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控制的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控制的形式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1

一、现行财务预算控制模式发展趋势

(一)组织结构柔性化发展趋势

近10多年来,2/3企业都在不断尝试创新,比如,构建基于团队的网络联盟、构建伙伴关系。其中减少层次、压缩规模和减少运营成本密切相关,减少层次可以适当缩短决策、行动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促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特别是在社会市场与竞争动态变化方面。在此基础上,企业组织能力会发生极大地变化,会变得更加灵敏,柔性化成为其显著特征。但在减少层级的同时,企业预算控制所处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削弱它已有的地位。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也会逐渐走上扁平化发展道路,预算控制优势进一步被削弱。由于组织内、外部边界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组织结构必须具有灵活性、柔性,具备较强的适应意外变化能力,可以结合可预期变化,在最短的时间迅速调整。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在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构建“多功能、多单元”的小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批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成员,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避免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促使自身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随之,整个组织也更加趋向于动态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就预算紧控制来说,是一种刚性控制,和层级组织关系密切,有着明确的层级,内、外部组织边界固定化,和组织柔性化发展趋势不相吻合,会阻碍组织柔性化发展。

(二)组织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不同行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才能被允许,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外资企业纷纷涌入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同时面对来自国内、外竞争。随着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科技持续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已有的管理控制生产活动向经营控制方向发展。在电子计算机、数码产品中,零缺陷、全面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性不断显现,特别是在组织控制方面。和过去相比,非财务控制机制的重要性也在日渐显现。对于这些以非财务为导向的预算控制模式来说,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点,借助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逐渐影响内部员工,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非财务导向预算控制模式具有隐性特点,也会变得更加柔和。在此基础上,内部员工也会更加清楚企业发展的目标,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潜能,探寻各种方法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在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这种预算控制模式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取代单一财务预算的地位。

(三)内部重要竞争因素变化趋势

在新形势下,不同行业、领域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以财务资本为中心,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要素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演变为人才的竞争,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其知识资本在公司市场价值中占据重大比重,美国两大传统制造企业ABB、GE,知识资本在公司价值中也占据特别很大的比重。

二、现行财务预算控制模式改进措施

在财务预算紧模式作用下,财务预算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传统财务预算控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无法顺应时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阻碍企业内部组织的创新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运用一种全新的财务预算控制模式―超预算控制模式。

就超预算控制模式而言,在应用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改进转变传统财务预算控制模式的重要方向,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预算、相关已制定管理战略之间的关系,看其是否可行。在对比分析过程中,会发现预算在准确预测基本性财务状况基础上,似乎并不比其他类型的战略管理形式更具优势,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具有其可行性和较高效率,取代传统预算控制形式的地位。在第二阶段中,管理学界中各种管理方法不断涌现,需要通过不同途径优化整合这些极具特色,实用功能又特别强的管理模式。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预算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体现在不同方面。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准确预测各方面财务情况,借助财务预测,制定可行的短时间的财务业绩目标。各个相关责任部门需要围绕企业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工作计划,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还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构建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对应财务预算控制模式具有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此外,还需要构建可行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免费深造学习、晋升,激发员工作热情,确保企业效益长期处于稳定增长中。超越预算模式是在新形势产生的,是管理控制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创造性,促进其增值发展,但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各方面的管理控制方法,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就其应用来说,特别适合高新技术产业,是因为它们更新换代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2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设计变更、投资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预结算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投资控制可以划分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及竣工决算等阶段。从理论上说,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但由于设计深度、方案变化、物价调整等原因,导致各阶段的造价计算精度有所差异,往往容易导致投资“失控”,具体表现为: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初步设计概算。所以在承发包阶段,初步设计概算可能失去投资控制的作用。然而,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的施工图预算,一般来说可以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图预算可以作为承发包阶段的投资控制依据。

施工图预算的作用

施工图预算是设计方案的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细化、量化的评价。它可以通过与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对比分析,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使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施工图预算也是下阶段工程承发包(招投标)投资控制的依据。因此施工图预算在整个投资控制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准备的依据,是施工单位组织材料、机具、设备及劳动力供应的重要参考,是施工单位编制进度计划、统计完成工作量、进行经济合算的参考依据。3)施工图预算是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重要依据。所有成本须控制在施工图预算内。也是拨付进度款及办理结算的依据。4)就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而言,施工图预算是监督检查执行定额标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测算造价指数及审定招标工程标的的重要依据。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

1)经批准和会审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有关标准图集。2)施工组织设计。3)与施工图预算计价模式有关的计价依据。所采用的预算造价计价模式不同,预算编制依据也不同。根据所采用的计价模式,需要相应的计价依据。若采用传统计价模式,则需要预算定额、地区单位估价表、费用定额和相应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等计价依据。若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则需要人、料、机的市场价格,有关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指导价和《计价规范》中规定的相关工程量计算规则等计价依据。4)经批准的设计概算文件。5)预算工作手册。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及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07号)第五条规定:施工图预算、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由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其编制可以采用工料单价法和综合单价法两种计价方法。工料单价法是传统计价模式采用的计价方式,综合单价法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采用的计价方式。

同时进行编制须做好以下几点:1)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察勘现场、调查施工环境拟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2)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充分熟悉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学习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熟练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在此基础上认真阅读图纸,尤其是总平面布置图,了解工程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在对各专业图纸研究过程中,应随时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内容,对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做出预算编制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工程量,合理地套用单价,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与此同时,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3)计算各项费用和利润并汇总。编制分部分项工料分析表,根据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实物工程量和预算定额中项目所列的用工及材料数量,计算个分部分项工程量和预算定额中项目所列的用工及材料数量,计算个分部分项工程所需人工及材料数量,汇总后算出该单位工程所需各类人工、材料的数量,套用政府最新颁布的费用计费程序。

影响施工图预算的因素

一个建设工程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1)材料价格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材料价格是按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信息价及编制预算时调查的当地材料价进行计算,而工程随着时间推移,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工程造价也将随着变化。(2)国家政策性调价。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着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例如:人工费、机械费调整,特别是现在根据市场情况实行动态人工费。(3)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4)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工程实体性消耗部分和措施性消耗部分决定的。实体性消耗部分一般是按施工图及说明所描述的工程实体部分计算,不应有较大出入。而措施性消耗部分,则因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产生差异。

2)设计修改与变更。工程设计同样受到诸如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手段、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工程量计算误差。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施工图纸表达是否正确、全面、清晰明了是工程量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但如建设工程前期准备不充分,地质勘探不准确,地质状况不明,在施工中出现许多设计以外的项目,再有设计深度达不到相应水平,施工中变更多,现场签证多这些都有会影响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还有就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不合理确定也将影响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如桩基工程施工,是先挖土方再做桩基或是先做桩基再挖土方,凿桩头,土方开挖时的护坡处理及放坡比例,土方外运距离的确定,垂直运输工具的确定是卷扬机还是塔吊等。还有模板的选择等,都影响工程量的计算的误差。

施工图预算对投资控制的影响

1)施工图预算是编制招投标标的的依据之一,对于不招标项目,也是合同谈判的依据。投标控制价和合同价两者均不能超过施工图预算。同时也是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2)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即使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并即使与项目分责任沟通,调整或修正控制目标,对工程造价试试动态控制。3)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甲乙方的图纸会审、设计交底中消除。但设计变更一旦成立就会引起预算费用的变动,变更的审查必须严格控制,要制定一套完善、合理的变更审批管理流程。使得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任冬梅.浅谈施工图预算.企业经营,2006.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内部控制机制 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综述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备受关注一项问题,曾一度成为人们的热议对象。其直接反映了会计核算与监管方面的薄弱。这一问题不仅反映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财务改革。比如,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其一项改革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其目的是严格会计监督,强化预算和资金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遏制腐败,同时也为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一定益处和有利影响,却也在同时存在着一定弊端。因此,在当前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在继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之下,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职能限制,无法审核与原始凭证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登记经济业务的载体是原始凭证,因此,审核和监督原始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环节和保障。然而,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核算人员受到自身职能限制,只能“依据凭证审核凭证”,在其审核下,只能保证原始凭证本身的有效与合法性,但是却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与此相应的经济活动也同样合法、真实、有效。尤其是在假发票盛行的今天,会计核算只能通过审核,保证原始凭证的规范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究竟是否发生该业务以及该业务是否真实有效,却不得而知。在此情况下,财务人员也难以真正履行监督职责。

(二)内控机制待完善

当前,我国尚没有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规范,内控机制基本由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制定和实施,因此存在内控机制制定和执行参差不齐的状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根本尚未建立相应机制模式,内部稽核、财务分析、内部牵制等均未涉及;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机制和相应规章,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和限于文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内控机制,“有章不循”现象较严重;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凌驾于制度,内控机制虚设,而且绩效评价机制实施效果并不良好,致使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三)经费支出实际未按预算计划执行

按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每年的经费支出须按预算执行。然而,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其日常经费支出并未与预算计划相配比,也未进行预算指标监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出纳人员不熟悉甚至不了解预算情况,但凡“合理”的支出都予以结报。预算应有的约束和控制支出的作用十分薄弱,支出结报的随意性较大。

(四)内外部监管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政府审计和财政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进行外部审计的这些部门在监管时,更侧重于监察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合法,会计核算的执行是否良好。而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下究竟是否建立了内控机制,关注度并不大。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内部监管也相对乏力。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不相容岗位难以实际分离,重要岗位也难以真正实现定期轮岗。

三、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

(一)培养高素质内控人才,保证内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内控机制的执行者是人,内控作用发挥的情况也取决于人。因此,在内控机制中,人的因素作用极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下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其对人的考察也更为严格,其需要内控机制的执行者具有良好的素质。高素质内控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加大内控规范的培训力度。唯有如此,方能提升人员的内控理论和实际执行力;其次,还要树立其风险防范意识,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其使用效益。再者,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内控绩效管理。对内控机制的执行人员和各部门依据内控执行效果实施奖惩。以激发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和人员对内控机制的执行积极性,继而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二)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详见表4—1。

表4—1 建设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

(三)做好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保障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使单位内部财务信息能够被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安全和有效。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大多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在加强会计核算下的内控机制时,对财产保护也应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以从会计系统的控制角度保证国有资产的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再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立,以加强税务、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将部门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以使得内控机制获得及时修正。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凌驾于内控机制和的情况发生。

(四)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施内控管理

若要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在其内部建立相关的制度,从制度的层面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下的内控机制。详见表4—2。

表4—2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施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丁燕. 浅谈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5)

[2]王庆伟.对会计集中核算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2

[3]张春璐.浅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J].北方经贸, 2011;8

[4]刘凤茹.关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6

[5]牛二胜,张金霞.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理财,2011;2

[6]潘礼文.关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强化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齐鲁珠坛, 2011;5

[7]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8]高全明.集中核算体制下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绩效预算;风险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概述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受经济衰退影响,公共财政赤字持续,政府也面临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管理危机,美英各国为应对该问题,推行了以绩效评估为主的预算制度,绩效预算管理的理论应运而生。

所谓的绩效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和财政部门根据政府绩效管理原理,对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部门,就经常性拨款采用的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制度,它主要包含绩效指标设定、绩效预算编制、绩效预算执行和绩效预算评价四个环节的内容。

实施绩效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绩效作为预算的起点和导向,使得绩效和财政资金的分配紧密结合,能够有效的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预算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与单位的内部控制在管控目标、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内部控制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起到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克服绩效预算中的管控缺陷,促使绩效预算管理更具有科学性

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它能够有效识别绩效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促进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实现由内部控制对绩效预算的动态监控。

(二)内部控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对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编制方法、预算指标内部分解批复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规定,能够有效促进各部门的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提高各部门职责的履行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评价具有促进作用

绩效预算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之所以能够对其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对于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对预算执行结果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从侧面为绩效评价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关键风险点

由于绩效预算管理目前处于改革和试点范围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即存在较多的控制风险。笔者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点:

(一)绩效预算指标设置中的风险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预算时存在指标设置不科学的风险。绩效预算指标设置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指标设计不全面,无法统一,从而导致在设置指标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批评,无论指标细化到何种程度,总有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问题,造成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失效的风险。

(二)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风险点

行政事I单位在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有:

1.预算编制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的风险。

IMF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要求是“政府应该在明确界定其角色和责任、确立清晰的财政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框架的基础上,向公众提供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计划的政府财政活动的全面财政信息,并将对公众的承诺反映在公布的财政信息中,公开全面、可靠的预算报告等”。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由于没有准确、真实的信息反馈,我国目前绩效预算在编制过程中无政策依据和经济基础,公众也无法对预算编制实施有效监督,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以资金为重点,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脱节,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

2.绩效预算资源分配效率偏低,预算资金浪费的风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重总量轻分配,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短期预算为主,没有对资金项目的远期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导致预算资金被应用于短期投机性项目中,而一些中长期资金不能在执行中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导致绩效预算资源分配效率偏低,预算资金浪费严重。

(三)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是:不按照绩效预算规定的指标和标准执行,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随意,存在超预算、挪用预算资金的问题,影响绩效预算的严肃性;没有建立绩效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造成预算执行进度不合理,存在过快或者过慢的风险。

(四)绩效预算评价中的风险点

绩效预算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是:对绩效预算评价重视度不够,导致绩效预算评价缺乏约束力的风险;对绩效预算的评价结果应用度不够,导致绩效预算管理缺乏监督的风险。

四、如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控制上述风险

正因为在实践中部分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缺乏对上述风险点的控制,从而导致绩效预算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将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使得二者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呢?笔者以自身所在单位的实践为基础,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设置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控制基础

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框架体系能够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供相应的控制基础,从而使得单位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时能够以内部控制制度为管理准则,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共性指标等39个绩效指标框架,并对每个指标通过产出指标(定量指标)和效果指标(定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使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较为完备,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夯实了基础。

(二)统一绩效预算支出项目,改进预算审核方式,提高绩效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统一的绩效预算支出项目能够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实现各项预算的统筹衔接,从而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对绩效预算编制的管控。

传统的预算审核主要以直接审核项目为主,绩效预算审核应当以绩效目标指标为审核前提,所有预算项目均从项目库中提取,未入库项目不安排预算,对每个项目从预算编制、调整细化、资金拨付、监督评价、财务核算,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打通预算管理链条,实现对绩效预算的全过程管控和监督。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预算支出项目和实行了科学的预算审核方式,才能有效提升效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执行审批和分析制度,严格管控资金支付

绩效预算执行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每一项执行申请都应当经由归口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审核和审批,对于重大的预算支出项目还应当实行联签制度,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预算进度;预算执行中对于资金支付业务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制度,保障预算资金的安全性。

(四)提高对绩效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绩效预算管理的监督作用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高对绩效预算评价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前的预算资金控制模式,将按预算申请拨付模式改变为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使用挂钩,从而提高绩效预算评价结果应用的积极性,督促各单位规范预算资金使用。

五、结束语

绩效预算管理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如何在实践中将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使二者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的管控角度对绩效预算管理进行分析,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将内部控制应用于绩效预算风险的管控,以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园.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04.

[2]米昂.政府绩效预算改革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06.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确定工程造价、反映工材机消耗水平和考核施工图是否经济合理、办理拨款结算的重要依据,也是签订施工、材料订购合同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规范预结算行为,同时还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一、建设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内容及重要性

建筑工程建设在市场的需求愈来愈多,从而致使工程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在这样的形势下,要保证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加以完善,工程造价中的预结算审核就显得特别重要,因而,只有着手完善预结算审核制度,才能使工程管理更全面、更科学。工程造价预结算对费用预算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它细化到每一个子工程的具体费用都要进行准确的预算。要计算工程中的预算,对费用预算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尽人皆知,一个工程的造价预结算涉及多方面的支出款项,其中包括管理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使用费用等。这些费用为施工前的预算支出,指导着各方面费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需,并为完工结算时起到指导作用。工程造价预结算结合相关部门的规定标准,由工程收费标准、施工图纸、预算定额、市场估价等资料组成,这些资料将完整地了解整个工程造价的具体过程。依现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分析,工程造价中的诸多问题如不能及时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工程造价预结算制度的完善。因此,就目前工程造价预结算的问题分析及寻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当务之急。

二、建筑工程预算审核工作的相关内容

1、审核施工量

在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量进行计算时,首先要做好预算工作。由于工程预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信息,同时基于计算内容复杂,且计算时间长的特点,决定了在对准确度进行计算时,计算准确度会对预算准确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工程量计算的重要性,确保计算工作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开展。尽可能避免计算误差,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工程预算的质量,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度。

2、确定工程的建设范围

要根据当地主管单位出台的《工程量定额》、计价要求与资费标准开展工程项目使用费用的审核工作。实施审核工作时,应当考虑到政策和文件的一致性;工程特性和营运费是否相当等等。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预算审核时,要根据具体的招标文件和项目合同,对工程施工的范围确定出来,尤其是对于分包单位界限等施工中的细节问题,更需要对其范围进行明确。只有对具体的范围进行了确定,才可以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重复上报的情况,从而对工程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对机械、材料、人工费用进行审核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要做好这些费用的审查工作,避免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提升工程预算的精确度。

4、对定额套用进行审核

在对定额套用进行审核时,主要检查图纸上标准的项目名称和实际施工项目的名称是否相同,做好审核定额的换算工作,保证换算方法和换算内容的准确性。根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对工程的取费进行确定,对费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核。

三、提高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阶段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预结算审核制度

建设单位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全面、完善的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制度,明确审核各环节、各步骤的具体制度要求,从而有效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常见的制度内容包括有:审核工作流程、预结算编制、审核标准、奖惩制度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

同时,不断加强对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审核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规则、预算定额、材料价格、现场签证、施工费用、索赔费用等各个部分的审核管理要求,并加大对其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从而更好的提高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大力提升审核人员的职业素质

建设单位要定期的组织预结算审核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不断丰富和充实他们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熟练、全面的掌握各种类型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的确保审核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审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和监督审核人员树立和遵循客观、公正、严谨、严格的职业态度,避免出现私收贿赂、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预先熟悉合同、工程施工文件的内容

从工程预算审核方面看,熟悉施工合同的具体内容,另外还包括合同补充协议以及招投标文件的有关规定等等,这些是合理制定合同条款与结算方法的准备工作。这一环节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编制、审核质量,审核工作的重点在于,工作人员要对工程的造价结算编制进行检查,审核在建筑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程序或步骤,根据工程的具体内容分析每一个报审项目的科学性,严格检查各项定额和文件,保证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4、做好工程量的审核

在审核过程中,首先要对工程图纸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整体上对工程的施工图纸有一个了解,对工程施工需要花费的物力、人力、时间、施工设备等进行研究,并根据这些审核内容,对工程的造价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时,根据不同的工程使用不同的工程量审核方法。一般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审核方法主要有重点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对比审核法、筛选法、分组计算审核法等,在使用这些审核方法时,要根据实际审核内容来选择。另外,部分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不缺定的信息存在,对于这些不能确定内容,在对其工程量进行审核时,为了保证审核的准确性,要进行实地调查,做好实地分析工作。

5、做好材料价格审核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使用材料的价格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重要内容。由于施工材料的价格会受到各方面影响,价格经常会上下浮动,提高了材料价格的审核难度。但是,由于工程施工成本和使用材料的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材料的施工价格是对预算准确性造成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审核预算时,主要是根据合同进行审核的,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材料价格具有浮动性,导致预算执行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此时,就要求按照实际预算情况,对造价内容进行调整。对于合同中明确规定不能调整的条款,在进行审核时,可以不对其进行调整。合同中允许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调整的价格,可以按照施工技术材料和施工日记对材料的施工时间进行确定。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停工的情况或者施工时间过长的情况,为了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要根据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平均信息价来进行审核。

6、加强施工组织的审查

造价审核人员不仅要对施工的组织设计和方案有所了解,正确核对送审的结算项目是否合理合法,还要根据具体的设计方案,来对施工中会造成资金损耗的项目和材料进行科学的成本估计。最后将两者结合对比,分析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如果发现有存在单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或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多余项目,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如果有在施工中出现特殊环境因素或客观原因造成的资金消耗,审核单位要联系建设单位和建立部门,公共商定一个可以认可的费用额。

结束语: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做好工程造价的预结算管理可以更好审核工程的施工情况,及时找出施工时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总之,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工程的成本估价进行准确的分析,对人力消耗、材料成本、及其损耗等成本的估价进行核对,最终确保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结果符合市场实际水平,协助完成对工程建设的控制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策略[J].大众科技,2011,(2).

[2]李艳云.探讨如何审核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J].山西建筑,2013, (36)

预算控制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战略规划 预算控制 全周期

近些年来,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危机产生的教训,传统的预算控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控制成为管理会计领域的一大新动向。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从完成生产计划逐渐转移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预算控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行。然而,从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内外部问题来看,预算控制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很不完善的阶段,预算控制并没有很好地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因此基于传统意义上对预算控制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对战略规划与企业预算控制如何有效结合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上述思路的引导下,对在企业内部如何将战略与预算控制相结合而有效实施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希望对有关方面有所裨益。

一、企业预算控制与战略规划

企业预算控制的整个动态过程必须以战略规划为基础和出发点,预算控制又对控制企业不偏离经营目标、协助企业实现战略和建立竞争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战略与预算控制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简图加以说明。企业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制定3至5年的中长期目标,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又分解为年度经营目标。而年度经营目标一旦确定,即为企业预算控制的有效实施明确了方向。另外,通过预算模式的建立和预算控制的实施,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被分解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各个责任部门,从而使各个责任部门的经济责任变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也有利于评价和考核有关责任部门的业绩。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内部化来节约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发挥资源、资本整合效应。还有基于战略规划的预算控制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它通过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等形式,将未来的经营置于现实之中,定量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方针和措施,有利于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各部门及职工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而为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它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因而具有战略性。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跨度的加大,信息的利用与控制功能的加强,需要通过一个机制来强化管理的协调,而基于战略规划的预算控制无疑成为这样一个机制,即通过预算本身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来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使各方在战略目标下协调工作,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完成企业集团总体目标。两者的具体关系见图1。

二、基于战略规划的预算控制模式选择

企业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产生,更使预算控制的研究变的复杂。为了简化过程以及便于理解,在本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假设企业为单一产品生产企业,故企业战略的制定即为产品竞争战略的制定。在上述思路的假设前提下,先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企业战略的定位,再基于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选择有效的预算控制模式。

1、初创期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

初创期的企业由于采取构建战略,进行大规模投资,所以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资本支出与现金支出,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二是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方面要提高资本支出的效益,加强对资本支出的管理,同时也要对新产品的投资进行大量的投资决策分析,以选择可行的投资项目。该阶段的预算控制主要包括:其一,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即从资本需求量方面对拟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其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过程,即从决策理性角度对项目的优劣进行筛选取舍,从而确定哪些项目上,哪些项目不上,它需要借助于未来预期现金流预算及规划,属于项目预算。其三,在时间序列上考虑多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即从时间维度上进行资本支出的现金流自觉规划。其四,在考虑总预算、项目预算及时间序列后,结合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预算,以保证已有项目的资本支出需要,这属于项目筹资预算。

2、发展期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

在发展期,企业的现金收入和生产经营活动已经趋向某种稳定程度,企业开始由产品导向转向销售导向。步入发展期的企业,尽管产品已经逐渐为市场所接受,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把握程度已大大提高,但企业仍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发展期的企业战略重点不在财务而是在营销,即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预算控制的重点也发生转移。其目的在于借助预算机制和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成为该时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在该模式下,预算控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即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为:第一,以市场为依托,基于销售预测而编制销售预算;第二,以“以销定产”为原则,编制生产预算、费用预算等各项职能预算;第三,以各职能预算为基础,编制综合财务预算。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可以使企业较好地围绕市场需要来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使预算较为客观,较好地发挥计划的作用。但是,它容易使企业忽略挖掘内部潜力,而且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量也较大。因此,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生产能力基本能饱和利用的企业,或者是市场变动比较剧烈、产品实效性较强的企业。

3、成熟期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

步入成熟期的企业,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生产环境和企业应变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一方面市场增长减慢但企业却占有较高、较稳定的份额,市场价格也趋于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销售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企业现金净流量为正数,并且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既定产品价格的前提下,企业收益能力大小完全取决于成本这一相对可控因素,且其他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会对企业收益形成威胁。对于成熟期的产品来说,利润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定价策略,还取决于成本管理策略。这样,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成为成熟期企业的选择。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强调成本控制是企业控制的核心和主线,它以企业期望收益为依据、以市场价格为己知变量来规划企业总预算成本,即预期成本=现实售价一期望利润。在预算总成本的基础上,将总成本分解到涉及成本发生的所有管理部门或单位,形成约束各预算单位管理行为的分预算成本。无论是总预算成本,还是分预算成本,都直接与市场相对接,从而能在制度上保证,实现预算成本也就意味着实现目标利润。以成本费用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比较适合于产品寿命周期较长,并且产品发展已经处于成熟期,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企业。这种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较低的成本,因此成本控制是预算控制的重点。如北京汽车集团的预算控制模式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4、衰退期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