盖”,态度消极。
通常,暴力行为轻则由班主任老师教育批评,重则由学校教导处给予纪律处分,不到万不得已,学校很少会选择报警求助。否则,事情“闹大”,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校领导的仕途。
发生在某职业院校的一起刑事案件,令当天参加讨论的一位法官记忆犹新:5名女生在放学后,用酒瓶、烟头等工具,对同校的另一名女生进行殴打、侮辱,手段极其残忍。一审法院依法判处了5名施暴者实刑,但5人的家长托关系、找熟人到二审法院,要求改判缓刑。
“这些家长还未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家长的行为将传递给孩子错误信息,“我犯任何事,都可能在家长协调下不受制裁。”
相关立法仍存空白
“校园暴力,就只是学生间打打闹闹的小型纠纷。”在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徐征看来,公众的这一普遍认知,已造成此类案件与法律间的关系疏离。
2011年至今的5年里,西安市法律援助机构共接待涉及校园暴力的法律咨询2 580人次,受理并办结的却仅为200件左右,占7%。
“咨询的多,申请的少。”很多人认为,校园暴力只是孩子间的打闹,加之事情发生在同学间,对采取法律途径处理也有顾虑,所以大都会选择调解解决。
事实上,我国校园暴力立法也存在“空白”。陕西省律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江涛表示,在特别法立法领域,《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问题,而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均没有涉及。
在一般法立法领域,“对暴力侵害、妨害自由等行为的法律惩戒标准过高”。比如,只有造成人体轻伤、非法限制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才分别构成刑法上的故意伤害罪和非法拘禁罪。而对于污辱、诽谤,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罪,且该罪属于“自诉”范围,必须要当事人自行搜集证据、自行去法院。
校园欺凌上升到刑法的,少之又少,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时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不予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重’对未成年加害人的保护,‘轻’对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使现行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戒缺乏双向保护的平衡,也很难对施暴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我国现行法律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使其在犯罪后常受不到有效处罚,这也导致校园霸凌行为的屡屡发生。”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杨川林认为,在校园暴力防治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
“针对校园霸凌行为,英美两国都具备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以英国为例,有两部主要立法,《恶意通讯法》和《平等法》。美国则有5部法律,涉及中小学校园霸凌行为:《民权法案》《教育修正案》《康复法案》《年龄歧视法案》及《残障人士法案》。
这些立法中,对校园暴力行为与其他行为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界定。
在英、美两国,通常以下两大类行为并不被视为校园霸凌。一是刑事犯罪行为。以下4种行为不列为霸凌行为,而属于刑事犯罪,它们是“用武器和其他物品严重攻击别人”“明显的偷盗行为”“伤害身体或者杀害”“害”。
其次,是次霸凌行为。次霸凌行为,是指在激烈游戏和相互戏谑中受伤,不过这些行为并没导致伤害,“它们并不属于校园暴力范畴”。
美国的校园暴力范畴,被列入的法律主体有4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工作人员、家长、校外机构,美国非常重视“家长”和“校外机构”在校园暴力发生后的法律责任。
早在1999年,英国就规定:家长在校园暴力发生后也负有连带责任。实施霸凌行为的学生遭停学处分时,家长也是责任主体,需要配合学校和有关当局来治理未成年人的行为。法院的“教养令”包括两个方面:一、家长要负责对学生的课程辅导;二、家长要配合学校改善学生的行为。
另外,美国规定,在学生出现违法、,甚至任何具有威胁性、挑衅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时,法院也可以对家长发出“教养令”。这样的举措,将家长有效带入校园暴力的治理范围,也减缓了有关机构的压力。
此外,英美两国均十分重视校外机构的参与。“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很多事情需要通过专业机构完成。”――如果学生因为霸凌行为被停学,或是面临退学处分,除了给予学校的辅导,政府也会通过校外机构依法提供替代性教育服务。
防范校园暴力带来“二次伤害”
直面校园暴力,寻求解决途径,成为必须面对、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对校园欺凌开展专项治理。这意味着,校园暴力问题已引起重视,将其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
在专家们看来,一个多方联合,社会参与,协调互动,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综合治理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级预防’体系亟须构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褚宸舸表示。“一级预防”针对全体学生,加大教育力度,帮助其建立底线意识、安全意识和面对暴力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建立畅通渠道,制订应急预案,定期排查潜在的校园暴力诱因,为学生提供随时可触及、随时可获得、随时可信任的帮助,消除被欺凌者的心理恐惧,治校园暴力于“未病”。
“二级预防”:在已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对施暴者及时制止、训诫,对受害者及时救助、辅导。
“三级预防”:杜绝可能会持续或反复发生的校园暴力,或因媒体报道带来的二次伤害。
这其中,“判后教育”尤其值得关注。目前,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施暴者除了进少管所,就是被判缓刑回家。实际上,出现问题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多有缺失,他们回到社区后无人看管,重复犯错率非常高。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4
您好!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将于4月27日—28日举行2017年春季田径运动会。根据国家放假规定,4月29日(星期六)——5月1日(星期一)为国家法定放假日,放假3天,5月2日(星期二)返校,按照课表上课。现将有关运动会、劳动节事宜告知您,并请您做好相安排关:
一、运动会相关要求:
1.4月27日一整天,作息时间不变;4月28日一上午,全校11:30放学,学校没有中餐。如遇雨则照常上课,运动会延期举行。
2.运动会纪律要求:可携带水杯、遮阳帽、防晒霜,不可携带其它食品或物品(班主任规定的物品除外)。
二、五一实践作业要求:
为喜迎胜利召开,全体队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参与活动。我们将选择优秀作品展出,甚至还可以将队员的作品推荐到教育局、少工委。
活动内容
活动要求
参与年级
“绘成一幅画”
通过绘画,让习爷爷了解你的生活、学习、家乡的新变化、还有你的梦想和追求。(绘画作品上写明学校、班级、姓名)
一二年级
“制成一张明信片”
用卡纸制作一张特色明信片,在明信片上写上你想对习爷爷说的心里话,告诉他你见闻的新鲜事,分享你的成长故事,还可以提出你的渴望和需求。(明信片落款写明学校、班级、姓名)
三四年级
“写成一封信
通过书信与习爷爷交流思想,成为朋友。书信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的收获、你的梦想和追求,你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还可以写对少先队组织、学校、家乡、祖国发展的建议。
(用A4纸排版,标题下写明学校、班级、姓名)
五六年级
三、对孩子的成长教育:
1.尽量不要到封闭、人多的场合活动,积极预防手足口病、流感、诺如病毒等各类流行疾病。
2.不擅自结伴外出,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玩危险游戏,游泳必须在家长的带领下到有安全措施的地方进行,严防溺水事故。
3.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了解孩子在校的人际关系,排查校园欺凌暴力现象;关注孩子上网行为,健康上网,注意劳逸结合。
4.教育孩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三无”食品,不吃没有QS标志的食品,不吃变质、过期的食品。不暴饮暴食,确保身体健康,一旦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5.督促孩子完成假期作业,并做好辅导和检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同时要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感谢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祝您全家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5
〔关键词〕校园危机;应激反应;心理教师;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79-02
一、心理教师参与校园危机管理
校园危机事件按照时间序列可以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干预三个阶段,心理教师在每个阶段甚至全程都会参与到危机事件中。在这些活动中,每位心理教师都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
首先,心理教师参与危机事件事前预防。随着学校危机意识的提升,危机学生筛查逐渐成为很多学校的常规工作。当学生在家庭形态、身心状况、行为和情绪表现、重大生活事件等主题上具有一定特殊性时,容易成为学校关注的对象。过去这些学生都由班主任管理教育,如今很多此类学生以“高危学生”名义,成为心理教师的工作对象。心理教师要主动约谈学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评估,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档案,制定并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并对他们的发展进行长期跟踪和记录[1]。
第二,心理教参与危机事件现场处理。很多师生危机事件发生在校园中,我们遇到过的有站在窗台或楼顶威胁跳楼,有将自己反锁在教室或厕所中不肯出来等。还有一些危机事件出现在会谈中,比如学生提到有自杀企图、受到害和家庭暴力等。学校管理者一方面需联系监护人、亲属、公安和消防等部门,另一方面希望心理教师能够出面,安抚和平息危机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绪。心理教师要快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对危机风险做出评估,寻找和利用可以支持当事人的各种保护性资源,处理当事人的情绪、认知和需求,开展面对面的危机化解工作。
第三,心理教师参与危机事件事后干预。一些危机事件属突发意外,比如同学因溺水、触电、坠崖或交通事故等原因身亡,包括师生自杀身亡,这些事件对班级和学校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造成心理冲击,需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心理教师要评估校园危机的风险程度,制定危机干预方案,采用团体、个别、家庭、热线、心理互助与自助等辅导形式,利用谈话、游戏和艺术性心理干预策略,对当事人进行危机干预,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秩序,制定和实施长期的危机监测机制。
二、校园危机对心理教师的冲击
危机事件会对身处其中的个体造成极大压力,而这些发生危机的师生与同处其中的心理教师具有诸多交集,参与校园危机管理的心理教师自身也会产生各种身心应激反应。
首先,心理教师会有生理应激反应。比如长期大量地约谈班级高危学生,很多心理教师产生疲倦感,对危机线索敏感度下降。参与恶性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心理教师出现缺乏食欲、难以入睡、身体麻木、头脑昏沉等感受。
其次,心理教师会有情绪反应。在大量危机预防工作中,心理教师会出现烦躁、易怒、担心、焦虑和敏感等情绪。在危机干预中,很多心理教师需要直面危机现场和受到危机冲击的个体,他们会出现震惊、害怕、失落、无助和悲伤等情绪。比如一所学校学生自杀,该生曾参加心理教师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心理教师出于工作职责立刻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同时却认为自己本可更加关注到该生,并有可能挽救他的生命,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情绪中。
第三,心理教师会有自动化想法出现。面对短时间没有改变的个案,心理教师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效;看到很多在辅导室有所转变的个案,回到教室和家庭又回到初始的问题状态,心理教师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在危机事件中听到管理者将危机发生归责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平时受到忽视,出了问题就受到指责。很多经历过校园危机的心理教师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职业信念受到动摇。
第四,心理教师会表现出一些应激行为。在高危学生筛查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担心漏报,会强迫性地搜寻危机线索,关注学生的言行细节,甚至做出过度解释。面对正在发生的危机,很多心理教师不想参与其中,有逃避反应。在危机干预之后,一些心理教师面对个案表现出退缩、讨好等行为。
三、心理教师的自我照顾
长时间在压力下工作,或者对于压力应激没有进行系统处理,都可能让心理教师产生专业耗竭和职业倦怠。为保证来访者的利益一直放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保持高度觉察,并主动进行自我照顾,将自己维持在最佳状态[2]。这也是我们为心理教师做督导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第一,心理教师要有意识地维护自己健康的生活形态。健康的生活形态包括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娱乐,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亲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合适的业余爱好,丰富的精神生活,持续的专业规划与教育等。很多时候,巨大的工作量挤占我们宝贵的休闲时间,很多心理教师甚至会将适度的轻松自在视为羞耻。工作与休闲的平衡需要得到组织和管理者的支持与认同。美国加州一些社区心理卫生中心设有“心理健康日”,当日允许心理工作者集体出游,在游玩和互动中纾解压力,调整身心状态。
第二,心理教师要主动参加督导活动。学校中心理教师的督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师徒结对,二是同伴互助,很多时候表现为案例研讨和技能展示等心理教研活动。一些接受我们督导的教师,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全程都会与我们保持紧密联系,在危机事件风险评估、危机现场应对、危机干预流程、心理工作伦理、自身权益维护等方面听取意见。我们在校园危机事件结束后,也会有意识地对心理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提出身心调整的建议。
第三,心理教师要主动保持同行交流。现在很多学校心理教师为数不多,大家平日工作繁忙,少有时间交流,很多心理教师处在孤立的工作状态。心理教师要主动找寻当地心理同行,共同参与一些能够分享、交流和促进专业自主与合作的组织。我们每月组织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一次读书会活动,活动采用无领导团体形式,主题涉及专业理论和技术、心理教育活动与个案、教师身心自我维护等。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心理教师分享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接受他人的支持与鼓舞,读书会为大家搭建了共同成长的专业平台[3]。
在校园危机高发的当下,心理教师承受着较大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对心理教师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替代性创伤和创伤后应激反应。如果心理教师平日能够对所处情境保持觉察,就有可能对危机事件做出合适恰当的反应,并在危机事件的压力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晓曙.浅析校园危机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1) : 201.
[2]陈素芳.NLP技术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 (8): 43-47.
预防校园欺凌建议范文6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人际关系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上升。有调查发现,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运作的满意度偏低,约10%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朋友,60%的青少年与外人只发生表面的接触,只有1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人际关系和谐”,还有80%的青少年不愿向他人吐露“真心、真情、真话”;不仅如比, 29.6%的青少年也认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不被人理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会产生急剧变化,处于充满矛盾且很不稳定的时期,同时又会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容易造成心理危机。只有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与家人、教师和同学正确的相处模式,才能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提升中职生活的幸福感。
目前在中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团体辅导与箱庭疗法等,但这几种方法不能真正深入到中职学生求助者的内心深处。近年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受到许多治疗师和求助者的青睐,它能够帮助求助者深入思考人际关系,所以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给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更加直击学生心理困扰的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解决人际关系的困扰。
1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创建,被誉为家庭治疗师的先驱。治疗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应对方式,治疗师会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并掌握一些更适宜的沟通技巧与行为方式,帮助求助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变化,并对自我进行肯定。其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求助者正视并认同自己,帮助他们体悟自身存在的丰富能量与大量的资源,让生命将更加自信坚定、快乐平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许多人际困扰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的,因此可以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解决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2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解决初中生人际问题
2.1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际问题
大部分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学生都不能通过自身的尝试解决人际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找到问题根源。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曾努力过,但却并未取得显著效果。在父母眼中,他们会觉得孩子太过自卑或自负;在同学眼中,这些同学是不合群且不应该跟他们说话的。这类外在评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所以作为中职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这个问题,提升个人价值,才能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2系统化的咨询理念帮助消除人际隔阂
中职W生在进入青春期前多是处在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人际关系中,但进入青春期后,叛逆的心理会让学生想对父母的建议进行反驳,从而满足内心存在感的实现。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依旧使用与之前教育孩子所使用的相同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更加反弹的心理,而这种反弹心理也会一直伴随孩子整个青春期。“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会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同时也可以帮助父母体会到:父母通常会重复其在成长过成功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2.3运用积极的正向导向帮助学生
萨提亚心理治疗模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补充内容,它强调“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因此,教师在在改善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上,要注重如何去解决他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出现的问题,治疗时多多关注积极正向及健康的方面。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进行咨询时,就可以帮助种子学生从过往失败的人际交往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正向方面,在每一次的咨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内在追求,激发他们的内在正向能量。
2.4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价值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价值是个人力量的源泉,当人们喜爱并欣赏自己时,身体内部的能量会有所提升,如果能够协调使用这些能量,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成为一个运转顺畅的系统,有力地支撑我们应对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带来的挑战。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部分是在中考中失利的,也有部分是由于家庭因素选择中职道路,因此此类学生看待事情多以负性评价为主,自我价值感较低,无法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时容易没有自信,不能正面面对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他的原生家庭图、一起探讨他及家人、朋友、长辈的内在冰山,让学生看到隐藏在行为、应对姿态以及观点背后的真实自我。通过帮助学生正视,进而满足的内心期待,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知觉,感受到自己面对人际关系时心态的转变,不再惧怕由于人际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痛苦。随着来访者自我价值的提升,他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萨提亚治疗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决策者,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认定为是无价值的,也会珍惜自己、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发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不良行为。
2.5帮助学生学会宽恕
在校园里,学生有时会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而由于年龄阶段的不同,其程度与表现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欺凌弱小的人际问题比较常见,虽然不一定每一次的人际冲突事件都会产生严重的校园恐慌,但是其都会造成实施暴力和被伤害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时,会先从解决伤害、愤怒和怨恨等负面情绪入手,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是强烈且带有报复心理的,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促使学生又一次采用暴力行为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导致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再次发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认为:运用宽恕的心态可以帮助一个人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放弃对伤害事件的报复行为。治疗师通过体验性探索来帮助学生主动看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处理他的情绪反应,从而满足学生的期待与渴望。通过内在冰山理论来了解其侵犯行为和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痛苦和报复心理。教师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抵御青春期时冲动的想法及行为,减少校园人际冲突事件,帮助来访者疗愈自己的伤口,减少校园人际冲突,维护校园的和谐气氛。
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中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3.1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处理师生关系
萨提亚家庭模式将个体比作冰山,冰山从上至下分别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通过这八个层面,依次看到了个体在生命中的期待、渴望与真正的自我。这是了解学生内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与学生产生共情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不能只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依据,同时应该有理论作为支撑。冰山理论从浅至深,让教师能够像走阶梯一样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也提醒教师要解决与学生之前存在的隔阂,不能只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进入学生的期待和渴望层次,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意识到问题并作出改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犯的错误则是把教育停留在表面,用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想法,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渴望层次。冰山理论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理论支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不能只是奔波于解决已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发现行为背后隐藏的期待、渴望和自我。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深层渴望是什么?是否因为受到什么事件的刺激,或者处于青春期所以无法暗藏躁动的心情。其次,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事情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学生可能会做什么。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及时处理已发生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预防的知识普及。最后,学生冰山层次中的“渴望”层次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更加完整,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口头说自己很爱学生,或者只把这份爱停留在日常小事中,更要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切实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做一个像朋友一样的倾听者和建议者,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认可。
3.2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改善同学关系
萨提亚的五种应对姿态是人们日常行为中最主要的集中方式。例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么是一方讨好另一方,尽量让同学开心;要么就指责对方,和对方对着干;要么是超理智,随便对方怎么办;要么是打岔,想到别的事情。多次反复后,学生之间就容易形成固定模式。在初中阶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比跟老师和家长更亲密,他们需要互相分享各自的烦恼和秘密,寻求可以倾听的对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四种不恰当的应对姿态则会对双方的关系产生影响,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阻碍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例如:学生会因为受到同学的指责而不再与其他人交流,通过报复、攻击等行为来做无声对抗。当个体的自我价值降低时,就会在行为上产生不良表现;当个体的自我价值提升时,其行为则会呈积极正向趋势。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讨论时就事论事,不能因为一件事情产生矛盾就把这种负性情绪转移到所有事情上,相信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改变学生之间的关系。
3.3原生家庭改善家庭关系
在父母与子女交流时,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多以指责的态度批评孩子。然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父母的指责多是唱反调、或者是超理智、打岔,不能真正领会父母的用心。而父母也很少考虑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就算考虑到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与孩子交流的方法。面对学生身上的不正确性格与习惯,或许可以考虑从原生家庭的长辈方面入手。比如,一个在家经常遭到父母指责和说教的学生,在学校里这类学生要么就十分内向,不愿多与他人交流;或者会选择做出一些事情来吸引老师与同学关注的目光。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与行为,要考虑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是否与其原生家庭有关系。
家庭关系融洽和谐,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同时教师也能结合学生不同的家庭因素,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学会与父母交流,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4结语
中职阶段,人际交往成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同时也需要家长一同配合,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面对青春期要张扬个性的中职学生,家长的权威压力和教育已慢慢不适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中职学生应对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模式与中职阶段所需要的心理需求相一致,注重心灵的触碰与自我的成长力量,同时不需要学习太过复杂的理论,所以非常适用于中职教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家校走进中职学生的心理,通过改善人际交往障碍,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贵芳.大学生人际交往闭锁性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6-68.
[2] 雷霞.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及其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78-81.
[3] 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M].社会心理科学,2008(1):112-115.
[4] Banmen.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