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文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文化管理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社区;体育现状;体育文化建设;管理途径

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们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国民体质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1.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参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社区体育参与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位制的组织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分人不再就业于国有单位,他们和工作单位的关系已变得以经济关系为主。即使是在国有单位,单位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职能正逐渐淡化,同样变为以经济关系为主。这些组织性、结构性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位意识”和“组织参与”的社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然而,旧的“行政本位”和“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体制和参与规范无法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人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依然更习惯于“单位意识”和“单位参与”,社区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还有待时日。

2.老一套的工作方法、内容远不能满足居民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造成居民社区体育参与热情不高,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法规划和管理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讲究声势、忽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情况。如社区体育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虽说丰富,但明显是以老年人和居民家庭为主,涉及青年个体需求的内容不多。社区体育活动也是如此,这些活动一是为应付检查,走走过场,没有考虑到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每年的内容、形式都如此,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导致居民的热情普遍不高。除了一些老年人和少数热衷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其余的人大多是在单位的组织下不得已而被动参加的。

3.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都市活动场地缺少的现实客观上不利于居民社区体育参与行为的增加。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市民的搬迁和流动加剧了,人们离开原先熟悉的体育生活环境,居住到新的陌生的社区中;在同一社区中,住宅区有低、中、高档之分;居民异质化程度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对于培育居民自觉主动的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在客观上产生了障碍和困难。改变居民社区体育参与不足,当务之急,应从两个方面努力:(1)确保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的决策,通过自治,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居民参与意识来自居民对自己在社区体育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这种确认要在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才能实现。在目前居民自治能力不强,自治意识不高且缺乏惩治经验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可以从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居民深切关注的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围绕该事务开展自治参与。(2)创造条件,引导居民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社区体育建设参与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它不仅仅是参与公益性或有组织的活动与事务,在目前居民异质化程度高,参与意识高低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让每个社区居民从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出发,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内容。

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的需求,可通过以下途径,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机构。目前,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多依靠各级群众体协、街道体协、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和辅导站等。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大量群众性的社团体育组织,对进一步合理利用体育活动场地,吸引不同层次的人群参加锻炼,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少城市和地区没有健全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对各类群众性的社团体育组织缺乏应有的组织领导,管理不力、放任自流。同时,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城乡相应的社团组织很少;或者缺少开办社区体育的经验,使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相对显得贫乏和单调。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要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应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转贴于

2.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目的和意义,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本身奇缺,也就谈不上对他们进行培训及技术等级职称的评定和授予工作。在进入新世纪时,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高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急剧增加,自发、自治、自由的群众群体活动已经普遍开展起来,而且还会继续发展。但开展这些体育活动因缺乏体育指导员的有效指导,使之得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即使有少数业余体育爱好者自发进行指导,由于他们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训练,其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以及难免存在的随意性和不稳性,同日益发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求自然相差甚远。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必然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因此,尽快建立一支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3.依托大、中、小学校,解决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 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仅0.85平方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体育场地缺乏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重点放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上,而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群众从事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不利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民群众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的矛盾相当突出。

而学校由于多年的积累,体育场地等设施还是较完备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2006年8月6日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宣布表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学校体育场馆是全国体育场馆的一部分,并且占到全国体育场馆的2/3。如果学校的场馆设施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无疑对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元锁.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杨卫民.健身请到社区来[N].中国体育报,1998-10-31.

[3]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5).

[4]吕树庭.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1997,(6).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 文化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67-02

我国正走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体育事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体育运动学校是“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是体教一家的特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大多从业余体校发展而来,一般涵盖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两个教学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学习主要以基础学科为主,是培养学生运动员文化素养与良好情操的关键时期。文化教学管理是体育运动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一些影响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

一 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训矛盾严重

“学”指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训”指他们的专业运动训练,这两项技能的内在规律截然不同,运动员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才能掌握。但是学、训都需要占用时间,体校一般采取半天文化课教学、半天训练的时间分配,这意味着学生运动员比同龄孩子少一半的文化学习时间。在有比赛任务时,仅有的学习时间也会被占用,而在平时因为训练体能消耗大,文化课经常成为学员放松恢复体能的时间,没有饱满的精力可以投入文化学习。

体育运动学校对运动员的管理一般实行教练员负责制,教练员对学生的选材、输送、训练、生活一手抓。学生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成为衡量教练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教练员往往注重给学员灌输争金夺银的竞技目标,而对学员文化学习的关心则相对较少。

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体育运动学校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按照学生的年龄分班学习。由于学生运动员的选拔一般是通过教练员考核其运动成绩决定的,他们的文化成绩不在考查之列,往往同一年龄段的学员文化程度差距较大,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既不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

3.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根据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制定,采用国家材,参加统一升学考试。这一学段的文化知识科目多、知识量大,学生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全面掌握文化知识存在很大的困难,运动员通过升学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几率很低,而在运动员单招考试中仅考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文化成绩。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般还在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中专课程。课程设置偏向基础知识,比较沉闷,存在“多、繁、深、旧、难”等问题,而针对社会对人才需要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很少开设。

二 加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校管理的模式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训重学,两手抓,在教练、教师、学生心中树立学训并重的思想意识,明确教练员对学生文化学习的管理职责,教练员考核指标体系应与学生文化学习效果挂钩。世界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而运动员的智慧来源于智能的培养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一方面要使教练员真正认识到学好文化基础课不仅有助于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前途也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也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将来自己前途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学生重视文化课、认真学好文化基础课的动力。

2.提升师资水平,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体育运动学校属于事业办学,不像教育系统对教师培训管理有一套成熟的办法。师资水平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校内教师进修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面向社会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鼓励教师研究编制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教材,并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在涵盖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把体育营销、休闲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相关产业知识融入其中。在教学中,坚持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高效课堂。

3.明确目标,营造学习氛围

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明确的目标犹如夜航中的灯塔,它能给我们引路。运动员们大多在训练上具有明确的目

标,要在各项体育赛事中争金夺银,因此,在训练场上刻苦训练、无怨无悔;而对于文化课,却认为自己通过体育成材,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甚至有些运动员认为不需要读书,只要运动员等级上去了自然就会被保送大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氛围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大家都重视学习,共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促进文化学习的开展。可以搞学习竞赛,让运动员们你追我赶,以有知识文化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运动员一般好胜心较强,竞赛的效果会比较好。在校园中还可以通过设立宣传标语、主题海报、读书角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以充分发挥教练、教师、学校、班集体的力量来营造积极向学的教育氛围。

4.完善考试制度,创新激励机制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负担更重,承担双重学习任务。教师在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查时,应借鉴而不能完全套用普通学校的考试方式,应适当降低考试的难度,给予他们能够驾驭文化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励他们学好文化知识的信心。把文化考试成绩作为选材和输送的一个参考指标,给学生增加自觉学习的压力。对于文化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应给予奖励,给其他运动员树立榜样。对于每一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和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及时评价,帮助进步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激励其努力学习;给退步的学生敲敲警钟,让其迎头赶上。好的考试激励评价制度可以督促学生不断追求攀登知识的顶峰。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学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多种管理手段发挥教练、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董晓青.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厌学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8)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3

   一、领导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年,主管局领导局派送稽查人员到南宁参加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外,全部人员还参加了县政府组织的行政执法资格考试。配备并更换了一批办公、电脑设备。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有所加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我局在县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试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二、理顺管理体制,市场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200*年,加强对了音像市场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摸清了音像市场家底,掌握了全市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总量、项目分类、经营规模、布局等第一手资料,并通过重新审核登记工作,压减了一些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音像零售、出租经营点,治理了“滥、小、差”,为今后的音像市场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网吧专项整治”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网吧管理体制。根据我县“网吧”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现状,我局与公安、消防、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规范整顿方案,随即着手网吧的规范整顿工作,使网吧行业逐步得到规范化。

   三、大力整顿治理,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净化。

   (一)音像市场。县区的一些音像制品被责令停业后,不法经营者在原集中经营场所周边聚集,从事地下经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决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多次组织稽查力量冲击原集中经营场所。对还没有办理音像制品许可证的经营户,我们采取了先发通知书,后派稽查人员上门做思想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许多原来怀有侥幸心理不办理许可证的经营户都办了证。全年共查获500(张)违法音像制品案8起,最多的一次查获 100 盒(张)。目前,音像市场稽查力度明显加强,不符合重新审核标准的经营点正在被逐家监督关闭,音像制品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得到遏止,市场净化程度有所提高。

   (二)网络文化市场。200*年,与公安、消防、工商部门一起,对全县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4家“网吧”统一做了相关信息、数据的档案,为网吧管理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国务院及文化部“网吧专项整治”颁发后,立即根据文件精神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和文化部、自治区、市有关文件精神,一方面暂停“网吧”的审批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网吧的巡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经营行为。在6月至12月共出动检查 人次,检查网吧 家,对不符合安全规定的2 家场所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并关闭了1家无证网吧。全县发动了“零点行动”,岑忠敏局长及局分管领导黄晨曦亲自带队,在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配合下联手出击,持续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成效和社会宣传效果。在此几月的时间里,联合执法出动检查120余人次,检查网吧30余家次,查获的违规经营单位4家全部予以立案,对4家违规经营单位共罚款3000元。

    四、规范行政行为,文化市场初现繁荣

   通过200*年的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各地的行政审批和执法检查行为进一步规范。随着行政行为的逐步规范和执法力度不断的加大,“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繁荣”已初见成效。在各级文化部门鼓励、支持下,一批有经济实力、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经济实体开始投资文化产业。本地民营企业投资:黄青云开办的“一木网吧”、“凌科数码”、“翰林书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许多单位和民营资本开始看好音像市场,纷纷投资正版音像制品经营,以先进的业态和规范的方式投入经营。这些先进、规范的正版音像企业的兴起。较大规模正版音像制品经营活动填补了打击盗版制品后形成的市场需求空缺,支撑了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通过近半年的整顿规范,网吧经营条件基本好转。县区最大的网吧,经营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配置电脑100多台,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发展”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文化市场的繁荣初步显现,为下一步文化市场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从总量扩张向层次提高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宣传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开展了众多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如文化部门与各乡镇联合举行了10余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并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歌舞、小品等精彩表演送下乡进行宣传,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又较好的宣传了有关法律法规。200*年10月,并在在县文化广场的宣传活动现场设立了法制咨询台、播放专题宣传片,分发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横幅,陈列宣传板报,进行鉴别非法音像制品讲解,很受群众欢迎,并现场接受群众举报。在国务院、文化部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的几月时间里,各种媒体宣传、解释《条例》、公布举报电话等共计4篇次,宣传广告,并与当地电视合制作了“让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的专题节目。全县每个网吧主要经营负责人都接受了《条例》的学习培训,每家网吧都在入口处悬挂了统一制作的“未成年人禁入”警示牌。

   此外,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注、监督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如我局举办了**县加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现场会,聘请了一些退休老干部作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进一步加强、完善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工作。组织了经营业主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组织义务监督员检查市场。局分管领导黄晨曦副局长还与教育、卫生、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走进乡镇许多中小学校为学生进行知识讲座,受到了强烈反响。许多地方还采取张贴宣传画、散发宣传材料共2页,当前第1页1

、公布举报奖励电话,联合县教育局、团市委和中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告别网吧行动”现场签名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

   纵观全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总体推进不够,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力量、经费仍严重不足。市场规模和发展态势与管理力量严重不相适应,影响了文化市场的规范、净化工作。

    二是由于连续多年的治理整顿及政策上的诸多限制,支持、鼓励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的措施不多,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摒弃将繁荣与放开审批简单等同的观念,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学习国内外文化市场发展经验,扩大市场准入,繁荣市场。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4

本文基于公共管理项目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动力、考评机制、认可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确立多元的文化教育理念、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公共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侵蚀日益严重,导致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遗失、消亡。因此,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和教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积极发展的动力。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而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将发展民族文化与创造社会财富相结合一直是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公共项目管理体系发展成熟,但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方面几近空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项目管理理论在政府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项目管理这一特色领域。民族地区由于其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的地理和周边环境等共同特征决定了其进行公共项目管理时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尤其迫切;如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也引入项目管理思想,不仅能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更能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空白。因此,在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以期利用公共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探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动力,不仅有着保护、弘扬、传承珍贵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功能,更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与潜力,创造社会发展新型模式的良好契机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适机推出响应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打造科学的、环保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启了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新途径,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功能的实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中营造利益、高效的良性循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构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冲击,社会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也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聚局的地区,本文中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明确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也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如民族语言、歌舞、运动、习俗等。

2.1.2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同普通项目相比,公共项目具有产出的公共品性、收益和成本的外部性、项目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公共项目管理指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公共项目活动上,以满足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的需求,包括项目范围、时间、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集成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2.2相关研究现状

2.2.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相关研究

1988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指出“一体”是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56个民族的璀璨民族文化汇成了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有关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几个层面:一是针对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研究,如张俊豪在《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一文分别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两个层次,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二是课改、科目等同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如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提出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三是选取某一特定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内容进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如陈延亮通过对湘西州5所中小学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考察,发现对于是否应该开展“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是否有必要传承土家语的问题上,部分群众甚至少数领导干部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四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如陈爽《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探析》一文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蒙古族家庭教育价值对指导个体健康成长、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构建和谐社会、民族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2.2.2公共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我国的公共项目管理工作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像比如国外的公共项目管理研究起步晚,发展还不太成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任淮秀教授出版《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1997年同济大学黄渝祥教授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对公共项目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原则、评价报告的撰写做了系统的介绍。很多学者在推动我国公共项目管理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以后,国家计委、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了关于公共项目评价的文件,制定了评价办法。财政部于2002年印发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2004年印发的《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了我国公共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目前公共投资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一些公共项目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例如,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一些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建设投资等,所以这些使得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密切关注。

3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体单一

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教育层面,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缺乏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由于政府更多的是从宏观和管理的视角进行决策,与民众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等局限,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执行不够到位,民众参与度不够。从各地开展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来看,一方面学校依据政府相关政策积极行动,拓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却不买账,认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能力;此外,一些老师对新课知之甚少,甚至对民族文化教育产生误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传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单一主体主导难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3.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民族特色不明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关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机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而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等方面较为落后,在教育方面多是照搬内地模式,没有切实的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状态,忽略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一味地学习主流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课程设置一致,追求“应试”“升学”教育。

3.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表现在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相关利益团体主要由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被动配合的学校、被动参与的学生及和心有疑虑的家长组成,其中除了政府基于社会责任担任主导和组织的角色外,其他群体的主动性都不强。以四川兴文县为例,其推行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政府一手推动,学校的作用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要求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添加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学生在文化课累了后就参与一下文化娱乐活动,而家长则不太认可在学校开设这些民族特色文娱活动,并认为其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3.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的局限性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但是现而今由政府主导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主要停留在义务教育的附属位置。在政府层面,考评结果也主要围绕政府的投入、决策、规划展开,即政府考评主题和对象都是政府自己;而在学校层面,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包括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课程等,只是高校以应试成绩为主要考核的附庸。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公共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全面考虑。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不仅在考核标准上、考核程序上,还有考核结果上都存在局限。

3.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我国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一直不高。比如四川省兴文县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在各个乡镇迅速的繁荣起来,但是事关学校的教育大计、升学率,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持怀疑态度。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要局限在美术、体育等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次级学科里,而没有专门的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和教师;此外,学校也不放心在主要学习时间中配置太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学习时间。在家长层面,一方面认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不关孩子的事,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认为学校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减少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外在的学习干扰,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考课程中。

3.6民族特色文化遗失,传承艰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众多少数民族并存的大国。在文化上,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现代化在带给全世界人民便利和舒适的同时,遗失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变得日益艰难。在民族教育层面,寄宿制的推广让新一代的青少年接触纯正民俗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日益淡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4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公共性强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长期主体单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是一个公共性强的公共项目。首先,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项目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一个国家的荣誉。然后,民族特色文化很重要,但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政府是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最好的提供者。但现实是,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型,无法周全考虑一个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工程在各个区域、时间点的变化需求,导致单一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并不健全。

4.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性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形式主要以上课为主是受长期教育惯性思维影响的结果。义务教育体制下,上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而言,其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民族特色,光依靠简单的上课是无法展现出来的。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也不能激发当代年轻人的兴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创新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让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能以多样化的姿态不断发展。

4.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激励体制缺乏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造福社会的公共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其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无论是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文化传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政策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动力和参与度不足。在经济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成本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事业,经济效益并不稳定且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出来;在社会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只对极少数行业领域工作有益;在政治领域,民族文化教育只是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花费时间长,且对绩效考核和评比意义不大;在教育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属于次级教育课目,不是应试教育的必要条件。

4.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多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在小范围内以娱乐的形式给大家提供民族娱乐性教育,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和配套机制。例如兴文县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原定于今年实现的“利用大坝苗族乡的教师资源,构建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民族艺术教育链条,注重民族艺术教育的承前启后性,让全县学生从幼儿园时期起就接受系统化、序列化的民族艺术熏陶。”还未实现,到目前为止最有成效的也只有“沙坝学校”。完整而科学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有待形成和完善。

4.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

尽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已经作为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形式,并以政令的形式推动着。但是由于社会固有的信息滞后性,大部分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存在任职缺乏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倾向。这主要是政府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造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仅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或是民族文化节日民族文化比赛等形式宣传显然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弄清楚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4.6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浪潮。许多地区由于建筑修路,对传统民族文化肆意掠夺,导致民族文化流失。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全面了解,忽略了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特色文化的消亡。

5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5.1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要求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一元教育,更多的尝试多元文化教育,共同将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推向前进。首先要参与主体多元化,如家长联盟、社团、学校等;然后要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不仅仅是上课的方式,还有让学生以参观或出游的形式亲身体验民族特色文化。

5.2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

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升民族教育政策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前应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做充分的调研,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好各方利益权重的考量,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反馈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争取各方利益团体的认同和配合。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让各方利益群体都参与进来,实现多方协调合作,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发展。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公共项目的一种,且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其公共性更强。要让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分析标准。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需求,做出符合预期的激励机制。例如少数民族教育加分、学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办学投资等。

5.4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唯有教育评价标准不局限于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续发展网络工具加强民众绩效评估工作的同时,同时注意偏远民族地区的意见收集,例如采取走访、定期座谈会、长老会谈制等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运用。

5.5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

宣传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民众的认同,让民众自发地参与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中来。做好宣传就要首先针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项目规划,再借用多种渠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让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充满期待。

5.6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与开发并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针对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问题,需要保护与开发并举。首先就其保护层面,民族地区有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外在原因逐渐遗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多元合作下加强对这些濒危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包括申报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培养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技能人才等;然后就其开发层面,可以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让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与时俱进。

作者:孙鲁毅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37.

[3]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76.

[4]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5]程铁信,付聪.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10.

[6].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1.3:32.

[7]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8]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9]陈延亮.土家族语言传承的断代与拯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49-54.

[10]夏铸,谭志松主编: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5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无烟环保产业”,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制约因素 提升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创意、智慧、技能,对技术、经济、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使其融合,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意活动,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包涵创造力,文化底蕴,知识产权,故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化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附加值,产业覆盖范围广,波及程度大,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低,资源节约生态型产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在46.08万个法人单位中,有内资单位44.87万个,占97.4%;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6276个和580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从2006-2009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见图1),呈现总体递增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比率在2006-2009年期间,分别为17.1%、25.2%,19.0%和10.1%,其年均增长速度达17.84%。同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5%、2.6%、2.43%和2.5%。

2009年中国“文化企业30强”,其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双双超过10亿元的有21家,税前利润超过亿元的有24家,分别比首届增长31%和7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税收体制不完善,重复征收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对文化产品征收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四类,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呈现“双高”的特点,且增值税制度具有征税范围过小、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营业税的缺点。此外,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税收体制至今与其他商品的税收体制不一样,营业税制度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制度。2009年,我国增值税改革又前进了一步,即由原来的生产型改成了消费型,但是营业税的改革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营业税的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缺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理解狭隘,导致针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呈现税种分散、方式单一、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综合来看,我国缺乏统一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二)概念理解狭隘,流通体系缺失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不统一,而我国采用的文化产业是指狭隘上的文化产业,这使得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只局限在很小的空间内,最终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部门之间分割严重,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等充分流通提供保障,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出现资金断裂、信息断裂等情况。此外,由于文化产业流通不连贯,导致文化产品在流通中间断,这容易使得文化产品在流通中出现版权泄露等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工信部这四大部门,由于考虑各自的利益,四大部门在颁布政策等方面,都是根据其所管辖的范围来进行的,这势必会导致文化产业整个链条发展的政策重叠、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多头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影视播映单位,出版社,音像制作,服装玩具生产公司等,这些企业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障碍,这进而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要求其专业人才具备一些独特的品质:对艺术的灵感;对技术的敏感。但是在我国文化界,情况令人堪忧,懂文化艺术的人才电脑制作技术差,熟悉电脑技术的人才其艺术素养的功底又薄弱,这都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自身缺乏文化创意的师资和适合的教材,何谈用前沿的文化创意理论与实际的文化创作相匹配。除此之外,目前文化产品的商业运作人才也极为匮乏。由于文化产业的各类相关人才稀缺,最终导致我国文化市场大部分被日美所占据。

(四)文化企业多而小,市场集中度偏低

本文以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作为计算指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进行度量。绝对集中度指标也成为集中率,它一般是用前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累计数占该行业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CR(n)=∑ni=1Xi/X

其中:CR是市场绝对集中度指标,n是前几位企业个数,Xi是第i个企业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X是整个市场的同类产品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181万人,根据排名前8位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见表1)计算的2008年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1,CR2,CR3,CR4如表2所示。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经济学家依据集中度来划分产业结构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用贝恩(见表3)的分类方法对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表2 和表3可以看出,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内的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的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税收体制

从税收方面看,必须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产品统一征税,采用平等对待的态度。在完善税收体制时,重点改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的特性。一方面,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大文化产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减少文化企业税收负担,并且可以实现公平征税。另一方面,合理规范文化企业所得税,给予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尤其是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西部文化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提升西部文化水平。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关税收政策,以利于文化企业进行合并整顿,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健全文化产业流通体制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个环节,一方面满足消费需求并指导消费,另一方面指引生产并为生产服务,具有商品运输、保管、销售、购买,风险承担,金融运营,信息传递,市场评价等功能。具体对文化产业来说,流通可以为产业提供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动向信息;可以把文化作品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者,起到商品交换的功能;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渠道,节约资金;可以减少文化产业的风险。

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流通体系,从核心层面的制作企业来说,主要有音像制品公司,图书出版集团,影视播放单位,游戏开发公司,文化艺术展览,歌剧团等。从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信息产业部四个部门负责。这个流通体系需要这些制作部门以及其管理单位共同配合,加强他们之间的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商品流通、物权流通等,这样有利于文化产品制作部门拥有充分的信息、资金,且风险由于多方协作被分担而降低。文化产业体系的流通有助于宣传文化作品,为文化作品进入市场进行预热。

(三)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

第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应该敢于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平台吸纳现有的各方人才。从创作角度而言,从现有童话、剧作、小说作者中选拔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性和创意型人才培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其次,影视、音像产业内部培养了一批精通文化产业运作人才,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这些人吸纳到制作平台中来,这样制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不管是从视角还是从听觉都更易被接受。第二,创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采用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采用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的方法成立文化创作教学培训中心,大量引进国外创新思维、文化产业链培育技能等,很好的利用国外先进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和内涵,为我国文化产业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创造条件。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增强杰出的创意人才、编剧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对文化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该注重文化氛围的培养,这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产业潜在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为我国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奠定基础。学校除了每年举办体育运动会外,还应该举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年活动。

(四)加强文化企业的垂直联合

在我国,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即文化产业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为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让文化企业进行垂直联合,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把一些在全国制作一般的企业作为领头企业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文化产品生产的高风险,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文化企业联合,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使之可以与国外大型文化企业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王春艳,余晓泓.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比较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9

2.朱祺.“入世”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池州师专学报,2007,(2)

3.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作者简介:

体育文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的手段也不断的改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高标准的设计、高标准的建设技术以及严格的管理,才能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高整个城市的活力,塑造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及规划设计的概述

1、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特征。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坚持适用、经济性原则。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城市基础、产业结构等进行规划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认识有所提高,对规划设计的研究也不再只是土地的利用及空间的布局上,还对城市的空间、时间、经济以及发展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城市规划的正常的实施和设计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而成的,然而这个过程就是规划管理的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经济控制进行综合的部署及具体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则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之上,根据规划的目标利用各种手段安排建设各项活动的措施,是把设计落实到实践的方式。要想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就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及规划方法。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1)规划设计管理的方式较为匮乏。由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起步较晚,规划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现今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2)城市规划是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的,部分房地产公司改变规划,出现违法超标的现象,将造成规划管理决策上的失误。(3)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一直较为分散。由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体系的构建和分解,这种分权体制不仅影响了行政机构间权利的不集中,还使管理权限的力度不断的消弱。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外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事权体系也发生着变动、重组。(4)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工作人员素质问题。在目前我国规划管理人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较为薄弱、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素质水平偏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都将会严重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水平。(5)忽视公众的参与权。城市的主体是人,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主要针对规划设计,而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利。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进行单方面的决策与实施,缺乏公众参与制度。将导致城市规划脱离群众,忽视了规划的现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城市管理主要是社会整体多元化意识的统一和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以我国公共性、协商性机制。

三、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全面的系统管理机制。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城市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建立规划管理体制。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的目标、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的特色进行分析定位,同时,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好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的管理。使用土地的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的布局、环境的质量、城市的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加强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加强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的。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将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以及反馈情况的总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储存,并且能够将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形成信息资料的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统一化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出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可以为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目前我国的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有: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网络通信系统(MS),是可以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进行的。

4、兼顾环境效益。城市规划管理除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5、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结束结:

随着城市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设计,将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城市规划管理设计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城市的建筑形态、空间结构、园林景观、文化传承、经济活动等,是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现代化建设形成的基础。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设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规划设计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