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发展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1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需求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多元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xx市农户、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产品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层次的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满足情况也存在差异。

1、以消费型为特征的小额资金需求满足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民由于盖房、看病、婚丧、子女教育等需求向农村信用社借贷,这类消费型资金需求额度一般为几百元到几千元,农村信用社普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2、以维持简单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基本可以满足。表现为农户因发展简单农业再生产而需要向信用社借贷资金购买农具、种籽、肥料、农药等等。这类贷款需求面广,需求的资金额度一般为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xx市农村信用社受支农再贷款带动,对此类需求支持力度也较强。

3、扩大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满足度较低。如各类种植、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养殖大户和其它农业企业组织在发展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筹资金不足或流动资金紧缺而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这类客户需求资金较大,但农村信用社满足程度较小。

(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及现状

1、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截止2006年末,xx市有农户xxxxx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xxxxx户,得到贷款的农户xxxxx户,占贷款需求农户的66.5%。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分别为xxx亿元和xxx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的比例分别为79.2%和67.6%。

2、农村贷款执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大。据了解,农信社由于考虑抗风险因素能力、经营效益、市场竞争等因素,目前对农业及农户贷款利率一般执行上浮80%-100%。较高的利率浮动一方面有利于弥补农村信用社贷款运行成本偏高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民的实际负担。

3、农村贷款额小面广,种类单一。经了解,xx市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种类较为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农业贷款发放较少,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无法满足上规模的农业种养大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组织的资金需要。

(三)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不强。表现在: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弱化,商业银行功能缺位,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尚不灵活。

2、防灾抗害保险体系尚未健全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自2004年以来,xx市相继发生了长期干旱、霜冻、局部区域冻雹以及检疫性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5年度全市耕地受灾面积约xxxx公顷,年底农作物减产约在3成左右,直接经济损失约xxxx万元,其中有农业保险补偿的仅为2%。

3、农村教育信贷投放空白,农民受教育的权益很不平等。目前,xx市农民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教育信贷投放也处于空白阶段。一是农民教育资源低,且没有教育资源信贷支持。一方面,农民教育资源的数量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农民占有教育资源的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水平都难以与城镇相比,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有的甚至无专业教师,无法开课,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以及计算机设备设施匮乏,图书少而陈旧。二是农民子女享受教育的成本高,且没有助学贷款支持,只能以农户贷款填补。

4、农村社会资金“抽走”多、“反哺”少,农村信贷投放后劲乏力。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撤并和职能调整,从1997年起对县级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使相当部分县级以下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使本来就原始积累不足、缺乏资金的部分农村社会资金直接被抽走倒流投入城市,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其次是定位“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以其邮政代办点遍布乡村和办理邮政汇款的优势,将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资金和外出打工人员汇回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吸收逐级上划转存人民银行。

5、农村信贷资金流向和结构不合理,无法切实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贷款种类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二是农户贷款利率偏高;三是贷款期限不尽合理,贷款期限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与很多养殖业、种植行业的生产周期不匹配。贷款到期后,农民不得不借民间资金还贷,或因无法按时还贷而必须担负更高的利息费用,既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又增加了贷款成本,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四是贷款额小面广,覆盖率大,但对规模化农业大生产的资金需求相对不足。

6、农村组织贷款、消费信贷结构的缺陷,制约了农村就业形势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xx市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扩大再生产贷款的投放力度较小,满足程度不高。因此,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信贷结构的缺陷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农民企业就业形势的改善。

另一方面,xx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2.8%,但其消费信贷余额仅占全市消费信贷的2%,而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信贷投放至今尚属空白。农民的精神权益则更为缺失。

7、金融服务落后,进一步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结算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汇兑结算功能,而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这就为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在资金结算上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一些农民懊丧地说,现在农村水路通了、电路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而资金汇路却不通了。

二、问题的提出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高寒山岳地带,全市平均海拔高度在xxx米之间,全市农村人口xxx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3%,全市农村总户数xxx万户,农村劳动力xx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xxxx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148公顷,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xxx亿元,占全市gdp的24.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粮食总产量xxx万吨,年均增长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为xxxx元,年均增长6.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35元和低1.8个百分点。

目前,xx市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了“经济发展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受教育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其中也集中反映了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结构差异较大等深层次问题。虽然目前xx市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金融业因此对农业服务力度不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创新现代农业保险发展意识。一是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应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符合区域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立足于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的经营原则;实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元化,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经营模式。二是培育发展农业保险市场,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保险发展实践。根据“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逐步依靠政府支持,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人民银行应牵头联合政府及保险部门,着手研究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录,共同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保证农业保险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完善邮政储蓄制度与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统筹协调起来。一是改变邮政储蓄的“大储蓄所”的经营机制,加强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二是扩大人民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增强再贷款带动效应,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2、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调整其业务载体。健全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放宽其经营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资金纳入农发行的支持范围。

3、制定政策,鼓励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一是要求在农村设立网点的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抽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二是适当下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支持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农业种养大户发展农业经济。三是商业银行应改变作风,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开发农村的信贷品种,拓宽新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4、坚持农村金融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助学贷款、消费信贷、异地汇兑等服务品种,改进贷款规程,简化贷款手续,对贷款期限的确定坚持宜长即长、宜短即短的原则,灵活掌握,合理确定,有意识加大弱势群体的贷款,帮助弱势群体致富。

5、研究制定有关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的问题。坚持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主题,农民担负的农业贷款利息尽可能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执行,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社即可继续执行现行贷款利率的上浮政策,利息差额由财政部门来弥补。这样既可减轻农民贷款利息的负担,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又可以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6、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规避农村金融风险。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方出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实际情况。二是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三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四是强化县乡信用的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社会信用,共同维护金融债权,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时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三)积极调整农村收入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强金融中介服务,转变农民就业观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进入二、三产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2

一、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而也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尽快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从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看,也迫切需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占4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可见,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的确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亟需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农民素质低不仅难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也影响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又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有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能人和一批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从城市统筹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要融入市民行列,成为城镇和城市的居住主体,必须具备现代市民的意识,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说,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总之,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从当前农村实际出发,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鉴于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农广校符合国情、农情、民情,已发展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由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是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和合作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开设种植类、养殖类、工程类、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中等专业100多个,教学班延伸到乡村,拥有12000多个乡镇教学班,成为覆盖全国农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学校。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手段,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报刊、杂志等媒体,通过远程教育、面授辅导和生产实践,把科学文化技术传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25年来,为全国农村培养了400多万中等以上职业技术人才,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已超过一亿人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广校由多部门联合举办,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利用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办好农广校的合力,依靠重组现有教育资源,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教育成本低,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通过五级办学体系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家里,学员可以不离乡、不离岗,既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又能节省开支,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且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容量是其他任何学校无法比拟的。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使很多人失去了接收教育的机会,农广校通过重组教育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教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教育。要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要得到掌握较多较高实用技术的农民来支撑。据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培训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教育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初中1.13亿人,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大专以上仅36万人。

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多、底子薄。中国以占世界1%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全国农村每年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到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年解决这1200万年轻一代农业人口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对量大面广的亿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非常大。另外,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中国广大农民仍然不富余,经济收入有限,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国情、农情和民情。因此,要实现农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农广校所具有的覆盖面广、快捷便利、成本较低、学用结合、资源共享、机会均等、开放教育、技术先进等现代远程农业教育的明显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选择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教育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农广校已经成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农广校办学25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应性人才,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需要。从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基本国情出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所以说,农广校的举办,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农情和民情所决定的,农广校的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广校,农广校在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中是大有作为、前景广阔的。

三、农广校肩负培养新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要积极为建设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新农民定位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

只有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因为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以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25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全国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希望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因此,全国各级农广校必须认真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今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3

一、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926.1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家家用上卫生厕所。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指导、镇组织、村实施”的模式,以圩区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增强了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抗灾保丰收保安全能力。对王渡三站工程、舒庐干渠第四期除险加固工程、罗埠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总投资达2404万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之中。同时,我县通过积极争取,*-2009年间将有49座小型水库获得每座40万元国家和省定额专项资金补助,共计1960万元。

——“村村通”工程和渡改桥工程。我县“村村通”工程自2006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投资6800多万元,动工工程419公里,浇筑混凝土320多公里,还有200多公里正在实施路基工程。目前全县100%的镇和99.8%的行政村都已通公路,已形成了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络。在今年的六个渡改桥项目中,南河桥已建成通车,牛首桥、张老桥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85%和45%。白立河等渡改桥工程已经完成地质钻探进入招标阶段。同大、白湖、柯坦农村客运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村电网建设。“十五”期间,庐江县农村电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境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所10座,总容量307400千伏安。其中在农村电网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共投资28万元,解决了边远地区未通电农户达388户,基本实现全县范围家家户户通电。这一工程重点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农村电网结构薄弱、配电设施陈旧和安全性差的问题,使电网的健康水平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农村实施的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村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已达到17万,宽带用户约有4000户,从98年开始实施的村通工程,现已逐步向自然村覆盖;同时农村的移动通信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通信基站已达90座,通信光缆杆线400余公里,全县移动通信基本达到无缝覆盖。二是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县17个镇都有调频电台,231个村(社区)中180个有广播室。17个镇的行政村基本通有线电视,全县有线、无线的覆盖率已达到45%,县内基本无盲点。乐桥、郭河、同大等镇利用民间投资有线电视已基本通到村。

二、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县城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尽管中央、省、市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额度显著增加,但由于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资金投向也过多倾向于交通、能源等全局性的基础产业,真正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十分有限,所占比例也不大。而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我县农村仍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安全危机,至2006年底,农村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6.3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4.59%。而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复杂,建设的内容和项目也比较杂乱,每个肩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都掌握一块项目资金,如能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捆绑投入,实行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管理考核办法,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建设的成效也会更加明显。遗憾的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各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少相互沟通和协调,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布局零乱,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质量不高,建设成本加大,投资效率降低。

3、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不力。目前农村一些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好后由于产权单位不在当地,而地方政府又缺乏管护费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一些偷盗等破坏行为打击不力,很多设施尚未达到使用寿命就有可能报废。同时,属于村里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维护管理也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如镇级文化广播站在综合配套改革后,原有的61名专职管理广播的人员现在仅剩12人从事此项工作,约有一半的人员被抽调在其他部门,由于没有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大部分镇的调频电台都已闲置不在使用,而村广播室也仅限于播送一些会议通知和病虫害情报,农民渴求的致富信息和农业先进技术播放的很少。

4、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工作合力不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有部署有要求、有规划有政策但却无具体落实措施的问题。各级政府都有实施纲要,但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时却大都变样,对新农村建设提口号多,做具体服务工作少,措施落实乏力,有的还存在为部门争利益、向群众争利益的做法。

5、政策把握不全面。由于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完整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对新农村的理解过于狭隘,存在“概念简单化”的问题。中央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在主观和行动上存在以新农宅代替新农村的片面思想,重点抓小康农宅建设而忽视其它方面,没有全面系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二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主力军是农民,但多数群众和一些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是,国家拿钱帮农民修路、通电、建房,什么都等靠国家投资,缺乏主体责任感和内在积极性。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正确认识,存在追赶风头、搞形象工程,急于求成的倾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转和磨合,也暴露出部门对新农村建设重视不够,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投资分散形不成合力,综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拓宽融资渠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县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3、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村兴、民富、路畅、山绿”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农业、财政、交通、发改、卫生、水务、教育、民政、劳动、广电、文化等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4、增强村级自身发展能力。发展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转功能,是解决村级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性办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寻找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壮大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私企业集聚小区;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离城内或中心集镇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的村,可通过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等,进行房子出租,开展物业管理,增加经济收入等等。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4

强化一个新班子

村支两委班子,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带头人,是村民群众搞好经济、促进发展的领头雁,在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农村一线的村班子干部思想观念如何、工作水平如何、作风转变如何,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基层村班子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导向。可以说,农村班子的强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杨梅山村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根据群众的意愿,把党员群众拥护、工作能力强、有服务意识和有发展干劲的村委会主任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把年轻有为的村民小组长提为村委会副主任,进一步强化和充实了村班子力量。从新班子建立以来,由村支两委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新修社道5条,近10公里,维修村道4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打井90余口,充分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瓶颈问题,也结束了村民种马铃薯、卖马铃薯时肩挑背磨、人背马托的历史。

培育一批新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然而,富裕的生活不是他人赐予的,要靠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己来创造。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杨梅山村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作用,在全村培养了致富带头人21人,培养乡土人才54人。一是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由村上主办,聘请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讲,采取集中培训、院坝培训和茶馆培训等多种方便群众的方式将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送到村,送到组,送到户。二是开办村图书室,集中存放农业科技图书和报刊杂志,使村民在农闲时或茶余饭后可以走进图书室了解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设立两个农技报务热线。白天拨打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电话,晚上拨打驻村干部电话,方便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不懂、不会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

发展一项新产业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5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发展运输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使我区通车里程、通车质量和候车条件大大改善。但是,与“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地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一是要认真制定农村道路、客运站(场)、候车亭(棚)等方面的详细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二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的筹集力度。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加快乡村公路和乡镇等级客运站、候车棚建设步伐,延伸农村公路里程,开辟新线路,拓展农村客运市场,逐步实现村村通班车、各个乡镇有车站、每条线路上有候车棚。

(二)加强客运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客运健康有序

农村客运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决定了农村客运市场发展前途,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管理切忌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针对我区的实际,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线路实行分级分工。

把区内农村客运线路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线路为城关至乡镇政府所在地,负责承运主干道上的旅客;二级线路为乡镇所在地至各村组,负责承运乡村线路上的乘客。

一级线路严格路牌制,依线营运,公车公营。实行“三定三统一”,即定线路、定班次、定票价,统一车型、统一进站、统一售票。按照区情,线路里程60公里以下的,可以采取不定班次,实行滚动发班。

二级线路严格片区制,按区域营运,实行“四制”管理,即一车一线制、一车多线制、一线多车制和循环线路制。按照实际情况,营运里程在25公里以上的,可实行一线一车或一线多车制;25~10公里的可实行一线一车制;10公里以下的实行一车多线制。

2、运力配置实行因地制宜

营运车辆的车型选配既要与公路等级相匹配,又要考虑车辆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农村客运的实际需求,确保安全。一级线路以19座以上高中级客车为主,普通客车为辅。二级线路以9座以下小客为主,客货两用车为辅。在运力分布上,要按照运行线路的运量适度控制,适应小客车通行的线路尽量投入小客车。

3、从业人员实行考核审查

从事乡村客运的驾驶员除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行车经验、取得《从业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本线路上的村民,一方面他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村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容易化解一些矛盾纠纷,在不知不觉中会显现较好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可以夜宿农村,“村口始发”,方便村民起早赶集、当天返回。再一方面,非法营运的车辆碍于情面,也不好去与老乡“分粥”。

二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有热爱乡村客运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要有甘愿为当地父老乡亲服务的忠诚。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人员审核上可以由本人申请、当地村民委员会推荐、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考察确定。

4、营运管理推行大众参与

乡村客运线路点多面广,大多“山高皇帝远”,仅靠运管人员鞭长莫及。如果开通后而疏于管理,就会出现新的“乘车难”,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共同参与管理不失为一个可以探索的新途径。

一是事后监督可委托班线终点地村民委员会,对乡村班线的运行情况实行报班制,经营者必须每天向当地村委会报告运行和经营情况,确保班车准时、准班、安全运行。

二是运管部门在农村客运班线上聘请线路管理信息员,将该线路上的驾驶员确定为各自线路上的信息员,他们的职责是及时报告各自线路上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监督和举报各自线路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每月书面报告各自线路上的安全生产、道路状况和经营情况,随时报告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运管所客运管理员也应随时抽查各班线的运行情况,使其成为运管部门的“千里眼”。

三是发挥运政投诉中心的作用,完善举报热线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5、客运站管理实行社会化

一是客运站建设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按照规划面向社会招标,以加快客运站建设的步伐。

二是实行站运分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运站功能。一家公司既搞班线经营又从事客运站管理,就不可能做到公平排班、按规定结算运费、保证客运站内外的良好秩序。乡镇客运站的管理也不例外。本人觉得客运站管理应当向社会招标或由运管部门直接管理为宜。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力度,增强乡村客运市场发展活力

目前,农村客运市场很脆弱,一是客源不充足,运营收入低,二是折旧、税费相对较高,入不敷出,三是油料飙涨,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出台优惠政策迫在眉睫,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扶持:

1、准入实行核准制度。一级线路现已基本饱和,以新增、报废更新车辆为主。对二级线路的审批要打破现行“公司制、5台以上规模”的准入门槛,只要经营者申请的二级线路符合区域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拟投入的车辆符合客车技术标准、聘用的驾驶员经过了从业资格培训并经审核合格、道路状况具备通行条件的,一律简化程序给予许可。

2、税费实行减免政策。

由于通村客车运距短、客源少、票价低、成本高,特别是山区运行燃油消耗高,对于服务乡村的客运车辆,各级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或减免或优惠车辆的客运附加费、工商管理费、公安交警的年检费、税务部门的运输税、保险费等。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时期下,农业发展已经开始向现代化运行,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很多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出现,提升了农业生产率,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农机监理所也开始不断建设,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农业活动的顺利进展。经济力量是支持并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所的作用。

一、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现状

资金是保证一切管理活动顺利进展的基础,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不可能脱离资金而独自存在。农机监理所肩负着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担,必须及时对其经济管理质量和工作手段进行分析。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很多农机监理所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深入,也有许多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管理意识不足,不能实现管理意识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发挥管理作用。第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工作进展阻力较大,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管理内容;第三,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重资金”和“轻资金”管理问题。第四,管理档案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提升,适应当前管理需求。

二、强化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的措施

从上述分析可知,农机建立所经济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包括人员能力、制度、意识等问题,还包括其他内容,为了强化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正确的管理意识是保证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的基础,可以促进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的进展,对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化管理意识,同时根据经济管理内容,针对性开展一些知识学习和管理技巧学习。管理领导还要加强自身知识学习,提高自己对农机监理所管理的认识,保证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可以深入到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中,将正确的管理意识渗透到管理活动中,给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人员是影响农机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强农机监理所人员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实施的各项法律和政策,选择综合能力强、职业道德素养高的财务人员管理资金,同时定期对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农机监理和经济管理的结合。为了提高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质量,还可以与各大高校合作,建立完善的农机监理系统,给农机监理所输送管理人员,实现人才利用和培养同步进展。

(三)加强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资金管理是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管理时可以结合监理所自身特点,加强对资金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进行管理时,可以划分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普通资产两类实施管理。可以利用集中购买制度管理普通资产,降低购买单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物资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应该利用制度约束对农机监理所发生的各种资金各项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可以从采购环节、项目投标环节、使用环节和维修维护等环境落实责任制度,提高管理者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农村农机建立资金流动等情况,选择固定资产租赁管理,保证季节闲置或固定资产不使用但依然可以保证农机监理所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以让渡方式将固定资产进行其他方面的管理,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展,提升资金利用价值。

(四)提高会计档案管理

质量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展。虽然最近几年很多农机监理所的经济管理规模开始不断扩展,提高管理深度和力度。但是由于很多项目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会计档案管理取得了新发展。实施会计档案管理时应该实施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结合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实现现代信息手段可以以多种形式完成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提升了会计数据信息和审查力度,保证了信息管理安全。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进行分析。由于农机监理所管理可以提高农机管理和运作质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必须根据农机监理所发展状况实施监理所经济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向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启云.加强农机监理标准化管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

[2]白冬梅.提高基层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