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与理论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1

【关键词】设计伦理城市设计城市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与设计伦理

1.1何谓设计伦理

设计伦理就是要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方面,运用伦理学取得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调。最早提出设计伦理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 帕帕奈克,他在1971年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阐述了设计师要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并且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新观念——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目的。

1.2城市设计中的伦理性

方晓风教授在论《现代性的伦理基础》的学术讲座中提到:“不恰当的设计其不当之处,并非来自于设计技巧,而是对社会关系认知的错位。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应当贯穿设计的全过程。”[ 《现代性的伦理基础》学术讲座,方晓风]

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其受到了多方面文化的影响。除了固态文化下的影响外,其受到了宗教、道德、伦理等非固态文化层面的影响。将伦理融入设计才能产生更具“人情味”的城市。也就是说伦理更多的是考虑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文化上的平衡。

城市设计中的伦理性表现

2.1对城市自身的影响

基于伦理层面下的城市设计将对城市自身带来居多影响。在提高城市固有层面的因素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关于软实力的综合因素。何为“软实力“? “软实力”最早提出是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时尚 创新 设计 第一届上海暨长江三角洲设计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刘小刚,第138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他认为“软实力”是国家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

设计的伦理包括着可持续的、绿色的,但是这种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不在于设计本身。不管是提到西班牙的毕尔德保(图1)、包塞罗那、新加坡,还是瑞典的MAMO等等,谈到这些城市都会被大家公认为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是基于一个城市的“软环境”下的。并不是单元化的,从毕尔德保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周边进行城市的游览,有轨电车饱满流线型的车头、宽敞整洁的车身,配以翠绿、浅灰与黑的明快色彩搭配,在草地上穿梭来往,传达着现代而富生机的城市信息;河岸公园里的喷泉、雕塑、灯饰、游戏设施、甚至座椅、河岸的木制步道等等,都经过精心规划布置,让人体会到城市的细节被重视,与内维隆河岸北鳞次栉比、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建筑,共同构筑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水岸风景线。

2.2对城市中人的影响

本土化特征对于城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本土化的呈现是通过在对文化有着深刻认知的前提下,是对于设计的感性化层面的思考,也是伦理层面的思考,是设计过程结束后所展现的具有着鲜明本土性特色的文化。这种本土化体验最终的感触者就是“人“。

作为设计者应怎样“设计”城市的本土文化呢?首先.在设计中,国际化影响着本土化。当一个地区的本土化设计文化受到国际化的影响时,其地域化特点必然会收到影响而减弱。其次,如何权衡两者关系是需要考虑的。在环境设计中,如果受到国际化影响太多就会失去其地域特点,如果死守地域特点就会缺乏创新。

伦理性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3.1使城市更具人情味

关于城市设计的“人情味”,中国传统文化就对其有着指导作用。如在苏州园林中的许多环境,具有独特的“场境”。 (图2)这里的“场境”一词来自于高于中所著的《城视:城市视觉笔记》一书中,其含义就是场所的精神、境界。[《城视:城市视觉笔记》高中羽,第5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体会苏州园林中儒雅的“场境”文化,转换到城市设计中来,很有研究的空间与价值。就如在计成的《园冶》著作中提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图说》,赵农,第101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4 ]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意境美,这种“场境”是在大的伦理价值层面才得以实现的,其中包括人文历史、文化精神、社会关系等等。

在我们看来很多城市的老街,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感,这种独特的“场境”是来源于其特色的文化。就如上海的田子坊(图3),原本就具有自己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很难想象在加入了新的元素后的老弄堂会怎样?城市设计就是将文化融入其中,最终打造最具人情味的城市。

3.2使城市更具认同感

对于场所认同感是基于伦理层面下的,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这种美观就是人们心中对于城市的认同感。

场所认同分开来解释就是场所与认同,诺伯格 舒尔兹在《场所精神》著作中,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沈克宁,2009 第169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因此这里的“场所”应当指整体的环境。并且,无论是世界任何的一个地方都会有其特征,即独特的场所的精神。诺伯格 舒尔兹认为从古代起,这种场所精神就是:“事物具体的现实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沈克宁,2009第172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以枯山水为例(图4),它的出现总是以一种看似简单,但是最抽象和深奥。将深层的含义隐藏于每一块石头、布局和构图形式中。最终将它们展现出的含义和意境需要人们沉下心来慢慢的体会和感受。因此,基于场所精神下的认同感就是现代城市设计者们需要考虑的。同时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场所认同感是其追求也是最终的目的。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文化的微缩,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这种城市中的认同感并不仅仅是设计技巧可以解决的,也不仅仅是文化可以影响到的,是需要设计者们通过对设计伦理层面等众多因素的提炼和思考才得以展现的。

结论

在设计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设计所带来的美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找寻设计与设计美的新契机?也就是人们常谈到的“创新”,是值得设计者们去深思的。

在城市设计中,对设计伦理的认识 ,使得设计更加注重人文、注重城市环境下的人们内心的感受、更加注重人与人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不管是“本土化”还是“软实力”都越来越收到设计者的青睐。这些都体现了在伦理层面下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注重以及人们自身内心情感的注重。

如果说注重“本土化”和“软实力”是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方法,那么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人情味的城市和人们的场所认同感。其实这就像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冲突的,但是怎样找寻其中的平衡是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深思的。对于“如何找寻设计美在城市设计中的新境界”这样的问题,与其去以为的寻找设计技巧的创新,不如在伦理价值层面下进行新的思考后的再创新。

参考文献

(1)《城视:城市视觉笔记》高中羽,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2)《园冶图说》,赵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4

(3)《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沈克宁,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设计与场所认同》(英)沃森,魏羽力、杨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纯的杂》,曹晓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6)《现代性的伦理基础》学术讲座,方晓风

(7)《时尚 创新 设计 第一届上海暨长江三角洲设计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刘小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8)《观念之城》,聂影,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7

图片来源

图1 毕尔德保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个人手绘

图2苏州城市中“场境”的表达,个人手绘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2

关键词:城市设计; 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 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概述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的规模在逐年扩大,要想实现城市规模有序增长,保证城市建设的一致性,就要对城市的建筑形态进行整体规划。对城市建筑形态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划分若干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其中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都应该进行明确,进而使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使城市规划具备合理性。根据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开展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于我国的城市而言,由于受到原有城区的限制,城市要想扩大规模对老城区的改造收效甚微,并且投入较大,目前通用的做法都是另寻新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新城区。在新城区的建设中,由于是提前的统一规划,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功能区、建筑形式、建筑类型以及城市空间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新城区的城市建设科学合理,使城市空间与建筑实现和谐统一。综合目前的城市设计来看,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可。

由此可见,我们在处理城市空间与建筑关系的时候,一定要依据上一级城市规划的规定,在建筑物建设初期就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建筑物实现功能的同时,又能美化城市环境,处理好与城市空间的矛盾。特别是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物逐年增多,对城市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城市设计理论,处理好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

二、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满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高层建筑应运而生。目前城市的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和超高层发展,集合了居住、商业、娱乐、写字楼于一体的高层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多。高层建筑的出现,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缓解了土地压力,增加了建筑的服务功能,但是对城市空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城市空间和高层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要维持高层建筑密集度水平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十分重要,拥堵狭窄的空间会让城市显得压抑,同时也降低城市的美观性。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高层建筑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就要控制好密集程度,使其密集水平与城市空间相互统一。

2、高层建筑不能超出城市空间的高度和天际轮廓线

在城市中兴建高层建筑并不是越高越好,在选择高层建筑地点的时候,要根据城市空间的实际进行建设,一定要考虑到城市空间的允许高度,要与城市空间的高度和天际轮廓线相适应,否则不但影响了城市空间,也会使高层建筑显得突兀失去美感。

3、高层建筑关系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视廓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除了要实现其建筑功能,还要实现其美观的特性。因此,我们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要注意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要发挥高层建筑的积极作用,使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景观视廓,满足城市空间的特性。

三、处理好城市空间与建筑关系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在建筑规划中处理好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方案,使其考虑到城市空间的因素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主体设计方案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外在形式,对建筑物本身来讲非常重要。在多数的城市中,高层建筑都是城市的标志和景观。因此我们必须保证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方案美观大方,既能实现建筑物的功能,又能起到美观城市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占用了一定面积的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的美观性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完善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的因素,让建筑物起到美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2、对高层建筑的顶部进行特殊处理,减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顶部相当于城市空间的轮廓,从地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空间的美观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高层建筑的顶部进行特殊处理,主要可以采用优化设计和外部装饰的方式,来保证高层建筑顶部外观的美观性,使其具有装饰和美化城市空间的作用。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有着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我们要通过对顶部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尽量减少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负面影响,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

3、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生态设计,利用生态设计美化城市空间

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单纯的进行外墙装饰所能起到的装饰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要在高层建筑中适当的引入生态设计的概念,利用生态装饰来达到美化高层建筑外墙,进而达到美化城市空间的目的。目前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往往被赋予了诸多的功能属性,例如餐饮、商业、金融、居住、娱乐等。对于这样的多功能大厦,如果我们合理利用生态设计概念,将会取得非常积极的效果,能够为城市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让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发挥其积极影响

从目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的高层建筑都被赋予了标志性建筑的使命,许多的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对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高层建筑的作用,在处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时候要学会辩证的看,要发挥其积极的影响,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我们要将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使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和谐发展。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在建筑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对高层建筑的功能和属性有充分的了解,要正确理解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发挥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积极作用,使高层建筑成为拓展和美化城市空间的重要项目。因此,在建筑规划中处理好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采取上述措施,保证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使高层建筑发挥功能性的同时,为城市空间带来积极影响,发挥高层建筑的优势,有效的拓展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铖.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J]. 消费导刊. 2010(01).[2] 范金丽.孔德伟.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7).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3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作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位课程,于1998年开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建设,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智能建筑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本文由收集整理筑类院校,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智能建筑技术为学科特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教材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化,教材内容陈旧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二,计算机控制理论课程与实际脱节,就理论讲理论,内容枯燥,不易理解;其三,很难能找到适应建筑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教材。

为此,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引进前沿技术

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引入计算机控制研究的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1.2 注重基础教学

按照“基本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思路讲授课程,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

1.3 反映智能建筑特色

结合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实例讲授,使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融合,体现智能建筑技术特色。

1.4 重在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控制理论学习与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成果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专家教学、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1 收集相关资料,充实课程内容

注意学科发展动态,收集国内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控制理论方面的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参考书籍及控制理论方面的原版教材,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大大充实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2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科研中成功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实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解剖分析,从硬件设计到软件控制程序,从软硬件接口电路到大系统连接,从常规的控制方法到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设计中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控制工程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型教学,开展学科前沿知识研讨、理论难点研讨、系统设计难点研讨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事先布置研讨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针对实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研究主题指定主讲述人,并进行专题研讨,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包括课程介绍、图片和录像资料、系统实例分析等教学资料,进行深度思考。

3.2 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实例分析等按模块化进行归类,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每章归纳出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

转贴于

系,以及模块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由理论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实际: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科学家花园智能工程现场等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讲解计算机理论在机器人控制、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现场的演示和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理论在实际对象中的应用情况,更真实、直观,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专家讲座:聘请有智能建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校内做学术报告,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软件、文字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鼓励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巩固学生课程所学知识,并使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热情。

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如课本文由收集整理堂讨论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基本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大大提高了讲课效果。

(1)采用模块分析方法,深入浅出。系统设计要结合科研工作实际,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工程实例讲述,使设计更贴近实际;(2)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3)在分析系统特性时,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分析方棕的特点、区别、适用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4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设计理论、实例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

二、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主要内容

1、现代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2、现代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3、现代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4、现代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

5、现代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三、现代公园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

(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超前意识。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四、现代公园设计实例研究

1、项目概况

某城市公园用地呈正南北向,矩形,南北长239米,东西长180米,公园占地总面积为45130平方米。地块南北两边分别接人工河,根据该城市的发展定位,鉴于本片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地理交通位置,为此对其设计城市公园,为当地城市未来商住中心提供一个优美和生态环境。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从以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思考,生态景观设计效果是城市公园设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本公园为了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从公园饰品以及环境方面都运用了生态设计手法。结合实践,笔者总结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施中采取生态手法处理。

(1)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石笼作为一种生态格网结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生态格网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卵石填充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保护工程中。与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优点突出,更提供了一个新的景观视觉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卵石柱摒弃了传统刚性结构建筑物的单一性立面装饰,在保证钢结构亭安全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基于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使公共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公园在设计手法上核心是采取生态技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措施,重点创造水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本公园照明系统均使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照明系统,以环保、节能配合公园的生态性设计。公园设计水生植物净水系统。水生植物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点缀水面与岸边,加强水体的美感。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因此水生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湖水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同时采取生态化净水,公园与河流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系统,通过水深、驳岸形式、植被护堤等水设计,建造一个的生态设施,由河道作为廊道,河涌水流经公园的入口湿地生态水生植物床和浅滩的过滤,进行生物净化,再进入深水区,再到净水区。如此进行一系列的过滤,最终达到水体的自净,最后到达卵石浅滩,为儿童提供安全戏水用水。

(3)公园生态水景设计,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床对水体进行净化,设立动态水景观――喷泉,为水体增氧。湖体基底和驳岸设计以自然土堆坡为主,表面层换粘土保水。对于公共卫生间、公园管理处等服务用房给水方面以自来水供应。植物灌溉主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设净化池,利用湖水补给,提供日常的灌溉用水。公园的服务性污水主要来自洗手间和小卖部与公园管理处,采取就近排进周边的市政污水管。雨水方面则采用天然排水为主,沿路边设置不同形式的明沟排水,以自然的卵石、水生植物构成,暴雨时期会形成水溪景观,其他以暗沟排水为辅。

(4)天然的排水调节系统。本城市公园在各处设置天然排水系统,以保持水土,水通过有序的地表排水路径,以明水渠、地形明沟、卵石径的形式,汇集到深水区。当暴雨时侯,形成溪流的景色,水退时又是旱沟,草花丛生,呈现另一种景象。

(5)生态护坡景观设计。河涌设计还原河流原生的形态,设计成蜿蜒弯曲的河流,设计不同的水深,采取自然放坡的原生态驳岸,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湖泊设计还原原地形湖泊的原生形态,扩大湖面,增加蓄水面积,形成婉延弯曲的自然放坡原生态驳岸,设计不同的水深,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同时公园里设计了生态绿地植物床,潜水跌水区、活水区、净水区以及戏水区。

3、特色设计

本城市公园设计有彩色安全胶垫活动区,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生活的快速发展步伐,人们更加地崇尚健康环境生活观,儿童游戏场地及青少年活动场的安全性和趣味性设计尤为重要。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中间穿插橙色和红色的小径,它们是用安全性能高的地面材料制作而成,在绿色植物与红色系的强烈色彩对劲以及巧妙结合下,充满视觉冲击和动感,这孩子们创造一个趣味性的安全嬉地带。

同时本公园通过雕塑、图案以及建造材料等,有效导入乐从家具、乐从钢铁等产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名片;同时引入新概念钢结构更楼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及传承;贯穿公园的单车径更是文化绿道的延伸,倡导人们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人们生活在到处是钢筋混凝土的空间,再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现代化公园不但是城市的绿肺也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顺应人的需要成为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东阳:《浅析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年05期

[2] 王启照:《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的研究》,江南大学, 2007年

[3] 官文娟 钟志祥 颜申:《现代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探究》,《中国水运》, 2011年09期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5

[关键词] 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

二、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人,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2001年我国的学者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1]。

2.生态城市的模式

生态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过程,又是可及的目标,可能实现的未来城市蓝图。因此,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设计和憧憬。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城市生态组织的国际会议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以下内容: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形成节省能源的交通体系;实施生态经济鼓励政策;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我们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其中环境意识文化建设应该先行。人人都应该具有生态智慧、生态觉悟和环境意识。随着人的环境意识提高,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把控制人El的增长作为先决的条件,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是必要的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在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当中,转变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绿色消费代替盲目消费、以注重精神的消费代替多多益善的财富观念,以生态文明的自觉,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城市[2]。

3、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要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社会生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生产、消费、交通、居住区发展模式;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生态城市的特征

根据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它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1)健康与和谐:生态城市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以及完善的生态功能;能够提供正常、稳定的生态服务,是生态系统内部、外部及其子系统间健康和谐的区域。(2)高效与活力:生态城市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利用和增值,即物尽其用、地尽其得、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3)持续与公平:生态城市要求资源合理公平配置,注重技术、资源、信息、经济等成果的分享,协调发展与保护,为区域间、区域未来的发展负责,进而形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发展与演化、人与环境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变化、生态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生态城市发生与演化的动态变化,意味着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从

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化,从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和谐相处、协同演进的共生发展模式,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注重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中国不能采用西方曾经采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和城市发展方式。面对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趋势、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必须采取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实现能量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净减少,也才有可能在2050年当中国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之前出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矛盾基本缓解局面。只有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才能使中国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成为现实。

首先,低碳发展模式要求改善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行和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在保障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并进而减少对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低碳”并非“零碳”)

其次,低碳发展模式需要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中的碳含量和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环境容量的高效合理利用。

此外,低碳发展模式还意味着调整和改善全球大气环境中的碳循环,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来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最终有利于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

1.低碳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

2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路径选择

城市设计与理论范文6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问题与措施

 

为提高公路建设的机械化水平,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完成施工是在公路建设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的总要求。我们首先要切实加强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这是关系施工质量的基础因素。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多方协调,科学指导,研究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公路工程机械施工设备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路工程机械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都有其独特的技术性能,比如施工机械的便甩性能分为牵引特性、动力特性、机动性、稳定特性和经济特性等。为了高质量地使用公路施工机械,取得良好的实物成果和经济成果,了解施工机械的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实践经验,我们从机械的使用性能出发,分析公路机械施工设备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1.1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不合理

机械管理往往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但这些人员常被安置在技术研究等相关部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论文大全。而生产管理的人员尽管长期实践,但是却对公路建设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操作机手的施工技术知识掌握有限,在指导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弊端,就大大削弱了机械设备的正常管理。

1.2机械设备管理的寿命短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因此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对于机械的使用率也是越大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单位便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种“轻管理,重使用”的行为大大影响了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此外,对于某些发生故障的机械,施工单位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这些因素都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

1.3施工机械设备配套不够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后,公路建设施工单位要组建项目部,从现机械设各中抽调的部分设备技术状态较差,投入工程建设难免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论文大全。而在某些情况下,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同样是很棘手的问题。

2公路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路施工中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存在着很多弊端,制约着施工单位工程效益的提高。结合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不同因素,我们可以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制定规范的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导致机械设备完好率低下

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使用性,而忽略其保养性,也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能明确落实到人。不少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此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种种原因的出现,致使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2.2忽视老旧机械的及时更新,导致施工效率降低,影响施工竞争力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机械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施工过程中故障连连,影响了公路建设的质量,不仅危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最终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发展。

2.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在某些公路建设施工单位,操作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对于机械设备使用以及施工等项管制知识掌握有限,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专业素质更低,一味的赶效率、抢进度,使机械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甚至出现违章操作等状况,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规定进行保养、维护和大修,又重新进行新的工程项目,设备往往不堪重负,出现故障。

3解决公路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存在问题的对策

3.1管理层为了保证施工机械的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做到定人定机,而且要包使用、包保管、包包养,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机械,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机械设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将操作者经济效益与机械使用费挂钩,并加强对机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此外,还要重视环境因素对使用机械的影响。公路工程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因为温度、污染、路况、天气等因为都对施工有重要影响。不少施工单位忽视了这个方面,并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机械的措施,致使机械使用性能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酿成事故。

3.2保养层对机械实行定期保养是延长机械寿命的关键。论文大全。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少施工单位对设备的保养有相关规定,但是一到工期紧任务重时,依然会忽视保养工作。这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保养意识不够造成的。实际上,保养对于机械设备寿命的延长和效率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注意及时保养,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保证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受影

3.3维修层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维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方面。对于某些机械设备,可以在机械设计时采用维修性设计,提高机械的维修性,同时还要注意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零件换位。施工机械上的许多零件,在运行中往往承受负荷较大,容易造成磨损,适时地更换受到有均衡负荷零件的位置,使它们的磨损均衡,则可延长其使作寿命。

3.4施工过程方面

(1)要对气蚀和溢流噪声多加注意。在公路工程机械作业中,必须时刻注意液压泵和溢流阀的声音,如果液压泵出现“气蚀”噪声,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使用。如果某执行元件在没有负荷时动作缓慢,并伴有溢流阀溢流声响,应立即停机检修。

(2)工程机械作业应避免粗暴。工程机械作业要柔和平顺,否则容易产生冲击力,使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缩短其使用寿命。作业时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工程机械结构产生早期磨损,而且会使液压系统中产生冲击压力,在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容易损坏液压元件,产生施工故障,影响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4结语

总之,以上是对公路工程机械的管理维修工作中几个主要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从工程技术角度而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加以阐述。在实践过程中,应当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施工过程,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机械维修工作的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1】戴国辉;聂芳梅;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11期

【2】罗洪新;公路工程机械施工设备及其管理维护的问题与对策;《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25期

【3】张文;加强公路施工企业设备的管理与维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