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1
入手。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策略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校本研修的初衷。校本研修就是立足本校,通过本校内的研究制度的制定、研修机制的确立以及研修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的目的。当现代教育技术日趋成熟以后,网络研修成了一种新兴的研修方式。这种研修方式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多得多人次,甚至可以实现多得多人次不同时间的交流、观摩、研讨,因而备受欢迎,逐渐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河南省专门设立了网络研修研究课题,开通了覆盖全省各个学校的网络研修网站,成立了网络研修领导组织机构。对于新乡实验小学而言,已经逐渐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富有活力、人人愿意参与,又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确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下面,就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观念整合――树立大的研修观
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起来,为我所用,首先要在观念上整合。即要走出狭隘的以一校为本的研修观,树立起“放眼全省,吸取全省乃至全国的有益养分,为我所用,促进本校研修工作”的研修观。这种研修观首先应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不论在制定研修计划,还是制定考核制度方面,都要在大的研修观的指导下进行;其次,要通过召开会议、开展活动,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全体教师,使之成为教师的研修观,这样,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最后,号召教师们争当网络研修“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并带动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一道致富,即通过网上发帖跟帖、撰写日志等形式,向兄弟学校的教师传递大研修观,使其他学校的教师也树立起大研修观,从而营造出人人积极参与、校校真情投入的良好的网络研修氛围,这样,网络研修质量自然会得到有力保障。
二、组织整合――建立有力的领导机制
单纯的校本研修领导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大多以学校领导为主,即领导小组鲜有按照组织结构进行人员调配的可能,造成领导小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少专业的课程指导者,难以发挥系统功效。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背景下,可以进行组织整合,即可以把大学的专家学者、河南省网络研修研究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的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吸收进学校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这样,校内的领导重点把握结合本校实际的问题,校外的领导负责答疑解难、提供宏观指导。同时,还要建立起校本研修领导决策机制,对如何决策,采取什么方式决策,如何执行决策等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三、策略整合――确立校本研修的主体地位
多年以来,校本研修一直被教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参加研修活动也是得过且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借助于网络研修,使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形成合力:校本研修借网络研修信息优势、名师与专家优势,网络研修借校本研修具体接地气优势、完备的组织与一线教学实践优势。两股力量各避其所短、融其所长,就会让教师看到校本研修的力量,从而在内心深处确立校本研修的主体地位。
1.借水洗船,让教师的业务在平台上提高
船在水中时,是最佳的洗船时机,因为可以借着河水(海水)来洗。校本研修也是这样,面对覆盖全省的网络研修网站,每个教师都是参与者、评判者,也都是被评判者。在这个平台上,只有善于借助来自网络的力量,涤荡业务中的污垢,让教师的业务不断提高,才算是“借水洗船”。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研修是他们迅速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使他们都能自觉参与到网络研修的活动中,保质保量地完成网络研修的各项任务;其次,建立健全教师网络研修的各项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的考核力度,做好痕迹管理;最后,发挥典型带动的作用,要善于发现在网络研修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做好推广宣传工作。
2.借力发力,让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
教师自身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关注、审视、再优化的过程,来源于一个在内心不断要求完美的心力的驱动,但这毕竟是单薄的。只有把教师融入网络研修中,使教师个人的校本研修汇入整个网络研修系统中,才会获得来自群体的激励、欣赏、指导,这是借网络研修,发校本研修之力。
参考文献:
[1]郑百伟.美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实施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9):27-30.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2
一、 叩问校本研修之痛
1. 主题缺失问题。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专题意识越来越强,但每学期定什么主题,却让组织者绞尽脑汁。往往想到什么是什么,随意性较大;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再干脆流行什么做什么,依着别人的样子,照葫芦画瓢。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活动,一次活动就完成一个主题研究或解决一个问题。一学年下来,研修次数频繁,主题多而杂乱,缺乏系统的联系,好像无数珍珠散落天际。
2. 形式片面问题。时下,盛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多,如观课议课、课例分析、反思总结、沙龙论坛、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等,研修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几种形式简单组合。虽然条块清晰,但片面运用难与主题契合,导致问题重重。同伴互助很快会失去新鲜感;薄弱学校难请到专家,且讲座不易对症下药。长此以往,不禁让人质疑研修形式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主体缺失问题。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领导一头热,教师缺乏研修的热情。35周岁及一级职称的评定,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场研修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可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口中。课例展示的总是几位年轻教师,交流研讨的又集中在几位骨干教师身上。即便点名评议,也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教师主体缺失,内需不足。一场研修活动结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后续的行为跟进和反思实践了。
二、 感悟校本研修之伤
为了了解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我校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端倪:
1. 关于研修主题。91.4%的教师认为,每次研修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82.9%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实际需求;77.1%的教师认为,事先不知研修主题,会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由此可见:每次研修活动需要切合一个主题或解决一个问题,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来。引领教师参与到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明确研修目标,深入研修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讨,挖掘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产生新的思考。
2. 关于研修形式。“在研修活动过程中,您觉得怎样的活动形式最有效?”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D.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 (57.2%);C.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31.4%);其次是: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11.4%)。没有教师选择 A.听理论讲座。由此可见,同事间的交流往往因局限于经验的共享,而缺乏权威的引领,就出现了“萝卜炒萝卜”的耗时低效现象。所以,教师更渴望有专家或优秀团队,能深入课堂细致引领,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得到专家一对一地跟踪指导,促进其快速提升。而年龄偏大些的教师,则倾向于专业团队给他们提供范例,供参考学习。其实,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就是深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解决个人教学中的问题。
3. 关于研修过程。在调查“您喜欢哪种现场研讨方式?”这一倾向性意见时,绝大多数教师喜欢让与会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上课教师、与会教师和专家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现场氛围,而不喜欢让研修活动变成“一言堂”。在“您是否会在研修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数据统计中,仅有 23.1%的教师会主动现场发言,而76.9%的教师则成为现场旁观者。由此可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觉得研修活动过程中,需要提高参与者的互动交流。教师们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多方的意见,希望有思维的碰撞,找到自己的知音,或者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同时,又漠视自我主体的行为。长期在研修活动中被边缘化,使他们满足于仅当观众,而不愿走至台前,展露观点,参与研讨。
三、 探寻校本研修之路
问诊校本研修之痛之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需要聚焦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目的不是把教师塑造成理论人,更不是像布迪厄所批评的那样,“把实践活动变成符号学书写游戏”。因此,校本研修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确定研修主题,并为此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我校在区域内属于较薄弱的学校,校本研修开展也曾举步维艰。自2012年底,学校成功申笫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后,我们尝试以课题为抓手,坚持开展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学校校情的,以课题为引领,以研修为活动载体,在实践中渗透问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式,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研修模式。下面,以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的《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为例,谈谈我校在改善校本研修状态,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关注生成,提炼问题,追求主题的系统性。自学校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确定以来,各教研组反复研读《课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资料,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研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展开新的思考。每学年,各教研组都会将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共性问题,认真梳理提炼,分解细化为校本研修的系列化小主题。这些系列化主题在研修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研修过程中,更具有参与性与生成性;在研修效果上,更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本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校本研修主题,就是语文教研组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在上一学年《扎根语言文字,追求适性课堂》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中,衍生的新问题。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第二、三年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目标“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第二学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教学容易贪大求全,目标茫然,随意性强。如何依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确定位目标,有效开展实施,是目前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语文组决定在本学期开展《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希望能进一步明晰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探究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及操作方式,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2. 遵循规律,层层推进,优化形式的多样性。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们普遍厌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校本研修活动,而更倾向于草根式、有价值的研修项目。研修的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形式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怎样用好。单一的研修形式或将几种形式简单叠加,而不注重内涵与本质的需要,忽略教师的能动性,不遵循研究规律,是难以实现研修效果的。学校校本研修的组织者,要善于把多种研修形式进行优化整合,使活动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所有的参与者全员投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深入其中,有所贡献,共享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就将“课例研讨、反思体验、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专家引领”等形式进行相机融合,紧扣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研修阶段,根据需要,采用适合的研修形式,逐层深入,螺旋提升,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收获成长,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附“研修过程”)
3. 深度研修,智慧共生,实现过程的互动性。课题研究式的校本研修,就是引导教师们亲历研修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针对问题展开学习,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围绕重点深度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支持,让交流互动过程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和思想的碰撞,促使教师变得更为聪明。虽然,较薄弱的学校很难请到专家或优秀专业团队加入和指导,但我校借助“一体化办学”的契机,依托“1+X”校本研修实验项目,将优质资源最大化运用。导师全程参与研修活动,提供范例细致指导;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倾情加盟,互动研讨,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专家现场针对问题答疑解惑,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或问题情境中去阐述。组织者适时凸显不同观点的争论焦点,引发教师们自己去辨析、去思考,共同催生出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让整个活动焕发出光彩。
在《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第九阶段的活动数据统计中,教师的发言面100%,共同体校优秀教师参与面100%,教师互动率64.7%,专家对即时生成的4个问题答疑,现场解决1个问题,经专家指导梳理提炼后生成两个问题,作为后期行动研究内容。在本次研修活动后期的跟踪问卷中显示:有57.8%的教师,在研修活动结束后,能自觉整理笔记,修改完善教学反思,梳理下一步的教学研究方向;有78.9%的教师,继续思考研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有益尝试;有84.2%的教师,表示会借鉴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
可,基于教师实际需求的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真正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以研究者的智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和研修热情,使校本研修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3
作者简介:喻喜先,女,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欧健生,男,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课题主持人。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资兴市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从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态度、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开展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有利于我们今后长期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关键词:县域;校本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资兴市(以下简称“我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为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的课题“县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提供研究依据,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县域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长效开展,我们在我市三十多所学校进行了关于校本培训现状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机制建设情况;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专业引领力量情况;校本培训的效果等。
本次调研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问卷调查法。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共向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发出问卷80份,收回80份。二是座谈访问法。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走访。三是文献分析法。调阅了各学校近年来校本培训的相关资料。
调查学校既有地处城区的学校,又有地处农村的学校,调查对象有学校领导和教师,涉及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结构,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调研情况分析
1中小学教师对目前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校本培训是当前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对实施校本培训持赞同态度。绝大部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对校本培训的内涵,表示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占80%,不了解的占20% 。可见,我市中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较高,态度较好。
2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各学校领导对校本培训都较为重视,成立了校本培训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继续教育档案都实行了专人管理。85%的教师对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的办法措施表示满意。
3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艺术、听课与评课指导、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校本培训的形式主要是专题讲座、问题探讨、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师徒结对、网络研讨、教师自修。
最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听课评课、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现场诊断、问题探讨。
4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
80%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很有特色和成效”或“有一定特色”(主要是城区学校);20%的老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无特色”或“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主要是农村学校)。
5专业引领力量情况
对校本培训中任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有75%的老师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5%的老师表示能够接受;20%的老师表示不满意
。
6校本培训的效果
有85%的老师认为在校本培训中自身素质提高幅度很大和比较大;15%的老师认为收效不大。老师普遍认为要提高校本培训质量,迫切需要建立培训机制,制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校本培训的实际意义不大,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有的学校虽把校本培训工作写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列入了学期工作计划,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降低要求、抓而不实的状况。
2管理滞后,效率不高
目前,我市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无法准确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致使一些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3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很多学校没有做过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学校教学实际,随意性大,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存在的困惑难以得到解决。
培训形式上,不少学校主要采取集中听专题报告的形式,受训教师与专家之间缺少对话交流;有的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流于形式,缺少深入探讨、反思。
4资源不足,缺乏引领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不强 ,缺乏名师与专家指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5经费短缺,设施落后
很多学校,设施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培训经费短缺,难以满足教师培训进修的需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课改下,师资培训经费难以保障,校本培训工作就难以运行。
6城乡差异,发展失衡
调查表明,我市的校本培训,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城区学校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多样,培训资源充足,经费投入较多,而大部分农村学校相对落后。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要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培训内容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
二是加强专业引领的力度。既要加强校外名师的引进,也要加强校内名师的培训,选派各校素质较高的教师到上级培训部门进修深造。还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进一步帮助校长提高认识和修养,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校长,使他们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培训道路。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校本培训一般以校为单位,其培训质量和效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培训资源、师资状况、所处地域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16―01
学校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才是办学的理想境界,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看,通过培训学习,结合学校实际,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以下方面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念创新和精神塑造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动力、导向和保障。因此,学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具有滞后的特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发展。在学校规划、设备添置、课程开设等方面既考虑到现在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考虑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内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要协调发展,在学校外部,学校发展要与其他社会要素、自然要素协调平衡。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各科教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适当调整,有机整合。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学校现状,要立足学校实际,准确合理定位,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律,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思考。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二、校本研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校本研修从学校本身出发,研修的内容来自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或教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进行研修活动,或给出研修方向让教师自我研修。教师是主动发展的研修者,它体现教师研修的主动性,发展的自觉性。校本研修既要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又要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服务,是一种有序的集体或个体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要与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内容设置、方法选择、对象组织、时空安排等都是灵活的。
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也要走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应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首先应促进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使教师成为主体性的人,保证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资源。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是学校的核心,班子成员要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不断增强行政工作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努力做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优化。
2.要抓好典型示范。要以身边的人和事树立学习的楷模。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育人不倦的感人事迹和闪亮的师德师风模范。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使之贴近教师、感染教师、激励教师、引导教师,并激发教师向他们学习,以模范教师为标杆,勤奋进取,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共同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从校本培训入手,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培训。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同步进行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件制作培训,并以过关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
2.加大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的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学校要积极争取项目和做好经费开支计划,不断优化设施设备,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学习型校园 研究型校园
新课改呼唤教育理念的彻底更新,呼唤以校为本的研究、学习、反思与提高,呼唤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呼唤学校开展校本研修。
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办学理念
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第一要务,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内涵,增强底蕴。
1.加强领导,树立“求真务实,打造名校”管理理念。
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的“魂”,班子的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成败。因此,学校的领导团队要自加压力,负重拼搏,明确工作方针,形成网络管理模式,共同谋划发展方向。
2.启动校本学习、培训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内涵,增强底蕴。学校要把教师培训贯穿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让校本培训切实给教师带来经验分享、方法更新、认知结构的变革,带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认真组织“三级培训”,即领导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自我培训。
3.强化读书,让“读书的力量成为教师的力量”,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校要鼓励教师读书读报,从而提高教师的读书热情;举行“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读书论坛会,让清新的书卷气在校园荡漾。学校更要舍得投资,每学期都要购买新书,满足广大师生的读书愿望。给每位教师每年出资订书订报,确保老师人手一份刊物。另外,教导处每学期都要给每位教师印发新课改学习资料,如每日十问等,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并鼓励教师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随笔、案例等。
二、树立深化研修意识,提升办学品位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所以,学校首先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育教学主管领导参与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持和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从宏观上调控学校各项课题的进程。其次,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浓浓的学术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开学前,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的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通过开放的教研网络,对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开展开放教研活动,为开放教学、整合教学做准备。此外,建立校园网站,开放校园网站。学校要定期将教师们的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研讨资料上传到学校网站上,鼓励教师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给教师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2.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建立骨干教师带新教师的帮带制度,制定培训管理方法,包括骨干、普通、新教师三套教师培训方案,推出“品牌战略”,通过校本教研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功效。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内容定位在围绕“教学研究”这一中心展开。各学科、各年级根据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研组集体的作用,让老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学术沙龙”活动,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论框架、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有较好的把握。
(2)反思提高。
学习、反思、积累、交流是渗透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最频繁发生的、最具有研究性质的行为。学习使研究获得正确的起点,反思使认识得以深化与升华,积累使研究具备厚实的基础,交流使思想得以澄清和拓展。学校应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一得,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不仅能做到:计划、行动、系统地观察、反思――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诊断,而且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化进程。
(3)深入开发。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课题,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举措,是我国办学体制走向开放化的良好标志。因此,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一种趋势,更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还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此项研究也要在学校初步展开,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网络。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独辟蹊径,研制开发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礼仪教育”、“国学教育”、“经典诵读”、“环保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旨在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彰显教育的功能。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橱窗、优质课展示等向学生宣传知识,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丰富教育的内涵,体现知与行的科学统一。
3.以科研为龙头,把握科研主动脉。
学校要以“创一流教育”为目标,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与学校现状,力求走出一条以“科研领先,积极创新”为特色的教改之路。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科研网络,培养一支强健的科研队伍。
(1)全面启动“名师培养”及“名师带动”工程。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建立名优教师帮带教师的导师制,制定名优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培养方案等,推出“品牌战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要选送名优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评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点带面,跟踪指导;要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教导处领导要经常进入他们的课堂听课、评课,并且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等。学校要力争通过培养,使教师成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者。
(2)课题引领,全面提升。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范文6
一、立足学校需求,加强“课程”建设
校本研修是指在学校的规划下,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情境中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要导向的各种学习、实践、研究活动。为更好地推进我区的校本培训工作,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加强校本培训的指导、检查与落实,使校本培训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提出了“三个基于”工作方针。
基于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校本研修
为体现校本研修的自主性和规范性,我们依据宁波市校本研修指导意见,确定每年培训的主题,联合教科部门编印了校本研修教材,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校本课程到大课程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各个学校针对培训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或邀请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引领,或自学教材写心得体会,或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实践体验,或开发远程拓展课程向各地推广……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课程展开。
基于校际交流为形式的校本研修
为了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施了校本研修开放日活动。在每个学期初由各校申报研修活动,区师训中心统筹安排,每月以菜单形式通过信息平台发给各个学校进行选单。
这些研修活动都有共同点:从培训的内容上看,从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培训研讨的问题都来自一线的教育问题,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譬如江东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疑难问题齐支招”,来自教学管理中教师反映最集中的五个问题;从培训形式上看,都采用了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在活动中引导教师们根据实践体验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曙光小学“玩转电子白板 享受快乐课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电子白板制作比赛;从参加的对象看,除了本校教师外,还邀请了不同层面的专家引领,如荷花庄小学请宁大科研副校长主持,教育局领导、德育专家作点评,提升了整个培训的品质。通过多元的观摩学习,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使校本培训工作更加具体实效。
基于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目标的校本研修
在总结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使学校能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方面不断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学习团体。区颁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考核细则》,至今共有十五所学校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占全区学校的40%。这些学校在承担本校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形成辐射带动的功能,为提高区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第一批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针对学校校本培训的特色以及学科特长,从心理健康、班主任建设以及各学科与江东区师训中心合作承担了24学分的培训项目,又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全区师资质量显著提升。
二、立足培训项目,优化培训资源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中提出,每一个教师在五年内必须参加90学时的集中培训,开发与实施90学时的培训项目也成了每个培训机构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了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最大限度为区域内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我们实施了“三大维度整合”、“三个平台共举”、“三支队伍建设”的培训模式,即所谓“三三制”培训模式。
(一)把握三大维度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职称科学规划及区域内教师五年90学时的培训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需求、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培训目标,采用“三加三”培训体系。前面的“三”指的是三个维度,主要指师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后面所加上的“三”指的是三类课程,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见附录)
附录
江东区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高班课程表
(二)依托三个平台
1.借助名师流动工作站平台。我区自2005年起,先后建立了9个区名师工作室,引进3个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并成立了名师流动工作站,将名师工作站与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提高了实践的效果。
2.发展基地学校平台。我区于2010年开始逐步创建江东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至今已有15所学校。这些学校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正以不同的形式将本校的校本培训向区域辐射,以带动更多的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3.搭建远程网络平台。依托“视像中国”计划网络平台,学习、借鉴培训经验,组织“远程交流培训”。通过网络与外地名师进行同课异构,通过视频与各地名师共同研课,进行思维碰撞。
(三)重视三支队伍
1.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采用了“双导师制”,即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互为引领。充分利用高校、工作站资源邀请课程专家、心理辅导专家、教科研专家等作为理论导师,为学员们作讲座。同时又聘请实践基地学校中的骨干教师作为学员实践时的导师,制订指导计划,上好示范课,指导学员说课等。
2.组建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培训运行的执行者,由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支持、项目秘书(班主任)构成。项目负责人为整个项目的总负责,担任课程的开发,将实施方案与专家团队进行沟通等;项目技术支持重在信息技术支持,及时将相关学习材料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上,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活动;项目秘书重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中管理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注重训前、训中、训后的全程监控。
3.组建项目巡查团队。针对区师训中心人员不足的现状,我们整合了教科、教研和教育局的相关老师、领导,联合组成项目巡查团队,负责各个实践基地的巡查。
我们认为培训的管理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班教师,而是诸多培训要素的整合者。首先,要建章立制,我们制定了《实践基地学校和导师要求》《学员学习要求》《学员培训手册》等相关制度,明确组织者、学员、导师各自的职责;其次,严格规范管理,对三百多位学员按照年段学科进行了分班,确定每个班级的班长和副班长;最后是管理考核双轨运行。实践导师侧重于学员的实践过程性评价,项目负责人则及时收集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及时进行诊断性评价。
三、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凸显区域特色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的相关精神,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引入了项目管理理念,开发基于需求的系列化培训课程,组建资源优化的培训团队,探索注重实效的培训模式,建构可操作的管理系统等,以此促进我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研究与培训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24学时的培训进行调整,与教研活动进行整合,促使研训一体化,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在24学时培训内容设计上,区师训中心要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从横向考虑凸显五个方面要求,即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改革;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策略与教育观摩考察;培训技能提升与培训资源积累。从纵向考虑开设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如班主任岗位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在24学时培训项目中既有专家层面的理论引领,又要有参训人员的实践展示,为学员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让学员们分享经验,解决困惑,完善知识,更新观念。
(二)面授与网授结合,拓展培训空间
浙江省教育厅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重在项目推出、学员选课以及学分登记评价功能,缺少对每一个项目培训过程的管理。 为拓宽培训的途径与空间,对各个项目实行过程管理,我区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采用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系统――moodle,从课程内容再学习、讨论交流、作业上交等方面将培训教师和学员作为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培训课程的建设。我们将培训项目在网站上,由项目负责人将每次的安排公布在网站上,并将每一次培训后的各种培训资料及时上去,每个学员可以以访客的形式访问,了解培训情况,网上实现再培训。同时还开发网上的互动交流、作业上交等功能,利用这一虚拟研修平台进行延展性培训,实现面授和网络同时异地(培训前期活动)、同时同地( 培训期间活动)、异时异地(培训结束后活动)的研修交流。
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区域教育数字化平台,整合教师一卡通,开发出集培训学员电子签到、考勤统计于一体的平台,这个功能已在“区域数字化平台培训”项目中应用,将原先的手工、书面档案变为自动化电子档案,由原来的静态滞后管理变为现在的动态实时管理,大大提高了培训业务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
(三)研训与编著结合,形成培训品牌
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下转第8页)(上接第5页)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进步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推出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以名师牵头为主,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程教材编制团队,以此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形成并推广研究成果。