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语言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语言政策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1

少数民族考研优惠分普惠和特惠:

1、普惠就是每年以少数民族考生的身份考研的降低分数录取;

2、特惠就是近年开始的报考少数民族骨干生,也是降低分数录取录取。

所不同的是前者就业和统考生一样,而后者必须到少数民族地区珐窢粹喝诔估达台惮郡工作。前者仅限少数民族考生,而后者各民族考生都可以。接收少数民族骨干生的学校很普遍。

(来源:文章屋网 )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2

关键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课程专题;教学方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12-03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研究

教育中的辅助工具就是教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课程的精髓。教材中包含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中职教育的衔接等内容,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的价值观取向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一)教材的选取依据

本教材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文件的精神。政策的发展伴随着很多的现实因素,而教材的选择却相对于比较稳定。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切入,在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等都要明确。此外,对于教材的选择还需要进行理论层次的分析,好的教材对塑造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帮助,教材的学习和分析需要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转型,充分将社会主义理念上升到高水平层次。在此背景之下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将教材紧紧围绕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将学生的价值观念真正得到体现。

(二)教材的内容特点

教材就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师和学生参考的首选,教材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材的内容需要通过多层审视之后才可供学习和使用。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首先要符合一定标准要求,同时还需要将时下的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等联系在一起,将国家文化精髓展示和融合,时代精神渗透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和向往。

1.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平衡有利于避免教学陷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窠臼。工具性强调本身是一种工具,其中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指出不只是工具,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核心是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如果“工具性”指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那么“人文性”则在揭示学生“为什么学,学成什么样”。其中“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学”,“学成什么样”是“学什么、怎么学”的结果。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学科必须遵循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学科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力图实现学科与学生形成互动。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教与学是师生双方思维沟通与碰撞的实践性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本既有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其着力点应重在师生双方激活彼此智慧的火花。所谓教学相长其内涵尽在于此。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通常扼杀了这一点,“一言堂”和“唯命是从”成为课堂的基调。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在客观上主导了学生的知识习得性,同时也给其戴上了一副精神枷锁。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外壳存在,不应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学科的创造性恰恰在于防止这一点发生。因此,创造性地学习应成为教学实践的基石,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三)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教材的学习具有广泛性,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模块设计都有规律,需要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有充分的认可。因此,教材的实用性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同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设计,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内容逻辑顺序和难度梯度进行合理设计,学生在思维能力理解范围之下进行适当的延展更好。

二、探索教学研究新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提倡适宜的教学方式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对学生思维导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究新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教育和德育的熏陶、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新的学习方式需要适应过程,需要教师做好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准备。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共同的把握。

(一)理论教学环境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方式,通过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幻灯片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直接的效果,能够清晰地展示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之上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清晰明了地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使教学效果充分得到体现。此外,课程课件还可以借助视频、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态画面中更好地体会和掌握教材中很多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环节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学生实现自我兴趣和才能展示的场所,室内的实践教学环境应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直观理解,便于组织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可以设置实践课,如去参观博物馆和十二木卡姆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的实质就是让中职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新疆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历史潮流进行创新,使自身肩负的使命发扬光大。实践教学环节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属于课程的真谛。

1.着眼于促进人的内在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现在有些青年人道德缺失,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化素质不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道德制观念教育不仅是德育知识的学习或是做到遵守道德,更重要的是它推动着社会主义道德治国家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道德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道德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长久性的工作来抓,保证德育教育的长期性。

2.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今高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培训已然成为主流趋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将培训内容制成软件或网页资料进行自学,并且可以在线接受教师指导。网络包含的内容无限广泛,将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延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加有利于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网络多媒体的闪光点就在于可以时时学习,自我控制学习速度,同时在网络中促进交流,替代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答疑解惑的固定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学术交流群,将课程相关的信息和新闻分享在群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不懂的问题在群中进行提问,促进大家的交流,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换就会产生更多的新灵感。

(三)大数据背景之下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给人们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的信息技术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从大数据中找寻更多的奥秘。大数据虽然带给人们的挑战固然是颇多的,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当学生知识技能的导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引,在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挑战能力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课程教法匹配之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育教师要对新疆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历史演变做到深入细致地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教师并没有身临其境,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没有把课本和新疆的实际结合起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教法设计,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精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授给学生。

(一)师资力量的条件和壮大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高效精干的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知识、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学梯队,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强化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雄厚和发展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新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的和谐师需要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进行知识的扩充,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术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挖掘有潜力的教师,对于教师的授课效果实行加分制,并对表现优良的教师进行经济鼓励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师资力量的发展和更新。

(二)师资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熏陶

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对教师后续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后续教育可以促进已有的教育基础,对现有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会更加深入。本着创新理念和负责的态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补充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教师结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无止境和人们学习的无止境要求人们必须时刻去学习,局限于自身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外界的环境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既要进行一定的集体组织模式(集体备课),又要进行自觉意识之下的参与培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德育不仅需要自己有德育,还要用自己的德育去感化、教育学生。教师要时刻对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不受腐朽思潮的影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若没有正能量的传播,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使用情感方式进行熏陶,将教育的温度进行保持,而不是将热度冷却尽散。要暖人心,善其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学生推向更前沿的领域。

(三)师资队伍的考核效应

高级职称的评定以及带来的经济收益不断鞭策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本着一定的竞争性,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只能单纯初步检测是否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但并不能成为一种持久的选择和评价标准,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和研究。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如对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待遇、奖励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教为取得职称而努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另外,教师需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待今日大数据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和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就必然需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大数据就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媒介。借助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魅力,不断的将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提升,自身技能不断完善。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必须践行和加强教师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质,并且净化教师人员的工作及周围环境,保证教师人员遵守其职业道德,这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根本,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的法律体系是改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手段。只有在多方面共同作用激励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师环境,保证教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分析教材《新疆历史与民族宗理论政策教育读本》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的训练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出,无论是通过哪种教育方式,都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国家发展为主,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认可和借鉴反思,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支持,为国家、社会、新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对于本文的研究,笔者主要通过阅读文献和相关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相关佐证材料进行借鉴,从中找寻闪光点。此外,遇到相关专业性问题进行探讨和深究时,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于主题应用了解的不够深入,并且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努力。就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来看,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扩展还需要充分借鉴专家的优秀成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化和外化,爱国爱疆、坚持“五个认同”、坚持“五观”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依然是重要的核心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莫红梅.优化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9-111.

[2]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3,(03):77-79.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3

一、当代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现状

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人才极度地缺乏。在大部分地区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的民族语言翻译机构产生萎缩,大量的翻译人才流失,翻译后备力量不足。虽然在近些年中我国对于翻译研究人员有着相对的扶持政策,但是可以有效地承担翻译研究工作的人员还是不足。

2.我国的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中的科学建设以及理论性研究还是相对滞后。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学科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跨专业和多样性十分不足,相应的科学体系构架还不完善,这样就会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西部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的促进下,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开始离开了自己传统的生存地区,开始进入城市当中。在进入城市后,处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这些人员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越来越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从而导致民族语言的萎缩,为民族典籍的翻译、传承以及整理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改变措施

1.从国家政策入手,建立健全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体系。在这其中设置合理的语言翻译机构,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加大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高素质的语言翻译团队。

2.努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领域的建设。民族语言的翻译包括建立完善的翻译机构的准入制度以及评估制度,从而使翻译、编辑、审校以及意见和保密的过程逐步趋于完善。

3.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服务体系,同时加强民族语言服务的力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医疗卫生、经济活动以及双语教育、体育等都需要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经济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元素。因此,要加大力度,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工作。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面临衰退濒危 强化使用保护

伴随着以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其中作为弱势族群的语言是受到冲击最早、流失最快的一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使我国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和更好的传承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文化命题。

1.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多面临衰退或濒危状态

由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非主体语言文化正在迅速衰退乃至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出警告,目前世界上约6000种语言中有近半数在本世纪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许多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已经趋于濒危是公认的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同样问题。中国除了汉语之外的81种少数民族语言均处于衰退之中,其中多半面临濒危状态。如赫哲语,目前能用赫哲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还能说。再以内蒙古现存的4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例:“三少民族”的语言基本处于濒危状态。总人口8200多人的鄂伦春族能够熟练使用母语交际的大约只占总人口的20%,而且主要是中老年人。有3万多人口的鄂温克族使用母语交际的也主要是老年人。至于达斡尔族母语的使用情况更加堪忧。母语的衰落同样出现在总人口有近600万的蒙古族中。一是蒙古语的使用人数呈锐减趋势。除了生活在偏远牧区或接受过蒙古语授课教育的人之外,目前30岁以下的蒙古族青少年基本不会熟练地使用母语。据内蒙古教育厅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60万人,到2009年则下降为141791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印制的小学一年级蒙古语文课本第一册1992年为68599册,而2009年则下降为20847册。二是蒙古语的实际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日趋降低。当前在内蒙古除了专门从事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蒙医药以及蒙古语新闻宣传、翻译出版等民族工作的特殊行业外,蒙古语在其它工作场合几无用武之地。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蒙古人不情愿或被迫放弃学习和传承母语的主要原因。三是蒙古语的纯正度受到严重影响。在蒙古语的使用过程中掺杂外来语言词汇语法的现象愈演愈烈。

总而言之,伴随着信息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危机与挑战需要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遏制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濒危的趋势

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从长远来看,在全球化时代逐渐走向濒危甚至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语言一旦消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和再生。而且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和消亡,其中积淀和蕴藏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现象也将随之消失,人类大家庭将失去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遗产,我们国家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局面也将难以实现。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虽然我国各民族群众多年来自觉地选择现代文明,紧跟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但是从情感上,从民族归属感上各少数民族又特别希望走一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道路。所以怎样在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中尽可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今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敏感时期,协调好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经济利益的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同民族的利益更多地会表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文化上。当前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对于维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保障祖国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历史意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动员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濒危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责任,促进祖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使用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法规以及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要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目标要求,强化考核监督,保障执行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抓出成效。

第二、全面调研、统筹规划、区别对待、科学保护。应当组织专业工作者对我国现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筛查,科学确定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与濒危等级,据此分门别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第三、切实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民族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下力量狠抓民族学校的软件建设,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学习激励措施。

第四、尽可能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交流范围和使用需求。要为学习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就业、创业以及个人发展拓展空间并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母语的基本权利。

第五、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国家可以在每个少数民族中选取一、两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特色与文化氛围浓郁、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较为广泛、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留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一定范围内划定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与发展。并将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民族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实验基地。这里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窗口和样板。

参考文献: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5

关键词:语言生态观 语言政策 语言教育政策

近年来,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为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笔者发现从语言生态观这一视角分析语言教育政策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的语言生态观对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语言生态观及中国的语言生态现状

“生态”属于生物学的概念,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霍根(Haugen)最早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提出“语言生态”的概念,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任何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Haugen.1972:330)。语言生态观认为健全的语言生态是多种语言共存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语言的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以汉语为主,多种方言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存的国家,而各语码的使用状况并不平衡。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3.6%,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内部有许多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大,语言格局十分复杂(蔡永良,2011:8-18)。除了汉语及其诸方言外,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大约120多种民族语言(普忠良,2001:127-134)。虽然少数民族语言诸多,但是非汉语使用者所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5%(Wardhaugh,2000;367)。这些语言的分布状态与中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趋于吻合,并且没有完全孤立于汉语(布赫,2002:130)。

二.语言生态观对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语言生态观促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再认识,而语言教育政策标定一门语言在整个语言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会给语言生态带来一定影响。语言政策是“政府对语言文字的地位、发展和作用所作的行政规定”,如指定官方语言、广播媒体语言、教学用语等。(潘海英,张凌坤,2010:105-108)。可见,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对语言生态的一种人为干预,是维护语言生态的政府行为,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育政策以及本国语的国际推广政策等。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语言生态观对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1.对汉语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语言生态观促使人们意识到语言多元化的重要性,因此,在通过语言教育政策强化推广汉语言(普通话)的同时,不再一味要求语言趋同,而是更加注重方言的保护。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6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可见,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也使得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从语言生态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普通话教育政策具有前瞻性, 消除了方言隔阂,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对方言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意识地保护,方言的适用范围和频度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方言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近年来,随着对语言生态平衡的关注,人们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方言消亡。比如,对有代表性的方言组织语言专家进行保护性研究,建立语言档案,并且建立语言博物馆,收集语言标本,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同时,利用媒体弘扬方言文化,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台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方言节目。

2.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的不平衡导致其语言之间的不平衡。一些使用人数较少的民族语言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因此,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我国语言及文化生态的平衡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譬如,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规定:“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双语教育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语言态度,反映出对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当然,我国历史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也出现过错误。比如1958年出现的“语言融合风”,“民族文字无用论”的语言态度使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受到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戴庆夏. 2007:5)。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和建设性的,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也都是有利于语言生态和谐发展的。

3.对外语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从建国以来,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以下阶段: 1951-1956年重俄语教育阶段,1956-1966恢复英语阶段,1966-1976外语教育停滞阶段,1976一1989年外语教育恢复繁荣的阶段。1989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外语教育呈现空前盛世,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约占全国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但是,从现在的形势看,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过分强调英语,语种单一。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育其实就是英语教育。从语言生态观的角度,这种外语教育政策势必导致语言生态的不平衡,也难以满足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多样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有必要对当前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改革以使中国的外语教育更加多元化。

4.对汉语国际推广教育政策的影响

对外语言推广政策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为鼓励别的国家或族群的人来学习他们的语言而制定的有关政策。在构建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 中国有责任和义务推广汉语言及文化,为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汉语正在走出国门,孔子学院发展迅猛,短短4年时间已相继在90多个国家的地区建立了300多所。(蔡永良,2011:14)根据中国国家汉办统计,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负责和协调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这从政策制定上和行政管理上给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保障。1991年中国向海内外推广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政策将会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在和谐不同语言关系上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会给语言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生态观认为语言政策的制定要符合语言生态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国情和区情,也有不同的“语情”。必须从其语言生态的实际出发,制定该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同时,语言政策要有利于良好语言生态的构建。

本文正是从语言生态视角研究中国语言教育政策,认为语言生态区别于自然生态,属人类精神文化范畴,要实现和谐的语言生态,就要尊重语言的自然地位。

同时,提出要通过语言教育政策的干预来增强母语意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抵制外语教育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维护语言文化多元生态平衡的建议。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计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政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3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布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

3.戴庆夏.中国民族语文政策概述,载马丽雅等编《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

4.潘海英,张凌坤.全球化语境下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民族语言政策范文6

 

一、国际法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

 

对于“少数民族”这一称谓,主要是针对国内而言,在国际法中主要使用“少数人”这一概念,“少数人”在范围上包括了“少数民族”,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左右,直到上世纪中期以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保护逐步被确立为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并纳入到国际法律体系当中,它的保护主要是根据少数民族“群体性”及“地域性”等特征来加以实现的。

 

国际法中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联合国相关的法律文件中: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一个系统阐明人权的世界性的国际文件,它与之后1966年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一起,构成了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人权”,是国际人权法的基础性文件;在此后联合国相继出台了如: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会议的《文化政策宣言》,1992年12月通过的《关于在民族、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的人的权力宣言》,2005年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等等系列国际公约和文件,它们更为明确详细的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权利保护纳入到了国际法的保护体系当中。

 

联合国框架中的主体价值观体现在它所有的法律文件之中,各种主体的法律渊源亦渗透在方方面面,语言法方面的法律群相互间精神贯通,价值观趋同。尽管法律条文可能分散,但灵魂是一致的。尽管国际上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护在方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和逐步趋于完善的,它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由于国际条约自身机制的缺陷,条约本身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如国际条约和文件中大部分只规定了原则性或是倡议性的条款,没有详细的规定语言文化保护的具体内容,即使规定了具体内容,也没有规定违反相关条约所应承担的法律性后果,以及保证条约实施的强制手段等等。

 

二、贵州乌蒙山地区彝族语言文化权利的保护

 

乌蒙山地处滇黔交界处,位于贵州省境内的乌蒙山中部威宁县、赫章县、及六盘水市交界地区是贵州彝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彝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作为其分布特点。该区域是一个典型的以彝族为主,苗、汉、穿青等族混杂聚居的民族地区,彝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多数,人口较为集中,最具有代表性;而且该区位于乌蒙山脉腹地,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彝语能在这里世代相传,较其他彝区彝族语言文化能够较好的得到保留,当地彝族民众在平时的文化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彝语,彝语在当地能被稳定的使用。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笔者了解到,该地区不同民族高度认同普通话,彝族、苗族内部普遍认同本族语。从一些当地受访者的访谈中得知,当地有些彝族还是担心彝语会出现母语断层的情况,认为虽然在当地长大的孩子都会说彝语,现在兼用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以后孩子出远门,与其他民族通婚后会出现母语断层的情况,同时,在对散居于威宁县城区、赫章县城区和六盘水市区的彝族进行访谈中笔者得知,这部分彝族由于与其他民族通婚或是受到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他们本人或是他们的小孩已经出现了母语断层的现象,在这部分地区会说彝语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已经很少见了。在整个访谈中,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彝族,都希望自己既能说彝语又能掌握汉语。虽然他们在很多场合都使用彝语,但是对普通话的期望值也很高,认为普通话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发展方向。对自己本族语和汉语的使用都持开放的态度。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加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只是对于地方民族语言权利的保护作了原则性或制度性的规定,并未就语言权利的实行与保障作出详细的规定,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该区的彝语法律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结论与对策思考

 

我国自建国以来,便坚持鼓励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保护系统尚不健全,在上一章的调研实践当中也了解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少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立法。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而现行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只是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国际条约的加入和国内法律的适用尚存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目前加入的国际条约尚不全面。另一方面,我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等法律中并未就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的规定。3. 现行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和程序性。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权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门法律中大都只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作了原则性或宣言性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小。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完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权利保护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已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这部法律的制定必须是针对现行法律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不管在宏观上,还是具体详细的规定中,或是对于各部法律、法规的串联,都能起到相应的指引作用。 2.批准相关条约并明确条约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签署生效了25项国际人权公约,并积极为批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创造条件,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国际人权法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联合国192个会员国中已经有167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从该公约的内容上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差距不大,对于其中仅有的几个不同的地方我们也可以通过声明保留的方法来处理,在适用上已经不存在法律障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适时的加入该国际公约;同时,对于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我们应当在法律的规定当中予以明确,对于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约条款,我们在签署的时候即予以保留。3.明确权利义务的关系。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中,应当明确少数民族语言的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当明确规定少数民族拥有学习权、使用权、传播权和接受权等内容,并将其细化到具体的法律条文当中。另一方面,应该将其他的机构、组织或个人纳入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法律关系中,并明确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