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1
一、教学原则的相关概念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的相关条例和框架。教学原则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据相关教学规律逐渐形成的。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的体育教学原则能够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和体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规则、原理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最基础的人才培养活动。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的教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为基本特点进行构建。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综合教育水平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规律,并将这些教学规律进行总结,以指导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规则和原理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教学规律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相关教学原理进行反映。教学原理来源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整体认识。教学规律涵盖的范围很广,虽然不受人们的主观意识支配,但是由于心理构成的不同,人们对其主观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同样的教学规律中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体育教学为例,教师和学生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体育教学理念背景下,学生居于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参与者,这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同时,它又指导着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在目的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教学原则反映一条教学规律,也可能是一个教学原则反映多条教学规律,或者很多教学原则上普遍存在同样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相关的规律形成的,它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对教学行动进行指导。
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相关教育学著作认为,教学原则具有一定的概念制约,教学原则中包含教学规则。教学规则是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相关指导原理进行阐述。教学原则是以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规律为前提的,教学规则比教学原则更加具体。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则的关系进行探讨。与教学原则相比,教学规则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小,从属于教学原则。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学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原则与教学原理的划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以促进完整教学原则体系的建立。
教学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教学规律形成的,其具有客观性,但它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教学原理是对实际教学情况的总结,具有主观性。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规则、原理的关系,并从根本上进行区分。教学原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的总结,其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定范围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三、体育教学原则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体育教学具有正确的认知。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日常的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并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用以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1、自觉积极原则
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结合体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堂进行构建,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自觉的完成体育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提高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2、合理运动负荷原则
体育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特征。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并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确保学生对体育技能进行全面掌握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量大小与学生的年龄构成和身体状况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
3、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体育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外身体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保证身体的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紧张与愉快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紧张和愉快的原则。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紧张,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同时,也要确保心理的愉悦,从而保证体育课堂的轻松愉快。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紧张愉快的情绪,以确保整体课堂质量的提升,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得到真正的锻炼。
5、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压力的增强,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进行锻炼,缓解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2
一、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的,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因此,教学并不是把所教的内容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而是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如探究、观察、调查、阅读等),这本身就是学习目标之一,学生按要求经历了这一过程,就完成了这个目标,有时并不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结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结论会因使用频率的减少而逐渐淡忘,但他们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却会在新学习过程中得到加强和深化,成为他们学习素质的组成部分。
二、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以理解概念为前提的原则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与思考”、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突出科学探究,体现以揭示规律为重点的原则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的产物,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物理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建立的基础和前提。物理规律不仅有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往往引导人们发现事物的未知属性,并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的自身结构来说,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构成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单元;从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运用“实验与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弄清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能使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
五、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原则
在物理课程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条定律的发现,无不有赖于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同时实验又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所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育功能也是丰富的,作用不容轻视。因为完成一个实验,是对学生的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在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包括克服困难、交流合作、预测实验结果、检验信息的科学性、反思和评价过程、总结和分析实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和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物理实验是自然现象在实验室中的重现,通过“观察与思考”和“实验与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3
2019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教材)
2.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的观点是(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3.课程科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课程管理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合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机构上,朋友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一、填空题:
1.考试一般有______、______和___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2.在近代教育,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
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___和_______。(启发式、注入式)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___,发展学生的___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6.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
8.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9.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10.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11.教学是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2.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___。(单一课、综合课)
13.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___。(基本要求)
14.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15.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1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17.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问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3.简要说明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4.试论述因材施教原则。
5.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6.试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三、简答题
1.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未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从教师教的方法看,评价标准有:
(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教态从容。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基本标准有:
(1)学生注意力集中;(2)思维活跃;(3)积极参与;(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教学每题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2)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3)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
(4)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7.班级授课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
(1)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
(4)教学内容和教学防哪个法的灵活性有限。
8.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材建设的突破;
(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3)师生关系的突破;
(4)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扩大了教学规模。
一、选择题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作到(以教学为主)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4.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积分外,还有一类是(等级制记分法)
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6.班级授课指在我国正式实行一半认为是啊(清朝末年)
7.在近代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衡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
8.以下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开而弗达)
9.课的类型一半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
10.《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1.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1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实验法)
1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15.人们常说:"教无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6.下列符合我国古代给额教学的特征的是(学生的年龄能够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17.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引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演示法)
二、辨析题
1.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2.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三、论述题
1.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
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
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2.试述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
1)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为制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2)这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般地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和内在属性?
3)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这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②掌握知识上发展智力的基础
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4)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4.试述直接经验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日呢使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2)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教学中要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5.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4)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6.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贫农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4
对于学生来说,识字与写字是学习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必备技能。而识字与写字的过程也是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而且,小学生的识字量越多,书写能力越高,其未来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才会越好。但是识字写字教学也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才能保证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质量。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
(一)使用随文练字的方法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识字写字内容的编写,推荐使用随文练字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与记忆。另外,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识字写字内容的编写还增加了一般笔画顺序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加强书写技能的训练与掌握。
(二)符合书写规则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识字与写字内容的编写,强调学生使用铅笔进行汉字的书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识字与写字内容的编排也是由笔画到偏旁部首,由独体字到合体字,非常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识字任务过重现阶段,小学生识字任务过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小学生的识字任务越重,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就越高。而过重的识字任务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生字,掌握生字的发音方法,还要学会写字,掌握规范写法。在这种情况下,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效率就不那么理想,学生对于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高。
(二)学习难度大现阶段,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学习难度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汉字本身的难度就比较大,不仅有着复杂的汉字结构,生字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包含近义词、反义词、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学习难度大,需要记忆的内容还非常多,学生把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长时间的高难度的学习生字,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厌烦心理,降低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是影响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三)与汉字学规律不相符与汉字学规律不相符也影响着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汉字学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和价值。如果只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汉字的学习,那么不仅学习难度大,学习过程枯燥,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汉字的作用与价值。也就是说,与汉字学规律不相符,使得识字写字教学难度增大,识字写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受到影响[1]。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识字写字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冲动。所以,学生的自主性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勤思考、多动脑的学习习惯就越容易养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就越容易提升。
(二)探究性原则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这也是学生学好识字与写字的基本原则。只有充分遵循探究性原则,学生才会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会享受学习与思考的乐趣,才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趣味性原则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以及趣味性强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识字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价值观以及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沉浸在学习的快乐当中,保证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质量的强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识字写字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高效、愉悦地展开学习活动。这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网络资源展开学习教学,借助网络资源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享受识字写字的乐趣。第二,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特点就是直观、形象而且富有趣味性。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保证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而且,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还可以利用图片与汉字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刺激,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与理解[2]。
(二)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必须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这是保证识字写字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提升识字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要想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教会学生汉字记忆方法。学生在掌握了记忆方法之后,就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汉字的记忆,提升识字写字的学习质量。第二,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只有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识字写字的学习乐趣。甚至,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3]。
(三)加强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游戏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展开识字写字的学习。而游戏教学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要优先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即教师要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喜爱的游戏来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活动设计,从而保证游戏教学的顺利实施,引导学生在掌握汉字的认识与书写之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要优先选择可行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即教师要首先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游戏,然后再选择与识字写字契合度较高的游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优势,保证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
(四)确保识字写字教学符合汉字学规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必须要确保识字写字教学符合汉字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规律,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而要想确保识字写字教学符合汉字学规律,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运用象形字教学,这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内容,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符合汉字学规律的条件下进行象形字教学,可以确保识字写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第二,运用会意字教学,这需要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象形字的前提下实施。而且会意字教学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图示法、演示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在识字写字教学符合汉字学规律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五)合理应用随文识字教学方法随文识字指的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高效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以及掌握字形。与集中识字方法相比,随文识字更加灵活、发散,具有趣味性,它可以将汉字、词语、语句、段落的语境等进行自然的结合,彰显汉字的表意功能。一般情况下,常用的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有四种:第一情境识字法,即教师通过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掌握字音、字形以及字义。第二图文结合识字法,即按照学生的识字规律进行看图识字,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地识字。第三字理识字法,即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字理的辨析,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第四生活识字法,即将汉字的字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字音、字形以及字义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5
在实施目标教学达标过程中,我们具体运用的是“四、四三五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第一个“四”即是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环节。第一个“四”之后的“四三五六”就是前提测评的“四性”(作用的助学性、内容的针对性、对象的全员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认定目标的“三性”(作用的有效性、方式的简易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导学达标的“五步”(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运用目标练达,发展目标引达)和达标测评的“六原则”(对应原则、分解原则、前联原则、客观原则、递进原则和变式原则)。这个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是对过去习用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机制的改进、优化与提高;是全国各地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两个泰安会议上群策群力,切磋研讨,集思广益,拾遗补阙所凝集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指明了方向,为深化目标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矗.
规范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不可忽视“基本”二字。我们认为,“基本”二字的含意有三:(1)从运用看操作,既要遵循模式,又要灵活变通,做到“入格”与“出格”相统一;(2)从纵向看发展,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发展完善,做到定型与演进相统一;(3)从横向看范围,不同学科既要有大体统一的教学模式,又要体现出各学科的特点,做到不同学科的共性与各自学科的个性相统一。就上述“基本”二字含义的第三点,在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操作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我们既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学科特点,强调事物的个性,而模糊了甚至湮没了不同学科的共性,即它们的共有规律;也不要因为过分强调不同学科的共性,而否认或者忽视了各个学科的个性,即学科特点。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或者说构建什么样的操作规范来充分体现各自的学科特点呢?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即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着力研究达标规程。
学科达标规程的含意和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运用统一的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注意各个学科在具体运用中的各自特点,做到不同学科的共性与各自学科的个性相统一。现在我们把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操作规范的四个环节逐一审视一下,不难看出:第一个环节前提测评“四性”,第二个环节认定目标“三性”,第四个环节达标测评“六原则”等,这些要求,对于不同学科大体都适用,基本作法也大体相同,没有也不必要去深究各自学科特点。只有第三个环节,也是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中分配时间最多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即“导学达标”这个新授课环节,才是体现学科特点的关键环节。虽然,这个环节对于不同学科也有统一要求,比如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运用目标和发展目标引达等,对于不同学科来说,这些要求是共同的。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目标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具体的自达、导达、助达、诱达和引达的方式也会不同。比如以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为例,基层目标是知道实验所使用材料的名称和实验的目的等,就高层目标而言,实验教学可能是对实验现象的原理分析和综合运用。这种基层目标与高层目标表现上的差异,也必然带来“导达”与“助达”的方式与方法的不同要求。目标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并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助达和导达的规律和程序。我们把导学达标所遵循的规律和程序,简称之为“学科达标规程”。
达标规程,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规律程序。它是以教学基本模式为基础,以多种教学方式为补充的具有学科化特征的系统。具体讲就是学科知识规律和能力训练的程序。
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出这些规律和特点,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导学达标教学规程,用于指导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功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智力乃是一种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他强调:“教学内容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有效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学习就是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过程。”可见,具有学科特点的达标规程,就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规律和步骤。如果说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达到的“目的地”,那么达标规程则是通向目的地的“路标”。循着路标走,师生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减少教的随意性和学的盲目性,以保证顺利达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讲过:“教学最佳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这种“最好方案”就是在导学达标中的多种教法最佳组合,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本节课应掌握的教学目标的达标规程。可见,要深化目标教学的实施,规范目标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导学达标的学科达标规程。
达标规程的制定和操作 1.达标规程的制定
(1)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一方面按生物的生活习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知识结构编排;另一方面按各类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这样的编排体系是贯穿于整个教材的两条主线,也是生物教学必须紧扣的两条主线。生物学科的达标教学,一要以生物的生活习惯为线索,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展开,促进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形成;二要以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展开,促进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制定的达标规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体现了生物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规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上述要求的两条主线,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不断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从而正确认识生物体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又是怎样进化发展的。
(2)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学主要学习内容侧重生命本质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制定达标规程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通过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综合、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这样制定的规程才符合生物教学的实际和特点。
(3)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思维活动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接、新鲜的东西最敏感。而高中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善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思维活动已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在制定达标规程时,要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样的达标规程就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
(4)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学科达标规程必须体现目标教学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学科达标规程制定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情感意识、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及时有效的反馈矫正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标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达标规程的操作
达标规程因学科、课型、教材内容、教材对象而异,不能模式化和固定化。但不管怎样,导学达标过程总有一个科学的程序。
生物新授课的达标规程一般可制定为:“观察—探究答疑—自结深化”,也可定为:“启发诱导—探索—整合”或“观—思—议—练—结”。实验课的达标规程可为:“实验操作—观察探索—精讲辅导—归纳整合”等。
对上述规程在具体操作时,如观察、提示、实验时,一般操作方法可用诱导—提示—演示—复述—描述等。因为这一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性活动,所以要充分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板画、演示、幻灯、电影和录像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提示观察内容,指导观察方法,进而训练学生的有效观察,使他们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
再如,深究、探索、答疑、思考、讨论时,一般操作方法是提问—启发—独立思考—分析—讨论—研究—点拨—质疑—答疑。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遵循目标,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追究问题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存在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疏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自结深化、总结归纳、整合时,一般操作方法是分类—整理—综合—归纳—概括—深化—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综合归纳,提出正确结论,教师要对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知识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等基本观点,完成课堂教学知、能、情、思一体化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6
【摘 要】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认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l. 扎实严谨。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 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表现。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举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l.方法科学。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数学法(动能定理、动量定律、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等效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有效值)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1.转变观念。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2.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投影、微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