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艺术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的艺术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1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43-02

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不只是供人欣赏优美的建筑物,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就跟我们的建筑息息相关。世界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城市中显现,凸显了普通大众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一、建筑学综述

所谓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其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

建筑学这门学科以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包含其它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立面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其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我们说,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二、建筑学的艺术性

(一)建筑学在艺术中产生

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这一点区别于其它学科,它需要大量的财富和技术条件,大量的劳动力和集体智慧才能实现。它的物质表现手段规模之大,为任何其它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宏伟的建筑建成不易,保留时间也较长,这些条件导致建筑美学的变革相对迟缓。建筑艺术还常常需要应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创造室内外空间艺术环境。因此,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我们知道,莫扎特堪称是位伟大的建筑师。当然他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旋律、和声和节奏,以及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和音量的大小等。“广义的建筑师”是个很有用的术语。他们常说“谁要是想把握无形的世界,必先考察有形的世界。”1782年26岁的莫扎特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自白:“我经常后悔我没有学建筑而是学了音乐。”也许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在莫扎特的心目中,音乐和建筑在结构和美学境界上必定有相通处。由此说,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国家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例如,西方的建筑风格,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所以莫扎特音乐的根也可以在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中追寻到,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在它们的造型背后,是稳定的和谐以及对称美。其实莫扎特音乐也拥有古希腊神庙建筑的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

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封建社会的劳动力价值有所提高,再加上在封建割据下,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石料价格高涨,促使建筑向节俭用料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石为料,同样使用拱券技术,哥特式建筑用小块石料砌成的扶壁和飞扶壁,这同罗马建筑用大块石料建成的厚墙粗柱在形式上大相径庭。

(二)建筑学立足于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总结各种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有关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等等。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室内的艺术处理、空间利用、装修技术及家具等问题。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指导建筑细部设计和施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在时间程序,留学在先,办学在后,国内的建筑学科是建筑留学生回国后才正式开办的。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1902年建筑学第一次纳入了中国教育体系。1928年5月定名的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国第一个设立建筑系的高等院校。建国初期,中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获得更快的进步,在以梁思成等知名建筑学专家的带动下,中国的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因素很强而其余因素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事实上,作为专用词的“建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及其如何满足、研究建筑物实体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中分别对应的策划、设计、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建筑同其它有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建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结构理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运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发展,体现了新技术的魅力。建筑工业化体系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事业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建筑设计领域所引起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势必深刻地影响建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当代建筑师、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也为建筑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建筑和建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探索建筑学的未来,为这部巨著撰写新的更加瑰丽的篇章。

四、结语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的艺术

1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对人重塑而使其脱离蒙昧与野蛮,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基于这一格言,高技派建筑,也就在两个方面,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进行了有力的、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格局。

2 艺术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主观思想认识或情感态度和客观对象作为题材的意义或审美价值在相互渗透过程中融为一体。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艺术。纵观历史长河艺术的无不时刻伴随人类的演变与反展而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是远古的洞岩壁画,浑厚的陶石器具,还是近代风格各异的表现载体,都无不透露着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艺术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愿望在具体物质上的体现,不同时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同样也代表着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艺术的技术反展水平。它终究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艺术反映生活不仅反映客观世界也反映主观世界。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语言的载体又有它的局限性。人的思想是丰富的、复杂的、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往往是十分丰富的。技术指对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理解使用方法和熟练程度。专业技术包括对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必须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3 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 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高技派的产生其实就是建筑艺术流派走出工业时代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艺术统领下的自然和必然出路。它在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 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倾向。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器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我想它并不在于本身对技术处理的艺术化,而是它成功诠释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给一时迷惑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成功地定位。

4 环境艺术的核心部分

4.1 即设计者的创意、思想、灵性能被理解和被接受是设计者最大的满足和欣慰,而效果图恰恰是最富表现力的手段。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感知性及工程性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可见效果图的魅力所在。在当今艺术殿堂中,建筑画作为建筑师、艺术家表现环境空间作品的形式,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称它为建筑画是因为它除了具有工程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它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定,用来表现特定的空间环境、尺度、色彩、材质以及物体的位置等等。在当今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投标中往往一图定乾坤,足以看出它的重要程度。室内环境的主题与气氛的创造在效果图设计中至关重要。一个人没有思想等于没有灵魂,一个缺少主题的设计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设计。在室内环境中,人们所看到是色彩、光、材料、家具与陈设、绿化等构成客观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外,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室内空间中的气氛则是客观环境作用人的感官的结果。人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和气氛,无疑是建筑师和设计师极为重要的职责。

4.2 色彩、形式、家具、陈设、材料、灯具、饰品(艺术品)是构成室内环境空间整体美的要素。母题可以形式出现,也可以色彩或艺术装饰来体现,只有如此才可产生空间的连续性、秩序性、流动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有一个主色调,才能创造富有特色和有倾向性的、从而也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气氛。没有主色调,就没有色彩的性格。没有特色、没有倾向、没有气氛、没有主色调,让多种色彩等量齐观一起上,就好比一支没有主旋律的交响乐。但这决不意味着排斥由多个空间组成的大型建筑环境中个体空间可以有自己的色彩主调,尽管个体空间的色调各异,但他们之间有秩序联系,如以春、夏、秋、冬四季命题,或以花卉植物命名,或以不同民族的色彩喜好命名、立意等等。

4.3 形式作为室内环境空间主题时要求统一手法,母体重复,追求神似,繁简得体。所谓母体重复,简言之,即同一基本形态在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空间内反复出现。室内空间表现的对象名目繁多,如墙的立面造型、家具、织物、灯具造型等,对这些不同物质赋予同一母题,就是异中求同,个性中求共性,变化中求统一。

4.4 母题重复的手法应用于室内环境中,犹如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主旋律一样,成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特征。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以450角的方形为基本图形,在建筑空间的内部和外部反复出现,母题的重要特征和母题的重复强化了人们的感官印象。母题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精神则是物质形态的最高升华,从而使作品在满足人们的功能要求之后,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室内环境主题的表现上,艺术装饰如壁画、浮雕、壁饰往往扮演重要角色。一件构思精巧、制作精美的艺术装饰品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除了深化主题,更使空间充满灵性与魅力。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3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4

【关键词】 城市建筑;建筑形态;公共艺术;艺术化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2]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3] 勒·柯布西耶 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166429.htm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5

【关键词】异型建筑 艺术 草书

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异型建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由基础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几何形体的复杂变化。这种变化不以传统建筑的实用性为基准,更多的是以建筑的外形美观、设计者的理念和潮流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表现的不只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整体环境的渲染,设计者独特艺术的表达。异型建筑以夸张或特殊的外型来影响人们的审美,人们的观念。现代异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论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安藤忠雄、渡边诚、高松伸等日本建筑大师在异型建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们的代表作品被建筑设计界追捧,成为很多设计师学习、参考的蓝本。“建筑并不一定是为了某种功能才存在,它可以是种单纯的创作,为的是抒发内心的情绪,或只是安抚内心无以名状的骚动。”这种设计理念被无数设计者所接受并加速了现代异型建筑设计的发展。

提到异型建筑,人们的头脑中会出现那些个性张扬,色彩丰富,造型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具有特别代表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其实异型建筑的设计方式也是依托在周边环境基础上的。弗兰克•盖里于1997年设计落成的西班牙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建筑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落成之时,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异型建筑的设计也为建筑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异型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运用、地热运用、中水运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绿色建筑的魅力。节能降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建筑节能方面,异型建筑的“异”能改变其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减少人工光源补充,降低对能源的需求,防止能源的浪费。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外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计,不但引入天然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走。圆锥体的天窗成了空间的重心,藏书置于四周;独立式阅读座位有的传统向壁,有的却相对“开扬”、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圆锥体,让读者选择个人喜爱的景观。空间整洁、灵圣和恬静,“图书馆是个有灵性的地方,在宁静的环境里,读者可以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在教堂灵修一样,与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另外,异型建筑的“异”还能适度地调整建筑的高度、建筑的间距、建筑的密度,满足建筑功能中适应性的要求。

人们观感不一,异型建筑对现代人们的审美有着一定的影响。概括起来,人们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怪诞就是反常、超越常规、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晚近的美学家认为怪诞也是美学的范畴之一。就社会审美心态的变迁而言,格式塔心理学家在学理上也有解释。他们研究证明,格式塔即图形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人对简单格式塔的知觉和组织比较容易,从而不费力地得到轻松、舒适之感,但这种感觉也就比较浅淡。视知觉对复杂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组织比较困难,它们唤起一种紧张感,需要进行积极的知觉活动。可是一旦完成之后,紧张感消失,人会得到更多的审美满足。所以简单格式塔平淡如水,复杂格式塔浓酽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获也大。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异型建筑真正地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异型建筑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筑的艺术性范文6

关键词:异形柱;结构;受压;抗震;特点

Abstract: the concrete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ucture based on T, L, cross-shaped profiled colum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s) instead of general frame column as vertical supporting memb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ion.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ucture to avoid frame column in the indoor bulge, littl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improve the building view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se function with agility and convenience. In recent years,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ucture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residential desig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pecial column frame structure system technical advantages, then compare with rectangular column, highlighted 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of the main calcul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eismic behavior of special-shaped columns to strengthen measures.

Keywords: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ucture; Compression;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Q959.22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异型柱框架结构体系的技术优点

柱肢厚通常采用200mm,肢厚基本与填充墙等厚,框架梁宽也同墙厚,室内不凸出梁柱,便于使用又美观,同时还增加了房间的使用面积,比相同形式的砖混结构可增加约8%~10%的使用面积;围护墙通常是非承重的轻质隔墙,原则上允许任意穿墙打洞,甚至拆除重砌,这使得房间布置更加灵活,能更好地实现建筑功能的要求;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因扩大了使用面积,加之自重较轻,减少了基础费用,综合考虑总体经济效益较好。

二、异形柱结构的受力特点

异形柱与矩形柱具有不同的截面特性及受力特性,其受力特性比矩形柱要复杂得多,可归纳为:

(一)受压区图形复杂,影响结构延性

对于偏压构件,矩形截面的受压区总是矩形,内力臂较大;而对异形柱,受压区图形通常比较复杂,可能为二边形,也可能为多边形。对于受压区呈多边形分布的截面,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力过于集中,一旦达到受压强度极限,破坏区域往里渗透得过快,不利于外边缘的混凝土纤维经历下降段,从而影响整个截面和构件的延性。

(二)剪应力导致异形柱变形能力降低

异形柱由于多肢的存在,其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往往不重合,在受力状态下各肢将产生翘曲上正应力和剪应力,剪应力使柱肢混凝土先于普通矩形柱出现裂缝,即产生腹剪裂缝,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使异形柱的变形能力比普通矩形柱降低。

(三)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低

在相同条件下,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低于截面面积相同的矩形柱框架梁柱节点的受剪承载力,是异形柱框架的薄弱环节,正因为如此,异形柱结构设计时,异形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经常不满足设计要求。

(四)受压承载力计算复杂

异形柱受压承载力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是由于其配筋形式及截面形状与矩形柱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其在受力性能上与矩形截面柱必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在双偏压作用下,截面中和轴一般不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也不与截面边缘平行,因此《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异形柱应进行双偏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五)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问题不容忽视

异形柱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的双向偏心受压给承载力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异形柱结构应按空间体系考虑,宜优先采用具有异形柱单元的计算程序进行内力与位移分析,PKPM,GSCAD,TBSA等国产结构软件均可进行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

三、异形柱的构造特点

异形柱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肢高肢厚之比不大于4。《规程》还规定异形柱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500mm。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介于短肢剪力墙与矩形框架之间的一种结构体系。其肢高与肢厚之比愈小愈接近框架结构的受力特征。异形柱一般应用于住宅中。

异形柱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功能决定了异形柱具有如下的构造特点:

1、异形柱的墙厚一般与填充墙墙厚相同。

2、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即长细比不宜小于4且不大于8,长细比小于4即短柱,短柱在压剪作用下往往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因此,异形柱的柱肢不应过长,使异形柱形成短柱或极短柱,不利于抗震。

3、根据长细比不宜小于4,在梁高为600 mm的前提下,当标准层层高为3.0 m时,异形柱的最大肢长可为600 mm;底层层高为4.2 m时,肢长可为900 mm。

4、《规程》规定异形柱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24 m,不能用于高层建筑。这是因为纯短肢剪力墙尚不能单独用于高层建筑,作为弱于短肢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异形柱框架结构不能用于高层建筑是符合逻辑的。

四、异形柱结构设计的一般特点

(一)结构布置

与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异形柱框架结构在结构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结构平面宜尽量对称,使平面和刚度均匀,2个主轴方向应协调布置,避免扭转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有明显的不对称,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

2、异形框架宜双向设置,框架柱应对齐,框架梁应拉通,避免纵横框架梁相互支撑,使结构形成空间受力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较好的抗震性能。

3、竖向布置应力求体型规则、均匀,避免过大的外挑和内收,防止楼层刚度沿竖向的突变,尽量避免错层。

(二)适用高度、高宽比及长细比限制

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在7度抗震设防烈度区,要求房屋高度≤35m,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8度区房屋高度不大于28m,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宜大于3.5。另外,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即长细比宜大于4小于8。长细比小于(4 即短柱),容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长细比大于8,易引起失稳破坏。

(三)抗震等级

异形柱框架结构应根据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及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五、异形柱结构的计算要点

(一)剪跨比的限制

剪跨比是反映柱截面所受弯矩与剪力相对大小的一个参数,是影响框架柱破坏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控制剪跨比即控制柱净高与柱截面肢长之比。由于异形柱的抗剪性能差,选择异形柱截面时,为避免出现短柱。

(二)轴压比的限制

它是影响柱破坏形态和变形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轴压比对异形柱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普通矩形柱的影响,为保证异形柱的延性,必须严格控制轴压比,柱应具有足够大的截面尺寸,以防止出现小偏压破坏,并应满足抗震要求,同时避免长细比小于4的短柱。由于异形柱的截面积比具有相同抗弯刚度的矩形柱小,因此用矩形柱替换后计算出的轴压比数值不能直接应用于异形柱。

(三)主筋配筋率及配箍率的调整

轴压比控制值的调整,使计算得出的矩形柱配筋值一般均较小,用于异形柱截面配筋时比值应予以放大。考虑到异形柱自身的受力特点,把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限值提高0.1%。另外由于异形柱较普通柱易于开裂的特点,设计时以普通框架柱的构造体积配箍率0.8%~1.2%为依据,异形柱的配箍率取其上限,并且配箍形式选用矩形复合箍筋。

(四)抗震调整系数的选取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通常情况下对于正截面承载能力,取0.8;对于斜截面承载力取0.85。

六、加强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在地震作用下,异形柱框架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通常发生在结构底部。常见的加强薄弱层的措施应在底层设置支撑、芯柱,利用已有构件,如适当加强底层楼梯的设计,使其与框架有可靠的连接以产生支撑作用,同时考虑到受力的复杂性,可在设计时将基础与底层异形柱的连接部位改设为矩形柱,或将整个底层柱改设为矩形柱,有利于抗震。

异形柱结构中较为常见的薄弱构件为角柱。通常加强角柱的抗震构造措施为沿柱高全长加密箍筋。考虑到结构顶层轴压比小,梁内钢筋全部伸入角柱的特点,在确定薄弱部位时应注意顶部角节点的抗震性能。

通过对异形柱框架顶层角节点的试验研究,得出了柱的截面形式影响角节点破坏形式的结论,并建议在异形柱结构设计时,顶层柱最好设计成等肢柱,以改善节点受力,提高节点的抗剪性能及延性。其他薄弱部位宜根据结构特点确定:如结构中的大开间房屋地震反应比小开间房屋大,就可将其视为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加强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以其独有的优点一定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框架结构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完善。设计人员应该在掌握其受力特性和结构特点、了解其结构破坏机理的基础上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正确地运用电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的各种构造措施,才能够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有可靠的安全度。

参考文献

[1]张喜德,杨涛,许伟军,李东超.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